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互聯網+ 促養老保險全覆蓋
一、深化認識,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擺到突出位置來抓
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實踐活動,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就必須有一定的社會管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改善社會服務,激發社會活力,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1、隨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長期積累的社會問題逐步顯現,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大力推進,經濟快速增長,但發展中的問題依然突出,集中表現在:一是發展的不平衡。近些年,城鎮化的熱潮帶來了農村的「空心化」,迫切需要統籌城鄉管理和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發展的不協調。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和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把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割裂開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需求同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隨著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諸如行車難、入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等。三是發展的不和諧。長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造成了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生態破壞,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而當時這些被掩蓋的社會環境問題,現已成為影響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導致的社會矛盾和群體事件日益增多,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對這些問題,一方面,我們既要看到是難以避免的,其形成和持續具有必然性,可以說是「成長的煩惱」;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是必須面對的,任其積累蔓延必將引發更大的矛盾,勢必成為「發展的陷阱」。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估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積極應對和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
2、隨著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價值認同的社會差異非常明顯,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些年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產生和解決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由此給社會管理提出新要求。一是要增強社會價值認同。這些年,人們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不斷增強,但在重要價值的認識上,不同地域的人群、不同利益的群體、不同年齡的人口存在明顯差異。有的甚至公然說:「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二是要防止社會價值扭曲。一些腐朽落後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同時,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虛擬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如何對虛擬社會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三是要加強社會價值引導。由於對群眾的思想教育、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跟不上,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緒失常,引發了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比如急功近利、輕浮急躁,榮辱不辨、是非不分,大有蔓延擴散之勢。面對激烈的競爭、生活的壓力和一些困難挫折,有的人不堪重負甚至以極端手段報復社會,給社會管理帶來許多難題。
3、隨著利益格局調整重塑,利益主體的矛盾沖突越來越多,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利益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當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後,新的多元利益格局已形成,這一格局對社會管理帶來了挑戰。一是利益的多元主體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利益主體的多元發展,形成了復雜的利益關系,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利益分歧、利益磨擦和利益沖突。如何在多元利益主體中和諧利益關系,把共同利益、特殊利益、根本利益整合起來,這是社會管理的新課題。二是利益的變化曲線深刻影響社會心態。現在的社會利益格局調整更多的是結構性調整,既有你多我少的問題,還有你增我減的問題。過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現在是「既患寡,又患不均」。現在有的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心理預期和利益曲線發生了變化。三是利益的差距拉開蘊藏社會風險。在利益格局重塑的過程中,「鐵飯碗」破了,社會失落感增強,而社會保障體系並不健全;「泥飯碗」多了,社會平衡感打破,而社會分配機制並不完善;「大鍋飯」少了,社會歸屬感減弱,而社會建設體制尚不順暢。這些矛盾不僅拉開了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差距,而且容易轉變為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
4、隨著政府職能不斷轉變,社會管理的方法手段不相適應,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社會管理是政府的一項主要職能,而政府在社會管理的一些領域,存在越位、錯位、缺位問題,亟待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來解決。一是社會管理網路不適應。過去很多政府直接干預的領域已經交給了市場和社會,政府的主要精力是解決好市場不能解決、社會難以解決的問題,做好保障、服務和管理,「小政府、大社會」將是以後基本的社會管理目標和社會組織框架。但現在一些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責任不清,社會訴求表達機制不順暢,社會矛盾調處機制不健全,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渠道不寬。這樣的局面如果不改變,就會出現政府管理失效。二是社會管理手段不適應。突出表現在管理手段單一,重視行政性、強制性的管理手段,輕視法制規范和道德管理;重政府的作用,輕社會的作用;重事後處置,輕源頭預防。社會管理職能部門沒有形成運轉協調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合力,一些部門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部門利益嚴重、辦事效率低下等問題。三是社會管理能力不適應。一些領導幹部素質和能力不適應社會轉型發展的要求,滿足於「抓生產」、「引項目」、「爭投資」,做經濟工作得心應手,抓社會管理無從下手。有的不願做、不會做、不善做群眾工作,與群眾說話說不上,與群眾談心談不攏,與群眾議事議不成,與群眾講理講不透。而我們的社會管理能力,只有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中得以提高。
二、統籌推進,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納入發展全局來抓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實踐活動,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我縣十七屆黨代會提出的各項目標,從廣大人民群眾最迫切的要求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入手,從推進社會管理最薄弱的環節著力,探索出具有時代特徵和興國特色的新型社會管理模式,積極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規范有序的法制環境與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1、要強化社會管理理念。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首先要解決好思維方法、思路辦法問題,這是前提和基礎。一是要強化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社會管理要搞好,要把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手段與目的的有機統一。只有服務好,才能管理好。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既是一個著眼點,也是一個突破口,還是一個方法論。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靠服務來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讓人民群眾自覺接受管理、主動配合管理、積極參與管理。二是要強化社會協同、廣泛參與的理念。社會管理不等於政府管理、不同於經濟管理。我們必須在發揮好黨委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導作用基礎上,不斷增強社會自我管理能力,發揮好社會組織、基層群眾的協同參與作用和自治互律作用,做到在更大范圍配置社會管理資源、更深層次整合社會管理力量、更高水平提升社會管理效率。三是要強化統籌兼顧、依法管理的理念。當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老矛盾與新矛盾互相交織,老組織與新組織互動共生,老體制與新體制互為支撐。這就要求我們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過程中,既要統籌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階段的利益訴求,兼顧好各方面群眾的關切,又要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堅持依法來回應社會訴求、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權益。四是要強化多管齊下、綜合施策的理念。要更多地運用民主管理的方式、群眾路線的方式、說服教育的方式來進行社會管理。特別是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我縣蘇區模範精神,我們要很好地傳承,使其在社會管理中發揮積極作用。要繼承發揚我們黨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動員組織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新途徑新辦法。同時要順應社會信息化的新形勢,把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手段,提升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
2、要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具有根本性和長效性,其作用是全方位的、全過程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關鍵。一是要健全訴求表達機制。要進一步拓展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切實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范化和法治化軌道。要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堅持領導幹部聯系群眾制度、下訪接待制度、聯點指導制度和調查研究制度,及時解決與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要深入開展「三送」活動,讓廣大黨員更好地為群眾代言、為群眾排憂、為群眾服務。要堅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聯系群眾制度,始終與群眾定期聯系溝通。要創新社情民意表達方式,採取媒體對話、網民交流、設立信箱、公開電話、組織聽證等多種形式,就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交流溝通,努力使社會各個群體反映有渠道、傾訴有人聽、困難有人幫。二是要健全情緒疏導機制。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社會心態,既要及時回應人們的關切,又不要片面地迎合。要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正確認識我們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始終給大家以信心、力量和希望。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宣傳輿論工作,把情緒疏導與群眾訴求表達、政務信息公開、廣泛吸納民意有機結合起來,更加註重經常性的交流溝通,更加註重平等性的對話協商,更加註重個體差異、人文關懷和心理健康,讓群眾感到被重視、被尊重、被理解。特別是要高度關注網路輿情,及時疏導網路民意,最大限度地發揮網路積極作用、遏制網路消極影響。三是要健全矛盾化解機制。要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制度,建立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的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好信訪工作制度,認真做好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解工作。要構建司法訴求機制,健全法律援助體系,確保群眾能夠得到及時的司法救助。四是要健全應急管理機制。要把加強應急管理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盡快健全各類應急預案,做到各鄉鎮區、各領域、各行業、各部位全覆蓋。要從源頭控制、情報信息、處置預案、輿情導控、保障建設和聯動協作等方面入手,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要抓緊建立綜合性的應急指揮平台,加快構建實戰化的應急指揮體系。要高度重視和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政策制定,既要看該不該干,還要看能不能幹,有效防止決策不當引發的社會矛盾。
3、要夯實社會管理基礎。既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又要立足基層、依靠群眾,夯實基層基礎,優化管理服務。一是要加強組織建設。黨的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切實加強政權組織建設,以陣地建設、班子建設、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優化街區資源配置,強化政權組織權責,提高其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依法辦事能力。要切實加強自治組織建設,建立健全新型社區管理體系,充分調動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積極性。二是要強化服務功能。要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契機,積極推動農村「一組兩會三站」治理體系建設。要把城鄉居民自我服務、社會組織參與服務和志願者公益服務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社區工作社會化進程,提高社區服務專業化水平,構建新型社區服務體系。要以基本公共服務、幫扶志願服務、鄰里互助服務和家庭自助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多元化的社區服務,不斷滿足多樣化的居民需求。要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配齊服務設施,提升服務功能,努力將其打造成政府社會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託、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三是要提高管理水平。要推動社會管理重心下移,按照管理、服務、執法「三位一體」的思路,改革完善街道社區社會管理體制。要明確基層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以事務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社區管理為重點,有效整合各類社會管理資源,切實提高基層社會管理效率。四是要做好群眾工作。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在做好群眾工作中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和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要高度重視和主動開展群眾工作,支持各界人士、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共同做好群眾工作,不斷增強群眾工作的系統性、協調性和持續性。要始終堅持加強基層的用人導向,切實做到幹部培養在基層、鍛煉在基層、提拔在基層,著力建設一支樂於做群眾工作、善於做群眾工作、熱心做群眾工作的基層幹部隊伍。
三、立足當前,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緊迫任務來抓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工作。要緊密結合興國實際,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圍繞公共安全、市容市貌、民生權益和幹部作風四個方面,著力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
1、要加強社會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是社會管理的一項基本內容,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所涉及領域越來越廣,影響因素越來越多,事故危害越來越大,管理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四個「安全」:一是要抓好治安安全。要建立健全防控體系,加強綜治網路,創新群防群治工作形式,壯大群防群治工作力量,提高群防群治工作成效。要堅持以打促整、以整促治、以治維穩,深入推進專項整治行動,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要更加註重長效機制建設,突出解決影響社會治安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二是要抓好生產安全。要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健全保障體系,堅決杜絕重大事故發生。要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隱患,嚴格處理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後患。要積極開展專項整治,著力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部位,落實各項防範措施。三是要抓好食品安全。緊緊抓住源頭治理、行業自律、執法監管環節,確保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四是要抓好消防安全。要加強源頭普查,最大限度地排除消防隱患;完善設施裝備,有效提升火災撲救和應急救援能力;嚴格日常監管,確保責任到位、落實到位;注重滅火救援,健全完善消防指揮系統、應急預案和處置機制。四是要抓好環境安全。要繼續開展專項行動,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要更加註重環境系統的完整性和環境要素的關聯性,維護生態環境安全,保障群眾環境權益,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總之,很多工作是「細節決定成敗」,安全工作是「細節決定生死」。我們一定要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嚴管嚴治嚴防,讓興國更安全,讓群眾更安心。
2、加強城區市容市貌整治。社會管理的重點是城市,城市管理的重點就是「治臟、治亂、治堵」。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就要回應群眾期盼,滿足社會要求,遠近結合、標本兼治,加大「治臟、治亂、治堵」力度。一是大力整治城市環境衛生。要組織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在城區范圍內開展全民環境衛生整治運動。環境衛生整治范圍既包括中心城區,又包括城區結合部;既包括院外、室外,又包括街道、路面。市區所有主幹道、次幹道、大街小巷路面要干凈,不能有垃圾、污水。牆上不準亂貼、亂寫、亂畫,不準留下隨意張貼的標語、海報和廣告。抓好公共場所衛生。特別是主次幹道、車站、集貿市場等公共場所,要清掃干凈,保潔及時,所有積存垃圾要全部清運出去。下狠心取消城區內的露天垃圾箱,徹底解決亂倒垃圾問題,展示興國文明衛生的城市形象。治理餐館「白色污染」。加強對餐飲業尤其是臨街餐館的衛生監管,堅決取締無證經營。對不符合衛生條件、達不到排污標準的,要限期整改。消除衛生死角。針對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居民小區等衛生工作的薄弱環節,進一步明確職責,強化措施,建立制度,加強管理,不留衛生死角。二是堅決取締違章建築和佔道經營。城區范圍內所有違法違章建築一律無條件拆除。主次幹道兩側的路邊店、臨街店必須逐步改造,今後城市道路兩側一律不得再批建路邊店。違章佔道經營也是一大「頑症」,需要採取「綜合療法」才能徹底根治。要堅決取締出店經營、游散攤點、夜市「紅棚子」等占壓城市道路的經營攤點,堅決取締違規從事車輛清洗、維修、門窗加工的馬路市場、馬路洗車場、馬路車間,堅決取締露天燒烤和大排檔等飲食攤點,確保市區主次幹道無任何形式的佔道和出店經營,真正還路於民。工商部門要組織人員對城區所有臨街經營門店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對不符合經營條件的,要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嚴肅查處。對繼續越權審批佔道經營和審批不當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同時要實行堵疏結合,在取締違章經營攤點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攤入室,引攤入「市」。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可以在一些不影響市容和交通的背街小巷實行有選擇地規劃放開,如夜市攤點,可規劃幾個地方集中經營,但必須加強管理,不能放而不管。具體規劃的地點和管理辦法,由各有關部門制定方案,經批准後實施。三是全力整頓市區交通秩序。交警部門要在完善交通管理設施的同時,嚴格整頓行車秩序和停車秩序,杜絕亂停亂放。同時,要廣泛深入地開展文明交通行為的宣傳和教育,使全體市民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文明駕車、文明騎車、文明乘車、文明行路」,做到「按燈停走、按線行駛、按位停放、按章處罰」,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交通事故。交通部門要大力整頓客運市場,全面規范客運秩序,堅決打擊非法營運的出租汽車,保障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要嚴格實行人力貨運三輪車和板車的總量控制,實行定點停靠、定線路、定時段行駛。四是美化城市形象。規范戶外廣告及店堂牌匾。廣告宣傳牌和門面招牌,既反映一個城市的經濟特色,也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必須嚴格按照戶外廣告設置管理的有關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各種戶外廣告、門面招牌進行整頓和規范。堅決拆除未經審批或設置不規范的戶外廣告,統一設計製作規范精美的門面招牌,使之成為美化市容、繁榮經濟的一道靚麗風景。全面裝飾、美化、亮化主次幹道臨街建(構)築物,使城市容貌的整體景觀有明顯改變,做到整潔、靚美、有序。維護市政基礎設施。加強對城市道路、供排水設施的保養維護,保持主次幹道綠化帶清潔,提高路燈亮燈率。全面啟動「光亮工程」。城市夜景體現一個城市的生機和活力。通過光亮工程,不僅可以妝扮城市夜景,而且可以繁榮城市經濟。要提倡珍愛環境、優化環境的社會新風。營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社會氛圍,使廣大群眾真正樹立「興國是我家,整治靠大家」的觀念,並體現在人人講文明、愛衛生、守秩序的實際行動上。
3、加強民生權益保障管理。社會管理中的許多問題就是民生和權益的保障問題。社會管理加強了,民生工作就會事半功倍;民生權益保障了,社會管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一是要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大力發展「廉租房」、「保障住房」建設,在規劃布局上實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資金投入上實行政府與社會相結合,租賃補貼上實行財政與企業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二是要完善醫療保障制度。要建立完善基本葯物保障體系,加強葯品監管,確保用葯安全,切實降低葯價。要積極推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在醫院管理體制、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和監管機制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要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穩定提高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要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規范管理,健全傳染病疫情系統和工作網路,建立和完善衛生應急機制。三是要擴大養老保障范圍。要切實抓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解決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整合與銜接問題。要積極培育面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政醫療、文化娛樂等消費市場。四是要提高生活保障水平。要切實增強社會救助能力,重點解決好五保戶、特困戶、貧困家庭學生的生活困難,實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蓋。要著力提升社會福利水平,改善福利院、敬老院、流浪乞討救助管理等社會福利基礎設施。要完善補貼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障標准與物價聯動機制,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眾生活。五是要加大權益保障力度。要堅持著眼長遠與立足當前、全面推進與突出重點、普遍保護與特殊保護相結合,依法保障公民權益。要努力維護司法公正,突出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不嚴、裁判不公問題。凡是涉及公眾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都要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全面落實好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要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維護好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和人身權利。
4、加強幹部隊伍作風建設。針對我縣幹部隊伍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紀檢監察機關要積極協助黨委、政府加強幹部隊伍建設,以強化效能監察、提高執行力、完善問責機制等三個方面的工作舉措為抓手,進一步促進幹部作風轉變。一是要加強效能監察,確保在崗就要盡責。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和社會評議制,切實加強對各地各部門履職盡責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縣委、縣政府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落實,確保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處理。二是要提高執行力,確保政令暢通。縣紀委要切實履行協助黨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的職責,進一步加強對中心工作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保障執行的工作機制、監督檢查機制、考評獎懲機制,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堅決克服辦事拖沓、推諉扯皮等問題,克服「兩好」現象(好人主義、貪玩好耍)和「三不」作風(責任心不強、執行不力、作風不實)。三是要嚴格問責,確保敢抓敢管。要結合深化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機關)建設,加大治庸治懶力度,嚴肅查處落實不力、工作不扎實、不作為以及亂作為的行為。要建立健全快查嚴處的問責機制,對工作不負責,履職不到位的,發現一起,問責一起,決不姑息。對抓幹部隊伍建設不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單位,要對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或作出組織處理。同時,要加強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著力提升紀檢監察幹部隊伍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工作能力,不斷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② 中國養老保險現狀
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當中最重要的一員,其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人們是否可以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由計劃經濟改為市場經濟,我國養老保險經歷了巨大的變革。中國養老保險現狀可以用兩個詞進行概括:成就蜚然、任重道遠。
「樂康無憂」返還型住院醫療保障計劃,兼具保險保障和保費返還雙重功能中國養老保險現狀:成就蜚然返還型保險到底劃算嗎?我剛好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消費型和儲蓄型、返還型保險有什麼區別?哪個好?
2012年,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全國社會保障資金審計結果》:到2011年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參保人數達到2.61億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城市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人群達到3.61億人。加總起來,總共達到6.22億人。
其實,中國養老保險現狀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覆蓋人群的不斷擴大,更體現在其制度設計越來越合理,越來越全面,體現了「制度全覆蓋」。「制度全覆蓋」指當前養老保險的三大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市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尤其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其在2013年可謂是發展迅猛的一年。全國許多個省份都開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試點工作,改變了農村居民養老無保障的歷史,使農村人民也可以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另外,中國養老保險現狀還讓板塊分割許多年的養老保險「動」了起來。根據勞動保障部社保中心提供的2007年的數據,全國辦理養老保險異地轉移業務160萬人次。這一政策的實施讓實現了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極大程度上調動了經濟的活躍程度。對於醫保報銷的攻略,我剛好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社保醫保怎麼用?一文教你申辦報銷流程!
中國養老保險現狀:任重道遠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國養老保險的改革之路雖然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但是目前其所面臨的問題仍然很多。例如,制度仍未全國統一,養老保險雙軌制的頑疾遲遲得不到解決等等。
從社會保障公平性的角度考慮,全國一盤棋,只有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去除制度「碎片化」才是公平的最大化體現。而中國養老保險現狀還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最後的結果是不同人群有不同制度,制度差異化越來越大。
另外,養老保險雙軌制也一直侵蝕著養老保險的公平特性。我國現行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已經異化為特定人群的「福利」,這既不利於公平的實現,更不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總之,中國養老保險現狀還有很長的改革路需要走。
「悠享康健」重大疾病保險計劃,涵蓋原位癌和30種重疾保障③ 我國哪一年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
2012年。
2012年底,我國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專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屬有戶籍的老年人,不用繳納養老保險費,即可按月領取55元的養老金,實現了老有所養。
55元的基礎養老金是2009年制定的標准,這一標准高於當時全國農村每月49元的低保金。農村老人基礎養老金水平普遍低於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012年,全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月人均支付水平達到106元。
(3)農村居民養老等社會保障全覆蓋情況調查擴展閱讀
以山西省晉城市城區為例,201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平均每月142元,2012年提高到每月164元。2013年,晉城市將農村居民基礎養老金標准提高到80元,但與低保金相比也少了一半。
農村老人反映,如今不足百元的養老金難以滿足老年人養老的基本需求。特別是75歲以上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患病率越來越高,是最需要社會和政府關愛的弱勢群體。
④ 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
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口。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4.79億參保人員,累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人數達到2.63億人。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養老保險工作,積極推動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和養老服務業發展。目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建立,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企業和個人繳費,農村居民養老保險由財政、村集體和個人繳費。同時,政府鼓勵社會力量逐步參與養老保險事業,多渠道籌集養老保險基金。在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內,養老金待遇也在不斷提高。根據《關於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2018年和2019年,中國連續兩次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平均漲幅為5%。此外,政府還加大了對特殊困難群體的保障力度,確保他們養老金待遇不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
中國的養老保險基金來源是哪些?中國的養老保險基金主要來自企業和個人繳費、政府財政撥款以及投資收益等多種渠道。同時,為了增加養老保險基金規模,政府還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保險事業,包括通過建立企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等方式進行補充。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切實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在享有社會保障的同時,人們也應當時刻關注自己的社保繳費情況,保證社會保險的權益。同時,用人單位也應當依法為員工辦理社會保險登記並及時繳納社保費,以保障員工的權益,切實履行用人單位的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四條 本法所稱用人單位包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及其他組織。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為其職工辦理社會保險登記,並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社會保險費。
⑤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怎樣做到收繳全覆蓋
社會保障關繫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有效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提高保障水平,是我國著眼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性安排,社會保障全覆蓋工作意義重大。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組成,做為一名社會保障工作者,現就如何實現社會保險全覆蓋工作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全覆蓋首先要做到制度全覆蓋,讓每個人都享有參加社會保險的機會。
制度全覆蓋,意味著全體國民都擁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不分城鄉、不分地域、不分性別、不分工作與否、不分從事何種工作,所有居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各種「制度組合」中對號入座,參加社會保險,獲得基本保障,避免百姓想參保卻找不到適合其情況的保障制度。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城鄉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項。目前,基本醫療,包括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已全面建立並覆蓋13億人;城鄉居民低保覆蓋了所有省區市,實現了應保盡保。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探索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並隨著國有企業改革而全面推開、不斷完善。2009年,新農保試點啟動,部分地區的農村居民開始享受國家普惠式的養老保險。2011年,城居保試點啟動,試點地區的非就業居民開始享有養老保障。目前,新農保、城居保已經擴展至全國,這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標志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建立起來,養老保障實現制度上的全覆蓋。
全覆蓋更重要的是實現全民群體的全覆蓋,做到應保盡保。
制度全覆蓋初步實現。而老百姓理解的「全覆蓋」,則是該參保的都參保,人人擁有社會保障。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險覆蓋面迅速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健全的社會保障,但仍有相當比例的人游離在制度之外。例如:靈活就業人員、非公經濟組織從業人員、農民工、繳費困難群體等。如何實現社會群體參保全覆蓋,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加強和規范社會保險登記管理工作是全覆蓋的基礎
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和規范社會保險登記管理,建立統一的全民參保登記信息資料庫,逐步形成每個人唯一的社保標示,是實現社會保險從制度全覆蓋向人員全覆蓋過度的重要基礎。
各級社保經辦機構要逐級抓落實,通過對公安、社保、民政資料庫的比對,篩除已參保、死亡、轉出人員後,按區市、街道、社區進行分解,確定入戶調查登記對象逐一入戶進行參保登記。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加強對參保登記工作意義、范圍、方法步驟等的宣傳,通過發布工作信息、召開相關會議、開展專題宣傳、印發宣傳手冊、懸掛宣傳橫幅、深入基層宣講等措施,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路等媒體進行宣傳,提高民眾對參保登記的認識。基層社區社保經辦人員在入戶調查登記時,要積極宣傳社保政策,鼓勵被調查登記人積極參保繳費。要做到查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確保登記數據的完整、准確,並將收集到的信息核實後錄入信息資料庫。經辦機構要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和相關配套措施,確保參保登記工作穩步推進。各級人社部門要搞好分工,統籌協調安排,精心組織實施,按照「全民參保登記,全員共同參與」的要求,充分調動人社系統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抓好落實。要對基層登記參保工作進行督導考核,及時通報工作推進情況,確保此項工作穩步實施,扎實推進,按規定時限完成。
二、降低社會保險的門檻是全覆蓋的前提
當前,存在著社會保險覆蓋率過低的問題。繳費制是社會保險制度的顯著特點,它實行權利與義務相關的原則,只有盡到了繳納保險費的義務,才能享受收入補償的權利。但是,在我國由於保險費征繳額度相對較高,許多勞動力在職時,由於害怕失去工作或擔心現金收入減少,沒有及時繳納保險費,導致失業或年老後失去生活保障,這種現象在私有小企業、流動農民工甚至低收入的自由業者中較為常見。因此,適當降低社會保險繳費額度,讓盡可能多的人繳得起費,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的基本前提。今年4月13日的國務院會議上,決定階段性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費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已經拉開了地方下調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的序幕。中央的這一舉措既是為企業「降成本」採取的實質性舉措,也是降低參保人員繳費負擔,提高社會保險覆蓋率的重要措施。
三、切實解決繳費困難弱勢群體參保問題是全覆蓋的重要舉措
一是通過轉移支付,直接增加財政投入或社保支出,給予適當補助。有些地區居民養老保險對重度殘疾人由當地政府每年代繳15年,每年500元標準的保險費;利用國家扶貧政策,對確實無力繳納養老保險的貧困人群,由當地政府動用扶貧專項資金,解決最低檔次的投保金都是較好的措施。
二是在制度設立上予以傾斜。例如,對重度殘疾人、低保人群在居民養老保險中設定最低投保100元的繳費檔次;對重度殘疾人可提前辦理退休;降低貧困人群醫療保險起付線標准,提高貧困人群醫療保險報銷額度和報銷比例等政策。
三是加大執法維權力度,給予法制的保障。採取措施解決外地農民工的參保問題,通過加強勞動監察執法,打擊違法用工行為,提高企業參保自覺性;通過與建設管理、安全監督等部門的聯合辦公,納入安全生產考核等措施,促使建築用工單位及時對外地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
另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加快統籌城鄉的步伐,完善各種不同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轉移辦法,妥善解決跨地區社會保險關系接續、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等重大問題;現在,隨著多種所有制格局和統一人力資源市場的形成,靈活就業群體的數量和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勞動關系、就業崗位、工作時間、工資收入都有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社會保險全覆蓋,也意味著要保證參保人終生准確記錄其權益和相關待遇的結算、支付。這就要加快改進社會保障管理手段、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⑥ 養老保險事業發展調研
關於我市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情況的調研報告根據市政協2010年度工作安排,3月份以來,在市政協副主席趙南軍的帶領下,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會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有關部門,以市區為重點,就我市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專題調研組聽取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衛生、民政、財政等有關部門情況通報;赴各區和江都市召開部門以及街道(鄉鎮)、村(社區)等基層單位負責人座談會,了解我市養老和醫療保障情況,聽取意見,並赴外地學習考察。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市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的基本現狀
近些年,我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發展的進程中,堅持民生為本,初步建立起以養老和醫療為核心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努力使全體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維護了社會穩定。
1、黨委政府重視,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工作情況進展較好。自2002年以來,市委、市政府連續9年以一號文件形式關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就養老、保障、醫療、住房、教育等在內的民生問題出台有關政策意見,逐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09年,市委、市政府專門出台了《關於推進市區率先統籌城鄉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提出了明確目標。同年,維揚區委、區政府出台《關於加快推進全區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的意見》,初步形成全覆蓋、多層次、可接軌、可轉換的社會保障局面。市和各縣(市、區)公共財政向民生傾斜,農村養老和醫療保障方面的投入在財政支出中所佔比例逐年提高,從被征地農民養老補助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各級財政給予每人每年一定比例的繳費補貼,如新農合的各級財政補助從2003年的人均20元/年提高到2010年的人均120元/年,從無到有,逐步增長;據統計,市、區兩級財政2009年用於城鄉居民參保補貼的開支為8659萬元。各有關部門積極履行自身職責,強化服務,積極推動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工作。社會保障部門不斷完善社會保險政策,通過稽查和服務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社會保險費征繳;衛生部門不斷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網路,全面部署推進新農合信息系統網路化建設,努力監管醫療機構服務行為,統籌衛生資源配置與醫療服務提供,以滿足農民的醫療服務需求,讓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民政部門加強了社會救助工作力度,全面建立了城鄉五保、特困醫療、臨時救助等政策相配套的補充養老及醫療保障的社會救助體系,實施城鄉「三無」老人養老補貼工程,標准逐步提高、范圍不斷擴大。
2、城鄉養老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且對接通道開始打通。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構成了覆蓋城鄉的基本養老保障體系。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已實行多年,制度較為完善,目前覆蓋了市區各類用人單位和靈活就業人員32.14萬人,9.25萬退休人員按月領取養老金,養老金待遇連續9年遞增,目前市區人均1395元/月。2005年開始建立包括養老在內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即征即保率達100%,覆蓋了市區7.3萬名被征地農民。「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方籌資,「個人帳戶與統籌帳戶」相結合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07年在我市啟動,市區參保農民8.9萬人。為統籌城鄉發展,維揚、江都積極探索,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對接方面建立了通道,制定了農保轉城保的接續辦法,打開了農保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轉換通道。
3、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覆蓋城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構成了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運行質態良好,報銷待遇穩步提升,2009年底,市區參保職工46.23萬人,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醫保目錄范圍內平均住院報銷比例分別達80%與90%。2007年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職工醫保范圍之外的「老年居民、特困居民、未成年居民、一般居民」通過不同繳費、補貼標準的居民醫療保險,納入醫療保障,實現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上的全覆蓋,2009年底,市區25.9萬人參加居民醫療保險,其中包括7.7萬名在校大學生,籌資水平400元/年,目錄范圍內報銷達6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2009年為人均120元,其中個人交納30元,由於個人繳費標准低、住院補償為主兼顧門診,平均報銷補償率為45%,大病報銷支付上限一般為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倍以上,最高可達10萬,因而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參合積極性提高,2009年底,參合率達99.8%,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二、推進我市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工作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暢通城鄉社保通道,推進城鄉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發展,擴大統籌范圍,實行省級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已迫在眉睫。當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推進城鄉養老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奠定了重要基礎,但由於我市老齡化程度高,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8.57%,財政補貼壓力增大、逐年出台的政策之間銜接不夠等原因,使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的推進面臨一些亟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1、覆蓋不全面,養老和醫療保障尚未完全實現應保盡保。養老保險方面:一是新農保實施後,城鄉居民中還有兩類對象未納入養老保障體系,一種是男60歲、女55歲以上不到70歲的城市無業居民,一種是2005年前被征地農民中的非就業人員,養老制度上還有空白點。二是仍有少數開發區(園區)企業、流動性強的餐飲娛樂服務企業以及勞動密集型企業尚未為所有應參保職工繳納保險;原已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改制企業一次性買斷工齡的職工、部分失業人員因續保的繳費標准偏高而斷保。三是城鎮無業居民和部分低收入就業人員雖可選擇自由職業者參加社保的方式,但因沒有經濟能力而游離於社保之外。四是我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剛剛進入准備階段,相關實施細則尚未出台。醫療保險方面:一是由於已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人員(含靈活就業人員)不能參加繳費水平較低的居民醫保,導致部分低收入就業人員在養老保險續保難的同時,失去醫療保障;二是部分困難企業職工退休時沒有能力一次性補交最低參保繳費年限差額和「余命年」費用,面臨斷保的可能。
2、發展不平衡,養老和醫療保障水平城鄉差距較大。一是城鄉基本養老保障待遇差距有擴大趨勢。城鎮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連續9年以10%的速度遞增,目前市本級企業退休職工人均養老金達1395元/月。而農村的養老保障待遇較低,參加新農保的基礎養老金人均60元/月,失地農民的養老補助平均也僅140元/月,尚未達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二是城鄉醫療保障待遇有差距。近年來,雖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絕大多數農民每年自繳30元就能享有醫療保障,但由於大部分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而新農合報銷比例則隨醫院級別的提高而遞減,農民進城看病的大部分費用仍由自己負擔,大部分地區還不能即看即報,因而農村居民享有的醫療保障實際待遇低於城市居民。三是城鄉信息化建設差距大。城鎮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投入相對較高,基礎較好,社會保障工作的管理效率較高;而農村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還較為滯後,工作方式及管理方式還不能適應現實需求。
3、政策不銜接,社會保險難以有效接續轉換。一是目前養老醫療保險工作維揚、廣陵、開發區已與市社保中心聯網申報,有關制度和政策相對統一。但邗江區政策規定與市不統一、征繳基數、征繳比例、享受待遇與市不一致,信息數據系統與市社保中心不銜接,市級統籌沒有實質性形成;區域內在農保轉城保方面也未建立通道。二是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標准各不相同,且缺乏可持續性。2005年之前被征地農民沒有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設置,而2005年後設立的基本生活保障根據一次性劃轉金額的不同,最低享受60元/月、最高享受230元/月,其他多為110元、135元、170元/月等補償標准,由於劃轉的土地補償金額是有限的,逐年用完後,將難以為繼。三是社會保險制度自成體系,缺乏有效銜接機制。我市揚府發[2008]140號文《關於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社會保險費征繳的意見》中對被征地農民、戶籍農民及參加農保者參加或轉入城保,以及對城鎮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的進入、有效銜接都進行了原則性規定,但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存在諸多資金和技術上的問題,如被征地農民個人帳戶如何折算城保繳費年限,折算繳費年限後的城保費用如何繳納,醫療保險相對獨立,繳費年限也不能相互確認等,因此無法實現真正融通和有效接續。四是管理資源分散,政策機制「碎片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衛生部門主管,而城鎮職工醫保與城鎮居民醫保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主管,社會救助則由民政部門負責,相關政策規定及工作機制不盡相同,各有一套互不相連的獨立資料庫管理系統,出台政策時缺乏溝通協調,存在管理成本浪費和政策之間的沖突。如新農合要求以家庭為單位參保,導致外出務工就學的家庭成員重復參加醫保,而政策又明確規定不能重復報銷,又如鄉鎮企業職工可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新農合,但卻不能轉入城市居民醫保。
4、宣傳不到位,相關政策普及不夠。一是對公共財政普惠城鄉居民,加速推進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的緊迫性認識還需進一步提高。二是對近年來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法律、規定和政策,如勞動合同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全國范圍內轉移、流動人員醫療保險跨地區跨制度轉移辦法等培訓宣傳還不到位,調研中,社區幹部普遍反映對具體政策缺乏了解,面對群眾咨詢難以解答。
三、推進我市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工作的建議
推進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工作,讓全體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市委「堅持以民為本,建設幸福揚州」目標,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為此,調研組提出如下建議:
1、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實現養老和醫療保障由制度的廣覆蓋到對象的全覆蓋。一是持續強力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工作。根據保基本、廣覆蓋的原則,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條件出發,全面貫徹實施市政府2008年140號文件精神,細化政策措施,制訂配套規定,消除保障盲點,繼續擴大養老和醫療保障范圍。一方面,針對勞動密集型的民營企業、服務行業參保率低的現實狀況,按照市政府文件精神,通過分期緩繳等方式,鼓勵參保,將更多的就業人員納入城鎮社保體系;另一方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要進一步通過強化勞動監察、社保稽核等途徑,督促所有用人單位及時參保和足額繳費。二是出台具體實施辦法,加快推進市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要積極籌措新型農保基金,保證資金到位,在有條件的地方,出台政策鼓勵農村居民參加更高水平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在不斷擴大覆蓋面的基礎上,穩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三是區別對象,將助保制度落實到位。採取積極措施推動城鎮困難居民參加社會保險,使中斷社保關系的特殊群體,社會保險關系能夠接續。如對於年齡偏大、收入偏低、就業能力偏差的下崗失業人員,出台優惠政策,通過認真落實我市相關社保補貼政策鼓勵參保;對因其他歷史原因未能參保的邊緣人群,加大助保力度,努力做到應保盡保;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具體政策,對城鎮無業居民,按照有關條件,納入基本養老保障范圍,保證其老有所養。四是切實解決居民醫保問題。破除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保制度壁壘,通過加強審核等方式允許困難職工和經濟承受能力較低的靈活就業人員選擇城鎮居民醫保,解決其醫療保障從無到有的問題;調研中了解到,為解決部分以靈活就業身份退休的職工和困難企業退休職工的醫保缺失問題,2005年廣陵區通過「三三制」籌資模式,即財政、集體、個人共同出資方式,較好地解決了區內所有退休職工病有所醫的難題,這一做法可以推廣。
2、加大投入力度,縮小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待遇差距。一是加快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財政投入及城鄉居民收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二是加大農村資金投入,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建立健全公共財政投資重點向農村傾斜的機制,逐步加大新增財政用於養老和醫療等民生方面的社會保障支出。根據揚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合理確定城鄉養老水平,在承認城鄉待遇合理差別的基礎上,適當提高農村居民的養老待遇,穩步提高城鄉居民醫療報銷比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待遇適當均衡。三是研究失地農民、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這是當前市區需要解決的突出個性化問題,調研中了解到,如果被征地農民的養老和醫療及其他社會保障問題解決不好,三五年後將會給當地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成為復雜的社會問題而影響穩定。建議政府加強對失地農民、被征地農民,包括即征即保制度實施前人員情況的深入調研,採集信息,摸清底數,針對實情,通過增加籌資途徑,逐步建立集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就業培訓等一體的保障制度,創造條件,盡快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以解決後顧之憂。四是統籌城鄉醫療保障資源。發展農村公共衛生事業,建立和完善穩定的機制,將優質衛生資源從城市引向農村,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引導高水平的醫療技術人才支持農村,解決鄉村醫生待遇問題,提高基層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增添必要的醫療設施,加強基層合管辦力量配備和信息化建設;加大對醫療機構特別是市級以上大醫院的監管力度,完善醫療衛生機構的績效考評機制,江都市通過簽訂新農合協議的方式對各定點醫院實行動態管理的方法取得了很好效果,可予以借鑒推廣;暢通簡化登記、繳費、申報、結算、核報等程序,讓農民能就近享受到更好更高的醫療資源,得到更多實惠。五是實施城鄉70歲以上居民老年補貼以後,根據財政承受能力,逐步實行60---70歲城鄉居民老年補貼制度。
3、加大創新力度,切實實現不同養老醫療保障制度的有效轉換。一是建議政府對我市的各不相同做法進行研究歸類,梳理各地遺留問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出台相關指導意見,在市域內逐步制訂相互銜接,相互貫通,原則統一,靈活多樣的政策措施。根據社會保險省市統籌的相關實施意見,圍繞「統一制度政策、統一繳費標准、統一支付項目、統一計發辦法、統一管理規程」的目標,盡快做到市區范圍社保政策「同城、同標准、同待遇」,首先要解決好邗江區進入市級統籌問題,為過渡為省統籌創造條件。二是「立足於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基本原則,積極探索解決我市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相銜接的方式方法,對已有的相關原則性規定,配套有關操作細則,暢通社會保險轉移接續的渠道。建議借鑒已在外地實行的相關做法,逐步打破身份界限,建立統一制度體系下的城鄉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充分考慮城鄉居民收入的現實差距,按照權利和義務相對等的原則,摸索創立多形式的社會保障「套餐制」,設置多層次的繳費標准和多檔次待遇的選擇,由城鄉居民依據自己需求,自主選擇繳費,最終在待遇上體現多繳多得少繳少得的差別。三是充分發揮社會保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定期召開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圍繞社會保障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加強調研,研究相關政策,制定工作措施。對養老、醫療等涉及社會公眾切身利益的重大社會保障政策出台前,通過「公示制」、「聽證制」等多種渠道,以民主的方式保證公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真正使城鄉居民知情受惠、好事辦好、好事辦實。明確牽頭部門,強化工作權威,保證出台的政策之間連續,部門與部門之間政策銜接,做到決策科學化。四是建立互通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從我市實際出發,寓監督管理於一體,理順我市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之間的管理關系,避免政出多門和多頭管理。加強包括新農保、新農合在內的養老醫療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建議利用「金保工程」系統,建立市區信息資料庫,做到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參保人員「同人、同城、同庫」,醫保實現「一卡通」,業務流程和經辦服務規范化,逐步實現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的相互轉換和銜接。
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養老和醫療保障工作的認知程度和有關政策的普及程度。一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充分認識到推進城鄉社保工作,健全城鄉養老醫療保障體系,完善城鄉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對於促進城鄉發展與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建議領導幹部政績的考核,既要考慮GDP,更要關注民生,考核杠桿逐步向民生方向傾斜。二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主流媒體,創辦社保專欄、專版、專題等節目,利用社區櫥窗等形式,積極廣泛宣傳各類養老醫療保障政策的目的意義和具體規定以及有關操作程序等,使惠及民生的社保政策深入人心,引導企業職工等各類就業人群及全體城鄉居民了解支持相關政策並積極參保。三是加強對基層工作機構人員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政策業務知識的培訓,通過對國家、省及我市出台的養老醫療等各類社保政策法規,特別是新出台的政策法規的深入學習,提高他們的政策業務水平,使他們深刻理解掌握各類社保政策,增強工作主動性,通過扎實的基礎工作,促進我市城鄉養老醫療保障工作走上一個新台階。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⑦ 農村養老保險統計數據
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內容和實現全覆蓋的意義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稱為「新農保」,是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之後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其中中央財政將對地方進行補助,並且會直接補貼到農民頭上。過去的老農保主要是自我儲蓄的模式,而新農保最大的特點是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模式。農保在支付結構上的設計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養老金,一部分是個人賬戶的養老金。而基礎養老金是由國家財政全部保證支付的,也就是中國農民60歲以後都將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黨和政府又一項重大惠民政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促進家庭和諧、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惠農政策;對確保農村居民基本生活,實現農民基本權利,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二、目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現狀
(一)2009年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得以啟動發展
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開展新農保試點,當年覆蓋面要達到10%的縣,在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據人社部統計數據,2009年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8691萬人,而農村中有農民工2647萬人參加了城鎮基本養老保險。2010年得到批准試點的范圍可達23%的縣.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