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次第花开》
佛家讲究因果,这一周听写本书,看精华,就是没有悟到深处,打算把自己和这本书的因缘讲一讲,再分享下樊登读书的精华梳理。
这本书的名字相当好听,在此之前从来没打开过。对它有印象是因为19年初樊登老师来店里录制时,一个会员特意买了这本书,说是他爸爸(两三年的樊登会员)超级喜欢的一本书,我就拿出来看了下封面,“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密码”,那个时候还是不感兴趣。这一周睡前听过两遍,上班路上听过两边,就是没长到心里去。昨天去樊北参加培训,晚饭时,同桌两个厉害的姐姐说到这本书,说到了和佛的结缘。一个姐姐说,这本书是她最好的治愈书籍,一个人坐在马路牙子上一边哭一边听,哭到泪流满面,听完拍拍屁股走人,该干啥干啥,皈依时也是很快很顺利的。另一个姐姐就分享了缘分,有些人一下就会结识上师,有些人就缘分迟迟未到。我觉得我之所以没参透这本书,是因为缘还没深。
以下是樊登读书关于《次第花开》的精华梳理:
一、认识苦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叫做苦苦;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因为其本质为痛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这叫变苦;陷于轮回中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被种种烦恼束缚,这叫行苦。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
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二、克服恐惧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万事万物都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这就是无我和无常。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面对无常,观察它,你才会发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会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熟悉无常令我们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因此而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修行佛法的意义。
三、人身难得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佛经上说,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广阔的海洋上,漂浮着一根木轭,上有小孔,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盲龟浮出海面把头刚好撞进小孔中的几率,比我们获得人身的几率还大。
作为人,我们免于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愚痴,也不会像长寿天的天人那样,误认为没有善念恶念的禅定就是解脱而失去修法的机会。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脱。
四、安乐
放下执着就会安乐。但什么是执着?怎样才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其实,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如果不把快乐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其实,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你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这能帮我们培养菩提心。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五、自律
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精神品质,也就是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不忍心看到另一个生命痛苦,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虽然我们有时候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从长远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所谓的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象中。负面情绪的存在就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自律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目的是:不伤害。
六、皈依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示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最穷的、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能无惧地接受无常。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人们以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遭遇,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
相信因果不等于相信宿命,否则,我们不会那么精进修行,去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当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把所有众生的安乐都考虑进来时,你就能够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难。
死亡只是目前这个生命的结束,而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仍将继续下去。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假设,我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不假设有来世。这并不比假设有明天或者明年更荒谬。对轮回半信半疑的人们,不妨采取“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轮回是否存在,同时不排斥了解更多关于轮回的知识。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没有佛法的指引,我们永远都将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
皈依佛法需要胆识,因为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
七、出离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就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我们把全副精力投入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中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得越快。所以,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
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顺境如此,逆境更是可怜。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趋利避害是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替代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从抓取到舍弃,仿佛是一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
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
八、菩提心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能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以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就是慈心;“愿诸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这就是喜乐;对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就是舍心。这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九、六度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布施: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布施。
持戒: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戒律指适当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忍辱: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能接受。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
精进: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去做事。如果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就一辈子欢欢喜喜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为漫长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禅定:禅定是舍弃散乱。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为都可以是禅定。
智慧:般若空性超越文字,它比较接近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
结 语
修行对你来说,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
Ⅱ 上海已有百岁老人3080人,百岁老人对我们来说是笔怎样的财富
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赛过一宝,有老人才能让家有凝聚力,才能把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的亲人聚集起来,有老人,才有根,才有归属感。
Ⅲ 家庭理财的必要性
家庭“规划”非常有必要性,特别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良好的规划可以尽量避免让家庭陷入窘境。
理财就是对资金进行时间、风险和收益的配置,实现财富的升值。科学的理财,既要实现财富的升值,又要保障生活的品质。
可以参考一下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公司推出的家庭资产配置分布,图如下:
总之,科学的理财,是在风险可接受的情况下,对时间和现金流进行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及与目标的匹配。
您可以在应用市场搜索“度小满理财APP(原网络理财)下载链接”或者关注“度小满科技服务号(xiaomanlicai)”了解详细产品信息。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哦!
Ⅳ 步步为赢(东南卫视栏目)详细资料大全
《步步为赢》定位主打“精英舞台” 全新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和以往《职来职往》、《非你莫属》不同,《步步为赢》无论是在BOSS团还是选手、职位的设定上都有了整体性的质的提升。不惜花重金,意在为更多人才找到适合的岗位,力求打造多元化的招聘舞台,也让《步步为赢》更具看点。
Ⅳ 2021-07-03《准备》摘录一
这本书在樊登读书上听过一遍,觉得很有收获,在书店看到了,就拿起来细细拜读。作者塔温娜创办了萨米特高中,这里既有父母双双吸毒入狱的不幸女孩,也有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天才少年,无论是谁,萨米特高中来者不拒,有教无类,所有的孩子都被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学会了宝贵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知道未来的目标,以及如何为过上有经济保障的且有意义的生活”做好准备。
也许就是因为找到了教育的本质和正确的方法,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吧。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和家长。
“社会需要一个系统来筛选出谁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学校便成为这样的平台。而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高中毕业意味着什么,除了拼搏学业之外,没有人真正为步入成人世界做好准备。”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第一章、高中毕业意味着什么?
1、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一样,但你必须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2、根据《福布斯》的统计,2020年的雇主最需要的是:1.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批判性思维;3.创造力;4.人力管理;5.写作能力;6.情商。
3、当人们还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几乎不会梦想着去 实现个人价值。而一旦人们解决了温饱,就开始想要更多,梦想也变得更加远大。一份工厂的工作和自有居所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我们。我们想要更加有意义的工作,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对自己而言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想要更加长寿、健康和有活力,想和我们在意的人建立亲密关系,想要被周围的人理解和接纳。但我们从未想过要拿稳定的收入来做交换—没有人会为了实现梦想而放弃金钱。我们开始思考,是否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第三章 何为一所好学校
想让孩子被好大学录取,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培养他们的目标感,让他们真正了解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自己。
第四章 项目式学习:让孩子学会做明智的选择
这些课题项目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为这个世界做好准备。与标准化考试和跆拳道比赛不同的是,如今的生活中清晰定义好的、简单直接的任务越来越少,你很难在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取得胜利或晋级。相反,生活可能一团糟,且复杂多变,无论在任何时候,你都必须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你的优势在哪儿,然后付诸行动。
雇主看重的是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站稳脚跟的自信。家长则希望孩子意外失去工作之后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当孩子长大成人面对重大变化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例如一次大规模的搬家,或是迎来一对双胞胎时,懂得和伴侣一同承担起责任,把接下来的一切事务安排好。同时,我们的社区也需要这样的成年人,当他们面临复杂的道德问题时,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假设提出质疑,并能够进行不同形式的推理。孩子不应单纯地去背诵法案时如何变成法律的(如果他们还记得的话),而是要亲身去感知立法的过程并有效地推动他们所关切的问题的进展。他们和我们一样想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准备。
第五章 自主学习:以精通、自主和目标为核心的学习机制
1、自主学习者的五个特征:随机应变、寻求挑战、坚持不懈、直面挫折和适时求助。
2、我们大多数人都害怕自己失败,害怕自己的孩子失败。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孩子需要从失败中学习。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找到最完美的切入点呢?
1)不担心失败,才会进步得快。失败只有在两种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首先,个体确实从失败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并因此有动力再次尝试;其次,失败不会永久地排除未来的可能性。2)适当放手,家长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太投入和过多插手,甚至要替孩子完成所有事。家长要适当地放手,信任这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3)当孩子不在需要家长的帮助时,家长也要学会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第六章 在反思中学习和成长
1、让孩子认识自我,认清自己关注的是什么,明确什么样的工作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
2、作为父母,我们应努力扮演好导师的角色。我们希望得到孩子的信任。我们年复一年地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养育、教导他们,和他们一起玩耍,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建立信任。但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感情,这些投入让我们很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冷静地思考,什么时候应该退后一步,什么时候应该放手,不去过多地干涉孩子。
近来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一直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主动去干涉,只是单纯地陪伴他。为人父母最好的状态是去倾听,去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孩子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情绪识别能力。我不会出声打断,也不会对他的言行做评判,我会让他自己得出结论,继而在做决定,尽管我自始自终都在场,但那些结论和决定并不是我做出的。下面是萨米特的导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几个启发式问题,我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会用到。它们都是开放式的问题,是需要深思熟虑后才能作答的问题。
在此种情形下,你想要得到怎样的结果?
你现在感受如何?
你表现出了怎样的行为?
哪些措施起作用了,哪些没有起作用?为什么?
你有没有站在他人的 立场看问题?你觉得他们的立场是什么?
想要达到你的预期目标,你要做些什么?
为了改善人际关系你该做点什么?
我们不仅会口头上提问,也会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提问—后者在处理两个或多个学生之间的矛盾时格外有用。
3、反思问卷背后蕴含了修复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每一道问题都促使当事人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清晰得表达事实,并寻求解决之道 。但问卷仅仅是一个工具,如果没有导师从旁支持和引导,去提出问题、“拿起镜子”,当事人就不会进行反思,继而也就不会有所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反思—分享的过程既费时又费力。鉴于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争执,因而他们要么极力避免与人争吵,要么想着明哲保身,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尤其是在大型高中里,与经营复杂的人际关系相比,避开人群则要简单得多,直到你最后避无可避。
学校坚持的导师辅导和反思,带来了除了培养孩子人际关系能力和让孩子有安全感之外更多的好处。这一套反思的过程也帮助孩子开始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谁,直到最终形成自我意识。
4、参考导师的做法,我改变了与孩子相处的模式,这算是我众多成功的尝试之一。我从来不会问他,“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大人”,或者“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我会问“你喜欢做什么?”“哪一点最吸引你?”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们会记录一系列“印象最深刻的时刻”的关键词。每一次实习经历都会积累更多的关键词,慢慢地,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关键词中找到一些规律。所以现在当他思考自己的未来时,我们讨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专业,学了以后能找什么具体的工作,而是一系列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他如何在接下来要做的某个具体的事情里找到这些东西。唯有如此,我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在当今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里,即便当下的某个岗位在未来会被淘汰掉,他也能够从容应对。因为通过描述“那些印象最深刻的时刻”,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时,他正在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所需要的技能,我相信他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哪怕这份工作现在还不存在。
第七章 在中学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最有合作精神的人,同时也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与其相互倾轧,不如团结一致。这样才会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2、决策框架明确界定了谁是做决定的人(Decisions)、有否决权的人(Veto)、提出议案的人(Proposal)和意见提供者(Input)。我们既想要通过共识达成决定,也要面对每天要做的决策数量非常巨大的现实。我们一致同意,每个做决定的人都应尽可能地寻求大家的共识,但如果时间不够或者总是有人持反对意见,名字后面带有D字母的人有权一锤定音,而其他人都必须支持他的这一决定。
这一简单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效率。如果某个人非常关注某一问题,而他又不是“D”的话,他就要想办法去说服大家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必要固执己见,因为拍板的另有其人。此外,即便一个人时“D”,如果他在决策之前不寻求共识,那么别人也就不会邀请他参与到其他决策中来。
3、“STP”法解决问题:“了解背景情况”、“明确最终目标”和“准备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