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年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哪些
骨骼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产生断裂称为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老化、骨质疏松都极易发生骨折,故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致残率较高的老年性疾病。
脊椎骨主要是由松质骨组成,加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很容易发生骨组织互相挤压与塌陷而造成压缩性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一般来说,多数都没有明显的受伤病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疼痛不重者不需严格卧床休息;疼痛较重者需短期卧床,服止痛药,可在床上随便翻身;高龄老人也不宜久卧床上,必要时可穿腰部支架。老年人常常多次在不同部位发生这类骨折,造成老年人驼背。
迄今为止,尚无有效、安全的方法使已疏松的骨组织恢复正常。所以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成了老年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健康隐患。对于这种压缩性骨折一直缺乏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往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2、 卧床休息。因为活动减少,更加重了骨量丢失,进一步恶化骨质疏松。
3、 麻醉镇痛。效果可能不佳,因为只能止痛,不能纠正畸形。
4、 佩带支具。短期内有效,但不能提供长期的功能改善。
5、 开放手术治疗。只是适合于少数有神经症状的患者,且手术本身有创伤并且加剧骨质的疏松。
近几年来,一项全新的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我们称之为椎体后凸成形术或者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它的原理就是在压缩的椎体上钻孔,将一个特制的约15mm大小的气囊送入椎体中心,然后给气囊充气,膨胀的气囊渐渐撑起塌陷的椎体。等到椎体外形恢复到正常椎体的样子时,取出气囊,再通过该孔向椎体中心的空腔内注入骨水泥。骨水泥凝固后硬度比原来的骨质还强,这就保证了复原的椎体不会再被压缩。而脊柱的畸形也就被纠正了。
我科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证实该项技术临床疗效满意,它手术创伤极小,只要在局部麻醉下经皮肤穿刺进行手术,手术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在保证最大疗效的同时,将患者的手术创伤降到了最小;另外通过这种微创手术可以充分达到缓解疼痛、复位和稳定骨折、恢复椎体的高度以及减少脊柱畸形的目的。而且这项技术不仅能治疗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还能治疗椎体内的血管瘤、骨髓瘤等肿瘤以及椎体爆裂性骨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B. 脊柱裂怎么治疗
先天性脊柱裂包括一组疾病,是小儿椎管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异常表现,定义为躯干中线间质、骨、神经结构融合不全或不融合。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由于MRI的产生以及对该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已弄清很多种类型。目前国内分类方法很多,各家说法不一,给诊断、治疗以及交流带来困难。为此,我们复习国外有关文献,将国外先天...性脊柱裂近期分类及手术治疗现状作一介绍。先天性脊柱裂:又叫“脊柱裂”、“隐性脊柱裂”,为脊椎轴线上的先天畸形。 最常见的形式为棘突及椎板缺如,椎管向背侧开放,以骶尾部多见,颈段次之,其他部位较少。病变可涉及一个或多个椎骨,有的同时发生脊柱 弯曲和足部畸形。脊柱裂常与脊髓和脊神经发育异常或其他畸形伴发,少数伴发颅裂。 少数病人到成年后可产生遗尿、尿失禁等症状。有的刚出生的婴儿,在腰部有一膨出的囊包,壁很薄可透光,婴儿啼哭时,囊包的张力增加,如溃破则很易感染,引起脑膜炎。此型乃因脊股由脊柱裂口处膨出所致,称“脊膜膨出”,或“囊性脊柱裂”。如果椎管内的脊髓,神经组织也同时膨出,则称“脊髓脊膜膨出”,可产生两下肢无力,肌肉萎缩,小孩较晚才会走路,但步态跛行,臀部及大腿后侧皮肤感觉迟钝或麻木,足底及臀部可发生溃疡,大小便不能控制,成人则有阳痿等症状。少数病人可有一段脊髓完全暴露在裂口处,有些在表面可有薄层纤维膜盖覆。此型称“脊髓外露”,症状更为严重,且容易感染,预后极差。患有脊柱裂的病人,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如足内翻,足外翻,弓形足,先天性脑积水,脊柱侧弯等。 隐性脊柱裂不产生临床症状者不需治疗。有临床症状的隐性脊柱裂,脊膜膨出及脊髓脊膜膨出症等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时间愈早,疗效愈好。术前应保护膨出部以防止破溃,如不慎破溃则应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以免感染引起脑膜炎。 ·分类编辑本段 先天性脊柱裂根据病变的程度不同,大体上将有椎管内容物膨出者称显性脊柱裂,反之则称隐性脊柱裂。 1. 显性脊柱裂,根据病理形态又可分为: (1) 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指脊膜膨出通过较大的椎管缺损,向后突出。膨出脊膜囊内含神经组织、软脊膜、蛛网膜和脑脊液。该神经组织包括脊髓、马尾神经及畸形神经分支。膨出脊膜囊处的脊髓很象原始的神经板,有时分裂成两根,一根在膨出脊膜囊底部的椎管腔内,一根向背侧疝入到膨出脊膜囊内。该发育不良的脊髓又称基板(placode)。脊髓低位,被牵拉栓系。 此型外观上有一背部肿块,肿块表面为一菲薄囊壁,无皮肤覆盖。有的肿块表面有不正常皮肤,该皮肤色青,无皮下组织,真皮层呈瘢痕样变性,直接与囊壁相粘连。若囊肿不高出皮面,表面呈现一紫红色的肉芽面,又称脊髓外翻(myelocele)。如果合并有脊髓纵裂Ⅱ型,分裂的一根或两根脊髓都可以发生脊髓脊膜膨出,此时称半脊髓脊膜膨出(hemimyelomeningocele)。 此型好发于腰、腰骶段,神经损害症状最严重,往往同时伴有双下肢功能障碍、足畸形、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脊柱畸形等,Chiari Ⅱ畸形及脑积水发生率很高(99%),其次为脊髓积水(40%~80%)、脊髓纵裂(30%~40%)及蛛网膜囊肿(20%)等。椎体畸形以及神经肌肉发育不平衡造成的脊柱弯曲也很多见。 此型发病率很高,北美统计1 000个新生儿中约有2名患有此病。由于该病易于诊断,为了预防感染,国外主张应在患儿出生24~48小时内进行手术。 (2) 脂肪脊髓脊膜膨出(lipomye-lomeningocele):此型表现形式多样,因此,又可将其分为2种亚型。 Ⅰ型:为椎管腔局部膨大,通过椎管缺损向背侧突出,形成一高出皮面的肿块。肿块表面皮肤完整,内含脑脊液,脊髓(又称基板)、马尾神经及畸形神经分支也可突出到囊肿内,与囊壁发生粘连,脊髓因此被牵拉、栓系。此型特征为肿块表面含有皮下脂肪或脂肪瘤,但可以不进入囊肿内。 Ⅱ型:此型外观与Ⅰ型相象,但背侧局部膨出硬脊膜被皮下脂肪瘤完全侵蚀。失去正常结构,大量脂肪通过椎管缺损涌入椎管腔内,与脊髓粘连、混合生长,该脊髓发育畸形,失去正常圆椎结构,变得细长,位于椎管腔内,其末端位于腰骶部甚至骶尾部,并且背侧裂开,脂肪瘤或脂肪组织长入到裂开的脊髓内。由于长入脊髓内的脂肪与皮下脂肪相互连接,脊髓因而受到牵拉。 上述两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外观上均为背部一肿块,表面覆盖着正常皮肤,有的最初体积较小,以后随着年龄增大或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其体积小者通常呈圆形,较大者多不规则,有的有一细颈样蒂,有的基底宽阔。膨出物的表面,有的皮肤上有疏密不一的长毛或/和异常色素沉着,有的表现为毛细血管瘤,有的在膨出物上或其附近有深浅不一的皮肤凹陷。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可发生在脊柱任何节段,多见于腰骶、腰部或胸腰段。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瘫痪、足畸形、步态异常及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有的合并Chiari Ⅰ畸形(10%)、脊髓积水(10%)、椎体畸形等。 (3) 脊髓囊状突出(myelocystocele):指脊髓囊性扩大,通过椎管缺损向背侧膨出。膨出囊肿实质上为囊性扩大的中央管,并且由硬脊膜、脑脊液以及发育不良的脊髓组成,脊髓因此被牵拉。脊髓囊状突出好发于腰骶部,若表面无皮肤覆盖,称脊髓囊状突出(myelocystocele),若有皮肤及脂肪覆盖,称脂肪脊髓囊状突出(lipomyelocyst ocele)。该脂肪组织仅位于皮下,不进入囊肿内,与囊肿壁有一明显分界。临床表现有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可同时合并有消化道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脊柱椎体畸形及Chiari Ⅱ畸形。 (4) 脊膜膨出(meningocele):特点是脊膜自骨缺损处向外膨出,囊内含脑脊液,无脊髓及马尾神经。根据脊膜膨出方向不同,又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其中除背部单纯脊膜膨出外,其余4型均可归结到隐性脊柱裂里面。 ① 背部单纯脊膜膨出(simple posterior meningocele):膨出脊膜向背部突出,表面有皮肤覆盖。多位于腰骶部,有时也会发生在颈部或胸部。 ② 骶内脊膜膨出(intrasacral meningocele):骶管内硬脊膜和蛛网膜向硬脊膜外突出,形成一个小的憩室,该憩室通过颈口与硬膜下腔相通。有时囊内压力高,可压迫神经根,产生症状。 ③ 骶前脊膜膨出(anterior sacral meningocele):膨出的硬脊膜和蛛网膜通过骶骨腹侧缺损,向骶前膨出,称骶前脊膜膨出。囊内一般无神经组织,有时神经根也会疝入到囊腔内,产生临床症状。 ④ 脊柱旁脊膜膨出(lateral spinal meningocele):为硬脊膜和蛛网膜通过神经孔突出,在脊柱旁形成一囊性软组织肿块。病变在脊柱一侧或两侧都可发生,可单发也可多发。85%病变发生在胸部,可并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⑤ 末端骶骨脊膜膨出(terminal sacral meningocele): 指膨出脊膜囊位于尾骨区域。这种类型很少见,有时很容易与囊性畸胎瘤相混淆。 2. 隐性脊柱裂 脊柱裂常累及第5腰椎和第1骶椎。病变区域皮肤可正常,也可有色素沉着、毛细血管瘤、皮肤凹陷、局部多毛等现象。在婴幼儿多不出现明显症状。如果椎管腔内合并有先天性畸形,多在儿童期逐渐成长过程中,脊髓受到异常牵拉才产生出脊髓栓系综合征表现。有报道,很多患儿可以到成年期才出现症状。隐性脊柱裂,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 (1) 脊髓纵裂(diastematomyelia),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Ⅰ:双硬脊膜囊双脊髓,即脊髓在纵裂处一分为二,有各自的硬脊膜和蛛网膜,两者之间有纤维、软骨或骨嵴分开,脊髓因此受牵拉。产生临床症状。此型约占50%。 Ⅱ型:脊髓在纵裂处一分为二,但共享一个硬脊膜及蛛网膜,脊髓内无异物牵拉,不产生临床症状。 好发部位在胸、腰段,可同时伴有脊髓积水、终丝牵拉征、硬脊膜内脂肪瘤等。
C. 脊椎椎弓峡部裂与脊椎滑脱症治疗措施
对于脊椎椎弓峡部裂但未发生滑脱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可进行腹肌锻炼,如仰卧起坐,以减轻腰椎前突压力,预防滑脱。同时,可佩戴围腰或支架提供额外支持。
当椎体虽未滑脱但伴随腰腿痛时,建议在卧床休息3至4周后考虑进行植骨固定术。对于滑脱轻微且未对神经造成明显压迫的患者,同样可以采用此类治疗措施。
对于少年或滑脱时间未超过一年的患者,若滑脱明显且有神经压迫症状,初始治疗可能包括让患者双髋屈曲仰卧,等待椎体自然复位,神经症状缓解后再进行植骨固定术。
对于那些卧床休息和手法复位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的患者,可能需要在麻醉下尝试手法复位。这包括让患者仰卧,屈膝并悬吊臀部,利用重力使滑脱椎体复位。或者让患者俯卧,通过下肢牵引和骨盆挤压来整复滑脱。
无论经过何种治疗,若滑脱和神经压迫症状在休息和手法治疗后有所恢复,可以考虑进行植骨固定术,固定椎弓峡部、关节突间关节、椎板和棘突。然而,若症状持续存在,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椎前植骨固定术,术后需卧床3至4个月。若植骨愈合后神经压迫仍无改善,可能需要进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来解决症状。
脊椎椎弓峡部裂与脊椎滑脱症是骨不连可发生于锥体一侧或两侧。其棘突或正常,缺如或合并脊椎裂等其他畸形,但在临床上无症状或滑脱。此种骨不连称为脊椎崩解症,这是发生腰腿痛的潜在内因。脊椎滑脱多发生于第5腰椎,其他部位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