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的寿命是遗传的吗
虽然到目前为止,这种说法还没有非常确切的科学证实,只是科学家们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做出的推测。但是从遗传角度看,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
家谱学家贝尔在1918年对美国康涅狄格州挪维茨地区的威廉·海德家族后裔中的2200名男性和1800名女性进行了子女与双亲寿命关系的分析。威廉本人死于1681年。按照死时的年纪将子女和双亲分组时,发现子女与双亲的寿命有直接的关系。在双亲死时超过80岁的184个后裔中,平均寿命为52.7岁,这与双亲死亡年龄不足60岁的128个后裔相比,平均寿命大20岁。雅拉维斯托分析了16世纪~19世纪芬兰和瑞典的一组中产阶级的家谱,总共研究了12768个成员。结果表明,母亲与儿子和女儿的寿命呈线性关系,父亲与儿子的寿命呈线性关系,与女儿的寿命无线性关系。
由此可见,具有长寿双亲的人们可以期望比具有短寿双亲的人们有更长的寿命。
现代医学也从基因的角度证实了人类寿命与遗传有关,认为个体通过等位基因、DNA的复制和转录、生殖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复制等作用,决定了自身的血型、面貌、体型、体质、性格以及将来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的不同。遗传基因不仅使我们继承祖先的某些特性,其中还有时间表的遗传信息,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寿命的长短。
所谓遗传,是指代表亲代特性的信息由生殖细胞传给了子代,于是子代也表现出亲代的某些特征,遗传学家把这些信息叫做基因。现已证明,基因是有物质基础的,它存在于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糖酸,即DNA上。这种核酸是细胞核内染色体的组成部分。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各自占据DNA分子的一小段。它们通过信息传递系统来支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一般代谢活动。有一种观点认为,决定同一特性的基因在DNA上有重复,即不只占一个小段,而是占几个小段。长寿物种可能就是因为细胞核DNA上的基因有较多的重复作为储备。随着年龄的增长,DNA分子不断有损伤,于是不断动用储备的基因,当储备基因消耗殆尽时衰老来临,直至死亡。
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信息传递系统越来越容易发生差错,从而使细胞功能降低,出现衰老和死亡。也可能存在衰老基因,它在生命活动的一定阶段开始发挥作用,使机体发生一些退行性变化,衰老就是这些退行性变化的积累。
最近还有科学家提出:人的寿命就像一个平面三角形的面积,而影响人寿命的因素就是“寿命三角形”的3条边,即底边是父母的遗传因子(先天所赋予的),另外两条边则是后天的环境因子,三角形的3条边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如果一个人有父母赋予的长寿因子,其“寿命三角形”的底边就越长;如果后天衣、食、住、行、精神、气候、地势等环境因素也都对他有利,则两条邻边也长,那么,他的“寿命三角形”的面积就越大,这就意味着会长寿,反之,“寿命三角形”的面积就越小,寿命也就越短。
遗传是决定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所以想长寿,平时还要多学习一些养生之道的.後天的保健也是主要
㈡ 社会分为几种人
当今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其中劳动者又分化为发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个子阶层。国家管理人阶层,即由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者所组成的社会群体。资本家阶层,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和实际控制者,主要由大、中资本家组成。中产阶级——即中间阶层,包括“传统的中产阶级”:小私营企业主、发展较好的个体工商户等和“新中产阶级”: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等。典型的如大、中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中、高级公司职员、大学教授、高级专家、自我雇佣的小私营企业主、持股人、企业承包人、高级营销人员、知名律师、中介行业的投资人、体育明星、歌星等等。劳动者阶层,贫困型:主要指贫困山区的农民、年老体弱和无技能的城市下岗职工、失业和半失业人员等。温饱型:典型的如一般企业的产业工人、服务行业中的普通服务员、建筑业的民工、自给自足的农民、小个体户、普通营业员等。发展型:是指智力型劳动者,他们是劳动者阶层的最高层。典型的如技术工人、公司中的普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中介行业中的一般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个体工商户、中小学教师等。整个劳动者阶级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90%左右,中产阶级占7%左右,国家管理人占2.1%,资本家占0.3%以内。⑥劳动者阶级属于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