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辩论赛:是否应该把父母送进养老院.
正方:
谢谢主席,大家好。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特别是421家庭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而送老人进养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据老人的意愿将他们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可见养老院是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让老人老有所养的一个新途径。
我方赞同送老人进养老院,理由有三:
第一:对于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政府将他们送进养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经济来源确定的情况下,养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为专业,面对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会因为父母居所的变化而减少,同时在养老院里老人们同龄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会交往,扩大了社会联系,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欢笑,可见养老院的出现给老人们在晚年多了一个养老的选择,让老人们自己自由的决定,给老人的夕阳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承认和接受养老院体现了养老院社会化的趋势,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观念。从伦理的角度讲,孝的观念要继承和传扬,那那么孝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切为了老人,让老人健康安宁的这个精神内核不能改变,昨天老人们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今天当他们老去步入人生黄昏的时候,年青一代有责任对他们竭尽所能的赡养,这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法定义务,更是年青一代对上一代人普遍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个人对孝的观念只能体现个人的德行和修养,而社会整体普遍对孝的认识则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谢谢
反方:
谢谢,对养老问题对方一辩已经不知不觉中,偷偷给我们预设了两个概念:
第一:现代人已经忙到无暇照顾老人了,所以说就送老人去养老院。
第二:养老院可以展望的像天堂一样好,因此他方赞成。
您方那么多的角度有没有一个角度是老人的角度,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预设真的合理吗:
首先,想过父母为什么有人愿意去养老院吗?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觉得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实害怕自己连累了子女,我们可以想象老人心里有多矛盾,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里,另一方面不愿意麻烦儿女,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可儿女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送出去了吗?难道豪宅、名车、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们唯一的父母更重要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根本只是借口和日后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
其次,再来看看养老院,无论它条件多好,但它始终不是家,因为心理学证明老人心灵的慰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家关系网,这两点正是养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里没有儿女直接的关怀,没有孙辈天真的笑脸,它再怎么好又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
再去看看养老院,会破坏老人固有的人际网,老人在他原来居住的地方会建立一大群朋友关系,而去养老院无异于要对这些朋友说再见了,这对于体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老人来说有多重的负担呢?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好比把冬天里的一株古树从它原来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来移到新的地方,即便这个新的地方再好,我们也说这是对树的一种伤害,因为你已经割断了他的根茎,更因为冬天就根本不适合移植树木。
同时,在一个随时有可能老人离世的地方,脆弱易波动的老年心里多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居家老人有儿孙的绕膝、邻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阳光和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调查显示养老院老人抑郁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
再次,其实我方也提倡社会养老和家居养老结合,但是养老院的模式却万万不可做为首选,现在北京大力发展的社区家居养老模式很值得借鉴,各种工人上门服务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分担儿女的压力了,而且老年沙龙等社区的机构更鼓励老人开展社会活动,到处走走下棋聊天,回家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更是颐养天年吗?
所以我们告诉在座各位,只要您多用点心考虑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会发现养老院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谢谢大家。
正方:谢谢,诚如对方同学所言,换一个环境对老人有影响,但是不是像对方同学所说的那么可怕呢。请问您了,城里的儿子该如何奉养乡下的老人呢?
反方:对方辩友说了,要看老人自己想不想,那我就问了,对于养老院养老和家居养老,哪一个更给老人家的感觉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对于孝顺的儿女养老院就是家,家就是养老院,但是对于不孝的子女呢,养老院是家,但家就是牢笼,您说哪个更好呢?
反方:养老院怎么可能是家呢?家,不仅是有亲人的地方,更是有周围三朋四友左邻右里的地方,对方辩友您的养老院有吗?
正方:什么是家?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牵挂在哪里,这就是家。这是哪个留守的父母不愿意看到儿女来赡养自己,哪一个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不愿意回家侍奉父母,但是生活总是无奈的。我们今天要不要现实的解决问题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您现在在央视,您父母的心在央视,所以央视就是您和您父母的家吗?对方辩友我觉得央视台长可能不会同意您这个看法呀。我还想请问对方辩友了,杭州经过调查有95%的老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请问您这是什么原因呢?
正方:可是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要换了一个环境,这个老人必然不适应,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能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城里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奉养乡下的老人啊。
反方:对方辩友还是请回答一下我们的问题吧,杭州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这个时候你硬把他送去养老院,您究竟是孝还是不孝呢?老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原因很多,北京玉渊潭养老院院长说,其实很多老人还是愿意来的,但是他们就怕面子挂不住,这是不是对方同学不赞同的观点惹的祸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刚反复提到乡下,我想请问您,乡下哪儿有养老院呀?
正方:对方辩友,难道您不知道吗?中国农村大量农民工到城里务工,现在农村养老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不要解决呢?
反方:我们要解决,所以请问了,农村的那些老人送到哪里的养老院呢?
正方:对方辩友,给您举一个例子吧,现在天津市正在大力兴建农村养老院,再请教您这样一个问题了,有的老人操劳一生,但是膝下无儿无女,请问您不把他送到养老院,难道要看到他们晚年凄凉吗?
反方:对于这种根本没有选择,只能去养老院的选择,您认为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吗?对方辩友,还是回答我方辩友的问题,为什么杭州有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呢?
正方:不愿意去的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对方辩友的逻辑很奇怪,有子女的就叫老人,没有子女的难道就不叫老人了吗?其实郑州市给了我们很明确的答案,他们斥资1500万修建养老院颐养天年,您为什么就不赞同呢?
反方:我们从来没有说养老院没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他们无儿无女无牵无挂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我们政府才负起了这个责,可是对于那些有儿有女的老人,你们觉得他们愿意待在家里,还是愿意待在养老院呢?请正面回答吧。
正方:那要看我们父母自己的选择了,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今天有的父母很想去养老院,但是您就不让他去呢?
反方:正如我方一辩所说的,这时候父母真的是真心愿意的吗?他是在考虑您呀,对方辩友,您就接着他这个不真心的愿意,就把他送到养老院,对方辩友您于心何忍呢?
正方:好,我们也来看看父母的意愿好不好呢?我们知道有些军人要保家卫国,请问您这个时候考虑父母的意愿,究竟是把他送到养老院,还是带着老人一起去保家卫国呢?
反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共同奉养保家卫国的妈妈,所以请问了,中国科学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在养老院的老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差于居家的老人,请问您对此如何解决呢?
正方:对方二辩说得好,我们要家人和社会共同奉养呀,现在养老院分担了一部分养老职能,这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养老院就代表社会养老体系了吗?请您给我论述一下可以吗?
正方:对方同学,不是代替而是多了一种途径,所以说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也有我们社会的一半。你说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提到军人的例子,请问军人的父母在家乡有没有亲人,有没有朋友,他们难道不能帮忙照顾老人吗,您就一定要把他和原来的环境分开,把他硬生生塞到养老院呢?
正方:所以多种途径并存嘛,现在我们政府也愿意帮他们分担一部分,您为什么就是不要呢?
反方:我方已经承认多种途径并存,可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这一种途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对方辩友请正面回答。
正方:好,您说不能换环境,我们现在就有一种新型的养老院,直接把养老院建在在社区里面,环境没有换,您赞不赞成送进去呢?
第四阶段: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一直在强调一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例子,那我想正面请您回答了,如果您和您的父母就住在同一个城里,您会不会愿意把您的父母送进养老院呢?
正方:我来的时候我父亲给我打电话,他跟我说他老了之后他要去养老院,那是我父亲的选择,我当然支持了。
反方:我们都跟你说了,你父亲为什么要去,因为他不想麻烦你啊,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照着你父亲的话把他送进养老院吗?其实说不定他希望你说一句:不,爸爸,我愿意跟您呆在一起,对方辩友您是不是有点不太明白您的父亲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进了养老院,他有更专业的护理,我方一辩当然可以和父亲待在一起,但他父亲腰疼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他是腰间盘突出,还是颈椎管狭窄,应用更专业的护理不好吗?
反方:对方辩友,老人腰疼的时候他真的是最需要专业的护理吗?他最需要的是他心爱的儿子在他身边跟他说:父亲没关系,我来帮你揉揉;对方辩友您把这个抛弃了吗?
正方:可是我并不知道,我父亲的腰疼究竟是什么原因,万一揉错了怎么办呢?
反方:所以我们说,我们社区要有一些人可以专门上门帮你父亲揉,他帮你父亲揉的时候,你也可以帮你父亲敲敲腿,父亲不是更开心吗?
正方:对于孝顺的儿女,无论父母在哪里他都会经常去联系,但是对于不孝顺的儿女,您不送养老院在家里面他不管不问,这就是您要的吗?
反方:所以对方辩友的孝顺就是和父母离得很远的时候,心里想父母一下,但是不顾父母的真实需求,对方辩友,这样的孝顺,大家能同意吗?
正方:孝顺是不论我父母在哪里,我都爱他,这才是孝顺。
反方:可是您这样的孝顺,父母感受得到吗?
正方:那我父母在家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叫联系父母;难道他在养老院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就不叫联系父母了吗?
反方:所以为什么不能够他在家里,您又可以给他打电话又可以亲自侍奉他更好呢?
正方:对方同学,所以说其实两种途径都是可以的,看老人怎么选择。我们再来来看具体例子好不好呢?其实心脏病、脑血栓都是老人常见的突发性疾病,如果说不及时抢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送进养老院时刻有人陪护,您说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当然不如在家里既有专业的护工,又有学习了一定医学知识的儿女一同照顾,这样既有心的关怀又有身体的关怀,难道这不比送到养老院更好吗?
正方:我送进养老院就不能给父母心的关怀了吗?
反方:那您家里不是可以更关怀吗?对方辩友您更奇怪了,您说让老人自己选择,可是这个时候我问你我的姥姥送不送,你说送也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到底怎么办呢?(反方时间到)
正方:对方同学说要请专业护工,是不是请一个医师一个厨师一个保姆还有一个菲佣呢?
正方:所以多元化的选择,我们要让这种多元化存在,让老人自由选择不好吗?
正方:南京一家养老院的两位老人最近喜结良缘。。。。。。谢谢(正方时间到)
总结陈词:
正方:
谢谢,对方同学和主持人刚才都提到了《常回家看看》,我想如果是一个孝顺的儿女的话,无论父母在家里面还是在养老院里,我们都可以做到常和父母见见,但是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如果他能在养老院里得到更好的照顾,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样一种途径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讲居家养老才是真的好,才是真的做对了,这本来没有错,但是不是太绝对了呢?那我们为什么还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谈家,然而什么是家呢?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座房子吗?不是。家是对老人一种真心的牵挂,那么老人在哪里我们的牵挂自然就在哪里。
对方同学,今天还反复和我们谈孝,但是孝很显然显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对老人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轻易地否定了这样一种养老的模式呢?
如果空间真的能够冲淡亲情的话,我们为什么还有一句话叫做:血浓于水呢?
反过来我们看到张爱玲女士,她在家里面死亡六七天才被发现,一代才女死的如此凄凉啊。养儿为防老,但总有子女不孝,那么在这些不孝的家里,老人已经感觉不到家的温暖了,对方同学为什么还要封杀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更加无助呢?
相反我们看到,有些子女确实很孝顺,但总也不能做到时刻陪伴在父母左右吧,那么匆忙的一别,有可能父母得了突发的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这一次分别就变成了永别。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方同学也提到了,这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吗?
而我们这个社会上,总还有一些流浪老人,总还有一些留守老人,对于他们而言晚景凄凉,对方同学还要关闭养老院的大门,那么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何时才能够实现呢?
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以上的种种,即便是一个旁观者我们也会追悔莫及,而对于步入夕阳的老人而言,又有哪一个不是心惊胆战心有余悸呢?
当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时候,对方同学却告诉我们不能送进养老院,那我想请问了:当我们的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学更细心地照料时,由于怕别人的非议而不敢开口,而我们的父母想要更踏实的享受夕阳的美好的时候,由于怕给子女担上不孝的恶名也不敢轻易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正是因为有对方同学那样错误的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是抛弃不孝的观念,才人为地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障碍,人为地为我们的养老难上加难。
而我们的政府和众多的有识之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呼吁加强养老院的建设,让它来分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重任。(时间到)谢谢。
反方:
谢谢主席,刚才对方辩友说实在的,在自由辩论进行的过程当中真是有点狡猾,因为他刻意地为我们模糊了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他说今天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二者可以优势互补。
对方辩友我方承认,对整个一个社会群体来说,二者的确是优势互补的,因为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群他们不得不接受养老院,于是养老院对他们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当考虑到我们自己的例子、考虑到我们自己的情况的时候、当考虑到我们要怎么来赡养我们的老人的时候,难道这二者真的能做到优势互补吗?
往往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次,我们只能在一个时间点内将我们的老人放在家里,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赡养或者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在这点上来讲,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对方辩友您的优势互补可能不是那么完全。
对方辩友模糊的第二个例子是:他们今天一直在跟我们讲的老人是哪些老人呢?
那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如说军人,比如说出去打工的人,对方辩友,如果今天的辩题真是主要讨论这部分人的话,我想实在是辜负了我们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这样一个主旨,因为这些无儿无女的的老人,政府本来就有相当的义务去赡养他们,把他们很好地照顾起来,讨论这部分话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子女就在身边,而老人的意愿如此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对着我们的心做出何种选择,这才是今天真正辩论的焦点。可惜我刚才问了对方辩友好几次,对方辩友就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回答我,反而在往一些边缘的例子上靠。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农村,对方辩友您知不知道在农村的礼数是很讲究地缘和亲缘的,一个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后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这些人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相互照顾的网络,这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照顾关系,可是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把他从这个农村的亲缘关系中赶出来放到养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对方辩友,您这是真的孝心吗?
对方辩友,您模糊的第三个概念就是孝,您刚才告诉我什么是孝:只要你的心在老人那里,您就是孝了。
对方辩友,我最多承认您这是小孝,因为这是按照您自己的标准,在判断父母在想什么,在判断父母需要什么样的孝。
什么是大孝呢?就是我的心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也跟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我能贡献出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大脑和精力去照顾他。
不错,我们缺少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我们可以学呀,我们自己也许做不了一些事情,我们可以请护工来做,护工做的时候我们学,我们学着跟护工一起做,对方辩友,这个过程难道不正可以加深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让她享受到家的关怀吗?
对方辩友,如果把这三个您模糊的概念去掉的话,对方辩友我真不清楚您方的立论是怎么赞成起来的?
其实今天这个辩题就我们来讲,有一个更深层的话题,很可惜我们没有能够跟对方辩友好好思考一下,今天这个辩题的一个预设前提就是我们都很忙忙到了无暇照顾父母的阶段,可是我们这么忙真的是应该也真的是必要这么忙的吗?
我们在为了明天的名车、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把我们的父母送去养老院,这个真的是我们要获取的目的吗?谢谢(时间到)
摘自网络!
2. 我想让你们帮个忙,辩论赛的提问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常回家看看不能解决老老年人的亲情缺失问题”。该...
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首次将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义务写入条文。而根据本网报道,就在“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当天,江苏无锡市北塘区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开庭审理,老人作为原告,其中一个诉求就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而法官也当庭宣判要求子女“至少要保证两个月看望一次”。这也是该法实施后的全国首例判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迅猛。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一首《常回家看看》不仅让作为晚辈的年轻人感慨万分,更是唱出了众多空巢老人的心声。孝敬父母自古就是中国传统美德,孝顺父母是自古至今的先贤们倡导的为子之道,做人之本。但是当一贯用最高层次的道德来要求的东西,变为用低层次的法律来约束的时候,社会文明是否就真的在进步呢?
法律虽然可以强制人的某些行为规范,但是一方面它不可能代替道德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法律只是控制和限制人们的不法行为,保护和鼓励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全面利益。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对待是与非、善与恶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只要不是违反法律条文,法律是不能够处罚的,这是人的自由选择权利。只是在道德层面有义务实行的行为而不去作为,人自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将法律代替道德的压力来强行约束人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力量必将会逐渐消亡。如果社会只是期待用法律来解决道德滑坡的问题,很有可能本末倒置。“孝”是道德层面的而非法律层面的,取决于精神层面的“孝心”,而非物质层面的“孝行”。一个人有孝心的必有孝行,反之则不然。
这次无锡北塘法院的判决中,子女若不履行看望义务,权利人可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将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直至拘留。在法律的强制下,子女带着情绪回家看望父母,给父母带来快乐还是添堵?事实上,老人们也明白,自己的孩子在法律的约束或威慑下才勉强回家看看,这样让原本真实的亲情变了味,被动回来的孩子心理上难免会有抵触和埋怨情绪;即便孩子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都不去看望父母,大多数父母也都不舍得控告自己孩子的。换个角度思考,当一个社会起码的日常伦理需要靠法律的强制性来维持的时候,说明在它背后道德滑坡和文明倒退已经相当严重。
“精神遗弃”才是老年人自杀的罪魁祸首
根据一份调查,珠海老年人因伤害死亡中的首位原因是自杀,珠海籍省政协委员蔡越秀认为老年人精神障碍所引致的孝道问题已非常严重,今年提交的提案中,蔡越秀建议,要重视老年人精神疾病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心灵慈善”。(《珠江晚报》2014年1月16日)
真是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老年组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是自杀(30.4%),其次才是跌落和交通伤害,这和平时所观察到的祥和老年社会印象大相径庭,不由得让人神色凝重起来,虽然风烛残年,本该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的老年人,如果不是万念俱灰,何以选择轻生来了结自己,要知道,在人生的暮年,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究竟是什么,让老年人最终选择了自杀而了结自己?
近年来,一些老年人骚扰110的现象越来越多,每每都是虚惊一场,尽管是对110的故意骚扰,但是老太太想找人陪聊解闷而出此下策,实属无奈和寂寞难耐,一句“报警只是想和民警说说话”的诉求不仅让人怎么也哭笑不出来,而且还多了一种鼻子一酸的悲悯和同情。
老太太苦于寂寞孤单,谎称“家里有炸弹”,目的是想和警察说说话,类似老太太如此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做法的老年人已经不是孤例,因为寂寞,就要给家人和公共服务机构“找茬”和“找事”,我们应该多站在老人寂寞无助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样的养老尴尬和有些凄苦的境遇,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赵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唠嗑》中,“赵本山”一个人太寂寞只好寻求宋丹丹的“有偿陪聊”,人家花钱唱歌,我花钱唠嗑,道出了空巢老人晚年精神寂寞的窘迫和窘态,也是对子女和社会的精神赡养的呐喊和善意提醒。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60岁以上人口过亿的国家,而且即将达到2亿。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6成外来打工者半年以上才见父母一次;央视记者采访一位80岁老人,问现在最在乎什么?看起来很硬朗的80岁老奶奶称,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看来,善待老年人,我们绝不该盲目乐观,更需要我们凝重起来,以更理性的态度积极实施“夕阳工程”关爱计划。
6成外来打工者半年以上才见父母一次,这是怎样的养老心酸,怎么谈呵护老年人,更不要谈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当老人对于儿女的思念只能化作以往的美好回忆;当老人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困难,哪怕老态龙钟,也无奈只好亲力亲为,失去了晚年的安全感;当他们唯一获得的孝敬行为就是儿女从远方打来的安慰电话,如此等等,这对农村养老无疑是一种现实的讽喻,更不要奢谈什么尊和爱。如果说城市善待老年人还差强人意的话,那么农村善待老年人则需要更大的努力。
央视采访老人最在乎什么,答称年龄大不希望活着,不是老人厌世,不是老人悲观,不是老人对记者的不恭,这是最真实的心里话,透着心酸,透着悲凉,透着无奈,当记者问希望女儿们为她做点什么,她回答:“什么也甭做,就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嗨……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这位老奶奶气质眼神都不一般,但是却面对镜头说出了‘不想活了’的“丢人”话,多少为儿女争气的老年人,光鲜的外表,坚强的面容,从容的行动,但是却掩盖着被最亲近的儿女戳伤的心,这是怎样的孝道良心啊,可以窥探到老年人“亲情饥渴”是多么强烈。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日前,“常回家看看”即将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被确立固定下来,可见老年人的“亲情缺失症”已经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
老年人“亲情缺失症”也是一种家庭软暴力,与养老费用、养老设施这种“硬环境”逐渐完善相对应的是,子女对老人的亲近关怀尤其是在经常陪伴老人等 “软环境”方面仍然缺失,作为子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多少老人,为了经济上不牵扯孩子,为了身体上不拖累孩子,付出了如山的艰辛,对老年人的“精神遗弃”比“物质匮乏”更可怕。
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一些政府部门和子女片面以为只要给老人足够的钱或者给父母提供足够的物质享受就算自己尽孝道了,这是对孝敬的肤浅理解。对于如今绝大多数的老人而言,老人们更渴望的是子女带来的精神愉悦,更需要的是和子女的顺畅沟通,需要的是相互的幽默和和睦互动带来的会意的笑声,需要的是关注父母怎么活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晚年自我”,和父母一起做生活的游戏比给父母送游戏更讨父母内心的欢喜。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老人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思想上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畏难情绪,为了让老人能够尽快融入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需要子女们以更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父母再学习,需要付出精力来教育父母掌握新信息,学习新技能,接受新事物,只有这样,老人们才有信心热爱新生活,找到更多的新乐趣。
曾几何时,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华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敬老和爱老的习俗,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农村传统的孝道开始松动和瓦解,在农村形成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妻子”等现象,年老体弱的父母因为缺少了子女的孝敬和照顾,晚年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如果更多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仅仅满足于自己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和惬意,而疏忽和淡忘了农村年迈苍苍的父母,不能不说是孝道的退步。
老人,别把“不拖累孩子”挂在嘴边,你看看周围多少老人,在“不牵扯” 和“不拖累孩子”的诉求下,该享受的时候没有享受,该快活的时候,没有快活,该歇歇的时候还在劳累,该幸福的时候却在“受罪”,为了子女,为了面子,没有活出真实的自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晚年,子女倒是清闲了,可是老人却失去了很多,不值得。
老年人因伤害死亡中的首位原因是自杀,就是一记警钟,不仅敲给老年人自己,更是敲给了子女,也是敲给了社会,想到了敬老,还要想到如何爱老,更要想到如何才更善于敬老,这是摆在政府和子女以及社会面前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更新敬老观念,多动脑子,多想点子,多找法子,多找路子,总之,敬老更需要敬老智慧,敬老的智慧多了,敬老的生命力就强了,敬老的氛围就浓厚了,敬老的效果就更好了,老年人就不悲观失望了,敬老的“精神遗弃”比“物质匮乏”更可怕,“亲情饥渴”是对孝敬老人的沉重呼唤,“丰盈的精神赡养”是孝顺的高境界,这也是独居老人为了想找人陪聊解闷而谎报“家里有炸弹”对精神赡养敬老的警示。
3. 家里老人太固执要如何说服他
1、适应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老年人要认识到,环境变了,人的价值观变了,衡量的标准也不同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不一定现在都能用上。有时讲给后生的,没被采纳,自有人家的道理。作为老年人尽到讲授的义务就行了,更不能因此而生气、烦恼。如果后生真得走了弯路,也是他人生必经之道,不一定都是坏事。想想当年自己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
2、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老年人遇到容易让自己进入牛角尖的事情时,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要多出去走走,与人聊聊,甭管是闲扯还是讨论,沟通是释放的最好渠道。不妨找些能说得来的朋友,定期聚会。还可参加一些爱好培训班。总之,一定要与人交往,同时,也预防了老年痴呆的发生。也可以尝试新知识的学习,如电脑、手机等。开阔自己的眼界,让自己变得忙碌起来,摆脱烦心事。
3、学会自我认识
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要深刻认识到固执性格之害,重视自我调适,陶冶情操,克服虚荣、孤僻、自傲等缺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有严重心理障碍者,可去医院治疗。不要明知道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还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心态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家里人遇到老年人固执时,切不可粗暴,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更不能直接顶撞与相持,或甩胳膊走人。而应该在了解老年人心理的基础上,耐心地向他们作一些正面的说理,根据他们固执的原因,给他们提出建议,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放弃固执,不再坚持那些不合实际的看法或做法。
5、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作为小辈,要懂得孝顺,孝顺不止是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年轻人更应该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有空多与他们聊天,聊点新事儿,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事情,打开他们的眼界。对老年人多加体谅,多点儿关心。平时陪他们说说话,一起看看电视,条件许可还可带他们一起去旅游或到公园玩玩。
6、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
年轻人应该多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多接触新鲜事物,摆脱旧的思想。如果是有体力有能力的老年人,还可以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觉自己对社会、对家庭仍然有贡献,还离不开他们。这样会他们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使他们的晚年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