㈠ 性暴力在电影中是罕见还是常见
电影《红雀》主演詹妮弗·劳伦斯和乔尔·埃哲顿(Joel Edgerton)。
作者:Elena Lazic,《卫报》撰稿人
性暴力元素在电影中并不罕见,但在许多电影中,这种元素的植入是别有用心、令人反感的:无论是在像詹妮弗·劳伦斯主演的《红雀》这样的主流惊悚片,还是在像《人间,空间,时间和人》这样的艺术电影中都是如此。
在最近上映的惊悚电影《红雀》(Red Sparrow)中,詹妮弗·劳伦斯饰演了一位名叫多米尼卡·叶戈罗娃(Dominika Egorova)的俄罗斯女间谍,在秘密情报局接受特工训练。她的任务是通过勾引目标人物来窃取情报。影片中,多米尼卡有一次受情报局命令,去对付一名之前企图强奸她的男性学生,情报局要求她“满足他的要求”。然而,在二人见面时,多米尼卡主动脱下衣服,先发制人,于是巧妙地对调了二人的攻守角色。这个先前急不可耐的学生面对此情此景,竟发现自己无法勃起了。多米尼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不是性,而是能够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力量。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那是因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对于性侵行为心理动机的分析受到了主流大众的空前关注。虽然男性能够利用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吸引女性自愿与其发生性关系,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而还是会通过各种强硬手段故意去占女性的便宜。这显然与生理需求无关,而是一种对控制欲的满足;侵犯女性的男人并不是什么只会在惊悚电影里看到的怪物,而只是想要拥有权力和控制女性的人。
《红雀》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能够把性暴力这个主题拿出来公开讨论,并且揭示这种行为背后世俗、且与性无关的深层动机,可以说是非常罕见,而且是令人激动的。相比之下,在艺术电影和独立电影里,性侵犯,特别是强奸的情节要常见得多。包括贝托鲁齐、波兰斯基、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和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在内的诸多艺术和独立电影名导,都在其作品中展现过性暴力元素,尤其是对女性的性暴力。贝托鲁齐执导的《巴黎最后的探戈》中那段臭名昭著的“黄油强奸戏”,早在其假戏真做的丑闻曝光之前,就已经让许多观众感到无比恶心。至于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早在《黑暗中的舞者》主演比约克(Björk)指控其在片场性骚扰女演员之前,他的大部分影片就已饱受争议,因为那些影片中常会表现出对女性的痛苦和羞辱的迷恋之情。但尽管这类丑闻一个接一个地曝光,其他电影中对性侵犯元素的处理方式却依然得不到关注。
电影《毕业风暴》剧照。
根据近期的舆论风向,即使是像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执导的《毕业风暴》(Graation)和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执导的《推销员》(The Salesman)这种曾经好评如潮的影片,也可能会因为其中的对性侵犯元素的“不当处理”,面临辛辣的批评。在《毕业风暴》中,一个女孩成了一起强奸未遂事件的受害者。但影片接下来并没有过多关注她的经历和创伤,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她父亲与错综腐败的罗马尼亚政治体系之间的拉锯战上面。观众很快会发现,这部电影里的性侵情节,只不过是充当了一种体现主要人物受到折磨的表现手段,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罢了。《推销员》这部电影则讲述了一位愤怒的丈夫,一路追踪一个侵犯了他妻子的男人的故事。妻子作为受害者,她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却在影片中遭到了极大地弱化和忽视。
“#MeToo”运动为职场的性骚扰和性别不平等现象带来了一大波关注,我们希望,接下来电影行业也能够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电影《红雀》选择让遭受强奸的多米尼卡成为影片的绝对主角,就是一个进步。这部影片还引发了人们对强奸动机的关注,揭示了强奸犯的犯案动机和心理。电影中性侵犯情节不应只作为廉价的、推动剧情发展的元素而出现,《红雀》中所展现的暴力美学明显体现出,这部电影对个人层面的强奸行为本身无意深入探索,它关注的是这种行为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