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老人与海》读书笔记,恩,段落点评,写在这本书上的
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象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这一举用了比喻的修辞,面粉袋做的补丁体现出老人的贫穷,符合前文所说的”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把帆比作旗子,旗子应该是象征着胜利的,但这里却说它”标志着永远失败”,表达了孩子的难受,为下文埋下伏笔。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
细节描写,写出老人的艰辛
逮到鲨鱼的人们已把它们送到海湾另一边的鲨鱼加工厂去,吊在复合滑车上,除去肝脏,割掉鱼鳍,剥去外皮,把鱼肉切成一条条,以备腌制。
侧面突出老人捕不到鱼的不幸。
谁也不会来偷老人的东西 尽管老人深信当地不会有人来偷他的东西
两种理解:老人捕鱼多年,东西旧地没人愿意要或者大家都同情老人。也可能是两种都有
墙上一度挂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它如今在屋角搁板上,在他的一件干净衬衫下面。
老人如此贫穷,干净的衬衫对他而言应该十分少有,他用它来盖着妻子的照片,充分体现老人对他妻子的爱。
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
对老人身体的描写暗示老人将会获得成功
然而今夜陆地上刮来的风的气息来得很早,他在梦中知虚册羡道时间尚早。
巧妙说明老人经验丰富
老人知道自己要驶向远方,所以把陆地的气息抛在后方,划进清晨的海洋的清新气息中。
文中多次提到老人调整钓索在肩上的位置,利用这一细节充分说明了鱼的分量与力气;同时,老人要不断地调整,一来说明老人抓住鱼的决心,他反复告诉自己要吃鱼也是出于这种必胜的决心,老人调整钓索、早上感到背部僵直等等,表明老人上了年纪,身体并不足够强壮,但他并不服老。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钓到大鱼。
男孩子从5岁开始就跟着老人学打渔,老人是他的恩师,他爱老人,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偷东西。另一方面,由于老人妻子早已去世,他常常感到孤独,孩子的出现让他再次感到家的温暖,所以老人在遇到孩子以后有了自言姿敏自语的习惯,他再也耐不住寂寞了,他渴望孩子在他身边听他说话,哪怕根本没人在他也忍不住要说些什么。老人与男孩子之间的感情贯穿了全文,是文章的第二条线索。
实在并没有鱼网,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把它卖掉的。然而他们每天要。也没有什么鱼煮黄米饭,这一点孩子也知道。
简简单单的一句对孩子心理的描写和一个”但”字,巧妙地诠释了上文所说的”扯一套这种谎话”,彻底地表现了老人贫穷但好面子不服输,更写出了孩子可以不戳穿老人的谎话,关心老人的尊严,深爱着老人。
他问那只抽筋的手,它僵直得几乎跟死尸一般。
问自己的手,再一次体现老人的寂寞与对孩子的想念。把僵直的手比作死尸,传神贴切,形象地写出手僵硬的程度之深,带有一丝对年老体衰讽刺。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臂,从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
“我跟那孩子说过来着,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他说。'现在是证实这话的时候了。”
对孩子的想念不断出现,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老人独自一人的苦闷无依。
他这时感到非常疲乏,他知道夜色就要降临,所以竭力想些别的事儿。他想到棒球的两大联赛,就是他用西班牙语所说的GranLigas,他知道纽约市的扬基队正在迎战底特律的老虎队。
这是联赛的第二天,可我不知道比赛的结果如何。但是我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对得起,他即使脚后跟长了骨刺,在疼痛,也能把一切做得十全十美。骨刺是什么玩意儿?他问自己。西班牙语叫做unespuela-dehueso。我们没有这玩意儿。它痛起来跟斗鸡脚上装的距铁刺扎进人的脚后跟时一样厉害吗?我想我是忍受不了这种痛苦的,也不能象斗鸡那样,一只眼睛或两只被啄瞎后仍旧战斗下去。人跟伟大的鸟兽相比,真算不上什么。我还是情愿做那只待在黑暗的深水里的动物。
借用运动员的伤痛和鸟兽、鱼表达老人的心情,显得自然而容易让人理解。他渴望像深水里的动物一样自由自在而安全地生活,他更充满了战胜大鱼的决心、斗志和信心,他要向”那了不起的迪马吉奥”学习。
四壁漆着明亮的蓝色,是木制的板壁,几盏灯把他们的影子投射在墙上。黑人的影子非常大,随着微风吹动挂灯,这影子也在墙上移动着。
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两人斗得差拍”天昏地暗”的气氛。
但是他反正把它结束了,而且赶在任何人上工之前。
此后好一阵子,人人都管他叫'冠军',第二年春天又举行了一场比赛。不过打赌的数目不大,他很容易就赢了,因为他在第一场比赛中打垮了那个西恩富戈斯来的黑人的自信心。此后,他又比赛过几次,以后就此不比赛了。他认为如果一心想要做到的话,他能够打败任何人,他还认为,这对他要用来钓鱼的右手有害。他曾尝试用左手作了几次练习赛。但是他的,不愿听他的吩咐行动,他不信任它。
在描写与鱼的抗衡的过程中,加入了对老人年轻与人比赛掰手腕成为”冠军”的记叙,属于插叙的叙述方式。加入这段往事,可以使文章摆脱一味叙述与鱼抗衡的沉闷,更可以结合正在描写的老人的手自然地交代老人的过去;写”左手一向背叛他”使行文连贯,让读者的心思一直停留关注老人与鱼之间的战斗,不至于离题万丈,偏离文章中心。
他呢,慢慢地挪动身子,回到船梢蹲下,用右手和右胳臂攥住那根粗钓索,用左手把鲯鳅往回拉,每收回一段钓丝,就用光着的左脚踩住。
细节描写,显示出老人技术纯熟
如果那孩子在这儿,他会用水打湿这些钓索卷儿,他想。是啊。如果孩子在这儿。如果孩子在这儿。
反复的修辞,加强语气,凸显想念。
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
不直接说老人是害怕自己无法驾驭这大鱼,给读者留下遐想,深深吸引读者看下去,因为所有人都想要确认老人是否感到害怕,是否会放弃。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只看得见间歇的一起。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反复写老人的尝试,着重描写老人所遭受的痛苦与不适,利用反复的修辞和衬托的艺术手法凸显老人顽强的毅力与不懈努力的精神。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了老人的聪明、清醒和信心与决心。我非常赞同老人的这种说法,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上都有他独特的意义,能够存活下来就已经保证了意义实现的基础,这从任何角度上讲都是一种伟大的胜利。虽然通常我们认为活下来这种事根本不值得骄傲,但我们只要想想其他的动物,就会豁然开朗——就拿圣地亚哥当主角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那大鱼和死去的鲨鱼做例子,他们是那么的威猛、高贵、健壮的身躯让他们骄傲,他们最后还是被杀死了。生命结束,生前的一切胜利就随风消散,不值一提,而那老人圣地亚哥健康地活着,这才是最伟大的胜利。他从不是也不会是为失败而生的!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医术提高了、建筑技术、军事技术甚至自然灾害预警与抵抗技术都提高了,但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人出生了,利用这些生活着,就已经说明我们都不是为失败而生的。既然如此,我们确实应该为之努力奋斗,中国有句老话与老人说的十分相似,那就是“士可杀不可辱”。被毁灭了,那是因为自己的力量确实不足以抵抗危险,但是我们要有信心,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危险,我们都要拼尽全力捍卫这“活下来”的伟大胜利,我们不是为失败而生的,所以我们不能被打败!
看它的来势,就像一头猪奔向饲料槽,如果说猪能有这么大的嘴,你可以把脑袋伸进去的话。
有趣的比喻和俏皮的说明即缓和了气氛,又说明了鲨鱼之凶猛。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的是一个顽强、不年轻但绝对不衰老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的伟大形象。他是来自古巴的老渔夫,他深爱着的妻子已经死去,感情很好的徒弟也因父母觉得和和这老人一起没有好运气而离开他。他只好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后终于遇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鱼大力气自然非同一般,它竟拖着船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他却遇上了鲨鱼,成群的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失去一件件可以保护大鱼和自己的武器,可悲的是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有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听了别人介绍剧情之后,我一直在想: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但是现在,读完小说之后我明白了。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其实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
不可否认,我们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定有缺陷。可是,当我们接受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逃避、放弃的时候,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努力争取胜利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努力奋斗过,还算不上胜利者吗?圣地亚哥就是这样一位敢于挑战自身衰老的缺陷、拥有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一般人眼中老渔夫最后还是失败了,毕竟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老渔夫是如假包换的胜利者!他始终坚持着、忍受着痛苦,而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向自己“交不到”的好运低头。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人类确实有难以超越的极限没错,但我们不乏圣地亚哥这样的胜利者一次一次地向它们发出挑战,正是他们将这个限度一次又一次地扩大。所以我敢说,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成功还是失败了,都是值得永远敬重的。 他带给我们了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我们最熟悉的内容之一,意思是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有坏处。从小学到高中,仅在课本中它就出现了多次,但是每次读到这句话,我都深有感触,因为正反映了我身边一些同学学习状态的根源。
现阶段我们扮演的角色就是学生,毫无疑问,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同时,作为地球上拥有最高智慧的物种的一员,我们没有理由浪费自己发达的大脑,我们必然、也必须要思考。不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发达到能够轻易的一心两用或过目不忘的程度,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把大脑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在我的身边有两种人:一是努力执行者学生应尽的学习义务,但只是每天忙忙碌碌地抄着写着,没有去理解应用“学到”的东西;二是不顾老师的教学,深信自学能够成才,总在思考着自己的东西。他们显然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结果怎么样呢?正如孔老夫子认为的,前者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应用起来无从入手,自然十分迷茫,即“罔”;后者抛弃老师先进的教学,思考起来没有程序性,不全面,更可能产生误解,走岔路,对个人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导致学识乃至性格与大家格格不入,自然有害,即“殆”。
我不能保证,如果我从没受到论语中这一经典教诲的启发,我不会成为“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的人,因此,我非常感谢孔子的智慧。正是他的经验让我认识到学习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哪端轻了对于跷跷板的目的来说都是毁灭性的。
细想之下,这句话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可能并没有我想象的强,毕竟大家都学过这句话,但是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那样的学生,因为无论是“学而不思”还是“思而不学”,都不能够理解这句话的真谛,最终它只成为了对“学”“思”控制得当的人的一种告诫。
无论如何,以后每当我陷入机械式的学习或无规律的思考时,我都会用这句话告诫自己,让自己回到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的正轨上来。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冥想苦思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这是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我甚至一度认为这是现代才有的先进方法,今天我却惊讶地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这一教育界的先驱已经总结出这一套办法。这充分证明了古人的智慧。但是为什么这一方法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呢?我想首要原因是人口问题。一个班有近50人的中国学校,老师没有这样大的能耐更没有这么多时间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学生的基础不一致,为顾全大局,难以将举一反三的教学应用到所有学生身上。这对学校教育是不可改变的现状。
但是除了学校还有家庭、除了老师还有同学,当我们要对某人进行单独的学习上的帮助时,实现这套办法并不难,因此我们应该把它牢牢记住,作为帮助他人时一种行之有效的准则,把帮助的效果提升到最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这又是一句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我想所有的同学还有老师都认同这句话。在高一我们有十几门课,我敢说没有人完全地不偏科,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门课的课堂上表现得特别活跃,显然他以学习该门课程为快乐的话,他在这门课的成绩绝对不会差,最活跃的人还往往是这一科的“状元”。每一位老师也都总是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课有趣一些,让上课的学生感到快乐。这些学生和老师都明白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
可悲的现状是,我们难以以学习所有科目为乐趣,我们甚至还讨厌其中的一些,但我们不能放弃对它的学习。这时候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实在没办法找到其中的乐趣,那就只有一条出路了:强迫自己思考。在不放弃听课学习的情况下,强迫自己探索知识中的道理,让自己”看破红尘”,肯定对提高成绩和对这门课的信心有巨大帮助,这也是我所总结出来的办法,而且还蛮有作用的。
㈡ “父母九旬,还健在,未必是好事”为什么许多人相信这个谬论
九旬父母还健在,很多情况下,真的未必是好事。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一个邻居,她们姊妹几个,因为侍候老母亲而反目成仇的事。
我的这个邻居,几年前老母亲去世了,去世时96岁高龄。但是,自从老母亲去世后,她们和最小的弟弟,却断绝了来往,形同陌路。据这位邻居说,已经有几年不来往了,相互之间也没有了任何联系。
本来邻居的老母亲是和她的小儿子住在一起,但是,在其他几个姊妹去看望慧薯老母亲的时候,发现老母亲手脖子上和小臂有青紫瘢痕,他们就认为小弟和小弟媳对老人不好,这些瘢痕都是他们给掐的。再看看老人,感觉老人一天比一天消瘦。在询问了老人之后,老人说是小儿子他们给捏的,于是,这些姊妹变便始声讨老弟和老弟媳。但是,他们的老弟却不承认他们虐待了老人,根本就没有捏老人的手臂。
其他的姊妹经过研究,就决定把老母亲转移出来,送到老妹家养老。还让老妹辞去工作,其他几个姊妹每月出钱,老妹出力。就这样,老母亲转移到了他们的老妹家里,这时候,老母亲就90多岁了。
到了老妹家里不久,老尘碧隐母亲因为膝盖的问题,两腿不能站立,就彻底卧床了。为了不让老母亲得褥疮,几个姊妹出钱买了一个能翻身的护理床,总之,一开始照顾的还可以。
老母亲到了他们派厅老妹家里,第三年就去世了,殡仪馆来拉尸体的人将老人尸体抬出来,发现老人的两腿已经弯曲僵硬,难以入棺,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老人两腿掰断,才放入纸棺。
当时殡仪馆的人说,老人的腿变成这样,可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说明了老人生前这是遭了多少罪啊!
据说,他们老弟的儿子结婚,都没用通知其他的姊妹。看来是真的恩断义绝了。
我的这个邻居姊妹几个,为了侍候90多岁的老母亲,最后撕破了脸,这事怨谁呢?
九十岁如果可以自理,当然是好事,不能自理对老人很痛苦,对子女来说九十岁一百岁都是好事,不能嫌弃。因为有老人在,你总觉得自己很小,对你保持年轻心态大有好处。
有的人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心里是对父母的嫌弃,觉得连累他们了,觉得打乱了他们自己的正常生活。我能理解他们的牢骚和抱怨,毕竟面对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付出的很多,但我觉得,这决不能作为嫌弃和虐待老人的借口,父母养我们小,我们给老人养老送终,是理所当然的,不能推脱的,人,都有老的那一天,都有病的那一天,都有需要晚辈关心和照顾的那一天,将心比心吧,如果你老的时候,希望孩子怎么关心你,怎么孝敬你,那么,也麻烦你,对自己高龄的老父老母,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担当,为自己的晚辈,做个好的榜样。
父母长寿,是一个家庭的福气。因为老人长寿,不光是家庭条件,老人的 健康 生活方式,也同子女是否孝顺直接相关的。有厌弃长寿老人思想的人,他无法体会人过六旬甚至七旬还有父母爱护的幸福。所以说,父母长寿虽累尤乐,虽苦尤乐。
是好是坏要以生活能否自理为标准。不能自理了活着也没有尊严了,自己痛苦,好人也拖累。
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不管父母多大年记,只要我有能力照顾他们,我会拼尽全力去爱护和照顾他们。我知道,年龄大了特别是老年痴呆,会很折磨人的,只有尽孝了,在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才会无悔无怨,去天堂里再会我的父母。
我们村庄有位今年99岁的老奶奶,老爷爷78岁就去逝了,一生养了四个儿子,二儿子49岁因肝癌去逝,三儿子54岁因公伤去逝,二媳妇56岁因子宫癌去逝。现在的大儿子都有八十岁了,小儿子近七十岁了,现两个儿子和媳妇们自身难保,孙子和曾孙子们孙媳曾孙媳们有放下职业在家里养几头猪,鸡鸭种点菜,收入甚微,但他们的晚辈个个好样的,没有怨气怨言。这在 社会 上有的人看来,岁数大了未必是好事,但在这一家,生死正常事,活着的能动的人,为活着的不能动的人努力做好一切服务,不争你我做多做少,只求和睦相处。不求家境如何,只求共渡难关!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父母在一天,就尽孝一天,这是子女的天职,子女无法选择父母的寿命。
邻居王爷爷今年90岁,被我们发现时已经有三天没有吃饭了,但王爷爷并不是没有子女,他一共有5个儿女。 所有人都觉得他老有所依,可以安详的渡过晚年,可儿女的做法却让所有人不理解, 这或许就印证了这句话把,父母九旬,还健在,未必是好事。
王爷爷今年90岁,这半年他一直是一个人住,他老伴在5年前去世了,老伴去世后他就住进了养老院,最近因为身体不好,不适合再在养老院居住,所以子女不得行才把他接回家来住的。
王爷爷一共有5个子女,两个儿子,三个女儿,老大今年70多岁了,老小也有50多岁了,起初刚从养老院回来的时候,孩子们说的是一个人过来照顾他一周,刚开始还能看到子女过来给他做饭,后来就经常听到有争吵声。
因为子女年龄也都到了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年龄,还有小孩子要照顾,所以经常会看到他的子女带着孩子一起过来,老人年龄大了,喜欢静,小孩子又比较顽皮,王爷爷就要求子女过来的时候能不能不带孩子,可不带的话小孩又没人带,就经常听到有争吵的声音。
有的子女是过来做完饭就走,有时把老人推到楼下,就不管了,其实老人是孤独的,他们想要跟子女说会话,聊聊天,但子女却总是有自己的一摊子事,老人就经常一个人在下面一坐就坐一下午。
最近一直没看到王爷爷出来,好心的邻居就敲门看看别有什么问题,敲了半天门才打开,王爷爷颤颤悠悠的出来,明显可以看出他脸色特别难看,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已经3天没吃饭了。
这周是该大儿子来照顾,不知道为什么大儿子一直没来,邻居们给王大爷做了碗面条,然后尝试给他联系,可电话一直没人接,后来又给其他子女打电话都说忙着呢,来了也是费力不讨好,没时间来。
邻居们只好又跟其他子女要了大儿子子女的电话,打过去,这才知道原来大儿子前两天看看孙子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没法走动了,当问道父亲怎么办时,他却说:“我现在自己都动弹不了了,怎么去照顾他,我跟其兄妹说了,谁有时间谁去照顾一下。”
最后在人们的劝说下,老人由小女儿先照顾着。
人们都说多子多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可对于年过九旬的老人,子女也已近古稀之年,顾及自己的一大家子怕是还会力不从心,对老人的照顾就变的不那么上心了,有句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年龄大了身体就会不断的亮红灯,出现各种问题,有时候子女就变得麻木了。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为子女辛辛苦苦的付出了一辈子,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大,当我们做了父母以后,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父母从来没有嫌弃我们,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不应该嫌弃父母。
百事孝为先,虽然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小孩,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但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可以说大半辈子都是在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奔波,在到晚年的时候也应该享受生活,作为子女也要尽到孝心,让他们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一般情况下,85岁以上老人即使生活上基本上自理,即自己穿衣吃饭大小便自己有法解决,身边一样需要有一位儿女陪护照顾,更不要说九旬老人了,寿龄过高的老人,或多或少自己要遭些罪,也或多或少要拖累到此时或许也是老人的儿女们,对于普通百姓家庭来说,“父母九旬还健在,未必是好事”的说法,一定条件下基本上符合一定的实际情况。
以我家的实际情况为例,2013年前哥嫂先父母而去,那时父亲正九旬,母亲也86岁了,而我们家总共姐弟三人,哥嫂不在了,照顾老人的责任主要落在了原本在外工作成家定居的我的头上,那时候我被迫转让掉生意不错的小店铺,顾不上多少正在读大三的女儿,只身回到老家来。
父亲在80多岁时不幸得了前列腺病,后来病情严重导致小便失禁,刚换上的裤子过一会儿味道就很大,他又不肯穿纸尿裤,还不肯勤换裤子,弄得他遭罪我们也难受,就这样过了好多年,在九十七岁时才去世,这么多年整体上来说说不上多少生活质量的事。
母亲当下也是九十多岁了尚健在。母亲一生德性不好,一辈子总会与人吵架,包括在身边的亲人。这些年来,小便几乎在睡房里解,早上我要提出去倒了清洗好,如此照顾她也总是不满意,还经常发脾气骂人,弄得我身心都非常受累。母亲那么多年来对待身边的孙男孙女也不好,他们与母亲之间根本就没有多少亲人感情在里面,譬如让孙女帮她洗澡孙女们也不愿意,经常是70多岁的姐姐帮她洗。
老话说人上了一定年纪“要栽花莫栽刺”,九旬父母尚健在还尽栽刺,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带给儿女的是无尽的身累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