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云南86岁老人为防疟疾研究蚊子70载,你如何看待这位老人的做法
最近在网络上有一则消息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那就是一位86岁的老人家,为了防疟疾直接研究蚊子七十多年了,就让我们非常感慨的是,这位老人家竟然有如此大的毅力能够去坚持做这样的事情简直让每一位网友对此表示十分的佩服,就算是连小编也对此表示十分的佩服,因为究竟心里面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够去坚持,做这样的事情可以说得上是人民的英雄。
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的新闻,要关注像这一类默默无闻的英雄,能够牺牲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精力来去为我们的人类变得更好为之努力。
『贰』 母亲病重,儿子却3次打断中医治疗,终因医不对症溃烂而亡
自古以来,人参就被中国人奉为进补佳品,明清时的野山参已经十分珍贵,只有大户人家才吃的起。
但人参也不是人人适合吃的。
记得之前看过王孟英的医案,他的很多病人被其他医生越治越坏,很大原因都是 温病误用温补法 ,甚至于有一个老太太因为吃了太多人参而被治死了。
话说这个老太太是邵秋子的母亲,得了外感,忽冷忽热,请了许多人医治无效,就请王孟英来,一诊脉,王孟英觉得是 痰饮为患 ,清掉痰饮就可。
可是这个邵秋子呢,犯了很多家属都会犯的错误, 在请王孟英的同时,又请了一位医生, 这位医生呢,认为是阴虚疟疾,得补阴。
王孟英好生气,因为王孟英是治疟疾的高手。没想到,这个邵秋子却很赞同这位医生的话,就转身对王孟英说,你的任务完成了,请回吧, 把王孟英赶走了 。
这位老太太服了滋补的药,不久就出现了脉伏胸痞,没有脉搏了,口渴,吃不下,包某医生一看,坏了,病这么重,出虚汗了,不行了,就断言: 病危了 。
赶紧开了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清代皇帝不行时,御医常用这招。
包医生就跑了。
这时,邵秋子想起了王孟英,去请,王孟英马上来了,再诊,是经络给痰饮堵住了,不要再服补药,得化痰。
问邵秋子:“能听我的吗?”邵子秋当然得答应啊,否则没救了。
于是王孟英开了小陷胸汤加杏仁等,宣肺化痰。方子给老太太服下, 几幅之后,脉搏就起来了,不打嗝了,身体又转机了。
这里敲黑板:
一个人得了外感,或者是湿温,体内痰湿很盛的话, 是切忌用人参、麦冬之类滋腻的药的 ,湿如面裹油,碰上滋阴大补的药不但补不进去,还会把身体里想要往外推外邪的力量给郁住。
就好比油碰上了面粉一样,然后身体里的邪气往外跑不出去,就会内陷,这个老太太就是吃了太多滋补的药,内陷了,这时候用 透气、宣肺、化痰的药 ,稍微的给身体疏通一下, 就能把人给救回来。
可是呢,这个邵秋子脑子也是有病,按说王孟英治的有效,就应该继续请他诊治才是,但是他偏不, 又请了一位郑医生 。
这个医生一看,这是寒凉之药,会伤阳气呀, 不行,要用温热之药 。王孟英没说话,邵秋子的眼睛又亮了(可见大家都觉得老人虚,必须要补),觉得确实不能用寒凉之药,就 又轰走了王孟英 。
老太太服了郑某的药,都是生姜等温热之药,出现 唇肿咽疼 等症状,话都说不出来了,病重了。郑某找借口遛了。
邵秋子又怕了,怎么又重了?(能不重吗?药用反了呀)
又想起了王孟英。王孟英这个人,是个医痴,患者这么对他,他也不计较,第三次还是来看了。再诊断,这时病重了, 药加了份量,又加上鲜竹沥 。
服下去几幅之后,病人吐出很多痰,精神头也足了,能吃饭了,身体出现了转机。
照说,邵秋子这下应该相信王孟英了吧?也是该这位老太太倒霉,邵秋子又请了一大帮医生来,来了都说这药太凉了,伤了阳气怎么办?
得温补。 (看看,哪个时代都是庸医横行)
邵秋子又把王孟英赶走了。给老太太服了很多补药,结果拖了半年, 老太太嘴全烂了,嘴唇肿得老高, 再请王孟英,王孟英说,我也无能为力了。
后来,老太太就死了。
可见,中药治病不在于它是不是贵重,而 在于是不是对症 。
不对症,哪怕是再名贵的人参、鹿茸、麝香,用下去都没有用。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以其偏性来治病,中医利用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而药的偏性越大,毒性也越大,比如砒霜虽毒,却可以用来入血分,治疗白血病,对于白血病人来说,就是良药。如果用的不对路,名贵的人参照样可以吃死人。
时常也有朋友来问我:“我可以吃人参吗?可以吃阿胶吗?”其实现代人的营养水平远远超过古代人, 大部分人不是需要补 。
相反都是营养过剩造成的胸闷,头晕,甚至心脏病、高血压,这类人体内因为营养摄入过多,又不运动,引起的垃圾(痰湿)堆积在体内,生了很多富贵病。
因为营养过剩,现在感冒后得湿温的病人也很多, 湿温病人最忌大补 ,而有些所谓名医,特别爱用人参黄芪,不加辩证就扶正气,认为只要正气足了,就可以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把病邪赶走。
还有那些爱给小孩用太子参的名老中医们,一看到小儿盗汗,就用太子参,也不动动脑筋,现在的小孩能和以前的孩子比吗?
他现在十个有九个是相火太旺, 营养过剩引起的,哪里是虚证 。上海很多中医都爱给小孩子用太子参,搞的现在太子参也涨价了。
那些平时爱感冒、咳嗽老不好的孩子,有的是抗生素吊多了,水结在身体里,有些就是吃的太好太腻了,吃几顿萝卜喝点粥就好了。
上次还有人鄙视我南方医生不敢用桂枝、附子,其实还是在于辩证,医生的本领高不高,不是看你敢不敢用猛药,而是在能不能抓住病机,碰上真热假寒的病人,用了附子人参,那就牺牲了。
#大家 健康 超能团#@大家 健康
『叁』 中老年人经常发烧是怎么回事
老人年龄大了,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下降,饮食和温度调节稍有不慎就会发烧,产生炎症,中医也叫上火。合理饮食,适当增减衣物,除了去医院就诊、治疗,平时也辅助些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和保健品。老年人体虚,经常发烧时要对症下药,别适得其反。下面我整理一些 方法 ,希望对各位中老年人有所帮助,祝各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中老年人发烧具体原因
1、致热原发热
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体有关的致热原,如白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细菌外毒素、结核菌素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脘醇)等所致的发热。引起发热的致热原因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若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2、非致热原发热:
此类发热包括:物理或化学因素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引起的发热;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相互抑制关系失常,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及体温调节障碍等)所引起的中枢性发热;先天性汗腺缺乏或患鱼鳞癣病等使汗腺分泌障碍,不能散热而引起的发热等 。
3、非感染性发热:
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就是说,没有“发炎”时也能发热,医学上称之为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中枢性发热。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中枢性发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颅脑出血等。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②吸收热。因无菌性坏死物质被吸收后引起的吸收热,见于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脏梗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白血病等引起的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吸收后引起的发热。⑤变态反应性发热。常见的有风湿热、药物热、红斑狼疮、输血输液反应等引起的发热。④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常见的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等都可以引起发热。⑤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了体温正常调节,也可以引起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并常伴有心悸、头晕、失眠、食欲差等症状。⑧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引起的发热。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尿量和皮肤散热减少,心衰引起的肢体水肿又起到了隔热作用,可以使体温升高而发热。一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不过此时的发热多为低热。
4、感染性发热:
这是由于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与寄生虫等的感染,引起急、慢性全身或局部的感染性疾病所致。如我们常见的细菌性肺炎、麻疹、伤寒、脑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及疟疾等病。感染性发热占发热原因的50%-60%,可见临床上的绝大多数发热是由感染性发热引起的。在感染性发热中,又有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等等,这都是我们在用药中应该注意的。
中老年人发烧家庭治疗方法
1、不要急于降温
如果医生确定中老年人只是感冒了,在能耐受的范围内,最好不要急于服用解热药。发高烧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我们的身体藉由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 御系统杀死外来病菌(一般来说,病菌在39℃以上时就会死亡),从而缩短疾病 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如果在感冒初起时(37—38.5℃)使用药物来退烧,会使体内的细菌暂时变成假死状态,并使他们产生抗药性,一旦死灰复燃,往往更难治疗。
2、热敷
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中老年人的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3、补充液体
当老人发高烧时,他的身体会流汗散热;但当他发高烧时,身体会因为流失太多水分而关闭汗腺,以阻止进一步的水分流失,这使他的身体无法散热。解决之道就是补充液体,喝大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萝卜汁。如果他想喝番茄汁,应选用低钠的产品。但是对于老人来说,果汁的吸收程度较小,建议多喝水就好。发烧期间应避免固体食物,直到状况好转。
4、冷敷
如果高烧让老人无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5、擦拭身体
蒸发也确降温作用。专家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虽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擦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体温将蒸发这些水分,有助于散热。
6、适当服用止痛药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药。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扑热息痛,每4小时服用一次。扑热息痛的优点是较少人对它过敏。由于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若觉得使用任何一种皆无法有效地控制发高烧,不妨两种并用。每6小时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扑热息痛。服用这些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
7、注意穿衣适量
如果老人感到很热,则脱下过多的衣物,使体内的热气可以散发出来。但如果因此而使老人打寒颤,则说明衣物太少,应该增加,直到不冷为止。同时,勿使室温过高,医师通常建议勿超过20℃。同时,应让室内适度地透气,以帮助复原,并保持柔和的光线,使老人放松。
最后,祝各位中老年人都能身体健康,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