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60岁不讲理

60岁不讲理

发布时间:2024-10-19 10:01:18

『壹』 老年人易怒暴躁不讲理

我认为老人易怒暴躁,这个应该是属于他的心里状态,不是很好,或者说他的心情不是很舒畅,才会导致这种情况

『贰』 一个婆婆年轻时做错了哪些事,60岁后让自己“老无所依”呢

01

当一个人的年岁渐长,心态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年轻的时候,谁也无法预料未来的结局,是好是坏,或喜或悲。但如果,能够防患于未然,有些错误也不至于犯下。

明老太总是喜欢坐在外面晒太阳,冬天的暖阳,百无聊赖地打下来,容易晒得人发困。张老太如今越发爱犯困了,她说,大概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也快走了吧。

我妈经常说一句话,人这辈子,是越老越怕死,只有当你面临着岁月的不留情,明确感受到自己的身体真的是大不如前时,才不得不服老。

但又觉得日子尚好,还有好多该享的福没有享,所以更加爱惜生命。不信你早上去公园转一圈,那些早起晨跑锻炼的老年人,可不是最好的见证吗?

我身边的老人,好像大都是这个想法。惟有明老太,她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模样,还说自己早点走了才好,免得给人添负担,遭人嫌弃才不好。

有年轻人劝她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还有人说,不管多大,谁都想自己能有个妈,因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他们告诉明老太这些话,无非是让她乐观点。

但明老太不信,她摇摇头,语气有点嘶哑,听起来更为苍老,像是从遥远的地方跋涉而来:“没用的,两个儿子都不喜欢我,我现在是那嫌人的路边草,哪能是什么宝。”

明老太今年62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大不少,已经是白发苍苍,走路佝偻了。她这种心态,和她年轻时的所为是紧紧相连的。


04

而她做错的第三件事,就是以前没有反对两个女儿外嫁。

明老太的两个女儿,都嫁到外地去了,难得回来一次,电话也是好几个月才打一次,她明明有女儿,却根本享不到女儿的任何福气。

人这一辈子,谁都有过年轻,但谁最后都敌不过岁月,苍老终有一天将代替芳华,皱纹将爬上脸庞,行动将变得迟缓,大脑也不那么灵活,消亡和重生,这本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但这也是孕育下一代的意义,不仅仅是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更是一种延续和传承。但是如明老太这般,明明该颐养天年,却老无所依,真的只是她做错的这三件事吗?

明老太虽自己这般悔悟,我却不完全这么认为。

或许,她的四个孩子,更应该想想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只从父母身上沉思可以得到什么的时候,同时也该考虑你为父母带去过什么?又回报过什么?

其实,在父母面前,有些人追求的所谓公平,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叁』 感觉爷爷好不讲理。每天在家好吃懒做,啥都不敢,吃完就睡,睡完就吃。叫他做事就发脾气。

感觉爷爷好,不讲理,爷爷最损也得是60岁以上的人了,他年轻的时候抚养你爸爸,又给你爸爸成了家,又养活着你们,和你们在一起过,你又让他干活,有你爸爸,有你妈妈,还有你还用得着你爷爷干活吗?是你爷爷不讲理,还是你们不孝敬老人,把老人当成什么了,当成了你们家的奴隶,要给你们干一辈子啊!这种说法我真的不赞成,吃完了就睡,睡完了就吃,你应该告诉爷爷,吃完了就出去玩,玩完了回来再吃,好好锻炼身体,还叫他做事,他年龄那么大了,还能做什么事?如果能做事的话,国家还不让它退休了

『肆』 我盖房子,一个60岁老人,耍赖不讲理,就不让盖

你好,如果你的手续齐全,这个老人不让盖,可以报警处理,同时起诉他到法院,让他赔偿经济损失。

『伍』 以经快60岁了。老婆还认为我出轨了。经常和我闹。可是我真的没有出轨。我该怎么办

夫妻两人最重要的是信任,但千万不要拿对方的信任,成为你践踏对方尊严的理由。有些男人嘴里口口声声有多爱你,但却在外面有个小三小四,把你欺骗的体无完肤。你信任他,他却视你为傻瓜;你把他众星捧月的围绕着,他却视你为手中囊物,认为你是离不开他的那一个。有时候,我们过于信任一个人,对方却在做着伤害我们的事情,所以,在信任的面前,有时我们真的很无奈。不是我们疏于信任对方,有时候被揭穿后的真相更伤人,那种屡次信任的背后,有时候是很深的一道伤疤,把你欺骗的捶胸顿足。
婚姻中,有很多夫妻中的一方都想粘着对方,害怕对方欺骗自己,做一些不好的行为。但都是成年人了,那样做也真的太累了,心累身累满身疲惫。两个人都会感到有束缚感,我们都想给对方空间,给对方自由,但那一定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否则就会给对方带来不信任的感觉。爱就是这样,你不要拿对方给你充足的信任,来做一些超越底线的事情。给对方带来致命伤害,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婚姻的满面疮痍。信任一个人,就给了对方最大的信心。不要让对方有任何重负,否则对方就会胡乱猜疑。
夫妻间最重要的是信任,如果信任已不再,也就没有在一起的任何意义。我们总是找各种理由,来加强对对方的信任,但有些事情是你对一个人信任的同时,对方却击碎了你的内心。你信任对方,TA却在玩弄你,你的感情,你的付出TA都会置之无理,依然过着一个人的独角戏。那样也没有意义,夫妻两人的信任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那样只是一个人的自寻烦恼,完全的没有任何必要。
信任对方,就是对TA有足够的信心,相信TA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不会做你不喜欢的事情。因为爱你,所以才会束缚自己的一些行为,不去冒险,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凭自己的内心做事。否则就会让对方对你有想法,对你有怀疑的感觉。我们千万不要游走于信任之外的事情,不要做有损于对方的事情,不要把对方对自己的信任,当做你潇洒的借口。
婚姻中,多少人打着信任的理由,在做一些伤害对方的行为。明明你在狂赌,却说和朋友在一起喝酒;明明在外面外债很多,你却说没有多少;明明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你却说那只是一种应酬;你总是心口不一,用一个谎言遮盖着另一个谎言。如果有一天发现一切都那么的丑陋,你就会人设崩塌,对你全面否定,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彻底瓦解。

『陆』 鈥滃叚鍗佷笉浜よ█锛屼竷鍗佷笉鐣欏匡紝鍏鍗佷笉鐣欓キ鈥濇槸浠涔堟剰鎬濓紵

浜虹殑涓鐢熶笉杩囧寙鍖嗘暟鍗佽浇鑰屽凡锛屾墍浠ユ垜浠鐨勬瘡涓鍒嗘瘡涓绉掗兘鏄鍗佸垎瀹濊吹鐨勩傚彲鏄鏃堕棿濡備笢娴佺殑姘达紝涓鏃﹂濆幓锛屼篃闅句互杩藉洖銆傚綋涓涓浜虹殑鑰佸幓鎴愪负蹇呯劧鍚庯紝灏卞繀椤诲潶鐒堕潰瀵广傚逛簬涓涓浜虹殑浜虹敓涓鐨勪笉鍚屽瞾鏁伴樁娈碉紝閮芥湁涓嶅悓鐨勪釜浜鸿█琛屼妇姝㈣勮寖銆


瀵逛簬浠婂ぉ鐨勪汉鏉ヨ达紝楂橀緞浜哄彛澶氫簡锛岃嚜鐒朵細鍦ㄥ伐浣溿佺敓娲汇佸︿範鏂归潰鍜岃佷汉鎺ヨЕ銆傚彲鏄鍦ㄦ帴瑙︿腑锛屾垜浠瑕佺煡閬撲竴浜涢伩蹇岋紝鍍“鍏鍗佷笉浜よ█锛屼竷鍗佷笉鐣欏匡紝鍏鍗佷笉鐣欓キ”杩欏彞淇楄皻锛屽氨鏄鎴戜滑搴旇ヤ簡瑙g殑銆傚傛灉鎴戜滑閬典粠杩欏彞淇楄皻鐨勬暀璇诧紝閭d箞鑲瀹氫細缁欎簣鎴戜滑甯鍔╋紝璁╂垜浠閬垮厤涓浜涗笉蹇呰佺殑楹荤儲锛

『柒』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更有道理。

01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

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

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

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她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

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次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

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如何教育她?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长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

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家长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一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能容忍,这和家长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曾看到一则新闻,广州番禺张中良夫妇收养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张中良与妻子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道理的认识。

比如,有一次,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女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独自回来了。

张中良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慕恩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

这一个细节,足以让我们对张中良夫妇更加敬佩,他们也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教育的理解却那样透彻,没有对孩子的真爱,是不可能有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说孩子,如何给孩子讲道理。

比如我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年轻父母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如何包办溺爱,导致孩子有许多毛病,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这种情况下,我如何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

也有不少家长,他的孩子遭遇了学校老师的冷暴力,导致孩子厌学。家长不去想办法向学校反映,解决老师的问题,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师沟通的努力,却来问我“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再厌学”。

——这样奇怪的逻辑经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动嘴皮子,说点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呢?

02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

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

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

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

孩子经常很固执逆反,不管家长怎么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他做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

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包括很多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

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

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

每当我在不同场合引用卢梭这句话时,总是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困惑:

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

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有位妈妈,从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凭妈妈讲多少道理都没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战争,总是弄得双方都不愉快。

后来,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孩子有一个很喜欢的小熊玩具,妈妈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说:“宝贝,小熊这么长时间没刷牙,牙疼了,长龋齿了,你帮它刷刷牙好吗?”孩子很乐意地接过妈妈准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

给小熊刷完牙后,妈妈表扬孩子刷得好,并说:“小熊真乖,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问孩子:“宝宝想不想让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会好好配合妈妈刷牙?”孩子高兴地说好,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这样几天下来,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

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

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

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

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03

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技巧,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

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

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生活就是竞争,别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

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这样的“讲道理”,实际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发展。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

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

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

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04

讲道理孩子不听,不妨换个做法

孩子有时候确实会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家长带来麻烦。

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下论断,说孩子“不听话”。

家长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

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

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有位妈妈说在儿子3岁前,她上卫生间不注意关门,孩子经常跟进来。后来她觉得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让他看到自己蹲马桶的样子不好,就不再允许孩子跟进来,孩子不听,非跟进来不可。

妈妈很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总没什么效果,妈妈只好强行把门闩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着门,哭得声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从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去卫生间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着,或正在看电视,妈妈想悄悄地溜进卫生间时,他不知为什么总能发现,会马上丢下正做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妈妈上厕所”。

这位妈妈非常发愁,每天上厕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较量,感觉真是累人。

我对她说,既然前面已讲过道理,没用,就不要再讲,换一种方法,用问问题的方式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许更好。我建议她问孩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不让妈妈去卫生间,那你觉得妈妈尿裤子里好还是尿马桶里好?”
大多数孩子第一问就可解决问题,他们会很快判断出来,尿裤子不好。

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妈妈去卫生间。个别孩子,因为和家长为这事拧巴了挺长一段时间,可能会故意别扭着回答,说尿裤子好,那么接下来家长问第二个问题。

“你喜欢妈妈高兴,还是喜欢妈妈不高兴?”
一般情况下,孩子肯定会选择喜欢妈妈高兴。就像父母本能地会爱孩子,孩子也会本能地爱父母,愿意讨好父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几乎很少有孩子会选择要妈妈不高兴。

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对第一个问题重新做一下选择。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确选择,要真诚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

然后让孩子在外面等着,并给他一个期待,让他看看一会儿妈妈出来后,是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

对一个幼儿来说,只要有一两次,他体会到正确选择的快乐,看到妈妈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正面心理得到强化,问题多半就解决了。

万一你的孩子实在是特别,到这里还不行,固执地选择要妈妈不高兴,那继续问第三个问题。

“你希望妈妈只是今天不高兴,还是明天也不高兴?”
我几乎不相信哪个幼儿会继续选择让妈妈不高兴,只要他选择了明天要妈妈高兴,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按前面的套路来解决。

最意外的是孩子继续选择明天也不让妈妈高兴,妈妈在第二天可以接着问同一个问题:妈妈今天因为不能正常上卫生间不高兴了,你希望明天妈妈高兴吗——家长问话的态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诚。

夸张的口气会误导孩子,让他以为这只是个游戏,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延长游戏时间;当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气,那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坏,刺激其负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觉妈妈内心没有恨意,他绝不可能一直要妈妈不高兴。

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她问到第二问,问题就解决了,很有效。

我见过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让人感觉棘手。

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生活,总会发现根源在于家长的固执。

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告诉他说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他会觉得被冒犯、被挑衅,非常生气。

他们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孩子,而孩子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渐被打垮,如果没有阅读或其他思想导师扶植其精神之树成长,思想就会逐渐萎缩或变态,思维方式慢慢变得畸形。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首先丧失倾听的兴趣
发展出超过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时产生“道理免疫力”,哪怕这个道理本身很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严重的甚至会发生道德免疫力;

其次,独立意识丧失
不能对一件事进行诚实、深入的思考,失去正常判断力,思维流于肤浅和平庸;

第三,心态变得苛刻
对理解他人没有兴趣,兴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观点征服对方,占据上风——这样的人生活中常见,他们和“他人”几乎没有共同认可的观点,几乎从来不能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看法。

有人说不要滥用药品,他就说生病了还是要吃药的,不能一概而论;

有人说孩子不能打、要尊重,他就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是需要打的;

甚至有人说60岁以上妇女不适宜穿高跟鞋,容易扭伤或摔倒,他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说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伤的……

我老家管这种偏爱抬杠的人叫作“杠房出生的”。表面看,这些人说话总是一分为二,又全面又客观,其实他们只有两种观点:你的观点,我的观点。并且前者总是错误,后者总是正确。

“杠房出生的人”其实思辨力特别弱,原因是他们的能量不能用于真诚的思辨上,主要用于不停地反抗别人的话语上,一生也往往在这种无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过。

而这样一种心理,如果不自知,会通过言传身教,产生代代相传的恶习。

阅读全文

与60岁不讲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昆山50一55岁保安招聘 浏览:6
林凤娇60岁生日 浏览:729
渤海双缘敬老院电话 浏览:423
退休工资比上班的高 浏览:219
人员退休销编申请 浏览:111
保定私立养老院 浏览:172
什么人得老年痴呆症 浏览:272
退休工资能申请线上贷款吗 浏览:299
孝顺小品剧本 浏览:537
我的养老保险怎么查不到 浏览:844
长寿草一天可以吃多少 浏览:505
公婆把退休工资都给了小叔子 浏览:676
明年能否给退休人员再涨工资吗 浏览:927
献血多久能体检 浏览:212
现在57岁的农民怎么交养老保险 浏览:400
老年人肚皮上有白斑 浏览:57
爸妈适合买什么养老保险 浏览:885
请问新乡金秋养老院有什么项目 浏览:622
美颜养生的名字有哪些 浏览:785
退休后企业年金大概能提取多少钱 浏览: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