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些農民,當年沒交社保,要求每月發400元養老金,合理嗎
我國經濟發展是借鑒原來老大哥的模式,那就是犧牲農村部分利益,換取城市的發展,也就是農業資助工業發展的模式,在幾十年發展中,農民利益是被忽視的,歷史上農民一天掙得工分也就是幾分錢一毛錢,但是城市居民有正當工作的話,一天收入也會有1-2元錢,還會有糧票布票油票和肉票,生活與農民是冰火兩重天的。這就是人為的城鄉差距。
人為的城鄉差距,造成農民老了只能依託子女,而城市居民也是沒有繳納養老金的,在實施繳費以後,卻實施一種等同於繳費的政策,可以獲得養老金,農民卻沒有這樣的幸運,畢竟財政力量有限,不可能承擔龐大的養老金支出。
但是隨著財政收入增加,農村養老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開始向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生活補貼,農村叫一百元錢,實際上已經超過百元,80歲以上老人,在某些地方可以獲得300元以上的生活補助,可以解決老人的生活費問題。
這是工業反哺農村的最典型例子。
現在農村也在繳納養老金,那就是每年100元錢,以後老了,也可以拿到屬於自己的養老金,雖然數量遠低於城鎮職工養老金水平,但是有國家補貼在內,基本上可以完成自給自足的低水平生活,這不是養老金,而是作為一種生活保障,也算是國家對農民的一種照顧,一種幫助,政策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實施,而不能超越財政承受力。
錢雖然不多,但是這是對歷史遺留問題的一種補償,應該說是合理的,至於一個月多少才合理,很多時候具有攀比心理,是無法滿足一切人的訴求的。
一個月400元養老金,在發達地區年齡大一點的老人已經是有了,但是在欠發達地區,是無法達到這一水平的。
社會最忌諱攀比,也最忌諱永不滿足。
2. 為什麼有的農民不願意交社保,享受養老金待遇
最近,有網友反映很多農民已經無力支付社保費用,要求直接領取養老金,而且還真的享受到了養老金待遇,這種做法是否合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得從咱們國家的養老制度說起。
2009年新農村合作養老保險首次啟動時,規定了,60歲以上農民直接領取了個人基礎養老金。這個制度出來後,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家來說再交一次養老保險,已經不現實了,因此國家直接發放基礎養老金,不過基礎養老金的標准並不高,到今天為止,也僅僅是100多元,甚至還不到150元。
「領養老金」標準的目的就是為了,國家還積極提高農村居民的基礎養老金,解決農村居民高齡津貼等問題,提供完善的養老保障!如今許多地區提高了最低養老金標准,有的省市提到300-400元!
改革中的國家不僅逐步提高了農民朋友的養老保險待遇,而且還不斷規范了農村養老保險的發放和領取標准,使其在60歲以下都無法領取養老金。
3. 不交社保怎麼領養老金 不交社保怎麼才能領養老金
1、到法定退休年齡時,比如說一位女性法定退休年齡是55周歲,社保只交了13年,養老保險繳費不滿15年,像這種情況就應該提前三個月到社保服務中心申請延續繳納養老保險,也說這位女性需要再繳納兩年養老保險,符合退休條件後,再領養老金。
2、社保交不滿15年時,有很多人都會選擇延續繳納養老保險,但是有一點不能忽略。按規定延續繳納養老保險5年後,養老保險依然累計繳費不滿15年的,這種情況可以選擇一次性補繳至滿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