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喜丧与长寿碗

喜丧与长寿碗

发布时间:2024-11-02 03:33:01

㈠ 为什么有一家老人死后举行丧事

这也可能是他们当地的一种风俗,虽然是丧事,但是也有喜丧这种说法。就说一个人年岁特别大了,其实这个时候就会被称为喜丧。所以就会出现带红孝布的情况。我们这里都是第四辈的孩子。在老人去世的时候,帽子上会缝一个红色的钱币。

㈡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怎样才算“喜丧”

喜丧不论年龄岁数的。

凡该死的都归喜事庆事,只不过用于狠怨大及仇人间罢了。

亲近的邻友的则是久病受罪太多的人,死去是喜事了,即不再遭罪了。

而老人一般超60一个甲子的,再亡故可划入喜丧了,即亲友们可不必太忧伤了。

而现今中国人基本70来岁寿命,超出者可归喜丧了。

只不过有的地以为过80岁,甚至90岁为喜丧。

喜丧本是死者亲朋好友可不发悲的意思,古人还有相庆仪式存在呢,现在有些地区还保留这一相庆式的。

这是好死赖活被实用形成的,近些年议论的安乐死属此观念的再议。

本质是注重生存质量形成造成的。

即,有人浑身病痛又死不了,治久仍无改善,活的太受罪了,死就解脱了。

而,自可行动少病痛就是几百岁都归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因可知自家族有长寿基因式血脉,从而比仅40来岁就亡故的人家心气高得多。

本题所述老人多大岁数亡去是喜丧,与上述不同的含义。其专指不悲伤少悲伤意,而称喜丧,因而不论年龄,凡服伺很久的病缠身的人,亡去归喜丧,专指老人则现在应以80岁以上可称喜丧了。因人均寿70多岁了。

在农村是可请戏班子唱戏的。所以见乡村办丧请唱戏的,可别见为怪了,而是高寿者走了,显其高寿的待遇方式体现。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我感觉我的奶奶当年的去世,应该是称之 为喜丧的吧,村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她没病没灾,活到九十七岁,在上半年还完全能够自理,只是在十月一的时候,突然就吃不下东西去了。

当时我们听说后,就从外地匆忙赶回去,她老人家当时还十分清醒 ,还和我们挨个说话,但是已经极度虚弱了,当时我们请了医生给她打点吊瓶,那药水竟然都打不进去了。医生说,血管已经全部萎缩了。

后来,我还和她一起躺着,说话,她感叹道:人太老了,活得都没滋味了。

还问起我的生活,等等,感觉头脑特别清醒 。

再后来,凌晨时,当时是我父母和她一起休息的,父母说,感觉到老人家的呼吸慢慢地缓了,慢慢地就停止了。

当时他们一边呼喊,一边迅速拿出老衣来给穿上,当时,还喊着 :娘啊,伸伸腿好穿衣服啊!

奶奶竟然还十分配合。穿好之后就完全没有气息了。

当时村里人都说这是喜丧。

全村里的小孩子都来奶奶的棺材上,摸一摸 ,意思是沾点长寿的光。

还有些人专门来要奶奶的宴席上的馒头,说拿回去给自己家老人吃一吃,也长寿。

我感觉这就是喜丧。

无病而终。

祝愿奶奶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好!

虽然说我们最终的归途都是一样的,最后都会掩埋于一把黄土中,但不管活多大岁数在逝去的那一刻,留给活着的亲人的都是无尽的悲痛和不舍,还有在日后的岁月中无尽的思念。

农嫂91岁的母亲走了整整三年了,虽然说母亲走的时候是在我的怀里很安详的走的,可至今也无法让我从思母的念绪中走出来,至今母亲走时家中操办丧礼的情景还清晰的浮现在脑海里。

母亲走的那天晚上是18年的农历3月25晚8点多钟,母亲是在我喂她饭的时候,在饭还没有吃完就突然的走了。慌忙中哥哥们赶快通知了村里治丧会那帮人,待一切事宜为老母亲打点好后,从惊恐中缓过神的我大哭起来,突失母亲的那种痛是无法言表的。而这时候村里前来帮忙的邻里老居们却对我说,不要我哭,我妈这是“喜丧”是“好事”,这样的“喜丧”是不多见的,。在邻里老居的劝慰下我止住了哭声,并答谢着这些来看我妈最后一眼的那些老邻居们。

第二天,本家的老嫂子们都来了,也都告诉我说,等出殡的时候不许我们姊妹们大哭,老嫂子们说,俺妈这是真正的“老喜丧”,这是福气,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的“喜丧”。我问什么是真正的“喜丧”?老嫂子们告诉我:俗有流传的所谓喜丧是福、寿、兼备这样的,也就是说像你妈这样的,福寿双全又无疾而终的,就算是喜丧。

老嫂子们接着说,你看你妈,九十多岁了,又是咱村辈份最大的,在她走之前她生养的八个孩子一个没有于她先走,都挺挺妥妥的健在,而且家中子孙满堂,你看看你家这一大家子人,这是你妈的福气;你妈的寿头也好,有几个人能活到九十多,还有你妈九十多了还没有拖累儿女,无疼无痒的临了临了还走了个好走,一下子就没了,走的那么安详,属于无疾而终,一点没受病痛的折磨,这不是喜是啥?这才是真正的“喜丧”了,所以不能嚎哭。

听完了老嫂子们的一番解释,我对“喜丧”有了认知,原来,能被称之为“喜丧“的,这逝者需是要满足一定标准条件的。在人们心中这标准条件的定义则是,岁数、健在的儿女、和最后时刻没有遭受病痛和不幸,这样而终的老人才是被称作真正的“喜丧”

当然,对于喜丧的理解,各地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总的来说,大都是相差无几。其实,所谓的“喜丧”,其本意都是人们出于安慰死者亲属的一种说辞,目的是为了让逝者的亲人节哀,毕竟逝者已矣,虽然我们最后终归也要走上那条路,但眼下生者仍要继续,虽有对逝去的亲人在有不舍,悲痛终究挽回不了生命的轮回,我们生者只能把悲痛和思念放在心底,过好我们眼下的生活,大家说是不是!

全程参加过湘西某地的一场喜丧,原来丧事还可以这样办!

令我庆幸的是,我的老家没这习俗,不然我连抬棺材的人都请不齐!

喜丧,是当地每个老人最后的追求,但只有极少数老人能达成心愿!

1、必须是8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双亲(公婆)已过世3年以上。

这个条件,很多老人都能满足,毕竟自己都超过80了,双亲还在的话,那不得百来岁了。

2、必须是四代同堂(老人,儿子,孙子,曾孙子)。

只计算家族男丁,如果第四代是曾孙女,不算;嫁出去的女儿和孙女,无论繁衍了多少代,一概不算。

这个条件很苛刻,尤其是80后和90后,兄弟姐妹少,子女更少,如果他们父亲的兄弟也少,那他们的爷爷奶奶就很难达成喜丧的愿望。

3、必须在家里善终。

死在外面的,不算;凶死的,不算;病死的,不算(这一条现在已完全放开,纯粹自然老死,实在少得可怜)。

能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的老人,一个百来人口的村子,往往也就那么一两个而已,大概比例不超过5%。

喜丧,是把丧事当喜事来办的,部分礼仪和用品,跟嫁娶一致,与普通的白丧有着天壤之别。

1、后代可以喜笑颜开

老人去世,本应是令人悲伤的事情,后代应当哭才对,很多地方也都有“哭丧”的习俗;但喜丧不同,后代是恭喜老人荣登极乐,不但不用哭,还可以欢欢喜喜,有说有笑。

2、张红榜

在当地,丧事需要张贴两张榜文,一张是讣告,一张是执事榜(红白喜事需要请村里人来帮忙,执事榜就是主管对每个人工作分配的告示)。

如是白丧,两张榜文都必须用白纸书写,如是喜丧,都用红纸。

3、贴红对联

与榜文相同,白丧用白纸,喜丧用红纸。

所以,看到办酒席贴红对联,张红榜的,不要直接认定是喜事,也可能是别人家死了人!

喜丧与白丧除了以上三点不同,不知情的人,往往还可以通过抬棺木的人数,来判断是喜丧还是白丧。

出葬时,是将棺木绑在两根大碗粗、长十几米的杉树杆上,从老人自己算起,每一代要安排8个人抬棺木。

所以,只要看到是32个人抬的,就表示老人家里四世同堂,极有可能是喜丧。

同理,如果看到的是8个,16个,24个人抬,就一定是白丧。

大家可自行脑补一下,32个人分成前后两队,挤在不足1米宽的田埂上抬棺木,会是什么样的场景(肯定比下面图片好看)。

我当年参加喜丧在冬天,田里没水,很多抬的人就踩到田里走,我当时就在想,要是夏天怎么办,路上哪可能挤得下那么多人,难不成大家踩秧田里去?

真是万幸,我的老家没这习俗,否则,得跑差不多半个镇,才能请到几十个人来抬棺。

喜丧,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它只存在于传统丧葬习俗保留完整的地域!

参加过很多地方的丧礼,但喜丧却是独一次,也是在这一次,让我见识到了传说中的、完整的丧礼。

1、披麻戴孝

这似乎没啥稀奇的,但在湘西的这个县,每一辈的孝布都有所不同,当地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一辈。

儿子辈的孝布要做成尖帽,戴在头上,再系麻绳绑住孝布;其余辈份是将孝布披在头上,完全靠麻绳系住才不会往下掉,孝布都很长,能超过脚后根。

2、腰系草绳

儿子辈的腰间要系草绳,还要用一根短棒别在腰间,将草绳扭紧。

这是表示,父母过世,孝子茶饭不思,为了能够打起精神来料理丧事,就勒紧肚子,消除饥饿感。

3、手拿哭丧棒

哭丧棒约40公分长,姆指般粗细,上面贴满了白纸条,在安葬老人之前,孝子要棒不离手。

这是因为,孝子见人矮一辈,碰到熟人都得下跪,太饿没力气,跪下去要有个棒拄着才不会倒下去,起来的时候,也要靠棒子支撑才有力气站起来。

丧礼酒席上,孝子还要拿着哭丧棒去挨桌下跪叩头,向宾客们道谢致意。

4、念祭文

在安葬老人的前一天夜里,司仪会将老人的生平事迹(大多是将老人吃过些什么苦,有什么功绩之类编成押韵的诗歌)说唱出来,孝子一直跪在灵堂前,宾客们坐着观礼,整个过程大约两三个钟。

司仪每说唱一小段(几句),炮手就点一串鞭炮(平均一两分钟一串),吹鼓手奏乐,孝子叩头。

很多地方都保留了念祭文的习俗,但大多礼仪不周全,有些地方的孝子只是象征性地跪一下,大部分时间都坐着,叩头和放炮也没那么密集,当年我们还在房间里面,就被鞭炮的硝烟熏的喘不过气来。

5、退步目送,三步一跪一叩头

出葬时,老人的子孙后代在前面开路,每人手中都拿着根哭丧棒,每个后代的身旁都站着一位村里帮忙的人,棺木走在最后。

子孙后代在盯着棺木,倒退着走,每退三步,都要跪下来叩头,右手将哭丧棒拄在地上,帮忙的人再将跪的人拉起来,在拉的时候,不能一拉就起,要拉三次才起。

后代在跪的时候,炮手要点一串鞭炮,在退步走的时候,炮手要点大炮(手指粗的单个鞭炮,响声极大,这是丧事的专用鞭炮)。

想当年,从家里到河边(棺木装船运往山上安葬),短短两三百米,硬是退了两个钟才到,到后面腿一直发抖。

6、烧井

烧井,就是按好老人的墓穴后,用火烧一遍,其目的是将墓穴土里的蛇鼠蚂蚁等烧死,以免打扰死者。

各地习俗不同,但一般都有这一道程序,有些地方是用冥纸烧,有些地方是用鞭炮炸,我在喜丧上看到往墓穴里扔了三个挑子的鞭炮。

7、道场

道场是当地对老人厚葬的标配,一般是三天或七天,如今攀比之风盛行,村里只要有一家给老人做了道场,其他人家都会跟着做,只要有一家做够七天,其他人家也同样如此。

当年没怎么留意这仪式,反正就是在楼上摆好祭品,点好香蜡,三四个穿着职业装的人在那里敲敲打打。

在很多地方,传统的丧葬习俗正急剧简化,可能在几十年前,还跟上面一样,但现在,麻不披了,草绳不捆了,哭丧棒不拄了,退步改成前进,送葬也不用下跪叩头,道场不做了,孝布仅流于形式,随时可以摘下来,孝子还可以坐着听祭文。

丧葬习俗可以简化到如此地步,就算这些地方原来有“喜丧”的习俗,也早就被减掉了。

我认为,这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都是有根据、有来历的,大可保留下来。

虽然,习俗始终只能是习俗,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但越复杂的仪式,能让人记得更清楚,也更有味道。

按照民间传统,“喜丧”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亡人年满六十岁【一个甲子轮回】;

2、成婚并留有子嗣【通俗的说法就是留有后代】;

3、父母双亲、岳丈岳母【或公婆二老】已先他而去,且都已三周服除【都已过了三周年纪念了】;

4、善终【也就是无疾而终,哈哈,这个是现代人所难以满足的条件了。现代人嘛,可以放宽一点——符合前三点,只要不是死于车火以外,都算是善终吧!】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遇到一个新的玩法,那就是集五福,五福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法就是:寿比南山、恭喜发财、 健康 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但也有人说最后一个最难,第五福:善终。果善终;因是有修有养,修行福德。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民间遇到的一种丧事一样,叫做:喜丧。对于喜丧的条件是模糊的,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可以说是多方面考量之后,才会被认定为喜丧。


喜丧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热热闹闹的举办丧事,悲痛气氛远没有那么的浓烈,也有人说这跟办喜事一样,过去有种说法是老人年岁比较大的,办丧事可以按照喜丧举办,但这个年龄大,多大才算大?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过去的时候寿命比较短,人到七十古来稀,六十岁一个甲子,超过七十多岁的就算大岁数了,现如今可不再一样,人的寿命已经普遍的延长,所以按照岁数方式的喜丧,确实太过于笼统。


在笔者这里,对于喜丧,一般情况下满足四个条件: 1老人的子女都健在, 2要四世同堂(以上), 3要90岁以上, 4要无疾而终。符合这样条件的,方为喜丧。别看这些条件,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达到的。我们村的老李太太,年纪倒是全村第一,活了一百零五,儿子都被老太太给熬走了,所以说年龄大能够做到,到子女们是不是能够熬那么久,这就不好说了,所以说子女必须都要健在,这是第一个要点所在,能够到达这个的之后,再看看下面的条件是否符合。

90以上,难度已经开始增强,90岁已经算是高寿之人,经历了风风雨雨,拥有高寿扥年纪,按照民间的话讲,这是有福之人。第三个条件是四世同堂,前提是要有儿子、孙子,这样才能做到四世同堂。四世同堂在农村现如今比较多见,已经不属于特别难,第四个就比较的难了,跟五福之中的第五福一样,叫做:善始善终,安安静静的无疾而终,不需要别人伺候、照料,没有给子女们添任何的麻烦,平平静静的就像睡着了一样,再也没有醒来,这样的条件其实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说对于喜丧的要求是蛮高的。


现如今对于喜丧的要求也有了变化,一般情况下,只要老人岁数大,子女们都建在,都会按照喜丧办理,邻村的王老太太去世的时候年纪是差不多一百一,儿子都快九十了,作为重孝的儿子按道理是应该在最前面一路哀嚎哭着走的,可这孝子也是将近百岁之人,走路都走不好,哪有力气去按照原有的方式去哭,被人用电三轮拉着在最前面,村里人都是乐呵呵的笑话他这个孝子,其实这样也是真正的喜丧方式了。

人的一生生老病痛是不可回辟的。不知那位高人说过这样名言,生长是死亡的开始,死亡是生长的结朿。这句话是付合辨证法的。目前中国医疗卫生发展,和平时代代替了战争时代,加之科枝发展防止自然灾害国力加强,和中国人的生活水准提高,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有所提高。中国老龄化加大促使死亡率比例减少。但天有不侧之风云人有但夕间祸福。不可辟免的交通事故等,每个家庭成员逝亡是生离死别。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得了慢性病和不治之征,既折磨痛苦自身,也折磨痛苦家庭。把这种病痛老人逝亡为喜丧。农村有一个不成文的买规定,红白喜事,老祖宗把红白都叫喜事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农村把突发急病死亡的老人群众乡党过后称,死得好,少受罪。这也是不得为之之赞扬吧!

"丧"字一般与悲伤为伴,为什么有"喜丧″之说?实际是家属对故人完美一生的赞美。

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长寿。人固有一死,越接进极限越自然越完美。二是无疾而终。有句骂人的话叫"不得好死",生法相同死法不一,意外事故不可能称为喜丧。没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大病,也就是晚年没受罪安详离世,这就可以称之为喜丧了。

不是老人去世就可称“喜丧”的,人去世,是丧,这点无疑,要称喜,就必须具备一些喜的条件,没有一定条件,便不能称喜丧。其实痛失亲人,从亲情伦理与人心态上说,都是有悲哀,喜庆不起来的,但人又有阿Q精神胜利法,总会自我安慰,或接受他人的抚慰,于是便有了“喜丧”这么一说。

我国习惯上,人不满甲子六十不为寿,满六十方称有寿,是初寿,八十算中寿,百岁期颐称上寿。要称“喜丧”,首要条件是有寿,初寿中寿年龄条件,正常说还不够格,要高寿长寿才算,一般而言要九十岁之后方算。单有高寿长寿去世,一般还不敢称“喜丧”,还要看看其人其家如何,是否有“喜”的条件。如老人积德行善,有好碑,生前幸福无灾难,儿孙满堂,和睦幸福,无悔无憾无挂念,不折磨人,是无疾安然而终老,这才算“喜丧“。喜丧不是自说的,是达到一定条件,别人认为的。

人会生老病死,总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逃避下了。死死不同,死被人赋予许多不同意义。司马迁早说了,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的,有轻于鸿毛的。人生之后,就为死做准备了。谁都看重生死,有时候又顾不了那么多,谁也想好死,却又会事与愿违,不得好死。人求善始善终,有几人真能善终喜丧?

农村老人过世,能不能称为喜丧,在以前是有严格的标准的。这个标准虽然年龄占了最大的比重,但并不是唯一的,还有其他的标准在这里面。像是我爷爷奶奶虽然都是在百岁之后,才走的,但是他们要是按传统的要求来讲,其实并不能称为喜丧。

那么为何百岁老人走后,还不能喜丧?对于传统文化所讲的喜丧,究竟有哪些标准呢?下面我给您们讲解下。

一、喜丧标准之一年龄

虽然以前人常讲,70古来稀,但70岁的老人并不能被称为喜丧。对于喜丧的年龄,曹操曾在对酒歌里,侧面提起老人几岁过世能称为喜丧。

耄耋,是指80岁以上的老人,这句话要表达的大概意思就是,到了耄耋(80岁)的老人,他们要是因寿走到头(不是因为生病、贫穷饿、寒冷受冻等外在的原因,而是自然去世),这种情况之下,连那些草木虫鱼都会受到老人的恩泽,得到好处。

二、喜丧标准之二四世同堂

古人讲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以前的农村,大家结婚的年龄都比较早,如果在80岁时,这时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有5代同堂了,最差的也应该是四世同堂。以前的老人最喜欢看到的就是儿孙满堂,家中人口多,这样他们才会高兴,

但如果80岁的老人,还没到四世同堂。

你想一下,爷爷80岁,父母60岁,自己也应该是30岁以上的人了,但这年龄的人,还没有子女?那就很可能说明这后代还是个光棍。自己的孙儿30岁以上了还没有成家,还未生儿育女,老人自然也不能安心的走,这也就称不上为喜丧了。

三、喜丧标准之三后代健在

以前农村有人生三大悲的说法,这其中有一项老年丧子,也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于父母来讲,人生最不幸的应该就是遇上这种事,父母并不是说儿女要有出息,只要他们能健 健康 康、平平安安父母就很满足了。

对于为人父母来讲,不管他是中年丧子也好,还是老年丧子也罢,心中肯定是悲苦的,这种悲苦会陪随着他一辈子。老人带着这种悲苦的心情,他走的肯定也是充满了遗憾。带着遗憾去世,又如何谈的上是喜呢?

小结:喜丧的标准基本上是要满足这三点,还有另外第一点里面提到的,要没病没灾,自然而去世。这样算起来,就是四大标准了。

以前的喜丧是上面那四大标准,但能同时满足这个标准的人太少了。因此,也就有人会降低这个标准,只要符合其中的两项,老人的家人,就会把丧事当喜事来办了。

比如我奶奶在百岁走后,达不到喜丧的标准,就是出在第三点身上,但后来我们还是按喜丧来办,理由如下:

1、我父亲有七兄妹,二伯在60多岁时,前几天还去下地干活,结果却突然的走了。而我三伯在40多岁的时候就因疾病过世。

2、我奶奶在过世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年龄大了都怕摔,因此从那以后她就走不动了,一直躺在床上,然后在半年以后,她就走了。在她躺在床上的那段时间,她反复提起我两个过世的伯父,我奶奶是想他们了。

3、虽然我奶奶是带着遗憾走的,不过我们几个堂兄弟商量之后,一致认为我奶奶她已经是百岁高龄了。并且我三伯过世的时间,都长达50多年了,而我二伯又是无病无灾走的。

我奶奶的后事应该还是要按喜丧来办,家族的其他亲戚,也要求我们按百岁老人来办。他们的说法是百岁高龄的老人,在哪里都不多,这都不按喜丧来办,说不过去。

综上所述,在农村老人过世时,能不能按喜丧来办,在以前是要满足那四大标准,才能称为喜丧。不过在现实当中,一些家庭会把这标准降低一些,通常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他是无病无灾走的,都会按喜丧去办的。

㈢ 什么是“喜丧”在现在的家村办“喜丧”有什么讲究吗

所谓“喜丧”,就是要把丧事当成喜事办

所谓的“三全”,就是喜丧的基本条件和正确解释。此三个基本条件也是我们一生为之追求不懈的目标。同时也是喜丧的标准,缺一不可:

首先是“三全标准”的全福。在我国古代,所谓的“福”就是家庭人丁茂盛,知书达礼,尊老爱幼。

老人家必须生前把自己的家庭经营的“螽斯衍庆”(意思是子女很多且身体健康),人丁兴旺。老人家通过一生的努力,使自己家庭蓬勃发展,成为地方的大家族。他本身也是大家族的家长,甚至已然被后人尊称为“祖”的,可以称为全福。

其次是全寿。所谓全寿就是活得时间比较长。去世的老人家必须年龄在八、九十岁,甚至突破了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之年(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所以,全寿标准的年龄最低限是年满七十)。老人家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关于年纪的要求。在古代“喜丧”也有称为“老喜丧”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是全终。这个比较好理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得善终”,意为无惊无险、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中国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大概意思是如果死者生前总是多有善举,广做功德,于是临终就不会受到病痛的折磨,甚至能够“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地自然老死。这是人生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这一点也是“喜丧”的根本条件之一。

以上这三个条件,是成为“喜丧”的必须条件。如果只具备上述第一、二两项条件,就算已经全福、全寿了,但老人家却不是正常死亡的,比如意外的天灾人祸致死,那也是不可以算成“喜丧”的。


这种上好的棺材,现在可是不多见了。

虽然过不了多久,老人家的名字就或许被人遗忘,或许被别人家的孩子占去,但老人家的勤劳善良会长久铭记在后辈的亲人们心中,也许小辈们也盼望自己将来也能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喜丧。人总是要死的,根据身后的葬礼,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丧主生前的生活状态及人缘。同时,我们更能了解到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发展演变。

㈣ 在你们农村,喜葬有什么习俗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喜丧,要满足喜丧需要有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要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去世的人必须要是家族里的家长,另外年纪还要达到八九十岁。有些去世者甚至已经超过了一百岁,年纪越大的人越符合喜丧的条件。

参与人员一般都是男性,农村地区家族观念特别的强,邻里之间在喜丧或者是其他的红白喜事上都是互相帮衬的。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的不同,有些一天就能挖好。如果当地地质比较坚硬的话,可能需要花上两三天的时间。之后还会用稻草或者是芝麻秆在里面燃烧一会儿,然后就是把棺椁抬到坟山,这个场面比较热闹,一边走路一边撒纸钱,后面有一大帮人哭哭啼啼的。送行的基本都是亲友和邻居,之后就把棺材放在里面填土埋起来。

阅读全文

与喜丧与长寿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20年公司员工退休年龄 浏览:674
新兵报名体检要带什么 浏览:757
山东联通面试体检后多久鉴三方 浏览:256
私营企业退休证明 浏览:410
做饭长寿 浏览:915
养生壶煮什么刮肠道油脂最好 浏览:617
田女士50岁 浏览:374
今年社保退休多少钱 浏览:479
退休金金改革 浏览:427
每年有多少人被父母抛弃 浏览:311
北京处级退休金 浏览:561
想过个什么样有意义的重阳节 浏览:633
在农村老年痴呆老人走丢该怎么找 浏览:196
有哪些书是关于讲养生知识的 浏览:358
老人家经常打瞌睡容易摔倒 浏览:541
养老院补贴怎么办理 浏览:186
事业单位转企后退休人员该不该 浏览:347
养生可以做哪些运动 浏览:933
如何给老年人按腿 浏览:381
苏州瑞颐养老院实景图 浏览: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