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六长寿

六长寿

发布时间:2020-11-27 05:54:53

⑴ 藏族的房屋特点和特色是哪些

藏族人的住房,与内地截然不同。内地房舍、平房多人字屋顶,便于泻水;楼房多钢骨水泥或砖砌。西藏的房子,多为土石结构,平顶狭窗。寺庙和贵族、领主的庄园,却围墙高耸,层楼屹立,森严若监狱。下面就几种主要的建筑形式作一介绍。

1、陋室

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以泥土。房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内室居人,外院围圈牲口。

2、平房

一般两层,墙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垒,上层住人,下层作伙房、库室和圈牲口之用。

3、碉房

过去贵族、领主、大商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层以上,最高到五层。用石做墙,木头作柱,柱子密集,约四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二三层向阳处均落地玻璃,采光面广。人住其中,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楼顶有阳台,可供晒物品和散步、观光用。这种碉房,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尺余至二尺,实在可当碉堡打仗、防御用。窗户多朝庭院开放,院外用小窗窄门,有挡风御寒之利。这种房屋,二三层住人,底层当库房。柱头、房梁、装饰绘画,十分华美。

4、寺庙

寺庙是西藏建筑物的典型,规模最庞大,布置装饰最为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耀眼,与日争光;规模宏大,楼房叠砌,俨若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5、帐篷

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做为住房,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现在,牧区逐渐建造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

⑵ 藏式家具的优点 藏式家具好吗

西藏古典家具主要有藏桌、藏柜、箱子三大类,种类相对较少,现在购买藏式家具主要是起到家居的装饰作用。
藏式家具的摆设与装饰藏民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厅、经堂和厨房等部分。 藏民族一般习惯不用床铺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沿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喝茶吃饭。卡垫上面铺上漂亮的彩色冲丝卡垫。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卡垫一般高30厘米,宽约1米左右,用细帆布做包套,内装獐子毛或干软草。卡垫质软结实,隔潮保暖。冲丝卡垫是用毛纱或棉纱做经纬制成的,它具有编织精密、颜色鲜艳、花纹富有民族特色、经久耐用的特点。
藏民族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放书的比岗,高约1.1米,上方玻璃对开门。一般放置在坐垫的一角。洽岗(意为双柜),必须成对,略高于比岗,与摆设在屋内正面沿墙,上面摆放佛龛。
藏桌高60厘米左右,为面宽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镶板。一面有两扇门,桌腿形似狗腿。不论藏柜或是藏桌,表面都绘有各种花纹、禽兽、仙鹤、寿星、八祥图,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鲜艳动人,看上去十分富丽。
几乎所有的藏式家具都被绚丽的彩绘所覆盖,有的还有肌理变化。材质多为雪松或普通松木,相对较软。需要雕刻的家具则选用稀有的高原硬木。 藏族建筑的门饰
藏式家具在装饰手法上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彩绘、珠宝镶嵌、铁尖钉封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镶嵌在深色的箱柜表面,质朴大方、狂野奔放。
藏民族住宅的客厅、卧室、门庭和大门两边大都绘有各种花饰图案。一般室内墙上方四周绘三色条纹花饰,下方涂乳黄或浅绿色颜料,柱头梁面画有装饰图案。住宅大院的门廊两壁绘有驭虎图,象征预防瘟疫、招来吉祥;或者画财神牵象图,画中有行脚僧牵来大象载满珍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
藏民族普遍喜欢屋内悬挂诸如《和气四瑞图》、《六长寿图》之类的画,有些人把它画在室内墙壁或藏柜门面上。

⑶ 世界上有几个长寿之乡

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内、饮食习惯。世界容五大长寿乡的居民,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巴马:长寿人口不断增加
中国和田:老人喜欢喝茶吃馕
外高加索:百岁老人还选美
巴基斯坦罕萨:六七十岁不算老
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没有金钱概念
但是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南部的嘎洒小镇的西双林语,人口不到8万人常年有10余位百岁老人,八九十岁的老人有近千,政府将为嘎洒申报“世界第六长寿之乡”。

⑷ 西藏萨嘎县萨嘎寺的介绍

基本概况
萨嘎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的西北部,属边境县之一,全县边境线长105公里,为日喀则地区西部三县(仲巴、萨嘎、吉隆)之中心,东与昂仁县、聂拉木县接壤,南与吉隆县、尼泊尔王国为邻,西与仲巴县,北与阿里地区的措勤县相接。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冈底斯山脉以南的西南边缘,雅鲁藏布江上游。境内“219”国道横贯全县东西,也是拉萨通往阿里普兰的交通要道。全县总面积为2.55万平方公里,下辖七乡一镇,38个行政村,加加镇、达吉岭、如角、拉藏、雄如、夏如、旦嘎、昌果七个乡。现在总人口为12600人。全县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气候高寒严酷,无明显春夏秋冬之分,冬长夏短,属典型的高原性气候,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萨嘎县自然资源丰富,草场广阔,草场总面积达3975万亩,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成群,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美丽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内分布较多的常绿针叶、灌木丛只有香柏一种(俗称爬地松),其分布面积较大,资源丰富,面积达274万亩。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云豹、旱獭、鼠兔、温泉蛇和铲齿裂腹鱼、双须重唇鱼、斑切腹鱼、藏鹤、雪鸡、秃鹫、野黄鸦、野水鸭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铜、铅、金、硝、硫磺、花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种矿产。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有10余条,总长度5000公里,其中,雅鲁藏江发源于邻县仲巴境内,流经萨县320公里,此外还有10多个小湖泊,6处地热温泉。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萨嘎县称为萨嘎宗,属西藏嘎厦(地方)政府管辖,全宗下辖9个甲措,11个雪嘎,有大小村庄40余个。1951年5月,萨嘎县人民同全西藏人民一样获得了解放,萨嘎县的政权体制形式仍维持“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1959年9月20日,西藏工委决定,成立中共萨嘎县临时委员会,1960年4月,成立了萨嘎县人民政府。1960年5月,中共西藏工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共萨嘎县委员会。
民主改革以前,萨嘎县教育、科技、文化一直处于空白,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在第三次西藏工座谈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项社会事业从零起步,有了较快的发展。
教育:1959年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方面筹措资金,于1961年成立第一所公办小学。县目前有12所学校,在校学生为12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左右。
医疗卫生:萨嘎县在民改前只有在上层阶级的家中有少数民间藏医,除此外,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医疗诊所。民改后,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关怀下,1964年萨嘎县建立起第一个卫生院后,经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变成今天初具规模的萨嘎县人民医院。由住院部、门诊部、药房等几大部分组成,拥有各级各类医务专业人员80余人,在全县所辖的八个乡也相应地建立了卫生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卫生人员。
文化:萨嘎县因受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文化生活一直非常单调,枯燥。1987年以来,随着县委政府立足本县,扩大对外交流的政策转变,极大地丰富了县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现在县城有一座县电影院、三个歌舞厅、有一个县文化活动中心。1995年,在地区广电局的大力帮助下,县城驻地建立了闭路电视网,现在可以24小时转播8套有线电视节目,全县33个行政村已安装了“村村通”工程设备。县旦嘎乡的甲谐闻名后藏,据今已有1000多的历史,2002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甲谐艺术之乡。

自然地理
萨嘎县属西高原山地,地势由北高东倾斜。该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的西北部,属全区边境县之一,全县边境线长105公里,为日喀则地区西部三县(仲巴、萨嘎、吉隆)之中心,东与昂仁县、聂拉木县接壤,南与吉隆县、尼泊尔王国为邻,西与仲巴县,北与阿里地区的措勤县相接。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冈底斯山脉以南的西南边缘,雅鲁藏布江上游,全县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
萨嘎县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北有冈底斯山、南有喜马拉雅山、中间夹有强拉山、同日伦布山等众多高山。山与山之间隔着开阔不等、互不连通的平川、沟谷。
萨嘎县境里大小河流有10余条,总长度5000公里,其中,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邻县仲巴境内,流经萨噶县320公里,此外还有10多个小湖泊,6处地热温泉。
萨嘎县属高原严寒带半干旱气候区。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燥寒冷,只有温、寒季之别。年日照时数在3000-3400小时之间。年无霜间105天左右。年降水量280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雪灾、风灾、干旱、霜冻、冰雹等。
萨嘎县自然资源丰富,草场广阔,草场总面积达3975万亩,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成群,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美丽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内分布较多的常绿针叶、灌木丛只有香柏一种(俗称爬地松),其分布面积较大,资源丰富,面积达274万亩。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云豹、旱獭、鼠兔、温泉蛇和铲齿裂腹鱼、双须重唇鱼、斑切腹鱼、藏鹤、雪鸡、秃鹫、野黄鸦、野水鸭等。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铜、铅、金、硝、硫磺、花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种矿产。
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有10余条,总长度5000公里,其中,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邻县仲巴境内,流经萨嘎县320公里,此外还有10多个小湖泊,6处地热温泉。

风土人情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则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优美大方。“果谐”舞步轻快奔放、场面宏大,“斯马卓”鼓舞粗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康马的“谐青”、定日的“甲谐”舞步有力整齐,歌声和谐悦耳、庄重典雅,夏尔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轻柔优美,萨嘎的“甲谐”豪放古朴,“羌姆”隆重、气势宏大。
甲谐 甲谐的汉语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种集体舞蹈。其历史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为庆贺战争胜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赛获胜时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时代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
甲谐的服饰都是用高级绸缎做成,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显示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演员所戴的是一种大而圆又有流苏的帽子,表演时不停的摇摆,就象狮子一样威武、雄壮。演员的裤子又大又肥,象裙子。甲谐的动作十分粗犷、豪放,显示出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特征。道具有长腰刀、马鞭、装在小刀鞘内的小刀和筷子等。表演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般可以连续跳一整天。
甲谐一般在每年的藏历年和重大节日时表演。
堆谐 所谓“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谐”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区人所跳的一种舞蹈称为“堆谐”。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曲夏镇的堆谐在后藏地区及全区享有盛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
堆谐是扎年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自弹、自唱、自跳三合一体缺一不可的综合性艺术。舞步多样变化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绪欢快,是格调较高的一种民间歌舞品种。其舞姿优美、洒脱,动作以两脚的踢和踏的舞步动作,故此堆谐也称“踢踏舞”。
同甲 “同甲”舞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一带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吉隆“同甲”舞,即“手镯舞”。特点主要是妇女手上戴的两个镯子,右手是尼式银镯,左手是象牙镯,银镯子和象牙镯碰撞发出的声音叫“同甲”。
“同甲”舞的原本歌词大意突出了当时人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歌颂和平、歌颂友谊四大方面的内容。细节上还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手镯舞又作为一种祈祷舞,每当藏历6月4日在查嘎达索寺进行演出。
果谐 “果谐”即“圆圈舞”,它是围着圆圈跳的一种舞蹈。该舞在后藏江孜、白朗等地民间广为流传。
果谐是群众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自编自演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旋律、歌词随着聚集的目的和内容而变化。一年一度的藏历年、望果节、婚礼等比较隆重的节日里人们围着炉火尽快地表演。
期马卓 斯马卓是民间腰鼓舞,是全区有名的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喀则市20多里的地方,有个叫司马章堆的村子,这里以跳斯马卓而出名,据说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传下了这种舞蹈。
司马章堆村的鼓舞是一种剧烈的跳跃式舞蹈,鼓点明快、节奏感强、气势恢弘、多彩多姿、豪迈奔放、催人奋进。同时,又是一种即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的一种舞蹈。舞蹈一开始,一个老头先出场,手里拿着一把捆着白哈达的木棒,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口中念念有词。接着,身穿彩条衣服,腰系多皱短裙,挎着大鼓的小伙子们奔腾而出,羽锤齐动,鼓声震天,舞蹈就开始了。
期马卓表演时由各村村长带队进行演出,在每年的传统佳节和喜庆日子里或农闲时进行演出。
索 “索”流传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一带,萨迦索起源于元朝八思巴时期,是由萨迦地方势力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采,而且是具有萨迦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萨迦索舞”是萨迦法王庆贺盛典和法王出访,以及迎接欢送外来贵宾用的一种最高礼节的舞蹈。
“萨迦索舞”特点是不用任何乐器,边唱边舞,独具一格,场面十分壮观。
羌姆 “羌姆”即“跳神舞”,宗教类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的集诵经、音乐、舞蹈三合一体的寺院大型舞蹈艺术。在藏传佛教众多节日中,扎什伦布寺举行的“斯姆庆姆”跳神舞,最为隆重。
每年藏历八月举行跳神舞节,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跳神舞出场近80名僧人,身着古装,戴着佛教中各护法神的面具进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态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乐奇妙无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铜羌姆”,其主要区别是用不同乐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号的节奏跳吉祥舞为开场。其后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六长寿等数十节不同的神舞。最后,装饰的宝马、宝象、宝牛身背珊瑚树、珍珠曼札、黄金塔、象牙等奇珍异宝出场,以回应开场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当作密宗仪式只在扎寺内举行,严禁俗人观看。随着其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传播教义的需要,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决定每年藏历八月举行“斯姆庆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赏。

经济概况
在十五期间,萨嘎县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961.5万元,比2000年增加2.6倍,年均增长21.47%左右,一、二、三产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52:1:47调整为2005年的29:22:4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3830万元,比2000年增长83.8%,财政收入达到218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38.13% ;人均GTP达到7702.8元,年平均增长10%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1965元,年平均增长11%。
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种植业三元结构由2000年的88:4:8调整为79:14.9:6.1。粮油总产每年保持在300万斤左右,进一步优化了畜群结构,农牧业生产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实现肉、酥油自给。2005年牲畜总增率和出栏率分别为10.36%和22.5%,新生仔畜成活率达到55.63%.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299475头、(只、匹),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1.3%,比2000年增加1.1百分点。牲畜疫情疫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畜群防治密度100%。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965元,比2000年增长55%。五年来萨嘎县共投入扶贫资金1194余万元,为城镇低保对象按时足额发放了低保金65万元,基本解决了农牧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部分农牧民群众开始向小康迈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萨嘎县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十五”期间,累计引进资金1290万元,特别是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990万元对县城格桑街进行了改造,极大地提升了萨嘎县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城区面貌。

行政区划

萨嘎县辖1个镇、7个乡:加加镇;昌果乡、雄如乡、拉藏乡、如角乡、达吉岭乡、旦嘎乡、夏如乡。共有38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萨嘎,藏语意为“可爱的地方”。
萨嘎,公元14世纪帕竹政权即在此设“萨嘎敦巴宗”。解放前该宗设有东、西即僧俗两个宗本,由噶厦政府从哲蚌寺、色拉寺和大昭寺中直接选派任命。1960年4月正式成立萨嘎县人民政府。

萨嘎县辖8个乡,38个村委会:加加乡、雄如乡、昌果乡、拉藏乡、如角乡、旦噶乡、夏如乡、达吉岭乡。
2000年,萨嘎县辖1个镇、7个乡。总人口11947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 加加镇 2407人、 夏如乡 2326人、 旦嘎乡 1315人、 昌果乡 1200人、 雄如乡 1612人、 拉舞乡 1311人、 如角乡 762人、 达右岭乡 1014人。

⑸ 浅谈唐卡的题材和内容,急用,谢谢了,2000字

唐卡的内容

唐卡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这些唐卡上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网络全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

在西藏的宫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庄园的经堂里,都有悬挂唐卡的习惯。古代画师们创造出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观画卷,其数量之多,非常惊人。各大寺庙中,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唐卡。布达拉宫的大唐卡为55.80×46.81平方米。为了存放这幅大唐卡,布达拉宫晒佛台脚下,还专门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作库房。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拉萨要举行晒宝法会,哲蚌寺的几千喇嘛身穿佛衣,手持各种珍贵乐器、祭器、旗帐幡等物,自大昭寺出发,过疏璃桥,到布达拉宫前举行宗教仪式和各种表演。这时,晒佛台上就挂出这幅巨大的唐卡佛像,极为壮观。布达拉宫红宫第六层壁画回廊南侧的一幅“晒宝会”壁画,就是描绘悬挂唐卡的情景。这幅壁画的画面场景宏大,从布达拉宫一直到大、小昭寺,画中人物不下千余个,非常气魄和壮美。

按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宗教画:有佛、菩萨、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护法神等偶像画及佛陀的本生故事、寺院的建筑场面等。大昭寺、扎什伦布寺,以一组廊院专门绘制千佛,气势很大。宗教画中还有辨经、跳神、弘法、传经等宗教活动和表现宗教世界观的“坛城”画、“须弥山”图、“六道轮回”图等。

一般来讲,每幅唐卡画面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堂、人间与地狱。此固然说明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说,但是有一定的变异。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大法、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中部即为人间,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僧侣;下部即为阴间,也称地狱,绘有罗刹鬼等。但圣凡之界并不如此严格区分,常常也有不依此绘制的唐卡。居于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称之为“顶严”。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

绘于唐卡之上的各种图案,如诸佛菩萨的造型以所佩带的饰物项冠、璎珞、念珠等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义,不一的造型,并非艺术家随心所欲而制作,单就手的姿势与放置的部位,就有无数,或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或一手竖立置于跏趺座上等。

传记画:有表现释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种故事的本生图和佛传;有大师传(莲花生、阿底峡)、法王传(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达赖)、藏王传(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等。有一组唐卡,以一百多幅画面描绘萨迦法王八思巴降生、赴京州、应召进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册封、圆寂等整个生平。

肖像画: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藏王像;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后妃像;有达赖、班禅等高僧活佛像等。

故事画:有大量描绘史诗英雄格萨尔的民间文学的题材,有家喻户晓的猴子变人的故事。还有体现平等、友善、互助思想的和睦四兄弟图:夏日的菩提树结出了甘美的果实,树下玩耍的生灵由于树太高,谁也够不着。于是大象让灵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让体轻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鸟,终于小鸟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颗又一颗的果实,树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实。

风俗画:有表现藏族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的风俗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图。庆贺图有歌舞、乐器演奏、竞技表演,场面非常热烈。还有赛马、射箭、摔跤、举石头等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图。桑耶寺主殿回廊中有一组民间杂技如马技、倒立、攀索、气功表演等,人物神态动势栩栩如生。还有一些有祝福象征意义的世俗画,比较著名的有八吉祥徽、八吉祥物、七种王室珍宝、七宝物、不和之战图、由鼻牵象图、六长寿图和表现预防瘟疫、招致吉祥的蒙人导虎图。

建筑画:有许多魏伟壮观的建筑形象画,如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山西五台山等等。桑耶寺全景图和落成图,画工精心描绘了五十余座殿宇、佛塔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布达拉宫兴建图是一组上百幅画面的组画,生动地再现了公元17世纪修建布达拉宫的情景:石匠们在忙碌地开山凿石;拉萨河上牛皮船运送着石料;成千上万的劳动者攀行在布达拉山坡上;数不清的石匠、木工在砌筑墙体、搭置梁架等等,正是这些藏族人民,以他们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品格,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组画是一份难得的关于藏族建筑营建的形象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历史画:这类画,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一代英王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血肉相连友谊的作品,尤有特色,引人注目。“文成公主进藏”故事,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都绘在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形象,生动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白宫东大殿内“照镜子”壁,描绘的是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的历史。罗布林卡达旦米久颇章内一幅“宴前认舅”,画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公主与藏王赤德祖赞联姻,生下王子,被藏王另一王妃抢走,公主十分悲伤。当王子周岁时,藏王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公主和大唐使者、王妃和重臣贵戚应邀参加,分列两旁就座。藏王将斟满酒的金杯递给王子,说将酒献给你舅舅。王妃及其贵戚,拿出各种珍玩衣物,呼唤王子,而王子却将酒送到唐朝使者手中,扑入其怀中说:我是汉人的外甥。母子重聚,情景动人。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这些画,生动地颂歌了藏汉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历史。

⑹ 紧急求助!!!!!!!HELP!!!!!!!!!!!!!

藏族人的住房,与内地截然不同。内地房舍、平房多人字屋顶,便于泻水;楼房多钢骨水泥或砖砌。西藏的房子,多为土石结构,平顶狭窗。寺庙和贵族、领主的庄园,却围墙高耸,层楼屹立,森严若监狱。下面就几种主要的建筑形式作一介绍。

陋室

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以泥土。房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内室居人,外院围圈牲口。

平房

一般两层,墙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垒,上层住人,下层作伙房、库室和圈牲口之用。

碉房

过去贵族、领主、大商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层以上,最高到五层。用石做墙,木头作柱,柱子密集,约四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二三层向阳处均落地玻璃,采光面广。人住其中,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楼顶有阳台,可供晒物品和散步、观光用。这种碉房,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尺余至二尺,实在可当碉堡打仗、防御用。窗户多朝庭院开放,院外用小窗窄门,有挡风御寒之利。这种房屋,二三层住人,底层当库房。柱头、房梁、装饰绘画,十分华美。

寺庙

寺庙是西藏建筑物的典型,规模最庞大,布置装饰最为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耀眼,与日争光;规模宏大,楼房叠砌,俨若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帐篷

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做为住房,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现在,牧区逐渐建造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

居住方式:在中原,民居多人字形屋顶,而西藏的住宅以平顶居多。就样式来说,西藏地区的住房可分为陋室、平房和碉房等。

陋室是西藏地区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式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盖泥土,房顶用当地一种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室内住人,室外院内围圈牲畜。

平房一般是两层建筑,墙基用石砌,墙用土坯垒,下层作伙房、库房和圈牲畜之用,上层住人。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房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

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高级住宅,在主要入口处或主要房间外侧设置一层或数层高的敞廊,封闭的碉房,开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

牧区普遍用帐篷当做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帐幕,当中支撑木杆,外而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以便出入;晚上放下篷布用带结紧。近门中央,筑有一条像泥船似的“塔垮”(土灶)。“船头”上置放铁锅,燃料(牛、羊粪)从“后舱”淌进“前舱”(灶膛)。灶的两边都有除灰洞。灶后供有佛龛,有的置放碗厨。以灶台为界,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帐篷顶露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不怕风、雨、雪,便于牧民居住、搬迁。

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迁到另一处居住。
多样的居住民俗: 居住,在人类生活中早就存在了。但居住民俗的形成,特别是人工住所的营建,却比人类早期的生活要晚。人类经历了穴处、巢居到居室的历史阶段。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猕猴变人的故事,就涉及众猴在果树林嬉戏、觅食,最后变成人的内容,这或许是藏族先民巢居的反映。根据出土文物资料,藏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昌都卡若发现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其中有许多草泥墙和卵石墙房屋基址。墙的厚度为25~30厘米。墙缝内保留黄褐色泥土。房屋周围有柱穴,中间有灶坑。房屋外面有石铺路面和窖穴。可见西藏高原当时已有人类居住,并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

藏族民间流传着“北斗七兄弟”的故事:古时从东方来的七兄弟,为了帮助平民百姓抵御风暴的袭击,一夜之间他们砍树搬石盖好了一座高大的楼房,让百姓居住。后来,七兄弟又被请到天间去替天神盖楼,他们也就成了北斗七垦。这则故事,说明藏族人民正是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了建造技术和居住形式。到吐蕃一世首领聂墀赞普时,在雅隆河谷建起了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此殿高踞一座小山顶端,地势险要。之后历世赞普又建了青昂达 孜、布达拉等一系列宫殿。赤松德赞时以佛教教义中虚幻的世界构想,建筑了规模宏大的第一座佛、法、僧王宝齐备的桑耶寺。藏族传统的房屋类型和构造特点,至此已形成了基本的规模和形制。

在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叫“日迪”的条状粗毛布,再把它缝制成两大片长方形的帐篷,然后把两大片帐幕用10多个扣环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顶帐篷。牧区一般帐篷呈四方体,用8根立柱支撑,有十数根牛毛绳的一端与篷顶拴结,另一端拴在帐外约一丈外的木橛上,使得帐篷平展、稳固。帐篷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顶高1.7米左右。帐顶留有一道宽30厘米、长3米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则能防风雨、保温暖。帐篷前面篷布上有牵引绳,用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耐磨,不怕风雨大雪,滴雨不漏,也便于随时支拆驮运,适宜于牧民逐水草而居。

牧区作为居住的帐篷一般是黑色的,帐篷前立有经幡杆,帐内对门靠边摆列小箱柜,两旁设有睡垫。近中央,支石埋锅为灶,上面经常熬着茶和奶。近门处置有小桶和各种畜牧用具,帐顶下悬挂着新鲜的或风干的牛羊肉,或是成串的奶干。帐篷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垣增加避风力。帐外钉着许多条毛绳,用作拴系牛羊。离帐门不远,一般都拴着一条西藏牧区特有的獒犬,以护家室和家畜。

按传统习俗,客人临门,男子席右首,称“客席”;左首为女席,也可称为“灶间”。

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一般平民居住的是一层建筑,结构简单,上石围墙,以往梁作骨架,木柱截面圆形,上细下粗,柱头上依次加方形木斗和托木,再放木梁,梁上铺椽,再加树枝或短棍,最上覆以石子和粘土,有些房屋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阿嘎”土打实抹平,以防漏雨。农区住宅里马蹄形的平房居多,一般坐北向南,房顶四周以80厘米的女儿墙相围,四角垒起垛子。藏历新年时,每个垛台插上树枝,各个枝梢缀系彩色风马经幡,一般每年藏历年时换一次,以示运气亨通。房屋前方正中设有香炉,吉日良辰,焚香祭祀,大门上方设有小佛龛,里面贴有标志密宗本尊及其坛场合一体的十相自在图文,以示祈求能避凶煞、晦气,逆缘变顺境。平顶住宅几乎都有围墙。传统住房的布局,中间是经堂,两侧各间作居室,厨房挨近居室,厕所盖在离住房较远的围墙两角。住房窗户有檐,檐头用彩色方木叠起,这样既能保护窗台不受雨淋,又增加了房屋的美观。住宅所有门窗两边均用黑漆装饰,与白墙壁相互映衬,格外醒目。农区宅院内一般设有生产工具堆放室、饲草储存室和羊圈牛棚等。

农村的庄园建筑十分高大华丽,有些高达5层、6层。庄园主居于最高层,三面朝阳的大玻璃窗。冬季和煦的阳光射入室内,十分温暖;夏季可以饱览四周的绿田与树林。门楣、梁架、额枋和柱头雕有生动、细致的图案花饰。楼内分别有经堂、客厅、卧室、管家室、贮藏室等等。楼前三面回廊,形成院落、院内设有大小厨房、家奴与“郎生”们的居室、纺毛捻线织氆氇的作坊等。马厩、羊圈、牛棚均与院子隔开一般,设在后院。

藏东林区,村落大部在半山缓坡地带。人们就地取材建造木屋。屋顶斜面盖木瓦,墙面多用圆木重叠垛成。工布一带多见墙壁用不规则的卵石砌成。房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用独木截锯形的梯上下。多半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进门为正房、中央砌1平方米左右的灶塘,全家平时围着灶塘边用膳、边取暖。灶塘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来客也坐在灶塘边用茶,进行交谈。

一般城市居民住房多半是公寓式的平顶宅院。这种平顶宅院是土木结构,用较规则的块石砌成50厘米厚的墙(这种石筑厚墙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屋顶结构和门窗的袋饰都与农区平顶相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建筑布局是:四面楼房相围,中间庭园,一座宅院内可住上10户人家。每户有2~4间房屋不等,另加一间厨房;院内一口井,水公用;宅院东西两侧各有公厕、城镇居民普遍喜欢养花,各家窗台上都摆着各种花盆。一每当春夏季节,鲜花盛开。绚丽多彩,整个院内花香扑鼻。

藏区寺庙建筑规模庞大,装饰华丽。主殿拔地凌空,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辉煌,回廊曲槛,幽宽邃多姿。有些寺庙坐落于山野,背岭临源,楼房叠砌,鳞次栉比。寺内壁画纷呈,雕梁画栋,为藏族建筑艺术的典型杰作。

居室的内部陈设与装饰:
藏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厅、经堂和厨房等部分。经堂属净地,供奉佛圣,一般不作他用。藏族习惯不用床铺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饮茶用膳。“卡垫”上面铺上漂亮的彩色“冲丝卡垫”。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卡垫”一般高 30厘米,宽约1米见方,用细帆布做包套,内装独獐子毛或干软草。“卡垫”质软结实,隔潮保暖。“冲丝卡垫”是毛纱或棉纱做经纬制成的,它具有编织精密、颜色鲜艳、花纹富有民族特色、经久耐用之特点。

藏族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放书的“比岗”,高约1.1米,上方玻璃对开门。一般放置在坐垫的一角。“洽岗”(意为双柜),必须成对,略高于“比岗”、相连摆设在屋内正面沿墙,上面摆放佛龛。藏桌高60厘米左右,为面宽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镶板。一面有两扇门,桌腿形似狗腿。不论藏柜或是藏桌,表面都绘有各种花纹、禽兽、仙鹤、寿星、八祥徽,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鲜艳动人,看上去十分富丽。

藏族住宅的客厅、卧室、门庭和大门两边大都绘有各种花饰图案。一般室内墙上方四周绘三色条纹花饰,下方涂乳黄或浅绿色颜料,柱头梁面画有装饰图案。住宅大院的门廊两壁绘有驭虎图,象征预防瘟疫、招来吉祥;或者画财神牵象图,画中有行脚僧牵来大象载满珍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藏族普遍喜欢屋内悬挂诸如《和气四瑞图》、《六长寿图》、《圣僧图》之类的画,有些人把它画在室内墙壁或藏柜门面上。《和气四瑞图》。是根据释迦牟尼讲述的故事所画。古印度嘎西绕地方有大象、猴子、兔子、羊角鸡4种动物,它们和睦相处,地方安宁,人寿年丰。图的周围是绿色草地和硕果累累的果树,象征家庭和睦祥瑞。《六长寿图》中,银白胡须的老翁坐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周围绘有从悬崖倾斜而下的小流,悠闲自在的鹿、鹤,以及松树等,象征全家健康长寿。

⑺ 唐卡都是人物画像吗

坛城画:与唐卡相类似的还有坛城画。是一种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坛城是指佛的宫殿,由外到内以圆形和几何体形式层层相套构成,正中间为主尊或佛,外面图形以水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第二层起用圆形的金刚图案、水图案、莲花图案装饰,表示大海、风墙、火墙和金刚墙、莲花墙、护城河。内套正方形图案表示城墙、屋檐,层层深入,最后到达主尊殿,并用红、黄、白、蓝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图案结构复杂,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
孜各利画:孜各利画是一种袖珍画片,因它尺寸大小,根本不能用锦缎装饰起来,其最大的尺幅也就是15×20厘米。最常见的幅形是条幅形,内容多描绘各种神灵,有时也画一些诸如佛塔之类的神器。
头神画:头神画是经常用作书籍插图的袖珍画,当用作书籍插图时就叫做头神画。这种画一般夹在书籍的中间或放在页边上。
萨拉南夏游戏图:这种游戏使用一种叫“萨拉南夏”的游戏棋盘,这种带有图像的“棋盘”最大的可达2×1.5米。萨拉南夏游戏有点像西方蛇阵游戏或梯形游戏,只不过萨拉南夏是带有宗教目的的一种游戏。“棋盘”有六块不同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都可以“复活”,代表佛陀一生事迹的不同棋路都是用绘画的形式描绘的。

壁画:壁画描绘的主要是宗教题材,描绘神灵和其他一些精灵,宗教故事等等,在寺院、庙宇、宫殿、私人住宅、工棚、驿站以及各类客店都可以看到壁画,有时也在户外画壁画,寺院殿堂的天花板更是经常画壁画的地方,偶尔也画在经堂的梁柱之上。
世俗画:一些非宗教主题的绘画,有的画历史题材,有的描绘史诗英雄格萨尔大王,有的画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等;还有一些描绘世俗社会、传说故事、花卉、植物和其他一些世俗内容的对象。这些世俗画中有一些含有祝福的象征意义,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九种:(1)八吉祥;(2)八吉祥物;(3)七种王室珍物;(4)七宝物;(5)不和之战图;(6)和睦四兄弟图;(7)蒙古人导虎图;(8)由鼻牵象图;(9)六长寿图。
传记画:有表现释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种故事的本生图和佛传;有大师传(莲花生、阿底峡)、法王传(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达赖)、藏王传(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等。这些壁画往往用几十以至几百幅连环画面,表现人物的生平事迹。如布达拉宫红宫第五层司西平措大殿的西壁上,全部是五世达赖一生的活动。壁画面达几百平方米。有一组唐卡,以一百多幅画面描绘萨迦法王八思巴降生
3.48亿拍下明代“唐卡之王”
、赴京州、应召进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册封、圆寂等整个生平。古格王朝遗址白庙中绘有吐蕃王朝世系图,概括了王朝的发展过程。
肖像画: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藏王像,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后妃像;有达赖、班禅等高僧活佛像等。
故事画:以猴子变人最为著名。布达拉宫白宫东大殿、罗布林卡达旦米久颇章小经堂的“猕猴变人”壁画和大昭寺主殿内门楣上的木雕,都是有名的作品。雕刻非常动人,称得上是难得的珍品了。
风俗画:壁画中还有许多画面,表现了藏族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和体育竞技活动,大昭寺主殿西壁南侧一组庆贺图有歌舞、乐器演奏、竞技表演,场面非常热烈。布达拉宫壁画中有赛马、射箭、摔跤、抱石等各种民间体育活动。桑耶寺主殿回廊中有一组民间杂技如马技、倒立、攀索、气功表演等,人物神态动势栩栩如生。
建筑画:西藏古代建筑壁画中,都有许多巍伟壮观的建筑形象画,如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山西五台山等等。

⑻ 如皋是一个县级市还是地级市

县级市。如皋隶属南通市,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回角洲上海都市圈内,南答临长江,与苏州张家港隔江相望。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长寿之乡,世界第六长寿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民国时期的中华第一大县、我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等四个“之最”是如皋历史文化的最好写照。
我们如皋还是不错的!

⑼ 藏式家具的特色

西藏,这块地球上最后的神秘地方,它的一切对都市小资都有致命的吸引力。藏式家具虽然形式单调,品种不多,但它们那充满神秘色彩的绚丽文饰和古朴造型,已经成为小资的时尚精品。对于热衷者而言,藏式家具绝不仅仅是用品,而是浓墨重彩的文化符号。
藏式家具1990年在国际市场上首次出现。它们大部分来源于寺院等宗教场所,还有许多是从藏民手里收集到的。与生活在平原上的家庭不同,大多藏民喜欢坐卧于地上,所以藏式家具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凳子、坐椅。西藏家具可以分为箱子、柜子和桌子三大类。
作家马丽华在她的《西行阿里》中写道“西藏本身并不具备很多,除了石头和雪,但通过对它的凝视,它给予的一瞥便可成为无限。”浓烈的色彩和金色雕刻装饰是区别于其他传统家具的最明显特征。家具没有装饰,藏族人是难以接受的,就如同不能接受酥油茶里没有盐或糖,荣任时没有歌一样。 藏式家具大部分来自于寺院等宗教场所,少量来自民间。由于西藏丰富的宗教资源和悠久的历史,西藏同胞的生活都围绕着宗教展开,所有的藏式家具几乎都被绚丽的彩绘所覆盖,图案上忠实地记录着宗教故事和历史传说,使得这些家具在宁静的雪域中具有相当丰厚的故事性。有的家具表面还出现了奇妙的肌理变化,那是因为时间的缘故。西藏家具的材质一般多用核桃木、松木(如雪松)、林芝云杉和喜马拉雅红杉(又名西藏落叶松)等软木制作,也有些藏柜有简单的雕刻,选用稀有的高原硬木,但比较少见。由于西藏的高原潮湿特性与虫害盛行,对木材的损害十分严重,使有些家具不能长久保留,但是酥油灯灰可形成一种有效的保护层。
藏式家具在造型上古朴华丽,尤其是金属装饰品使其具有一番豪华气派。在装饰手法上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彩绘、珠宝镶嵌(松石、珊瑚石、猫眼石等)、铁尖钉封边、木群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当数兽皮镶嵌。常用豹皮制成大小占箱柜正面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方形皮块,镶嵌在深色的箱柜表面,质朴大方、狂野奔放。几乎所有的藏式家具都被绚丽的彩绘所覆盖,有的还有肌理变化。藏式家具装饰纹样博采众长,华丽美观,常见的有龙纹、动物纹、植物纹、雷云纹、几何纹等。纹样大都与财富和珠宝有关。在描绘技法上富有层次,色彩鲜艳,民间意趣浓厚,有些图案构思大胆,意象诡谲,极具现代感,而且其表面装饰多数采用金色彩绘图案和雕刻装饰图案。
与汉式家具区别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当数兽皮镶嵌,常用豹皮,制成大小占箱柜正面1/3到1/5的方形皮块,镶嵌在深色的箱柜表面,质朴大方,狂野奔放。能看到的痕迹是,在卯榫对接部位,用兽皮镶包或用动物的筋当做绳子穿插后绷紧,用于增加牢度。
西藏古典家具主要有藏桌、藏柜、箱子三大类,种类相对较少,现在购买藏式家具主要是起到家居的装饰作用。
藏式家具的摆设与装饰藏民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厅、经堂和厨房等部分。 藏民族一般习惯不用床铺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沿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喝茶吃饭。卡垫上面铺上漂亮的彩色冲丝卡垫。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卡垫一般高30厘米,宽约1米左右,用细帆布做包套,内装獐子毛或干软草。卡垫质软结实,隔潮保暖。冲丝卡垫是用毛纱或棉纱做经纬制成的,它具有编织精密、颜色鲜艳、花纹富有民族特色、经久耐用的特点。
藏民族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放书的比岗,高约1.1米,上方玻璃对开门。一般放置在坐垫的一角。洽岗(意为双柜),必须成对,略高于比岗,与摆设在屋内正面沿墙,上面摆放佛龛。
藏桌高60厘米左右,为面宽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镶板。一面有两扇门,桌腿形似狗腿。不论藏柜或是藏桌,表面都绘有各种花纹、禽兽、仙鹤、寿星、八祥图,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鲜艳动人,看上去十分富丽。
几乎所有的藏式家具都被绚丽的彩绘所覆盖,有的还有肌理变化。材质多为雪松或普通松木,相对较软。需要雕刻的家具则选用稀有的高原硬木。 藏族建筑的门饰
藏式家具在装饰手法上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彩绘、珠宝镶嵌、铁尖钉封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镶嵌在深色的箱柜表面,质朴大方、狂野奔放。
藏民族住宅的客厅、卧室、门庭和大门两边大都绘有各种花饰图案。一般室内墙上方四周绘三色条纹花饰,下方涂乳黄或浅绿色颜料,柱头梁面画有装饰图案。住宅大院的门廊两壁绘有驭虎图,象征预防瘟疫、招来吉祥;或者画财神牵象图,画中有行脚僧牵来大象载满珍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
藏民族普遍喜欢屋内悬挂诸如《和气四瑞图》、《六长寿图》之类的画,有些人把它画在室内墙壁或藏柜门面上。

⑽ 藏族配饰绿色老玛瑙值多少钱

藏族女子多爱在颈项上佩戴各色饰物,有用式样不同的古海贝化石串成的项链(名为“丝”),也有用彩珠、海贝化石、绿松石等混串而成的项链,还有各式骨制、珠宝、蜡珠等长短不一的饰品。在这些项链中间常常悬挂着一个制作精美的金属小盒,叫作“嘎乌”。
嘎乌的形状不一,一般为银质或铜质,盒面上镶嵌有玛瑙、松石,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嘎乌的里面装有佛像或活佛、喇嘛的神物以及护身符等。嘎乌是由佛盒演变而来,现已成为藏族女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饰物,认为佩戴上它可以护身。
藏族女子也喜欢佩戴腰饰。腰饰多为宽带形状金属或皮革制品,还有的是单股或多股银链,镶嵌金银珠宝,一端系于腰上,一端挂着钥匙、铃铛、耳勺等。腰饰上面雕有莲花瓣、孔雀、鹿、吉祥八宝、六长寿等图案和镂空花纹,寓意着吉祥平安。
学纪,俗称“奶钩”,也有的叫作“肖桑”,是藏北青海牧区女子喜爱的佩饰。它原为藏族牧区女子挤奶桶的钩子,后来逐渐转变为实用和装饰双重作用的饰品。学纪形状如小铁锚,长约1尺左右,多为银质,上面镶有松石、玛瑙并雕有各种图案。藏族牧区女子无论居家或外出都喜欢随身佩戴,将其系于腰间,垂挂在左腹前。由于它的作用日趋偏于装饰,制作亦愈加精美。
佛珠也是藏族不离手的宗教饰物。佛珠有一百零八颗,用线绳穿连起来,既可以戴在颈上,也可以挽于手腕。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的广大藏族农牧民中,无论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为佛像、或为经文、或为“舍利丸”的“护身符”,并装入精致的佛盒或珍贵的呢革包中,佩于腰间或系于颈上,以求随时得到佛的护佑,避免灾祸。它同时也成为一种颇具藏族特色的装饰品。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阅读全文

与六长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娄底失地城镇养老保险 浏览:96
南村镇敬老院义工 浏览:970
人事给财务发放养老金的通知 浏览:24
未婚女孩体检妇科方面要查什么 浏览:958
军队离退休人员换发退休证 浏览:906
养生三件套有哪些 浏览:94
一横老师孝顺父母演讲 浏览:137
北京过户给父母多少钱 浏览:831
治多敬老院 浏览:779
退休人员移民瑞士 浏览:56
父母近视如何不遗传小孩 浏览:703
中老年人适合哪些食物 浏览:876
养老保险类别 浏览:343
长寿邮政长寿分公司凤城揽投部 浏览:76
腿型看长寿 浏览:894
光明旧村哪里可以体检 浏览:941
父母怎么培养双语宝宝 浏览:342
老年人得了耳聋怎么治疗 浏览:935
中老年人女装小衫 浏览:632
企业如果倒闭退休员工工资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