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型養老模式有哪些
新型養老模式有「養生養老社區」養老、農村社會互助養老新模式。「養生養老社區」養老:該項目通過會員型養老公寓結合產權型親子養老產品,依託於全配套設施,實現父母同子女兩代居住的生活理念。農村社會互助養老新模式:「互助服務」就是由子女申請、老人自願入住,衣、食、醫由本人和子女保障。院內老人年輕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互相幫助、互相服務,共同生活。
新型養老模式有「養生養老社區」養老、農村社會互助養老新模式。
1、「養生養老社區」養老:隨著養老需求不斷釋放,一些新型養老模式也已出現,如養生養老社區,該項目通過會員型養老公寓結合產權型親子養老產品,依託於全配套設施,實現父母同子女兩代居住的生活理念,打造三代人全齡共生的社區。
2、農村社會互助養老新模式:「互助服務」就是由子女申請、老人自願入住,衣、食、醫由本人和子女保障。院內老人年輕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互相幫助、互相服務,共同生活。
Ⅱ 我國醫養結合的模式有哪些
我國醫養結合的模式有醫療機構拓展養老服務模式、養老機構增設醫療服務模式、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模式、醫療機構與社區家庭合作模式。
1、醫療機構拓展養老服務模式
醫療機構拓展養老服務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規模較小、醫療水平相對較低而空床率相對較高的醫療機構,通過拓展養老服務功能實現醫養結合,逐步向康復醫院或護理醫院轉變。這類方式解決了相當一部分慢性病老年人拖佔床位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型綜合醫院人滿為患的壓力。
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一般由政府和企業聯合組建,委託專業團隊進行管理,設有健康門診、葯房、康復室、心彩超等,並配備大型綜合性醫院專家出診,免費為社區老人提供醫療服務,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指導。一些社區還通過推行家庭醫生制度,為社區內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Ⅲ 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服務形式有哪些
一是機構醫養模式。按照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主次不同,又分為三種類型。「養中有醫」 型:以養老機構為載體,內設醫療機構,如紅花崗一鑫老年養護院,赤水正康老年護理院;「醫中有養」 型:以醫療機構為載體,開展養老服務,如遵義康復醫院、赤水市同仁養護中心;「醫養融合」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共為載體,開展醫療康養,如匯川區板橋鎮衛生院、匯川區上海宏天養老服務中心。
二是社區醫養模式。以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託,為老年人提供醫養護一體化服務,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葯養生保健和康復醫療融入健康養老。如上海路社區衛生服務,紅花崗中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通過與社區聯動,強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探索智慧養老。
三是商業醫養模式。依託我市便利交通,氣溫宜人,旅遊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良,醫療衛生配套設施完善,旅遊避暑與養生產業結合。如赤水市天鵝堡康養中心、匯川溫泉康養城,力帆婁山棲谷養身度假區等吸引了重慶、成都廣大老年朋友前來度假養生。
Ⅳ 醫養結合和傳統養老模式有何不同
首先,與傳統養老模式相比,兩者提供服務內容的差異最為明顯。醫養結合模式在提供傳統內養老模式所包含容的養老服務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醫療和康復服務,實現了傳統養老服務與現代醫療服務的結合。
其次,醫養結合模式不同於傳統養老模式具有明確的責任主體,比如居家養老的責任主體是家庭,機構養老的責任主體是各類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沒有明確的責任歸屬主體。在具體實踐中,開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可以是設有老年病科的醫療機構,或者是醫療機構分設、下屬的養老服務單位,也可以是和醫療機構開展合作的養老院、福利院。
因此,醫養結合並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養老模式而存在,更多意義上,是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服務供給方式而運轉。它可以和任何傳統養老模式相結合,在任何養老模式中以不同形式實現醫養結合的服務供給。
Ⅳ 健康養老服務模式
有些醫養結合的大型機構在做好「機構養老」的同時向「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提供延伸服務。
濟南大學朱孔來教授做了一份「關於山東省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現有的十八種模式」的精彩觀點。這十八種模式分為三類:
「機構養老」醫養結合模式、
「社區養老」醫養結合模式、
「居家養老」醫養結合模式,雖然是以山東省為例,但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有助於我們更好的了解醫養結合、了解行業的發展現狀,也有助於幫助我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模式。
一、 「機構養老」醫養結合模式1、「大養老+小醫療」型該模式是在養老機構的基礎上新建小型醫療機構、新增醫療服務,以養老為主、醫療為輔。
目前大部分養老機構採取這種模式開展醫養結合服務。該模式存在明顯缺點:內設醫療機構只能開展門診業務,不能解決在養老機構直接住院問題;同時醫療機構運營成本高,僅醫務人員的工資就給養老機構帶來很大負擔,養老機構難以長期支撐。
調研發現:許多已經申請辦理了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醫療機構試運行一段時間內堅持不下去而「人走樓空」。
2、「醫療、養老並重」型這種模式多為新建的醫養結合機構或醫院轉型為養老機構或護理院,強調醫和養並重發展。新建的大型養老機構,同步配套建設綜合醫院或護理院,實現醫療、養老並重發展;一些資源閑置的醫療機構將富餘資源轉型為養老服務,以開設老年專護病房或者直接轉型為護理院、康復中心等方式提供醫養結合型的醫護服務。
調研發現:該模式將醫療與養老資源融為一體,形成以醫促養、以養助醫的運營態勢,能基本實現非危急重病老年人在機構內醫養共享。
3、「大醫療+小養老」型這種模式多數是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新建小型養老機構,通過配備相關設施、增加護理人員等舉措,在醫療機構內部又新建了一個醫院下屬的專業養老機構。
調研發現:此模式是利用高端醫療資源興辦養老機構,優點是養老環境條件好、醫療保障好,比較高端,但也存在明顯缺點:一方面對現有醫院資源的利用不經濟甚至浪費,另一方面是養老費用較高,經濟條件中下等的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4、「大醫療+小康復」型這種模式多數是規模較大醫療機構新建小型康復機構,如老年科室或康復科、康復中心,以醫療為主、康復為輔,多數是在原有的醫療機構新增康復、養護功能,構建醫療、照護、康復等相互銜接的服務體系。
調研發現:該模式多數發展較好,但在「醫、康、養一體化」體系中「養」的比重較小。
5、「兩院一體」型該模式多數是將地方政府建設的
敬老院由當地鄉鎮衛生院託管運營,鄉鎮衛生院與敬老院實現「一體化」,或者由鄉鎮衛生院直接新建養老機構以實現醫養結合。鄉鎮衛生院利用敬老院的資源除照顧好「五保老人」外,還接納一部分社會養老人員。此模式是對既有養老和醫療資源的有效整合,能夠激活醫養資源供給引力,就近服務農村老年人群,幫助他們實現就地養老。
調研發現:與「公建民營」養老服務相比,該模式容易保持原有敬老院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醫養結合模式。
6、「醫康養一體」型在醫院的基礎上,新建護理院和養老院,實施醫、康、養一體化運營。此模式優點是康復患者住院一段時間後,身體狀況大為好轉,許多患者由卧床不起到獨立行走,社會效益極佳;康復患者在住院期間既得到康復治療服務,同時又得到養老服務,康復出院後可能還會有一批人在養老機構長期住下,機構的經濟效益將大為提高,是資源配置效率最高的醫養結合模式。
7、「個體診所+小型養老」型此模式一般由個體診所舉辦,前面門廳為診所,後面為家庭式小型養老,診所的醫生、護士提供為老人醫療服務,另聘1-2位護理人員照顧老人。
調研發現:這個模式的優點是收費低、離家近、比較方便,資源利用充分、效果好;但缺點是醫療和護理設施相對簡單,護理不規范,同時還存在規模不經濟問題。
8、「養老機構+醫療服務整體外包」型這種模式是指不具備設置醫療機構條件的養老機構,與就近的有住院功能的醫療機構(多為醫療機構(多為一級綜合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將養老機構所需的醫療服務整體外包給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為醫療機構提供場所和必要條件,醫療機構在養老機構設置分院等分支機構,醫療機構派醫護人員到養老機構為其提供醫療整體外包服務,或稱「整體託管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醫養雙方責、權、利明確,雙方均利用市場機制開展合作。
調研發現:這是醫養開展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效形式,特別適用於100-300人的養老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規模較小的養老機構採用這一模式,醫療機構可能會「賠本」造成服務不可持續,需要養老機構對醫療機構給予一定補貼)。
9、「養老機構+醫療服務綠色通道」型這種模式是指養老機構與鄰近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患者就醫提供「綠色通道」,優先提供住院、遠程會診、預約掛號等服務,這是我省目前開展醫養結合最多的一種模式。該模式缺點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基礎是來自雙方的信任和利益驅動,雙方的合作缺乏有效約束和利益協調機制,一旦協議影響到了某一方利益,就很容易出現終止協議的情形,很難保證合作的有效性、持續性。
調研發現:這種模式難以實現醫養一體化,基本屬於「搞形式」,醫養之間很難開展實質性合作,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如養老機構有患者需要住院,雖協議要求優先到合作的醫療機構住院,但患者家屬並不一定同意,可能會到規模較大、更放心的醫院),久而久之,難以長期合作。
10、「大養老+小醫療+醫療服務綠色通道」型這種模式是養老機構自身先建設一個小醫療機構,如衛生室或診所,同時又另與其他較大規模的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並由其為養老機構患者就醫提供「綠色通道」。對一般的醫療問題,養老機構自行解決,當有較重患者立即轉入合作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治。
上述十種「機構養老」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前七種為「一體化」模式,第八、第九種為「嵌入式」,第十種為「混合式」。前八種醫與養結合得比較緊密,第九種為鬆散型的醫養結合,第十種為半松半緊。
目前相關部門介紹成績時所說的醫養結合覆蓋率達到多少多少時,往往以簽訂協議類的鬆散型模式居多。
調研發現:我們認為鬆散型模式基本屬於「搞形式」,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難以實質性合作,更難市場化運作;醫養結合必須運用「一體化」發展模式。
二、 「社區養老」醫養結合模式1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型日間照料中心的設施可以在養老、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多方面得以共享使用,資源配置效率高;一般送到「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人,多數是「一體多病」,這些人更多需要醫務人員提供服務,因而這一模式能更多滿足老年人醫療需求;同時,只有醫務人員承擔相應服務,老年人子女才能更放心、才能更多地把老年人送到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調研發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屬於實體性機構,由其運營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符合「能負責、能問責」的要求,且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既解決了由社區居委會對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管理運營帶來的體制不順、權屬不清問題,又解決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資產閑置問題,還化解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緊張的矛盾,實現資源共享;既能收獲「更好保障老年人保健、老年人子女更安心」等的社會效益,又能通過更多服務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帶來應有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推進養老產業化,真正實現多方共贏,是社區層面實現醫養結合的理想方式。
12、「社區醫養設施共建共享」型將養老服務設施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如農村幸福院與衛生室同步建設、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同步建設。通過同步建設,一步到位實現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
13、「專業養老運營機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型由大型專業化養老機構託管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將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閑置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調研發現,此模式由於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規模較小(一般只有10張床位),難以發揮規模效益;同時,有些專業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跟不上,很難做實做優醫養結合,一旦政府補貼減少或取消,很難維持下去。
14、「社區綜合養老服務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協議」型這種模式往往是社區建設了養老綜合服務中心,為了開展醫養結合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但所開展的服務主要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相對較少。
15、「村衛生室+農村幸福院」型由村衛生室託管運營農村幸福院,實現農村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但目前典型案例不多。
三、 「居家養老」醫養結合模式
16、「互聯網+可穿戴設備+實體性服務機構」型這種模式需要為居家老人配備穿戴式設備,對老人的生活和身體狀況進行遠程監測,通過信息管理平台並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和出行情況的相關數據及時傳遞給實體性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機構或實體性社區機構(如護理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老年人子女;實體性服務機構根據對老年人身體監測數據作出服務方案,同時根據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需求,及時為居家老人提供飲食起居、醫療醫護、消防安保、休閑娛樂、報警呼救等的相關服務。
調研發現:目前看,許多企業熱衷開發此模式,有的設計規模較大,但目前成功案例不多。
17、「居家養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型這種模式是通過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活動,推廣家庭醫生服務,與有需求的老年居民簽訂服務協議,開展契約式服務,簽約對象可以獲得家庭醫生提供的醫療保健咨詢服務、優質診療服務、精準預約轉診服務、保健指導、疾病干預、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務,讓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
調研發現:這一模式主要解決居家老人的醫療服務問題,但社會化的生活服務得不到有效解決,我們認為此模式不是實質性的醫養結合,仍屬於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疇。
18、「居家養老+長護險中的『家護』服務」型這種模式是為符合條件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失能老人平時在家中由自家人提供生活照料,由長護險的定點醫療機構提供以康復為重點的「家護」服務,相關費用主要由醫保資金提供。這一居家養老模式目前主要針對享受長護險的城鎮職工,雖受居民歡迎,但社會成本很高,且醫務人員往返醫療機構和居民家中時間成本也很高,與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院護」相比資源配置效益不佳。
調研發現:另外,調研還發現,有些醫養結合的大型機構在做好「機構養老」的同時向「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提供延伸服務,在「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三個層面同步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形成了「機構、社區、居家三個層面融合發展的智慧型」醫養結合模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比較好。
Ⅵ 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什麼意思
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即集醫療、養生、養老為一體並整合了產品和服務,也就是「醫養結合」,覆蓋了生命全周期的完整系統。
「醫養結合」就是把專業的醫療技術檢查和先進設備與康復訓練、日常學習、日常飲食、生活養老等專業相融合。以醫療為保障,以康復為支撐,邊醫邊養、綜合治療。
從技術上盡可能的實現疾病轉歸,病人的各項功能得到保持或恢復,其中,「醫」主要就是重大疾病早期識別、必要的檢查、治療、康復訓練,包括有關疾病轉歸、評估觀察、有關檢查、功能康復、診療護理、重大疾病早期干預以及臨終關懷等醫療技術上的服務。
「養」包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護理、用葯和安全、日常飲食照護、功能訓練、日常學習、日常活動、危重生命體征、身體狀況分析、體重營養定期監測等服務。
利用「醫養學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就是把大病早期識別干預、大病早期康復訓練、日常生活、養護療養、日常學習、護理等綜為一科。醫養結合是人類醫療改革創新中的重點康復工程,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醫療改革新模式。
(6)農村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擴展閱讀:
2016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民政部發布了《關於確定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於9月發布了《關於確定第二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
文中確定了以北京市東城區等50個市(區)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以北京市朝陽區等40個市(區)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
並明確了試點單位應盡快建立相關機制,全面落實醫養結合工作重點任務,確保試點取得積極進展,收到良好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