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老年人 > 老人哭闹只有手机怎么哄

老人哭闹只有手机怎么哄

发布时间:2024-09-22 06:40:01

1. 孩子为什么不让老人抱

孩子为什么不让老人抱

孩子为什么不让老人抱,很多人连孩子都是不愿意让老人抱的,在如今这个时代,似乎老人帮忙带娃已经成了一种隐秘的潮流。很多年轻父母需要趁,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努力工作、挣钱养家和提升自我上,在育儿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疏忽。下面是孩子为什么不让老人抱。

孩子为什么不让老人抱1

第一种情况是有可能是老人抱孩子的姿势,孩子不舒服,所以老人一抱孩子就会哭 第二种情况就是有可能是老人身上的味道,孩子不喜欢,所以老人一抱他就会哭 第三种情况就是孩子有可能是在认生也就是不认识的老人一抱她,她就会哭

现在的小孩,为何说不能让家里老人带?

一、怕孩子受凉,穿得太多或夏天不开空调

世上有种冷叫奶奶觉得我冷。老人一般身子比较弱,所以常常比照自己给孩子穿衣服,岂不知小儿是纯阳之体,新陈代谢旺盛,最怕捂。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而且孩子衣着过多,内热从生,灼灼汗出,毛孔时时处于开放的状态,易为风邪侵袭而发病,所以穿的越多的孩子反而越容易感冒咳嗽。还有夏天的时候老人身子弱怕凉不开空调,而这样也很容易引起孩子中暑发烧的。

二、怕孩子出门调皮,宅在家里

老人年纪大了,带孩子出门,孩子乱跑老人跑不动,索性就带着孩子在家看电视、玩玩具。如果孩子长期这样,轻则由于孩子长期不锻炼导致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重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内向、怕生,长大后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

三、怕孩子饿着,追着喂饭

世上有种饿叫奶奶觉得我饿。孩子不好好吃饭,怕孩子饿着,经常满屋子追着孩子喂饭。还是那句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儿日常进食量只要能满足代谢需要,不能吃得过饱。伤食则积热,热则伤阴,故体内阴阳失调,病由之而生。另外,这种追着喂饭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不利于独立性格的培养。

四、用零食哄孩子

孩子哭闹时:只要你别哭,想吃什么都给你买!

后果:

1、孩子一旦发现,哭闹能够吃到好吃的,就会用发脾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变得更加任性。

2、孩子吃垃圾零食,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长期食用添加剂过多的零食还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3、吃零食影响孩子的食欲,到了正餐时间没有胃口。

五、安慰孩子没有原则

孩子撞到桌子摔倒了哇哇大哭,老人抱起孩子,“桌子撞到宝宝了,宝宝不哭,我来打桌子……。”这样做会让孩子不善于自我总结和纠正,容易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

六、小心谨慎,限制多多

老人总担心孩子受伤:不能动这个!不能碰那个!这样做等于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让孩子长大后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

担心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好,什么事情都自己代劳。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和独立,容易让孩子养成极度依赖的心理。

八、搬弄是非,总唱红脸

妈妈不给你吃巧克力,我们偷偷给你吃一颗,你可不要告诉你妈妈!

后果:

1、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日后的教导和亲子关系。

2、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学会撒谎。

3、老人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搬弄是非,说三道四,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学会背后“抵毁”别人,影响他以后的为人处世。

九、溺爱孩子

老人绝大部分都是比较溺爱孩子的,因为孩子在老人这里要啥有啥,什么事情都是有求必应,再加上相处的日子久了,孩子自然和老人亲了。结果,等到孩子要上幼儿园了,父母接管过来的时候,发现孩子身上哪哪都是缺点。

心想着一定要一点一点纠正过来,好好给孩子立立规矩。可孩子宠溺惯了,再加上和父母相处的少,感情自然比较淡,你再一严格管教,孩子不乐意了,更加觉得自己的爸妈不亲了。

十、迷信害人

孩子发烧是因为孩子被吓到了,喝点符水就好了!孩子高烧不退,是家里的祖先们喜欢孩子,给祖先们做场法事,孩子就好了!这样的后果有时候很严重,新闻上经常看因为这个耽误孩子病情最后孩子不幸夭折。

孩子为什么不让老人抱2

为何孩子不愿让老人带?老人带娃或出现六个问题,想明白了再决定

前不久,婆家的哥哥的女儿和婆婆准备来我们家,说是放暑假了,带她出来转悠转悠。我当时就一口答应了。家里多个小孩,家庭氛围会活跃一些,婆婆在我们这也没有那么无聊了,反正,小孩在老家也没地方去。通过几天的想处,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婆婆对孙女过于宠爱,训斥也非常直接。老人疼爱孩子也是真心的,对一个七岁的女孩,可以自己来解决穿衣、吃饭、洗漱问题。但是,每次吃饭时,婆婆总是给她喂饭,怎么也不能理解,一个这么大的孩子,还这样被伺候着。

而婆婆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孙女身上,她的言行不对时,就是一通训斥,孩子本来正在专注于一件事,突然就分了心,女孩看起来很烦躁。孩子坚持要看电视,老人拗不过她,就让她随便看,想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

对于这样教养孩子,真是一脸的无奈,但又无可奈何。已经七岁的孩子,由于自控能力没那么强,习惯没有定型,自控力也不强,还要大人的监督。婆婆的教育方式过于粗放,比如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该吃饭了,怎么喊也不灵。

婆婆会直接上去把电断了,自己去吃饭了。女孩带着气来吃饭,开始哭,有时候自己很委屈进房间反锁不出来。有时候,居然拿着东西打奶奶,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还需要有人帮她穿衣、喂饭,不顺心时,还骂人。

每当一件事出现时,先给人的感觉是不可思议,沉思孩子的教育问题。婆婆带了孩子六年了,虽说每周回家,但是大多数时间都是陪在孩子身边,照理讲跟奶奶最有感情,事实上又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一定要引起父母、家人的重视。

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显得有点俗气,以后她会老师无数,但确实有其中的道理。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老人带娃或许会发生这些

一、婆媳关系不和

在国内,很多父母和孩子是没有界限感的。老人觉得生活在子女家里就是自己家。两代人的观念易发生冲突,有时候一两岁的小孩吃手,媳妇不乐意了,认为是婆婆没有把孩子带好,有时候再加上之前的小摩擦,就会控制不住情况,大吵一架。

两代人很容易因生活习惯、教育孩子等问题,升级为婆媳之间的矛盾。因此,老人带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得分割点在何处?不知何时该哄娃?何时不能由着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各杼己见,又互不相容。

二、教育孩子问题

宝妈与老人的教育观念容易发生冲突,现在的孩子从小父母都开始教唐诗宋词和简单的英文。但是,老人觉得能解决孩子的温饱、安全问题,就心满意足了。老人与父母带娃要分出侧重点。父母上班时,可由老人负责看管,在家或外出参加户外活动、

休息日,工作日的晚上,由父母来带,家长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抚养全部交与老人。另外,年轻人要与老人互相体谅、包容、加强沟通,多给老人讲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孩子采取相同的教养方式,以免父母一套,老人一套,孩子不知该听谁的。

三、孩子饮食问题

老人也心疼孩子,经常会买零食给孩子吃,孩子有什么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即使父母苦口婆心劝说的情况下,有时候,老人也会瞒着父母悄悄满足宝宝,你说老人不说吧,他们也花钱了,也出力了,吵也不是,说也不是。

有位宝妈近来一直感觉很累,越长大越孤单,明明觉得自己学是个孩子,很快已经也为人母,生活的杂七杂八的烦心事接踵而来。女儿真的还太小,急一工作撇下她,错过她这两年成长最好的时期,会不会太自私,生了她却没有时间带她,让老人带孩子,又心生愧疚。

老人带娃溺爱孩子很溃见,表现在各个方面。衣服每天那两套,每天吃的那两种,各种溺爱事事满足,感觉这叫纵容。她现在一天天的长大,她的思维、模仿能力、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脾气也长了不少,我以后会不会因此而后悔。

有关专家强调,宝宝未满三岁时,父母最好留在自己身边,辛苦一些又有何妨!有的宝妈上班时担心家里的孩子,在家时又担心公司,最后发现一个都没顾全好。如果两个选一个,我会全心全意去做,毫不犹豫地选择女儿,因为女儿的这两年一旦错过就没有了。

四、不给孩子规则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都会不断学习育儿经验,带孩子去玩时,给其讲好规则,如果违反规则会怎么样,即使孩子受罚后,也让他明白父母是先礼后兵。而老人不会讲这些,犯错了就要受到惩罚或者纵容。

两个老人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孩子一生气就在地上打滚,临走时号啕大哭不想走,被奶奶严厉训斥,爷爷打了屁股。这就是老人带孩子的一个弊端,事先不给孩子讲规则,一出现问题,不是连哄带骗,就是你看斥责动手。

五、老人溺爱孩子

老人带孩子的弊端比较明显,对孩子过于宠溺,无任何理由地宠爱孩子。有时教育批评孩子时,老人会不乐意,数落宝妈不对,大家都不开心。不让老人带,有时候又没有时间,到家每天都是孩子临睡觉的时间,孩子困了,就容易闹脾气,批评孩子吧,姥姥就不愿意了,孩子哭,她也哭,我这么一个泪点低的人却哭不出来,只有气愤、震惊和无奈。

六、限制孩子发展

很多老人带孩子,害怕发生磕磕碰碰,几乎不离孩子左右,这样限制了孩子探索外界的机会,缺乏冒险性,只要认为可能有危险的就要阻止和拒绝,总担心孩子万一受到伤害了,无法向其父母交差。

这或许与老人溺爱及个人年纪相关,年纪越大看孩子的体力不支。现在老人也开始玩智能手机了,一个爷爷坐那玩手机,他孙子跑开了,他都不知道,一个阿姨提醒他,才赶紧慌着去找了。

孩子为什么不让老人抱3

老人带孩子值得提倡吗?不愿老人帮忙带娃的4个原因,很现实

年轻宝妈拒绝婆婆帮忙带孩子,给出的理由让人无法反驳

身为90后的杨女士,在去年成功晋级成为了一名宝妈。一家人都欢天喜地地迎接新生儿的到来。而婆婆在照顾杨女士做完月子之后,还自告奋勇地要留下来帮杨女士照看孩子。

但是杨女士却拒绝了婆婆的帮助,这让杨女士的家里人十分不解。有人要把你照看孩子,这是一件多幸运的事情啊,这样就不用把所有的育儿责任全都担在自己的头上了。

宝妈身上的负担能够减轻,带孩子也没有多累人,可为什么要拒绝呢?

对此,杨女士解释说:“网上的育儿专家都说,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的养育是最重要的。在妈妈身边长大的孩子,他的安全感比较充足,而且和父母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如果在孩子最重要的这段时间,我将他交给别人照顾,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不负责,我自己的良心上也过意不去。毕竟我是孩子的妈妈,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教导好我的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他最重要的时期缺少父母的陪伴。”

杨女士的一番话让家里人都没法反驳,杨女士的婆婆也认为这一番话十分有道理,于是断了自己要过来帮忙的念头。

但是在回老家的时候,还是嘱咐杨女士说如果自己忙不过来,一定不要自己强撑着,家里的人随便使唤,千万不要客气。

对于婆婆的这番话,杨女士十分感激。

在全家人都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情况下,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够拥有一个快乐无比的童年时光。

为什么不提倡老人帮忙带孩子呢?

父母没有办法体会到育儿责任的重要性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我们把育儿这件事情的责任推到老人的头上,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而且这种行为会让父母难一体会到育儿责任的重要性,不懂为人父母到底应该承担什么。

这种做法会让年轻父母对育儿这件事情产生懈怠,不关注孩子的成长,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老一辈的育儿观念可能比较落后

时代的变化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一些在老一辈人眼中奉为真理的育儿观念,在年轻一辈的父母眼中,已经十分落后了。

这种落后的育儿观念,只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变成绊脚石,阻碍孩子们健康发展。

如果老人的育儿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在照顾孩子这件事情上还是由父母亲自上手比较好。

孩子和父母的.感情难免会生疏

如果孩子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在老人的照顾下成长起来。那么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难以避免地会出现生疏。

著名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经说过,在孩子三岁之前,孩子再累也要亲自带,以免将来后悔。

孩子小的时候,正是需要父母温暖与关爱的重要时期,如果这段时间父母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将来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难以弥补这个遗憾。

育儿观念不一致,容易产生家庭矛盾

不提倡老人带娃的原因之一,剩下老人在育儿的过程中对孩子出现溺爱、无底线的纵容等现象。

导致老人和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双方的育儿观念不一致,这样容易产生家庭矛盾。

育儿观念不一致带来的后果,其实不仅仅是产生家庭矛盾这么简单,他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及其负面的影响。

父母自己带孩子,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给予孩子爱、尊重和陪伴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在亲自带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孩子的爱、尊重和陪伴。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只有满足孩子在童年时期所需要的情感需求,才能够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让孩子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父母的尊重和陪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同时对促进亲子关系也有良好的作用。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必须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将来无论在生活中面临多少风雨,他都不会轻易被打败。

注重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要将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各种信息分析判断孩子出现了问题,并帮助孩子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一个优秀出色的孩子。

2. 孩子离不开手机怎么办

我以我自己和孩子的亲身经历来说说这个问题吧。如果家里的孩子每天都要玩很长时间的手机,的确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视力,也会影响其学习成绩。

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样。

有的家庭是因为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后即便陪伴孩子,也是手机不离手,这会让孩子错误的以为玩手机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就有样学样。要想让孩子戒掉手机,父母就应该先做好榜样。在我家里只要孩子在学习我就拿一本书在旁边看,让孩子知道自己写作业父母也不能看手机。

其次跟孩子协商时间。

想要让孩子一点都不玩手机,那是比较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能做的就是直接跟孩子商量什么时间段能偶尔玩下手机,比如星期六或者星期天有假期的时候,但是家长要做好监督工作,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的话,孩子自然会养成好习惯的。

最后说一下不知道你的孩子处于多大年龄段的,如果是读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可以通其他东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用其它使他感能兴趣的事来代替,看漫画,看书, 体育 , 旅游 等等,这些都可以。如果是读初中或者高中的还这样离不开手机甚至影响到了学习的话,我建议你狠下心来把手机砸碎,虽然这种做法有点不可取,浪费了金钱,但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想当初我女儿中考完了给她买了一个手机可以通其他东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用其它使他感能兴趣的事来代替,看漫画,看书, 体育 , 旅游 等等,这些都可以呀!,本来想暑假玩玩就收起来,但是后来她控制不住每天放学回来都要找借口看看,劝了好多次也不听,没办法只能当做她的面把手机摔碎了,后来上学也不提手机的事了,慢慢的也就淡忘了。除非假期给她看一下QQ,或者查一下资料,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希望你采纳。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随着 科技 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每个人基本上都会拥有一台手机,大人离不开手机更何况小孩呢,小孩的自制力没有大人强,遇到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慢慢引导。

1.首先父母是起到了带头作用。父母是小孩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好的老师,小孩子老是玩手机,你应该注意,你是不是经常在她的面前玩手机。如果是,那就对了,孩子在模仿你的行为。她会觉得因为手机好玩所以她的父母老是玩,所以她也应该玩。

2.当代小孩爱玩手机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要过于焦虑。为什么小孩的注意力老是在手机上,因为没有人陪他玩,如果有人陪小孩子玩,基本上小孩能克制住玩手机的。父母这个时候要多多陪伴小孩,带他出去玩,做一些亲子 游戏 。

3.慢慢引导性地培养他读书阅读兴趣,让他觉得书本比手机很有趣,这是就需要家长的引导鼓励。

4.手机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您家小孩怎么使用,建议规范时间,最好是用手机时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打 游戏 。

5.小孩一哭一闹不要用手机转移他的注意力,也不用不要用玩手机来奖励他。

谢谢。我的回答到此结束。

对于孩子看手机,我有这样的见解:网络是把双刃剑,毕竟有了网络才可以足不出户得知天下事。但是孩子是不能玩手机的,毕竟孩子的自控自律意识还没有养成,我建议孩子提出的一切有益的事情在手机完成,务必要有家长陪同,而且家长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不能因为自己想而带坏孩子,因为每个人都有学习意识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坐在婴儿车的时候,就有父母已经把手机递给他这些孩子刷着抖音,看着快手也是落在其中,只是应当对他的眼睛,对他的视力有不好的影响。

当家长把一个手机从孩子的手中倒下来的时候,孩子除了哭就是闹,总之只有把手机再放回他的面前,放在他的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家长快乐了,孩子高兴了。

让孩子离开手机,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的,更何况孩子的注意力比家人,比成年人要更晚一些,他们善于自己玩,除了手机他们可以 游戏 ,可以释放的地方更多,因此家长只要规避了手机这一个因素,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找到自己的 游戏 点。

当然孩子找到的这个 游戏 点有可能需要家长的陪伴,有可能需要家长付出时间,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家长也必须能够有时间陪伴孩子,能够耐下心静下心陪伴孩子。

离不开手机都是一个伪命题,关键原因还在于家长舍不舍得让孩子离开手机,得让自己陪伴孩子。

如果家里的孩子每天都要玩很长时间的手机,的确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视力,也会影响其学习成绩,当然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人际交往。那么,孩子总是玩手机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01、父母要做好榜样。

有的家庭是因为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后即便陪伴孩子,也是手机不离手,这会让孩子错误的以为玩手机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就有样学样。要想让孩子戒掉手机,父母就应该先做好榜样。

02、跟孩子协商时间。

想要让孩子一点都不玩手机,那是比较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能做的就是直接跟孩子商量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大概是多久,而且家长要做好监督工作,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的话,孩子自然会养成好习惯的。

03、陪伴孩子做事情。

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会觉得玩手机比较吸引人,是因为家长不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尽量改变以往的相处模式,多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让孩子发现做其他的事情也是挺有乐趣的。

04、让孩子多交朋友。

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老是玩手机,是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玩耍,因此我们可以制造机会让孩子可以多交往一些同龄的小伙伴。这样有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就不会总想着玩手机了。

反问题主:孩子为什么会离不开手机?

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当你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是否试过拿手机里的视频哄孩子?

当你们不知道如何让哭闹的孩子安静时,是否试过拿手机里的视频哄孩子?

当孩子不吃饭的时候,你们是否试过拿手机里的视频让孩子边看边吃?

如果孩子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那么原生家庭就是那把刻刀。当你对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时,不妨从自身及家庭方面思考、寻找原因所在。

花宝20多个月时,也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慢慢地沉迷刷视频。从一开始的遵守约定时间,到后来的耍赖霸占手机。为了调整花宝对手机的专注力,花姐和奶奶的方式是,尽可能不在花宝面前使用手机,如需,则找理由回避处理。

刷手机的时间减少了,花姐与花宝的亲子互动时间也就增加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花宝一有时间就找我一起玩玩具,不再想着手机的事情。近几天花宝突然又想拿我手机看照片,本以为又得跟花宝协商拿回手机,没想到她看没一会就还给我,让我陪她玩球。

孩子沉迷玩手机是一种生活习惯,而这种习惯,往往来自对父母、家中长辈的观察和学习。如果想改变孩子沉迷手机的习惯,家长树立榜样、增加亲子陪伴时间、转移注意力一样都不可或缺。父母及家中长辈首先需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同时增加亲子互动,让孩子在其它玩乐项目中体验乐趣,比如交朋友、运动、 旅游 、读书、手作等等,这个习惯是可以慢慢调整的。

让孩子过早使用智能手机危害:

首先,使用智能手机会让孩子对一种物品或行为产生散漫的执着,这种症状会持续成为儿童、青少年期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品行障碍、性格障碍等。对 社会 不适应,分离焦虑障碍、反应性障碍等症状的几率也高。从小就频繁使用智能手机的孩子,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出现的机率更高。

1、妨碍大脑发育

2岁以内的孩子大脑发育迅速。此时,智能手机使用频繁,会引起左脑发育不均衡。 在这段时期,虽然大脑已经渐渐发育成熟,但大脑功能还不健全,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也不强, 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后,会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引起焦虑、不安、注意力缺乏等。

2、容易导致睡眠障碍

可能大家都知道,孩子频繁使用智能手机会引起视力下降。但更可怕的是会引起睡眠问题。孩子睡觉前看手机,过于明亮的画面会影响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导致睡眠障碍。

3、阻碍身体发育

已经对智能手机玩得非常熟练的孩子,对肢体运动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这样会引起身体发育推迟、运动功能低下,影响身高增长。另外,对手指的影响也很大,手部总是保持一个动作,没有锻炼到手指的灵活性,长期会影响手指的发育。

孩子为了看手机,头部总会不自觉前倾接近屏幕,脖子或腰长时间的姿势会引起脊椎变形、脊椎侧弯等综合症,也可能引起颈椎疾病的早期症状。孩子们只有通过各种运动,才能刺激骨骼,发育,促进身体成长。

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

1、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QQ各种群里面还有4000多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2、 游戏 型依赖

手机里面的网络 游戏 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3、 娱乐 型依赖

手机里面好友不多, 游戏 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总结: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作为家长,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再对症下药。

怎样帮孩子戒掉手机瘾?

1、建立亲子约定

家长要意识到手机可以成为工具但不能成为玩具,可以通过亲子约定控制使用手机的内容与时间。另外要帮孩子增强自控能力。

2、转移兴趣和注意力

一旦孩子已经上瘾了,那也不要太急,可以慢慢帮孩子戒掉。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一起家庭阅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聊天、让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

3、父母以身作则,留出陪伴时间

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爸妈们请将手机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 游戏 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电子瘾的理想途径。

4、不要用玩手机当奖励

这是很多家长会犯的错误,比如动不动拿电子产品当奖励,以“可以让你多玩X小时手机”作为听话的交换条件。经常这样,孩子就容易把玩手机作为最大的诉求,而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

5、让孩子意识到危害性

选择合适时机,让孩子自己体会迷恋手机后自己的一些变化。除了视力的下降、颈椎腰椎的酸痛、睡眠不足等身体 健康 方面,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效率变低、现实人际互动减少、情绪易烦躁等心理层面的隐患。

孩子离不开手机怎么办? 这应该是一个很头疼的话题,很多家长都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们家俩孩子,我经常看手机,但是孩子的兴趣不大,最多听到了熟悉的视频声音会过来看几眼,但是要说抱着手机玩,是没有太大兴趣的。

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手机,我觉得要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 首先,搞清楚手机里面有什么吸引他们的?视频,照片,还是 游戏 ?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这些东西?或者更多的是每天看到大人都在玩手机,所以好奇宝宝们也觉得手机很好玩,是一个“好东西”。



有的家长尤其老人带孩子,孩子哭了,立马递上手机哄娃,觉得这真是一个神器,没有什么是一个手机解决不了的,久而久之,孩子也依赖了,其实说不上是喜欢,也许就是一种习惯,就像安抚奶嘴一样,拿着就是一种安慰。

所以,到底该怎么做了,本人拙见如下:

第一,培养孩子更多兴趣爱好,让他们找到比手机更好玩的东西 ,比如亲子 游戏 ,户外公园运动,拍球,游乐场,看歌舞剧,唱歌跳舞等,我觉得孩子都很喜欢这些东西的。比如我家有时候是喜欢看电视,我说我要出门玩,你们愿意待家里看电视还是出去游乐场玩滑滑梯,孩子多半都选择出门, 每天足够的户外运动对视力发育也很有好处的。

就算不出门也可以有很多好玩的,比如和孩子玩玩扑克牌(启蒙数字好东西),亲子阅读,下象棋,用心聊天都是很不错的



第二,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候,尽量不玩手机,其实你发现没有,离开手机几小时,其实也没什么,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没有那么多紧急联系人要联系你,如果对方很着急肯定会给你发语音打电话的 。

其实家长都明白,很多时候下班回家,沙发一趟,就开始无休止看抖音,各种无关紧要的新闻, 孩子看你老看手机,肯定也很想知道爸爸妈妈的手机到底什么好玩的 。父母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第三,手机其实也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完全不能看 ,比如现在很多学习的APP可以用,学校也有各种录视频打卡之类,一定要合理利用,比如学英语用手机配音,告诉孩子这些都是大人陪同下完成的,小孩子不能私自来玩手机。



小孩子自制力是很差,所以真的需要家长约束,不能说不好管就不管,小小孩就用其他方式吸引注意力,大孩子一定想办法让他明白其中的利害,比如影响视力,影响学习(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会影响你期末考试成绩)。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多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陪陪孩子吧,别让孩子认手机做“爹娘”和“朋友”,不要错过陪伴孩子的最好时机。

赵先生和爱人因为平时工作忙,就把孩子交给了老人照顾

现在刚上一年级,却发现孩子放学回家就是玩手机 游戏 ,作业也不想写,跟孩子讲道理、吵他,他也仍然不肯学习

其实问题出在哪里并不难找

孩子不是爱玩手机,而是缺少父母的陪伴

他们现在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

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比手机更有诱惑

可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求

而这一切前提都建立在家长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


孩子的坏习惯多数是父母制造的

很多3到5岁的小孩子家长

在孩子吵着要做 游戏 要你陪他玩的时候

采用了最简单的方式,给孩子手机玩

这样就能换取整个世界的安静

因为孩子变乖了,家长就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可一旦孩子养成了习惯

想要再改变就是更耗费心力的事

我们成年人也未必能控制好使用手机的时间

更何况是没有自制力的孩子呢

当孩子想拿起手机的时候

一句:妈妈带你出去玩吧,怎么样

就能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带着孩子去游乐园或者去动物园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快乐

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让他知道原来除了手机,生活中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事


很多孩子都是在假期里养成了玩手机的习惯

我们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不能长时间陪孩子

手机就成为了替代父母的工具

其实可以买一些益智的玩具,像拼图、乐高、DIY粘土

很少有孩子可以拒绝玩具的诱惑

而这些玩具不仅能提高他的专注力,还能开发他的想象力

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言传身教,在要求孩子做到的前提下

自身也要起到榜样的作用

现在不管到任何一个地方

你都能看到数不完的手机控

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下班回家都会不自觉的拿起手机

孩子是家长的另一面镜子

你做什么他就学什么

如果你总是在家里用手机打 游戏

那么孩子多半也会对手机产生兴趣

我们尽可能的放下手机

给孩子读读绘本,和爱人谈谈心,一家人出门看个电影

都是不错的生活方式


对于孩子使用手机

我们要限制,而不是禁止

你越是完全不让他做什么,反而会勾起他的好奇心

甚至是逆反心理,偷偷的玩手机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算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并与他们共同参与

当孩子玩 游戏 时,也可以参与其中,适当的给予指导

当孩子看动画时,陪他们一起观看

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孩子看了什么,喜欢什么

和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在讨论时还可以找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

而不是孩子看孩子的,家长看家长的

当孩子和父母一起玩 游戏 时,更容易听从父母的教导

而不是自己抱着手机玩,对父母不能再玩的要求充耳不闻

最后你抢走手机,孩子开始哇哇大哭

一起玩可以帮助孩子和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

要让孩子听话一方面让他觉得你了解他并支持他

另一方面要让他认同你制定的规则

允许孩子看手机玩 游戏 本身就是对孩子的认同和支持

那在制定规则时可以邀请孩子共同参与制定,并让他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比如看手机每天不超过一小时,告诉孩子对视力的影响

在睡觉前不能看,或者有临时的重要变动需要推迟看

什么事情大家一起商量着去决定

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使孩子更遵守规则

让孩子无限制的玩手机当然不可取,完全不让孩子碰手机也很难做到,毕竟现在连家庭作业都是手机通知

比起眼前的这个问题,不如把重点放在长远的角度上

培养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帮助孩子养成 健康 的上网习惯

如何让孩子利用手机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

都比纠结于如何让孩子少玩手机这样控制好得多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于你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

请给孩子多一点陪伴,与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是我们离不开手机的时代,智能手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给我们带来更多方便,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低头族,大人尚且如此上瘾,更别说没有自控能力的孩子,面对五花八门的手机信息,网络世界,孩子认为那是精彩的世界,是个万花筒,他们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大。如果对孩子放任自由,不加控制基本上都会手机上瘾。一旦上瘾,父母若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也并非无药可救。

第一、在手机里给孩子下载有益的节目,有时间的话,和孩子一起看。

任何瘾,都需要要正确引导,慢慢戒掉。首先,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例如:或是约定时间,或是给孩子的手机,电量有所控制,到一定时候会断电、自动关机。其次帮会孩子下载一些数字、益智类、认字 游戏 或提高娃学习兴趣的软件。这种方式既可安抚孩子的情绪,使得戒除是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同时有趣学习软件还可以还可以让孩子掌握点知识。

第二、给孩子提供比手机更有意义的玩具或 游戏 。

孩子之所以迷恋手机,是因为他不知道还有比这些更有趣的东西。当你不让孩子玩某样东西时,必须有一样更有意义的事情取代,这样孩子会主动的放弃。父母如果能抽空陪孩子做手工、搭积木、捏泥巴、玩数字 游戏 、给娃多讲故事等,不仅能让娃主动放弃玩手机,且给童年回忆增添色彩。否则,一味的严加制止、横加干涉,不但徒劳,反而让孩子心生惦念,越发感觉“被禁止”事物的神秘莫测,更加上瘾,甚至偷着、藏着玩,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上瘾。

第三、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处处是孩子的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都在孩子眼里留下痕迹。父母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影响。要想让娃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必须先成为那样的人。所以家长要多做有意义、传播正能量的事,杜绝在孩子面前低头玩手机、打麻将、等不良行为。

第四、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要玩电子产品或是不能停下来时,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玩具吸引孩子,或跟孩子来一场家庭 游戏 、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和孩子一起画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园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但什么方法都不如父母的陪伴有效,如果家长们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孩子是十分乐意放下手机的。真正影响孩子的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我们。家长们要做正确的引导来帮助孩子进步,要用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去感化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责罚。

方法只是为了补救,希望家长朋友多陪伴自己的孩子,把形成网瘾,手机瘾的可能扼杀的萌芽,防患于未然,才是最主要的。

3. 为什么我总觉得婆婆在和我抢孩子

很多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十分疼爱孩子的,他们对孩子的疼爱更加过于溺爱,甚至是让很多孩子觉得这份爱超越了爸爸妈妈给自己的爱。也正是奶奶对孙子、孙女的喜爱,使很多奶奶都希望自己能够陪孩子一起玩,能够多多地去带孩子。因为婆婆对孩子的偏爱,让很多妈妈都以为婆婆在和自己抢孩子。

婆婆喜欢管理孩子的生活也会让很多母亲觉得婆婆在和自己抢孩子,其实这也只是婆婆出于对孩子的爱的表现。婆婆能够帮忙管理和照顾孩子,你的生活上会轻松很多。婆婆能够愿意帮忙带孩子其实也是对你的一种照顾。而且婆婆会比你更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婆婆对孩子同样也是十分喜爱的。所以我们是完全不需要有婆婆和自己抢孩子的顾虑的。

4. 心理驿站如何走出丧子之痛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相信都有过失去亲人的经历。根据逝者与我们 情感 联系的紧密程度,我们会承受不同程度的哀伤与痛苦。

 

我的一位来访者,多年来一直照顾着年迈的父亲。但父亲性格倔强,固守老宅,不愿意搬去与子女同住。没办法,她与几位兄弟姐妹只能轮流排班,去父亲家中看望父亲。有一次,她与先生暑假带孩子出去 旅游 ,不得不离开几天时间。恰逢另几位兄弟姐妹工作繁忙,无暇来看望老人。结果,她旅行回来发现,父亲因意外摔伤头部,失血过多,已在家中去世多日。我的来访者哀痛不已,不断的自责,也无法原谅其他兄弟姐妹的失职,许多年都难以平复。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是一个失独父亲。他13岁的女儿因为车祸意外离世,当天开车的人是他,女儿在副驾上没有系安全带。提起女儿,他悲痛欲绝:“我想知道,她有什么话想要对我说?我想知道她怪不怪我。都是我的错,是我害了她。”

 

是的,失去至亲至爱的人,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我们能做的,不是去磨灭关于他们的记忆,而是让这种痛稍微减轻一点,让自己渐渐平复下来,让生活可以继续下去。毕竟,还有那么多爱我们、牵挂我们的人,为此,我们要努力的照顾好自己。

 

那,失去亲人后,怎样做才能帮助我们缓解哀伤呢?以下五点我们可以参考:

1.       一个美好的葬礼,对于安抚哀伤意义重大。

自古以来,葬礼都是我们人类处理哀伤的重要形式。在葬礼上,我们聚集所有的亲友,共同缅怀逝者,彼此安慰悲痛,与逝者作最后的 情感 沟通,向逝者道爱、道谢、道歉、道别。

从某个角度而言,葬礼对于生者的意义,甚至大过于对于死者的意义。

上边我提到的那位失去女儿的父亲,给女儿办了一个像婚礼一样的葬礼。整个礼堂用粉红色和白色的鲜花和气球装饰,女儿穿着粉红色的纱裙躺在中间。父亲说,粉红色是女儿最喜欢的颜色。这一生,他没有机会看到女儿的婚礼了,所以,要给她一个最美的葬礼。她是个爱美的孩子,即使去了那边也要美美的。她会知道,她永远是爸爸的公主,爸爸永远爱她。

还有,之前那位父亲去世的来访者。她收集了父亲生前的照片和视频,请专业的制作团队配上音乐作成影片,在父亲的葬礼上播放。还将父亲生前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收集整理成册,印刷了上百份,送给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亲友。此外,还请来父亲的好友,为他写上挽联和墓志铭。她说,父亲是老牌知识分子,一生清高,唯有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葬礼,才配得上父亲的一生。

 

葬礼对于逝者的意义,无外乎一场告别。但对于生者的意义却丰富和深刻得多。一场美好的葬礼,它的寓意是:“唯有这样深情的方式,才能表达我们对逝者的爱。当逝者感受到这份爱,才能无憾的告别这个世界。也只有知道逝者无憾,我们也才能安心的与他告别。”

一个精心的葬礼,对于缓解生者哀伤意义重大。相反,如果逝者不能得到很好的安葬,对于深爱着他的家人而言,会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2.   倾诉与寻求陪伴,是缓解哀伤的最重要方式。

我们常常以为,葬礼是哀伤的终结。葬礼过后,大家都该擦干眼泪,继续自己的生活,节哀顺变了。然而,对于逝者的家人而言,葬礼结束,才是孤独与哀伤的真正开始。在葬礼期间,大家还能聚在一起,还能相互安慰,相互倾诉,相互开导。而葬礼结束后,只剩下无边无际的孤独与思念,由我们自己默默承受。

有时候,我们不太敢倾诉,因为觉得对别人倾诉很难。这种倾诉是一种打扰,别人要反复安慰自己,会给别人增加麻烦。而且,总提伤心的事,会影响别人的心情,久而久之,别人会觉得我们一身负能量,想要远离。

还有的时候,我们在家中也不敢提起哀伤。逝者的离开似乎成为了家中的一种禁忌。家庭成员们出于对彼此的保护,怕彼此再想起来伤心,于是默契的压抑了自己的感受,装作好像遗忘了一样,完全不再提起。有时,当孩子无意提起,也会被大人们迅速压制下去,似乎害怕这种哀伤在家人们中间再次蔓延。

其实,这种压抑,才是对我们最大的伤害。倾诉是缓解哀伤的最重要的方式。我们人类需要通过反复倾诉,才能消化的内心种种矛盾、创伤和冲突。

我们在第7课中提到,对于引起我们强烈情绪的事件,我们会想要对别人倾诉。也许跟第1个人说的时候,我们情绪会非常激动。我们可能会说上两三个小时。然后我们跟第2个人说,跟第3个人说、跟第4个人说,你会发现,我们每次说的时间越来越短。当我们说到第8、第9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受不了两三个小时,这件事你可能5分钟,10分钟就说完了。而你的情绪已经没有当时那么激动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诉说的过程当中,你的内心已经渐渐的消化了这个创伤事件所带给你的情绪和影响。

因此,对于失去亲人这样严重的创伤事件,我们更是需要多次的反复倾诉,才能慢慢消化和减轻这种创伤带给我们的伤害和影响。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多去与亲友相聚。不要把哀伤当作一种禁忌,在人前不敢提及。因为在亲友们之中,这种哀伤是大家共同的伤口,大家都需要处理。我们可以尝试勇敢的诉说自己的哀伤与思念,寻找到愿意陪伴与安慰我们的人,跟我们一起共同缅怀逝者,帮助我们分担思念与感伤,帮助我们完成对于逝者的告别。

除此以外,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寻求 社会 支持团体的帮助。比如,我知道有一些心理机构在组织哀伤辅导团体,帮助有相似哀伤的人围聚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安慰,相互倾诉,相互扶持。甚至延伸到生活当中,团体的成员在咨询结束后,也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3      寻求与逝者的链接:

这一点我们曾经在第7课当中提到过。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在 情感 上难以接受与他们的分离与割裂。于是需要一种 情感 上的链接,或者叫做精神寄托,以某种想象的形式,在精神上与他们保持联系和沟通,如此,带给我们内心巨大的安慰、陪伴与支持。就好像逝者依然在内心陪伴着我们,一点一点,用很长的时间,走出哀伤。

与逝者保持链接的方式有很多。

我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他通过保留遗物的方式与过世的孩子保持链接。他留着孩子生前睡过的枕巾,穿过的衣服,舍不得洗掉。他说上面还留着孩子的头发丝和他皮肤的味道,每次想念孩子的时候,就抱着这些遗物闻一闻,就好像孩子还在身边。他会轻轻的,跟这些遗物对话,就好像在跟孩子说话一样。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告诉我,自从伴侣去世后,他就随身带着她的照片。吃饭的时候放在桌上,旁边摆上他的碗筷,边吃饭边跟他聊天。去公园散步也带着他,把照片放在长椅上,让他陪自己晒太阳。有时还会给他的微信发信息,偶尔也会用他的手机给自己发信息。他说,这样常常会让他感觉,伴侣还陪伴着自己,不曾真正的离开。

与逝者保持 情感 上的链接,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孤独和哀伤。我们还可以在内心与逝者交谈,问问他,我们现在的状态,她开心吗、满意吗?他希望我们怎么做、怎样生活,希望我们用怎样的精神状态过余生?

 

17岁的女孩程程刚上大学,突发癌症去世。程程的妈妈在她去世一周年的纪念会上,专门化了妆穿着礼服出现。妈妈说:“程程去世后,我万念俱灰、一度也想随她而去。但有一天,看着她照片的时候,我好像突然听见她说话。她说,‘妈妈,你要振作起来,好好的幸福的生活下去,我不想要你哭,我想看见你笑。’” 程程妈妈说:“从那一天起,我就决定了。我要好好的活,比以前更努力100倍的活。这样,等以后我走了,去到了那个世界,见到程程,我就可以坦然的对她说:‘程程,妈妈尽到努力了,妈妈做得好吗?你满意吗?’”

是的,很多时候,别人的安慰都没有用,只有逝者的期待和心愿可以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只有逝者的爱,能激励我们更加努力更加积极的去生活。

4.      走出内疚,放过自己

正如我在第7课当中提到的,几乎每一位哀伤的来访者,都向我提到自己的愧疚感。总觉得自己当初如果做一点什么,或许逝者就不会死。有的甚至觉得,逝者的死是自己造成的。

但,其实我们忘记了,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通晓过去、预知未来的能力。你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结局,因此,你也无力阻止它发生。整件事情的发生,回想起来,往往是那么意外,那么突然,而细细回味,却会惊觉,它是那样必然。

有很多来访者跟我提起这所谓的“必然”,他们说,那种感觉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为之安排。

三岁女孩欢欢,趁奶奶外出买菜期间爬上窗台,不慎从6层失足跌落离世。在咨询室里,欢欢的妈妈告诉我,平时欢欢的午睡时间都是从中午2:00到下午4:30,三年来一直如此、很有规律。每天奶奶都是趁她睡熟后出去买菜,在她醒来之前回家,从没出过问题。孩子也很乖巧听话,很少吵闹。

但,欢欢出事的当天,一切却都很反常。上午上班的之前,欢欢就闹的厉害,不让爸爸妈妈出门。白天也哭闹不断,平时喜欢的零食都哄不住她。奶奶担心孩子身体不舒服,给爸爸打电话。爸爸答应下午接孩子去医院看看。午睡的时候孩子也很闹,平时都是2:00睡了,那一天闹到3:00才睡着。之后,奶奶给爸爸打了电话,确认爸爸已经到小区门口了,自己才出门买菜。谁想,爸爸在小区门口突然遇到堵车,时间就耽误了下来,而奶奶刚出门10分钟,惨剧就发生了。

欢欢妈妈说,细细想来,那一天的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命中注定。平日里自己工作不忙,上午常常不去上班。可碰巧那一天,有一个重要的会,上午非去不可。爸爸赶来带孩子看病,车都开到小区门口了,突然前车熄火无法发动,硬生生被堵在路中间。奶奶想着,爸爸两分钟就上楼了,也没有多等就出门了。一切都是那样凑巧,就好像事先商量过、安排好的一样,事后回想起来,简直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有时候,如果我们愿意去看到这些偶然背后的必然,去看到这些所谓宿命的安排,也许就能够放过自己,去接纳事情本来的样子。毕竟,在生死面前我们的力量太渺小,我们真的无法预见和改变任何事,只有去顺应它,开解他它,让时间慢慢抚平我们的伤痛。

5.     寻求心理能量的转移

如果一直把注意力固著在哀伤这件事上,我们就一直难以走出哀伤。所以,我们需要寻求心理能量的转移,以此帮助我们把生活的重心从哀伤转回到现实世界中。

那么,如何实现心理能量的转移呢?根据我的临床观察,有两个办法被使用的比较多,并且效果也比较好。

第1个办法是,找到对于逝者的 情感 代偿。注意,我们在这里说的不是代替,而是代偿。因为逝者是我们深爱的人,我们对他的爱是独一无二的,无人可以代替。所以我们只能去寻找一个人,来代偿我们对他的 情感 。

比如,我们常常听说,失去孩子的父母,后来又要了一个孩子。有的不具备生育条件的夫妻会选择领养孩子,或者养宠物。有的失去父母的孩子,会去认一个干爹或者干妈,

这些,其实都是在 情感 层面寻求一种代偿,把对于逝者的爱迁移或延续到他人、甚至宠物的身上。这种 情感 的代偿,对于哀伤的缓解非常有效,并且可以真实的为我们提供现实层面的 情感 支持,帮助我们更好的重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第2个办法是,去延续死者的意义感。简单来说,就是去满足逝者的心愿,在他死后,去做他认可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把他生前的意义感继续延续下去。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 社会 新闻。一位41岁的浙江女医生突发疾病去世,家属决定捐献她的器官。她的父亲说,我的女儿是一个医生,她一辈子都在救人。我相信,如果捐献器官能够救更多的人,这一定也是她的心愿。作为父亲,能够成全她的心愿,也算是为她做一点事。

还有,我曾认识的一位乳癌患者,她在患病后加入了一个病友互助公益组织,作为爱心志愿者无私的帮助其他病友,在微博上经常发布乳腺癌治疗方面的知识,得到数万网友的关注。后来,在她去世后,家人接管了她的微博账号,丈夫与两个女儿一起,继续以她的名义做公益,为患者们提供优质的科普内容。他们说要用这种方式,让她的生命在病友们心中延续下去。

这种意义的延续,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哀伤,还能带给我们巨大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并且在心灵深处,也会与逝者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连接。

 

那么除了以上这5个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参考第2课的内容“死后的生活”,对于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做出构想,并且可以通过写信,绘画,做手工艺品,或者音乐等等形式,去找到一种对于逝者的毕生缅怀的仪式。我们也可以通过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祭祀的节日,把这些信件和艺术作品祭奠给逝者,以此来寄托我们的哀思。

 

最后,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对于哀伤这种 情感 ,我们人类真的没有快速的解决办法。但,时间是良药,我们唯有一边努力一边等待,希望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的哀痛终能渐渐褪淡渐渐平复。

人固有一死,只是早与晚的时间问题。孩子先走了说明他的一生已经过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与人的交集也不能永存,要敢于接受现实,试着将孩子没有实现的愿望让自己去完成,孩子没走过的地方自己走一遭,人类的所有活动可以说所有喜怒哀乐都是被大脑欺骗产生的,眼见不一定为实,您所看到的孩子去世也许是他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他也许只是在第四维空间,他能看到你,你却看不到他,因为我们大脑只能感受到三维空间,所以试着去过过孩子的生活,过过他向往的生活,这也许是他能看到感受到的,从此一蹶不振什么也代替不了,为何不把这种悲伤转化为和孩子一起感受世界的乐趣,希望能帮到您。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疼痛,先来个抱抱好吗?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走路,到能叫我们爸爸妈妈,能去幼儿园,能。。。

我们陪伴他走过太多太多的路程。

这个绝对不是说走出来就是走出来的的事情了,这个是个怀念,包容,接纳的一个过程。

首先在这里要说一个简单的心理学理念PTSD。

PTSD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亲人的离去会导致这个心理障碍症状的发生。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主要表现为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去想念孩子的情境或内容,出现严重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

主要表现为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其他症状

有些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

亲人的离去是心痛的,尽可能的有陪伴,我不建议说强制的不去想,反而可以留下美好的记忆来慢慢回忆,不压抑自己难受的情绪,可以哭,可以不断找人倾诉,来排泄自己内心的悲伤。

走出来或者有一段漫长的路程,也会非常的艰难,但是有可能孩子给到我们的缘分就这样一段,祝他一路安好!

孩子的趋势确实对于父母亲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因为父母亲跟孩子的链接是属于天然的,而且这种链接呢建立了非常深厚的 情感 在其中。

想要走出这个痛苦呢,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1.接受孩子已经去世的这个事实,然后勇敢的面对他。因为只有你勇敢的去面对这个事实的时候,你才能够把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打开。

2.心理学上可以运用次感元,还有这个潜意识沟通以及催眠,来达到将这个记忆的痛苦,痛感呢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如果说身边有心理学的老师,或者说朋友可以帮助你做一下处理。

3.找回自我的中心就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爱好,就是你喜欢做什么,然后你就去做什么,这样的话当你在做你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的内在价值就会慢慢起来,这种伤痛感也会越来越淡。

4.找到你的朋友圈,不要一个人待在一个家里或者某一个地方,去和朋友在一起,把你的痛苦,还有你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话,你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好,越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

一,首先反思自己,因为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因果,这件事情的发生,我有多少责任。

二,找到事情发的因果后,忏悔不可避免,但是忏悔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我们还要生活,我们还要好好的生活。

三,解决问题,但是,如何解决呢,外求,别人的安慰,内求,自己的忏悔和改变。

四,要明白一个问题,死很简单,活,很艰难。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但是,向往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愿望,所以我们要把已经发生的问题,解决,抛弃,才能更好开始。

五,当我明白了事情的因果后,我们马上改变自己,重新开始,因为,如果你不能去死,那就活出让别人羡慕的样子。

丧子之痛,痛彻心服。所以,伤心也是正常的,但生活还的继续…

建议:

1、短期内尽量和亲近的亲人、朋友在一起,如让他们住在一起,共同生活一段时间。

2、寻找自己认为喜欢的事去做。必须是自己喜欢的、好奇愿意做的事。

3、生活要有规律。从起床、饮食、学习、工作,防止身体素质下降。

4、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广场舞、社区活动…

5、面对现实,清晰的理清思路。重新设定人生…

6、学会自我调整心态,减少心理阴影。

时间是最好的调节剂,随着时间的改变,心理会慢慢的抚平创伤,珍重很重要…

5. 网上披露的有些父母用手机来哄婴幼儿,你觉得这样的父母是不是不负责任

网上披露的有些父母用手机来哄婴幼儿,我觉得这样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他们没有考虑到电子设备给孩子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把电子设备当玩具,会影响身体发育,影响视力,影响表达能力,造成学习障碍。

有的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但是自己却整天捧着手机,这样的做法也让孩子难以接受。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作为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带孩子外出,让孩子接触他们应该接触的事物。父母不应该给孩子造成不良示范,不应该用手机来应付孩子,更不应该用手机来溺爱孩子,这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你的孩子已经离不开手机,就要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制定规则,和孩子达成一致,然后一点一点地树立正确的习惯。孩子的成长是大事,不容忽视,童年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未来一生。

与老人哭闹只有手机怎么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现已退休的人员有职业年金吗 浏览:336
老人家2人车 浏览:61
黑龙江省70岁以上补贴多少钱 浏览:839
宝鸡市退休人员年审 浏览:181
祝贺长寿老人 浏览:105
山东省农村60岁以上老人补贴 浏览:771
在河南交15年养老保险 浏览:369
宜昌老年大学招生2019 浏览:723
老人家被害妄想症 浏览:720
北京望京老年大学钢琴班 浏览:751
女生体检扁桃体二度是什么 浏览:552
重阳节养老院义诊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01
3月12日退休工资怎么拿 浏览:81
体检报告怎么看雄激素水平 浏览:351
体检单项有哪些 浏览:72
2018年开始延迟退休吗女职工 浏览:84
山东省企业副高职称退休待遇 浏览:228
老人导尿管红怎么回事 浏览:53
老人家拿手去摸宝宝的嘴巴 浏览:89
青岛市市南区老年大学政务网 浏览: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