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老年人 > 老人应该如何做思想工作

老人应该如何做思想工作

发布时间:2023-12-23 14:37:19

Ⅰ 老人的思想教育内容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老年人更得拥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心理健康对老年人养生有很大的帮助,身体的衰老是阻止不了的,但心理衰老的步伐是老人们自己可以遏制住的。

在影响心理衰老的诸多因素中,个人心理特点和社会心理因素,又起着相对较大的作用。

老年人要如何延缓心理衰老?

1.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可丰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使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强主动、积极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气和兴趣,从而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但是,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体质状况,否则害多益少。

2.处理好人际关系: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乃是家庭关系。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感情融洽。

3.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主要为进取心、希望、理想等,对老年人防止心理衰老、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人有了进取心、理想,并充满希望和奋发向上,就能老而不衰,充满活力。

老年人最好正视现实,向往未来,少回顾过去,并可以多看一些喜剧性的节目,多参加一些愉快的聚会,“笑口常开,笑脸常驻”保持沉静乐观,愉快知足,莫说人非,避免老气横秋。

4.多用脑,勤思考:大脑是主宰人体各器官的司令部,大脑的衰老,必然导致各个脏器的衰老,并且大脑对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思维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老年人更要多用脑,勤思考,使脑细胞和组织器官不萎缩。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Ⅱ 如何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

你好,首先和老人说话的口气要委婉,做好解释工作 ,一定要先把事情耐心的解释清楚。

然后就是劝导工作,只要让老人明白你的意思,下一步劝导工作就十成九稳了。

老人家重男轻女该怎么办

老人家重男轻女应该远离他,和这样的老人在一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因为这样的老人大多数都偏心。

Ⅳ 人生到了60多岁了,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老人

想成为职明老人,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聪明老人要加强学习,跟上时代飞速发展步伐。 社会 己经进入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老年人不要认为自己年纪大经历多过的桥比青年人走的路多,固执己见,自我封闭。只能落伍于时代。

二是聪明老人要保持乐观心态。开朗,乐观,包容,大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遇到问题想的开,不认死理,不钻牛角尖。大智若愚,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遇到问题多点头少摇头,绕道走。少惹是非,轻松快乐过好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三是聪明老人要保留老窝。俗话说“八十也要有个家“,老了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要有自己的栖身之地才安心方温馨。距离产生美与思念之情。尽量不与子女住一起,少惹矛盾滚族与纠纷。

四是聪明老人要保住老底,手握老本。常有人说“千万给自己留下过河钱",这话说的十分有道理。人老体衰,生病买药住院,生活成本加大,一定未雨绸缪,留有后备。手握老底,经济独立,才有尊严,才有自信。

五是聪明老人要学会在生活中觅趣找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聪明老人趁着自己还不够老,出门 旅游 观风光,平日里实现自己多年未来得及的兴趣爱好,如看书,练字,唱歌,奏乐,养花种草,上网冲浪等。做个富于知识丰富,幽默风趣老人。

六是聪明老人要学会追潮流赶 时尚 ,精心打扮自己,做 时尚 新潮老人。每天把自己打扮干干净净精精神神。衣着讲究,举止得体,言语文明,才会得到子女及身边人的喜欢和尊重。

七是聪明老人不言老,不服老,永葆一颗童心。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身体本来很好,自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能,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身未老心先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要学会忘掉年纪永不言老,永存朝气永葆青春。每天给自己打气加油:我能我行我最棒,做最坚强最精彩的自己。

第一,要做一个傻乎乎的人。要想做一个聪明的老人,先要学会做一个笨笨的老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嘴巴轻易不能张。时代不一样了,互联网使冰山水下的部分全部浮出水面,我们老年人冰山一角的那点经验,已经失去了老马识途的价值,还是学小马过河吧,在智能手机应用这一块,多向年轻人学习。我们真懂的地方,要装不懂,真不懂的地方,要善于傻傻地问人。

第二,要做一个乐呵呵的人。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老年人更该如此。年轻时的很多事,到这把年纪,已经不是事了。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老年人要做聪明人,少不了一付好心情。心情好了,相由心生,宠辱不惊、喜怒不惊,乐悲不于形,剩下的岁月不长了,脸更没必要拉长,应保持整日乐呵呵的模样。

第三,要做一个胖嘟嘟的人。有钱难买老来瘦,是苦日子时的形象。聪明老人 健康 为上,要 健康 体形不能太瘦,皮包骨经不起病殃折腾,胖嘟嘟的,疾病来袭,脂肪能抵挡一阵,病好再养。老年人千万不要以骨瘦如柴为荣。

第四,要做一个慢腾腾的人。我老伴有次在服务区厕所台阶上把脚给扭了,一家人出游的好心情也被扭没了。聪明的老大睁弊人,要把我老伴这种马大哈毛脚女人,当作反面教材。老年人身手大不如从前,无论家里家外,遇见风险地带,一定要慢半拍,小心保平安,大意易招灾。老年人大脑可以快点,小腿一定要慢点。

第五,要做一个静悄悄的人。人老珠黄,亲朋好友也陆续黄了,孤独寂寞早晚会来。聪明老人的聪明之处,就是在不太老的时候,已把好习贯养成:在独处的日子里不会消沉,琴棋书画、玩鱼弄花,选择一个静悄悄的爱好于身。

第六,要做一个干净净的人。青年人自带朝气,不饰也俊,聪明老人有自知之明,深知其中原因,出门会把自己拾到干净,精神抖擞,为街面添景,不让别人有嫌心。

第七,要做一个冷清清的人。这条是指,聪明的老人,不凑热闹、不挤高峰、不操闲心、不听课、不贱游、不领蛋、不买保健品。无事少出门,守宁静、守冷清、守着一颗平常心。

第八,要做一个顶瓜瓜的人。早则聪明的老人,人老心不老,要做暮色苍茫中的劲松,要挺直渐渐弯曲的腰杆,做事像年轻人一样雷历风行,说话果断刚劲,为人爱憎分明,一举一动,能让后浪产生敬佩之心。

第九,要做一个情切切的人。老年人,老的是肉体,不是精神,老的是骨胳,不是灵魂。与岁月相伴久了,与大地的情更深。聪明的老人,对身边的一切,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对生活中的琐事,充满激情。满目青山绿水,一颗纯真童心,情切切意真真,生命若不息,岁月都是春,只要生不死,就往死里生!

聪明的老人,应该是在儿女面前少抱怨,在外人面前不说自己家里的是是非非,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我有一个姑姑,40岁上我姑夫就去世了,留下四个姑娘和一个小儿子,姑姑一直没有再嫁。靠着娘家兄弟的帮忙,把几个孩子拉扯大。

现在四个女儿都已出嫁,最小的儿子也已经结婚生子。我这个姑姑一辈子要强,却也非常明事理,从来没在外人的面前说过儿媳妇儿和姑爷的不好。总是夸儿媳妇儿如何孝顺,每天都是做好了饭叫她吃,天天都把炕烧的热热乎乎的。大家都很羡慕她摊上了一个好媳妇儿,也都夸她儿媳妇儿好,弄得儿媳妇儿都不好意思了,只有加倍的对婆婆好。

实际上呢,刚开始的时候,她的儿媳妇只是帮她把柴禾抱进屋来,都是我大姑自己做饭吃,自己烧炕的。她有四个女儿,每天吃的喝的都是女儿送来的,根本吃不着儿媳妇儿的。

聪明的老人是那些心态平和,知足常乐,以德报怨。而不是那些把儿媳妇儿姑爷当做外人,以老卖老,觉得谁都欠他的,一点愿望得不到满足,就撒泼打滚,靠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老人。

Ⅳ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

老年社会工作首先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形式,具体来说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定义

老年社会工作首先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形式,具体来说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它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人晚年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理论

(一)增权理论

增权(empowerment),又译作增能、赋权,是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所罗门对美国黑人少数民族的研究,后来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框架的重要概念。在增权这一概念中出现的“权”并不是指“权利”(right)而是指“权力”(power),是指个体改变生活状况和获取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影响力。它与无权(powerless)相对应,目的在于帮助无权群体改变现状,减少他们的无力感,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增加他们对获取社会资源和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在社会工作者看来,增权不仅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介入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提升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是增权理论的核心要义。

在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增权工作所涉及的对象,集中在弱势群体和富裕地区中的贫困社区,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群体作为被“去权”(depowered)或被剥夺资源的对象出现在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中,只要是在生理,心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个人或群体都属于增权的对象。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权力是不断变化的,无权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获得权力。在社会工作者看来,增权是相信每个案主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和控制环境的能力,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使其主动地改变现状。这一过程是建立在双方信任合作和分享权力的基础之上的,案主和社会工作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二)社会支持理论与老年群体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区心理学者就试图用‘社会支持”这个术语来说明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把研究重点转向对社会支持进行网络分析,认为个人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通过这个体系,个人的社会身份才能够得以维持,才能得到情绪和物质支持,对信息和服务的需要才能够得到满足。

社会支持近年来已成为老年人情绪状祝和生活满意程度的重要的指向标,也是社会工作人员和学者们评估老人社会资源多少的重要标准之一个体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那么将老年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就是一种极大的社会风险,这不仅会使老人认知和智力水平下降,还会造成老年人的身心疾病来自各方的社会支持如同紧密联系的网络,在帮助老人抵抗各类风险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邻里亲友的支持可以帮助老年人面对丧偶后新生活中的一系列挑战同时,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会使老人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他们可能会鼓励老定期检查身体,对于老人来说在有亲友陪伴的情祝下会更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

(三)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

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

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

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五)活动理论 (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够适应社会;

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六)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七)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八)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是泛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譬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即,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十)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与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与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一)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二)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三)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四)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五)自怨自艾型(Self-Haters Type)

这种类型的老人和愤怒型的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在于年轻的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人生处处不顺利或不得志;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愤怒型的老人常把自己的不得志都归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的老人则只埋怨自己,认为都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因此,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能解脱”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老人人格类型理论对于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应该根据老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人格类型来确立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老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并且采取符合不同类型的老年服务对象特点的助人手法。当然,在老年服务工作中也要小心避免因刻意关注不同人格类型而给老人贴上人为的标签,从而给老人造成伤害。

服务对象需求

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群体,老年人自身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在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主要体现在:

基本生活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衰退,感知觉能力不断下降,活动能力逐步降低。同时,老年人大多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疾病加速了生理性衰老,使老人肌体和器官功能日益退化。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社会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老年希望能在安全、便利、舒适的人居环境中生活,能够在熟悉的社区中满足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幸福地安度晚年。老年人不仅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更加关注精神生活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己开始由单一的娱乐休闲向包括娱乐需求、情感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多元需求转变,从感受阶段的旁观者逐步向认知阶段和体验阶段主动参与者转变,由传统“休闲型”的需求向“含金量”更高的“文化型”、“思想型”需求转变。

社会交往需求

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职业终结、角色转换后的失落感、社会交往减少下的孤独感、社会对比下的自卑感、基于疾病等原因的抑郁感等。随着行动能力的下降,老年人人际交往范围日渐缩小,人际关系网络逐渐萎缩。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大多处于“以亲属人际关系网为核心,近邻朋友和近邻外朋友存在”的人际网络之中。老年人一方面依赖自己所爱的人,把他们作为自己感情寄托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渴望获得他人的关爱,害怕孤独与寂寞。与老伴相濡以沫,有儿孙绕膝承欢,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心中的“理想国”。老年人希望能在自己的周围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拥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彼此交流学习,健身娱乐,互帮互助。老年人需要社会的现实帮扶和专业关怀,希望通过相应的设施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增强自身调适能力。

社会参与需求

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老年人自身安享幸福晚年的需要,也是老年人法定享有的基本权利。老年人卸下了社会生产和负担家庭的重担,由事业转向生活,由社会转向家庭,但他们不希望游离于社会之外做一个简单的旁观者和单纯的受益者,他们依然关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期盼通过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继续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和尊严,这一需求的满足程度最终决定了社区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整体质量。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家务劳动、社会文化活动、人际交往、旅游活动和在家庭范围内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在现实层面上,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基本等同于社区参与,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公共活动及公益活动,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等。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一方面受家庭生活状况和自我参与意愿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需要一定的场所和设施配套,需要相应的组织和人员发动运作与帮助扶持。

干预建议

由于老年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老年社会工作除了应遵循一般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其自身独有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

从价值观念上尊重老年人,努力理解和接纳老年人。从价值观上尊重、接纳老年人是做好老年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在思想观念上排斥、歧视老年人,是无法真正理解老年人的,也就不会真正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老年人解决其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社会工作者只有真心关心老年人,切实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从而理解、接纳老年人,才能同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耐心了解老年人的需要,热情鼓励老年人的进步。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不能以自己的行动和反应能力来要求老年人,更不能急于求成;在对老年人开展讲解、说明、劝导工作时,要有较强的耐心,说话语气要尽量委婉,必要时应作反复说明以使老年人充分理解自己的意图;开展活动时要给予老年人细致周到的照顾,确保老年人在体力和心埋上能够承受,并对老年人多加鼓励,对其所取得的任何进步和改变都应及时地给予赞赏,以促使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实现社会工作的目的。

协助老年人自立、自决。社会工作者不能代替老年人作出行动和决策,因为对老年人大包大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反而会伤害老年人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无能而产生沮丧心理。社会工作者应当相信老年人自身的能力,并通过增强老年人的自立能力,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积极鼓励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自行作出选择和决定。

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信赖的良好情感关系。能否与老年人建立起相互信赖的专业关系,是老年社会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与前提。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设法取得老年人足够的信任,并辅以必要的、适度的情感投入,充分理解老年人的独特感受,从而能够有效地协助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或困难。但社会工作者应牢记自己是专业助人者,其情感的介入有一定限度,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助人活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助人的专业关系是一种融情感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混合关系,关系的建立是有目的的,社会工作者要始终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切忌陷入情感泥淖而无法自拔。

;

Ⅵ 如何让老人思想观念转变

如果想让老一辈的思想观念转换的话,我觉得首先你要用新型的一些吸引人的方式吧,比如说像智能化的语音助手啊,或者是像智能家电这种慢慢地纳入到他的生活里面。

他也就会有一种跟进时代的,感觉当他们也慢慢熟悉了这些新玩意之后,你可以慢慢的去改变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其实也是会有新的一种转变,人们他们是吃软的。

我们也应当知道老一辈的思想并不全是错误的,但也并不全是正确的。因为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以及对待事情的态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可能老一辈的有些思想确实是相对比较封建落后,也有一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非常值得借鉴的,他们可能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但我们要适当的去尊重,不能一味让他们只会跟进新时代的进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两辈人之间的观念肯定是不会存在不同的时候,不论对错,我们虽然不一定采纳,但是一定要取长补短。双方将各自的意见说出来,然后进行相互的探讨协商,最后得出一个双方都能够满意的处理方法,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彼此之间沟通,只要说清楚,到明白了之后,再遇到相同的问题,你就毅然的能解开了。

老一辈人的想法有时候是固执的,也是没那么容易进行改变的。但是一些封建想法,特别是在个人健康方面的想法,我们不要采取过激的做法,可以尝试着用哄小孩子的方法去对付“老人家”,先服软再“撒娇”的方法,让老人家能够“有台阶下”,或许就能够好好的处理了。



对于老一辈的一些观念,比如说节约、实干等等,我们一定要得以继承,但是对于一些封建想法,不适合的观念,我们要重新改正,这样才能越来越好,我们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其实也在相当于哄小孩,所以要适当的给一些耐心。

阅读全文

与老人应该如何做思想工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费计算方法 浏览:168
食疗对养生的作用有哪些 浏览:717
失业女退休年龄认定 浏览:511
达县农村户口如何购养老保险 浏览:457
莆田公交老人卡在哪里办 浏览:768
河北内退职工退休年龄 浏览:405
吃饭是孝敬父母 浏览:837
摘抄有关孝顺的名言警句 浏览:328
文荣医院体检报告多久能拿 浏览:758
做给老人的贺卡怎么做 浏览:820
为什么不孝顺父亲 浏览:81
花父母血汗钱怎么用古文表达 浏览:764
长寿公路中间栏杆为什么拆了 浏览:291
老年人拇指外翻治疗 浏览:351
坏人长寿有什么特点 浏览:550
50岁的女情人的感觉 浏览:336
郑州6月养老金 浏览:77
泰国父母送什么礼物好 浏览:63
养生壶如何预热视频 浏览:97
节日如何向父母问好 浏览: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