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和老人相处
1、主动发起聊天话题
很多老人由于腿脚不便,只能待在家里,对外面的新鲜事物可能不太了解,孩子可以在和老人接触的过程中,主动发起聊天话题,讲一下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让老人不会感到无趣。
2、与老人一起商量家中事
老人也是家中的成员,如果凡事都不让老人参与,可能会让老人感到难过。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安全”话题,与老人一起商量,比如给家中购置大件等,让对方有被需要的感觉。
3、对老人的讲话给予反应
当老人在讲话时,尽量在表情和言语上给予反应,让老人知道你有在关注其讲话,最好不要玩着手机随便应付,这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4、注意措辞、语音语速
在与老人的沟通中,措辞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想帮老人按摩,问“我想给您按摩,可以吗?”会比“要我给您按摩吗?”好一点,前者更能体现出你乐意为老人按摩;
此外,有些年轻人害怕老人听不到,所以跟老人说话时很大声,而且语速照样很快,其实如果老人听力不好,除了适当提高音量,语速也应该放慢点,让老人能更清楚地接收信息。
5、避免负面情绪表露
如果自己刚好情绪不好,尽量不要在老人面前发脾气。比如家中出现经济问题,不要在老人面前吵闹,更不应该在其面前说出因为照顾老人感到辛苦等话语,因为很多老人最怕成为子女的包袱。
当老人情绪激动时,该如何处理?
有时候可能因为各种因素,导致老人情绪激动,碰到这种情况,晚辈需要注意:
①停止原话题。老人家可能是陷入原话题,继而引发激动情绪,此时最好立马停止该话题,避免情况恶化;
②安抚老人。轻拍老人肩膀或者握住老人的手,让老人安心,帮助对方稳定情绪;
③迅速转移话题。尽快找别的正面话题,转移老人注意,引导老人情绪恢复。
如果是因为自己导致老人情绪激动,最好不与老人争吵。尤其面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老人,更要尽量避免与其发生冲突,防止意外发生。
㈡ 老人听力减退,医生建议佩戴助听器,助听器有什么作用
耳聋患者佩戴助听器将享受到一系列好处。首先,将听得更清楚,助听器无法让您的听力恢复正常,但可以显著改善听的效果。在过去的长时间里,你听不到声音,如鸟叫声、门铃声、风声及水流声,这些声音在佩戴助听器后都可能再被聆听到。助听器能改善用户的社交、心理及生理上的健康、安宁感。美国权威机构《消费者报告》 (Consumer Reports)在其2009年七月号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噪音世界成功聆听》文章,对助听器、听力保护以及助听器选购过程进行了详细报道。助听器的满意度早在2006年的一项权威研究得到证实,超过75%的满意度,和市场上的三分之一的普通消费产品的满意度一致,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研究用户的佩戴经历,显示出戴助听器通常将改进用户的生活质量,并能给予他们许多帮助:与家人更和睦相处;更良好的精神健康状态;能改善生理与心理健康;精神更集中;更能与社交团体配合默契;能更好的处理工作。
㈢ 老年人听不见、听不清交流困难怎么办
您好,如果老人短期出现听不见、交流困难,首先应该多关心老人,带老人去正规的医院去检查一下,看一下听力下降到什么程度,如果是听力退化建议验配合适的助听器,平时说话慢一点,让老人观察面部表情、嘴型或者配合一些简单的手势等…,希望会有所帮助!
㈣ 老人听不到,会什么年轻人不重视,难道听力下降不是病,如果年轻的你听不到你渴望听到声音么
当人上了年纪以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开始下降,听力出现问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时候买助听器就可以了,如果一个年轻人听不到声音,当然会非常渴望声音
㈤ 如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退休人口的数量增加,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据调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纠纷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占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赡养”纠纷。上海市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较少交谈的占41%,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6%。在此环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关爱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呼求由此产生。良好的心态有益于健康,而不良心理则可导致心理精神障碍,进一步影响到躯体而有害于健康。作为敬老志愿者组织究竟应该如何去关爱老人?如何从关注老人的温饱、日常照料护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 一、要具备老年心理的专业知识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而程度不同地产生种种心理变化。其表现为: 1. 失落感 许多因素会使老人产生失落感,如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多病、丧偶等等。这时往往出现两种情绪:①沉默寡言、忧愁思虑、闷闷不乐;②急躁易怒。性格开朗和兴趣广泛的老人,较容易通过心理调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发现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内向孤僻,兴趣狭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则较难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喜爱回忆往事,过去生活比较幸福、事业有成而对社会贡献较多的老人,常常能从回忆往事中得到满足和自尊,因而减轻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业无成的老人,则难以从回忆中得到满足。社区、家庭、亲友若能体察老人心理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帮助老人调整心理状态,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尽快适应赋闲后的生活。 2.孤独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子女在身边,若不能体贴老人,甚至关系不佳,不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反而会使之加重。丧偶老人的孤独感更为突出,体能衰退和生病也会加重老人孤独无助的感受。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3.隔绝感 赋闲老人与社会和工作单位联系减少,社会交往与信息减少,更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而影响感知能力,常会使老人产生隔绝感。往往表现为对外界变化漠不关心,对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经历与年轻一代有很大不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与年轻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坚信自己的经验而固执己见,因此而造成“代沟”,更加重老人的隔绝感。子女和年轻人应多与老人交流和沟通,在倾听老人讲话时要特别耐心。这不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于消除隔绝感,而且老人的经验也并非绝对过时无用,耐心倾听,往往也能使年轻一代得到教益与启迪。另外,为老人提供读报阅览、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便利条件也十分必要,这能有效地减轻老人的隔绝感。 4.对衰老和疾病的忧虑和恐惧感 老人因体能衰退而表现出对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体不适或罹患疾病便会惴惴不安,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更会加重忧虑,担心病情发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惧感。有的老年病人担心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寡言少语、忧虑。因此,对于患病老人除了关爱体贴之外,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对康复十分有利。 二、在社区深入开展心理辅导 志愿者组织应组织志愿者为精神寂寞、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与街道、居委会共同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让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社工,志愿者为社区的老年人做专业的心理疏导。在社区为老人构建“心理教育辅导平台”,“心理诉求减压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机救助体系。通过电话问候,上门慰问,网上聊天等形式,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同时,要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社区志愿者要不定期的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开展精神关爱服务,经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给老人读书、读报,使他们“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依托社区老年人活动室、老年健身活动设施,组织老人开展体育、文化娱乐等群体活动。使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组织、培养老人的兴趣和爱好。如唱歌、跳舞,棋类,桥牌,听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爱好。打太极拳、练气功,门球比赛,健身活动,联欢会,旅游观光,种花,钓鱼,编织等等。鼓励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 四、掌握与老人沟通的技巧方法 谈话作为与老人沟通的主要方法与一般交谈有很大不同。对于老年人在沟通时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对老人的社会、家庭、个人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解。与老人直接沟通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主要途径,交谈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谈效果取决于双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赖的相互关系。老人不可能在对方轻视和嘲笑的态度下如实反映个人的情况,特别是老人们都曾经有过美好的引以为荣的过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认。因此,与老人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尊敬。不论老人目前社会、经济、家庭地位和状况如何,都应从人道主义和平等的立场,像对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样,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和耐心,诚恳地听老人诉说,老人产生信赖才能如实反映个人情况,才可能获取对老人护理有价值的资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发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需要老人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态,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击,提高生存能力。对老年人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是解决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让他们懂得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主动解除心理压力,转变不良情绪,就能预防和减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发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状态,如对周围环境和客观事物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正确分析和顺应事物和环境的变化,保持愉快的情绪。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和调整机体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力和效率,使整个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一样:“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这个定义对于老人同样适用,人们只有保持躯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正常状态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会关怀 老年人是一个衰弱的社会群体,全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政府及社会团体应建立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各种福利设施,如老年精神卫生中心,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等,解决老人的生活困难,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享受集体生活的欢乐,驱除老年的孤寂。对丧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并支持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再婚。这是补偿丧偶后的孤独、失落感的重要途径。 衰老虽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类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延缓衰老。世界卫生组织经充分研究后指出: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长寿老人很多。著名画家毕家索活到86岁;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活到93岁;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论的德国科学家柴费洛尔活到103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一生多经磨难,但老人活到101岁。尽管寿星们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条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如心理稳定、通达顺变、乐观、心胸坦荡、善于适应环境和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长寿与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我们志愿者组织每一名志愿者不懈的追求,这个工作目标对于确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陈萍、王燕
㈥ 老年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助听器
老年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助听器,通过以下几点,希望对您所有帮助:
1、根据类型选择
选购助听器按类型分,可分为盒式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和定制式助听器。不同的人群应按需要选择适合的助听器类型。对美观度要求不高的老年人可以选择耳背式助听器,既能保证听力又佩戴方便,对隐密性有一定要求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定制式助听器,聆听性能好且又能免于尴尬。
2、根据品牌选择
助听器是十分精密的高科技产品,因此,只有购买品牌助听器才能保证听力质量和安全。听力患者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品牌助听器的选购。
3、根据验配机构选择
助听器和眼镜一样,不能随便购买,而是要经过验配才能佩戴的。对于验配助听器,首先要考虑专业的助听器验配中心。
㈦ 为什么老年人会出现耳聋
老年性耳聋的症状是由高频向语频缓慢进行的双侧对称性聋,伴高调持续耳鸣.老人的身体功能下降了建议听力下降了及时选配助听器。
㈧ 如何与老人相处
老人和孩子一样、要哄着点、还有就是老人相处要多加小心、
㈨ 老人配助听器以后就能听清说话了吗
导语: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难免身体不好,耳聋眼花更是常有的事情,根据市场需求,会给老人配着助听器,辅助老人的衰退的听力,我们要学会关爱老人的听力,不让老人内心独守空巢。
我建议你要给老人还要做一下言语识别率检测,如果自身的中枢言语已经衰退了,效果也是受影响的。所以一般老人出现听力损失建议要尽早配助听器辅助,防止中枢没有声音刺激加速衰退。要理解这些疑惑,就要了解听力损失的原理与助听器的作用原理,以下我给你整理两点:
一、老年听力损失的原理
老年性听力损失,一般是位于耳蜗内的听神经初级感音单元-毛细胞出现了损伤,正常人耳内的毛细胞都是具有活性的,能够将不同频率的声音转化为听觉神经活动,从而传递到大脑,形成精细的听觉,从而分辨不同的言语。
但是听力衰退的老人,这些毛细胞将开始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的两个结果:一是听力阈值的下降,原来10分贝的声音就有反应,衰退后可能要50分贝才能听到了;二是频率的精细化分辨能力衰退,原来七八千赫兹的声音都能分辨得很清楚,但是现在一些高频率的声音,就没有办法分辨了。
二、助听器的作用原理
最早期的助听器,只是一种声音放大装置,打个形象的比方,比如我们将手窝成半圆,放置在耳后,也能将声音进行几分贝的放大,最早的助听器的作用也类似于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助听器不再单单的放大声音,而是有了更多功能,这些功能包括降噪从而改善噪声下的清晰度、消除反馈从而减少助听器自身产生的啸叫声、自动环境识别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环境进行声音的智能调节等,但是基本的作用原理则一直未变,放大不同大小的声音,从而让用户听到听清楚。
理解了以下两个原理,就知道,面对不同的听力损失程度,选择不同的助听器,效果可能不大一样,有些人听力损失较轻,本身的分辨能力好,那么佩戴助听器效果就比较好,而有些听力损失,选择的助听器功能又不足够,那么效果就比较差。
综合来说,对老年听损用户,要获得较好的效果,选择一个专业的验配师,综合的听力评估,合适的助听器选配,才是达到最佳效果的惟一方法。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㈩ 老人听力下降了,需要配合助听器吗
需要的,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使用助听器后,老人的听力就不成问题了,其实老人的听力不行他自己也很着急的,而且是注意帮他们间隔一段时间去测试他们的听力,如有听力下降,就需要帮他们更换新的助听器了,给他们关爱,是我们子女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