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羅斯福新政的四大自由翻譯
在許多歷史和政治學家看來,富蘭克林·羅斯福在二戰時首倡的「四大自由」,即言論和表達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是文明社會的基礎。
75年前的7月4日,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一次非公開的發布會上,首次描繪出「四大自由」的雛形。次年1月6日,他在華盛頓國會大廈通過一場振聾發聵的演說,讓這一論述成為促成美國對外政策轉變的推手,也勾畫了這個國家在此後3/4個世紀中的藍圖。
談到羅斯福的歷史貢獻,許多人主張,他提出的四大自由「標志著新時代的開端」;也有不少人相信,將「四大自由」真正落到實處,始終是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面臨的挑戰。
驚天創意在密室中醞釀
1940年美國獨立日當天,羅斯福邀請幾十名記者來到他位於紐約州海德公園鎮的居所做客。當時,與會者中幾乎沒有誰能意識到這場「即興」新聞發布會的重要意義。
這是羅斯福初次就任總統後的第8個年頭,他看起來有些疲憊。帶領美國度過艱難的大蕭條時期後,這位時年58歲的民主黨人,似乎有心要離開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
自從政敵在此前兩年的中期選舉期間發難並令改革放緩,羅斯福彷彿丟掉了銳氣。「總統在國內事務中做了他能做的一切。」時任司法部長羅伯特·傑克遜在晚年回憶道。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私下裡,羅斯福對妻子埃莉諾承認,他覺得自己正在「慢下來」,對一些行政事務不再充滿熱情。後來擔任司法部長的總統幕僚弗朗西斯·比德爾也發現,總統「厭煩、疲憊、萎靡不振」,對再度參加大選有些興味索然。
然而,和許多觀察家一樣,比德爾受邀參會後,才發現自己的直覺失靈了。
坐在桃花心木桌子後頭,羅斯福用天馬行空般的風格暢談起來。論及令人擔憂的歐洲局勢,他告訴與會者:「首先,我要說說信息自由,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詞比新聞自由更准確,因為信息多種多樣。簡而言之,公民有權通過各種途徑得到未經審查的信息。」隨後,他確定了另外3點公民應普遍享有的自由:宗教自由、言論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
「我有關於第五個自由的想法。」突然,《費城問詢報》駐白宮記者理查德·哈克尼斯插了一句,「可以把開放自由貿易描述為『免於匱乏的自由』嗎?」
羅斯福頜首贊同。很大程度上,「免於匱乏的自由」意味著摒棄文化和貿易壁壘。「真正的問題可以歸結為,我們是要繼續追尋這些自由,還是放棄?」他繼續自問自答。
記者們不知道,羅斯福當時已決定在當月末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尋求連任。如果他預見到的「大災難」降臨,美國應當主動扮演領導者角色。後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對世界的了解程度都讓他無法樂觀。
無論是否精心策劃,這場「不宜公開」的發布會上的頭腦風暴,為羅斯福在次年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國情咨文演講打下了基礎,最終催生了為全世界所熟知的「四大自由」。
用道德秩序回擊暴力征服
「作為你們的總統,我在此履行憲法賦予我的職責,將美利堅合眾國的情況通告國會。這不太令人愉快,但我有必要告知各位,國家和我們民主政治的前途與安全,已經和遠離我們國境的許多事件不可抗拒地牽連在一起了。」那場密會半年後的1941年1月6日,自覺機會成熟的羅斯福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向美國公眾傳遞出了再明確不過的信號。
在他看來,這是「史無前例」的時刻:向來對外敵入侵「免疫」的美國,當時卻急需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重的外部威脅,打起精神。
據美國「Today I Found Out」網站報道,當時,歐洲大陸在納粹鐵蹄下顫抖,與希特勒隔海對峙的英國獨力難支。可是,在頑固秉持孤立主義的美國,許多人依然認為,打仗純粹是歐洲人自家的事,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並沒有為別人火中取栗的理由。
這讓羅斯福倍感焦慮。他試圖用嚴酷的現實調動自己的國家採取更強硬的干預措施,並要求大量增加撥款,為那些對美國利益至關重要的國家充當「兵工廠」。
時值二戰最慘烈的時期,希特勒宣布在被其佔領的歐洲建立所謂「新秩序」,羅斯福則試圖用一個更大的概念來回應——道德秩序。與「獨裁者用炸彈製造的暴政」不同,道德秩序的核心便是羅斯福醞釀多時的「四項人類的基本自由」,正如他在演講中所強調的,「人們不能只依靠武器戰斗,就像不能只靠麵包生活」。
「我們所追求的世界秩序,是為了讓自由國家展開合作,共同生活在一個友好文明的社會中。」面對國會議事廳中無數道疑惑的目光,他慷慨陳詞,「我們的對外政策是基於對所有國家人權和尊嚴的尊重,而正義的道德力量必將獲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