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长寿村在哪里.
太行山南麓河北省武安市境内,距武安市区56公里,西与山西省左权县毗邻,北与邢台市邢台县相望。
长寿村景区历史人文、自然资源丰厚,有摩天岭、峻极关、通天峡、马刨泉、龙盘树、长寿园、仁寿洞等众多景点。长寿村景区背倚的摩天岭,海拔1747.5米,乃清漳河、沙河、南洺河、北洺河四水之源。
一条连接冀晋两省的千年古驮道曲折婉蜒,盘行穿过,过太行八大关之一的峻极关达晋。这里峰奇关险,地形复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峻极关最早开辟于唐会昌4年,朝代更跌,国家动荡,多有战事。
太行山有关必有坪,相传长寿村原名奈何坪,乃叹峻极之高也,攀越之难也;又因其地广生艾蒿,多香气而少蚊蝇,故又名艾蒿坪。
(1)长寿寺村扩展阅读
景点
1、百寿台阶
台阶材料选用武安的青石,高15公分,宽30公分,长度120公分。有一样东西,我说出来您可能有点不相信,看台阶中央奇形怪状的那些字体,其实都是一个字,那就是“寿”,这些台阶上总共有241个寿字,旁边的那些动物正好映照这个寿字,有龙、凤、乌龟、大象等等寓意吉祥、长寿。
2、峻极关
峻极关初建于明正统年间。关口居高临下,难攻易守。关的右侧是一处深涧,属河北省邢台市管辖,关里往西属山西左权县管辖,关外为河北省武安市管辖,武安旧属河南,故此关有“三省要隘”之称或“鸡鸣三省”之地。
关门面对东南方向,青石砌筑,长9.5米,宽3米,高4.356米,关门为拱券,劵高3.3米,宽2.58米。关墙石久经风雨剥烛,已变成灰褐色,其左右延伸出去的便是古战壕(长城)遗址,墙石全坍成堆状。
3、十八盘古驮道
十八盘是沿龙盘树向上通往峻极关的大路,因为左拐右拐,山路十八弯,称为十八盘。这条山路是贯穿太行山,连接山西、河北两省的主要驮道,又称古丝绸之路。山道由红石块、红石板人工铺成,石板上的锈迹斑斑,还留有当年驼队的马蹄印迹,那正是昔日古丝绸之路的鉴证。
❷ 中国的长寿村在哪里.
1、河北省 邯郸市武安市长寿村 长寿村即武安市西北56公里处摩天岭脚下的艾蒿坪村,因自建村以来,村民少病绝癌,世代长寿,寿命均在85岁以上,故称“长寿村”。 沿深褐色石板路进村,在村边山崖旁,一股清冽甘纯的泉水从山岩之中喷涌而出,汇成小溪,汩汩流淌,因泉水富含矿物质和中草药成分,村民们常年饮用,少病益寿,故称“长寿泉”。到这里的游人都要坐在泉边的茶桌旁石凳上,在欣赏深谷幽林美景的同时,从热情的山村小姑娘手中接过盛满泉水的杯子,一饮而尽,品味清凉爽口、回味绵甜的天然甘泉。喝完后再灌上两瓶,以务上山之用。 摩天岭最高峰海拔1747.5米。这里层峦叠嶂,峡谷深幽。山上物产丰富,遮天蔽日的原始次生林中长满了油松、樟子松、漆树、板栗树等几十种珍贵的树木,有上千亩的野生连翘茶林,有党参、丹参、黄芪、柴胡、何首乌等200多种中草药材。因植被茂盛,气候湿润,雨水充足,再经山上多种药材根系过滤,渗入地下,形成股股甘冽之泉。连翘有清肺消炎的功效,村民们采摘嫩叶土法蒸制成茶叶,用泉水冲泡,常年饮用,有养生保健的作用,故称“长寿茶”。
2、湖北宜昌夷陵区鸦鹊岭镇长寿村 长寿村位于鸦鹊岭镇西南部,东与枝江市安福寺镇和平村接壤,南与长湖村交界,西与牧童村毗邻,北与五龙村相交,地势属土丘、冲岗、田园、林地,错落有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虽有梅黄公路沿村而过,但交通不很便利,属较偏僻山村。 新中国成立前,长寿属高前乡第八保管区。新中国成立,初为长寿村,1952年9月撤村改为长寿乡,1954年3月以长寿乡为单位成立多个互助组。1956年10月长寿乡并入新场乡,成为高九社和高十社(方冲九社,长寿十社)两个高级合作社。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建立长寿、方冲大队,下设6个生产小队。1959年3月为长寿管理区九中队和十中队,1961年4月后逐步将数名改为地方名,为方冲、长寿两个大队。1984年9月在“政社分设”及换届选举中,将大队管委会更名为村民委员会。2003年3月村组调整,长寿与方冲合并为长寿村,下设4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组。村委会驻地于董家新屋,距镇政府13公里,全村版图面积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9亩,村民551户,1887人。2005年粮食总产2049吨,油料总产312吨,生猪出栏5820头,柑桔总产1360吨,经济总收入2019万元。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按照“畈、洼、平地造高产粮田,榜、旱、坡地建优质果园,输劳务工增经济收入,引进外资求环境改变”的总体思路,一步一个脚印的带领村民往前走,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村民奔小康打下基础。
3、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栋川镇长寿村 该行政村隶属姚安县栋川镇,地处栋川镇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5 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1.5 公里。东邻徐光坝,南邻北街,西邻官屯乡山坡村,北邻地角。辖25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1511 户,有乡村人口6057 人,其中农业人口 5982 人,劳动力 3709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2343 人。 全村国土面积 7.63 平方公里,海拔 1870 米,年平均气温 15.9 ℃,年降水量 646.12 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3527.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498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烤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