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子女父母 > 父母毁子女

父母毁子女

发布时间:2020-11-26 22:53:45

㈠ 父母祸害子女是为什么

自虐心理,一来通过虐待亲生孩子来获得做父母的尊严,二来通过虐待来平衡他们自己因无知造成的痛苦

㈡ 父母会害子女吗

会。有种母亲会害子女。就是没结婚前做女孩子,喜欢吃喝玩乐,享受,还好吃懒做的女孩子,跟异性男女关系混乱,用身体换钱的女孩子。找个不知道情况的男人结婚,婚后这个女的有家庭有孩子,依旧背着丈夫跟男人鬼混,用私生活混乱换钱的妓女。妓女就是会害自己的孩子,她们会逼孩子去做伤害他们的事,但是她能从嫖客那里获利,她会甘愿让孩子被嫖客叫来的人欺负孩子,她也会听嫖客的话自己折磨孩子。这个世界有父母不会害子女。但是一定不是做妓女的母亲。有父母会保护孩子,但是妓女不一定,妓女对于子女大部分都在利用,利用孩子从嫖客那里获利。世界上伤害子女的父母,一定有妓女。百分百没有例外。

㈢ 孩子为什么恨父母,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记恨父母的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㈣ 9种最毁孩子的父母,有没有你

9种最毁孩子的父母,有没有你,最毁孩子的9种家庭教育误区,你有没有中枪?
家庭教育,简称“家教”、“教养”。家庭教育可不只简单地教教孩子礼仪知识而已,因为要教的东西太多,而且还有待慢慢探索,自然也存在很多误区。作为家长,最毁孩子的9种家庭教育误区,你有没有中枪?
按自己的愿望和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不适合,或者不喜欢。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
父亲没有上过大学,就将大学梦寄托在儿子身上;母亲喜欢芭蕾舞,就让六七岁的女儿每天勤学苦练……这样的故事确实在很多80后身上发生过。那是大人的梦想,凭什么让孩子帮你实现。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会觉得,那不是他的人生,是他在帮你过你的人生。很多大人认为孩子要多才多艺,在将来才会有立足之地,可这些才艺真的是孩子喜欢的吗?虽然“技多不压身”,但是很多孩子的小身板哪里承受得住每周要学四五种技艺?
当然不是要孩子不考大学、不学技艺,而是换种方式,让他自己为自己学,学他自己感兴趣的技艺。
家庭教育哪种更好——才智VS素质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国内的父母普遍注重孩子的才智教育,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火爆就可见一斑;国外的父母,则对于孩子的基本素质培养更加注重,并通过言传身教灌输给子女。因此,中国孩子普遍被认为童年不快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事实也的确如此。但现在已有更多中国家长有了素质教育的认识,并与孩子一起在努力实现中。
培养孩子哪种价值观:智能VS体能
孩子认识了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唐诗、会弹多少首曲子,始终是大多数国内父母关注和当作谈资的东西。有些父母也表示孩子的快乐是最重要的,不过执行起来却往往身不由己;国外父母则更多地注重孩子的体能发展,他们认为,孩子在小时候除了快乐之外,也是发展体能的好时机,为以后应付更繁重的担子打好基础。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孩子的面说,让孩子深受打击。要知道,家长每拿孩子的不足和别人比较一次,就会多带给他一分不满和痛苦。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尊重,无关辈分和年纪。不被尊重的孩子以后也很难懂得去尊重别人。
保姆、隔代长辈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认为学习成绩代表孩子的一切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代表一切。其实是因为学校的成绩是最容易衡量也最容易拿来比较的,尤其同年级或同班同学。认定这个比较目标,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让孩子来达到他们认定的这个目标。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自身的天赋,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如细心挖掘孩子的天赋;如果没能挖掘到孩子的天赋,也请培养孩子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这些才是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孩子成功的关键。

认为孩子晚起就是睡懒觉
在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可是家长们往往会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指定孩子阅读书籍,让孩子每天晚上写完作业还有大量课外的学习。很多孩子每天6点就要起床早读,晚上也几乎跟父母一样十一二点钟才能睡,导致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生长激素在大脑深睡时分泌过少,影响骨骼生长;同时,因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会脑力减退。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充足的睡眠,引导孩子按时早睡,周末和寒暑假可适当晚起,让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以爱之名伤害孩子
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是为了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甚至就连打骂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不打不成器”的观念至今在许多家长心中根深蒂固。的确,教育孩子需要赏罚分明,有赏就该有罚。但最伤害孩子的,往往是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惩罚时冷漠的态度和狰狞的表情。
惩罚孩子有很多方式,有罚站、罚写字等比较文明的方式,也有鞭打、扇耳光等比较野蛮的方式,作为父母,完全可以选择比较文明的方式;至于惩罚时的态度和表情,家长们会说:“你样子不凶一点,孩子根本就不怕你,镇不住他,还怎么惩罚?”家长们的威严绝不是靠狰狞的表情和凶狠的态度来树立的。要知道,怕你的孩子就不会亲近你。这样的爱,其实只是伤害。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当下许多家庭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些教育观念和方式确实会对孩子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值得家长反思。没有人天生就能当好父母,许多家庭教育的经验也是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但如果能借鉴到一些有用的经验、走出迷茫的误区,益于自己和孩子的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㈤ 父母伤害子女应该怎么办

一般父母是希望子女有能力的,但骂你没本事就有点过份。毕竟是父母,你可以好好跟他们勾通,并做给他们看看,你如果已成年,可以不用他们养活,先自己养活自已,努力,上进,做出人样来给他们看看…。如果他们还改不了,你可以在他们能自理的情况下,自已租房,搬出去住。我想距离产生美,时间一长,他们只有想你的份…

㈥ 父母恶意销毁子女的户口本会承担什么后果

派出所的民警可以对其批评教育,就是能再办理,也不能故意随便损坏

㈦ 在你看来,强势的父母是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

强势的父母,孩子容易让父母失望。我遇到一些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妈妈非常强势,因为学生成绩来找我(大学生家长为了成绩到学校,成绩基本已经差到了极点)我都被镇住了,那架势真的要把孩子吞噬。

㈧ 父母究竟能不能毁掉孩子

美国行为主义大师约翰·华生,说出过那段著名的宣言:“如果给我一些健康的婴儿,在我自己设定好的世界里把他们抚养成人,不管他们的天赋、爱好、倾向、适应性、种族和家庭背景如何,我保证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培养成我选择的类型: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精英,甚至是乞讨者和小偷。”

这段宣言经常被后世的心理学家嘲笑,或许因为这段话透露出的上帝般的自负,或许因为华生自己的亲子教育相当失败。在中国,最新的“华生教授”大概是泸州的李铁军。十一年来他一直坚持“在家教育”自己的女儿,几年前他曾扬言要在女儿18岁时把她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现在看来李铁军大概是失败了。
与之对照,去年美国一本初版于1998年、再版于2009年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养的迷思》译成了中文,在朋友圈相当走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是一位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家庭主妇兼心理学家。她这本书当年一经出版,就激怒了无数的同行与读者,因为她挑战了一个几乎是常识的观念:父母的教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
哈里斯的研究结论是什么?在第二版里,她抗议了媒体对自己著作的总结“家长不起任何作用”。她说,家长当然起作用!但是他们在哪里起作用?如何起作用?这是她试图解答的问题。
哈里斯提出了三个命题:
(1)父母没有能力塑造孩子的人格。如果孩子的人格与父母相似,那是因为两代人基因的传承,而且同属于一种文化。
(2)孩子在家庭之外的人格,是被同龄人组成的社会环境塑造的。
(3)哈里斯认为自己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孩子不会将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转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换句话说,他们知道到哪座山唱哪支歌。
哈里斯对于这三点的论证,非常详细与全面,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去看书。从常识出发,我们最容易认同的大概是第二点。中国有“孟母三迁”的古老故事,还有一个成语叫“一傅众咻”,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感慨:一旦孩子走出家门,他们就会变成越来越陌生,直到与父母完全无法沟通。当然,等他们翻越了青春期的山丘,许多人又会开始与父母某些方面的交流,但此时的孩子,已经是社会化的成人。他们会跟父母谈时事新闻,谈家长里短,交流对八卦或美食的热爱,但个人最隐秘的部分,他们宁愿与朋友分享。而孩子们对生活,对社会包括政治的看法,往往也与朋友而非父母接近。
如果承认第一点,我想很多父母会更伤心。哈里斯在书中批判了许多流行的育儿理念,比如“有品质的陪伴”。哈里斯说,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甚至刻意地不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出现,而一旦孩子进入同龄人群体,他们肯定更愿意与同龄人一起游戏与交流,没有任何切实的证据表明父母在孩子人格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尝试把这个结论表述得温和一些吧。父母一定不要高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这样也就不会将孩子变成整个家庭的唯一中心。哈里斯说,别人总是问她:“你的意思是我怎样对待我的小孩都没有关系吗?”他们从来不问:“你的意思是我怎样对待我的丈夫或妻子都没有问题吗?”对此哈里斯回答道,她不指望如何对待丈夫,会决定丈夫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两人的相处会影响彼此在家庭生活中是否幸福。配偶与孩子是一样的,“你没有办法决定外面的世界怎样对待他,但是你有很大的权力决定他们在家里是否快乐”。
有人会说,配偶可以选择,孩子只能塑造。是的,在这一点上,家长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比如可以像孟母一样搬家,或是换一所不同的学校,就能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这听上去简直像在为学区房打广告,不过哈里斯并不反对家庭教学,只要孩子有机会参加社会组织的运动会或俱乐部,不完全与同辈隔离就行。
我认为哈里斯提出的第三个命题最有启发性。父母有权设定家庭传统、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教育方向等等。然而,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幼儿园,学校,甚至是别人家,他们并不会将家里的习惯移置到新的环境中去,他们会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新规则——喂,你怎么解释熊孩子到哪儿都不管不顾地讨人嫌?我想熊孩子只是不恰当地将家庭环境延伸到了外界,一旦失去作为家庭环境象征的父母,熊孩子能熊多久?
反过来,不管孩子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什么成就,出息成什么高人,实现了多少小目标,他们一旦回归家庭,就会重新回到家庭情境中。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成熟、亲和、理性的成年人,却往往在原生家庭里显得手足无措、无能为力甚至判若两人。很多人能指挥千军万马,决定时代风云,面对自己的父母或子女,却莫可奈何。所以你不能说父母不起作用,但父母的作用往往只限于家庭内部,而且将持续一生。
新出版的《教养的迷思》
哈里斯非常反对将一切不快、坎坷或感情缺陷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的流行做法——既然父母没有能力塑造孩子的社会人格,那么即使他们在家庭内部受到种种不公、忽视甚至虐待,都不能归咎于“父母的错”,极端的例子是《美国医学会杂志》曾认为一位杀人犯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母亲在怀孕时读了太多的悬疑小说!这种思维仍然存在今日大量对凶杀案的报道中,媒体与公众总希望从杀人犯的经历中寻到草蛇灰线的端倪,“家庭无温暖”“父母不和或早年离异”是最佳的答案。甚至有人从白银连环杀手嫌犯“不打孩子”这一点,怀疑警方抓错了,又有人根据嫌犯长子面对媒体的冷静应答,推论出“家庭无温暖”。让人非常同意哈里斯说的“教养假设的影响无孔不入,治疗师和病人都生活在认为‘父母有能力将孩子变成快乐、成功的人,也能把他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的文化中”。
经过十年的修订,《教养的迷思》说得够全面了,还有什么缝隙可以让我们射出反驳之箭吗?有。哈里斯纵论了多种文化,但她切中肯綮的仍然主要是美国白人文化。她在书中将父母分为“太严型”“太松型”与“正好型”。按照她的描述,亚裔美国人最喜欢采用“太严型”的教育方式,这不是因为亚裔孩子最麻烦,而是亚洲文化认同这种教育方式。与白人社会主流观点追捧“正好型”相反,“亚裔美国孩子在许多方面都是最能干的、最成功的”。
且不说亚裔美国人选择的太严型教育方式利弊何在,如果哈里斯来中国社会做一下研究,或许她会发现她的“类化说”正在经受着挑战。这里一部分家长为了“快乐教育”与学校争执不休,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去电击治网瘾;一部分家长坚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部分家长把补习班填满孩子每一天;一部分家长无论孩子多么调皮连重话都不会说一句,一部分家长一感到没面子就往孩子往死里打……侬告诉阿拉这是同一个“中国文化”衍生出的教育方式?
纵然哈里斯已经无比锐利地刺破了父母的自大感(同时也可能转化成负罪感),但我依照自己的观察,仍然觉得《教养的迷思》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复杂与暧昧,描述得还不足够。人们总说父母是无私的,或应该是无私的。其实子女优秀开启的炫耀功能、掌控他人命运的满足感、子女养成的成就感,乃至“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哪一样不属于演化给的胡萝卜?父母通过获得这些快乐,平衡抚养子女付出的辛劳,又有什么羞于启齿呢?可是一旦父母滥用身份与权力,将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予取予求,又会制造怎样的压迫与伤害?
从子女一方来说,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索取利益同时反抗支配的过程。人们要求孩子“懂事”,这跟要求父母“无私”是一个道理。前一段时间有篇文章叫《懂事的孩子让人心疼》,其实“心疼”就是一种补偿,父母与社会给予的正面评价与奖赏,是激励孩子“懂事”的动力。既然“懂事”与“好评”是一种交换关系,那么其中必然也有一个平衡点。奖赏过多过滥,会助长孩子的自恋情绪;过于吝惜鼓励,以敲打为主,又会降低孩子的自尊(哈里斯说,不是自尊导致成功,而是成功带来自尊)。
在这最乱的时候,学校这个庞然大物又掺和了进来。以前总拿园丁比拟教师,园丁是什么?小王子只种了一棵玫瑰,杀手莱昂只抱着一盆植物,而园丁要面对万紫千红。学校从本质上讲,就是未成年人的规模化养殖场。它没有能力承诺家庭式的精细培养,但它正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一条摆渡船。要求高的家长当然不可能满意,但不满意又如何?是操场而不是家庭养成了孩子的社会人格——这才是学校的本相,教授知识只是其功能之一。
父母、孩子、学校,这就是一出三国演义。多数情况下,父母与学校联手打压学生,但父母与孩子联合起来对抗学校的体制压迫也不鲜闻(读经班、华德福什么的都是极端表现)。当然,学校挟孩子以令家长,更是轻而易举。这场列王的纷争,战火延绵相爱相杀至少十余年,最后的赢家又是哪个?
照我的想法,如果孩子能顺利地被学校与社会接纳,在同龄人群体里获得尊重与友谊,那就算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经历了社会化过程,回到父母面前,仍然能用同龄群体中的行为方式轻松应对原生家庭,我觉得就该算皆大欢喜,国泰民安。
问题是,以上两个目标,父母能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我还是不敢相信一切斩钉截铁的结论,倒是认同“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戒惧心态。小家如大国,火候分寸都很关键,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因素也超级复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依我看,与其在家里普及《弟子规》,或在壁上挂“难得糊涂”,还不如细细回味成都武侯祠赵藩的联句。我改了四个字: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齐家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育儿要深思。

㈨ 三观不正的父母,对子女伤害多大

父母的三观,决定了孩子对世界的眼光,对人生的看法,对价值的衡量。
孩子尚小,尚未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与逻辑体系,父母教什么,他就学什么,听风就是雨。
父母的权威感,更会让孩子把他们的观念,看成至高的旨意。
三观不恰当的父母,容易让孩子走上不适合的道路,把他们置于痛苦的境地。
反之,观念正确的父母,也能顺其自然,唤醒孩子的潜质,培养孩子的特长,帮他们取得优秀的成绩。
对待孩子,要抱着宽柔的态度,尊重他们的观点。
利人就是利己,让孩子自由,就是让自己欢喜,让孩子发展,就是让自己幸福。
所以,身为父母,不该刻意打压孩子的想法,强行塑造孩子的观念,而应该给孩子一个机缘,让他用独到的才气,赢得专属的运气。
三观不正的父母,毁掉孩子轻而易举;而三观开明的父母,就能为孩子带来好福气。

㈩ 7种父母毁掉孩子,你是吗

1、挑拨式。“爷爷奶奶不疼你,以后少去他们家,只有妈妈最疼你!”“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有些父母喜欢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的战火引到孩子身上,讲对方家庭成员的坏话。这样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孩子对父母双方都有一种本能的爱和尊敬,这也是他们接受父母教诲的基础。如果常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就会破坏对方在孩子心里的形象,甚至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攻击对方的家庭,更会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断层,缺乏温暖和安全感,渐渐变得顽劣反抗,甚至怀有敌意。父母要用平和的态度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要尽力维护对方。
2、依靠式。“儿子,你就是妈妈的依靠,妈妈的后半生全指望你了。”
在情感上过分依赖孩子,以母亲依恋儿子居多。健康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但如果母亲过分依恋儿子,丈夫反倒成了外人,会使孩子“取代”父亲的角色,对未来的婚恋、交友产生影响。找对自己的角色,家庭关系才能正常。不要因为夫妻关系不好,就过分依恋子女,而是要与对方充分沟通,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关系。
3、哀怜式。“爸爸没本事,赚钱少,不能给你买进口玩具。”
一些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卑感,以减轻对孩子的愧疚。这样容易把自卑感“传染”给孩子,让他们觉得,“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父母本该是替孩子遮风挡雨的大树,当孩子发现这颗大树“漏雨”时,还怎么能坚定自信呢?当孩子有了攀比心,便会向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父母首先要挺起脊梁,相信自己能给孩子最合适的生活。随后要用辨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长之路。
4、抱怨式。“要不是早上叫你起床你不听,我上班怎么会迟到!”“要不是当初生你,我怎么会落下这个病!”
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剂毒药,会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直接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也变得爱抱怨,遇事推脱责任。父母应先做好自己,还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5、溺爱式。“要什么尽管说,爸爸什么都给你买。”“宝贝,妈妈全都听你的。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不知道为人着想,自私自利。父母满足了他的无理要求,慢慢的孩子心里就会产生“我是老大”的思想,不懂得让步和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行为乖张专横。溺爱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父母应尽快反省自己的行为。
6、冷漠式。“妈妈累了,没时间帮你检查作业。”“我忙,你自己玩,别烦我!”
4岁的萌萌一放学就跑出教室,迫不及待地向妈妈展示自己亲手做的手工。妈妈瞟了一眼,随口说了句:“嗯,挺好的,赶紧走吧。”萌萌不开心地说:“妈妈都没好好看!”妈妈声音也高了起来:“看什么看!再不走又要堵路上了,妈妈还急着回家做饭呢!”有些父母为人冷漠,养育子女就像是完成任务。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与父母疏远,甚至成为“没有温度的人”。因此,除了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以外,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7、过望式。“你要把前三名作为永远的目标,将来考上清华、北大。
有些父母给孩子设置了各种宏伟蓝图,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他们身上,不断给孩子施压。当孩子不断迎合家长的期许时,就容易失去自我。即使他们真的很“优秀”,但内心却可能千疮百孔。调查显示,大学中有心理障碍的孩子,23%在初高中被公认为“很优秀”。还有些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也有自己的专长,不妨让他们自由发展,父母把握好道德方向即可。

阅读全文

与父母毁子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徐州退休人员医保几号进入个人账户 浏览:525
企业可以不给员工办理退休吗 浏览:997
老人家学习 浏览:102
重阳节举办活动信息 浏览:499
补交养老金利息怎么算 浏览:24
善耆家园养老院 浏览:633
80老人插管后还能活多久 浏览:664
老年人可以吃方便面 浏览:185
浙江事业中级职称退休金 浏览:636
帮父母做什么最幸福 浏览:748
社保注销养老里面的钱怎么办 浏览:359
60岁退休文档 浏览:532
超市重阳节促销方案 浏览:540
养生壶内胆有哪些材质 浏览:406
养老保险每年交200月退休领多少 浏览:560
50岁男人补锌硒 浏览:914
带猫去体检扭着脚怎么办 浏览:988
养老院的床怎么装 浏览:399
农村老人在哪个银行取养老金 浏览:827
养老个人全额退多少 浏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