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科院士贝时璋,为什么吸烟六十多年还能长寿
中科院士贝时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也是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2009年离世,享年107岁。如此高龄,让很多人都开始探究贝时璋院士的长寿之谜,众所周知,吸烟喝酒是最影响寿命的生活习惯,而贝时璋院士有60多年的吸烟史,他为何还能如此长寿?
第三,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心态非常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贝时璋院士,就非常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做朋友,在跟年轻人交流的过程当中,能够保持自己大脑的活跃度,感受年轻人蓬勃向上的朝气,生活当中那些负面情绪也会消弭于无形,也能保证自己大脑的健康。
第四,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想要健康长寿,就应该坚持规律的运动,运动能够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增加肌肉和关节的灵活度,贝时璋年轻时上下班都是走路,来回3000步的路程,坚持了40多年,退休之后也经常坚持在家走路运动,为自己的身体和关节做按摩,常年坚持运动,让他能够一直保持健康和活力。
B. 现在人类的最高岁数有多少啊..有180没。...
问题1。没有180,这个说法不一,有下面几条:
1.2005年12月9日,在厄瓜多尔的港口城市瓜亚基尔的家中,116岁的玛丽亚·埃丝特·埃雷迪亚·卡波维拉展示吉尼斯世界记录颁发给她的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人的证明。 130岁 印度发现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
2.大洋网讯 据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布朗村的居民讲,生活在这座村子里的老太太戴弗吉·黛维已经至少130岁高龄了。如果她的年龄能够被证实,那么她将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比已知的世界上最长寿的一位中国妇女还大14岁。
3里约热内卢6月15日消息:据说已有129岁高龄的巴西妇女玛丽娅-卡尔莫-杰罗尼莫6月14日去世。
根据教堂有关洗礼的记载,杰罗尼莫出生于1871年3月5日。但由于没有出生证明,她没有被承认为世界上年纪最大的妇女。
杰罗尼莫出生在一个黑奴家庭,当时巴西还是一个君主国。她17岁的时候,巴西废除了奴隶制,但她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小镇,替别人当了60年的保姆。在127岁的时候,她才第一次离开家门,看到了海洋。巴西在里约热内卢为纪念废除奴隶制而举行的狂欢大游行仪式上授予她世界上年纪最大的人的称号。她的主人阿戈斯丁霍·居马拉斯近年来一直在试图让《吉尼斯世界记录》承认她为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女性,但未获成功。“他们说教堂的洗礼记录不够,必须要有出生证明。”居马拉斯不久前对记者说,“问题在于当时没有出生证,尤其是奴隶。”
4最老的人有141岁。。。马来西亚最近发现一位现年141岁的老人。马有关当局已向《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提出申请,将他列为世界上最老的人。
这位老人名叫奥玛,现居住在马来西亚东北部丁加奴州首府丁加奴的马尼甘榜日兰。他有4名子女、96名孙子女和曾孙子女,全家四世同堂。目前,奥玛仍能做一些家务。
根据《马来西亚纪录大全》记载,奥玛生于1857年9月26日,现年141岁。
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可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法国的让-卡尔门特,他在1997年8月4日去世时享年122岁。
人类寿命的极限到底是多少?这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尽管百岁老人仍然少见,人类的平均寿命(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在延长。但是这种趋势能保持多久?科学家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研究,发现包括限制热量摄入在内的一些方法可以显著地延长它们的寿命。但是这些方法是否可以成功地应用到人类的身上,以及能延长多少寿命呢?一些科学家认为,至少人类活到100岁可以成为家常便饭。不过,即使是这样,长寿也会带来其他的麻烦,比如社会保险。
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研究中心主席罗伯兹表示,科学家曾认为,可能还需要100年,人类的寿命才能延长一倍。但多项研究成果已使科学家相信,这一时间将大幅缩短。他认为,50年内,人类的平均寿命就可达到150岁。
另据英国《卫报》报道,长期从事人体衰老机制研究的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家瓦尔特·隆哥教授发现,经过基因“修改”的酵母菌,寿命延长6倍!这项试验创造了延长生物生命的最高记录。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上。
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可完整地诠释细胞的老化机制。试验中,研究者把酵母细胞中的两个核心基因Sir2和SCH9去掉。Sir2基因通过抑制整段整段的基因组来控制寿命长短;SCH9基因主要控制细胞将营养转化为能量,专门向细胞通告现在食物是否充足。如果生物体内缺乏这两种基因,细胞就会“认为”储备的食物即将耗尽,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延续生命上,而不是继续生长和繁殖。通过抑制Sir2和SCH9这两种基因的正常工作,研究人员成功地将酵母菌的寿命由自然状态下的1个星期延长到了6个星期。
科学家们已开始在老鼠身上进行此类试验。试验鼠在去除这两种关键基因后,寿命明显延长。如果按人类的平均寿命70岁来算,一旦可以将生命延长6倍,那么人类岂不是可以活到400多岁?
现在已经发现了细胞的染色体顶端有一种叫做端粒酶的物质。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当端粒最后短到无法再缩短时,细胞的寿命也就到头了。如果对端粒酶来个“时序倒转”,细胞不就长生不灭了吗?已经取得的成果有:使用纳米技术,老鼠的脑细胞寿命被延长了3—4倍;使用转基因技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次数从65次增加到200次以上,突破了“海弗里克极限”(即细胞分裂次数极限为40—60次)。
我们到底能活多久
正常人到底能活多少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采用不同的方法所推算出来的年限是不同的。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测算法认为,人类寿命是其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自胚胎期开始细胞分裂50次以上,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从而推算出人类最高寿命至少是120岁。性成熟期测算法推算,人类的最高自然寿命应是112—150岁。生长期测算法推算,人类的自然寿命为100—175岁。怀孕期测算法推算,人的自然寿命最高可达167岁。以上方法推算结果表明,人类正常的自然寿命都应该在100岁以上。
随着人类环境卫生的改善、公共卫生质量的提高,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在4000年前的青铜器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从青铜器时代到公元1900年的4800年间,人类的寿命估计约增加了27年。从公元1900年到1990年短短90年间,增加的幅度至少也有这么多。
问题2。最高的人
无可争议的最高的人是美国人罗伯特·沃德洛,1940年他去世前的身高为2.72米,如果他能再多活一年,身高就会超过2.74米。世界上“真正的”(无病理原因的)巨人是安格斯·麦卡斯基尔,当他1863年在加拿大去世时,身高为2.36米。
美国目前最高的人是马努特·博尔,身高为2.31米,他1962年生于苏丹,现为美国公民,他曾在费城76人队和其他篮球队打过球。
英国目前在世的最高的人是克斯托弗·格林纳,他身高为2.29米。
突尼斯在世的最高的人是拉德胡阿尼·沙尔比,他于1999年4月22日至23日接受严格的测量,身高为2.359米。
最高的女性是中国湖南省的曾金莲,她1982年去世时身高为2.48米。
桑迪·艾伦是在世的最高的妇女,身高为2.317米,她10岁时身高为1.905米,她目前的体重为209.5公斤。最高的夫妻是加拿大的安娜·哈南·斯旺和美国的马丁·冯·布伦·贝茨,他们于1871年结婚时身高分别为2.27米和2.20米。
目前还活着的世界上最高的人,众说不一,内蒙古的“喜顺”是不是最高的?为什么又能去申请吉尼斯,看看下面这一段自相矛盾的报导:
中国内蒙古有个外号“一号牧民”的高个,名叫喜顺,身高2.38米,比篮球明星姚明还高12厘米(姚明身高2.26米),如今,湖北的高个更高,便是被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列位“亚洲第一巨人”的张俊才,1966年出生,身高达2.42公尺。他前日走在湖北武汉的街头,鹤立鸡群,引来众多路人的围观。
去年媒体上说乌克兰一位运动员身高2.53米,还有一些不同的报导,不能确认“喜顺”是不是能够算是活着的世界第一。
问题三。24岁的巴基斯坦人阿迪勒·艾哈迈德,身高37英寸(约合93.98厘米),成为世界上最矮的人。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04年的纪录,印度人古尔·穆罕默德以22英尺(约合55.88厘米)的身高成为世界上最矮的人。但是德穆罕默德在1999年去世了,所以艾哈迈德现在是世界上最矮的人。
问题四。 从1958年有人第一次看到喜马拉雅山雪人开始,我国科学家便开始对野人进行了探索,为了彻底解开中国野人之谜,国家成立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神农架科学考察队伍。他们有没有发现野人呢?2000年,又有游客拍摄到野人的照片。野人真的存在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冯祚建教授提出了最强烈的反对意见。因为相信有野人的专家缺少一个基本的证据,那便是活体!而那些野人的目击者难道都是在说谎吗?
问题四
中央电视台前不久在《科学历程》节目中特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袁振新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冯祚建做嘉宾,分别就中国“野人”之谜作答,可两位科学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袁振新津津有味地陈述他30多年的研究成果,言辞凿凿地说“野人”肯定存在;而冯祚建却斩钉截铁地驳斥道:“说‘野人’的故事就同说鬼的故事差不多,‘野人’是肯定不存在的!”那么,究竟“野人”是否存在?让我们听听这两位专家自己是怎么说的,我们大家都来判断一下:
一、“野人”古籍上早有记载
在央视的屏幕上,观众看到袁振新坐在主持人对面似乎很得意。他真像说故事一样绘声绘色地向主持人讲开了他所“经历”的一切。袁振新说:我与“野人”已打了30多年交道。而且从周朝文献上就查出,南方土著给皇宫进贡过两头“野人”,古籍上有时间、地点、人物,记得很清楚。而楚国人将“野人”称之为“山鬼”,有关“山鬼”的诗中更清楚地描写了其喜欢笑,躲在树林里,害羞,见人就逃跑等特征;《山海经》里则把“野人”叫做“玃、猩猩、狒狒”;宋熙宁年间,把“野人”叫做“反犬加雷”,因它声音很大,住在皇帝后宫40年,常惊扰宫女,但卫队又不敢逮它,它甚至还跑到妃子寝宫里去闹事。袁振新还说,著名大学问家李时珍在他大名鼎鼎的专著《本草纲目》中也搜集古书清楚地记载了,有“野人”这条,不过当时是叫“狒狒、人熊、山都”。
二、“野人”最早发现在1954年,叫“雪人”
袁振新称英国人是1954年在喜玛拉雅山拍摄到“雪人”脚印,拍电影时摄影家也亲见“雪人”是直立行走的东西,追踪没见着,只见其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袁振新认为,其实“雪人”是生活在峡谷中,翻过峡谷时容易被人发现,所以“雪人”应称为“林中野人”。袁振新说国内有人见到真实“野人”,是在1958年,次年获重要发现,拿到实物。当时中尼边境有牦牛被“雪人”打死,“我们找到毛,有人认为是熊,又像是少女头发,结果到北京检测都排除。证明目击者讲的是未知动物,是‘雪人’”。
三、目击者讲的故事
袁振新还讲了下面目击者所说的故事:1974年,在湖北房县,有个生产队长在青龙寨一山坡上割藤,听到背后有脚步声。一回头只见有只两脚直立的动物扑过来抓他,这时生产队长翻过身来抓住其头发,又用镰刀砍其手。可中科院动物所派人调查发现是荒唐笑话。过了两年,1976年,神农架林区有6位干部在云南开会,到半夜有位干部的女儿发高烧,其中几人就陪着开车回去。在开到凌晨1点在房县与神农架交界处时,司机仿佛看到前方有个红毛动物,汽车大灯一照,那东西半透明,肚皮大,前肢短,后肢高,脸长不是熊,大家不敢逮它。其中姓周的农林局长捡起块石头砸其屁股,它才跑了。从目击者描述看像熊,神农架也有熊山之称,这是否对人的错觉?
四、苏联专家认为是巨猿后代
毛人、野人真的存在吗?袁振新说,正好我们去调查时的地方,离发现“野人”处不远,当时当地有个叫龚玉兰妇女的说,有天她翻过山崖处,看见一红桩桩很高,有2米多高,对她眯眯笑。她惊慌失措,那家伙追她,龚玉兰吓得汗珠下来直喊“野人”!
7月19日黄万波教授去调查,在“野人”蹭痒的树干1.3米、1.5米处都分别捡到毛,与熊毛显然不同。1959年开始怀疑是巨猿,当时苏联专家也对秦岭发现的“毛人”发表看法,人为是巨猿。据当时调查队有个化验员叫樊井泉的,他曾与两位房东老汉聊天。那两老汉因穷共娶了一个老婆,樊问他们为何不养鸡鸭?老汉们回答因为有“毛人”会来吃鸡,还叫樊井泉黄昏时随他们去看。后果然见到一母一小两个“毛人”。樊回来很兴奋,老汉告诉樊说小人已有7岁了。这些,苏联专家都详细记录下来,说很可能是巨猿后代。而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当年也在广西山中研究第四纪动物化石,发现一般动物群都是开始小,后群体分布大,到最大时,环境变化最后灭绝,而巨猿是与熊猫平行发展,不是最大时灭绝。过去也曾从熊猫头数看,认为熊猫灭绝了。结果后来在秦岭发现了。古籍记载熊猫叫“貘兽、花熊、白熊,”在唐朝一太后墓里,还挖掘出过熊猫的头骨。
五、袁振新说他曾与“野人”零距离
袁振新还曾任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馆长,1976年参加了“野人”调查队。他说和黄万波教授一起曾听说过另一件事:当时安阳公社何喜翠老师带几个孩子在海拔1400米的天子坪发现那家伙(“野人”)在捋头发,何老师看到后吓得要跑,但那家伙听到后转了一圈走了。复员军人报告我发现“野人”脚印,我去看后看到很清晰。于是便走一段跟踪一段,“它很鬼,我们走它也走,我印象最深是它跨过树干时滑了一下,脚趾头插进去。我们找到一根毛。但时近天黑,廖参谋说2个人对付不了。森林密,大黑山,但当时我们兴奋得很,直喘气、流汗。”1977年鄂北奇异动物考察队去了,考察队有100多人,有一战士的枪还走了火,但考察没有结果。后人们又在铁炉沟,那很陡的坎附近,在一洞口看见有一大脚印,留下的粪便里有蛹壳、小动物毛。当记者问:为何没见到一个“野人”的活体呢?袁振新答:当时我们有个神枪手叫袁裕塔,在距“野人”200米处观察了“野人”两个多小时,都没有开枪,因当时湖北的陈丕显书记和韩宁丰省长强调不许打死“野人”。当时房县的老县长魏庚亭、小学教师赵坦等有板有眼的320多人目击到“野人”。而最新的“野人”照片是去年16个同去神农架的黄石旅游者拍到的。
可那张照片展示出来后,在上面特地画的箭头上,人们还是很难看出“野人”的踪影。
六、冯祚建指斥“野人”说是伪科学
冯祚建研究员则是带着十分严肃的面庞坐在主持人姜勇面前的。他似乎很激动地说,这是科学与伪科学的问题,不存在学术的争论,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野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说‘野人’的故事就同说鬼的故事差不多!”
冯祚建说,1962年我们到西双版纳去调查,那里的县领导谈起此事很平静,认为从毛色和大小,从老百姓传出的情况来看,就是长臂猿。因为60年代初长臂猿数量还很多。1974年湖北房县有个生产队长叫殷洪发,他说自己上山砍柴,听到不远有动静,问后无人应答有继续干。后一抬头看见“野人”,于是殷一把抓住它的头,砍它,“野人”叫疼,殷又抓头发砍了一刀,拽下27根毛。6月中旬,房县廻龙区一个饲养员叫朱国强,放牛时牛鼻子嗅出声音,看见一个“野人”有1米多高,眼红,全身红毛,弯的指甲有1寸多长。朱用火枪去捅,“野人”拽住不放,因为枪口正好对着“野人”肚子,朱国强就一枪打进去,然后他自己赶紧跑回来。
冯祚建认为这两个所谓遭遇“野人”的故事都缺乏起码的科学依据。
七、冯祚建说目击者描述缺乏科学依据
作为动物研究专家的冯祚建指出,这两个故事中,“野人”共同点都是被动地站在人的面前。而动物的行为有觅食、护幼、配偶等多种行为,这些行为都是为保护自己,生存和繁衍。动物的本能是遇到野兽会主动出击,而灵长类更会保护自己。所以上述两个“野人”故事中的“野人”根本不符合野生动物的基本行为规律。那所谓的“野人”毛发,经切片扫描与有蹄类动物毛发一致,在殷洪发家十几米处就有那动物的皮,这其实是一种当地常见的动物叫“猎羚”的毛。事隔25年后专家又去拜访他,与他聊天,殷洪发才说当时是不想让孩子乱跑,吓唬小孩编出的故事。而朱国强当时地方有个官员李建也曾去访问过他,他一时下不来台,我们后来分析朱国强也不会故意说假话,很可能是做了一个恶梦。但无论怎样,我们不能用他们是贫下中农、基层干部就不会说假话这种观点去推测就有“野人”,我们需要科学的证据。就是说,如果确有“野人”,就不会是一两个,而是一群,否则它们就不可能生存下来。如果确有“野人”存在,我们也一定能找到其活体,但近半个世纪来,却没有一例“野人”活体被发现,所以称“野人”存在是无稽之谈。
八、媒体又报:神秘“野人”再现神农架
真是无独有偶,正当专家们在荧屏上唇枪舌剑时,神农架林区又传来遭遇似人非猴动物的消息。有媒体报道称:最近,神农架林区红坪镇副镇长邱虎,红坪林业站站长付传金在近距离内见到了“野人”。以下的故事同样和几十年前一样生动:
这天,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朱诗章等党政领导恰巧前往红坪镇检查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由于邱虎分管此项工作,接到通知后,他与付传金连夜从相距百里的板仓坪赶往红坪镇。夜晚11点40分,当车开到距原桥洞沟公路附近约250米,付站长看到公路前方距车20米处有一个似人非猴的动物在直立行走,当车灯猛然照在它身上时,它急忙横跨公路,飞快地向阴峪河方向的原始森林逃去;它挥动双臂拨开树木.发出又响又脆的声音。只见它浑身长着灰黄色的毛,似枯黄的草,没有尾巴;它大步横跨公路时弯着腰,身躯肥壮,体重大约100公斤以上;从它一大步跨过公路的动作来看,十分机智灵活,几秒钟就消失了。
付站长开着吉普车往前又开了100米,当小车快要驶上209国道时,邱副镇长突然醒悟了.莫非它就是人们常说的“野人”?于是,他对付站长说:“快将车开回去看看,如果真是野人就太好了!”当小车返回桥洞内,下车后,邱、付两人果然发现了一些零乱的人形赤脚印,其中有两只人形脚印十分清晰,显然是“野人”横跨公路时的那两只脚印。
邱副镇长当时用张开的手指比画,脚印有两手掌长,约40厘米,宽15至17厘米,四趾并拢,拇指外撇,与其他四趾的裂约70度;两个赤脚印相距2至2.2米。付站长当即大声
叫道:“就是刚才那家伙留下的脚印,肯定不是熊.我到神农架工作这么多年专搞林业,对熊再熟悉不过了!”
九、林区区长说,人形动物由来已久
据神衣架林区党委副书记、区长谭徽介绍说,神农架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野人”传说。在这一带,目击“野人”的群众多达数百人。
神农架林区宣传部部长卢德鲜接受采访时说,从许多人讲述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他们的确遇到了“野人”;从1994年秋至1996年4月,野考队已完成了对神农架及鄂西北地区的初步摸底探险考察。涉及神农架、鄂西北20多个乡镇,近千平方公里范围,走访调查了一年多,获得大量有关奇异动物(野人)及奇特自然现象的有关信息,并对一些相关信息进行了实地察看与考证,探险考察了一些神秘原始地区。通过认真研究分析,专家认为,“野人”这一奇异物种确实存在。
十、当地领导呼吁:查明未知物种刻不容缓!
谭徽说,从历史发展而言,“野人之谜”已困扰我们人类几千年,而现在科技发展,我们有责任将这一世界之谜揭开。从1976年椿树桠看到“野人”,中科院派出第一支科学考察队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野考资料,而在这短短20余年,又不断有人与其相遇,不断有新的发现。种种迹象表明,确有一种神秘的奇异动物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是从哪儿来的?这是人类从早期蒙昧时代就开始猜测的古老问题,然而直到今天,由干从猿到人进化系统学说存在化石上的缺环,科学家仍然无法描绘人类诞生过程的全部详尽图画。
“野人”也许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的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活化石”,蕴藏着人类起源的奥秘,有待我们去揭开!
卢德鲜认为,目前,三峡大坝正在紧张施工中,建成蓄水指日可待。这势必会形成新的区域性小气候,神农架一带的生态环境也很可能随着发生变化。因此,对该地区未知物种应抓紧时间查明,这样,不仅可使当地动植物资源的本底材料更加丰富充实,也可避免因环境变化所造成的遗憾。
十一、吴新智院士:我最先受命调查“野人”
不管人们怎样对“野人”众说纷纭,但我们不仿听听前不久来宁出席国际古人类科学考察年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室主任的吴新智是怎么对“野人‘说的。吴院士在回答记者有关“野人”的问题时说:“在中国,我恐怕是最先受命调查‘野人’的。不过到今天为止,40多年过去了,仍没有发现确实依据,只是传闻,但一直被媒体关注。”前不久,据说神农架当地政府还出面还举办了吸引游客的寻找“野人”游活动,发给游客麻醉枪弹等,为此,吴新智院士感到有必要说话以正视听。
十二、长臂猿带出了“野人”故事
吴新智院士说,1960年,当时在云南西双版纳山区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方式。老乡们年年烧荒,结果耕地离家越来越远。后来有人传说山里有“野人”出没,惊吓乡亲们不敢前往种地。于是当地政府报到中央,中央有关部门就把任务交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我们8个人在两所专家吴汝康院士和潘清华教授的领导下,在西双版纳密林中背着干粮走了几个月,结果抓到两只长臂猿,我们将其放在县招待所门口让老乡辨认,原来所谓“野人”就是它们。到70年代,在神农架又有“野人”消息传来,原来当地有位宣传部长是北师大毕业的,他对此事很有兴趣。并特地到北京找到动物所专家汪松前往查看,汪松去后发现没有根据,予以否定。但那位部长还不情愿,又找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希望派人前往调查。吴新智院士当时是人类室主任,他相信汪松的判断,没有派人前往。
十三、破解“野孩”之谜
吴新智院士说,后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业务科又接到当地干部发来的长达200多字电报,声称他们目击了“野人”。于是该所一些同志决定出发去调查,经过几个月的现场调查,并无所获。以后有些人又成立了“野人”研究会,又有消息说发现了“野人”脚印,在树干上留下的毛发等等。不久后,有位上海的教师又去该地调查,他听说当地有名妇女上山砍柴被“野人”强奸后生下一个“野孩”,脑袋很小而吻部突出,很像猿人,但已经去世。他掘出“野孩”的遗骨带回上海,并发了消息说是腊玛古猿的后代。新华社有位记者叫欧阳采薇看见报道后打算发英文稿,就征求吴新智院士的意见。“当时我考虑这可能是病态的头骨,就建议她让在上海记者站的记者带该头骨去上海医学院请教病理科教师,如果不是病态,可以考虑发稿。后来新华社没有发稿。”几年后考古研究所韩康信教授去上海看出该头骨是患了 “小脑症”的后果,“野孩”之谜破解。
C. 中国院士84岁的叫什么
陈可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是中医学界唯一的中科院院士,84岁的他工作依然繁忙,但身体却十分健康。对于保健和养生,他很有自己的心得。
陈可冀院士说:我从医50年,就总结出了这样一套养生口诀:
心态要调理:要养生来先养心;
饮食要注意:一姜一蒜能防病;
慢病要管理:补品不能随意用。
▲ 晚餐不宜暴饮暴食。
口诀三:慢病要管理
补品药品不乱吃,老人多用膏
陈可冀院士说,由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缺少运动和医疗资源等因素,中国60岁以上的人,一半都有慢性病(高血压,另外高血脂、冠心病、中风)。
陈可冀院士指出:中国的离退休人员,很喜欢买药,甚至是随意吃药。其实,然这样的“治”病方法并不科学,甚至越治越病。
人走向中老年,身体会有所变化:肝脏血流量减少,肝脏代谢毒素能力降低。常言道“是药三分毒”,乱吃药反而会加剧疾病。
对于保健品,陈可冀院士说:我自己是不吃保健品的。对我而言,最好的保健品就是姜和蒜,每天我都要吃一两瓣。
我建议老年人多吃中药膏方来调理,不要随意购买药店的药物自己服用。
保持心态、多吃姜蒜、不乱吃药,这3条口诀是陈可冀院士50年行医总结下来的经验,算得上是健康养生的无价之宝!
D. 95岁的崔昆院士捐款千万,他最初的捐款原因是什么
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为钱财而忙碌一生,不过也确实是这样,我们走到哪里都需要花钱。没有钱的生活很不好过,生活没有保障,对于很多贫困家庭来说,他们的孩子甚至都交不起学费。但是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把他们自己毕生的财富都捐献给了公益,这笔帮助了无数的贫困学子,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一、崔昆院士崔昆院士在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之后的1951年至195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就读。由于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崔昆院士还被派到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金属材料专业人才。他的研究成果弥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并令这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早在1997年,崔昆就当选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钢铁院士”。就算他的研究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了2亿元,但是在81岁还坚持写书,历时7年撰写200多万字,就是希望可以将自己的经历以及所收集的资料整理出来贡献给大家,为国家再做出一点贡献。
E.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如今身材依然能碾压“小鲜肉”,他有哪些健康秘诀
主要是规律的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愉悦的心态来保持身材依然能碾压“小鲜肉”。对于钟南山院士,大家都知道他是2003年抗非典的功臣,事隔17年,他仍然是领军人物,以84岁的高龄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每天进行着高强度的工作。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虽然钟南山院士已经84岁了,却仍然可以一次做上十个引体向上。
所以,要想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身材,除了饮食规律和生活规律以外,还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因为充足的睡眠身体,身体能起到修复和脏腑排毒及养护身体健康的辅助作用。
F. 中国到底有没有科学家院士研究天棉丝事业,我李宇是国际诺贝尔和平奖奔跑长寿生长冠军,能有出路吗
中国有很多的科学院来研究一些甜甜的事中也是很多的。
G. 钟南山今年高寿
82周岁,到了2019年10月便是82周岁。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生于南京。出身医学世家,呼吸病学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抗击“非典”先进人物。现任中华医学会、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等职。主要从事高氧/低氧与肺循环关系研究。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吸烟与健康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学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2016年6月1日,钟南山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H.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谁
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揭晓, 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一位年轻人———40岁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这位年轻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家乡,是我市东阳巍山镇的山区小村麻家村。我们与麻生明院士通了电话,并在22日这天到他的家乡访问了他的父亲和同学。
“这只是小事情”
12月18日晚上,巍山高中华柯老师先挂通了麻院士的电话,向他表示祝贺,希望院士能常回家看看。华老师告诉他,他高中时的老同学孙敏霞和张立新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母校巍山高中教书,院士很是惊喜,即向他们表示问候。麻院士还深情地回忆起高中时的教师:教数学的寿乃方老师一身正气,教语文的俞树良老师书生意气,教化学的沈茂潮老师无微不至,教英语的仇知白老师是杭州人……感慨很多。他说,出国留学前每年回家还常去看这几位老师,如今他们年纪都大了,不知近况如何。麻生明听说有沈茂潮老师的电话号码,急切地记了下来。
对自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淡然处之,一再说:“这其实只是小事情,与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些英雄相比,我这只能算小事情。”他说,当选院士固然是喜事,但这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他表示要把这当做科学研究上的新动力,潜心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次日晚上,记者也拨通了麻院士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是对家乡人的祝贺表示感谢,还一再推辞记者前往上海采访,总说入选院士一事是小事情,希望媒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在科学研究中,他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记者问他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应该是勤奋,还有机遇。
记者请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学术成就,他谦虚地反复地说不能算成就,只是成绩。之后,他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两种状态———单质(如金子)和无机盐(如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金属催化性能都不高。然而,一旦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其物理、化学性质就会‘大变身’,实现更优异的催化性能。我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合成络合物,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
他说,他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它还是个“冷门”,现在已逐渐变成了国际热点,他本人也因为解决了其中多个“瓶颈”问题而得以在这一领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说到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士,麻生明笑笑说:“那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吧。”
真的是运气好吗?记者在打通麻生明电话之前,先联系到他所在单位的同事,他们都说,他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晚上10点前,基本上都可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找到他,他的工作异常繁忙,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可麻生明却说:“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晚饭时分,我也会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在浙江大学工作时,也会兴致勃勃去爬学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嘛。”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40岁就戴上了院士桂冠,的确有点年轻。“我想,这是学术界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麻生明说。未来何去何从?麻生明肯定地说:不会有太大变化。他喜欢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思考一些问题,喜欢与学生讨论最新的实验现象,更期待每时每刻都有新问题、新发现。
“他从小爱读书”
麻生明1965年出生于东阳、嵊州两市交界的山区———巍山镇麻家村。村庄很小,处于大山之间,山道弯弯,交通不便,离巍山镇有15公里路。
我们来到麻家村,这里很安静,中午时分,村民都在屋前边晒太阳边吃午饭。麻生明的父亲麻新伟已经72岁了,这两天成了村里的公众人物,整天笑呵呵的。麻家的房子只有一间,很旧,麻新伟说,1959年家里遭过一次火灾,房屋烧个精光,后来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一间房造回去,背了一大笔债,勉强可住一家人,才结婚成家。1965年生了儿子麻生明,9年后生了他的妹妹麻敏芳,两个孩子读书后,家庭负担更重了。孩子读书都很好,但因为家里穷,女儿就只读到初中毕业。
麻新伟非常朴素,只读过两年小学,但他头脑很好,一直担任村里的会计。“他心算比打算盘还快呢。”村里的人说。麻生明的母亲虽然去世11年了,但在村里人的印象里也是个聪明的人,她没有文化,却很会心算,买东西、卖东西从来没有错过。
麻生明是在困境中度过童年的。在父亲和麻村人心里,他是个诚实朴素的孩子,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很乐意做家务劳动,砍柴、挑柴、劈柴,都抢着干。即使长大以后,博士毕业后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着农民本色,笠帽没戴就下田割稻,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家乡人说:“正是这样艰苦磨难,造就了他。”
他家的隔壁邻居麻允初是麻生明的小学老师,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他说,麻生明小时候最喜欢读书,每门功课都很喜欢,从不和别的孩子打架,也不太爱玩,但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心里认准的事情总是很坚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麻生明先在麻家小学就读,又在胡村初中就读,1979年考上巍山高中。在读书期间,他很节俭,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麻新伟回忆说,除了学费和书费外,麻生明从来不向父母亲讨零花钱。有时,父亲给他两角钱,他就非常高兴,总是存起来买资料。
对父亲来说,麻生明是个孝顺的儿子,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住一两天,有时暑假也回来一次,每次都带着手提电脑,除了看望亲友就不停地工作。他总是对父亲说要好好保重身体,每年还接父亲到上海家中住段时间。他博士毕业后有村里人和他开玩笑:“你博士毕业总要找个漂亮老婆吧?”麻生明说:“要漂亮干什么?只要对父母好就行了。”
我们在麻家村的麻家家谱《柏溪麻氏宗谱》的序言中看到麻家祖先在这里定居的时候,就“好读书如诸葛孔明,不求记忆,如陶渊明,不求甚解,家徒壁立,曰富以吾仁,拥书万卷,古人拟诸万户侯,非虚语也”。而且,在麻家的祖先中,曾有个叫夔卿的人当过大理寺卿和翰林院学士。
麻家村人崇尚读书的风气,使得这个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人才,村支书告诉我们,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麻家村已经出了50多个大学生,留学生也有好几个。村里人把孩子有出息当做是最光荣的事情。
专吃博士菜的书生
1981年,麻生明考上巍山中学,回家一次就要来回走近40公里山路,还要挑着书本、衣服、粮食等二三十公斤的东西。父亲说,那时吃的主食是六谷(玉米)换来的米、马铃薯、番薯,儿子从来不挑肥拣瘦。菜则完全靠干菜当家,就是现在人说的“博士菜”。同学回忆说,麻生明常常带来的是生干菜,连油星也没一点,在食堂里一蒸,就下饭,饭吃得很快,有时说饭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他吃这么快是为了赶快回教室里读书。
巍山高中副校长、高级教师孙敏霞是麻院士的同班同学,她对我们说:麻生明当年个子矮小,穿着很朴素,沉默寡言,朴实憨厚,学习专注,很少与人争论,想不到20多年后他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该校教师张立新说,在巍山高中读书时,麻生明时间抓得很紧,他一大早就起床,洗脸水和刷牙水总是在头天晚上就先准备好放在床下,这样可以节省打水的时间,洗完了就抓紧时间记英语单词。他的数学很好,特爱做难题,深得数学教研组长寿乃方老师的赏识,曾称他是必将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的人。麻生明后来只要在国内,每年都去看望寿老师,在美国留学时还常与他通信。张立新说,他相信,寿老师对麻生明的影响很大。1992年暑假,他在学校遇到麻生明,麻说将要赴瑞士读博士后,来看望班主任沈茂潮老师、寿乃方老师,结果只有寿老师在,他们与寿老师在校门口的红巍大桥上合了影。
1982年,麻生明考上了杭州大学化学系,他从家里只带了90元学费,年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加上学校每月15元的补贴,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张立新也在杭大读地理系,在他的印象里,麻生明除了学习之外从没有娱乐活动,还保持着中学时代勤奋读书的习惯。“16日那天,我听说我们学校有位姓麻的校友当选了科学院院士,我就想到一定是麻生明,果然是他。”张立新激动地说。
麻生明院士在电话中也说,他一直对母校怀有感激之情,鸡年春节还特地悄悄地从母校门前走过,如今学校已经大变样。他在校读书时,走进校门是两排大树,还有很多竹子,环境幽静。原来校门口有一条小道,走过古色古香的庚楼街,就到大街,现在,旧样子已是荡然无存了。
我们打通了麻生明高中班主任沈茂潮老师的电话,他高兴地说,麻生明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班里最好的,大约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学习精神很突出,很好奇,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勤奋,沈老师曾经在麻生明的笔记本上看到过他摘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他当时很感慨,认为麻生明志存高远。沈老师说,麻生明学习很讲究方法,特别注重预习,总是学到老师的前面去,没有讲到的东西,他往往已经自学过了,所以,他是带着问题听课的。因为来自山区,他英语基础不好,就抓紧一切时间学,每堂课下课后都跑到走廊上背单词,晚上总要人催才会去睡觉。麻生明在留美期间曾和沈老师通过几封信,他不服输的个性越来越明显,经常对老师说:“我非要拿出成绩不可。”
每当取得一项科技成果,麻生明就想起家乡给他的力量。他总是深情地说,是故乡东阳哺育了他。
最年轻的院士
麻生明主要从事联烯化学,多中心反应及选择性(区域和立体)偶联反应及方法学在目标分子全合成中的应用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有特定意义的分子的立体选择性尤其是光学选择性的合成。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联烯/炔丙基金属物种参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生成炔烃的反应模式及脱卤钯化形成卡宾的反应,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至今,他已在世界著名化学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07篇,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6项,撰写专著5部和章节2章。2003年以来,任国际刊物Tetrahedron Lett. 和Tetrahedron两家杂志的senior referee。
他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后又到美国普渡大学(Pur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们发现,他在这几年的博士后阶段就在国际上发表论文40多篇,还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他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当研究员,两年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浙江大学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4月6日,他作为6名科学家之一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记者注意到,麻生明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都有十几篇,有的年份竟发表20多篇。他主要从事联烯化学,他发现了立体化学控制开关、碳-碳双键的长距离“移走”、催化剂中金属对碳-碳断裂的完美调控等。他的院士感言是:“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他就是个常常“知不足”的人。
1997年,他从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国,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领域———联烯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类化学结构一向以不稳定著称,因此也看不见有多大应用前景,在有机化学界并不看好。想不到,正是这个“冷门”,培育了一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I. 院士回应一针续命是怎么说的
前几天,#中国富豪乌克兰续命记# 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刷屏。
四位富豪在中介公司的组织下,远赴乌克兰接受“胚胎干细胞治疗”,试图抗衡自然规律,用钱去买健康买长寿。
一针的价格将近60万,他们愿意花400万年轻30岁,不在乎没效果,只要没副作用就行。
近些年以来,伴随着“干细胞”这一概念的产生,与之相关的各种干细胞疗法就层出不穷,“干细胞美容”、“干细胞抗衰老”等等;真假难辨,到底什么是干细胞,什么是干细胞治疗,听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周琪院士的解读。
5月20日,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的2018全国科技周“科学之夜”活动上,周琪院士为到场的小观众和科普爱好者举办了一场名为《神奇的干细胞与细胞治疗》,对“60万一针”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正面回应。周琪院士在讲座中回应要点如下:
相关管理与宣传亟待加强
自古至今,人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梦,希望延缓衰老、延续生命,更有人称干细胞可以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各种疾病。
看看美国怎么做的,大家知道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一向监管很严,对干细胞市场也是如此,随便找几个例子:
2011年,加强临床监管的政策;
2016年,强制性管理干细胞市场;
2018年,FDA要求对美国干细胞诊所及加州细胞治疗中心未获得监管部门批准而销售之干细胞产品发出永久禁止令。
▲ 骨髓移植 1990年 胚胎干细胞 2007年 克隆和iPS 2012年
生命的起始和发育
人是如何从一个受精卵变为完整的个体的?大家都知道十月怀胎,从一个细胞变为一个胎儿再长大为一个成人,是成千上万的细胞分裂增殖的结果,这是个很神奇的过程。
为何大家都长得不一样?这个更神奇,每个人都长成了一个复杂的个体,起始都是源于一个细胞,说明这个细胞中包含了所有的组织器官脏器的所有遗传信息,可以变为身体的组织和结构。
那什么是干细胞呢?
干细胞分为三种:
一种是大家熟知的脐带血干细胞,婴儿生下来之后保存脐带血,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脐带血干细胞只能支持一个30公斤体重的人,如果成年人有需要,在现有条件下是难以支撑生长发育和治疗的;
这种出生以后产生的,脐带血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皮肤干细胞一样,叫成体干细胞;
另一类是来源于早起胚胎的,即还没有发育成胎儿、没有在母体子宫中种进去的时候,从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的,叫胚胎干细胞;
介于这两种之间的这个过程中的就是怀孕期间的细胞,也就是乌克兰诊所中使用的干细胞。
它实际的名字叫流产胎儿的干细胞,在乌克兰是合法的。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违法或者违反伦理的做法。
为获得胎儿细胞而怀孕流产是违法的,也是违反伦理道德的,我国近期也会对知识产权进行修正,对流产胎儿来源的干细胞的获取和使用将不授予专利。
目前对早期的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包括脐带血干细胞的研究,是允许开发成为产品和药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