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听说古代有些朝代60岁以上的老人。就要被活埋。而活埋的方式是每送一顿饭就砌一快砖,宋朝也有是真的吗
原文:越之东有辄沐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资料是列子汤问中间的一段)
大概说的就是在越国的东边有一个叫“折木”同音。的国家,我查了下资料,有的说是古代中国的叫法,有的说是海岛的意思,综其意见,应该是类似日本的一个海岛国,或者类似海南岛的一个海岛。这个地方的人们,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活生生的开膛破肚并且趁新鲜的时候分食。这么做的理由是当地人相信这么做了后以后会多多生男孩,很多的弟弟。还有一个风俗是,如果父亲死了,要把母亲背起来 走到很远很远的山上活生生的移弃掉。因为不可以和鬼的妻子一同居住在一起。
对于提问,因为这里提到的辄沐之国 有概率是中国的某个地方,所以算是针对提问做了个回答。但是具体是哪里还需要学者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
还有这里的陋习在印度,日本都有过。主要就是劳动力短缺,那时候的粮食产量很低,劳动底层的人,在不好的年月真的有饿死的。所以日本人会把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背到山上,美其名曰说是祭山神。其实就是为了让家里的劳动力能活着。有的朋友应该看过一本颠覆三观的数“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是一个英国人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成书的。用书中的理论就可以解释得通这种做法。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古代有过
⑵ 历史上有过人到60岁就活埋的事情吗
版本一:六十岁不死活埋的传说
传说秦始皇残暴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早饭内,因为人到容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想法躲藏起来。
版本二:
相传在大宋年间,人活到60岁不死也要活埋,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经济不发达,物质贫乏,不够用。皇帝认为人活到60岁后,年岁大了,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再创造财富了,(不知皇帝是不是60岁也活埋)只是消费。
版本三:
蒙古人如何统治汉人呢,除了建立必要的军事力量和&工具,汉族老人到了六十岁,必须送到野地里的一个墓穴里等死,这个墓穴也就是老人们说的“砖打墓”。
⑶ 60岁活埋是哪个朝代的事
据说是元朝。这也成为元朝虐待汉人的一个证据。其中,另外一个暴政是,元朝派到各地的达鲁花赤享受当地女子出嫁之后的初夜权。所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是也。因此,元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最激烈的一个朝代。所谓“胡无百年之运”,从忽必烈1271年建立大元,到1368年元顺帝退居大漠,享国98年。
⑷ 古代为什么会有“人到60岁就活埋”的传说,这算杀人吗
其实“人到60岁就活埋”这句话只是一个误传,不过在历史上确实有过这一种说法。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在史前有这么一个“瓦罐坟”的传说,说的是史前游牧民族在迁移时的习俗,据说当时的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一个预先准备好的类似于瓦罐的坟中,而每当送一次饭就加一块砖,直到360天以后,这个坟墓就形成了,而这个老人也算是安葬好了。
不过不管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这一种事情,这么对待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且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统治者要想更好的管理天下,绝对是不会做出这样有失民心的事情的,所以说“人到60岁就活埋”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⑸ 60岁活埋是什么年代
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
这个风俗多见于野史、传闻,正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这种事也称,“瓦罐坟”、“花甲葬”、“六十还仓”、“弃老风俗”。
“瓦罐坟”据传是史前游牧部落在迁移时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亲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亲;
“花甲葬”、“六十还仓”指老人过60岁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见于秦朝秦始皇统治时期);
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只能存在在不发达历史阶段(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粮食的丰富、礼仪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这只是个传说,中国人几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这个故事的由来,但传说和观点也都不尽相同。
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为人到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想法躲藏起来。
话说某年夏季,咸阳被洪水淹了,几天后才消退下去,这时在城门附近,发现了一只如牛大的怪兽,样子有点像老鼠,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
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
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
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⑹ 60岁活埋是哪个朝代的事
这个多见于野史、传闻,正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这种事也称,“瓦罐坟”、“花甲葬”、“六十还仓”、“弃老风俗”。
1、“瓦罐坟”据传是史前游牧部落在迁移时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亲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亲;
2、“花甲葬”、“六十还仓”指老人过60岁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见于秦朝秦始皇统治时期);
3、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只能存在在不发达历史阶段(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粮食的丰富、礼仪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6)60岁就要活埋扩展阅读
道德教育
秦朝采用法家的学说治理国家,认为所有国内臣民不需要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也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及价值观,他们一生只需保持人出生时的本性、并详细知晓跟他有关的国家法令,知道做哪些事会受到奖励、做哪些事会受到惩罚就可以了。这是商鞅变法的基本主张之一。
所以秦朝严禁书籍在国内的传播、严禁从事说教之人在国境内活动,连歌舞、杂耍、说唱之类的艺人都被认为会是蛊惑人心的,以上各类人等凡被举报发现的一律处以极刑。
这种国家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事实也造成了秦朝的短命,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前,荀子就曾指出过商鞅这种治国理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在汉武帝时期,王室通过与儒家哲学家联盟,推出官方“儒教”,但它是被董仲舒修正过的儒家思想,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提法都是董仲舒自己的发明,最终被列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明显违背了孔孟的民本思想。
秦朝皇帝每年都会去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并且这是皇帝的特权。成文的宗教系统是不存在的。秦官似乎相信类似万物有灵、神秘主义、巫术之类的上古鬼神之说。[95]可确认为秦代的文物十分有限,最为人知的是临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
秦国吞并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有所不同的书写体一律统一为後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秦朝文字的用途是:只记录历史事件、律法、生产工艺。
⑺ 到60岁就活埋的是哪个朝代,是否是真事
60岁不死就活埋的传说流传于东亚整个地区,但是任何古籍、正史、野史都没有详细记载,皆是民间传说。不管是北方南方,还是国内国外,此传说都很雷同。
传说某个时代,皇帝认为人到了六十岁就没用了,只是消耗资源,于是下令:人活到六十岁不死就要活埋。
有个孝子,父亲马上就六十岁了,可是他不忍心就这样让父亲死去,于是挖了一座坟让父亲住进去,自己每天偷偷为父亲送食物。
⑻ 中国以前的60岁活埋是真的假的请说具体点
这只是个传说,真实性待定:
版本一:六十岁不死活埋的传说1
中国人几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这个故事的由来,但传说和观点也都不尽相同。
(一)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为人到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想法躲藏起来。
话说某年夏季,咸阳被洪水淹了,几天后才消退下去,这时在城门附近,发现了一只如牛大的怪兽,样子有点像老鼠,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版本二:
相传在大宋年间,人活到60岁不死也要活埋,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经济不发达,物质贫乏,不够用。皇帝认为人活到60岁后,年岁大了,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再创造财富了,(不知皇帝是不是60岁也活埋)只是消费。包公的父亲快到60岁了,按规定也要活埋,可包公是个孝子,不忍心将父亲活埋,但又不能让别人看见,包公想了一个办法,在他家花园里挖了一个地窖,并且进行整理,准备让她父亲在地窖里边生活。他父亲快到60的时候,包公让他父亲假死,并大办丧事,别人都以为他父亲死了,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包公偷偷地把父亲放到了地窖中,每天由包公亲自送饭,包公在这里呆的时间不能很长,送完饭后马上去干其它的事。一天包公给他父亲送完饭后没有马上走,而是看着他父亲吃饭,一边看,一边落泪。他父亲就问包公为什么哭,包公说:“我不能尽孝了,明天皇帝要杀我,我不能给您送饭了,您一定会饿死,我越想越伤心,所以我才哭”,他父亲问他:“皇帝为什么要杀你”。
包公把发生的事如实向老父亲说了一遍。原来,有只支成了精的老鼠大闹东京,这几只老鼠白天变成一些大臣模样到皇帝的金殿上,尽谗言,陷害大臣。晚上伤害良家妇女。一连几天,多家的姑娘受到伤害,皇帝限期让大臣破案,超一天打,超三天杀头,已经杀了多名大臣,可案件不但没有破,反而越来越多,每个大臣都胆战心惊,都怕皇帝让自己去破这个案子,这哪里是破案,就等于宣布死型一样。这几支老鼠开始还比较小心,后来发现在朝中没有人能破案,都不是它们的对手,胆子越来越大,有时故意现原形向人们挑战,人们都知道是老鼠做的案,但就是没有办法。这天又杀了一名大臣后,皇帝非常生气,问众大臣谁能破这个案子,连问多遍没有人答应,也没有人敢答应。最后皇帝的眼光落在了包公的身上,限包公三天破案。三天破不了案,就杀头。包公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强答应了下来,转眼三天就到了,一点线索都没有,明上朝就要杀头了。
听完后,包公的父亲说,不就是几只老鼠吗?还让你发愁,我有办法,包公一听就来了精神,忙问是什么办法,他父亲说在一个海岛上有一户人家养了两只猫,不管多大的老鼠,都怕猫,是猫就避鼠,你去那里把猫借来用一用。
第二天包公请求皇帝再延长两天期限,皇帝本来不想宽限,但想到杀了包公其它人更破不了案了,也就同意了。
包公找到小岛,来到主人家,向主人借猫,主人听了包公的来意,就说:“不行呀,要除去成了精的老鼠,猫必须要六斤半以上才行,我家的一只猫重六斤,一只还不到六斤”。其实主人不想借。主人让包公等猫长到六斤半时再来,包公听后也没有了办法,皇帝只给两天时间,也是急中生智包公趁主人不在时,给猫喂了一条半斤重的鱼,看着猫把鱼吃干静了。包公就找到主人说,
你是不是称错了,从新称一下,主人为了让包公死心,就重新称,一称整好是六斤半,心里还纳闷呢,早上称,还不到呢,现在就到了,但没有办法,对包公说,除掉老鼠后,一定要把猫还回来,包公一口答应:“用完后马上就还”。
包公回来后就把猫放在了袖子里,过去的人衣服肥大。放在袖子里谁也看不到。来到金殿上,这时正是早朝,包公刚走到金殿上,袖子里的猫就窜了出来,直奔那个由老鼠变的大臣,几个由老鼠变的大臣一看,现了原形,吓得都跑不动了,猫很快就追上去,一个一个地把老鼠咬死了。包公把猫又放到了袖
⑼ 在历史上,是不是有一段时期人活到60岁就要被活埋
没有这样的一段时期,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只是部分地方风俗而已,主要还生产力低下导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就没了!
⑽ 关于60岁老人活埋 典故
话说宋辽檀渊复之盟后,战制争停止了,北宋王朝却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面积国土。十年生聚,加上不愿做辽奴的人大量回迁到中原地带,到宋真宗时代,中原地区人满为患,社会也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六十岁的老人既不能戍边,也不能劳动,只有吃饭的份,还得儿女照顾着,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负担。面对大量老人带来的困境该怎么办?突然有一个皇命传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岁一律活埋。有仁义者,忍悲含泪,给自己的父母准备了棺木和食品,送他们去了九泉;有不孝者,干脆就那样活埋了自己六十岁的双亲。一时间,整个宋王朝人心惶惶,那些五十九岁多的老人,今天还在田间耕作,明天就进了地狱,想来煞是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