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人死亡会有哪些前兆
第一、手脚冰凉
当身体走向衰退的时候,身体的各项机能已经变得比较差,血液循环会出现问题,因此患者的体温会低于正常体温。刚开始只是脚底板开始冰凉,之后大腿以及肚子也开始冰凉,当冰凉的程度蔓延到心脏部位也就是临终之际。此时患者会感到浑身冰冷,盖几层被子都不够。
第二、神志不清
除了回光返照,也有一些患者在临终之际会出现神志不清的症状,这是因为大脑细胞在慢慢走向死亡,脑内信号传输出现故障,因此会出现神志不清并且伴随着胡言乱语的症状。
第三、喉咙会发出轰轰声
在临终之际人的喉咙会发出像洪水流淌的声音,甚至还有一些患者会从喉咙里边流出痰液。
第四、排泄物臭味异常
人的本能会在临终之前将身体内的物质排出体外,因此一些患者在濒临死亡之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而且这种情况下排出的代谢物气味会非常臭,味道持续时间也很长。
第五、脖子没办法立起来
有些老人在临终之前身体没有办法支撑,整个身体表现出软绵绵的状态,尤其是表现在脖子上,会处于耷拉的状态无法立起来。
B. 老年人如何正确认识死亡
姜大妈患乙肝已经有两年,到处求医,看过西医和中医,吃过各种中西药,甚至还去求过菩萨,但都无济于事,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姜大妈开始怀疑自己已经转为肝癌, 近来她开始向上帝乞求宽容,希望多给她一段时间,让她有幸看到29岁的儿子成婚。 案例分析:姜大妈患上了典型的死亡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心理障碍。人近黄昏容易想到死。许多老年人照镜子,发现自己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态龙钟,便仰天长叹不中用了,死亡濒临感日趋严重。老年人群经常遭遇老伴或亲朋好友去世,非常容易触景生情,特别是年老父母的去世,更令人产生下一个该轮到我了之感。更多的是老年人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容易一蹶不振想到死亡。 老年人对待死亡有不同的态度。有些老年人清楚地意识到死亡迫近,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向医生询问究竟还有多久,据此做好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有些老年人相信死亡是去另外一个世界过宁静的生活,应该为死亡的降临而祈祷。也有些老年人将死亡视为解脱,产生我累了,我该休息了的感觉,因而能平静地面对死亡的威胁。 专家建议: 面对死亡问题不考虑是不可能的,但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专家就此提出了建议:1、老人要正确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即使大权在握的秦始皇,曾努力寻找长生药,但终归也未能实现。因此只有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活得愉快而有意义。2、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不应有任何恐惧心理。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3、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心理、运动、饮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长寿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开,放得下,胸襟博大,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闯过每一个难关,知足、满足、愉快地度过晚年的。
C. 老人怕死的表现
老人为什么“怕死”?有一种心态叫“终点焦虑”
岁月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注定需要面对的,但即使年轻如我们也不愿意去面对生老病死,因为它让我们感到痛苦、恐惧、悲伤和无奈。
而岁月有时是无情的,年老时谁也避不开它们,都需要真真切切的去体验它们。
故事
吴老爷子,现在每天只要没有排便,整天就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天天要吃通便灵。家人劝说多次,他都不听,一天到晚都在说大便的事情,让家人不胜其烦,也担忧不已,不知道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王佳的奶奶,今年72岁了,奶奶总是一脸愁容,经常拉着她说:“我这高血压是没办法了,我也快死了,可还没等到你结婚呢。”而且,奶奶表现很奇怪,自从60岁生日后,每天晚上睡觉都把鞋子袜子准备好,经常担心自己晚上睡着了,第二天就永远醒不过来了。家人经常劝她放宽心,但奶奶一直听不进去,每天说“死”的事情,家人每天也活得提心吊胆的。
懂--老人心理
其实,老人们这种心态被称为“终点焦虑”,即随着老人面对越来越近的人生“终点”,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烦恼等负面情绪,使自己和身边人陷入“阴霾”中。
有的老人身体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得了大病,整日提心吊胆;
有的老人最反感别人说“老”、“死”、“病”的事情,坚决不肯承认自己老了或身体不适;
有的老人常因身边有人离世而感慨人生无常,整日闷闷不乐;
有的老人早早开始准备自己的身后事,甚至写好了“悼词”。
死亡恐惧
老人之所以会“怕死”,主要是出于对死亡的未知。
是对死后现实世界的未知。许多老人担忧自己的身后事不知如何操持,自己还会不会被人记得,家里比较弱的孩子以后怎么生活等。他们不确定这些生前惦念之事能否得以解决。
是对灵魂世界的未知。离开亲人和现实世界,他们不知道死后会到何处,进而产生孤独、无助感。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对未知事物始终保持恐惧,这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但过度恐惧却会造成心理危机。
此外,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诀别,老人对此恋恋不舍,自然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害怕死亡的原因。
缓解“终点焦虑
帮助老人们积极看待自己的一生,多些成就感、价值感,少些悔恨、遗憾、自责,坦然享受晚年生活。
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因衰老而死亡是“善终”,也是人生完整的最后一环。死亡虽然会把我们和至亲分开,会让他们悲伤,但我们自己越能做到安详和坦然面对死亡,就越能减少他们的担心和痛苦。
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乐观面对生活。
如果老人主动提及自己命不久矣,担心老伴、孩子以后的生活,说起自己葬礼、墓地等事宜,家人应给予回应,并达成一致意见,而不是避而不谈。
多理解、陪伴,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包容他们的做不到和犯下的低级错误。
对于儿女来说,之前我们是弱小的孩子,他们是强大的父母,现在我们长大了,成为强大的人,而他们老了,变成了“弱小的孩子”。因此,在与老年父母相处中,我们需要父母对孩子那般的耐心和付出、理解和陪伴,不要让他们感到孤独,不让他们感到被抛弃,包容他们的做不到和犯下的低级错误。
寄语:这个世界上生、死与时间是最公平的三样。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岁月的轨迹。一辈子不长,愿我们珍惜时光,珍重自己,不悔此生。
D. 老人临死前有什么反应
老人临终前的表现:吞咽困难,越吃越少;濒死喉声;越睡越多;视觉、听觉、味觉的改变;意识改变及烦躁不安。
1、吞咽困难,越吃越少
因身体器官功能日渐衰竭,此时患者吞咽功能减退或拒食等现象,造成患者食量少、无食欲、吃不下或不想吃等,此时患者可能并不会感到饥饿,可能无法消化及代谢食物,所以梁租不要强迫患者进食,以免增加患者的困扰。即使没有进食,也要定时清洁患者的口腔,保持其口腔湿润。
2、濒死喉声
由于机能的衰竭,患者无力将集聚喉头部的口腔分泌物吞下或排出,或肺部的分泌物增加,于吐气时发出痰音般的嘎嘎声(痰音在吸气、吐气都会发生,嘎嘎声只有在吐气时才有,而且声音较明显)。此时如果给患者吸痰也只能缓解几分钟。也可以把患者的头侧转,或抬高床头,会使呼吸容易些。
3、越睡越多
并将会逐渐地花更多的时间在睡眠上,而且不易被叫醒。这是身体代谢改变的结果。注意把握患者清醒的时间,多陪伴他,与其沟通,给予其最大的支持。
4、视觉、听觉、味觉的改变
濒死期由于神经系统机能衰退,患者视力逐渐模糊,目光呆滞,无焦距,目视前方,睡眠时眼睛不能完全闭合,球结膜水肿。多数患者常伴有口干、口苦、吞咽困难、口角发炎及唇裂等症状。听觉是患者最后消失的生理功能,患者常能听到周围的声音,但无力回应或表示。
可让室内的灯光柔和些,播放轻柔或患者喜欢的音乐。经常跟患者保持对话,可以靠近他慢慢说,表达自己的感受。
5、皮肤的变化
濒死患者因血液循环变慢、周围血管痉挛、极度虚弱、营养不良等原因,以至全身皮肤苍白湿冷、肌肉无光泽、暗淡,松软无弹性或有盗汗现象,四肢末梢冰冷,口唇指甲呈灰白或青紫色,皮肤可出现淤血斑点,身体靠床侧肤色渐深或出现紫斑。
6、意识改变及烦躁不安
患者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辨别能力减低,回答的话语变得很简单。可以握着患者的手,主动告诉患者日期、时间以及何人在场,会令患者有安全感。
有时患者会坐立不安或烦躁,这时先要查看是否存在疼痛、缺氧或膀胱积尿无法排出等生理上的原因,及时处理。但临终阶段的烦躁不安多与心理因素有关,此时家人可以与患者有肢体接触,如紧握他的手,用温柔的声音跟他说话,轻柔的音乐和柔和的灯光也可以令患者平静下来。在需要时,应使用医生处方的药物。
(4)老年人对死亡有什么感觉扩展阅读
临终患者护理过程的4个阶段
1、第一阶段(否认期)。接受面临死亡的事实是困难的,患者通常无法接受面临死亡的事实,亦否认希望的存在;有时患者已认识到,而家属仍处在否认阶段,这将阻碍患者表达其感觉和想法。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期待奇迹出现。
2、第二阶段(愤怒期)。当病情趋于危重,对自己疾病预后有所了解时,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暴躁易怒,事事不合心意,不讲道理,甚至不接受治疗,将愤怒发泄于家属及医务人员。
3、第三阶段(磋商期)。患者处于死亡边缘、试图与生命磋商阶段,患棚键者祈盼延长生命而提出种种要求:如能看到子女升学、就业、成家等,了此心愿。
4、第四阶段(忧郁期)。此时患者不得不面对现实,随着病情日益恶化,身体各器官逐渐衰竭,精神链渣巧疲惫以及亲友们伤心、忧愁的表情,所有无法避免的打击更显著,故患者忧郁、悲伤、痛苦以至产生绝望,不愿家人离开,忍受不了疾病的痛苦,但亦依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