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
生活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因此也拥有着它独特的风俗习惯,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土家族的风俗吧!
1、语言文字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2、歌舞文化
a、傩堂戏: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
b、摆手舞: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c、茅古斯舞: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即“祖先的故事”。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或毛猎舞。属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且传统的毛古斯是不允许女性参与表演。主要于每年岁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3、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4、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5、风俗节庆
a、牛王节: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
b、嫁毛虫节: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可以驱除虫害,四季平安。
c、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
d、赶年节: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e、舍巴节:“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
f、女儿会:又名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
g、六月六: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
h、调年会:“调年”是土家族的春节,它要先汉族的春节一天。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土家族的几个节日。第一个是过春节,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
“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
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第二个是赶年,“赶年”,或曰“提前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一个节日。汉族过年,是腊月三十。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腊月大,为29天;月小,为28天。
若家里有亡人还要再提前一天过年,人们称之为过“赶年”。关于提前过年的来历,土家人有几种传说,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土家将士奉命出征到江渐沿海,参加抗倭,为不耽误战事,土家人提前一天过年,后取得“东南战线第一功”凯旋。过赶年便是从那时沿袭下来,让土家后人不忘记先辈的赫赫战功。
土家人过年时,要在堂屋神龛下摆祭品、敬家神、祭祖先。
土家族人有打糍粑、“拜月”、“偷瓜”送“童子”的特殊民俗。
中秋节里“打糍粑”“拜月”与土家婚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土家族人把月亮当作替人牵线搭桥、撮合婚姻、成人之美的红娘和“月老大人”,中秋佳节是“月老大人”的寿辰,是“月光生日”,于是“打糍粑”,“拜月”祝寿。
土家青年男女恋爱后,姑娘要送给心上人一条亲手绣的“绣花腰带”和“花鞋垫”传递绵绵情意,还用白色的素绢,绣上一幅“鸳鸯戏水”图,作为相爱的信物。居住在七曜山脚的黄水、冷水、官田、中益、沙子、湖镇等土家山寨的土家人,新谷丰收后,“中秋节”这天,丈母娘家喜气洋洋地把女婿请到家作客,用新产的糯米“打糍粑”,请女婿一家“尝新”,品味当年丰收的喜悦,吃糍粑“拜月”赏月,共度良宵。
更富有情趣的是,未婚女婿回家时,姑娘会深情地送给心上人一个又圆又大的“大糍粑”。糍粑象征姑娘对爱情忠贞不渝,像糍粑一样与心上人永不分离,也像糍粑一样团团圆圆。姑娘在大圆糍粑上染五颜六色的食品红,写着“花好月圆”、“百年鸾凤”、“永调琴瑟”、“鸾凤和鸣”等佳句。有文化的姑娘,则在上面题诗,绘上彩凤凰、喜鹊图,更富有诗情画意。
中秋之夜,秋高气爽,桂香盈庭,月光如水,土家人在山寨吊脚楼前的院坝设香案,摆上月饼、糍粑、花生、桂花酒等供品,祭月神“拜月”,祈求五谷丰登、合家幸福美满、无灾无祸;祈求有情人终成眷属。然后在院坝饮酒吃月饼、吃糍粑“赏月”。
赏月之后,土家青年男女,趁夜深人静,结伙到菜园地“偷瓜”,种瓜主人发现后也不能叫骂。将偷来的南瓜悄悄送到久婚未育的夫妇家中,置床上,一人学婴儿啼哭,一人说四言八句吉语祝辞,祝愿得瓜主人来年生子,这一习俗曰“送童子”,寓意“破瓜得子”,若得瓜主人来年生了子女,得设宴请送瓜人和种瓜人以示酬谢。
“偷瓜”送“童子”习俗,还有其神奇的传说。相传,古时土家山寨,有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无儿无女,但一生积德。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天子娘娘路过土家山寨,听到传颂老人乐施好善,扶危济贫的美德后,便将所带儿女留一个在瓜棚里,吩咐山民送给老人。于是山民们将形如娃娃的南瓜,悄悄送到老人的床上,老人去睡觉时瓜破,突然从南瓜里跳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婴儿,老人无比感动,顿时老泪纵横,后来幸福地度过了晚年。“破瓜得子”后沿袭成一方风俗。
1、寒食节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2、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代以后的事。到唐代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4、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存在3种说法。一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一说清明节既为鬼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的介子推。
5、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的清明节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以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土家族的祖先从事农耕较早,自古以来养成爱护耕牛、尊重耕牛的传统。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给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产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让所有的牛休息一天,还要给牛加餐,主人还要恭恭敬敬的用土家语念一首《祝牛王词》。
有的《祝牛王词》这样唱着:
世界上最好的是你哩,最苦的是你哩。
拖了一年的犁耙,嘴巴里吃的是青草。
二、三月夜里哩,落大雨像瓢倒。
主人要摸黑整田哩,火把绑在你的角上。
雷公也助威哩,吼得地皮也震动了。
主人拼命鞭打你哩,就搓的缆索已扯断了。
看看你那架枷档的地方,看看你拖缆索的地方。
活肉变成了死坨坨,你口里没有半句牢骚。
据说念到这里,老牛眼泪汪汪,感到主人讲到它的内心之处。
相传,牛王原是天上的一员神将。一天,他陪着玉帝在南天门观看凡间风景,当他看到凡人没有饭吃,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给凡人送粮食种,让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应了牛王的要求,但嘱咐说:“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欢欢喜喜来凡间,给凡人送了许多种子,并教给耕种的方法,但他慌慌张张把玉帝的话传错了,说一天吃三餐。
凡人有了粮食,一天吃三餐,肚子饱了,日子过好了,个个吃得肥胖胖,没有事做,敲着鼎罐盖唱歌,闹得玉帝不安宁。一天,玉帝对牛王说:“凡人吃了饭没事做,你到粮食地里撒些草籽种,好让粮食地里长些青草,让凡人没事就薅薅草草吧。”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话听错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种,后来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们边薅边骂,骂玉帝害死了凡人,骂得玉帝不耐烦。
一天,玉帝把牛王叫来说:“都是你把好事做坏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帮凡人拉犁拉耙做阳春去吧,饿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这天,牛王下凡了。从此以后,牛王老老实实地给凡人做事,帮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头不得歇气。饿了就吃青草塞肚皮。人们为了报答牛王,于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四月十八牛歇驾”,直到现在,这个古朴的风俗还牢牢保持着。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炮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起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起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土家族把丧事称为“白喜”。对死亡待有乐观态度,认为高龄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成为生命礼赞、祝福新生的一种土家巫文化,对死亡是一种“灵魂不死”、“死后脱生”、“死是福”的生死观。认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可喜可贺。因此,土家族人死后有绕棺、跳“丧葬舞”的习俗,起源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后来成为了巴国。
跳“丧葬舞”在湖北长阳、巴东、建始、鹤峰、恩施的清江沿线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流行的长歌词是“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从绕棺、跳“丧葬舞”以: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擦痒”,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
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其动作形象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
其他动作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燕儿衔泥”,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一人丢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开双腿站立,随着鼓点的急骤加快,慢慢弯下腰,但双腿要直,最后以嘴近地衔物,双手后翘作燕儿翅膀扇动状,反复数次。
『贰』 土家族十大美食
北京: 焦圈、蜜麻花、豌豆黄、艾窝窝、炒肝爆肚
上海: 蟹壳黄、南翔小笼馒头、小绍兴鸡粥
天津: 嗄巴菜、 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贴饽饽熬小鱼、棒槌果子、桂发祥大麻花、 五香驴肉
太原: 栲栳、刀削面、揪片
西安: 牛羊肉泡馍、乾州锅盔
兰州: 拉面、油锅盔
新疆: 烤羊肉、烤馕、抓饭
山东: 煎包
江苏: 葱油火烧、汤包、三丁包子、蟹黄烧麦
浙江: 酥油饼、重阳栗糕、鲜肉棕子、虾爆鳝面、紫米八宝饭
安徽: 腊八粥、大救驾、徽州饼、豆皮饭
福建: 蛎饼、手抓面、五香捆蹄、鼎边糊
台湾: 度小月担仔面、鳝鱼伊面、金爪米粉
海南: 煎堆、竹简饭
河南: 枣锅盔、白糖焦饼、鸡蛋布袋、血茶、鸡丝卷
湖北: 三鲜豆皮、云梦炒鱼面、热干面、东坡饼
湖南: 新饭、脑髓卷、米粉、八宝龟羊汤、火宫殿臭豆腐
广东: 鸡仔饼、皮蛋酥、冰肉千层酥、广东月饼、酥皮莲蓉包、粉果、薄皮鲜虾饺及第粥、玉兔饺、干蒸蟹黄烧麦等
广西: 大肉棕、桂林马肉米粉、炒粉虫
四川: 蛋烘糕、龙抄手、玻璃烧麦、担担面、鸡丝凉面、赖汤圆、宜宾燃面、夫妻肺片、灯影牛肉、小笼粉蒸牛肉
贵州: 肠旺面、丝娃娃、夜郎面鱼、荷叶糍粑
云南: 卤牛肉、烧饵块、过桥米线
---------------------
山东小吃-糁
·新疆小吃-馕
·湖北小吃-豆皮
·北京小吃-炒肝
·福建小吃-光饼
·湖南小吃-米粉
·北京小吃-豆汁
·北京小吃-灌肠
·北京小吃-焦圈
·广东小吃-果蒸棕
·广东小吃-粉果
·北京小吃-爆肚
·海南小吃-煎堆
·福建小吃-蛎饼
·陕西小吃-锅盔
·山西小吃-揪片
·安徽小吃-大救驾
·山东小吃-羊肉汤
·湖南小吃-口味虾
·湖南小吃-荷兰粉
·广东小吃-蒸肠粉
·陕西小吃-肉夹馍
·四川小吃-龙抄手
·浙江小吃-八宝饭
·广东小吃-龟苓膏
·新疆小吃-油塔子
·福建小吃-土笋冻
·台湾小吃-卤肉饭
·四川小吃-三大炮
·台湾小吃-棺材板
·广东小吃-荷叶饭
·广东小吃-炒田螺
·北京小吃-驴打滚
·广东小吃-艇仔粥
·广东小吃-及第粥
·广东小吃-沙河粉
·安徽小吃-徽州饼
·广东小吃-伦教糕
·广东小吃-马蹄糕
·广东小吃-鸡仔饼
·湖北小吃-东坡饼
·福建小吃-手抓面
·上海小吃-蟹壳黄
·海南小吃-竹筒饭
·福建小吃-鼎边糊
·新疆小吃-串烤肉
·杭州小吃-酥油饼
·四川小吃-赖汤圆
·四川小吃-担担面
·贵州小吃-丝娃娃
·贵州小吃-肠旺面
·天津小吃-蜜麻花
·北京小吃-爱窝窝
·北京小吃-豌豆黄
·西安小吃-油锅盔
·湖北小吃-热干面
·江苏小吃-三丁包
·山西小吃-刀削面
·山西小吃-莜面栲栳
·四川小吃-烫面油糕
·浙江小吃-鲜肉粽子
·四川小吃-灯影牛肉
·东北小吃-石锅拌饭
·东北小吃-白肉血肠
·四川小吃-鸡丝凉面
·云南小吃-过桥米线
·四川小吃-玻璃烧麦
·安徽小吃-五城茶干
·江苏小吃-藕粉圆子
·江苏小吃-千层油糕
·山东小吃-周村烧饼
·广东不吃-干蒸烧卖
·湖北小吃-云梦鱼面
·山东小吃-红烧兔头
·湖南小吃-腌萝卜干
·浙江小吃-知味小笼
·湖南小吃-红烧猪脚
·四川小吃-夫妻肺片
·四川小吃-酸辣豆花
·天津小吃-棒槌果子
·贵阳小吃-恋爱豆腐
·浙江小吃-虾爆鳝面
·广东小吃-广式月饼
·贵州小吃-荷叶糍粑
·湖北小吃-宜宾燃面
·东北小吃-朝鲜族冷面
·湖南小吃-潇湘五元龟
·东北小吃-杨家吊沪饼
·湖南小吃-洪江鸭血粑
·四川小吃-莲茸层层酥
·广东小吃-蟹黄灌汤饺
·广东小吃-薄皮鲜虾饺
·广东小吃-酥皮莲蓉包
·天津小吃-耳朵眼炸糕
·上海小吃-小绍兴鸡粥
·山东小吃-油炸螺丝糕
·安徽小吃-油煎毛豆腐
·天津小吃-狗不理包子
·安徽小吃-伏岭玫瑰酥
·天津小吃-桂发祥麻花
·安徽小吃-徽州臭豆腐
·台湾小吃-度小月担仔面
·上海小吃-南翔小笼馒头
·湖南小吃-火宫殿臭豆腐
·广东小吃-和味牛杂萝卜
·天津小吃-贴饽饽熬小鱼
·东北小吃-李连贵熏肉大饼
·东北小吃-老山记海城馅饼
======================================
安徽 - 更多
“杜”字虾米豆腐干 安徽特色小吃:绩溪菜糕 安庆迎江寺素炒里脊丁 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雪月银球 苞芦松 秤管糖 大救驾
冻米糖 豆豉 豆腐老鼠 豆腐乳
杜广兴板鸭 凤尾三球 凤阳酿豆腐 伏岭玫瑰酥
奥地利 - 更多
奥地利美食与艺术齐名
北京 - 更多
艾窝窝 八宝莲子粥 扒糕 白蜂糕
白薯铃 白汤杂碎 白羊头肉 百果蛋糕
北京八宝菜 北京八宝饭 北京的鱼菜 北京豆豉
北京风味小吃之水晶门钉 北京复顺斋酱牛肉 北京和成楼酱猪头肉 北京恒瑞老号酱牛肉
潮州 - 更多
砂锅粥
德国 - 更多
联邦德国玉米片
俄罗斯 - 更多
俄式馅饼伴随俄罗斯人一生 苏联泡西红柿
法国 - 更多
菠菜沙拉 菠萝莴笋 多味鱼汤 法式烩土豆
翡翠肉汤 海鳗汤 核桃鸡汤 红烩肉杂拌
红汁黄瓜 鸡蛋番茄沙拉 鸡肉沙拉 咖喱油烟虾段
芦笋浓汤 奶油牛肉丁番茄汤 牛轧糖 茄子沙拉
菲律宾 - 更多
奶油子母鸡
福建 - 更多
(米果)汁 “流蜞蛋”与“泥钉冻” 阿焕鸭面 爱尔香
八果芝麻糍 白八粿 白玉藏珠 白斩河田鸡
宝玉鱼唇 抱滚埘 别具风味手抓面 薄荷香糕
菜干扣肉 菜头饼 长汀豆腐干 炒米粉
甘肃 - 更多
八宝蜜食 百合 苞米和凉皮 陈春麻辣粉
敦煌榆钱 粉皮面筋 甘谷酥围围 甘谷油炸洋芋
甘肃草木灰贮藏腌肉 甘肃特色小吃:天水凉粉 甘肃油浸腌肉 河州大饼
黑瓜子 花点果品 灰豆、甜醅 浆水
广东 - 更多
“你这个野蛮人”——潮汕小吃之二 “鱼头窝”成美食新宠 安铺鸡饭 白云凤爪
百侯薄饼 百味山西麦子王 百样水果百样甜 爆冷冰碟 ?雪糕
薄饼 薄皮鲜虾饺 簸箕炊 草粿
叉烧包 长寿路吃长寿面 肠粉 潮安小食----强力宝肉脯
广西 - 更多
八宝饭 八仙粉 白切鸡 冰泉豆浆
薄皮鲜虾饺 冬菇汤包 侗乡腌鱼 都乐八宝饭
豆腐乳 豆蓉糯米饭 粉饺 粉利
蜂巢芋角 干捞粉 广西桂林特产之喝螺 广西桂林特产之荔浦芋
广州 - 更多
“万年酒楼”-灵芝鸡 赤岗过桥米线 躲避寒流嘴不停 广州西关小食——银记
饺子香满巷 找靓靓板栗
贵州 - 更多
白丰糕 百花串酱菜 包谷粑 包谷酸辣子
毕节汤圆 肠滉面 雏鸡觅食 刺猬包
沓哨馄饨 大方豆腐 蛋黄酥 德江土家族麻饼
侗乡腌鱼 都匀冲糕 豆腐脑 豆沙窝
海南 - 更多
抱罗粉 叉烧包 肠粉 儋州小吃----长坡米烂
儋州小吃----光村沙虫 儋州小吃----洛基粽子 儋州小吃----那大狗肉 东山羊
独具特色的苗家酸食 娥姐粉果 海南昌江美食白斩乳羊 海南粉
海南干贝 海南海参 海南火锅 海南鸡饭
韩国 - 更多
韩式醒胃小食酸甜罗卜
杭州 - 更多
水晶银菊糕
河北 - 更多
白肉罩火烧 白运章包子 保定府三件宝 本斋清真肉饼
博爱小吃——浆面条 沧州冬菜 柴沟堡熏肉 地瓜果脯
二仙居碗坨 蜂蜜麻糖 郭八火烧 河北出色的菜饭
槐茂酱菜 煎碗坨 洁白如雪拨御面 金牛奶油蛋卷
河南 - 更多
B仔凉粉 安阳三熏 百子寿桃 冰糖熟梨
蔡记蒸饺 曹马芝麻糖 缠丝蛋 炒凉粉
大刀面 大京枣 大营麻花 蛋松果
道口烧鸡 第一楼小笼包子 粉浆饭 风味炒冰
黑龙江 - 更多
冰点 大肉饼 哈尔滨风干口条(猪舌) 哈尔滨水晶肚
哈尔滨松仁小肚 哈尔滨五香牛肉干 哈尔滨虾油小菜 哈尔滨小吃----大面包
哈尔滨小吃----老鼎丰糕点 哈尔滨熏鸡 哈尔滨熏肘花 哈尔滨羊干肠
哈尔滨油脂肠 红梅牌脆松糖 猴头蘑 黄米切糕
湖北 - 更多
包面 冰凉糕 炒白果 炒良乡栗子
冲糯米粉 顶顶糕 炖莲子 鄂州“东坡饼”
二七路的牛肉面粉 红烧蹄(骨旁) 红薯干 湖北沔阳“仙桃蒸三元”
黄石港饼(湖北) 黄州烧梅 碱酥饼(武汉) 江陵八宝饭
湖南 - 更多
宝庆猪血丸子 保靖秤砣耙 冰糖湘莲 德山松花皮蛋
德园包子 东安子鸡 豆豉剁辣椒 豆豉姜
发丝百叶 凤凰社饭 和记米粉 湖彩蛋
湖南花肉 湖南腊肉 湖南腊鱼 湖南兰花萝卜
吉林 - 更多
白肉血肠 朝鲜族沉藏泡菜 打糕 会友发包子
健身美容食品——薏美酥 芥末墩儿 冷面 李连贵熏肉大饼
清蒸白鱼 什锦田鸡油 筱筱火烧 筱筱火勺
新兴园蒸饺 延边苹果梨 延边鱼香泡菜 掌上明珠
江苏 - 更多
八宝参糕 白鹅(苏式船点) 白糖杨梅 冰葫芦
薄皮包 常熟叫化鸡 常州大麻糕 潮糕
春卷 葱烤鲫鱼 葱油大烧 脆青梅
大方糕(苏式) 大京果(扬式) 蛋烧卖 刀鱼羹卤子面
江西 - 更多
白糖糕 脆皮石鱼卷 灯芯糕 风味佳品甑子糕
红米碱水粑 洪都素烩 江西“三合汤” 江西藜蒿炒腊肉
金线吊葫芦 酒糟汤圆 兰花根 藜蒿腊肉
灵芝糯团 庐山石耳 庐山石鸡 庐山石鱼
辽宁 - 更多
鞍山枫叶肉干 鞍山肉枣 百乐熏鸡 长春蹄花丝
葱花缸炉(辽宁) 抚顺小香肠 干酱肉 沟帮子熏鸡
海凉粉 锦州什锦小菜 老边饺子 老山记海城馅饼
辽阳塔糖 马家烧麦 沈阳回头 五彩雪花扇贝(大连)
美国 - 更多
把加州阳光吃进肚里 美国速熟米饭 玉米花沾(美国)
缅甸 - 更多
缅式糯糊
内黄县 - 更多
内黄灌肠
内蒙古 - 更多
白蘑 刀切(内蒙古) 刀切酥 发菜
哈达饼 黄油 烩明珠 烩银丝
烤羊方 烤羊腿 喇嘛庙提浆月饼 (内蒙古) 马蹄酥
蒙古包子 蒙古炒米 蒙古馃子 奶茶
南京 - 更多
南京的小吃
宁夏 - 更多
八宝饭 白水羊肉 爆炒羊羔肉 炒糊饽
粉汤彩饺 粉汤水饺 枸杞食品 固原风味小吃
锅盔 红烧牛肉 回民筵席十大碗 回族麦芽糖
回族碾馔儿 回族蒸艾叶 烩小吃 宁夏酿皮子
青海 - 更多
安多面片 藏族酸奶 炒面片 尕面片
焜锅馍馍 拉条 奶茶 奶皮
酿皮 青海名菜 青海月饼 清蒸牛蹄筋
松子鱼 酥油糌粑 甜醅 羊肉炒面片
全国 - 更多
全国105座城市特色小吃(上) 全国105座城市特色小吃(下)
日本 - 更多
25层挑高美食 30年历史的本家大章鱼烧 949个性馅饼 大排长龙的新宿三叶回转寿司
调味海带丝 东京也有美味的章鱼烧喔! 独特春雷锅巴四川味 好吃的章鱼烧尽在大阪道顿堀
华丽气派的车屋鸟烧 黄萝卜(泽庵) 辣白菜 浪漫约会的「绳のれん」
日本街头大啖美味小吃 日本西点 日本鱼糕 四喜饭团
瑞士 - 更多
瑞士鼓丝鼓丝(Couscous)
山东 - 更多
八宝茶汤 八批果子 滨州“锅子饼” 滨州芝麻酥糖
博山烤肉 博山小吃——酥锅 长清大素包 朝天锅
春饼(荷叶饼) 单县羊肉汤 蛋酥炒面 德州扒鸡
豆汁粥 风鸭 芙蓉烧麦 福山拉面(抻面)
山西 - 更多
安泽火腿 八宝饭 白猪头肉 保德碗托
保德油枣 馋酥 长治腊驴肉 长治山楂饼
葱花烙饼 葱花脂油饼 代县黄酒 代县麻片
德盛园“头脑” 登上大雅之堂的食品----精莜面 定襄蒸肉 豆腐脑
陕西 - 更多
(清真)红焖羊头 biang biang面 安康风味小吃一绝——蒸面 安康窝窝面
白封肉 白吉饼与肉夹馍 梆梆肉 宝鸡茶酥
薄荷饺子 菜豆腐 长安板栗 长武锅盔
炒粉鱼 扯面 大刀面 大荔瓜果
上海 - 更多
冰激凌水果沙拉 臭豆腐 春风松月楼素菜包 葱油饼(上海)
葱油面 淡而有味-真如白切羊肉 粉蒸蛋糕 枫泾丁蹄
凤尾鱼 干贝汤包 高桥松饼 高桥松糕
桂花赤豆汤 桂花糖粥 烘山芋 猴银鱼
顺德 - 更多
双皮奶
四川 - 更多
安岳咸肉 八宝蛋炸食 (川式) 八宝黑米粥 八宝油糕
拔丝香蕉 白橙糖 白米酥 白市驿板鸭
玻璃烧麦 叉烧包子(川味) 长寿薄脆(四川) 肠肠儿粉
朝包子 成都凤尾酥 成都麻辣猪肉干 成都毛风鸡
台湾 - 更多
阿国鹅肉 阿嘉伯仔状元糕(民国88年) 阿娟肉粽 阿龙意面
阿美绿豆汤(民国54年) 阿明猪心 阿瑞意面(民国11年) 阿松刈包(民国64年)
阿桃酱园 阿祥虾仁肉圆 爱玉冻(爱玉冰) 安平豆花
粄 包子禄(清光绪年间) 冰镇鸭鲁味 吃冰棒四十年--顺天冰棒
天津 - 更多
“桂发祥”什锦麻花 白记饺子 白记水饺 棒槌果子
曹记驴肉 驰名中外的天津“狗不理”的包子闻名久矣 葱油目鱼 大福来锅巴菜
豆腐脑和老豆腐 豆皮卷圈 豆香斋牛肉香圈 杜称奇火烧
恩发德蒸饺 耳朵眼炸糕 宫廷小吃--“果仁张” 怪味果仁
西藏 - 更多
安多面片 吧啦饼 白肠 藏式面条
藏族吹肺、吹肝 藏族酥酪糕(醍) 藏族血肠 炒肺片
腐奶渣粥 黑肠 卡赛 拉萨生牛肉酱
麦片粥 米粥 奶渣点心 帕扎玛果
香港 - 更多
车仔面和云吞面 虫草鸽 凤爪 火热玉米旋风
街边小吃 凉茶铺与甜品店 乡土传统甜食“人和豆腐花” 香港甜品
粥面店与大排档
新加坡 - 更多
Chendol GADO GADO MEE REBUS TAUHU GORENG
白胡椒螃蟹 冰糖雪蛤 菜饭 炒菜头棵
炒福建面 炒棵条 炒啦啦 钉螺
豆浆汤圆 番薯蛋 福州蚝饼 腐皮卷
新疆 - 更多
艾西姆桑扎 薄皮包子和烤包子 粉汤 哈密瓜
哈蜜瓜脯 核桃 街头风味串烤肉 喀什馕坑肉
烤馕 烤全羊 烤羊肉串 柯尔克孜族烤全羊
库车汤面 库尔勒香梨 拉条子 米肠子与面肺子
意大利 - 更多
番茄青蚝汤 关于意大利面的美味 健康美味的意大利菜 磨坊主妇小龙虾—加莉娜风味
蘑菇烩牛肋排 鲜茄海鲜幼面 义式香脂醋酱拌田园沙拉 意大利细面条
意式番茄攀(Pizza) 意式色拉卷筒(manicotti) 云呢拿忌廉布甸
印度 - 更多
酸奶酪烤鸡 印度烤鸭
印尼 - 更多
美味烤鸡肉串 苏门答腊烤鸭 杏仁辣子鸡
越南 - 更多
烤酿馅鸡 越南小食多姿采
云南 - 更多
八宝饭 八仙粉 扒擦 包谷粑粑
包谷稀饭 包烧鲜鱼 冰糖金耳鸽蛋 冰豌豆粉
布朗族菜 炒螺黄 树头菜炒火腿 澄江藕粉 虫草
春城鲜虾饺 大救驾 大理翠梅酸辣鱼 大理饵块
浙江 - 更多
矮人松糕 八珍糕(绍式) 白蛇烧饼 白岘吊瓜子
白象香糕 百果糕(宁式) 薄饼 馋死人的金华馒头
长人馄饨 葱包桧儿 大荆冬米糖 大荆石莲糊
陡门头灯盏糕 豆酥糖 蜂糕 福寿糕
希望可以帮到你.!
『叁』 土家族风俗志目录
土家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孕育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起源故事充满神秘色彩,据说土家先祖源自云贵之地,神蛋孕育出先祖,吞食仙桃的传说赋予了他们独特的生活禁忌,如对鱼卵的禁食,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渊源。公虎在土家语中被称为“利巴”,寓意着力量与尊崇。
在姓氏文化上,土家人相见并不以姓氏相称,而是通过图腾和分支区分,严格的分堂论字制度确保了家族的秩序和家风传承,如“葱不分不长,家不分不发”,强调家族团结的重要性,遵循“乱亲不乱族”的原则。
土家人的价值观以情义为重,互助与关怀如同手足,"为人之道,情义为本",在危难之际,他们会伸出援手,体现了淳朴的人情味。
他们的生活方式质朴而古风流,村落如同历史的缩影,村规寨约严格遵守,依山傍水的建筑更显秀美,"立百代基业,安千载龙阁",体现了他们的长远眼光。服饰色彩斑斓,山珍野味是他们的美味佳肴。
一生中的四大重要仪式,如祈祷长命富贵,贺喜婚姻美满,祝福长寿,同庆老者归山,都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习俗。在山居生活中,他们保留了刀耕火种的传统,春种秋收,鸣锣驱兽,猪牛饲养也有特定的规矩,如“赶山”后的敬神活动,山路崎岖而行走却充满乐趣,水道则需行船击鼓。
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独具风情的歌乐,社鼓舞蹈,都展示了土家文化的丰富多元。而文体画卷般的山里生活,以及原始古朴的宗教信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族文化画卷。
『肆』 合笄是什么意思
合笄是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1.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产妇家要格外热情地招待踩生人,使之多说些吉利话。在当代,土家族诞生礼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的,统称“打三朝”。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诞生礼中很多带迷信色彩的陋习都被土家人自觉地抛弃了。
2.婚礼和成年簪冠礼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如“打样”,即媒人撮合男、女双方进行第一次见面,俗称“瞧样子”,双方满意后再正式提亲。“求婚”,打样之后,男方正式请媒人去女家求婚。“讨红庚”,俗称“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讨来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时,写在“红庚贴”上,并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阴阳五行推论,看是否相合或相克。“定亲”,俗称“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双方即择吉日,举办酒席,邀请双方亲戚到场正式定亲,实际上是向社会公开这桩婚事,取得社会承认。
“拜年”,定婚后,男方每逢新年都要去女家拜年,但拜第一个新年最为隆重。“看期”,到了结婚年龄,男、女双方同意后即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择吉日结婚“。冠礼”与“婚礼”,婚期到后,男、女双方即举行非常隆重的冠礼和婚礼,新娘则要按出嫁礼仪进行哭嫁。成年簪冠礼和婚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
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冠婚礼并行和礼仪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双陪”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都有这种习俗,并且至今遗风犹存。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创家立业了。
“发轿”,女方举行完冠礼和婚礼后,即按照土老司择定的时辰启轿,土老司要作法封轿避煞等。“敬土司王”,土司时代,土司王享有“初夜权”(即土司王先要与新娘睡一夜或三夜),后被人在行使初夜权时杀死,传说他阴魂不散,经常作崇使新婚夫妇不和,因此要敬奉他。
“安床”,即男方安好新婚床位,边安放边行法事,祈求新婚夫妇和顺美满。“拦轿”,当男方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女家村寨门口时,女家亲友们将迎亲队伍拦住,佯做阻拦之状,迎亲与拦轿的双方相互对歌、取笑甚至打闹,实际上这是土家族早期“抢亲”习俗的遗存。“找摸米”,“摸米”即新郎代理人,俗称“押轿娃”,前去抬轿的小伙子都装成“摸米”,新娘的姊妹们一时难辩真假,就在小伙子中任意寻找,相互嬉戏,甚至往小伙脸上抹锅灰,实际上是借此机会暗中选择意中人,明显地带有远古土家人对偶婚的遗俗。“茅宴席”和“赶脚酒”,发轿上路后,新娘的亲属们还在一些路口佯装拦截,这时,男家早在这些地方摆好酒宴,拦轿的人即吃起了“茅宴席”,也有男家直接把酒席送到女家堂中的,名曰“赶脚酒”。“搬帐子”,当迎亲队伍快到男家时,“摸米”放快脚步,先将帐子搬到男家,举行挂帐仪式,边挂边唱,颇有风味。“迎轿”,即新娘的花轿到男家后,男家要举行一系列迎轿仪式,直到拜堂、入洞房为止。“上马酒”,即新娘进男家这一天,男家要专门为送亲的嫂子、伴嫁的姑娘和新娘的兄弟(舅爷)等在堂屋中央摆下丰盛的酒席,名曰“上马酒”,之后才给其他亲戚朋友开席。“闹新房”,即新郎、新娘的同辈亲戚朋友在新房里为祝福新婚而进行的娱乐活动,土家族闹新房往往还由伴嫁去的姑娘和陪新郎的小伙对歌,他们借机选择意中人,这是土家族以歌为媒的古婚俗的再现。“回门”,婚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偕同新郎回娘家,当天去当天回,俗称“回门”。至此,土家族的整个婚礼就告结束。
3.寿礼
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4.葬礼
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
明代《巴东县志》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人死后,左邻右舍听到阵阵报信的鞭炮声,都自动赶到死者家里来,为死者跳撒尔嗬。土家人常说:“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半夜听到丧鼓响,脚板心底就发痒”。入夜,只听灵堂门外几声炮响,跳丧者们闻声而至。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掌鼓指挥,三声重鼓,一声高唱:“我打起鼓来,你出台哟,撒尔嗬里!”众人齐声答和。跳丧者或两人一对,或三人一伙,迅速踏鼓跳唱,脚踏鼓,鼓跟脚,跳丧者头、手、肩、腰、臀一起扭动,舞姿变化多端;唱着古朴粗犷、诙谐有趣的极富浓郁山乡气息的词曲,从入夜到鸡鸣,或一夜,或二夜,或三夜等,通霄达旦。
撒尔嗬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由待师、跳丧、哭丧等构成。或曰开歌场、奠酒、收歌场等。撒尔嗬唱词变化多端,四言、五言、七言随情而变。除开那些少年夭亡者,不论是男是女,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人死了,乡邻们总要跳唱“撒尔嗬”。实际上,早在元、明、清时代,撒尔嗬在清江流域土家人的跳丧中,就已完全成熟了。至于撒尔嗬的历史渊源,今天已无法精确查考,有说起源于庄周“鼓盆而歌”的,也有说起源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等。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撒尔嗬是土家先民巫术、祭祀礼仪和歌舞艺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这确是无可质疑的。
二、土家族四大礼仪的人文价值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人民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这四大礼仪也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民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表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1.土家族的诞生礼,既是在祝福新生命的同时,对民族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历史进行回顾和纪念,又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在土家族传说中,远祖是蛋生的。古时世界处于混沌之中,一片黑烟,无天无地,昼夜不分。突然一阵狂风将黑烟吹散,随之飘来一朵白云,白云里裹着一个硕大的蛋,蛋白如天,蛋黄似地,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蛋裂开了,跳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她名叫卵玉,她就是土家族的祖先。卵玉喝虎奶,吃铁铊,她见天地相互粘连,就用箭射开,才有了世界的开端。所以,土家族崇敬蛋,认为蛋是人类之种。土家族在举行诞生礼“打三朝”和“满月酒”时,最看重的食品就是醪糟荷包蛋,凡是前来贺喜的人,每人都得吃一碗醪糟荷包蛋,这实际上就包含有纪念土家族祖先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含义。当土家姑娘出嫁时,男方总要给女方送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姑娘在出嫁前夜就用此蛋在脸上滚三下,名曰“开脸”,象征获得生育的蛋种,预示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生生不息。可见,土家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就要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光阴。在土家族诞生礼中,还有“抓周”的习俗,即婴儿满周岁时,在桌子上放置书、笔、算盘、纸张等物件,让婴儿自己去抓,土家人认为婴儿最先抓住什么,就预示着这个小孩今后干什么。土家人总是望子成龙的,既希望子女为国家作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又希望光宗耀祖,为家族争光,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
2.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标志着土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觉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土家族的婚礼与成年簪冠礼是一并举行的,实际上表明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走向成年的一个标志,即走完了自己的孩提时代,意味着“人生的第二次断奶”,因此,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要有个体的自觉意识。首先,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有严格的礼仪程序,通过这种严格礼仪程序的锻炼,从而给土家族青年男女上了人生的第一课。结婚后,新娘要离开父母,告别家乡,要开始独立的人生旅行,要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在土家族中,男孩结婚后,也往往要与父母分家过日子,“树要分丫,儿要分家”,“树不分不长,家不分不发”。这对于长期依赖父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过程。
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土家族青年男女将学会自立自强,学会承担责任,变得成熟起来。青年男女的责任,从宏观上看是社会责任,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从微观上看是家庭责任,要使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经过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土家族青年男女就会自觉地承担起这些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其次,土家族的成年簪冠礼是用“陪十兄弟”和“陪十姊妹”的方法集体举行的,因此,既可以增强新郎、新娘个体自我意识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教育其他未婚的土家族青年男女。
自尊心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自尊心就要尊重自身的人格、荣誉,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尊是一种自我情感体验。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则其它任何评价都起不了作用;有了自尊心,这个人就不会依附于其他人,就会自立自强。自信心也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如果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自卑心理定势,这对于民族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无疑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土家族青年男女通过集体性的簪冠礼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以及自尊心、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3.土家族的寿礼,充分体现了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
在土家族的寿礼中,举行得最为隆重的是父母的寿礼,寿礼就是为父母尽孝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土家族特别重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孝顺父母”、“抚养子女”等,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土家族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在“孝”这一根本上下功夫。“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孔子认为,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要“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有从深爱和孝敬出发,才能使父母和颜悦色。如果父母有过,应当谏诤,但要注意态度。土家人认为,父母子女关系是社会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从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推断出他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父母尽孝的人,才能对国家尽忠;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他也决不可能对国家尽忠,“求忠臣于孝子门下”。
土家人特别认为,在所有的伦理道德关系中,“以孝为上”,孝顺父母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家庭成员中不论个人的行为如何,都要孝敬父母,否则,就会遭到全家人的唾弃和社会的谴责。在封建社会,土家人将父视为天,将母视为地,“天大地大,不如父母恩情大”,不管自己年纪多大,只要父母健在,就必须孝顺父母。对父母一要孝敬,二要顺心。对父母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理必从,无理不辩,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病痛常问,有愁劝解,说话谨慎,不伤其心等等。土家人还将孝顺父母的各项行为准则列入族规、家规,凡出现不赡养或虐待父母的逆子恶媳,在家庭中不能解决,就由家族按族规惩处。轻者被人骂为“报应崽”,家族要忠告逆子,限期悔过,或当众向父母赔罪,并请人具保不再犯;重者,按其情节或罚其苦役,或裁其部分财产归父母享用,或受肉体惩罚;特别严重者,如将父母致残和致死者,定要给父母偿命祭坟,偿命的方式通常是“沉水”(即在身上绑上石头,沉入深潭毙命)。这种从严处治不孝之子的族规,甚至连当地政府都予认可,不作干预。应该认为,只要我们剔除土家族孝顺父母这一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些封建因素,将其进行扬弃,批判地继承,即使在今天看来,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4.土家族的葬礼,充分体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死观。
土家人认为,人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辩证统一的,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土家人既为生祝福,也为死高兴,老人死了是走“顺头路”,是“老龙归山”,所以,土家人用跳撒尔嗬的方式举行“白会”。撒尔嗬悲中有喜,悲喜相交,以喜为主。透过土家跳丧——撒尔嗬,我们完全可以窥见土家人的悲哀与欢乐、颂亡与慰生、肃穆与热闹奇妙结合的心理世界,撒尔嗬充分体现了土家人乐观旷达的生死观。我们从撒尔嗬的唱词看,有唱祖先的,有唱生产生活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谈情说爱的,时而打情骂俏,时而如诉如泣,真可谓人老死亡,天地自然;日吉时良,热闹非凡。从撒尔嗬的动作看,完全沉醉于纯粹的感觉虚幻世界,迷漫着“歇斯底里”的狂热和无拘无束的享乐。其实,综合起来看,撒尔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它曾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迪斯科”。撒尔嗬的悼亡,是生者对亡灵的最后陪伴,生者要高度兴兴地送走亡灵,这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是土家族乐观旷达人生观的再现;撒尔嗬既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撒尔嗬还是生者的一种娱乐艺术,土家人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5.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明礼诚信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如果我们对土家族的四大礼仪进行扬弃,它就可以对市场经济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伦价值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从社会看,四大礼仪有利于社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在土家族中,社会、家庭、个人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家庭既是这三者的中介,又是核心,上连社会,下连个人。四大礼仪好比润滑剂一样,渗透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社会结构之中。
四大礼仪是一种家庭美德,它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关系,共同培养和发展长幼亲情、夫妻爱情和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四大礼仪中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可以认为,抓住了社会、家庭、个人的三者关系,也就抓住了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并且通过诸如土家族四大礼仪等润滑剂的作用,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作为中华民族这一礼仪之邦,任何时候都需要处理好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三者关系,这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基本框架,而四大礼仪则是保持这一框架稳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其次,从个体看,四大礼仪有利于提高人伦价值和增强人们的道德义务以及道德责任感。在今天,“明礼诚信”已成了我国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一个人只有“明礼”,才会具有“诚信”,明礼是诚信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知礼仪,我行我素,那么,这个人不但无诚信可言,甚至在社会立足都很难。要明礼,就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这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尤如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要升国旗、唱国歌、举行各种形式的礼节一样,在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中,适当地提倡诸如土家族的四大礼仪,以此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增强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感,告别不文明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伦价值和道德修养。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外在表现,但是,我们还必须把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自觉地克服四大礼仪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和不良因素,以及由于很多繁琐礼节而带来的大操大办和铺张浪费等。土家族人民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长期培育起来的重情尚义的优良道德传统,以及真诚而适度的文明礼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推陈出新。
『伍』 土家族的四大习俗的内容及意义
一、土家族的四大习俗:
1、节日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2、婚恋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3、丧葬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祭吊死者,由土老师椎牛祭神,牛头归土老师独占,贫苦者往往借牛为祭。后来,因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4、禁忌
土家族的禁忌事项很多,几乎涵盖了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耕作、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饮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
二、意义
土家族的四大习俗,是土家族人民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这四大习俗也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民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表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5)土家族长寿方扩展阅读
土家族经济:
土家族在历史上与汉族接触较早。据史籍记载,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土家族人民即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喜渔猎,不事商贾。生产时,男女一样劳动,伐木烧畲(即刀耕火种),播种杂粮,不施肥,不灌溉,待地力尽时,再转移他处,另行开垦,农业产量低。
在汉族的影响下,冶炼和手工业都有相当发展。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土家族上层统治者彭士愁就和楚王马希范在溪州(今永顺)会溪坪结盟,铸铜柱为记。铜柱重五千余斤,高一丈二尺,周围约三、四尺,六棱中空,铜质皎洁发光,刻字十分精巧 。
『陆』 中国“十大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有哪些
心态好、不闲着、不挑食、环境好、儿女孝是老人们长寿的共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