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養老保險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我國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後分別於1958年和1978年作過兩次修改。
1997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我國建立了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制定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1)社會養老保險產生於擴展閱讀:
為降低企業成本,增強企業活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等有關規定,經國務院同意,從2016年5月1日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超過20%的省(區、市),將單位繳費比例降至20%;
單位繳費比例為20%且2015年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可支付月數高於9個月的省(區、市),可以階段性將單位繳費比例降低至19%,降低費率的期限暫按兩年執行。具體方案由各省(區、市)確定。
截止2016年7月6日,全國有21個省市區符合降低企業養老保險費率條件,其中上海由21%降到20%,其餘20個省市區是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海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新疆、甘肅和寧夏。
2. 社會養老保險哪年開始
社會養老保險,在國企和集體企業是在1986年實行的,當時企業職工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固定工,一個是合同制,1986年7月1日起,實行,凡是1986年7月1日以後被錄用的職工,全部實行合同制並且按照規定實行繳費制度,1993年國家勞動部實行全民合同制,把原來的全民固定工也列入了合同制,從此,職工繳費全面展開,在1995年開始,建立了個人賬戶,但是,實行繳費制度,建立個人賬戶的時間,各個地區和單位都有不同,最晚的,在1998年才開始建立個人賬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3. 養老保險從哪年開始實施的
養老保險是從1986年開始的。
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企業的養老、醫療等負擔也越來越重。為了推動企業改制,從1986年10月開始,新招用的工人都需要簽訂勞動合同,並建立勞動手冊制度。勞動合同制工人,需要繳納退休養老基金,本人承擔3%,單位承擔15%。退休養老基金就是最早的養老保險基金的雛形。
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要領取養老金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1、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所謂法定退休年齡,就是指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並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按照相關規定,我國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空、察悶茄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2、累積繳納養老保險費滿15年。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個人,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罩冊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敗察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第三條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4. 養老保險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1997年。
20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中國著手對城鎮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經過10多年的探索,於1997年正式確立了以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為特徵的混合型養老保險模式,該模式中社會統籌部分為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20%,由企業繳費形成,個人賬戶部分為個人繳費工資的11%,其中企業負擔3%,個人負擔8%。
在2005年《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中規定「為與做實個人賬戶相銜接,從2006年1月1日起,個人賬戶的規模統一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
(4)社會養老保險產生於擴展閱讀
基本作用
1、有利保證勞動力再生產
通過建立養老保險的制度,有利於勞動力群體的正常代際更替,老年人年老退休,新成長勞動力順利就業,保證就業結構的合理化。
2、有利於社會的安全穩定
養老保險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老年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人數也越來越多,養老保險保障了老年勞動者的基本生活,等於保障了社會相當部分人口的基本生活。
對於在職勞動者而言,參加養老保險,意味著對將來年老後的生活有了預期,免除了後顧之憂,從社會心態來說,人們多了些穩定、少了些浮躁,這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3、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
各國設計養老保險制度多將公平與效率掛鉤,尤其是部分積累和完全積累的養老金籌集模式。勞動者退休後領取養老金的數額,與其在職勞動期間的工資收入、繳費多少有直接的聯系,這無疑能夠產生一種激勵勞動者的職期間積極勞動,提高效率。
5. 誰建立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軍國主義的產物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產物,是伴隨著近代大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的。它大體可分為成形、發展、成熟和改革四個時期。
(一)成形時期。德國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源地,始於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時期。19世紀70年代,德國經濟不景氣,勞動人民生活每況愈下,工人勞動條件惡劣,為爭取改善這一狀況,工人運動愈演愈烈,嚴重威脅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統治利益。俾斯麥政府被迫採用安撫政策,提倡通過國家立法興辦社會保障,以緩和階級矛盾。俾斯麥曾公開宣稱,社會保險是消除革命的投資,一個期待養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統治的人。在「社會改革」的旗號下,德國先後於1883年、1884年、1889年制定了三項法案,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並很快被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仿效。俾斯麥的社會保障立法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
(二)發展時期。20世紀3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遭受到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首次沖擊,失業、老年人的生活問題成為這次危機矛盾的焦點。為解決危機、刺激經濟復甦1935年3月14日,美國正式通過了《社會保障法》,使「社會保障」一詞正式在法案中出現,實現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其後英國先後在1934年和1936年通過了《失業法》、《農業失業法》、《國民健康保險法》三部法律。在瑞典,也採用瑞典學派主張的通過國家調節經濟、消除失業的理論。而且,運用社會保障措施實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成為瑞典後來推行「福利國家」的理論基礎。
(三)成熟時期。二戰後,西方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統治,在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經濟理論影響下,走上了所謂「福利國家」的道路。60年代美國已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英國首相艾德禮在1948年就公開宣稱,英國已進入了「從搖籃到墳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國家行列。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一些其他發達國家,也相繼宣布實施「普遍福利政策」。這時期的社會保障,保障范圍擴大,管理也逐步科學化。
(四)改革時期。為了消除「普遍福利政策」帶來的弊端,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策上出現了保守主義1979年,英國政府率先對時候保障制度實施改革和調整,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進入改革時期。主要內容為:一是開源,開征社會保障稅,增加福利項目收費等;二是節流,主要是削減社會保障經費的支出,降低現行的社會保障待遇的標准等。
6. 養老保險制度起源國家
在工人階級斗爭的強大壓力下,德國於1889年頒布《老年和傷殘保險法》,標志著現代社會養老保險的誕生。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國先後都建立了強制性的養老保險制度。20世紀30年代,美國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許多退休者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為此,美國於1935年制定《社會保障法》,建立起一整套老年及孤寡人員保險制度,目的在於保證所有台法勞動者都能享受到最低水平的退休收入。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就開始著手建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政務院於1951年公布、1953年修訂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該條例對國有企業職工的養老等項社會保險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企業按月繳納相當於企業職工工資總額3%的保險費,其中30%上繳全國總工會,作為勞動保險總基金,70%存於各企業工會。當時規定的養老金為職工本人工資的50%-70%。1955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辦法。1958年,又統一了企業、事業、國家機關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這樣,中國城鎮勞動者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基本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7. 社會養老保險是哪一年開始的
1950
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先後經歷初步建立(1950—1966)、「文革」中的破壞以及「文革」後的恢復(1966—1986)、改革與完善(1986 年至今)三個階段。
1995 年,在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中首次引入個人繳費和繳費確定型制度,打破了以往現收現付制模式下繳費責任主要由企業承擔的局面,強調個人在養老保險中的責任和義務。然而,現實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尚未解決的問題。
1995 年的改革導致前後兩個實施方案並存,在制度設計和管理上帶來新的混亂。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造成資金運作上的賬目、管理混合運行現象,給統籌資金挪用個人賬戶提供了方便。
(7)社會養老保險產生於擴展閱讀:
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個人繳費)的比例,從1997年起,不得低於本人繳費工資的4%,1998年起每兩年提高1個百分點,最終達到本人繳費工資的8%。有條件的地區和工資增長較快的年份,個人繳費比例提高的速度應適當加快。
按本人繳費工資11%的數額為職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個人繳費全部記入個人賬戶,其餘部分從企業繳費中劃入。隨著個人繳費比例的提高,企業劃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3%。
個人賬戶儲存額,每年參考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個人賬戶儲存額只用於職工養老,不得提前支取。職工調動時,個人賬戶全部隨同轉移。
8. 社會養老保險是哪一年執行的
社會養老保險於1997年開始正式實行。
我國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於20世紀50年代專初期,後屬分別於1958年和1978年作過兩次修改。
1997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我國建立了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制定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8)社會養老保險產生於擴展閱讀:
20世紀80年代實行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試點開始進行改革探索,90年代改革全面展開並不斷深化,建立了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基金籌集模式,確定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統一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社會統籌部分採取現收現付模式,均衡單位負擔;個人賬戶部分採取積累模式,體現個人責任,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決定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自2018年7月1日起實施。實行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不會增加企業和個人繳費負擔,也不會影響離退休人員待遇水平。
參考鏈接:網路_社會養老保險
9.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在哪一年制定的
1889年
傳統型的養老保險制度又稱為與僱傭相關性模式(employment-related programs)或自保公助模式,最早為德俾斯麥政府於1889年頒布養老保險法所創設,後被美國、日本等國家所採納。個人領取養老金的工資替代率,然後再以支出來確定總繳費率。個人領取養老金的權利與繳費義務聯系在一起,即個人繳費是領取養老金的前提,養老金水平與個人收入掛鉤,基本養老金按退休前雇員歷年指數化月平均工資和不同檔次的替代率來計算,並定期自動調整。除基本養老金外,國家還通過稅收、利息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實行補充養老保險,基本上也實行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