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民財評:如何從根本上消除養老金缺口[圖]
養老保障問題歷來備受社會關注。多年來,我國職工養老社會統籌賬戶入不敷出,動用了個人賬戶的資金,導致個人賬戶缺口(即養老保障債務)不斷增長。若不及早防範,缺口規模會越來越大,引發危機。針對如何填補個人賬戶缺口,有人認為應該動用財政收入,有人認為應該發放國債,更多的人認為應該動用國有資產,也有人認為應該動用外匯儲備。這些辦法都不是長遠之計,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也不可持續。養老保障體系必須自身可以平衡。 首先,財政和養老賬戶是各自獨立的。財政收入有財政收入的用途。隨著財稅改革不斷深入,各種稅收的用途應越來越清楚。這樣,百姓納稅就心裡明白,納稅意願就會提高。養老賬戶的收入專門用於養老支出,不能長期依賴財政收入,況且財政也有赤字,債務已經不小。絕大多數國家財政和養老賬戶是分開的。例如,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連年,一般性政府債務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然而,養老社會統籌賬戶卻有佔GDP近20%的資金積累。 發放國債填補個人賬戶缺口或償還養老保障債務,即把養老賬戶的債務變成一般性政府債務,是典型的「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這種做法一是寅吃卯糧,把負擔向後代轉嫁;二是不可持續,歐債危機和美國的「財政懸崖」都已經給世人敲響了警鍾。 動用國有資產和發放國債實質上是一樣的,一個是資產少了,一個是債務多了,兩種做法的後果都是國有凈資產減少。常言道,「坐吃山空」,國有資產也不是用之不竭的,依賴國有資產解決不了長遠問題。 動用外匯儲備是不可行的。外匯儲備從嚴格意義上講不是國家財政的錢,是企業和個人從海外賺來的錢,或者外資和外國人投放到中國的錢。中國人民銀行拿了外幣,給出對應數量的人民幣。如果不搞通貨膨脹,人民銀行應該相應地以其它方式(例如出售銀行持有的國債)收回同樣數量的人民幣。不然,拿了外幣,只發行人民幣,搞通貨膨脹,就是向百姓征「通貨膨脹稅」了。這筆錢用於社保,就等於發行貨幣填補社保缺口。 那麼,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養老保障賬戶缺口日益擴大的問題呢? 我們不妨看一下美國的做法,或許其中有可取之處。面對人口老齡化,美國早就未雨綢繆。上世紀80年代初,當「嬰兒潮」一代人大規模進入勞動力市場時,美國就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稅率,增加社保基金的積累。1980年僱主和雇員繳納的養老保險總稅率為10.16%(僱主雇員各半),後多次上調稅率,1990年達到12.4%。2011到2012年雇員繳納的養老保險稅率從6.2%短暫減少到4.2%,使得養老保險總稅率降到10.4%。為應對從2010年開始出現的養老賬戶赤字,奧巴馬政府又將2013年養老保險稅率恢復到12.4%。到2012年養老統籌賬戶資金積累超過2.7萬億美元,佔GDP的18%。美國社會養老金發放水平不高,且比較均等。另外,美國還激勵人們延遲退休,由62歲到67歲。 最新預測顯示,到2033年前養老賬戶不會有缺口。 我國應該完善社會保障體制,使其具有長期自身平衡的能力。一是增加社會保障賬戶的收入,二是節約支出。我國目前養老保障社會統籌賬戶繳費率已達20%。加上中國正在城市化,交費的人相對較多,養老賬戶收入增長很快。據統計,2000年到2011年,養老金個人賬戶加社會統籌賬戶的收入增長率為 17.1%,支出增長率為15%。然而,我國養老賬戶缺口卻不斷增加,目前約佔GDP的 2%。 我們必須完善職工養老保障體系,使之能夠積累資金,以填補未來人口老齡化造成的收支缺口。在收入方面,由於養老繳費率已經很高,再增加難度很大,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提高養老基金收益率。在支出方面,應避免過高的養老金發放,縮小養老金差別,並激勵人們延遲退休。 其它養老保障體系應該盡快改革,保證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由國家財政負擔,替代率高達90%以上,與職工養老替代率相差懸殊。美國聯邦雇員1984年以前也加入專門的公務員退休體系,養老金高於普通民眾。1986年美國修改法律,減少公務員的養老金待遇。從1987開始,政府要求1984年以後工作的聯邦雇員必須加入全民社會保障體制,同時可以參加聯邦養老體系,待遇大幅降低。我國除收入分配差距大外,養老金的差距也很大。目前,老百姓在養老問題上主要是「患不均」。行政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應該盡快納入全國職工養老保險。 近年來,我國還建立了新農保體系,給農村老人發放為數不多的基本養老金,由財政負擔。未退休的農民的養老交費都記入個人賬戶,政府還補貼。基本養老金加個人賬戶補貼會使財政負擔越來越大。新農保也應該從國家一般性財政預算中剝離,確定自身的資金來源,這樣才可持續。 我國應該從長計議,從增收節支入手建立可持續的養老保障體系,保證社會統籌賬戶在長期內平衡,使人民老有所養,安居樂業。(作者系北京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財政學系主任、教授)
Ⅱ 為什麼會有養老金缺口
養老金的缺口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制度設計本身,一是人口老齡化。
糾纏於養老金到底有無缺口、缺口究竟是多大,並不是公眾的無理要求,實是基於養老金的現實追問。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脫胎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企業包辦勞保制,轉制之前,職工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這就造成當下的一種局面:以前沒交錢的人只得挪用後來者繳納的養老金。於是正在繳納養老保險者必然擔憂:我們的錢被用來支付別人的養老金,今後我們的養老金缺口該如何解決?
盡管國家財政補貼可以填補個人賬戶的虧空,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財政補貼不可能無限地「填空」,於是延遲退休年齡便提上日程。像昨天有新聞說,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提出,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建議到2045年不論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然而,問題在於,當公眾對養老金缺口都不知情,又有什麼理由強推延遲退休以填補缺口呢?
養老金制度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雙軌制。公務員和相當一部分事業單位人員在職時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後卻能領取高於企業人員的養老金,他們的退休金多數由國家財政支付,而個人則只能依靠自己的賬戶,顯然,這種制度設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當雙軌制依然存在,推遲退休年齡便很容易製造第二次社會不公,遇到反彈也是在所難免。
Ⅲ 養老金缺口怎麼了得
近日,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在博鰲論壇上坦陳養老金確有缺口,一石激起千層浪,關於社保的話題成為熱點。 到底養老金缺口是如何造成的?這樣的缺口又該如何填補呢? 這代社保養上代人 雖然現在都在說養老金缺口問題,但是,這個概念太宏觀了,於普通的百姓來說,養老金缺口到底是什麼呢? 今年61歲的楊女士2006年退休,目前她的退休金在同齡人中算是中等偏上,"在還沒退休的時候,單位的人力部門就私下給我算過一筆賬,我退休之後的十幾年裡拿的退休金都是自己繳納的保險,而十幾年之後我的保險用光之後就要動用兒女那一輩人的保險了。" 根據楊女士所說,她的父輩是從來沒有繳納過養老保險的,之前退休金完全由工廠負擔,但是隨著養老保險的推行,父輩的退休金轉由社會養老部門負責。由於沒有那麼多的財政補貼,因此楊女士個人養老賬戶里的錢就被用來支付父輩的退休金,而當楊女士退休之後她個人賬戶里的錢只剩下能支付10年左右的退休金了。這樣,她就要動用其他在職人員的個人養老賬戶。 "我的社保在養活上一代人,而我不久以後可能也要由下一代人的社保來養活,可是我的女兒是獨生子女,按照比較笨的計算方法,她的社保要能養活父母和她自己才算是平衡,這樣她的負擔多重啊。"楊女士對未來的養老憂心重重。 這是普通的退休人員的擔心,而從宏觀上來說,楊女士的擔心也正是養老金缺口的困擾。 在中長期內,人口老齡化是導致養老金收支缺口的主要因素。人口老齡化將直接改變中國養老金繳費群體和負擔群體的規模和比例,進而對養老金收支產生重要影響。現有模式顯示,目前在城鎮養老金體系內,大約是3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人;到了2050年,將變為約1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人。由於贍養率的大幅提高,而替代率又難以下降,就會導致很大的養老金缺口。根據測算,在未來38年內,人口因素帶來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累計缺口相當於2011年GDP的57%,人口因素帶來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累計缺口相當於2011年GDP的14%。 很顯然,如果不改革,養老金體系將不可持續。 延遲退休因小失大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脫胎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企業包辦勞保制。轉制之前,職工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這就造成當下的一種局面:以前沒交錢的人只得挪用後來者繳納的養老金。於是正在繳納養老保險者必然擔憂:我們的錢被用來支付別人的養老金,今後我們的養老金缺口該如何解決? 盡管國家財政補貼可以填補個人賬戶的虧空,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財政補貼不可能無限地"填空",於是延遲退休年齡便提上日程。戴相龍明確表示,可延長退休年齡和養老金繳納年限等措施,達到收支平衡,他指出:"現在60歲退休了,將來可能63歲退休。" 但是,我國養老金缺口問題決不能依靠延遲退休年齡來解決,起碼相當時期內不能。面對13億人口的養老問題,憑延長退休年齡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弊遠大於利。 有專家計算稱,我國每年離退休人員最少在600萬人左右。若延遲退休,每年將吃掉600萬適齡就業人口的就業崗位。加之我國經濟增速可能從10%左右下降到7%以下。而GDP每下降1個百分點,減少就業大約在100萬人口。以此計算,每年將減少就業300萬人左右。兩項因素每年就吃掉900萬人口的就業崗位。更嚴峻的現實是,每年我國有1400萬人找不到工作。促就業是經濟發展首要任務。在我國就業形勢如此嚴峻情況下,為了所謂的養老金缺口就貿然延遲退休年齡是得不償失的,以犧牲年輕人的就業崗位為代價甚至不顧社會穩定,完全是取小失大之策。社保基金也應開源節流 在博鰲論壇上,戴相龍建議,國家應加大國有資產劃撥力度,擴大全國社會保障儲備基金。 雖然北京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財政學系主任林雙林教授反對利用國有企業分紅來補充養老金缺口,他認為動用國有資產和發放國債實質上是一樣的,一個是資產少了,一個是債務多了,兩種做法的後果都是國有凈資產減少,是「坐吃山空」。但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認為,政府應當增加國有企業分紅補充社保缺口。「目前國有企業分紅主要還是在國資系統裡面來運行,大部分還是用來作為投資,如果這一部分分紅能夠拿出一部分來補充社保基金,那麼社保的負擔也就會相應的減少。」 白重恩表示國有企業向政府分紅是國際上一種普遍的做法,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整體經營狀況進一步改善,利潤總額大,增速快,增加國有企業分紅比例既可以有效地解決社保資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國有企業投資規模,有利於資本收益與勞動收入的合理分配。 另外,林雙林教授還提出其他養老保障體系應該盡快改革,保證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由國家財政負擔,替代率高達90%以上,與職工養老替代率相差懸殊。我國除收入分配差距大外,養老金的差距也很大。目前,老百姓在養老問題上主要是「患不均」。 因此,養老金制度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雙軌制」。行政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應該盡快納入全國職工養老保險。公務員和相當一部分事業單位人員在職時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後卻能領取高於企業人員的養老金,他們的退休金多數由國家財政支付,而普通退休工人則只能依靠自己的賬戶,顯然,這種制度設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當「雙軌制」依然存在,推遲退休年齡便很容易製造第二次社會不公,遇到反彈也是在所難免。 叫喊多年的「雙軌制」改革遲滯不前,延遲退休年齡又是欲語還休,養老制度如何改革這是全國人民關注的大事,應有個長足的考慮,不能總是拉警報、闖紅燈。如何打消公眾對公平的擔憂?如何讓改革的成果惠及百姓?解決養老金是直接、最根本、最實際的體現。若百姓老而有憂,則一切皆為空談。
Ⅳ 如何填補中國的養老金缺口
近年來,中國養老金缺口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對於中國養老之困的討論由來已久,如今形勢更加嚴峻,改革更加迫切。本文通過對中國養老金缺口的分析,指出當前中國養老金缺口主要來自人口老齡化和轉軌成本兩方面因素,並結合中國養老保險的基本情況分析進行了國際比較,提出了如何在繳存比例、單一支柱、國資劃撥、退休年齡這四個方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議。
中國養老:已非遠慮,而是近憂
「老齡化」是現在進行時。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已經在2013年見頂。2015年中國老年人(65歲以上)撫養比為13%,之後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和老年人撫養比將陡峭化上升,2035年中國老年人撫養比將達到33%,超過當前西歐的水平,2040年中國老年人撫養比將超過同期的美國。考慮到中國當前的就業和退休年齡,2050年時中國退休年齡人口占就業年齡人口比例將達到103%,而目前這一比例為35%,也就是說目前三個就業年齡人口撫養一個退休年齡老人將轉變為一個就業年齡人口撫養一個退休年齡老人,形勢十分嚴峻。
僅從人口年齡中值比較來看,中國目前人口37歲的年齡中值已經超過了發展中國家和中高收入國家,向發達國家和高收入國家靠近,但從人均收入來看,卻遠遠達不到這一水平。目前中國人口年齡中值已經大幅高於同處發展中國家和金磚四國行列的巴西和印度。根據聯合國數據,2015年中國人口年齡的中值已經37歲。2035年時中國人口年齡中值將升至46歲,相當於現在年齡最大的日本、德國和義大利。2050年時這一數值將達到50歲。
中國養老之困已是擺在眼前的「近憂」。中國社保制度歷經多年改革,確已取得長足的進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存逐年增加,1989年以來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8.5%,參保人數也快速提升,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從1989年的5%提升至2014年的62%。今年《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以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的先後頒布,標志著我國養老金雙軌制改革和投資運營改革的重大突破。但是,截至2014年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3.18萬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0.38萬億元,合計約3.56萬億元,僅佔2014年GDP的5.6%。不考慮財政補貼,2014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已經收不抵支,收支缺口為1300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顯示,2015年的收支缺口將擴大至3000億元。這樣的結存和收支現狀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以及過去改革沒有補繳的歷史成本呢?
中國養老金有多大缺口?
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現狀
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由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兩大制度構成。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是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城居保)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的合並,是覆蓋城鄉非從業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記入個人賬戶管理。因此理論上不存在現收現付導致的資金缺口問題。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從業人員,由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兩部分構成。個人賬戶的收繳用於發放個人賬戶養老金,按照《社會保險法》的規定,由個人繳費累積,供個人支取,死後可以繼承,理論上不存在現收現付導致的資金缺口問題。統籌賬戶的收繳用於發放基礎養老金,採用現收現付制,當支出超出征繳收入後,就會產生缺口。轉軌成本和人口老齡化共同導致了基礎養老金的收支缺口。所謂轉軌成本主要是指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時沒有補繳歷史債務,從而使得一部分人沒有繳納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僅繳納了部分,但是在退休後可以領取養老金,甚至還可以保持以前更高的替代率。這樣的改革方式導致中國養老金存在很長時間的轉軌期以及很重的歷史債務包袱。
基礎養老金缺口
按照上述假設,我們測算了中國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的收支缺口,結果如下:
不考慮財政補貼,2014年的支出已經超過征繳收入,出現收支缺口。同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3.18萬億元的累計結存將於2019年消失殆盡。如果維持近年來的財政補貼力度(約占公共財政支出的2.2%),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累計結存將於2023年消失殆盡。
2014年至2050年間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累計缺口的現值為41萬億元,相當於2014年GDP的60%,其中轉軌成本為26%。企業職工基礎養老金累計缺口相當於2014年GDP的53%,機關事業單位為7%;企業職工基礎養老金的轉軌成本為20%,機關事業單位是6%。
2050年征繳收入和支出的缺口將達到35萬億元,佔2050年財政支出的15%,佔2050年GDP的4%。對比2014年,財政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補貼僅占當年財政支出的2.3%,占當年GDP的0.6%。
分階段看,2023年前是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最佳窗口。2023年前,參保職工人數持續增加,雖然同期退休人數也在增加,但收支缺口較小,維持當前的財政補貼力度,養老金仍能有一定的結存。2023年至2040年間,參保職工人數變化不大,但退休人數還在增加,退休人員撫養比明顯下降,收支缺口逐漸擴大,但所需財政補貼仍然可控。2040年後,參保職工人數開始下降,但退休人數繼續增加,養老金收支情況急劇惡化。
四問中國養老之困
我們將前文養老金缺口測算中的一些關鍵指標做了國際比較,並結合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基本情況分析,我們認為繳存比例、單一支柱、國資劃撥、退休年齡這四個方面的問題與當前的養老困局息息相關,而針對這四方面的改革也將極大的改善基礎養老金的收支。我們匯總了四種假設下對養老金缺口的影響,如果四種做法並行,基礎養老金缺口將從-60.1%轉為正的結存1.8%。
養老金繳存比例能否下調?
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養老金繳存比例排名居前。根據世界銀行對近140個國家或地區基本養老保險繳存比例的統計,中國28%的繳存比例排名第九,排在中國前面的是新加坡(34.5%)、義大利(33%)、羅馬尼亞(29.1%)、印度(29%)、西班牙(28.3%)等。我們曾對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進行過研究,可知這34.5%的繳存比例包含了養老、住房和醫療三大部分,如果按照同樣口徑對比中國的話,這一比率是64%,反而大幅高於新加坡。另外,美國基本養老金的繳存比例為12.4%,瑞典為18.9%,老齡化很嚴重的日本為15.4%,都低於中國。
如此高的繳存比例增加了企業的負擔,不利於企業經營和投資,尤其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負面影響更加突出。除了基本養老保險(企業繳存比例20%),企業還要為員工繳納醫療保險(10%)、失業保險(1%)、生育保險(0.8%)、工傷保險(0.3%)和住房公積金(12%),合計繳存比例高達44.1%。強制性的社保繳存要求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稅負,企業的稅負壓力過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降低了企業投資和創新的意願,這也是當前經濟增長疲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過高的基本養老金繳存比例也限制了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的發展。中國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頒布已經11年了,但是截至2014年年底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存7689億元,佔中國社保養老基金總和的14%,佔2014年GDP的1.2%;參加職工2293萬人,僅占城鎮就業人員的5.8%;並且建立企業年金的多是大型國企,絕大部分企業並沒有參與。有人將中國的企業年金類比美國的401(k),其實除了名義上的第二支柱的地位之外,其他相似之處實在太少。發展緩慢的一個原因是年金的遞延稅制度在2013年底才出台,且可遞延的比例太低,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的繳存比例過高,限制了企業年金的發展空間。
降低繳存比例已是當務之急。如前文所述,在轉軌成本和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我國養老金的支出壓力很大,這也是降低企業繳存比例的最大障礙。但是轉軌成本是過去制度改革遺留的歷史問題,根據我們測算,企業繳存比例下調1個百分點至19%,養老金缺口現值佔2014年GDP的比例提升5個百分點。轉軌成本若由國家承擔,足以支撐企業繳存比例下調5個百分點至15%。
單一支柱能維持么?
城鎮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11年上漲10%。從2005年至2015年,城鎮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基本上每年都上調了10%,這一上漲速度與同期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漲幅基本一致,大幅跑贏了CPI。連續較大幅度調整基本養老金是由於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歷史基數過低,但是連續11年大幅上調也嚴重增加了養老保險支付的壓力。近年來基本養老金的人均支出增速明顯高於人均繳存,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將加大養老金的缺口。
2013年中國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為53%。國際上提出替代率應該為55%以上比較合理,相比這一數字確實還不到。但是需要區別的是,國際上提出的替代率指的是養老金三大支柱共同提供的替代率,而我國第一支柱就提供53%的替代率,從這個角度看,基本養老金達到這樣的替代率已經不低。
退休工資10%的增長率,基本養老金53%的替代率,能維持么?給定目前基本養老金的結存和收支狀況,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此,結論很明顯。
其一,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應予明確。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的標准需要進一步明確。美國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增長幅度基本與物價漲幅掛鉤,2015年上調了1.7%。假設2016年之後,每年新退休人員按照當期的替代率得出退休當年的工資,之後退休工資上漲保持略高於物價漲幅,即4%,那麼2014年至2050年的基礎養老金累計缺口佔2014年GDP的比例將從60%下降至30%。
其二,基本養老金不應成為唯一支柱,發展企業年金應與降低基本養老金繳存比例、改革遞延稅同時推進。根據我們對美國的社保制度做過的分析,美國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的養老制度體系,為居民養老提供多重保障,對整個社會以及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金的結存佔比僅為10%。從美國退休人員收入來源的角度來看,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只佔總收入的35%,它提供的平均替代率約為34%。
國資劃撥是否可行?
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合乎情理。國有資本本應歸全民所有,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1997年十五大之後,國企改革進入了改革攻堅戰階段。針對國企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中下崗職工增多的情況,中央政府做出了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即「兩個確保」的重大決策,但是這部分欠賬在當時並沒有充實,而是採用借「新人」的錢來養「老人」,這個欠賬一拖就是18年。2015年年初,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制度改革再次採用這種方式,歷史成本依然沒有補繳。因此,既然歷史欠賬跟國企息息相關,那麼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也合情合理。
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這一提法由來已久,但是,劃撥國有資本的進展卻很緩慢。截至2014年年底,國有股減轉持資金和股份給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累計2,384.11億元,僅占國有企業凈資產的1%。而央企利潤上繳後調入公共預算用於社保等民生支出的部分也是微乎其微,2014年的數據顯示,央企平均上繳利潤的比例為8%,其中調入公共預算用於社保等民生支出的部分僅占央企上繳利潤的13%,即央企利潤的1%。地方國有企業在這方面的進展更是緩慢。
劃撥國有資本充實養老金能有效降低養老金缺口。2013年底國有企業總資產186萬億元,凈資產43萬億元(其中非金融類國有企業總資產104萬億元,凈資產37萬億元,金融類國有企業資產數值是估算的)。根據我們測算,如果把國有企業股權每五年劃撥10%給社保,至2030年劃撥至40%後保持不變,假設1倍的市凈率,3%的分紅收益率,凈資產按照GDP名義增長率增長,那麼將分紅收益折現後相當於2014年GDP的25.2%,基本可以抵消轉軌成本。如果每五年劃撥15%,至2030年劃撥至60%後保持不變,那麼將分紅收益折現後相當於2014年GDP的37.9%。
為什麼需要延遲退休?
從人口壽命提升的角度來看,延遲退休存在可行性。當前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是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這是在1978年時確定的。根據2015年聯合國人口預測,1978年釋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是65歲,而目前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已經提升至75歲。
從國際對比來看,我國的退休年齡偏早。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亞洲地區日本的退休年齡為65歲,韓國目前為60歲,並將在2033年前提升至65歲,新加坡為62歲,印度60歲,普遍高於中國。而歐美地區的退休年齡通常在65歲左右。
假設2016年公布提高退休年齡,2020年開始正式實施,每五年提高1歲,2050年平均退休年齡從當年的56歲提升至62歲,根據我們測算,2014至2050年的基礎養老金累計缺口佔2014年GDP的比例將從60%下降至27%,下降33個百分點
Ⅳ 養老金缺口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領退休工資的人多了,每年繳納社保的人少了。也就是說現在全國繳納的社保金不夠支付現在還在的退休老人的退休金了。
Ⅵ 都說我國養老金有缺口,那麼養老保險缺口到底有多大有沒有彌補之法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您好!養老金缺口問題一直備受人們關注,中國的養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不管怎麼說,我國的養老金缺口確實存在。
養老保險缺口到底有多大?有沒有彌補之法
一份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到2013年底,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人口老齡化沖擊下我國養老金的統籌賬戶將給財政造成巨大負擔。報告一出,輿論熱潮再起。搭配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是當下最好的彌補養老金缺乏的辦法,商業養老保險投保前您需要注意下列投保知識:
1.目前市場上有養老功能的保險產品主要有傳統型、兩全型、投連型和萬能型等幾種。而且商業養老保險從購買到領取,時間跨度可能相隔10年、2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因此投保需要按需進行。
2.傳統型養老保險的預定利率固定,且以年金產品居多;兩全型保險具有保障和儲蓄功能,同時還有分紅功能,對抵禦通貨膨脹有很好的作用;投連型保險,不設保底收益,但保險公司要收取賬戶管理費等費用,盈虧由投保人自己負責;萬能型保險一般有保底收益,保險公司要收取保單管理費、初始費等費用,適合長期投資,一般要在5年以上方可看到投資收益。
3.傳統型和兩全型保險回報額度明確,且投入較少,比較適合工薪階層的養老需求。而投連型和萬能型保險由於投入較高、風險較大,比較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收入人群。
4.商業養老保險提供的養老金額度應佔到全部養老保障需求的25%-40%。因此,在有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考慮到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物價等因素,投保人購買20萬元左右的商業養老保險比較合適。
5.對大多數資金還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工薪族而言,最好選擇10年、15年或20年期繳方式來存保費。每年(每月)拿出一定量的錢作為保險費,既能滿足儲蓄養老的需求,又不會造成太大經濟壓力。繳費期限不同,保費差別會很大。
6.養老險繳納期限越短,繳納的保費總額越少。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縮短繳費期限是較為經濟的。你這種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年人,可以選擇一次躉繳,或3年繳、5年繳等短期繳費方式。尤其是萬能型產品,因為是月復利結算,越早存入,本金越高,收益越高。投資人可以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做出選擇。
我國養老金有缺口,搭配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是解決養老金缺失的最好辦法。建議您結合您投保對象具體的保障需求和經濟實力來綜合對比選擇,上提供的商業養老保險不僅種類多,而且保費實惠,是您最佳投保選擇渠道。
Ⅶ 養老金的缺口有多大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高峰和現代化進程正好是逆向的。因為根據十九大報告,到2035年,中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但那時正是中國開始步入人口老齡化的高峰,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約為25%~30%。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2050年,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將達到頂峰。如果養老問題無法解決,必將成為制約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養老保險是管城鎮退休職工基本生活的,基本生活都沒有解決,如何實現現代化?
所以現在《方案》的出台是中央著眼長遠,為推進現代化掃除障礙的一個重大的民生措施,是新一代領導集體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因為5年內中國養老保險出現赤字,或者全面出現赤字的可能性很小,此舉是從長遠著眼,解決潛在的老齡化危機和養老危機。
其次,將現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行政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的「個人賬戶」基金變為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成為養老保障「第二支柱」。繳費率從8%增加到10%,單位(企業)和個人繳費比例各為工資總額的5%。
最後,積極支持商業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促進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的形成與發展。
Ⅷ 養老金的缺口如何補
怎麼補?
中國目前出現的養老金缺口將由政府補齊。
「國家已成立一個養老基金,由專門的部門來負責。國家拿出錢來作為戰略儲備,以備將來到老齡化人口高峰的時候,如果資金不能平衡,就拿這部分錢作為戰略補充。」
現在每年籌集的三千多億元的養老保險基金,只能保證現有的近4100萬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發放,養老保險金部分積累很困難,因此養老金短缺的問題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消除的。
Ⅸ 如何解決養老金缺口
筆者以為,解決養老金缺口最合適的選擇,還是增加養老金的來源,比如加大央企分紅力度,比如完善國有股轉持辦法。
針對近日一些社會人士對個人養老金賬戶缺口1.3萬億元的擔憂,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日前回應說,我國有能力增加社會保障資金,也有能力解決養老金的收支缺口。
由於國家掌握許多資源,「我國有能力解決養老金缺口」是毋庸置疑的。不過,由於養老金涉及到全國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筆者以為,盡管國人都相信「我國有能力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切實的措施,盡早將養老金的缺口補上,讓老百姓放心。
僅就戴相龍的講話來看,養老金缺口問題的解決還真是不能令人放心。他之所以對解決養老金缺口表示樂觀,原因之一在於過去10年社保基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一方面是社保基金從2000年成立以來,目前累計投資收益達到2448億元,10年裡年均投資收益率9.8%,超過同期年均通貨膨脹率7.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是社保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也從最初的200億元達到7766億元,10年增長了38倍。正是基於社保基金在過去10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所以對於社保基金未來5年規模翻番的目標,戴相龍主要將其建立在這樣兩個渠道的基礎上:一是鞏固現有的融資渠道不變,而且適當能有所增加;二是在股市比較穩定的情況下,同時還開辟一些新的渠道,提高投資收益率。
在過去的10年中,社保基金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保基金規模的迅速擴大,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在社保基金頗具規模後,想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其難度顯然比原來要大得多。因此,過去10年38倍的增長,並不能表明未來10年社保基金規模也能這樣快速增長。
而投資收益的增加,是過去10年社保基金規模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之一。戴相龍也將其列為未來5年社保基金規模翻番的重要基礎,這一點其實是最令人不安的。
社保基金應追求的是安全投資,為此美國社保基金根本就不準投資股票市場,只能投資於美國政府對其本息均予以擔保的「孽息型有價證券」,更不允許投資國外市場。但我國社保基金似乎要冒進得多,不僅投資內地股市,而且還准備到國外去一顯身手,這是很難令人放心的。其實,社保基金在過去的10年裡之所以在內地股市百戰百勝,政策上的「先知先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這種「先知先覺」是有損證券市場三公原則的。而社保基金進入國外市場,沒有了這種「先知先覺」的優勢,其結果如何,實在是讓人捏了一把汗。因此,試圖通過開辟新的渠道,尤其是增加股票投資,特別是增加國外股票投資,來提高投資收益率,這種做法缺少安全保障。
筆者以為,解決養老金缺口最合適的選擇,還是增加養老金的來源。在這方面,戴相龍表示,「鞏固現有的融資渠道不變,而且適當能有所增加」。在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需要有進一步的措施才行,比如加大央企分紅力度,用央企分紅來補充養老金缺口;比如完善國有股轉持辦法,將上市公司國有股的10%劃轉社保基金持有,用於填補養老金缺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