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制佛像的类别
木制佛像造像分为:
如来相:释迦佛、旃檀佛像、燃灯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卢舍那佛等。
菩萨相:观音菩萨(含度母)、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八大菩萨、思惟菩萨像(或弥勒、或释迦太子)、菩萨形的阿弥陀佛(长寿佛)等。
天部诸神:四天王、梵天、帝释、韦驮天、摩利支天等天部诸神。
愤怒神像:佛、菩萨所化现的各种愤怒像和其它各种忿怒形的诸神。
比丘相:罗汉、祖师、弟子、布袋和尚,地藏菩萨等。
其它神怪:西藏本地诸神、财神,罗喉星、墓葬主、各种吉祥动物等。
人间相:长寿老人、各种供养人、施主等。
如来相
如来相的特征:如来即释迦佛的另一称呼。不管什么佛,只要是佛的阶次,就一定头上有肉髻,有右旋螺发或水波纹佛发,两眉之间的白毫可有可无,即仅从头部也可分辨出是不是佛陀。
佛陀一般不戴冠,但9世纪后属于密宗系统的佛陀像,也有将佛陀头上加上冠,但佛发仍是高肉髻和螺发。
佛陀的大衣在早期,均为通肩式和袒右肩式,这两种大衣一直到今天仍为西藏系的佛教造像所继承,是藏传造像的主流大衣样式。
但汉传佛像则不然,北魏晚期造像由于受文人士大夫穿着的影响,多穿所谓褒衣博带式大衣,以后又发展出所谓双领下垂式等。
只要是具备佛陀的高肉髻、着大衣的造像(不可以袒裸上身),不论是何尊佛,都属于如来相,统称为佛像既可。
三佛:在我们参观佛寺时,常常看到在大殿内三尊佛像并排而坐。不论汉传、藏传佛教,当供奉三佛并坐时,一律都是如来相。诸佛可从手印和标识以及座次来确认。
三世佛∶燃灯佛(过去)、释迦佛(现在)、弥勒佛(未来)
三方佛∶阿弥陀佛(西方)、释迦佛(中)、药师佛(东方)
三身佛∶卢舍那佛(报身)、毗卢遮那佛(法身)、释迦佛(应身)
这些佛没有太多的固定标识,阿弥陀佛一般是双手重叠置膝上作禅定手印;毗卢遮那佛双拳握抱,两手食指相并,称智拳印;药师佛右手往往捻一药丸,或左手托一小钵;其它的佛或作说法印或作施无畏印。按佛经上说,只要有降魔印、说法印、禅定印、施无畏印、与愿印等基本手印,各佛都可通。
旃檀佛像:佛经说优填王是用牛头旃檀木(木质的一种)造释迦像,称为优填王像,为立像,其胸前有如树轮一样的衣纹,多为木雕,至今日本京都清凉寺还完好的保存着中国北宋雍熙二年(965)张氏兄弟所造的旃檀像,传世品以明清所造为多。
藏传佛像也喜仿此典故作铜旃檀像,样式也仿木雕像 。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至于佛经上形容释迦佛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许多“相”、“好”在造像上是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一般只有所谓“眉间白毫相”、“顶髻相”(即肉髻)等,能明确显示出来。
第五相中所谓的“手足指缦网相”,也称“鹅王掌相”说佛陀的手、足指间有缦网相连,像水禽的脚蹼。我国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上也可看到此种情况,北魏以后,此种鸟蹼形的手基本上看不到了,偶尔在唐代大型像上可以见到。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据《法华经.见宝塔品》释迦佛说法时,多宝佛从地下涌出赞叹,分坐席一半与释迦佛与之并坐。北朝石窟和单尊像多见。
诞生像:表现释迦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形象,寺庙浴佛节时使用。为了供奉于水盆,一般多用铜铸,所见遗物以明清时代为多。
苦行像 :表现的是释迦在开悟前在雪山修行的情形,造型上呈瘦骨形象,明清时的铜、石苦行像尚有可见。
涅盘像:即俗称的卧佛,表现释迦佛圆寂的情景,宋代大型木雕像较多,早年多流失海外,市场所见绝大多数所谓宋代木雕多为赝品。
菩萨相
所谓菩萨,是指天国中低于佛的阶次的诸神,又,释迦没成佛前也是菩萨的身份。菩萨束发,袒上身,下着大裙,饰有项链、璎珞、耳环、手镯、脚镯,肩上搭帔帛等等,一般情况下,菩萨的身份是不能穿大衣的。
观音菩萨:早期的观音菩萨像多是蓄须的男性。观音像的小胡须一直保持到五代,到明代还有时可见。据《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说,观音有三十二种应化,是非男非女的。观音都可根据对方身形幻化,和他平等对话。所以造像中还有丰髯长须老者形的所谓男相观音。
还有一种是观音三十三身,基本上是女性的戴着风兜的形象,类似明代的德化磁观音形,但有各种职能,如送子观音、青颈观音、叶衣观音、鱼蓝观音等,在明清时最受欢迎。
唐以前的观音,都是一手拿莲花,一手提个净瓶,多为立像。唐朝中晚期开始出现一条腿翘着,坐在岩石上,像在休息的形象,称水月观音或南海观音,自在观音等,都是表现观音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道场休憩的样子,形象上大同小异。宋代最流行这种样式的观音。如果有刻款是北魏的自在观音,肯定此像有问题,一种是纯粹的伪造,或者是真品加刻的伪款。
观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也最受尊崇、除二臂外,还有四臂、八臂、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 等等。
度母:据说是从观音的眼泪变化来的,有二十一位,是藏传佛像。二十一度母身色不同,最受尊崇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白度母的特征是双腿跏趺坐,额上、双手心、双脚心各有一眼,身色白。绿度母只有两眼,右脚垂下踏莲花。
弥勒菩萨:弥勒像的造型比较复杂。因弥勒是未来世界的佛,现时身份还是菩萨,在北朝石窟上或者石碑造像上经常是位于最上方。姿态有思惟坐姿,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右手支腮思惟状;还有交脚坐姿的弥勒菩萨。除了思惟弥勒,还有思维太子,是释迦佛出家前的形象。二者在外形上没有什么区别,有的要靠铭文和在石窟及造像碑上的位置判断。
唐时对弥勒信仰趋热,又宣扬武则天即弥勒化身,故弥勒多以佛装束出现。一般多以倚坐样式为标准像。表现他倚坐在兜率天宫宝座上,等待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
藏传佛教对弥勒极为尊崇,多弥勒倚坐像或站立像,呈菩萨妆,肩膀上往往有-或水瓶,这是弥勒菩萨的标帜。
阿弥陀佛:前面谈到三佛并坐时,阿弥陀佛作禅定印呈如来相。在藏传佛教造像中,阿弥佛在佛装三佛并坐以外,多呈菩萨装。梵文“阿弥陀”有“无量光”和“无量寿”两种意思,藏传佛教据此意造成了两尊,称为无量寿佛(或长寿佛)和无量光佛,又最尊崇长寿佛。长寿佛像呈菩萨相,上身暗红色,双手捧宝瓶趺坐。
文殊、普贤:文殊是司智惠的,有时骑在绿狮子上,藏传佛教文殊菩萨的左肩上有经书,右肩上坐宝剑,(或右手举宝剑)。普贤则骑白象。
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大势至、虚空藏、地藏、除盖障合称八大菩萨,造型上都大同小异,只有根据冠中或肩上的标帜以及身相来判断佛名。
金刚五佛:密宗系统的以大日如来为首的金刚五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一般头戴宝冠,身饰璎珞、臂钏等、除了如来相外,也有菩萨装束的,俗称为装饰佛或宝冠佛,结跏趺坐,身形完全一样,只有根据他们所处的方向、手印、标帜以及坐骑来判断佛名,在藏传佛教中多见。
天部诸神
常见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释、韦陀天、摩利支天等, 天王殿中必有四天王,藏传佛教寺院的经堂入口两侧必有这四位的壁画。四天王的形象在中国石窟中是唐以后才逐渐定型化。所持法器,汉藏天王也多大同小异。明清造型中∶
持国天王 白 琵琶 护持东方
增长天王 黑 宝剑 护持南方
广目天王 红 绢索 护持西方
多闻天王 黄(绿) 宝幢 护持北方
在这四天王中,信奉者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更为尊崇,因他又是财宝之神,故往往另提出来单独供奉。藏传佛教的多闻天造型上持伞,骑狮,身色黄,手中抱鼠,鼠口中吐宝珠,喻财宝。
韦陀天:韦陀天宋元后始定型,呈着甲武士形,双手合十,肘间横金刚杵,或手抚金刚杵,常位于寺庙天王殿的后出口处。
摩利支天:摩利支天则呈天女相,有三种样式。一种为三个头,正侧二个头是人首,一侧呈猪首。另一种为骑在猪身上,天女手持铃及绳索。还有一种为坐于七头猪所拉之车上。
金翅鸟:金翅鸟专门吃龙,常见于石窟的顶部和佛像光背及建筑卷门正上方,也是天部诸神之一。
鬼子母:鬼子母是佛经中的女恶鬼,自己生有五百个孩子,但每天还要食王舍城中的幼儿,受释迦教化而改恶从善。宋以来的塑像多为贵妇人,周围簇拥着幼儿,又被民间视为送子观音。
辩才天:辨才天,为天部伎乐之神,常做怀抱乐器演奏状。
天部的诸神最为复杂,由于所依经典各异,显密诸宗神格不同,样式截然异趣,又有汉传和藏传造像样式的区别,增加了我们识别的困难。
愤怒神像
愤怒尊多数是依据密宗教理而来的佛、菩萨的变化身。佛、菩萨平时所呈现的肢体正常的平和相(寂静相)称为自性身、当他们以智慧力教令愚顽、警醒众生、摧破无明业障时,即显现出多面、多臂、表情凶恶的形象(忿怒相),称为教令轮身,并且还要晓以咒语,即明言,故也称明王。
不动明王:是密宗金刚五佛之首大日如来的化现,因他早在大日华台成佛了,但发愿要作为释迦佛的僮仆而尽各种义务,所以常呈现僮仆形而常住不动,故也叫常住金刚。造型上右手持慧刀,左手拿绢索,姿式呈叉立形。
大威德明王:藏语称“雅曼达嘎”,牛头,多头多臂多足,各面都呈忿怒相,惟最顶部(顶严)的佛头是寂静相的阿弥陀佛,以示是阿弥陀佛的教令轮身。
马头明王:马头明王逆发中必有一个或三个马头;西藏的大轮金刚嘴中横贯有一长蛇如轮状;金刚手是叉立的,袒腹,右手高举金刚杵。
大黑天神(玛哈嘎拉):为古代印度的军神、战神,身披象皮,腰围虎皮裙,脚下踏着仰卧的白象。有二臂、四臂、六臂和带翅的、除黑色外有各种身色形象。
地狱主:即蒙语的却尔吉,是主管地狱的,也即阎魔王,形象为牛头,站立在牛背上,牛身下镇压着一仰卧男子,象征着镇压邪恶,地狱主也有双身的,明妃正在向他献骷颅碗内的人血。
吉祥天母:为女性护法神,她骑在一匹黄色骡子上,骡臀上又生一眼,故民间俗称其为骡子天王。
双身佛像:俗称欢喜佛,是源于古代印度教的性力思想而表征于造型美术,不能据此认为藏传佛教是纵欲的,称为双身造像较妥。
藏传佛教中,任何一尊佛都可以是双身的,这其中有忿怒相的,也有寂静相的,著名的如时轮金刚,胜乐金刚,喜金刚,威德金刚等都是双身的忿怒像。
女伴称为空行母、明妃、佛母。空行母种类很多,常见的佛母有狮面佛母,亦名狮面空行母,藏语名“森多玛”,为狮子头女性护法神。还有熊面空行母、虎面空行母,金刚亥母等等。
祖师也有双身的,如莲花生大师。
比丘相
大凡是剃发、着僧服(有的戴僧帽)的出家人形象都可归入比丘相。早期造像,多常见的阿难、迦叶二弟子像,一老一少,侍立佛旁。十六罗汉是唐末五代才开始流行的。以后又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等。比较特殊的是地藏菩萨,虽是菩萨的级别,但也是髡头的比丘相,也有头戴毗卢帽的形象。
布袋和尚:五代(十世纪中叶)后粱时浙江奉化有个疯和尚整天提个破口袋,自称弥勒下世,死后人们塑他的像,即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这是中国化的弥勒,布袋和尚一般供奉于天王殿正面。(
祖师像:主要是藏传佛教常见,如宗喀巴、米拉日巴等等,还有些形象怪诞、不修边幅的大成就者,他们是用种种瑜伽修练法来得到成就的。
其它神怪
藏传佛教中还有许多神格各异的神怪,如财神、墓葬主等等,可逐步认识。
财神:与毗沙门天的造型和神格近似的,是西藏佛教中的财神,其造型为袒腹的胖汉,嘴上有上翘的小胡须,手中托一硕鼠,鼠口中吐珠。财神有多种造型和身色,有骑龙、骑狗等形象、以黄色身相的胖汉称为“黄财神”的最受尊崇。
人间相
长寿老人、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男女供养人、宦官、施主等现实生活中各类人物形象。这类像的数量也较多,有些并不属于佛教的范围,或者是佛道兼用的,遇到具体情况可再查资料。
由于作伪者缺乏起码的佛像常识,于是往往在作伪时张冠李戴,导致佛像的身份不伦不类,稍加注意就会识别出是伪造。例如这尊石雕像,上半身是佛的高发髻和通肩式大衣,理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禅定或者说法的形态,可是此像作出菩萨形的交脚坐姿(真品佛像极各别的情况也有交脚形的),这还不说,释迦牟尼佛竟然突然降格为伎乐天人的身份,膝上放置着琴, 稚弱的小手在弹琴。纵观古今的佛教美术,从没有也不可能出现释迦牟尼佛弹琴的情形,稍有些佛教美术的常识一眼就可识破此像是无须深究、不值一驳的胡闹之作,可竟然出现在佛像鉴赏的图录中。
2. 佛像收藏的价值分析
佛像是当今 收藏 界的热门收藏品,那么佛像收藏的价值如何?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佛像收藏的价值,一起来看看。
佛像收藏的价值
中国金铜佛制作大约有两千年历史,但具体始于何时,尚无定论,需进一步研究。现代人将中国古代金铜佛分为“汉传”和“藏传”两大类。汉传金铜佛自东汉始造,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历史跨度漫长;藏传金铜佛像则以元明清传世品多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时期的佛造像都具有与当时社会习尚和精神相一致的特征。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瘦骨清像”,让人们想起了“建安风骨”。唐代造像的华严大气,则体现出唐代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辉煌气象。宋代的佛造像已完全世俗化,佛仿佛已走入了人间,成了人们自己身边的你、我、他,显得非常可亲、可敬。
佛像制作最初从五胡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爱。据观察,在拍卖市场中创出高价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在现在的市场上,一尊铜质佛像小品,其市场价格至少在5万元左右。品质上好的铜佛像,价格可达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佛像收藏的价格
北京2016年春季拍卖刚刚落幕。由拍卖结果看,金铜佛像市场依然十分火爆。其中,嘉德拍卖的“万法归一——宫廷造像精粹”专场的成交率为80%,“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成交率达到了88%;“帕拉11-12世纪至稀至珍双色铜合铸释伽牟尼成道像”以2530万元成交,“17世纪铜鎏金财神护法一组”成交于2300万元;北京东正的佛像专场中,“明铜镀金道教水将像”以8970万元的价格成交;保利拍卖的一尊明宣德观世音菩萨坐像以4830万元成交,清雍正绿度母坐像3795万元被人请走;匡时公司的“十五世纪铜鎏金无量寿佛”以2817.5万元拍出,“十五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成交于2127.5万元。
佛教是中华民族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对人们的影响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两千年的佛教传播历程,以其特有的精神救赎,平抚世间的种种困惑与焦虑。而佛教工艺品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体现了宗教、历史、 文化 、工艺等多重价值,更是受到人们世代的尊崇。佛教工艺品一般可分为佛像、唐卡、法器三大类,佛像作为古代的雕塑艺术品,相对于其他古董,更多的体现出制作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精神。尤其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更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材质更加讲究,也最具有观赏性,把佛教高深的哲学、美学思想都凝聚在了佛像里。
在我国,以往,佛像主要被供奉在寺院和信徒家中。20世纪60—70年代,收藏佛教工艺缓樱品的藏家主要以外国人为主,拍卖场上很难见到华人的踪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新加坡人和中国台湾藏家开始收藏佛像。而内地人士收藏佛像大约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
在1996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曾以7.92万元拍出过一尊“乾隆粉彩无量寿佛像”,由于乾隆皇帝自称为“长寿佛”,因此御窑厂烧制了一批精致的无量寿佛像供宫中使用;在1997年翰海春拍中,一尊“明木雕金漆佛像”成交于2.75万元,当年秋拍,翰海的一尊“明铜莲花坐佛”拍出了26.4万元;1998年,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上,一尊“晚隋鎏金铜佛坐像”以398万港元成交;1999年春拍,翰海将“明永乐铜鎏金佛像”拍出了66万元,创出当时内地佛像拍卖的最高价。
当时文物部门有规定,藏传佛像因为涉及民族问题不能拍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佛像市场的发展。
那时内地拍卖会上的精品佛像多来自天津市文物商店。10-20厘米高的清中、早期佛像的价格一般在1万元左右,好一些的品类在2万元左右,相对于同时期陶瓷类、书画类的红火,佛像还处于冷门藏品。
随着内地逐扰冲丛步放开藏传佛像的拍卖限制,佛像收藏开始出现明显升温,其价格也出现快速飙升,佛像工艺品开始以判带专场拍卖的形式出现。2004年,嘉德公司在其秋季拍卖会上,第一次推出了“尊崇之美——佛像艺术”专场,135件佛像集体亮相,这是中国内地的首个佛像拍卖专场。其中有十多尊为藏传佛像,全场总成交额1200余万元。一尊明末清初的“铜鎏金松赞干布坐像”最为罕见。这尊藏传佛像在1905年被法国藏家收藏,铜鎏金松赞干布坐像题材罕见,造型完美,工艺精湛,是一尊保存极佳的佛像精品,最终成交于110万元。
2006年,佛教艺术品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品成为市场新宠,上拍数量和价位都有大幅度增加。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成交的13件伦敦斯皮尔曼家族收藏的佛像总成交额高达3.4238亿港币,当其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的成交价创下单尊佛像的世界拍卖纪录之后,佛像收藏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2006年11月,北京匡时秋拍推出“般若光辉—古代佛教文物专场”;2006年12月,北京翰海进行佛教艺术品专拍,首推“永乐气象”金铜佛像专场,上拍11件明代永宣时期的佛像,多件成交价超过百万元。北京翰海在2007年春拍和秋拍中分别推出“经辩金铜佛像专场”和“菩提主义金铜佛像专场”,成交率均在80%左右,两场总成交额1.3亿元。
2008年的佛像拍卖呈现降温趋势,其中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造成藏家的惜售心理,从而导致佛像市场精品数量锐减。佛像拍卖市场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跳跃式发展后,进入盘整阶段,调整大约用了两年时间。
在香港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鋈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2010年开了个好头。北京翰海2011年春拍上拍了大量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成交价逾千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在当年秋拍中推出“观自在中国佛教造像专场”,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总额高达7388.86万元,其中有两件达千万元级别。
自2013年春拍,从拍品成交情况来看,打破了两年来国内佛像市场踌躇不前的局面,再次掀起国内佛像市场的收藏热潮。在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最终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单体佛像成交纪录,被佛像收藏家郑华星先生请走。在北京翰海2013春季拍卖会“五觉——金铜佛像”专场上,郑华星先生一人获得了9尊佛像,其中以1978万元请得金铜佛像专场的封面标的——伦敦斯皮尔曼家族旧藏的“宋代铜鎏金苏频陀尊者”。
2015年,佛像市场继续走强,越来越多的拍卖企业开始尝试金铜佛像的拍卖运作。秋拍中,北京保利古董板块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斯皮尔曼家族秘藏梵像聚珍”专场中,共推出12件佛像,总成交额达到1.9亿元。其中,一尊“十四世纪释迦牟尼”以1.035亿元成交,“十四世纪交脚弥勒菩萨像”和“清乾隆燃灯佛”分别以3910万元,3392.5万元成交。
佛像收藏的行情
佛教作为中华民族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佛教艺术品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更是受到人们的敬爱。两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历史,以其特有的精神救赎,平抚世间种种困惑。通过艺术,呈现的是一门集宗教、历史、工艺价值的综合体,所依托的文化将随我们民族精神而存在,其生命力永无止境。
藏传佛教艺术尤以其精湛的工艺,特殊的历史背景,神秘的派系传承而得到社会的关注。藏地佛像多以金铜铸造,称为利玛。精选的材质所塑成的雕像,均谓以制作人名号或地区名称前缀,如扎什利玛、桑塘利玛等。
尤其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藏传金铜佛像,藏地称其为永乐利玛。因受尼泊尔纽瓦尔艺术的影响,人物造型准确自然,工艺精湛,细微处纤毫毕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旨趣。藏传佛教艺术品较之汉传佛教艺术品存世量大,艺术特色也更加鲜明,并拥有国际化的收藏和市场背景,近年来藏传佛教艺术品在市场上备受追捧,大量竞买资金涌入这一领域。
市场上的佛教艺术品以佛像、唐卡、法器三大类为主。佛像做为主流,应该重点关注艺术审美价值高的金铜佛教造像精品,13世纪前的早期金铜佛像,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佛像艺术品;唐卡方面,早期唐卡作品、与宗教历史文化相关的作品,以及艺术审美价值高的唐卡作品较有收藏价值;法器也有三类值得关注,制造工艺精美、用料考究的法器,与宗教历史文化相关的法器,以及 雕刻 精美的护经板等。近几年来,拍卖市场上的主流拍品是明代永宣时期的佛教艺术品,尤其有题款的精品市场更为关注,其次是清代宫廷风格佛教艺术品,以出自六品佛楼的佛像最受欢迎。
2004年以来,佛像精品一直都集中在中国境内交易,成交价格最高的佛像连续三年在中国境内产生。2004年中国嘉德[微博]、北京翰海首推金铜佛像专场,总成交额达4000多万元,翰海金铜佛像专场中藏式风格占73%。2004年夺得中国佛像成交第一名的是香港佳士得[微博]秋拍中的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以1798.375万港币成交。次年北京翰海秋拍中,明代铜药师佛以1100万元成交。
3. 这尊佛像年代有多久
你这尊是铜镀金白度母。在藏传密教中,绿度母与白度母是二十一尊度母之中流传最广的。而藏密又常以长寿佛、白度母及尊胜佛母等三尊合称为:“长寿三尊”。
白度母有7只眼睛,双脚掌、双手掌、额头上各有一只,加上她自己的两只眼睛。结跏趺坐在仰莲瓣的莲台上。
品相不错,但具体是什么年代的不好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