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五十岁了去找什么工作做
你可以去找保安这种工作吧,50岁一般就找这种工作,看能不能找到。
⑵ 企业里超过45岁的老员工其实很少,这些老人都去哪了
题主看到企业里45岁以上的员工越来越少了,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效应和“锚定”效应。自己所在的公司中年员工少,就片面地认为整个职场45岁以上的员工都少了。其实,全球职场从宏观来说,依然是老中青三结合的。中年人依然活跃在各行各业呀。
举一个例子:我刚来北京的时候,20多岁,上下班高峰坐地铁,很少见到中老年人。后来,我年龄稍微大一些,也不愿意挤高峰地铁了,觉得一个30多岁的人挤在年轻人中间很不舒服,觉得人生很失败。我慢慢地学会了错峰上下班,要么早上班,要么晚下班。那种中老年人,更是错开了交通高峰期,并不代表中老年人在社会上减少了。不信,你看看菜市场里或平价大超市里,中老年人熙熙攘攘,年轻人倒是很少见。
80后确实从中小企业或创业公司减少了,主要有三个去向:
一是转行了。比如,大量的服务员、销售业中,大量的服务员、保安、中介、推销员、广告员,都是年轻人,临时过渡几年,都是吃青春饭的,年龄偏大一点,比如,超过30岁,就干不动了。老板也不用了,自己也没脸皮再干了。都转行去了传统公司,或者做小生意去了。
二是被淘汰了。比如,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技术迭代快,对年轻人需求量大,对中年人不友好,35岁以上基本面临淘汰出局。很多人35岁的人,只能转行到传统行业。
三是辞职回家了。比如,大城市的年轻人,挣扎着做到三十岁,终于死心了,实在没有办法买房立足,很多人都回家乡谋职去了。还有很多女性,到了三十岁生育期,很多人追求性价比,预期挣几千元月薪这么累,还不如辞职回家生育呢。
总之,这个职场的生态越来越变化快,很多现象已经让人看不懂了。年轻浪潮的崛起与整个社会的老龄化,逐步形成结构性矛盾。有些行业,平均年龄逐步增大;有些行业,平均年龄在逐步减少。80后也好,70后也好,都在感受着中年危机,但他们为了扛起家庭重任,依然活跃在各行各业,负重前行,不曾逃离职场。
⑶ 大多数公司很少见到50岁以上的人,那些50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呢
大多数公司很少见到50岁以上的人,那些50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呢?如果是事业单位,基本50岁以上没到退休年纪的,还在岗位二线干着,如果是企业里的,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他们都选择了内退提前享受老年生活。
总得来说,这种五十多岁的失业人往往要想在求职变的很艰难根本原因是许多企业都不招五十多岁的人了。这些企业感觉五十多岁的人可以创造的质量是很少的所以干脆就要求不招五十岁以上的人。
⑷ 当前职场,中年人失业比较多,什么样的工作适合50岁以上年龄的人干
作为资深HR,招聘过很多50岁以上的职场中年。总结来说,他们主要有五种去向:
一是50岁以上的职业经理人。企业里,50岁以上的中年人,一般都混到了中高层职位,他们有经验、有能力,也有人脉,可以随时跳槽。这家公司倒闭了,他们还可以跳到其他企业。只要他们肯低头,降低身价,也是可以到小公司里继续当中高层管理人员的。
二是50岁以上的企业中层人员。这些人失业之后,是很难再找到匹配的职位的。因为他们以前的年薪都是30万元以上,失业之后找工作,往往低不成高不就,最后都是一拍两散。这个群体比较喜欢创业,原来搞技术的人,成立技术服务公司;原来搞销售的人,成立经贸公司;原来搞管理的人,开饭店、开茶楼、做生意,等等。当今时代,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中小创业公司两年存活率不足20%。这一波创业的中年人,大多数以失败告终,重新回到再就业市场。
四是要谨慎创业,预防失败。职场中年人好面子,不愿意给年轻人当下属,以为自己有阅历、有积蓄、有能力,拿出“家底”去创业或投资。创业,可能会赔掉家底;炒股,可能会赔掉本金。问题是,中年人一旦失败,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时间和机会了,很影响下半生的生活。
五是要守家为上,切勿奔波。人到中年,去外地“漂泊”,去“工地”打工,远离老伴和孩子,一旦生病,那点工资还不够吃药的,得不偿失了。所以,尽量在家人的身边找个工作,哪怕工资低一点也是合算的,有家人做饭,有家可以休息,对中老年是一种保障。
六是要善于学习,创新职业。这个时代,不断涌现出很多新职业、新工作、新模式,中年人也是可以发挥优势的。如果你有兴趣爱好,你有特长,你有知识,你有文艺,可以通过自媒体、短视频进行变现,比较适合中老年,即使不挣钱,但也不会亏钱,权当锻炼身体、促进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