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鄉鎮農村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鄉鎮農村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發布時間:2025-04-15 12:14:19

A. 淺析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思考

淺析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思考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和老齡化的發展,空巢老人現象日益凸現。空巢家庭是新出現的現象和社會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相對於城市裡的空粱家庭,農村空粱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養老資源更少,養老保障問題更為嚴重,也更容易被忽視。建立和完善以農民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為重點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夠促進農村和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以下是我整理的淺析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思考,歡迎閱讀收藏。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是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的主旋律。當今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它所帶來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高齡、失能老人養老問題,尤其是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尤為突出。2009年年初,全國老齡辦發布的《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人狀況報告》表明,全國農村老年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共3288萬戶,占農村老人家庭總戶數的48.9%;空巢、類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萬人,佔全國1. 08億農村老年總人口的43.9%。

各種跡象表明,空巢家庭將是21世紀我國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巫待社會關注。而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已成為新時期農村老齡工作面臨的新課題、農村社會關注的新焦點。如何化解他們的養老困境,已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一、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問題

農村空巢老人因身體狀況、社會的原因,在經濟、情感、方面處於弱勢地位,這使得他們面臨許多亞待解決的困難與問題。

(一)勞動和經濟負擔較重。農村相對於城市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隨著城市化以及化進程的加快,而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使農村人口老齡化狀況日益嚴重。2007年12月,全國老齡辦發布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顯示,到2006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 49億,占總人口比例11.3%。城市的純老戶(空巢戶)為49.7 %,其中,單身孤老戶8.5%,夫妻戶41.4%,與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居住的佔50.3%;農村的純老戶38.3%,其中,單身孤老戶9. 6%,夫妻戶29.0%,與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居住的佔61.7%。所以,農村空巢老人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經濟條件、外部環境方面,其所面臨困難遠遠超過了城市空巢老人。雖然,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收人高於種地收人,但他們對留守老人的經濟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於大部分老人還要靠勞動來維持生計。特別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擔起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他們參加勞動的比例高達80%。同時,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數也將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種,這樣一來無疑加重了農村空巢老人的勞作負擔。本該頤養天年的他們,真可謂苦不堪言。

(二)農村空巢老人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伴隨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身體機能衰退,健康狀況明顯下降,患病率也隨之上升。據,農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許多,健康狀況差的佔27.2%,患慢性病的佔65.5 %,長年患病的比率高達70%- 80%,很多人還是多病纏身。更嚴重的是,他們沒有退休金和養老,57. 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障。盡管很多地方實行了農村醫療合作,空巢老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仍有不少人連補償起付標准線以下的費用也負擔不起。同時,農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們一方面抱怨醫院收費太高,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廉價的止痛,隱瞞自己病情不說,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給兒女找麻煩;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節儉,捨不得花錢看病,對待小病他們總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乾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臨「保了飯碗保不了葯丸,保了葯丸保不了飯碗」的兩難境地,遇上病情突發,家中無人,又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難以治癒的嚴重後果。

(三)缺乏幸福感,孤獨無助。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表明,目前我國獨居老人約1004萬人,困難的佔52.4%,需要照料但無人照料的佔18.4%,經常感到孤獨的佔53.6%,感到不幸福的佔21%,有過自殺念頭的佔7. 5 %。在獨居的和沒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青壯年很多是夫妻雙雙外出謀生,加劇了農村家庭的空巢化與老人的養老難問題。外出的青壯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後,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響,連起碼的精神慰藉也沒有了。留守的老人,長期獨處,生活意義不明確,和外界接觸越來越少,心裡話沒處敘說,有時間沒事可打發,更談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倫之樂,最容易產生孤獨感。加之,農村精神生活單調,「蹲牆根、找樹蔭、聊聊天、看」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軌跡。至於空巢老人,更難有所精神寄託,大多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寥生活。他們迫切需要思想交流、溝通,更需要親情的慰藉。

(四)隔代導致負擔過重。據,不能與父母外出同行的農村兒童比例高達56. 17% ,6一16歲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已達到200()萬人。這些孩子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期,由於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幫助,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方面的問題。農村的青壯年大多在外務工維持生活,孫子輩的讀書、教育任務也就全部落到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照顧孫子輩的生活,已經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壓力,而對小孩教育他們感到心理負擔更重。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擔心小孩學習成績上不去。現在的農村、通訊已有很大改善,電視、網吧到處有,孩子在外的時間一長,又擔心他們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孫子輩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時不時還惹禍上身。為此,老人們總覺得管小孩力不從心,教育不好又怕兒女們埋怨。

(五)照料服務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佔20%,約948萬人;;7. 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他們當中,11. 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 4個百分點。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佔52.3%,國家、集體、養老機構上門服務的僅佔2.9%。在廣大的農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養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結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時子女的缺位。在留守老人中,無人照料、無配偶照料佔了相當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沒有兒女在身邊照料起居,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請保姆來代勞。同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能獲得相對穩定的經濟支持以化解疾病風險和恢復身體健康。當前,孤身老人暴病無助的情況,在各地呈現出日益上升的趨勢,貧病交加、悄然離世的悲劇時有發生。在步人老齡化的今天,這些悲劇在給我們敲響警鍾:必須切實重視和解決老人養老問題,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否則,建設和諧社會也就無從談起。

總之,農村空巢老人間題,已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它關繫到千家萬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些問題,是建設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

二、農村空巢老人問題出現的原因

(一)社會的變遷改變了家庭的各種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農村中青年進城務工,造成許多農村老人留守家中無人照顧,這樣就導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現。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直接帶來了經濟發展以及個人收人的提高,客觀上有利於增強對老年保障的經濟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變了單一的生產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壯年子女在外尋求發展機會。他們離家的半徑在延伸、時間在延長,業緣關系的強化導致家庭關系鬆弛和血源關系淡化,從而推動代際分居傾向。而農村新建住房的層出不窮,為分居創造了客觀條件。

(二)的老齡化和少子女化,使過去幾代同堂的情況越來越少。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生育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優育觀念逐步形成,使農村產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家庭規模縮小,也使得代際重心發生傾斜,「寵幼厭老」的現象有所抬頭。有人預測,到21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城市裡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後可能有60% 7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農村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後可能有3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目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現在已進入青壯年期,在一般情況下,他們婚後與父母同居的時間縮短,結婚時、婚後一二年就與父母分家的情況多起來,致使農村現代家庭結構以夫妻關系為主導,婚姻重於血源,更多的復合家庭則分化為空巢家庭與核心家庭。

(三)現代價值觀念的沖擊加劇。在的轉型期,現代人的價值觀念對傳統家庭的沖擊很大,有「萬事孝為先」的傳統受到了挑戰。在經濟浪潮面前,年輕一代更看重經濟關系,家庭成員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齡和經驗,而是獲取經濟資源的能力、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力和關系網路。而所有這些,恰恰是農村空巢老人相對缺乏或日益減少的資源。這就間接促使了家庭成員角色的重新定位,進一步加劇了空巢家庭的產生。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現代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農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會。村莊輿論與壓力日趨減弱,農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長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經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導致處境的惡化,使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長期養成的生活觀念難於改變。一些進城務工的年輕人,在城市購買了房子,也樂意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種與鄉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農村老人很難適應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層的單元套房、相對淡薄的人際關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對久居的農村生活充滿懷念。也有的農村老人雖然希望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覺得雙方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差異,為避免共同居住與子女產生沖突而選擇返回農村居住。總之,對於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他們更傾向於選擇留在農村。所以,除了那些進城務工尚無多少發展的大量青壯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裡站住了腳的少數青壯年的父母,也一樣多半會不得不自守農村的「空巢」。

三、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建議

切實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使他們老有所養,是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挑戰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根本上說,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的長期協調和配合。

(一)加快推進農村社會養老,逐步實現農村養老的社會化。社會化的養老方式,是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而有效分散風險的制度。目前,農村老人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家庭贍養,而子女的外出務工並不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援助,這就意味著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單純依賴家庭養老則有著較大的風險和不可預見性。農村養老保險試推行十幾年來,盡管目前還有不少困難,在實際運行中也遇到了挑戰,但只要在經驗教訓、結合農村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加以不斷調整和完善,農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漸能從其中受益。

(二)加強農村社區引導,發揮社區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農村,鄰里交往頻繁,人際關系比較親密,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社區具有較強的凝聚力。社區成員能較好地被動員起來實行養老互助,實現養老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上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例如,為不能(不願)出門的老人提供鍾點工、保潔、送飯、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顧和生活護理方面的服務;建立社區家政服務站,幫助他們進行調適,維護身心健康,擺脫空巢綜合症的陰影;可以安排人員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體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農活,給他們提供飲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組織社區衛生服務部門,定期深人空巢家庭內部,進行健康檢查,為老人建立健康,有針對性地提供醫療保健護理,定期為老人進行健康、護理、上門巡診、設立家庭病床,提供、診斷、治療、鍛煉等服務,減少到醫院就診給其生活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可以採取大眾傳媒手段如廣播、報刊雜志或舉辦娛樂活動等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減少他們的孤獨感,幫助他們建立健康行為。

(三)重視家庭贍養,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倡導良好的風尚。家庭養老是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今後在仍佔主要地位。各級政府要大力倡導敬老養老之風,弘揚傳統美德,表彰敬老養老先進,譴責不盡孝道行為。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應承擔的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落到實處。當然,我們強調家庭養老,其主體內涵是子女盡到贍養的義務,而在養老形式上正日趨多元化,不能簡單地將「居家養老」看作是家庭養老,或將「敬老院養老」看作是社會養老,因為兩者只是養老地點的形式問題,而並沒有說明養老的支持來源。在子女格盡贍養義務的前提下,「分而不離」也是一種值得重視的家庭養老模式,但要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幫助父母做點家務,溝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學中開展孝敬主題教育活動,從小培養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傳統美德。

(四)提高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擴充他們的社交領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許多老人沒有自己的愛好,不願意參加社會活動和公益活動,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獨感,這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晚年培養自己的愛好、豐富自己的生活很重要。空巢家庭老人閑暇寂寞的時間較多,可以鼓勵他們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社會活動,增設適合老人的活動場所和設施,還可以大力組織青年人群體和低齡老人群體為高齡老人群體服務以實現互動,這對於保持不同年齡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著積極作用。

(五)加大投人,制定扶持規劃。一是財政要加大對老齡工作經費的投入,大力發展老齡事業,努力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創造條件。二是加大對鄉鎮、村(組)社區財政支持力度,切實改善工作條件,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大力提高服務質量。三是要進一步提高村(組)社區幹部、工作人員待遇,確保各項工作有人做、願意做,提高工作積極性,激發工作熱情。空巢老人家庭問題是一個涉及家庭、社區、社會、政府以及個人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需要家庭、社區、社會、政府以及個人共同的努力。面對迅速發展的老齡化趨勢,僅依靠居家養老也是不夠的,還應該在積極推廣居家養老的基礎上,適當發展福利設施,如興建敬老院、特別護理老人院,開展臨終關懷項目,建立老人活動設施,來滿足老人的不同需求。此外,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村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顧和關愛。

(六)建立各類社區民間組織,為農村空巢老人營造溫暖的家庭氛圍。對農村空巢老人來說,物質生活的困難是一個方面,而精神空虛和孤獨感的問題也是值得重視的另一個方面。所以,一方面,要發揮老人協會作用,利用這一平台,組織老人開展鄰里互助、互相結對等活動,讓一些談得來、相互信任的老人結成互幫夥伴,彼此交流,增進感情,減少精神空虛和孤獨感;同時更應整合社會資源,組織發動青年志願者,為空巢老人開展聯誼幫扶,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難題,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功能,利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關愛熱線、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對一些社區還未建立老年秧歌隊、老年健身公園的應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盡快建立起來,以滿足他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人居。

農村空巢老人是社會中相對脆弱的群體,他們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養老問題,需要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才有可能實現他們安享晚年的願望。筆者認為,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為農村老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贍養環境,農村空巢老人將不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四、農村空巢老人產生的背景

1、人口老齡化加劇

人口老齡化趨勢是我國近年面臨的嚴峻的社會問題。自21世紀以來,伴隨人們經濟生活條件的提高與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均壽命普遍提高,由於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人口增長呈現「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格局,核心家庭與主幹家庭成為主流,聯合家庭的數量減少,老年人口比重持續上升。相比之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更甚於城市,相關空巢老人群體的養老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未來的「空巢家庭」數量持續增加。

2、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

在當今社會,由於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鄉間經濟水平差異不斷拉大,城市中二、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吸引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進行轉移。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對於戶籍制度的管轄有所放寬,農村人口的流動更加便利,中青年人口更容易在城市駐足,日積月累,形成農村老人留守,子女在城市務工的局面。此外由於城鎮在醫療衛生、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便利條件,農村人口務工後多選擇定居的方式在城市紮根,迴流人口較少,兩級分化嚴重,空巢老人數量自然不斷增長。

3、社會風氣與個人觀念沖擊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孝道」觀念受到了沖擊,農村人口對於老人的贍養觀念也在逐漸改變,代際間的交流減少,傳統的家長地位受到削弱。有些農村老人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甚至選擇自己主動搬出去居住,形成「空巢老人」的格局,度過獨立、自由的晚年。同時,子女外出務工後,與老人間的「代溝」加大,面對面互動和交流的機會少,由於社會流動也導致了子女與父輩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隔閡,職業工作也由勞作轉向不同領域的勞動行為,子女弘揚孝道的觀念削弱,受社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影響增大,許多子女不但不主動贍養老人,反而把這種事當作負擔,逃避自身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縱觀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產生的局面,也分「主動」與「被動」兩種情況。「主動」情況是出自老人的個人意願,這種情況下他們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且獨立收入條件相對較好。「被動」情況下的老人則在收入與居住條件等方面尚存不足。

五、農村空巢老人所面臨的養老問題

1、物質經濟條件低下

與城鎮空巢老人群體相比,農村空巢老人人均年收入與消費水平都相對低下。此外,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收入多為個人勞動所得,兼帶打零工、編織、拾廢品等行為,子女供養比與政府補貼相對佔比低,在子女無法贍養的情況下,老人的勞動能力逐漸減弱,收入降低,更存在生活質量下降、病痛纏身等綜合問題,個人較早進入其生命周期的下降期,缺乏有效的手段維系個人生活。農村空巢老人經濟壓力大、勞動強度高,綜合自身條件,屬於社會弱勢群體,面臨形勢嚴峻。

2、醫療衛生條件落後

縱然近年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有所發展,但和城鎮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由於長期從事高強度的勞動活動加上其後的影響,農村空巢老人群體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疾病,需要盡快得到有效醫治。但是,在鄉村地區,醫療設施缺乏、有關人才不足,相關體制不健全,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群體在看病方面存在一定難度。現行的農村醫療保障需要不斷完善與發展才能滿足相關群體的需求。

3、心理慰藉問題

由於文化娛樂條件相對不足,愉快的精神生活對於農村空巢老人群體來說至關重要。我國傳統文化中就有「養兒防老」一說,老人們普遍渴望「子孫滿堂」的生活,但往往卻只能一個人獨守空房,與子女間的交流稀少,與鄰居間又缺乏溝通,個人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缺少精神寄託,存在很大的壓力,也會影響到現實生活。

4、個人生活問題

老人群體在晚年時身體狀況不佳,需要細致的照顧。由於個人獨自生活,空巢老人群體在面臨摔倒、生病等突發情況時的應對能力差,安全隱患突出。並且其人身財產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面臨違法犯罪事故時缺乏有效應對能力,尋求救助方面的手段也較睏乏,更缺少文化娛樂項目,精神寄託不足。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原因多在於城鄉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就業崗位的數量與限制致使子女長期務工難以歸家,醫療衛生條件較差引發「看病難,治病難」等問題,老年人自我養老意識也薄弱,與子女溝通少,綜合下來形成不利局面,也需要政府。個人與社會的多方幫扶,否則不僅不利於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相關消費水平,也不利於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建設。

;

B.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六安金寨縣農村養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由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普遍“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結構模式,以及子女舉家外出務工帶來的'“空巢”現象,特別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子女養老意識的淡薄,削弱家庭養老功能。

二是養老機構建設滯後。鄉鎮敬老院基礎設施老化,床位短缺,缺少專業專職人員管理和建設。

三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村養老保險投保率低,投保周期長,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依然存在。

對於以上存在問題,該縣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增強家庭養老意識。定期舉辦講座,從學校到村組,大力宣傳孝敬老人的倫理道德,樹立身邊善待老人的典型人物,對於不贍養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行為給予嚴厲批評教育或移送司法機關。

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做好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全縣23個鄉鎮敬老院翻新重建工程基本完工,增加床位500多個,大大提高了集中供養能力。積極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現有社會化養老床位700多張,社區養老床位100張,適應了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在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有84位困難老人享受由政府購買的每人每月100元居家上門服務。

三是健全綜合服務體系。五保對象住院實行全額報銷救助。對85歲以上老人按月發放高齡津貼,老人免費體檢服務由去年的65歲以上擴大到今年的60歲以上。同時為近萬名60周歲以上“三無”老人繳納了參合參保金。

;

C.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最大的就是養老金問題。還有就是「無人照料」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大量的年輕人、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兒童,這些老人不但沒有人照料,而且還要照顧孫子、外孫,背負著留守家庭主要成員的重擔,這也是影響農村事實上老人度過幸福晚年的一個突出問題。

就目前農村60歲老人的養老情況看,養老金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也就是說錢不夠花,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還有就是「醫療費」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60歲以上老人,經年在農村干農活兒,身體狀況大多不好,多數身體都不好,有的甚至患有多種疾病,如果遇到一個大病,花掉幾萬、十幾萬那也就是一兩年的事,有的家庭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所以說農村老人醫療費用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

D. 有些人說農村老人養老難,請問困難在哪幾個方面,為什麼

農村養老難:目前來講,吃穿基本都是不愁的,所謂難:一是孤獨;年輕人去打工了,老人如自身的身體不成,相對難一些;二是兒女打工在外,孫輩要老人照顧,吃喝上學生病等,給老人以精神上的負擔;三是醫療條件相對跟不上,看病相對困難……目前,合作醫療及農村養老金的發放很大程度的緩解了農村的養老難,但各地區的情況仍有較大差別,所以說,農村的養老難還是很現實的問題。

相對城市老人養老而言,農村老人養老確實難,城市老人退休金幾千元,農村100多元,幾十倍差距可想而知。主要有兩方面,1,養老金少,2.醫保報銷比例小,真誠希望適當提高農村老年人補貼,必竟他們年輕時出大力流大汗。

當前,農村老人面臨最大的養老困境,是當初對養老保險制度認識不足,沒有給自己投保,因此沒有養老金。

不過,農村的老人的養老仍然沒有問題。國家有精準扶貧,低保戶吃低保,貧困戶吃救濟,「五保戶」吃「五保」,都能很好養老。

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找借口,企圖白要養老金的做法不不取。

農村養老難,1是他們基本都沒有存款,2娃兒些也不是很富裕,3又沒有『退休金

沒有啥養老困境?

1.買高額社保的去領養老金;

2.沒買社保的由子女按月給錢贍養;

3.吃存款吃老本兒

4.城裡有車、有樓、有子孫,鄉下有小樓或別墅;還有土地、宅基地、白給的108、高齡補貼、種地補貼、土地流轉收入…

有這么多財產還想什麼?還不滿足?難道再免費白發幾仟塊養老金?不買社保是絕對不可能的,伸手討要也是白費功夫!

中國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各個省市,各個地方,甚至於同一個鄉鎮,情況也各不相同,大不一樣。但是基本上,吃,穿住,用的問題解決了。而且國家新的「三農」政策來了,很多事情也正在解決當中。

天津現在的郊縣都叫「區 街」了。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不少。很多農村比城市強多了。養老問題農村始終是重視的(過去叫「五保戶),現在和城市一樣有醫保,養老金,低保戶的政策。養老不是大問題。現在很多區街的居家養老政策進一步落實,靜海區(曾經的縣)又是我國的社區居家養老的「試點「區,好消息,好日子真的是一天一個變化。我一個親戚是「孤.老.殘「社區現在每天把熱菜飯送到六樓,你有兒有女,能辦得到嗎?

很多好的政策都走到老百姓想像之前了。

但是還有大部分地區,養老方面工作發展不平衡。

社會 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祖國這么大,四季氣候都不一樣,何況政策的落實呢!

但是肯定一點,我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

很多人羨慕外國,我剛剛和日本的同學通電話。聽他的意思:他們過的是我們曾經過去的日子,不舍的沒手機,使用費用高,也沒有我國那麼多配套措施,沒有什麼事情(彼此之間往來機會少)沒什麼用途。現在我們天天手機生活中的使用他們只是聽說,很羨慕的!他們說:沒想到,祖國發展這么快。

想一下偉大祖國的昨天;看一看祖國發展美好的今天;暢享幸福美好的明天。

農村的老哥哥老姐姐們,養老不是什麼問題,祖國不會忘記你們曾經的付出。美好的未來等待著你們。

今年是新中國建國七十年大慶。我真心告訴人們,跟著共產黨走不會錯!我愛五星紅旗!中國共產黨萬歲!

有些農村老人生活的並不幸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老人把一生的積蓄都用在子女身上。有兒子的家庭在城裡給孩子交個首付,為的是讓孩子在城裡紮根,也為了找個對象。即使孩子結婚後,有的老人還拖著羸弱的身體外出打工,能幫孩子一點是一點。

二,有些老人身體不行了,不能幹活了,自己既沒積蓄又沒收入,伸手向孩子們要錢。

三,有的老人自身毛病也不少,總是因為一些家庭瑣事和子女們產生矛盾。時間長了,子女們不待見他(她)了。

四,現在的生活壓力確實很大,農村的年輕人因為物質基礎不好,生活的負擔也很大,即使想給父母一個很好的生活,可經濟條件不允許,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人老了一是要有自己的老窩,不和子女們在一起生活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沖突。二是手裡要留點錢預防萬一。手裡有錢,花著方便,也能維持自己的尊嚴。如果低三下四地向孩子們要錢花,那個結局就有點尷尬了。

現在農民養老難已是 社會 普遍現象,主要是住院沒有保障,老人病多,靠百分之五十六十的報銷在除去自費部分及乎報不了多少,在眾多沒有存款的老人來說明顯給兒女增加了負擔,再者老人沒有養老金,靠政府給這百十塊錢的生活費就連平常吃葯都不夠,就別說改善生活了,最主要的還是沒人照顧,你想兒女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那就必然會遠離家鄉!不可能長期留在家中,這樣就形成孤獨老人有病得不到及時醫治,這和城裡人是無法相比的,她們有每月幾千塊錢的養老金不算,他們住院是沒有自費葯而且還是百分之九十幾的報銷,幾乎不會給兒女留下負擔,這也就是農民老來難的主要原因吧

作為在2010年 社會 基礎最低生活保障金,全 社會 覆蓋以後,凡是不到六十歲的農民,他們和全國的公民一樣,都購買了不同檔次的 社會 保險。作為那些年齡已經年滿六十周歲以上的農民,國家就沒有條款讓他們再購買 社會 養老保險的條款規定。

作為2010年六十周歲以上的老農民,現在已經是七八十歲以上了,作為他們在八十年代前三十年的青春義務勞動,去建設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的付出,作為有良心的人,問問自己的良心,三十年的青春義務勞動,夠不夠換來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並且現在他們已經是到了風燭殘年的時光。可是仍然有的人還死抓住他們不放,讓他們去購買 社會 保險養老。作為國家都無有出台讓這些七八十歲以上的老農民,再去購買 社會 保險的規章制度,是不是這些賣保險的人,死抓住這些七八十歲以上的老農民不放,自己制定了七八十歲以上老農民,購買 社會 保險的規章制度了呢?

作為農村老農民養老難的主要方面,是現在國家還不是十分富裕,國家還無有能力讓這些老農民完全享受到國家發展的紅利,現在又是老年高潮到來的高峰期,才是主要的原因。只有隨著國家的逐漸富強,這些老農民才能夠逐步得到老年養老生活上的改善。

閱讀全文

與鄉鎮農村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到蓬安怎麼坐車 瀏覽:358
重陽節的月相 瀏覽:421
沭陽體檢多少錢啊 瀏覽:378
老人車如何更換電池 瀏覽:51
孫卓養父母多少歲 瀏覽:442
亳州市譙城區有哪些養老院 瀏覽:242
光子能量養生床多少錢 瀏覽:734
老年人一躺著就喘不過氣怎麼回事 瀏覽:776
2014安徽退休工人工資為什麼最低 瀏覽:95
買老年人 瀏覽:703
九九重陽節主題牆 瀏覽:946
家長表揚學會孩子孝敬老人例句 瀏覽:578
合肥經開老年大學地址 瀏覽:499
重陽節活動簡報ppt怎麼寫 瀏覽:945
80歲奶奶英語 瀏覽:762
養老金分幾檔每檔多少錢 瀏覽:188
80歲老人子宮脫垂怎辦 瀏覽:493
山西80歲過壽下跪道歉 瀏覽:381
老年大學聘任教師責任書 瀏覽:647
當兵體檢作假會被怎麼處分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