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因为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影响身体健康,下面是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
退休后,老人容易出现4种不良情绪。心理上首先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有的人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其次是孤独感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 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此外,若老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 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
有些老人还会出现“怀旧心理”,喜欢留恋过去
他们往往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最后,老年人还容易产生衰老感。一方面来自身体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生理机能的衰退,另一方面来自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变化,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退休、与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观上不接受“自己已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也不愿周围的人处处将自己奉为老人。
心理问题有迹可循
如果一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泄,就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症。其实,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是有迹可循的,一些小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老人心理疾病的苗头。
首先是情绪改变。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老人会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其次是记忆力减退,出现疑病症状。老年人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对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叹自己已“风烛残年”。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好友患重病或去世,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
最后,还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变得多疑敏感,常担心钱财被偷等。
环境是重要诱因
居住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有可能成为导致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首先是空巢现象。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多,当孩子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因此产生心理失调症状。
其次是家庭矛盾。与空巢现象相对的是,很多老人与子女同住在一起,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观念存在巨大差异,婆婆与媳妇的性格不合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父母财产分配是否公平也会引起子女间的矛盾,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能对老人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最后是经济拮据。老人退休后,经济收入较之前锐减,部分老人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这会让老人感到自卑、无用,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
勤学好问,防治心理疾病
身体无病并且心灵健康才是真正健康。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学习心理保健,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是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老年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角色,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
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 为稳定;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或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不适应。所以,高学历的老年人在退休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问题,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适宜老年人 兴趣爱好的活动有很多,如练习书法、钓鱼、养花、打太极拳等。退休后也要坚持参加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互相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理解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随着年龄增大,适应外界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遇上环境变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淡漠,亲情的减少或 缺乏,老人就容易出现孤独感、恐惧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诱发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出现绝望的念头。所以要“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 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因为现实已经存在,也不能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即使我们情绪不好,坏事依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时间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变老而倒退。因此,要学会积极地接受,比如空巢老人,会因为无法依赖子女而伤心难过,可以试着 接受和面对这种事实,转而依赖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并且坚信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心理的痛苦。
第三,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树老怕空,人老怕松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要“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 健、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第四,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寻求医学帮助。
如果老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记忆或精神症状,则可能已经罹患严重的精神障碍,应该及早到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一、长者心理的一般特点
认知功能变化
长者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首先引起感觉和知觉能力逐渐衰退。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有所衰退,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等却由于长者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而往往比青少年强,因此,长者思维的成分和特性十分复杂。
智力变化
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中青年人。这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会经验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敏锐判断。
动机与需要
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长者的安全需要表现为主要对生活保障与安宁的要求,另外,长者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并且仍有很强的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各种团体的要求,以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尽管长者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过自信、自主、自立的养老生活。
情感特点
在严格区分年龄因素及家庭生活环境因素之后,研究表明长者的情感活动与中青年人相比,本质特点是相同的,仅在关切自身健康状况方面的情绪活动强于青、中年。也就是说,孤独、悲伤、忧郁等负性情绪并不是年老过程必然伴随的情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长者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个性变化
在年老过程中,人格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变相对较小,而且主要表现为开放经验与外向人格特质的降低。相对来说,个性的变化受出生时代的影响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
人际关系
与配偶的关系。丧偶使长者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入空虚孤独、抑郁之中。与子女的关系。许多长者认为,子女来看望他们来去匆匆,吃完饭就走,觉得很麻烦;而子女不来看望他们,又认为不孝顺。一种矛盾的心理,导致抱怨、争吵、指责。与同事的关系。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的精神属性得以健康的支柱。长者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的交流突然中断。
二、长者常见的心理表现和心理问题
衰老无用感
衰老无用感是主观上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成为长者了的心理状态,即认为自己不中用了。人生发展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作为长者却极难十分客观、坦然地接受自我衰退现象。长者随着年龄、生活的变化,身体多病和功能衰退,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无用、消沉、悲观感,生活抑郁,寡言少语,整日闷闷不乐。衰老无用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
失落感
部分长者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常常无所适从。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突然手中失去了权利,出门少了车接车送,也没了前呼后拥,更是心中感到失落,生活空虚,情绪不稳定。整天心事重重、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孤独感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负担,也是父母的精神寄托与安慰。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时,父母如释重负的同时会发现自己寂寞了。面对这一变化,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出现孤独感。特别是子女常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经常回家,对长者关心不够,长者与亲朋、邻居来往较少者,孤独感就更加明显。
固执易怒
长者对于新的观念或新的技术较不容易学习且吸收,相对地喜欢墨守成规,坚持传统与老办法,想以不变应万变。主要表现在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比较固执,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明显不符合实际,对他人的分析和意见往往也听不进去,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权威,特别是在家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当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后,就表现得很不耐烦,整天唠叨不停,不开心等。
孩童幼稚
大家知道,年老的人,会多少变得像“老小孩”。遇事容易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反复无常。这种老小孩脸现象,女性和文化素质偏低者较为多见。这种现象,也可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以较年幼的心情来看复杂的现实,也可说是一种理性境界的表现,看透了繁华的外界,只欣赏纯洁且单纯的境界。
怀旧心理
人是有感情的,很容易留恋过去,长者更是如此,最喜欢回忆过去。喜欢和人们谈论过去的事,特别是当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非常激动,虽然长者对自己讲过的东西很容易忘记,却又要一遍一遍地反复讲述,从而给人留下“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的印象。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长者们常呈现的心理反应。长者抑郁占长者口的7%—10%。随着各方面机能衰退,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觉得无力去克服困难,对未来缺少希望。特别是退休后心理上的自我衰老,产生失落感,平时接触人少,与子女感情交流少,精神上空虚,性格内向,心胸狭小,寡言少语,久而久之发生抑郁,或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而诱发。
焦虑心理
心烦意乱、情绪易激怒,怀疑自己的能力、紧张、恐惧,因此导致头晕、头痛、失眠等精神躯体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恐惧心理
长者的恐惧感主要来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胁,由于病痛的折磨或受他人病痛的暗示,而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对疾病的回避行为。而有些长者的这种恐惧并不完全是怕死,主要是对疾病的担心,担心患病后给子女带来负担、被人讨厌和冷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有些长者能把生死看成自然规律,从而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死亡。但是也有一些长者对死亡抱有惧怕、无奈、拒绝甚至“逃避”的态度。他们或者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尚未实现,或者认为家里还有大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担忧自己哪天会突然去世,而无法在临终前交代好后事。
疑病
疑病是长者常见的心理障碍。顾名思义,疑病就是怀疑或是断定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从而忧心忡忡、苦恼焦虑。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征。60岁以上长者,有半数的人可出现疑病症状,这是由于长者的心理特点已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转向自己的身体所致,加上这些关心可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个性顽固、执拗的人,更容易出现疑病症状,常常出现头部不适、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即使稍有不适,也要向周围人去诉说。
幻觉、妄想状态
幻觉属于心理知觉障碍,妄想属于心理思维障碍。二者是长者较易出现的心理障碍疾患,以女性多见,这与长者体内器官功能退化和生理心理变化有关。幻觉本是虚构的知觉,客观环境中并没有相应的刺激,但病人却感觉到它的存在。发生妄想的人往往有性格缺陷,如主观、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这与童年缺乏母爱,受过某种刺激,缺乏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
痴呆
痴呆是脑的老化、萎缩、大脑皮质高级功能广泛损害而引起的以痴呆为表现的智能障碍。一般男多于女。痴呆有两类:一是原发性痴呆,大脑皮质受累、退化、变性或萎缩的结果。二是血管性痴呆,由缺血性、出血性或栓塞性脑血管疾患引起,多突然发病,分段渐进性的智能衰退。
离退休综合症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长者到了适当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多年的工作岗位让给年轻人,这是十分正常的。但离退休的老同志却由于适应不了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性的突然改变,往往出现情绪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引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了健康,这就是所谓离退休综合征。许多长者在退休后由于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失去了日常工作的节律和与同事交谈的机会,又不知道如何消磨时间,适应不了新的生活环境,往往变得精神忧郁,心情烦闷,甚至发生精神方面的变态和疾病。
老年空巢综合症
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来,只剩下长者独自生活的家庭。特别是长者,一旦面对“空巢”,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因而陷人无趣、无欲、无助的“老年空巢综合症”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这此不良情绪还会导致失眠、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甚至会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长者丧偶后心理
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后,两个人正相携安度晚年之时,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有的长者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柱,悲哀、彷徨、失落、孤独、无依等情绪交织心中,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
长者再婚心理
长者再婚考虑的问题,和年轻人的婚姻不同。种种疑虑笼罩在心头。
一怕儿女不同意。虽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长者虽有再婚的自由和权利,但如为此闹得家庭不睦,儿女远离,日子也过不好。
二怕别人的鄙视。
三怕财产出纠纷。一些长者由于丧偶时间过长、情绪低落、精神失调,长期没有性生活而导致性欲淡漠、性能力衰退,以致再婚后不能引起性兴奋,这种心理性性功能障碍,常会引发新的矛盾。
三、长者心理问题的预防
注意保健,防治疾病
身体是否健康,常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要求心理健康必须注意身体健康。如果有条件的话,长者最好每年检查一次身体,以便及时发现疾病,早期治疗。如当发现身体某处不适时,应及时去医院作检查。在医生诊断之前不宜过分疑虑,否则思虑过多,心情抑郁,反而容易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有了病首先是不要紧张,要镇静地面对现实积极治疗。过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癌症,只要早期发现,也有较多办法对它进行控制了。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只要按时服药,注意起居有节律,避免情绪波动,同样可以缓解甚至治愈,这方面的病例确实是存在的。
知足长乐
我国古代很讲究养生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天知命。知命也就是了解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乐天就是乐观地对待事物的发展。长者应乐观对待自然现象中的规律。如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是一条自然规律,无论谁都无法抗拒。人总是免不了要生病、要衰老、要死亡的。知足常乐是一条较适合长者的生活哲学,知足常乐主要是指心平气和地应付出现的各种困境,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自寻烦恼。具体地讲,知足常乐就是要求长者能宽容、体谅;能自我安慰、自我调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要有过高的奢望和要求;也不要过分自责、自卑。知足常乐能使长者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因事情不顺利而可能引起的种种烦恼。
保持良好的情绪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情绪的好坏与健康密切相关。心情愉快会使食欲增加,呼吸、脉搏、血压平稳,有利于长者的身体健康。而愤怒、忧愁、惊慌、恐惧等消极情绪常使血压升高,食欲减退,心理上的痛苦必然导致肉体上的不适,久而久之,会影响健康,加速衰老。所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持健康的关键之一。长者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忧愁时要释放、娱乐;思虑时要分散、消遣;悲伤时要转移、倾诉;惊慌时要镇静、沉着;过喜时要收敛、抑制;愤怒时要制怒、宽容……只有这样,才能心情开朗,才能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活动不止
长者参加各种活动能增强自己的体质,克服或延缓增龄所带来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当然活动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去进行剧烈的活动,而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有选择地、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康复锻炼可增强消化吸收,增加全身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康复锻炼有助于缓解脑力劳动带来的疲劳,能锻炼神经系统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增进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化能力,从而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使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乐观稳定。
有规律的生活
保持日常生活的规律性,能够促进人体生物钟的正常运行,能够有效促进长者身心健康。因此,长者要使自己的心理长久不衰,务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不熬夜,不贪睡,不吸烟、不酗酒、勤洗澡、勤更衣。饮食有节,营养合理,不贪食,不节食,定时定量,粗细粮混食,荤素搭配,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加强人际交往,回归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加强人际交往对长者来说,是不可忽视的晚年生活的动力源泉之一。如果长者之间缺乏信息的传递,就会感到空虚、抑郁,不与人交往还会促使脑细胞衰退。长者要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应深感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参加老年教育,发展自我,为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使长者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
家庭和社会的关心
长者和未成年人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长者的心理健康。和睦温馨的家庭,能使长者心情欢快,生活幸福,不良的心态自然消散。长者要处理好夫妻关系,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信任,互相体贴,互相关照,互相谅解,互相勉慰;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敬长者的责任,要多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关心长者,让长者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增加家族姻亲间的和谐交流可增强归属感,消除孤独感,也有益于某些长者家庭矛盾和困难的解决。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孝敬长者的伦 理大环境,减轻心理负担,使之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尊敬、关心长者是和谐社会的传统美德和责任,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让全社会广泛关注长者事业。
离退休长者的心理调适
已离退休或即将退休离岗的长者,要正确认识离退休是我国的人事劳动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人都要经历的。它不仅不是社会对自己的抛弃,而正是社会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离退休长者都应培养适应自己需要的情趣和爱好,学会勇敢科学地与疾病做斗争。社会要在思想上关心离退休长者,使他们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应定期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时事形势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参观考察活动,看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外部世界,以开阔他们的视野。
丧偶长者的心理调适
当丧偶长者的情绪极度悲伤时,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如在亲友面前倾诉或大哭一场等;把去世老伴的遗物暂时收藏起来,以免睹物思人,也可让丧偶长者到亲友或子女处小住一段时间,设法转移长者的注意力。接触外面的世界,多结交朋友,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如果这种紧张、焦虑、悲观、抑郁情绪持续1~2个月仍不消退,就应正确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求助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最后应当指出的是,丧偶长者的心理调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环境。无论是子女,还是亲朋好友,对他们都应理解、体谅、关怀,给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让他们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❷ 老年人房颤要注意什么
房颤又叫做心房颤动,是一种心房电活动紊乱的疾病。年龄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年纪越大者患病的风险越大,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患病率从约为1%,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患病率高达10%。房颤容易复发,不易根治,老年人要注意以下这些事项:
定期体检。房颤患者需要定期检查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相关情况,综合评估期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及时调整药物,以避免出现不良预后,减少不良事件。
戒烟戒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质对使心跳加快,加重房颤病情;酗酒损害心脏健康,增加房颤危险。所以,房颤患者最好能做到戒烟戒酒。
少饮咖啡浓茶。咖啡、浓茶等会使得神经兴奋,加快心跳,不利于房颤预后。除此之外,苏打水、巧克力中也含有咖啡因,也应该限制饮用或食用。
避免劳累。房颤患者本身心脏负荷就过重,而过度劳累会使心脏负荷更重,加剧心律失常。因此,房颤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有度。
减轻压力。即使是没有心脏问题的健康人群,在压力过大时也可能发生房颤。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是最常见的房颤诱因。因此,房颤患者要把压力最小化。
控制体重。身体超重会增加心脏负荷,进而增加房颤危险。肥胖症会改变心房大小,随着体重的增加,心室心房会逐渐肥大。
规律用药。多数的房颤患者需要服用药物,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盐酸索他洛尔,另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患者得中风的风险进行评分,已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对于需要服用的房颤患者来说,一定要遵医嘱规律用药。
治疗基础疾病。冠心病、慢性肺病、甲亢、糖尿病、心肌病、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都可能引起房颤,如果房颤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基础疾病,也要进行积极治疗。
总之,老年人要想与房颤和平相处,不外乎解决引起房颤的基础疾病,避免房颤的诱因,改善生活方式,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凝药。当然,还要记得定期复查及评估病情变化。
❸ 人常常运动,能长寿吗
分析如下
1,大量的研究表明,常常运动锻炼可以延年益寿,常常运动八十不算老,身体锻炼差,四十长白发。有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显示,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为31%,原因在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
(3)60岁老人如何预防心律失常扩展阅读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能少,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后必须做放松动作,确保尽快恢复身体疲劳提高运动水平。运动对心肺等器官的功能逐步强化,肺活量会增大,心跳有力,供血充分,身体健壮。好的身体就是你工作生活的最大资本。
注意事项一
运动前后五十分钟内不要吃饭,可以适当补充点水,室内温度保持20度左右,不要有大的风直接吹向练习者。室内光线适宜,不要太亮或太暗。初次练习,要降低难度,控制心率在60-100次/分,有慢性身体疾病的人在允许的情况下,要有私教或家人陪同。女性经期如没有运动史及痛经者不要练习。运动后最好是休息30分钟后再去洗澡,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容易出现中暑的现象。
注意事项二
英国生理学家安娜-弗思和约翰-哈丁研究就表明了,空腹吃甜食就会有损于人体内各种蛋白质的吸收。他们就经常把各种蛋白质放在含糖高的溶液中,这样就会发现糖会慢慢的和蛋白质相结合,以此就会改变蛋白质分子结构,让蛋白质营养价值就会下降。
运动时还会伴随着排汗的增多,身体内的许多微量元素同样也会排除在体外。而甜品的成分也就主要是糖分,但基本上是不含维生素B、纤维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因为当机体中糖分非常的多,但是纤维素、维生素不足时,这样就会把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清除掉,这样也就导致了人体不可以产生维生素B2、B3、B12和叶酸等,同时还会更加直接的形成营养缺乏。
运动减肥的火爆季节就已是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慢慢的到来,特别是一些爱美,要纤细身材的女孩就更是为了减肥,各种减肥手段就可谓是层出不穷。比如说节食加运动就是现在女孩子们减肥最喜欢的方法了,而且是节食一整天,但是却是要在健身前吃甜品,那么就被称为:补充能量,为了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其实这都是错误的。
女生都非常的喜欢空腹去运动健身,而且喜欢运动前空腹来吃甜品,就会误以为可以提供健身时所需的能量。其实这种方法都是错误的,对于身体的健康是不利的。
运动的好处对于人们来说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坚持运动能够为身体健康茁壮地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好处常常令他们受益一生。运动对于提升心脏功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运动的好处有哪些吧!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运动的好处就是可以促进骨骼长长、变粗,增加骨密度,增加骨重量。爱做运动的孩子们,他们的肌肉都长得很结实,这是因为运动让他们的肌纤维得到了生长,增加了肌肉的力量和耐久力。数据表明,不喜欢运动者的肌肉只占体重的40%左右,而经常锻炼身体者(比如竞赛运动员)的肌肉重量可达体重的45%-50%。除此之外,数据还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可以增大胸围,在不增加体重的情况下塑造体形,在不耗损骨骼质量的前提下增加身高,保持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协调,使你看上去更美!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数据表明,经常运动者的心脏体积比一般人的心脏体积大,平静时每分钟的脉搏次数比不喜欢运动者的脉搏次数少,而每搏输出量比不喜欢运动者大。不喜欢运动者平静时每分钟输出血量约5000毫升,剧烈运动时约为20000毫升,而经常运动者剧烈运动时每分钟输出血量则可以达到35000毫升。而青春期是体育锻炼效果比较理想的时期,如果在青春期加强体育锻炼,那么运动的好处将延续他的一生。
神经系统是人类生命体的总指挥部,其需血量和需氧量也比一般的器官多,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摄氧量和血液输出量,使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能量和氧气的供应,利于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正常和高效工作,对于提升神经工作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有研究数据表明,经常运动能够让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行合理的交替,在保持神经系统兴奋度的同时,避免了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让头脑保持清醒的目的。在运动中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如何运动上,从而可以抛弃其他一切思想和情绪负担。另外,运动可以提高睡眠质量,保证在清醒时有充足的精力,这对于学习来说极为重要。
❹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预防
伴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老年患者愈来愈多,所患疾病种类也较多,治疗时应用药品种类也相应增加,因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能不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有统计资料表明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青年人的2~3倍。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掌握老年人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是保证老年患者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前提。本文简要介绍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常见原因及预防。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刘红亮
1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常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及相关药物如下。
1.1 肝肾功能异常
大多数药物都是由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均处于衰退状态,尤其是肝肾功能的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退,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在体内蓄积,增加了肝脏及肾脏的负担,从而引起肝肾细胞损伤,肝肾功能异常,如:抗结核药(异烟肼)、对乙酰氨基酚、抗真菌药(氟康唑)、化疗药及免疫抑制剂(氨甲蝶呤)、口服降糖药(曲格列酮)、氨基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等。
1.2 心律失常
有些药物应用上选择剂量不当或伴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洋地黄、吗啡、麻黄碱、阿托品、心得安、奎尼丁等。
1.3 体位性低血压
服用血管扩张药、降压药、利尿药等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如:硝普钠、卡托普利、胍乙啶、哌唑嗪、氢氯噻嗪、氯丙嗪等。
1.4 尿潴留
服用抗帕金森病药、双环类抗抑郁药、M受体阻断药等易发生尿潴留。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患者更易诱发。
1.5 耳毒性
有些药物有耳神经毒性,如:氨基苷类抗生素、氯霉素、呋塞米等。
1.6 过敏性休克
一旦发生危害严重,死亡率极高,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噻肟钠等。
1.7 重症药疹及过敏性紫癜
可引起周身弥慢性的充血、淤血、皮疹及过敏性紫癜,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异烟肼、磺胺药等。
1.8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如:氯霉素、干扰素、抗癌药等 。
1.9 精神神经症状
易引发神经衰弱、共济失调、失眠健忘、幻觉、抑郁或躁狂,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利眠灵、糖皮质子激素类、金刚烷胺、利血平、氯霉素、异烟肼等。
2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多发。
(1)组织及器官细胞衰老、减少,对药物的反应能力差。
(2)血浆蛋白含量少,使游离药物浓度增加,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3)体内水分减少,脂肪所占比例增加,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4)肝血流量减少,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能力下降,连续用药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
(5)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的排泄和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药物的排泄减慢。
(6)前列腺肥大以及膀胱逼尿肌肌力减弱,也影响药物排泄。
(7)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反应性调节功能减弱,易引发心律失常等。
(8)脑血管硬化狭窄,脑细胞逐渐减少,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引发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加。
(9)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运动中枢调节能力降低,病情变化时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差,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死亡率高。
(10)老年人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易滥服、误服或过量服药。
3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3.1 合理选用药物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选择疗效肯定、最小有效剂量的药物。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为成年人的3/4,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应当是成年人剂量的1/2或3/4作为起始剂量。为慎重起见,对老年人的用药最好从小剂量开始,如果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则可以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多种慢性病综合治疗时,用药品种应少而精,一般不超过5种。尽管老年人患病时可并发多种病症,但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用药。一般先服用急重病症的治疗药物,待病情基本控制后,再适当兼顾治疗其他方面疾病的药物。
3.2 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各器官的功能状况,结合其所患疾病的种类,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3.3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掌握预防用药指征,切忌随意滥用药物。
3.4 提高用药依从性
老年人一般都健忘,常常忘了服药或不按时服药,为防止这一情况,老年人应当在家属、亲友的协助和监护下用药。按医嘱服药是提高疗效和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医护人员应做好用药随访工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及药物种类。
3.5 纠正用药误区
有些老人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不经确诊就随便用药或加大用药剂量,这种做法对体质较差或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尤为危险。还有的老年人听信广告用药,迷信名、贵、新药或保健品等,这些都是不恰当的用药。
3.6 控制嗜好和饮食
老年人用药期间应控制烟、酒、糖、茶等嗜好,这些可能影响药物疗效,应按照各种药品的说明书注意饮食忌口,以免与药物发生反应。指导老年人对膳食结构进行调整,合理的膳食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3.7 心理干预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好了,自身的免疫功能也会增强,因此心理干预也会影响药物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