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劉庄村簡介
位於李營鎮政府駐地東北約6.5公里處,緊鄰府河西側,是北劉庄村委會的所在地。該村共有215戶人家,居民總數為708人,皆為漢族。這里地形屬於平原,擁有耕地1127畝,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村民們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為生活提供了穩定的收成。
追溯歷史,根據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的《濟寧縣志》記載,當時的村莊名為劉家莊,源自於明初時期,劉氏家族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徙至此,以其姓氏命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區分與同名村莊,根據地理位置,這個村莊被改稱為北劉庄,以此獨特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名字延續至今。
北劉庄村位於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的東南前沿,南接良鄉衛星城,寬闊壯觀的刺蝟河,從村西歡快的流過,六環路、良坨路從村的東西兩側交叉穿過。 全村總人口 736人,其中農戶 241戶, 635人;非農戶 村商議發展規劃81戶 101人;全村有中共正式黨員 33名,全村設村民小組 15個,村民代表 30名。 北劉庄有土地 1335.1畝,其中:村莊佔地 266畝,耕地749畝,工業、養殖業佔地320.1,全村地勢平坦,水源豐富。 清王朝國公金成銘的陵墓就在該村。該村地理優勢明顯,與刺蝟河擦肩而過,緊鄰良鄉,交通便利,良坨路和六環路從村域內經過,民風淳樸。 在新農村建設方面,該村利用政策扶持為村民們帶來多種實惠,主要工程有:「安裝上下水、廁所改造、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太陽能路燈、路面 100%硬化、對村域內進行綠化、環境整治、文化大院的裝修改建、對村委會進行裝修、美化村口,連續多年被評為區級五好黨支部和五好文明村。在社會事業方面,在上級政府的指導下,該村建立起了完善的保障機制,殘疾人、低保戶、新型合作醫療、困難戶、農村養老保險這些已經落實到位,該村基本上沒有剩餘勞動力,有就業意願的,利用多種渠道為其安排就業,村子很穩定,幾十年來如一日。 該村公開欄公開內容詳細,兩委幹部實行責任制,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該村在節假日常常舉行各種文娛比賽,像乒乓球、象棋、歌詠、踢毽、秧歌、拔河等,平時文化大院裡面十分熱鬧,所有這些深受群眾喜愛。 [1]
⑵ 房山區信息網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它體現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農村的完美結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關注民生、尊重民權、擴大民主、培育民智、生發民力的基本指導思想,緊緊把握「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明確路徑、依靠主體」四大要義,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圍繞中心———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建設新農村不僅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內容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了,才能增強自身的活力,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
繼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面對市場范圍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需求層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樣化趨勢,農業供給結構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要適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形成總量基本平衡、品種多樣化、安全放心和營養豐富的農產品生產格局。
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發展節約型農業,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為重點,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通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節約成本,提高農業效益。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發點和歸宿。增加農民收入,要做好「三農」內部和外部兩篇文章。既要在農業、農村挖掘潛力,更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尋找出路;既要從當前出發,採取「吹糠見米」顯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把握重點———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改善農村公共服務
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應該是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農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是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存狀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條件。我們說縮小城鄉差距,不是簡單地縮小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總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使城鄉居民享有公平的就業和發展機會,享受大體相當的公共服務和大體相當的生活水平。長期以來,城鄉差距的擴大,集中體現在公共產品供給和公共服務上存在著的不公平。解決這一矛盾,是政府的職責,需要調整政策,重建制度。
調整政策,轉變投資方向,變基礎設施投資向城市傾鈄為向農村傾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短缺,惡化了農村發展環境,增加了農產品生產成本,削弱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降低了農村的收益水平。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是「四兩撥千斤」、「一石三鳥」的政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應走「政府拿錢、農民出工」的路子。要大幅度增加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重建制度,使農民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基本的公共產品供給。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民,應該是公平享受國民待遇的農民。該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不分城鄉都要由政府提供,因為農民有平等分享國家財政資源的國民權利。財政對農業、農村支出比例的提高,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這是由農業所具有的弱質性、公益性、生態性、基礎性、戰略性決定的。農業、農村發展了,全社會受益、全體國民受益,不能片面認為是對農民的恩賜和特殊照顧。從某種意義上說,加大對農村的投資,是欠賬還債、欠情補償。
明確路徑———城鄉統籌,工農互動
從新階段的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徑選擇,應當走一條政府主導,城鄉統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路子。
政府主導怎麼導?要用「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兩手導。一是運用行政調控手段,二是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用這兩手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
要確立城鄉統籌的新觀念,把農村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大格局中,把農村進步放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統籌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定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制定重大經濟政策時,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放在優先位置,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資源配置、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及產業布局、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統籌城鄉投入。經過努力,逐步形成有利於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的運行機制,創造有利於城鄉發展的平等機會和公平環境,形成有利於城鄉統籌發展的推進機制。實現城鄉要素優化配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根本上賦予農業與工業平等的發展條件,賦予農村與城市平等的發展機會,賦予農民與市民平等的國民待遇。
以工補農,就是依靠工業提供的國民收入支持農業,反哺農業,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從總體上看,我國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從產業結構變化、國民經濟實力、公共財政狀況看,也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物質條件。要順應這一趨勢,把工業反哺農業作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對農村投入和對基層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新增財力主要用於支持農業和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包括財政對農民的直補機制,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以及農民合法權益的保障機制等。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促進城鄉協調、和諧發展。
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就是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拓展農業、農村的發展空間。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讓農民共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帶來的好處。
突出主體———依靠農民大眾,社會廣泛參與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新農村要由新型農民來建設。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要以人為本,發揮、調動、保護好農民大眾的積極性,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家園。振興「三農」的根本力量在農村,而要真正把農民的主體作用發揮好,要緊的是把握好還權於民、施教於民、公眾參與三個環節。
還權於民管理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農民的積極性來源於對物質利益的保障和民主權利的尊重。作為建設新農村主體的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應當充分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建設新農村,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首先要還權於民,讓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充分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健康權、就業權、發展權。要提高廣大幹部和農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法制意識,在農村建立起講文明、重權益、守法制的社會組織制度和管理機制。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擴大基層民主,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施教於民要按照「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培育民智。完善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依託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勞務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良好環境。
擴大公眾參與社會各界要互相配合,搞好服務,形成合力,發揮各自優勢,為建設新農村出錢、出力、出技術、出智慧。要組織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參加新農村建設,分別支持一縣一鄉一村,實行「城鄉一帶一,共建新農村」。企業家、個體工商業者、社會名流,可以幫扶一個村或幾個村,為建設新農村建立功德。要擴大公眾參與。保證廣大農民對新農村建設規劃、實施步驟、資金使用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作者單位:山東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