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庆历史
重庆市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这就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长江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在这里设置了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赵敦的潜藩之地,便循例于此置府,号曰“重庆府”,以志双重喜庆。其地遂以“重庆”为名,于今已有800余年了。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农民革命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期间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称。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勤劳、聪慧、热情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伟大的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已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和科教实力,在我国中西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重庆市不仅已经有了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都为中央政府所重视。1996年,根据党中央的决策,9月,重庆市代管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2月20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这一议案,决定提请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作出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这个《决定》,主要内容是:“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消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有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重庆市现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㈡ 祖籍在重庆长寿的名人
赤胆忠心杨应春
凤乡之地历来出厚爱赤诚之人,明朝时,长寿就出了一个深得百姓敬重的爱戴忠臣,叫杨应春。
杨应春举人出身,学识胆识兼俱。明英宗时,任太仆寺卿。当时北万的蒙古瓦刺族经常发动骚乱,与朝庭为敌,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朝内有个宦官名叫王振,是个奸恶之徒,却因为善于阿谀奉承,深得明英宗宠信。1449年,瓦刺族再次发动骚扰,王振鼓动好大喜功的英宗御驾亲征,英宗竞用不懂兵法,且从未打过仗的王振统领三军,结果在蒙古的土木堡—战中,明朝三十万大军全军覆灭,英宗成了俘虏,蒙尘塞外。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当时杨应春跟随英宗被俘后,进入蒙古瓦刺族的军营中,但他处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瓦刺人羞辱英宗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厉声喝止。瓦刺人曾威胁他:你—个奴才,不怕死吗?杨应春严厉地回答:“我是大明臣子,死有何惧?尔等不过猖狂一时,如果识时务,趁早把我们送回京城,不然后悔的是你们。”瓦刺人竟拿他无可奈何。
明英宗被俘之后,明朝政府多方想法营救,杨应春与明朝官员一道,多次与瓦刺人谈判周旋,最终让英宗还朝。但英宗还朝后,皇位已被其弟所得,杨应春再助英宗,“夺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英宗帝位复得。英宗念其功高,封他为太子少保。
杨应春为官清正,名声很好,又擅长文学,赤胆忠心,深为后人称道,是我们长寿人的骄傲。
一代鸿儒谯天授
长寿富饶美丽,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名人辈出。
两宋时期,长寿出了个大儒,姓谯名定字天授。少年时就钻研易经,青年时赴河南,师从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家程颐,学业精进。后来程颐被贬谪到涪陵,谯定就与他同往,在北山定居,研讨易经,成为一代名家。北宋朝庭闻其名,两次召他入朝为官,他都不去。后来宋高宗再次召他到扬州做官,在赴任途中遇金兵未能到达目的地。此后就归隐在成都青城山,当地人知道他学识渊博,都尊称他为谯夫子。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谯定交往深厚,并佩服他的才学。在他-百三十岁生日曾写诗相贺:寄谢谯夫子,今年一出无?万缘随梦断,百念与形枯。云护巢松谷,神呵煅药炉。凭高应念我,百首学征祖。
谯定高寿,一生为人谦让豁达,博学多才。但晚年却不知所终,人们认为是他成了神仙云游四方去了。其实他就隐居在长寿的焦家今邻割镇境内,曾在但渡一带为人讲学。一生著述颇多,最有名的是《易传》,可惜未能流传下来。宋代的史书都有关于他的记载。
史海钩沉 垦荒县令李希贤
清朝建立后,百废待兴。面对-个当时有三亿多人口的国家,清朝政府把粮食问题放在第一位,增加粮食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土地面种植面积,一些勤政有为的官员就千方百计带领百姓垦荒种地,李希贤就是当时有名的“垦荒县令”。
李希贤是长寿县人,生逢康、乾两代,在山东临淄、汶上、思县、馆陶等多个县任县令。为官任职期间,他深知“仓廪实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处便发动百姓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开荒垦地,且亲自参与其中有。在他带动下,大片大片的荒山、滩涂之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决了当地百姓温饱问题,还为朝庭储备了大量的官粮。据清政府史料所载,他为官三十多年间,共计开垦荒地24000多公顷,同时兴修水渠无数。因其廉洁能干,多次得到提升,在山东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职,后来又到云南省任职。
七十岁时,李希贤告老还乡,清政府对他好评有加。
陈新甲替君代罪
明朝崇祯时,有一名臣,深通兵法韬略,忠于朝庭,力挽明朝于败亡,却因奸臣嫉限,屡遭弹劾,最后替君代罪,舍身成仁。
此人名叫陈新甲,长寿沙石新滩村人。陈新甲进士出身,通晓军事。但生逢明代崇祯年间,大明王朝腐败没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陈新甲与卢象升、杨嗣昌等一帮明臣竭力挽救大明于危亡,陈新甲在辽、沈一带多次指挥作战,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时有奸臣弹劾,但崇祯皇帝对新甲十分信任,并委以兵部尚书重任。
然而,当时的大明王朝已到无力回天的地步,陈新甲与农民起义军多次作战,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无法挽救整个败局,一些奸臣总是抓住机会就大加弹劾,让陈新甲举步维艰,曾要求辞官返乡,但崇祯坚决不同意。
明王朝面对义军和清军的双重夹击,不堪重压。清朝趁机派人来议和,欲以不战而获利。陈新甲认为朝庭年年征战,需要缓和,积蓄力量,向皇帝上书准予议和,得到崇祯私下认可。双方派人进行密谈之后,使臣将议和条款和密件送到陈新甲住处,陈当时忙于政事,随手放在办公案桌上,下面的人以为是朝庭用的快报,就传抄后送出去,一时舆论大哗,崇祯皇帝狼狈不堪,推罪于陈新甲,朝中奸臣趁机再次弹劾,崇祯无奈,只好以〃通敌〃罪挥泪斩忠臣。
陈新甲替君代罪被斩之后,仍有奸臣进谗言大肆诋毁。崇祯心里再明白不过了,怒斥:如果让你们处在陈新甲的位置,恐怕更不如。并不准再追究“通敌”之事,将陈新甲送回长寿原藉厚葬。
让生活充满诗意——凤鸣诗词学会会长谭连兴
本月底,我区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活动将正式启动。24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以下简称“记”)采访了凤鸣诗词学会会长谭连兴(以下简称“谭”)。
记:请简要介绍什么是“全国诗词之乡”。
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是由中华诗词学会发起和评选的,是一项全国性的文体创建活动。能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标志着一个地区有着较繁荣的文化事业、文化氛围浓郁,精神文明建设比较优秀。
记: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创建全国诗词之乡?
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区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启动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缘于三个原因,一是近年我区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相对滞后,创建诗词之乡将为繁荣文艺创作搭建起一个有形平台;二是目前全区提出建设人文长寿,建设文化强区,创建诗词之乡、繁荣长寿文化旨在为此搭建有形平台。
记: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创建“诗词之乡”成功者只有近10个城市和地区,长寿开展这项活动时机成熟吗?
谭:在今年提出启动全国诗词之乡创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是长寿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这为诗词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区委区府关心和重视此事,为我们创建诗词之乡提供了坚持的组织保障;三是长寿区已有来自工厂、农村、机关和学校等各行各业的诗词会员250多名,诗词创作有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记: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有哪些具体要求?
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与创建文明城区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会员规模1000人以上、诗词教育活动广泛深入等六项要求。
著名国画家施乃扬:胸有万千情意 画有万千神韵
长寿的女婿、著名国画家施乃扬将携平生数百件力作,来长举办个人画展。记者日前走近施乃扬,对这位当代中国画坛奇杰进行了专访。
施乃扬,祖籍天津,字仲鲁,号紫云轩主。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吴弗之,作品笔力苍劲,墨彩酣畅,注重神情表现,工小品、善巨幅,1997年被中国美协授予“中国画坛百杰”称号。
“溪山为写真,水墨见精神”。在多元格局的当代画坛,施乃扬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工写结合并能出新。他的山水画归于在传统基础上写意的一路,苍劲、浑厚,骨法用笔,以“写”抒中国画之“最”, 在中国画坛享有很高声誉。
据称施乃扬早年颇是喜爱京剧。那时,他的一个邻居是当地有名的京剧演员,且画得一手好画。受其影响,施乃扬结实了不少当地书画界朋友,随后一起到天津文化馆学画,王学仲、孙奇峰等先后成为他的导师,他也因之打下非常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后因崇尚海派绘画风格,施乃扬考入浙江美院,成为著名国画大师吴弗之先生的高足,学画七年,得到严格的教诲,博众家之长,酿造出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
清人笪重光曾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施乃扬十分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之道,故在施乃扬的山水画里,既能感到吴弗之等绘画大家的风韵,又不失施乃扬自己的构思和运笔特点。
艺术创作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笔墨当随时代”,这既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艺术家观察力、思想性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施先生多次游历漓江、新疆、西藏等名川大山写生,年轻时又有过在绵阳地区当知青的经历,与山川朝夕相伴。这使他对大自然的原生之美、天籁之美、地貌之美;对山水画的皴法之美、笔墨之美、意境之美更有一层特殊的情思和感悟,在创作中十分讲究天人合一,很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对应统一。他的画中,画理与哲理、艺术与科学是相融相通的,给观众以可行、可游、可局之感。在其作品《湘西归来看人间仙境》中,注重气韵、神情的表现,但见湘江东去、波涛翻滚,巨浪在山崖下猛烈冲刷,卷起千堆雪,而流峰波谷间,一叶飞舟正借风而下,整个作品充盈着积极、大无畏的气概,令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类的句子。
笔墨和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施乃扬强调笔墨的发挥和心象的展示,他说,山水画艺术不是对大自然简单的复制和发挥照相机的功能,而是通过画家的"心领神会"、构思、取舍、笔墨等技法,创作出物我相融、天然宛成、超越自然诗一般的艺术境界。其墨宝最大气的是山水画卷,壮观恢宏,墨彩酣畅,大气磅礴。他一幅346×92公分的巨幅山水《浮云游之意》和《青山无古今》等写意山水画作,山峰叠嶂,层次分明,巧妙地将弥漫的山岚、云海、近峰远山演绎成虚实变幻、云蒸霞蔚、层林尽染的人间仙境,令人叹为观止。《阳气动林梢》一画中,他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充分地运用 现代绘画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种元素,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更是耐人玩味。
近些年,施乃扬开始更加注重控微索微,博古创新,在“匠心独具”与“洒脱大气”间找到了统一之道,运笔更具匠心,作品笔力更加苍劲大方和形神飞扬。他的《阳气动林梢》一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充分地运用现代绘画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种元素,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更耐人寻味。
生宣纸上的工笔是国画中的至难,可施乃扬却能举重若轻,观他的花鸟鱼虫之画作,便可知其大家功力。如《九龙戏月》、工笔写意合一的《荷花图》和《相亲》、《相伴》等佳作,寥寥几笔,就将鱼虫或花鸟各种最优美的瞬间动态,用最经济的笔墨和亮丽的色彩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读之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不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数他一幅长18米的《大吉图》,群鸡荟萃,雄姿英发,情态各异,生趣盎然,充满了形态和动态之美感,浓墨重彩间,用宣纸特有的渲染效果,浓淡干湿的几笔就将雄鸡之神气跃然于纸上,笔墨之间又互为浸染,让"墨生五色"既自成肌理又浑然一体,恰到好处,令人不得不为其高超的艺术灵气拍手叫好。
鸳鸯戏水,恩爱和谐;写意山水,气象万千。在施乃扬笔下,一切都可以成画,万物都可以出意境:骏马威武、牡丹华丽、兰花清幽。不过最喜爱的还是观赏施乃扬画竹:铺纸、提笔、蘸墨,运笔时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纸上的墨迹或浓或淡、或粗或细……腾落跌宕、笔起笔落之间,但见墨竹几杆、竹叶几片立即跃然纸上,错落有致,布局精巧,虚实之间意境无限……
施乃扬与长寿是有缘分的。今年四月他首次来长,美丽的长寿水山和热爱文化的长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此后不久,他便决定来长举办个人画展,为促进长寿与区外文化的文化交流注入自己的一个因子。施乃扬对长寿也是深情的,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祝愿长寿明天更美好,祝愿长寿人民人人长寿!”
中国老一辈报业巨子——陈铭德
提起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上海《新民晚报》,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它的前身为《新民报》,其创始人之一便是我们长寿人——陈铭德。
陈铭德1897年出生在长寿,青年时代深受"五四"思想影响,后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1923年应约到北平《国民日报》当编辑,5年后到南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任编辑,在此期间,陈铭德对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言论专制深感愤怒,萌发创办民间报纸、让民众自由抒发心声的想法。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刚过而立之年的陈铭德与另外两名中央通讯社编辑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创立《新民报》,其宗旨为"作育新民"。
办一切事业,领导人的思想可以决定这个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命运。陈铭德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报业巨子",其伟大就在于他对于中国民主和自由、对振兴中华锲而不舍的追求,在于他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1937年抗战爆发后,《新民报》的经济压力更大,对于如何处理好争取上流社会支持和充分表达民意之间,陈铭德和其夫人季惺女士曾经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给股东的事业以及当时的社会关系以鼓吹,但同时,也要懂得报纸要在社会上站住脚,不替人民群众说话是不行的!"
正是因为这着深刻的亲民爱民思想,不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新民报》总能以切中时弊,以能说真话、言真事而深受各个层次人群的欢迎,成为老百姓的一味"心药",故当时社会上曾流传一句话叫"要纾解苦闷,看新民报"。 周总理曾为《新民报》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新民报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勾勒了在旧中国惊涛骇浪中新民报筚路蓝缕,从一家地方报纸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纸之创业过程,国民党统治后期,《新民报》停办,衍生出《新民晚报》等报系,如今,《新民晚报》已成为中国三大晚报之一,陈铭德开启的办报事业随着社会进步迈进了新时代。
除了亲民情结,陈铭德身上还有最难能可贵的一个品质:有用人之心,也有容人之量。"文化相轻"的事从未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被人们称作"刘备",赞誉他有容人、惜才之雅量。所以,在为中国报业发展奠基的同时,陈铭德还团结和激励了一大批进步作家、报人和青年革命知识分子。夏衍曾亲自主编过《新民报》晚刊《西乡夜潭》,后来,吴祖光、孙伏园、施白芜、陈白尘等都曾担任过《新民报》副刊主编,在抗战八年中,《新民报》所拥有的作者群,几乎把先后来川的文化界各方知名人士罗致无遗。
可以说,《新民报》既开启了中国民间报业、文化人士办大报的先河,也记录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变迁,更反映了包括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等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争取民主进步,言论自由的沧桑经历,从而呈现出一幅既鲜明又熟悉的历史文化图像。而陈铭德,就是这幅"历史文化图像"的主笔。
㈢ 重庆市秀山县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谢谢
由重庆市文联、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共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承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体广新局、县文联、县书协协办的“书写经典”重庆市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自3月份征稿以来,截至5月20日止,来收到全市40个区县745人877件来稿,经过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组成的评委22人、监委4人于6月3—5日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共评出获奖作品39件,入展作品167件,入选作品123件。
“书写经典”重庆市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名单
(共39人)
成人组(31人):
一等奖(3人):
石珺(沙坪坝区) 彭彬(秀山县) 朱 睿(渝中区)
二等奖(5人):
胡正好(璧山县) 涂 军(江津区) 刘再兵(沙坪坝区)
雷 虎(万州区) 田应祥(秀山县)
三等奖(8人):
程昌平(江津区) 郑 林(江津区) 谢安辉(沙坪坝区)
王成金(铜梁县) 张亮(秀山县) 宋世勋(永川区)
徐崇尧(永川区) 唐德福(渝中区)
优秀奖(15人):
洪军(璧山县) 刘孝美(涪陵区) 秦黎明(涪陵区)
陈 波(江津区) 刘成才(黔江区) 王军领(沙坪坝区)
吴廷瑞(沙坪坝区) 张 洪(沙坪坝区) 李中华(铜梁县)
谭登堂(万州区) 傅锋(秀山县) 龙章二(秀山县)
李建(渝北区) 李亚东(渝北区) 童述猷(渝北区)
青少年组新秀奖(8名):
杨林舒(秀山县) 张 影(秀山县) 彭智萁(秀山县)
胡晏钦(万州区) 肖岚姝(开县) 徐偲凌(垫江县)
顾芝瑞(渝北区) 刘晗韬(綦江县)
“书写经典”重庆市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名单
(共167名)
巴南区(4人):
刘海峰 彭泽勇 李媛 曾富云
北碚区(6人):
冯国飞 况 林 刘金石 王建磊 王勇进 徐荣付
璧山县(2人):
王 波 叶锐
长寿区(5人):
罗小松 黄寿芳 孟齐春 任守元 余 波
大渡口区(4人):
郑启超 唐 晋
青少年组:郑雅心 邱月秋
大足县(3人):
何圣友 唐 黎 田洲冰
垫江县(4人):
陈光凡
青少年组:陈泊含 陈珂宇 胡耀文
丰都县(6人):
张 军 代鸿 唐小明 王 波 向坤伟 向乾丰
涪陵区(20人):
蒲元辉 喻志权 邓 波 何为俊 何小龙 惠昌元 刘兴书
罗洪进 马一 马建鹏 沈 涛 陶柏融 庹显宏 汪 梅
吴 彦 徐玲玲 杨伟喜 云 峰 张 军 周义权
合川区(1人):
杨应魁
江北区(1人):
李 瑞
江津区(6人):
刁 鸿 赖水晶 谭儒科 涂留军
青少年组:王玥 蔡雁宇
九龙坡区(3人):
羊 炯 刘宇
青少年组:唐歌寒
开县(4人):
陈小文 李飞
青少年组:王裕华 张正怡
梁平县(2人):
蓝俊武 钟维军
南岸区(10人):
聂 晖 黄毅 舒自勤 宋忠亮 吴志辉 向鹰 谢伦
张承革 李中现
青少年组:吕星初
南川区(3人):
韦军华 邓颖 王军
彭水县(2人):
黄成坤 邬雄飞
綦江县(7人):
王乾立 蔡春华 霍胜 李耀军 王 俊 王 苑
青少年组:张豪
沙坪坝区(10人):
史永庆 陈鹏 段泓涛 李雪晗 李正言 刘红岗 沈星程
杨铭龙 应思琪 张可又
铜梁县(2人):
刘 放 骆勤友
潼南县(1人):
张 毅
万盛区(1人):
喻世才
万州区(4人):
沈万泉 谢 欢
青少年组:余星仪 朱雨薇
秀山县(31人):
池 涛 池佳玲 黄 璜 黄兵 黄诗雨 李 正 汤若男
田长锋 田维贵 王咏 魏兰香 杨 健 杨 伟 杨 雪
杨彪 杨丹 杨林 杨旭 杨沛霖 杨秀国 杨再群
游文中 曾祥军 张 杰 张进 张强 张良富 周倩兰
卓祖毅
青少年组:张英逸 王铎翔
永川区(6人):
王贞华 梁勇第 谭立彬 杨夏 张敏和 张贤坤
酉阳县(1人):
胡凌
渝北区(11人):
白时峙 代红亚 秦开文 苏明贵 王槐春 尹善良
青少年组:周礼 周星浩 刘苎蔚 陈安琪 郭玉菱
渝中区(4人):
张家益 代 云 田中 韦明
云阳县(3人):
高原 张爱民 朱文魁
入展名单中:沙坪坝区“谢欢”应为万州区,江津“赖小津”应为“赖水晶”,云阳“张爱明”应为“张爱民”,綦江县“李中现”应为南岸区;入选名单中:万州区“王青林”应为“王清林”,特此更正,并致歉!洪顺
“书写经典”重庆市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名单
(共123+27名)
注:在复评(评定入展作品)过程中,因受入展名额所限,由评委会正、副主任从初选的入展作品中淘汰了28件作品(因垫江谭文登记重复,实27件),并作统一编号,当时未放进入选作品中登记,而单独存放,这批作品经请示评委会负责人,决定作为入选作品, 现将其名单罗列于后。特此补记。洪顺
巴南区(2人):
熊 伟 徐 麟
北碚区(12人):
胡年平 陈枰蓉 张卫武 张菡林 贺 华 李 峰 黎才勇
姜贤俊 曾 敏 王 林 阮 斌 王圣博
北部新区(1人):
杨刚
壁山县(3人):
孙兴国 左祖亮 巫青韩
长寿区(9人):
胡夏铭 朱剑文 胡征军 余正绪 邹世明 熊晓东
杨 陈 陈亨伟 许廷墉
城口县(1人):
黄世春
大渡口区(4人):
唐德谋 许邦智 叶 郑黄颖
大足县(1人):
刘翀
垫江县(6人):
程明亮 梅文江 陈明伦 谭文周熳 廖丙林
丰都县(4人):
梁小勇 董宜昌 钟宝国 谭正华
涪陵区(12人):
袁显波 何 剑 郑家洪 冉军翔 张海哨 徐鸿鹄
蒲应龙 朱 江 余启蒙 李 霞 唐文志 唐厚胜
高新区(1人):
汪继平
合川区(2人):
周亚钢 邓茂华
江北区(3人):
彭 康 卢元义 廖攀科
江津区(5人):
刘华建 王瑞彬 戴安和 唐昭宣李鸿忠
九龙坡区(2人):
罗 艳 胡贵锋
开县(3人):
王树成 陈 云 李从娅
梁平县:(6名)
陈果立 刘勇 刘朝晖 杨 毅 唐忠寒 詹孝善
南岸区(4人):
章文灿 蔡 侃 李 强 王 涛
南川区(4人):
杨瑾宁 韦明齐 周平开 苏代能
彭水县(1人):
陈洪川
綦江县(4人):
李楠琦 张家莲 刘易强 石正林
黔江区(2人):
胡凤龙 罗建华
沙坪坝区(7人):
牛帅兵 马小杰 苏兆南 杨斯睿 石敏峰 龚相宇 简 方
铜梁县(3人):
柏 毅 吴启菊 任有福
潼南县(2人):
高大豪 刘烈远
万州区(3人):
王清林 吴坤虎 毛熙勤
武隆县(1人):
魏华利
秀山县(7人):
杨佳霖 陈安职 黎 志 张 佩 刘 明 谢 委 刘佳华 杨再勇
永川区(10人):
陈海平 余劲松 谭立春 王和兰 何发坤 杨 欣 雷泽峰
王 涛 陈华利 王见林
酉阳县(2人):
梁景上 熊 斌
渝北区(9人):
庞 艳 童明桓 王世夫 解 勇 黄世龙 颜 萌
周茂林 邓 静 孔 容
渝中区(5人):
孙克利 袁永会 李先明 王泓晰 王 强
云阳县(4人):
聂云飞 张孝忠 周艺云 肖伋
忠县(4人):
熊尚贵 谢晓明 彭少勇 谭建实
㈣ 巴川江的履历
1980.11——1985.01,航空兵第20师修理厂仪表员;
1985.01——1986.09,四川省重庆市卫生防疫站人事科、科教科、办公室科员;
1986.09——1988.07,四川省重庆职工大学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学习(大专);
1988.07——1990.06,四川省重庆市卫生防疫站办公室科员;
1990.06——1995.07,四川省重庆市卫生防疫站办公室副主任、主任;
1995.07——1997.06,四川省重庆市卫生防疫站副站长、副书记;
1997.06——2000.12,重庆市卫生防疫站副站长、副书记(1996.08—1998.10,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专业大学学习;1996.09—1998.11,中国社科院投资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
2000.12——2003.01,重庆市卫生局法监处处长、卫生监督所所长;
2003.01——2007.02,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01.09—2003.12,重庆市委党校法律专业大学学习;2002.03—2002.12,重庆市委党校中青班学习;2002.09—2005.06,重庆市委党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学习);
2007.02——2009.12,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常委、副区长(2005.02—2008.12,重庆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同等学力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10.01——2013.11,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2013.11——2016.03,中共重庆市长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长寿区委副书记(兼)、副区长(兼)
2016.03——至今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副区长、代区长、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兼任重庆市长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