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 #報告# 導語】調研報告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觀事實。以下是 無 整理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歡迎閱讀!【篇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一、集安市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一)人口老齡化趨勢凸顯。截止目前,集安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5877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1.8%;80周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到3829人,佔全市老年人口總數的14.8%;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4425人,占老年人口的17.1%。集安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數量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預計到XX年,集安市老年人口將達到36000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6%。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青壯年人口流動性增強,老年人口呈現出基數大、發展速度快,老齡化伴隨空巢化的特徵,因喪偶等原因獨居的高齡老人比重也相當高。據統計,集安市現有空巢老人2460人,城區三無老人109人。人口老齡化勢必引起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和照料功能不斷弱化,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激增。據調查,集安市城區約85%的老人有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意願,約15%的老人想入住老年公寓,所有老年人都希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在養老觀念上,正在由養兒防老向國家養老轉變;在養老形式上,正在由家庭化向社會化、普惠化、均等化轉變。
(二)養老服務機構得到改善和發展。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展養老服務業,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使集安市養老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從XX年開始,集安市先後投入建設資金1921萬元,對全市農村敬老院進行新建和改擴建,總建築面積達14332平方米,新建床位812個,極大地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XX年,根據省民政廳、省編辦《關於全省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依照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將全市農村敬老院統一更名為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並納入依照事業單位管理行列,完成了由敬老院到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的過渡,理順了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管理體制,進一步增強了公辦福利機構承載能力,提高了五保老人入住率。目前,全市公辦收養性養老機構已達12個,養老床位1000餘張;民辦養老機構3所,床位280餘張。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逐步啟動。從XX年起,集安市加大了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共建設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0所,建汪閉仔設日間照料中心12個,日間照料床位50張。為了提高養老服務水平,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統一配備了電腦、電視、電話、床、桌椅及老年人文化、娛樂用品,並為每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配備了3名專職工作人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免費對外開放,城區老年人均可來此休閑娛樂,豐富了城市老年人的業餘生活。日間照料中心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依託,由社區為高齡、失能老人提供簡單的生活照料服務。由日間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務,集中了傳統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兩方面的優點,讓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區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區福利服務,既減輕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又節省了養老福利資金的投入。全市社區服務的工作規范、服務標准、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工作也在逐步探索。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總體上看,集安市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養老服務設施規模較小,服務水平較低,與當地人口困汪老齡化步伐日益加快、社會養老需求不斷攀升的客觀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一是宣傳力度不夠,認識不到位。從目前情況看,養老政策的宣傳還不夠主動,居民群眾對社會化養老的有關政策知之甚少,很多人不知道社區有居家養老服務站和日間照料中心。有些部門對社會態斗化養老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認識不足,致使社會化養老仍處於自發的、無序的發展狀態。市裡雖然成立了各部門參與的老齡工作領導機構,但各部門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很難形成合力,發展社會養老服務仍是民政部門熱,其他部門冷。由於沒有形成必要的輿論氛圍,導致居民群眾參與社會養老的積極性不夠,參與率不高。
二是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緩慢,資金投入不足。雖然建立了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和日間照料中心,但能夠得到上門護理服務的老年人比例很小,所提供的服務僅限於生活照料層面,鮮能給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從業人員嚴重缺乏,更少有專業培訓,總體服務水平較低,只靠社區幹部和志願者難以更好地承擔為老年人服務的需求。由於財政困難,政府在養老服務業發展方面投入太少。為困難老人養老服務補貼政策,以及居家養老服務護理人員公益性崗位補貼政策尚未出台;缺乏對居家養老、日間照料、緊急援助、社區服務和機構服務等養老服務的制度和標准。由於投入資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養老事業的發展。
三是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缺失,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滯後。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導致贍養脫離,空巢老人現象嚴重,生活照料缺失問題普遍存在。而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相對落後,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主要面向五保老人。集安市11個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普遍存在設施簡陋、功能單一問題,還停留在救助式的供養和運行模式上,服務內容僅限於吃、住等簡單的生活照料服務,生產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難以開展,生活氣息沉悶。另一方面,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相對滯後,集安市目前僅有3所小型民辦養老機構,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其養老服務水平及服務功能較低,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及生活需求。由於對優惠政策理解不深、對養老市場了解不透、對福利事業關注不夠等原因,民間資本進入社會化養老服務事業的速度遲緩。「民辦公助」的政策沒有真正落實,民營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步履艱難。僅靠政府的有限投入,很難使社會化養老事業有快速的發展。
四是管理機制不健全,養老隊伍素質偏低。全市社會養老機構在管理機制上、制度建設上、服務標准上還存在一定差距,服務規范、行業標准和市場監管等亟待加強。社會養老的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養老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導致管理能力弱化,服務水平低下。目前,集安市社會養老機構多半管理及服務人員是聘用的下崗人員或家庭中的閑置人員,特別是民辦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多數是從社會上隨意招收的,文化水平和服務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基本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專業人才十分匱乏。由於養老護理工作待遇低、保障差、不穩定,加上觀念上的原因,社會上很多人不願意干這種「侍候人」的事,從而導致養老從業人員偏少,很難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社會養老需求。養老服務公益崗位開發不夠。據調查,集安市養老服務類公益性崗位僅佔全市公益性崗位總數的3.3%,而且這部分公益性崗位人員也未全部充實進養老隊伍,導致養老服務人員嚴重不足,影響了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和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
三、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社會化養老工作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走政府、社會、家庭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道路。要從實際出發,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原則,逐步建立起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安度晚年,共享美好生活。
(一)強化思想認識,提高重視程度。加大養老政策宣傳力度,廣泛開展各種敬老愛老主題教育活動,切實提高社會各界對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為老服務的社會榮譽感和責任感,努力營造一個社會關心支持、個人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同時,還要做好居家老人的宣傳教育工作,逐步改變老年人傳統的生活觀念和消極的消費觀念,增進老年人對社會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顧慮和偏見,鼓勵更多的老年人主動融入社區大家庭,樂於接受服務。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僅要發揮民政部門的主體作用,更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需要調動全社會參與養老服務的積極性,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整合社區服務資源,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居家養老符合大多數老年人的習慣和願望,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居家養老作為主要的養老形式是大多數人的現實選擇。對身體狀況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務、老年食堂、法律援助等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獨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務勞動、家庭保健、送飯上門、緊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務。探索建立居家養老補貼制度,對居家養老的失能老人給予專項補貼,鼓勵他們配置必要的康復輔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和日間照料中心應配備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吃、住、玩的固定設施和接送工具,養老服務人員能夠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洗衣、做飯、保潔、購物、護理、求醫買葯、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加快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管理平台建設,全面掌握轄區內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和服務需求,以有效對接老年人服務需求和供給。
(三)繼續推進機構養老設施建設,夯實社會化養老服務基礎。發揮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在農村養老服務中的核心作用,在保證五保老人入住的基礎上,改造一批具備收養條件和規模的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提高對社會老人的收養能力;對個別入住率低、運營困難的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進行合理整合,空餘床位用於收養社會老人。以農村養老服務大院為基礎,建設日間照料和短期托養的養老床位,逐步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變,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短期托養、配餐等服務。就集安市而言,當前急需按照花園式、賓館化標准,開發建設一所集養、護、醫為一體的城市福利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同時,在保障基本需求、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推行集服務、旅遊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候鳥式」多元化養老服務,採取「南飛過冬、北漂避暑」的方式,使入住老年人像候鳥一樣,隨著季節氣候變化選擇不同的地方養老,讓老年人在遊玩中健康快樂地享受生活,頤養天年。
(四)加大投入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堅持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大對公辦養老機構的投入力度,在列入財政預算的基礎上,建立動態保障機制,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在堅持政府主導作用的前提下,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推進市場化運作,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形式,鼓勵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聯營、參股等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充分調動社會養老投資者的積極性,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的發展。同時,鼓勵社會慈善力量對福利性、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進行捐贈,拓寬民間資本的投入渠道。
(五)完善優惠政策,扶持民營養老機構發展。要優先將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城鎮居民小區開發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區改造,都要預留足夠的社區老年人活動和日間照料服務場所;在已建成的居民小區,可採取置換、租賃等方式,保證社區養老服務場所需求。要加大「民辦公助」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勵民間資本投向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的優惠政策,從土地使用、貸款貼息、基礎設施配套以及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扶持,吸引民間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及各類老年文化體育場所和設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區服務網路,鼓勵民間資本向養老服務業聚集,促進民辦養老機構的快速發展。
(六)加強規范化管理,切實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制定完善養老行業管理服務標准,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和規定,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能,全面實行養老服務人員持證上崗,強化安全防範措施,使養老機構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軌道。加強養老隊伍建設,經常開展養老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培訓,將養老服務人員培訓納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就業再就業培訓體系。研究制定養老服務人員優待鼓勵政策,積極引進老年康復、老年病治療、養老機構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不斷優化人員結構。積極開展志願者服務,努力培育造就一支由黨員、幹部、學生等組成的專、兼職人員和志願者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隊伍。合理開發利用公益性崗位,增加社會養老服務類公益崗位比例,在搞好培訓的基礎上,充實到養老服務隊伍中,並適當提高其薪酬待遇,落實崗位補貼,形成激勵機制。
【篇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一、XX、XX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做法
XX、XX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按照機構養老創品牌、居家養老創特色、社區養老辟新徑、社會養老促發展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區特色、適合本地區市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子。
(一)政府推動、細化規劃
市政府成立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政府推動、部門聯動、政策促動、典型帶動」的四輪驅動工作機制;將養老服務業發展放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視野中謀篇部局,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民生工程項目,相繼出台了促進老齡事業發展及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xx規劃」,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項目運作、完善體系
堅持「公辦」、「民辦」兩手抓,強力推進各類養老機構建設,多層次、全方位發展養老機構,養老服務網路不斷健全,構建適度普惠的養老服務體系。一是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全面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著力推進福利院、敬老院、光榮院「三院」建設,新建和改(擴)建相結合,擴大床位規模,並向社會開放多餘床位。二是滿足多層次需求,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機構。堅持市場化運作,採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合資全作等多種形式,多渠道興辦養老服務業。通過招商引資,建成高標準的養老場所,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三是提升規范化水平,積極打造示範養老機構。提升軟硬體條件,強化示範養老機構輻射延伸功能,推進養老機構規范化。
(三)資源整合、建設載體
積極整合資源,加強載體建設中,著重發展居家養老。一是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堅持組織領導、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硬體設施、資金保障「五到位」,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建立了居家養老組織協調機構和生活服務平台。二是打造居家養老服務載體。建立養老服務信息系統,整合公安、勞動、民政等部門信息資源,逐步完善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與通訊服務商合作,建立專業化的居家養老呼叫服務網路,提高居家老人的應急保障和服務能力。
(四)創新引領、解危救難
整合各項政策資源,打好救助、福利、慈善等各項民生政策組合拳,切實保障社會困難特殊群體的基本權益。一是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實施分類保障,加強政策銜接。二是提高保障待遇。提高五保供養標准,發放高齡老人生活津貼,建立健全邊緣困難群眾的長效幫扶機制。
(五)培育隊伍、強化服務
堅持「培養、選拔、使用、激勵」並重原則,在養老服務領域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以專業人員為主體,慈善義工、社工和志願者廣泛參與的人才隊伍。大力開展老年文化娛樂活動、志願者服務活動、老年法律援助,提升老年群體的幸福指數。
二、我市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的幾點思考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量還將持續增長,照料和護理問題日益突出,人民群眾的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刻不容緩。學習先進地區經驗,結合我市實際,就加快我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以下思考:
(一)對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中長期規劃
我市積極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各項養老服務事業取得長足發放,2019年,養老服務機構達79家,床位7600張。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統籌規劃,體系建設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社區養老服務和養老機構標准低,床位不足,設施簡陋、功能單一;政府投入不足,民間投資規模有限;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行業發展缺乏後勁等。我市應當對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中長期規劃,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老齡化發展水平相協調,惠及全體老年人口,服務水平較高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二)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平台和服務熱線電話
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主要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三個有機部分組成。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居家養老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方式,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居家養老相對投入較入、覆蓋人群廣、社會影響好。建議建立養老服務網路平台和服務熱線電話。網路平台起到服務者和老人進行交流和溝通的作用,服務熱線電話可提供便民服務和養老服務,居民通過撥打服務熱線即可聯系衛生保潔、家政服務、電器維修、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可通過「一鍵式」終端獲得救援。
(三)加強專業養老服務機構示範點建設
加大財政投入,建設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示範點,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通過政策扶持、市場運作,鼓勵社會資金建設一批標准、高要求、高起點的示範老年公寓,解決各類層次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
(四)提升社區養老的支撐作用
建設一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配套設施,使之具備生活服務、文化娛樂、老年教育、保健康復等基本養老服務功能,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
(五)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能力
實施發放高齡老人生活津貼制度;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對城市「三無」老人發放服務卷;在低保、醫保及困難救助方面,對老年人給予傾斜。
2. 關於農村老人養老保險的調查報告作業
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山東省新泰市西洛村調查
劉洋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近1.3億,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群體是我國最大的人口群體,所以農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國最大的老年人群體。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逐步加快。因此,關注我國農村老年人口,了解他們的現狀,積極解決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大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所應該做的。
一、現狀描述
山東省是我國的第二大勞務輸出省,所以當年輕人外出打工時,留下的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就更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也是值得調查的。西洛村位於山東中部、泰沂腹地,北依五嶽獨尊的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東接山東半島沿海城市。它所在的新泰市是山東省的30強縣市之一。西洛村總人口288人,60歲以上老人有36人,佔到總人口的8%。為了能夠准確地了解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我利用寒假時間進行了調查。調查以訪談形式為主,輔之以問卷。
(一)該村老年人的健康及醫療狀況
調查發現,該村36位老人中,有21位老人身體健康,基本上不怎麼生病,佔到了老人總數的58.3%,有9位老人身體比較差,時有小病發生,佔到25%,而餘下的6位老人有病在身,久治不愈.而這些老人的病主要集中在關節炎,風濕病,高血壓,等。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有近78%的老年人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會立即找醫生。這說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健康意識較強,但也有兩成多的老年人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選擇扛不過去時再找醫生。他們中除一部分是自信自己身體很好,頭痛感冒扛一下就過去了,不用找醫生外,也有部分人是因為家裡經濟拮據,現在醫葯費用高,看不起病。有近80%的老年人平時是找村裡的醫生看病,有15.8%的老年人平時在鄉衛生院看病。可見,村裡的醫生和鄉衛生院擔負著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平時看病就醫的重任。但有近30%的老年人認為他們村的醫療條件比較差或很差,村裡醫生少,好醫生更少。大量無學歷甚至未經過培訓的人員充斥著鄉村衛生人員隊伍,農村老年人所接受的醫療服務質量不容樂觀。村裡老年人得了病所花的錢,有80%以上的老年人是自己出一小部分,兒女們出大部分或完全由兒女們出。可見該村老年人在醫療上能夠花多少錢,主要取決於兒女們的經濟狀況。他們自己沒有積蓄或積蓄很少。但是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近幾年,該村好多人都買了醫療保險,平時看病所花的錢可以報銷近50%,這一舉措對他們好多人是受益非淺的。調查發現,該村老年人買醫療保險的有31人,佔到了老人總數的86.11%,大大提高了該村老人有病及時就醫的比率。
(二)該村老年人住房及經濟狀況
在對36位老年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其中有30位老人有自己的住房,佔到了70%,他們中大多數人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很滿意或滿意。他們的房子大多是改革開放後由自己或自己跟兒女們一起修的。有近三成的老年人沒有自己的房子,跟兒女或其他親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兒子住在一起。當有不止一個兒子時就在幾個兒子家輪流住。他們多則在一個兒子家住一年、半年,少則三個月、一個月。住多長時間由家庭會議根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決定。他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過因住房問題而挨媳婦罵或看媳婦臉色的經歷。他們中大多數人很想或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不很滿意或不滿意。調查還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基本沒有或有很少的經濟來源.他們生活消費所需的費用,一小部分是自身勞動所得,大部分是子女的資助。
(三)該村老年人養老狀況
根據我們的調查與訪談,我們了解到,在該村所有被調查的老人中,有97.3%的老人依靠家庭養老,也就是說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子女提供生活費用,或者依靠自己微薄的儲蓄與繼續勞作維持生計,而只有2.7%的老人是靠退休金養老的,也就是說只有一位老人不是依靠家庭養老的。由於農村中分家情況比較普遍,子女成立新的家庭後與父母家庭之間在經濟上相互獨立。即使在一些家庭,相當數量的老人與成年子女雖然名義上沒有分家並住在同一所房子裡面,但他們仍然是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存。實際情況也表明,,除因身體原因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外,大多數農村老人都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以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對老人的經濟上的「反哺」往往只體現在老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病需子女照顧等情況中。前面提到該村有比較高的醫療保險投保率,令我們感到欣慰。但是當對該村老人養老保險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該村投了養老保險的老人只有2.7%,也就是那位以退休金養老的老人,他是西洛村所在鄉鎮礦工廠的退休老幹部,退休前單位里統一買的養老保險。除此之外沒有一位老人投了該保險。這一結果另我們吃驚不已。我們了解到,曾有人上門推銷過養老保險,但是對於該保險,老人們參保投保意識淡薄,在投保問題上思想顧慮重重,怕政策不穩,怕加重他們的負擔。可見,農村養老保險在西洛村還是一片空白。
(四)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狀況
調查發現,在36位老人中,幾乎沒有一位老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他們的健身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並不強。只有不到10%的該村老年人經常讀書看報,這主要:經濟原因。很少有農村老年人訂報刊雜志,而村裡訂的報刊雜志主要是給幹部們看的;在目前的農村老年人群體中識字的並不多;有部分老年人是因為年紀大了,眼睛老化,看不清楚書上的字。但是他們中看電視、聽收音機的比例達到了91%,這是他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經常打牌下棋的該村老年人所佔的比例並不大,而他們打牌下棋的場所主要是附近某戶人家的大門底下。同時我們了解到,幾乎沒有老年人參加過村裡組織的老年活動。村裡也幾乎沒有組織過老年人的文化活動。該村也沒有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設施。我們可以看出:有將近一半的農村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寂寞。可見,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很薄弱,村委會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還有許多事要做。
二、啟示與建議
通過上述對西洛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描述和分析,我認為,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使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就必須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從上述的描述與分析中,我們能看得出,不管是老年人的醫療問題還是養老問題,還是精神生活問題,都需要良好的經濟作為支撐、作為前提。經濟搞上去了,農民的生活富裕了,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許多問題也隨之解決了。其次要進一步發揮村委會的作用:多關注村裡老人們的生活情況,不忽略精神生活情況。多舉辦老人們的活動,積極鼓勵老人的參與。而且要有必要的老人活動場所和設施。同時多對村裡中年及少年進行關於孝敬老人的宣傳和教育。讓老人的老年生活真正的幸福起來。最後,要積極地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率,同時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完善合作醫療制度,改善農村的醫療服務。以次減輕子女贍養負擔,同時讓老人在養老問題上由被動變為主動,也讓老人有病及時就醫,提高生活質量;當然,說了這么多,還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的,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可以說一切都是白話,所以我認為,國家的政策應該是最為重要的。
二十幾天的調查終於結束了,雖然調查的是我的鄉里鄉親,但平日里卻沒有很多的了解,更談不上關心,即使見面了,也只是點頭微笑。然而,隨著調查的逐步進行,給我心裡的震撼也越來越大。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位老人都有著不同的生活和不同待遇,但他們絕大部分生活地不好,這一點卻是相同的,了解了他們的生活讓我覺得難受和心痛。
調查中曾遇到一位阿姨,當和她談到對公婆的養老問題時,她問我:「當一塊石頭從上面掉下來砸到腳時,你的眼睛是先看下面還是先看上面?」我沒有多想就脫口而出「當然是下面」,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而且大多數人都會這么回答。這時阿姨說:「對啊,人人都會這樣,總是先看下後看上,對孩子,對老人就是這樣,總是往下疼,後往上疼。」我無語。
從調查的第一天直到最後一天,我的心都在起伏不平,但是有一點讓我更加地堅定,那就是,我一定會好好地孝敬我的父母。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絕對不會只疼下而不疼上,絕對不會讓辛辛苦苦養育自己的父母在老年吃任何一點點苦,受任何一點點罪。同時我也非常地希望我村的爺爺奶奶們能盡快過上幸福的生活,有一個美好的晚年。雖然多了點,但你可以自己刪,給分吧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3. 大學生對於養老院調研報告範文
老人,他們是社會的弱者,可曾經他們也是社會的創造者,祖國之棟梁!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學生對於養老院調研報告,歡迎參考。
大學生對於養老院調研報告【一】
實踐時間:20**年**月19至20**年**月24日
實踐地點:**縣人民敬老院
實踐人員:***
實踐內容: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及情感狀態
實踐方式:訪談法和滾雪球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21世紀,各個國家最主要有養老方式有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模式,我國目前主要的養老模式有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兩種。而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家庭規模日益縮小,家庭養老模式的發展加之我國國情和養老模式建設的特點。作為機構養老的中央組成部分的敬老院養老模式成為我國社會現實及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人口方面:
1、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為 7230744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減少223256人,下降3.00%。
2、家庭戶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056742戶,家庭戶人口為690707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8人減少0.22人。
3、性別構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641114人,佔50.36%;女性人口為3589630人,佔49.6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
4、年齡構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651884人,佔22.85% ;15~64歲人口為4895594人,佔67.71%;65歲及以上人口為683266人,佔9.45%。。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我們這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碭山縣人民敬老院的老人,以入住在敬老院的老人為調查對象,共調查了23名老人。其中男性12名,約占總調查人數的51.1%,女性11名,約占總人數的48.9%。
2.研究方法
問卷法:通過對敬老院老人生活初步了解以及上網查找先關文獻的基礎上,設計關於敬老院老人對敬老院生活滿意度的訪問。對於參加此次調查的小組成員就詢問方式、詢問技巧等方面標准化、統一化,以保證訪談所收集的資料真實可靠。
3.研究內容
此次調查訪問主要分為兩個部分: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生活狀況及滿意度。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家庭狀況(婚姻狀況、是否有子女)、文化程度、被調查者先前的職業、被調查入住養老院原因、被調查者的收入來源等。生活狀況方面我們這次調查訪問主要側重休閑(娛樂環境與方式)、硬體設施、醫療護理等,詢問老年人需求,被調查者的認為需要改善的地方。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被調查者年齡大多在60—70歲、身體狀況不太好、已婚有偶的居多;
2.性別比例相差不大,男性略多於女性;三十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等方面差異比較大。
此外根據對這個表格相關數據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老年人入住敬老院有以下方面幾個原因:
「因為身體狀況需要照顧的」(24%);
「缺少伴侶的」(22%);
「減輕子女負擔的」(43%);
「認為環境好適宜養老的」(11%)
綜合以上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老人之所以來到敬老院最主要的就是減輕子女的負擔,真正認為養老院環境好適宜養老的人不多。
敬老院老人生活滿意度的涵義
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指個體各方面的需求和願望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主觀合意程度。敬老院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既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依據也是衡量機構養老績效的重要指標。
1.老人對敬老院生活的總體評價
總體而言,絕大多數老人對自己在敬老院的生活的評價水平比較高,其中,在23位調查者中有20位對於自己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只有三位老人對於現在的生活不滿意。
2.老人休閑環境滿意度的分析
老人在敬老院的休閑活動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日常娛樂活動,一個是敬老院舉辦的活動。在平時老人一天當中所佔時間最長的娛樂活動「聊天」(52%);「棋牌類游戲」(39%);「健身」(9%);對於是否還有其他活動,如「其他」選項則沒有人選,「健身」和「娛樂」都有專門的室內場所,可見老人平時娛樂活動比較單一,但休閑相關硬體設施還是齊備的。在敬老院舉辦的活動老人參與度調查中選參與敬老院所舉辦的活動「經常」(22%);「偶爾」(74%);「很少」(4%)。敬老院舉辦那些活動選「春節」、「元旦」等節日活動的有(58%);「舉辦的比賽」(36%);「其他」(6%),可見平時敬老院舉辦的活動類型比較單一,很難滿足老人更多的娛樂需求。
3.老人對敬老院硬體設施滿意度
本文將敬老院的硬體設施細分為住宿設施、活動場所。衛生設施、健身設施等四大類。通過對上述四大類生活環境滿意度的分析發現:老人對敬老院的住宿條件、衛生設施的滿意度最高;對敬老院的活動場所、健身設施的滿意度次之。
在問卷中,不少老人反映:在硬體設施上,養老院改善明顯,設有娛樂室、棋牌室、健身房、康復室等等。對於健身設施滿意度在被調查的23人中10人認為滿意,8人認為一般,5人不滿意,養老院的硬體設施建設為文化娛樂建設提供了條件,在每一間的房間都置辦了電視機,同時還特別安排了一些娛樂室作為娛樂活動的舉辦場所,豐富了老年人的業余文化生活,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4.老人對敬老院的服務內容的滿意度
總體而言,大部分老人對敬老院提供的各項服務感覺一般,敬老院為老人配備的護工最主要是打掃房間、擦擦桌子等,在我們做問卷調查期間遇到一位老人癱瘓在床平時起居都要靠人照顧這就需要護工全程照顧。老人對於「護理」、「醫療」服務滿意度水平比較高,年紀大了對於醫療護理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老人都有或多或少被疾病困擾。因此對於敬老院的服務內容很關注,而敬老院的服務內容包括他們所關心的。老人對於飲食的滿意度次之在調查人當中有15人持基本滿意和一般的態度,只有8人不滿意;相對而言,飲食方面敬老院還有待改善。
5.老人對於服務素質的滿意度
在這篇報告中,服務質量是衡量服務素質的唯一標准。在被調查的老人當中有57%持基本滿意的態度,有39%的人認為一般,4%持不滿意的態度。
總的來說老人在護理以及對敬老院的衛生環境的需求上基本可以得到滿足,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老人在住宿、飲食、休閑上的需求沒有的到滿足。因此在調查老人需求以及敬老院需要改善的地方,都是這著幾個方面。
四、問題與建議
問題: 如身體原因而敬老院的相關措施的不齊全基本上不出門;葯品價格太貴,一些常用葯品短缺且要收費;健身場所開放時間有限,還有對老人食堂飯菜種類過少價格過高有意見。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小組經過討論給出以下建議供敬老院參考。
1.增加院內的工作人員。讓每位老人都能有專人照顧。
2.進一步完善食品、葯品管理等規章制度,在制定要充分考慮老人的需求,進一步規范食品、葯品采購、存儲、價格等方面規定進一步完善,同時要有相應的問責機制與處罰措施。
3.與老人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以便了解老人的需求及意見,確保老人與敬老院的溝通渠道順暢,建議敬老院除了直接向老人了解也可以向老人身邊的工作人員了解,制定對提出意見並被採納的工作人員的獎勵措施。
4.通過各種渠道讓國家重視老年服務事業,加大師資力量投入,提高服務人員的各種福利,建設專門的技術平台,專門培育一批以服務老年人生活為宗旨的教育模式。
以上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敬老院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網路以及相對充足財政預算。因此要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充分藉助媒體對工作進行廣泛宣傳呼籲社會更多的關注敬老院,爭取社會資金和資源相關投入,當然也要爭取國家、所在省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資金投入。
大學生對於養老院調研報告【二】
一、基本情況
(一)農村五保供養
全鎮總人口1.86萬人,農業人口1.84萬人,全鎮現有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對象136人,其中集中供養41人。集中供養標准為360元/人/年,分散供養標准為250元/人/年。
(二)農村敬老院建設
全鎮現有投入使用的農村敬老院2所,由鎮政府興辦、管理,床位數共計64張,入住率70%。農村敬老院工作人員6名。(院長2名,其他管理人員4名)
(三)其他情況
供養資源利用較好,入院程序規范。按照個人申請、鄉鎮審批的程序嚴格執行。實行以副補院,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利用土地和閑置勞力發展小型種養殖生產經營活動,自給自足。
二、存在的問題
(一)鄉鎮財政壓力大。
2所敬老院建於2008年,遺留工程欠款20餘萬元至今未還清,鄉鎮財政壓力大。
(二)農村敬老院無機構和人員編制
農村敬老院沒有正式的機構編制和人員編制,聘請老村幹部代為管理,工資待遇低,院長1100元/年,其他管理人員1000元/年,無其他獎金和福利,工作人員無法全身心投入敬老院工作。
(三)管理落後、管理人員素質較低
近年來,我鎮農村敬老院制定建立了一些民主管理、財務管理、院務公開、衛生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但制度具體落實不夠等問題明顯存在。管理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學習,缺乏敬老院管理的專業知識。管理制度執行力和操作性不強。
(四)供養標准偏低,經費投入不足
全鎮的敬老院資金來源主要是五保供養金,遠遠不能滿足敬老院正常運轉。要真正解決五保供養對象吃、穿、住、醫、葬的問題仍然是杯水車薪。
(五)五保對象心靈上的「供養」不夠。
社會輿論對敬老院的認識有偏差,造成有些五保對象只要家裡還有田土有破房,就不願意入住敬老院,免得讓人說閑話;社會關愛程度不夠。供養對象解決了吃、穿、住的問題,但是與社會的融入不夠,造成對象性格孤僻怪異,容易產生矛盾糾紛。
三、對策與建議
(一)科學規劃,加大建設投入
建議各級財政加大對敬老院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以財政供養為重點的五保供養工作新體制,並隨著經濟發展適當提高。重點建立政府扶持農村敬老院建設和發展的長效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捐助或興辦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協調,各種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模式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合理安排,加強機構、人員、經費配備
建議將鄉(鎮)辦農村敬老院登記為事業單位,依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民政部門提出意見,報縣人事部門同意,採取政府花錢買服務的辦法,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人員,工資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除供養經費外,人員工資和管理經費由縣級財政足額列入預算。
(三)抓好管理,建立各項規章制度
敬老院建設要杜絕重建輕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敬老院各項管理制度並不斷優化和創新,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院務公開制度和衛生管理制度,要通過這些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實施,讓院民廣泛參與院務管理。同時,加強農村敬老院工作人員培訓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四)營造社會關愛氛圍。
組織單位、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敬老院建設,除了為供養對象提供硬體設施外,還要注重對供養對象的關愛與幫扶,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導服務。
大學生對於養老院調研報告【三】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是農村村民中最困難、最弱勢的群體,加強敬老院建設是保障五保對象生活權益的根本途徑,是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村社會的實事工程。
一、農村敬老院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5年以來,市政府結合省里的「關愛工程」計劃,按照「統籌規劃,精心組織,多方籌資,建管並舉」的原則,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扎實推動全市農村敬老院的建設進程,全市敬老院建設管理工作得到長足發展。目前,全市共建有賓館式敬老院13個,實現了市鎮全覆蓋;床位2100張,集中供養1233人。集中供養率由2006年的11.4%上升到70.1%。華陽鎮和白兔鎮敬老院先後被評為全省示範敬老院。
縱觀我市農村敬老院建設和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高度重視,組織有力。市政府高度重視敬老院建設這項「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市長任副組長,市民政、財政、建設、規劃等部門的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各鎮也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做到責任落實到人,任務明確到位,上下聯動,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為敬老院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2. 統籌規劃,整體推進。我市敬老院建設嚴格按照省有關標准,在建設檔次上,立足達到省級文明敬老院等級;在建設規模上,要求可容納本鎮70%以上的五保戶集中供養;在功能配套上,著眼形成多功能、綜合型的農村養老服務中心。根據實際情況分別採取原址擴建,置換改建,選址新建等方法建設敬老院,充分利用資源,節約建設成本。
3. 建章立制,建管並舉。制定出台了《句容市農村敬老院管理制度和管理職責》,建立院民守則,院長、服務員職責,財務管理制度、伙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敬老院管理有章可循,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建立院務管理委員會,下設後勤組、生產組、衛生組、安全組,分工合作,加強院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管理方式不斷完善。
4. 因地制宜,以副補院。敬老院利用規劃預留的菜地和適宜種菜的空地,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老人,開展種植蔬菜和養豬、養雞等活動,對參加勞動的給予一定的補助。以副補院,以院養院,既增加了敬老院的收入,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質量,也豐富了老人的院內生活,增強了院民的主人翁意識。
二、我市農村敬老院建設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幾年的建設,我市農村敬老院發展很快,面貌煥然一新,但跟上級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問題主要有:
1. 人員不足,力量薄弱。目前我市敬老院管理工作人員與供養對象之比為1:15,與省里要求的1:10目標還存在差距。而且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較低,素質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敬老院的管理服務水平和供養對象的生活質量。
2. 管理工作人員待遇偏低。敬老院管理服務人員大都是臨時工,月平均工資為800元左右(個別鎮最低的工資只有500元),低於我市的最低月工資標准920元,而且大多數沒有參加養老等社會保險,影響了管理和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 現有資金還不能完全滿足敬老院的管理需要。鄉鎮政府是敬老院管理的責任主體,但因其財力問題,管理經費不足,已成為制約新時期敬老院工作水平提高的「短板」。
三、對我市農村敬老院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1. 加強人員和隊伍管理。按照省民政廳規定的管理和工作人員與供養人員比不低於1:10的要求,配齊管理工作人員,充實人員隊伍力量。要選拔政治素質較高,熱心敬老事業,具有較強組織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院長;聘用富有責任心和同情心,能吃苦耐勞,並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服務技能的人擔任工作人員。同時加強對管理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
2. 依法提高工作人員待遇。按照《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或其主辦機關應當保障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並為其辦理相應的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句容目前的最低月工資標准為920元,應提高敬老院管理工作人員的工資,不得低於這個標准;並為其辦理相關的社會保險,維護其合法的勞動權益,提高工作積極性。
3. 繼續加大對敬老院的經費投入,積極籌集資金。既要努力爭取上級部門的財力支持,又要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募籌善款。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大力發展院辦經濟,不斷改善辦院條件。
4. 加強相關部門的協作,加大對敬老院的扶持。針對五保老人普遍年紀大,健康狀況不佳,經常進醫院看病,非常不便,衛生部門應為五保老人提供專門的醫療衛生服務,定期定點開展服務,方便老人看病和保健。供水、電力、天然氣、廣電等部門可對敬老院的水費、電費、氣費、有線電視收視費給予優惠或減免,減輕敬老院的財務負擔。
5. 深入宣傳發動,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路等媒體,呼籲全市人民為敬老院奉獻愛心,在全社會形成敬老愛老,爭獻愛心,熱心為五保老人服務的濃厚氛圍。鼓勵市民和學生加入志願者服務隊伍,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敬老事業的支持和幫助。
4. 醫養結合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醫養結合」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下面是我整理的調研報告內容,供大家參考閱讀。
5. 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3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的養老隱性問題將顯性化。解決農村人口養老問題將是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要任務。為此對於養老作一個 調研 報告 。本文是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一: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老齡人口的過快增長已經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大陸總人口數已達13.39億,60歲及以上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年來,為了解決各種復雜的老年問題,國家頒布了許多社會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斷地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和體系,使老年人群體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據這一問題,本公司進行了一次全國范圍內的抽樣調查,以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為例,共有706份問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和分析,我們了解到了一些有關養老問題的真實狀況:
1、是否擔心自己今後的養老問題
擔心和不太擔心可以說是各佔一半,有將近43%的人對自己今後的養老問題有所擔心,57%的人不太擔心或尚未考慮養老問題。從所獲得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大城市,人們對自己今後的養老問題並不是很擔憂。一是北京上海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完善,醫療衛生設施更發達;二是北京上海的養老機構非常多,並且有完善的養老保障制度做後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對的其他方面的問題(譬如說房價問題)比較多,因而養老問題屬於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適合年輕人打拚,許多年輕人選擇年老後退居二線城市。
2、選擇的養老方式
在這一問題上,選擇有子女撫養的居家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及公立養老機構佔多數,也有少部分人選擇其他的養老方式。總體而言,養老方式的選擇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各種各樣的養老方式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可見,人們對未來的養老有了更新的認識,不再死守著家庭養老和養老院等單一的養老概念了。同時,隨著北京上海等地社區服務中心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精彩。
3、贍養老人的意識
當今的社會,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不但要考慮自身職業的發展,還要顧及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生養小孩贍養老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根據數據顯示,將近一半的人不願意把老人送進條件較好的養老院,尊重父母意願的接近30%。被問及自己未來贍養老人的壓力時,有36%的人認為壓力大,25%的人認為壓力較小,37%的人選擇沒什麼壓力或沒考慮過。可見人們贍養老人的意識日漸淡薄,許多人不願意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認為贍養老人會加重經濟等各方面的負擔。由於計劃生育導致獨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來越多,所以人們將面臨經濟上、時間上等諸多的養老問題。同時,人們對贍養老人的概念也比較模糊,贍養老人不是只把老人養活,二是要悉心照顧老人,周到的考慮老人物質精神上的各種需求和需要。近年來,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他們在精神上的孤獨寂寞是不可想像的。許多空巢老人並不缺少物質上的東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給與幫助和照顧。而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不但沒有贍養老人的意識,甚至還出現了啃老的行為。
養老問題是每個人都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民生問題,而養老問題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日趨嚴重。雖然國家一直在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並不是很明顯。針對以上調查結果,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適當延長事業、企業單位人員的退休年限,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2、完善醫療衛生保障體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勵老年人繼續為社會服務。(如:國外的空姐都是年齡大的人,香港的計程車司機老年人居多。)
3、不斷地開拓更多的養老方式,根據不同的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提供不同種類的與之適合的養老方式,有效地節約社會資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號召老年人發揮“余熱”,美國提出“家園共享”結伴養老,英國採用異地養老,德國實行養老 保險 “轉攤法”等。)
4、不斷地完善社區服務中心,擴大社會工作者隊伍,支持民間NGO組織的發展壯大,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娛樂方式。
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二: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始終處於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農牧民游離於社會的保障網外,他們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個人或家庭來承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非農化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牧民也同樣面臨市場風險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風險,對社會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鄉屬性分層社會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農村牧區社會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本文僅就內蒙古農村牧區養老保障現狀、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並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內蒙古農村牧區養老保障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全區參加“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的農牧民人數約有85萬人,還不到全區農牧業人口的7%,而90%以上農村牧區人口的老年保障,幾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隨著城鎮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牧區富餘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牧區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壓力與日俱增,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挑戰,現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農村老年人賴以養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戰
一是農村牧區人口的老齡化日趨嚴重。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農村牧區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的比重為6.2%,預計到2010年前後,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將比現在高出2—6個百分點。
二是農村牧區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牧區家庭結構出現了小型化的趨勢。據抽樣調查統計2006年農村牧區家庭戶均人口下降為3.72人。家庭小型化使農村牧區老年人“養兒防老”的壓力增大。這種壓力一方面表現為經濟供養,另一方面是與父母分開居住,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獨自生活。
三是土地養老功能弱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牧民擁有了土地使用權,但沒有所有權。這不利於農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權的置換為養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於土地比較收益不斷降低,土地在農牧民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進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農牧民難於完全依賴土地實現養老保障。
四是農村牧區勞動力流動的增強,迅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弱化了家庭的內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贍養父母的傳統觀念。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滯後,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是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模式單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方案中確定的繳費原則是:“堅持資金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根本無法兌現集體補助和國家給予的政策支持,絕大多數普通農牧民得不到任何補貼,在這種資金籌集方式下的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儲蓄和鼓勵性儲蓄。既未體現“社會保險”,也未體現“社會共濟”,名不符實的“養老保險”使農牧民難以接受和認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門實施的《基本方案》考慮到農村牧區發展條件的差異,規定了農民交納保險費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個檔次繳費。但是由於農村牧區經濟發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難,再加上農牧民對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數地區農民投保時都選擇了保費最低的檔次。這樣低標准、短周期的資金周轉難以達到養老保障作用。
三是體制不順,管理混亂。從目前已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地區的情況看,農村社會保險機構只在縣級以上才設立,鄉鎮還沒有健全機構,行政村也沒有設立代辦員,專業人員更是寥寥無幾。由於技術落後,管理混亂,還出現了個別違規操作的挪用和擠占行為。
四是經費短缺,工作開展困難。根據《基本方案》規定允許從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費來彌補業務經費的不足,很多經辦部門就是依靠這筆費用來維持日常的業務工作。而在實施過程中,很多地區的同級財政從未劃撥過農保工作的專項經費,致使工作開展的難度加大。
另外,隨著我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牧區大量集體土地被徵用,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失地農牧民和進城務工農牧民的養老保障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農牧民,由於征地的安置補償機制不健全、社會保障缺位,其中相當多的人成為“無地、無業、無社會保障”的“三無”人員,直接影響了被征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失地農牧民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比下崗工人問題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給於更多地關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區農村牧區養老保障的政策建議 1.提高對農村牧區養老問題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重要性的認識。這主要指各級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對農村養老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決不能將養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戶自己的事情。老齡化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家庭養老勢單力薄,難以為繼。我們必須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保持足夠清醒的認識。多年來將老年社會保障視為城鎮居民的專利,這不符合社會保障的公平價值原則,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思路相背離。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重大意義、存在問題、潛在危機,萬萬不可持無關緊要的態度。
2.鞏固和完善家庭養老機制。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是與傳統大家庭和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生產相聯系的一種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種方式。雖然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家庭養老受到嚴峻挑戰,社會養老成為現代必不可少的養老方式。但是家庭養老並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還是一種很重要和最主要的養老方式。這是由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目前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國家不可能拿出足夠的資金用於養老方面,而且,中國人傳統的親情養老,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也無法取代。因此,家庭養老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會被社會養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們應積極培養、發展和完善它。要積極建設和宣傳新的養老觀,鼓勵和支持簽定養老 協議書 ,充分發揮老年協會組織對強化家庭養老的重大作用,加大執法力度,對不贍養老人的子女嚴格執法等等。
3.堅持因地制宜與自願的原則,避免農村牧區養老保險制度的“一刀切”。我區地區差異大,受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承受能力、保險意識等方面的制約,短期內讓農牧民普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條件不成熟。要避免強迫農牧民參加的做法,杜絕“好心辦壞事”。因為這不僅增加了農牧民的負擔,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只有堅持自願原則,並通過政府補貼、集體補助與政策引導,才能使這項工作健康持續地運行。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搞,以點帶面,在 總結 成功 經驗 的基礎上,再逐步推進。
4.繼續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牧區養老保障制度。從目前的農村牧區情況看,單憑任何一種保障都不能承擔如此重任,必須多種保障手段綜合運用,這才是解決農村牧區社會養老的有效途徑。應當允許各地區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社會化養老保障制度。2008年我區將全面啟動農村牧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一制度是為收入難以維持農村牧區最基本生活標準的人群而建立的社會救濟制度,克服了傳統的社會救濟制度存在的救濟范圍窄、標准低、隨意性大的弱點,使社會救濟有了普遍的適應性。農村牧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無疑是對農村牧區養老的有力補充,對此各地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落實資金,盡快把農村牧區低保工作全面推進。2005年國家將我區列為全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獎勵扶助試點省區,參加試點的11個盟市、98個旗縣,共有9342人領取了獎勵扶助資金。對此各地區要予以高度重視,通過農村牧區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來提高農村牧區養老的保障能力,由於我區各地區財政收支狀況各不相同,對此各地要認真落實資金,本著實事求是、合理負擔的原則,劃分地方各級財政資金分擔比例,建立獎勵扶助資金發放的安全快捷通道,堅持資金封閉運行、社會化發放的原則,確保資金到戶到人。
5.切實做好失地農牧民養老保障工作。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將被征地農牧民養老保險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被征地農牧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確保被征地農牧民的合法權益。對城市規劃區內的被征地農民,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被征地農民不同年齡段,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辦法和養老保障辦法。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應按規定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有條件的地區可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范圍,通過現行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其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對城市規劃區外的被征地農民,凡已經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區,要按有關規定將其納入相應的保障范圍。沒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區,可由當地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多種形式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養老,並將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當地的社會救助范圍。
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三:
住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吃得最不好的還是老人……。我村總人口1070人,其中60歲到70歲的老人有73人,70歲到90歲以上的老人有33人,其中孤寡老人16人。從小到大令我耳濡目染的是老人遭受兒媳唾罵,無人養老的事件屢見不鮮,讓人心痛。老人為子女忙碌一生,到頭來卻落得無人養老,遭人嫌棄……於是,我針對壩上老農的養老問題作了調查,調查報告如下:
一、農村養老問題現狀
無兒無女的老人怎樣養老?針對這個問題,我對本村孤寡老人周占富進行了采訪。周占富,男,64歲,無兒無女、雙目失明,不從事任何勞動,生活完全靠別人給養。從談話中得知他的8畝口糧田已被弟弟耕種,每年弟弟給他兩袋麥粒兒,最多300斤。除了大隊每年給的4袋麵粉,再無其他收入。當問及這些東西是否夠吃時,周老漢哽噎了,“餓不死就可以了!”這就是他隨後的回答。而她的醫療保障也只不過是撿破爛換來10塊錢的止痛片。我為這樣的回答而心痛,但傷心存疑惑:縣里有養老院,村支部為什麼不將他送到那裡呢?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又采訪了村支書張守玉。他說,我們縣是貧困縣,我們村是貧困村。村裡的收入甚微,全村的孤寡老人的麵粉目前就將村支部的收入花去一大半,那麼多人的養老費哪裡掏得出呀,國家頒布了減負政策,也不敢往人頭上均攤啊,再說村民們也不同意嘛,村裡管的也只能這么多了。
有兒有女的老人怎樣養老?針對這個問題,我又走訪了村裡的馮瑞蓮老人。馮瑞蓮,女,80歲。在農村80歲已是高齡,而她的養老問題卻成了全村人的話柄。她有5個兒子1個女兒,當她被問及關於養老問題時,老人就一個勁兒的哭,不作任何回答;當再問及關於兒女的贍養問題時,老人就開始裝聾了,回答了一些不相乾的話。我想老人的兒女很是不孝順,老人受了很大的委屈,但又顧及面子或是怕子女們知道自己說他們的壞話便難以啟齒。對她的了解卻是從旁人口中得知的。老人的口糧地讓給二兒子種了,當她拿著口袋向二兒子要糧食的時候,遭來的總是二兒媳的一頓臭罵;再去其他的幾個兒子那裡,得到的卻是同樣的結果,還怪她把地給別人種了。老人有兩個兒子住在城裡卻很少回來看望她,沒辦法只好去了總給自己臉色看的女婿家。吃的問題是解決了,可是老人每天還得干繁重的 家務活 ,打掃家,喂雞、豬,做飯……樣樣離不開她啊。溫飽問題好不容易才解決,更不用提醫療費了。當然有的老人兒女好些,可是老人的醫療問題卻得不到保障,往往是病了無人管。父母為子女操勞一輩子,到頭來無人養老,或是看臉色活著,為什麼呢?
二、農村養老難的原因分析
首先,其實無論老人有無兒女,養老難的原因是一樣的——農村人口素質低。沒 文化 使得媳婦女婿們不懂得愛屋及烏,沒有愛心,也使得村民們毫無同情心,我們的禮儀之邦禮儀何在?沒有文化使得人們不知親情的可貴,不知友情、鄉情的重要,使得人們不知什麼是同情。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資的供應,還需要兒女的理解、關愛,以及心與心的交流。無知讓老人們的這點需要成為奢求,不可得;無知也讓鄉親們變成了吝嗇鬼,捨不得掏出均攤在自己頭上的幾十塊錢……硬是變成了魯迅筆下麻木不仁的人了。人口素質低下已是農民養老難的根本原因。
其次,農村經濟落後,這是直接原因。我村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土地貧瘠,又沒有草坡,農業收入微乎其微,全村幾乎家家入不敷出。如果家裡再供個高中以上的學生,就得靠借貸度日了。用一位農民的話來說就是“我連自己都顧不過來,哪裡顧得上我老媽呀!”
是啊!如果真是這種情況,即使是有孝心可也無能為力啊。難怪媳婦見了婆婆就像見了仇家似的, 是貧窮讓人變成了吝嗇鬼。
第三,國家的分配製度不公平。建國初期,為了推進工業的發展,國家頒布了好多有利於工人的政策,其中一條就是工人退休之後可以向國家領取退休金。我們不得不承認:最受苦、受累的是農民;經濟收入低,地位最低還是農民。農民同樣會退休,但不會領取退休金,所以靠的依舊是田地、兒子啊!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民以食為天,農民做著最平凡但又最根本的貢獻,農民老了之後卻得不到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這就是不公平。如果農民也可以領取退休金,那些老人就不必為衣食而擔憂了,更不會擠在兒女屋檐下忍氣吞聲了。
三、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針對以上原因,我們可以採取相應的 措施 。我們都知道 教育 與經濟一環緊扣一環,一環影響一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所以我們要實實在在落實物資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踐“三個代表”創建和諧農村氛圍。我國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民已經先富起來了。現在先富的人和地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各鄉政府的基層幹部、黨員更應該發揮領導作用,積極地為農民拓出一條致富路。
在分配製度上,國家應盡快地做出調整。現在國家雖然也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農民的政策,收效卻甚微。國家干預經濟,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而工業產品的價格也相應得提高了,所以,農產品的價格相對沒有改變多少。國家連續降低了3個百分點的農業稅,農民的農業負擔減輕了,可這點負擔分攤到每個人的身上也沒幾個錢,效果也不明顯。希望國家的經濟專家們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查市場的經濟作用,探索出一條直接有效且明顯的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通道。
今年農村已在統計年過六旬的老人,據估計要給予這一部分人最低生活保障金。雖然,這制度尚未落實,但人心已是一片沸騰。希望國家盡快實施並將此制度改為農民退休金制度,相信這一制度的落實會成為農民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我地區現行的養老方式仍然是家庭養老,既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經濟支持、日常照顧及精神上的慰藉,其存在可以從經濟和社會兩個層面上認識。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還不高,也不平衡,尤其是在我村,經濟水平極低。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都靠中青年的兒女,在中青年的兒女中,“重小輕老”的現象還是很嚴重的,小的還沒錢照顧呢,何況老的?有些老人的兒女因生活瑣事,不履行贍養義務;有些老人的兒女惡性攀比,“你不管,我也不管!”結果誰也不管這些老人。這樣不僅老人經濟困難,同時也給老人帶來了精神方面的痛苦。
社會養老雖然初見端倪,但不是主流。社會福利體制還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還沒有搭建起來,加之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中華傳統美德也在日趨喪失,老農的養老問題不容忽視。
綜觀這兩個層面,還是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所以我們得繼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於此次調查,雖然調查范圍有局限性,但是對我自己而言是感受頗深。首先,我初步了解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群眾思想,自己在社會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進程中都在無形的用運馬克思主義原理,從而加深了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其次,我認識到中國的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如果任由農村的老人像現在這樣生活下去,不僅是中國人性的退化,也是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重大因素。最後,我覺得自己是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來發現問題,並絞盡腦汁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措施。雖然現在我還是一名學生,但是我將在以後的學習中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培養道德品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微薄之力。
6. 大學生對農村養老問題調研報告
大學生對農村養老問題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對農村養老問題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年人口問題在我國早已存在,既表現為老年人的生存與發展,如物質保障、醫療服務、住房等問題;還表現為因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心理等社會生活的變化等等。這其中,僅僅滿足老年人在年老時的供養問題就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面對中國老年人70%以上居住在農村的現實國情,顯然,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是我國養老問題中的重中之重。為了更深入具體地了解當前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現狀,以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城關鎮保障村的xxx位老人進行調查。結合調查所得的及自己的膚淺認識,當前中國農村養老仍是以家庭養老為主。
一、家庭養老還存在強勁的生命力
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社會支持能力。然而,家庭養老告別是子女養老對中國農村老人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並起著社會養老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城鄉,家庭仍然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單位,是老年人最後的大本營。而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家庭養老的作用也就越大。在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條件下。家庭養老起到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養老的基礎遭到破壞,幾千萬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將失去保障。
(一)家庭養老方式符合當前我國的現實國情。當前我國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趨勢快、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地區差異較大。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後,農民支付能力相當有限,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尚處於溫飽階段,只有小部分達到小康水平,少數農村仍處於貧困狀態。不僅地區間存在差異,而且在同一地區中的不同鄉鎮、同一鄉鎮中的不同村莊、甚至在同一村莊中的不同家庭之間,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有較大懸殊。在這種情況,若完全依靠建立起統一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來解決農村老年人口養老問題,顯然是不合實際的,因為一定的保障制度必須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因而當前我們仍有必要依賴家庭養老方式來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也明確指出,我國老年人養主要領先依靠家庭,從而使家庭養老模式法律化,增強了家庭養老模式的生命力。
(二)家庭養老方式的文化根基深奪厚悠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養老向來是中華民族恪守的傳統美德。家庭養老作為一種文化在我國經歷史歲月,從農業經濟開始至今,大約有三四千年之久,支撐家庭養老功能是傳統倫理「孝」的價值取向,孝是「天經地義」的行為的最高准則,自然也是家庭成員關系的重要行為准則。傳統的中國家庭作為一個福利單位,表現在養老機製作用上是天然的養老組織,並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不但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日常還能得到應有的照料,並享有子女滿堂的天倫之樂,精神上得到寄託。所以家庭養老不可能退出歷史舞台,就算將來我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物質文化生活極大豐富,社會保障體系非常完善,家庭養老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三)家庭養老的實際保障效果不會有很大的削弱。首先,獨生子女政策對家庭養老不會有很大影響。一些學者認為,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子女減少而可能影響老年人的養老質量。但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林戈等人對中國老年人養老總體的研究,認為中國老年夫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同時需要子女日常生活護理的,因而所謂的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並不一定對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構成重大威脅。而且,通過調查發現,單子女的老人生活還要好於多子婦女的老人,因為這時了女無法推卸自己的養老責。其次,農村外流人口增多也不會對家庭養老產生較大影響。一些研究認為農村中大量壯年外出打工,使老年人無法得到日常照料。而據調查看來,家庭養老主要由女性承擔,且多國40至59歲以下的中年女性才會碰到老人生活無法自理需要經常性照料的情況。而在農村流動人口中,外出打工的女性中xx年齡段最為活躍。40至59這一年齡段的婦女多在家中照料甥孫和老人。確有一些家庭中只有一對中青年夫婦且雙雙外出打工的,他們也會將年邁體弱的老人託付給親友或請人上門照顧。最後,就家庭養老的保障水平而言,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雖只能起到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作用,但這與我國大多數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且隨著農民負擔的減輕,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家庭養老的保障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二、對當前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基本設想
鑒於以上種種分析,考慮到當前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及人口狀況的差異性,認為應建立一種有分別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過渡方案。具體來說,針對現階段不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老年人口以及將來仍不能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的「未來老年人口」,仍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來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在此過程中輔以一些行政性的傾斜激勵措施來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減輕家庭養老負擔,繼續鞏固和落實家庭養老的整體功能;與此同時,要不斷促進傳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變革與發展,在較富裕的農村、較富裕的家庭,當家庭養老功能出現弱化時,社會養老應及時補充,尤其是針對農村「未來老人」——農村青年一代,要加大社會養老保險的力度,全面加以推廣,以切實解決他們的未來養老問題。
三、具體措施
應該說,這一基本設想是與我國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同時也符合了當前廣大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意願。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通過思想工作與法律手段並重的社會干預,使家庭養老得到落實。一是持之以恆地搞好尊老、愛老、養老的傳統美德的宣傳。重點是做好中、青年人的思想教育,並堅持「從娃娃抓起」,把尊老、愛老、養老教育滲透到中小學生思想中去,消除少數家庭出現的嚴重「寵幼棄老」現象,構築起家庭養老的優良社會環境和正確的思想基礎。二是強化法制建設,走依法保障的路子。切實貫徹落實好《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以此法教育老年人來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規范約束家庭和社會成員自覺維護老年人權益,保持家庭內的代際和諧,建立有利於家庭養老的社會環境,同時大力推行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的活動,實踐證明這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三是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機制進行改革。就調查的xxx位有子女的老年人中,其中xxx位老年人都是由兒子贍養的,只有3位沒有兒子僅有女兒的老年人,是通過招上門女婿的方式來養老。很顯然,在農村家庭養老機制中是以兒子為主體的。這種機制是由歷史傳統自然形成的,在實行計劃生育的今天,後代中無男孩的家庭比例佔四分之一左右,這種機制就必須得以改革。
(二)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扶持家庭養老的政策措施。家庭養老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國家的經濟負擔,國家也應在此問題上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從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中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研究制定可行的扶持家庭村合作醫療事業中存在的經費、人員、設施等方面的問題養老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大對農村資金、技術方面的扶持力度,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以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中最大的問題——經濟供養問題。二是對照料老人確有困難的家庭予以經濟援助。要盡量減輕困難家庭的養老負擔。使這些家庭的老年人也能安享晚年,同時向照料和護理老年人的家庭成員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事業。解決當前農,解決農村老年人「病有所醫」的問題。
(三)強調社會的作用,擴大社會對家庭養老的支持。一是要發揮鄉村老齡組織的作用,增強老齡組織的功能。強化和規范老年供養體系建設,就是要規范家庭和社會中非老人成員的行為,從而確保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因此,建立健全老齡組織機構,強化老齡機構的組織領導功能,是老年供養體系建設中起關鍵作用的環節。目前,農村的老齡機構從表面看,鄉、村級機構健全。然而實質上則處於一種「人員無編制,活動無經費,開展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境中,在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組織開展老年活動方面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因此,必須重視鄉級老齡組織機構建設和其支柱作用的發揮。二是要加強老年人群體的力量,發揚自助、互動的精神,提倡低齡、健康的老人幫助年邁、體弱的老人;增強老年人在經濟上的自立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以減少對社會和家庭的養老需求。三是發展老年公益設施。充分發揮各村老年協會、老年活動場所的作用,解決老年人「老有所樂」的問題,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四)加強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宣傳,逐步擴大社會化供養比例。從長遠看,在經濟方面,隨著國家、特別是農村經濟實力的提高,養老的責任逐漸從家庭向社會轉移,家庭養老終將讓位於社會養老,這是誰都無法逆轉的趨勢。因而,在過渡時期我們不僅要提倡家庭養老,還要推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使社會養老保險在「未來老人」群體中發揮主要作用。在的調查中,許多中青年人未投保除了經濟條件不允許、害怕政策有變或沒有聽說過有社會養老保險這回事外,更集中的是表現為投保意識淡薄,出現年輕時無所謂,中年後又因一次性投保數額大而不得不放棄的現象。所以,在農村要大力加強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思想教育,把年輕一代的供養方式逐步引導到社會養老保險的軌道上來,立足「早」字,積少成多,築起龐大堅固的社會保障「大壩」。
(五)以社會養老保險為主幹,逐步構築起完善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完善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應具備五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體系。當前比較現實可行的是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的作用。可參照大連市的做法,創辦「居家養老院」,組織一些閑暇在家的中青年婦女,為村中無子女、子女不在家、生活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養老福利服務,實行低收費政策,集體或國家應予以適當的補貼。三是老年醫療保障服務體系。xxxx年xx月,財政部、國家計委、衛生部出台了《關於農村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若干意見》,確定到xxxx年,各級政府增加的衛生投入主要用於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縣級財政要根據實際需要和財力情況安排資金,對農村五保戶和貧困家庭衽醫療救助,中央財政也將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對此給予適當支持,此項規定說明,國家對農民社保問題已日益重視起來。據調查,仙居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已於xxxx年xx月全面鋪開,共有xx個鄉鎮(街道)的xx萬人參保,參保率xx%。四是老年社會救助體系。對農村孤寡老人實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的「五保」供養制度,提高供養水平。但調查中發現2位孤寡老人均沒被納入「五保」供養體系,甚至全鄉都沒有一位老人被納入該體系,他們的生活狀況相當令人擔憂。此外,還應對卧病下起或生活難以自理的老人、特困家庭中的老人、子女間有嚴重養老糾紛的老人,他們都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體,必須由國家或集體,必須由國家或集體予以特別關照,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安度晚年。五是老年精神生活體系。主要是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以鄉村為單位,建立老年文化、體育、教育、娛樂等活動場所。由於我國農村老年人數從多,地域頒布廣,收入差別大,建立上述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也應體現多元化、多層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點。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報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一定的寫作技巧。我敢肯定大多數人寫報告都頭疼。以下是邊肖編制的農村大學生養老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我們來看看。
我國老年人口問題由來已久,表現在老年人的生存和發展,如物質保障、醫療服務、住房等問題;也展現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社會心理等社會生活的變化。其中,滿足老年人養老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面對中國7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的現實,很明顯,農村養老問題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為了更深入具體地了解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現狀,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城關鎮寶安村的xxx名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結合調查和我的粗淺認識,我國目前的農村養老仍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
第一,家庭養老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社會支持的能力。然而,家庭養老對中國農村老年人來說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在社會養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城鄉,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單位和最後的大本營。經濟越落後的地區,家庭養老的作用越大。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家庭養老起到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養老的基礎被摧毀,幾千萬農村老人將在晚年失去保障。
(一)家庭養老符合當前中國國情的現實。目前,中國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迅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農民支付能力相當有限。我國大部分農村還處於溫飽階段,只有少部分達到小康水平,少數農村還處於貧困狀態。同一地區不同鄉鎮、同一鎮不同村甚至同一村不同家庭的農民經濟收入不僅存在地區差異,而且差距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建立統一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來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一定的保障體系必須適應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我們仍然有必要依靠家庭養老來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明確指出,我國老年人的贍養主要依靠家庭,從而使家庭養老模式合法化,增強了家庭養老模式的生命力。
(二)家庭養老的文化基礎深厚。尊老愛幼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養老作為一種文化,從農業經濟開始,在中國已經持續了三四千年。贍養家庭養老功能是傳統倫理中孝道的價值取向。孝順是「自然」行為的最高准則,自然也是家庭成員的重要行為准則。中國傳統家庭作為一個福利單位,在養老機制功能上是一個天然的養老組織,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不僅有安全的基本生活,而且每天都得到應有的照顧,享受孩子的家庭幸福,獲得精神寄託。所以家庭養老不可能退出歷史舞台。即使未來中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物質文化生活極其豐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家庭養老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3)家庭養老的實際保障效果不會被大大削弱。首先,獨生子女政策不會對家庭養老產生很大影響。有學者認為,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子女減少,可能影響養老質量。但美國密歇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的Ringo等人的研究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老年夫婦並不同時需要孩子的日常生活護理,所以所謂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並不一定對老年人的日常護理構成重大威脅。而且通過調查發現,獨生子女老人的生活比多子女老人的生活要好,因為這個時候,女性是無法推卸養老責任的。其次,農村流出人口的增加不會對家庭養老產生很大影響。有研究認為,農村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使老年人無法得到日常照顧。調查顯示,家庭養老主要由女性承擔,許多國家40歲至59歲以下的中年女性會遇到老年人無法自理,需要定期護理的情況。在農村流動人口中,xx年齡組是外出打工婦女中最活躍的。40-59歲年齡段的女性更傾向於在家照顧侄子和老人。的確,如果有的家庭只有一對中青年夫婦都外出打工,他們也會把體弱多病的老人託付給親戚朋友或者請人照顧。最後,就家庭養老保障水平而言,雖然只能滿足普通家庭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與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隨著農民負擔的減輕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家庭養老保障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二、當前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基本思路
鑒於上述分析,考慮到目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和人口狀況的差異,認為應建立不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過渡性方案。具體來說,針對目前不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老年人口和未來仍不能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的「未來老年人口」,家庭養老模式仍然是解決其養老問題的主要途徑,在增加農民收入的過程中補充一些行政激勵措施,努力減輕家庭養老負擔,繼續鞏固和落實家庭養老的整體功能;同時,要不斷推進傳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轉變和發展。在較富裕的農村地區和家庭,當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時,應及時補充社會養老,尤其是針對農村「未來老人」——農村青年一代。要加大社會養老保險的力度,全面推進,有效解決他們未來的養老問題。
第三,具體措施
應該說,這一基本假設與我國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時也符合農村老年人的意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a)通過思想工作和法律手段並重的社會干預,落實家庭養老金。首先,要堅持不懈地宣傳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重點是做好中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堅持「從娃娃抓起」,把尊老愛幼教育滲透到中小學生頭腦中,消除少數家庭嚴重的「養幼棄老」現象,為家庭養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確的思想基礎。二是加強法制建設,走法律保護之路。認真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教育老年人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規范和約束家庭和社會成員自覺維護老年人權益,維護家庭內部代際和諧,營造有利於家庭贍養的社會環境,大力推動簽署《家庭贍養協議》。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有效方法。三是改革傳統的家庭養老機制。在被調查的有子女的xxx老人中,xxx老人由兒子贍養,只有3個沒有兒子只有女兒的老人通過招募女婿來養老。顯然,在農村家庭養老機制中,兒子是主體。這種機制是歷史傳統自然形成的。在實行計劃生育的今天,後代中沒有男孩的家庭比例約佔四分之一,這一機制必須改革。
(二)進一步完善支持家庭養老的政策措施。家庭養老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國家的經濟負擔,國家也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承擔相應的責任。從農村家庭養老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研究制定資金、人員、設施等方面可行的養老政策措施。家庭-鄉村合作醫療。首先,要加大對農村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力度,確保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農村經濟將繼續穩步發展,從而解決農村養老的最大問題——經濟支持。第二是為照顧老人有困難的家庭提供經濟援助。我們應該盡力減輕貧困家庭的養老負擔。讓這些家庭的老人安享晚年,並為照顧老人的家庭成員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第三,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醫療。解決農村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
(三)強調社會的作用,擴大社會對家庭養老的支持。首先,要充分發揮農村養老組織的作用,增強其功能。加強和規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就是要規范非老年成員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行為,保證老年人幸福地度過晚年。因此,建立和完善養老機構,加強養老機構的組織領導職能,是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目前,從表面上看,農村養老機構在鄉鎮一級是健全的。但本質上是處於「沒有人員配備,沒有活動經費,開展工作力度不夠」的困境,對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組織老年人活動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因此,必須重視鄉鎮老年組織的制度建設和支柱作用的發揮。二是增強老年人的力量,弘揚自助和互動精神,倡導年輕健康的老年人幫助年老體弱者;增強老年人的經濟自立和自理能力,以減少社會和家庭的養老金需求。第三,發展老年人公益設施。充分發揮村老年協會和老年人活動場所的作用,解決「給老年人找樂子」的問題,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四)加強社會養老保險參與宣傳,逐步擴大社會支持比例。長期來看,在經濟方面,隨著國家特別是農村經濟實力的提高,養老責任逐漸從家庭轉移到社會,家庭養老最終會讓位於社會養老,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在轉型時期,不僅要倡導家庭養老,還要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使社會養老保險在「未來老人」群體中發揮主要作用。調查中,很多中青年人沒有參保,除了經濟條件不允許,怕政策變動或者沒聽說過社會養老保險。更集中的是他們的保險意識比較弱,年輕的時候不在乎,到中年以後因為一次性保險金額大,不得不放棄。因此,在農村,要大力加強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思想教育,逐步把扶持年輕一代的方式引導到社會養老保險的軌道上來,立足「早」字,積少成多,築起巨大而堅實的社會保障「壩」。
(五)以社會養老保險為重點,逐步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個完善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應該有五個內容:一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第二,老年人生活護理體系。目前,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的作用更加現實可行。參照大連的做法,可以成立「居家養老之家」,組織一部分有閑暇在家的中青年女性,為沒有孩子、不在家、生活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提供養老福利服務,實行低收費政策,由集體或國家給予適當補貼。第三,老年人醫療保障服務體系。xx年xxxx月,財政部、國家計委、衛生部發布《關於農村衛生補助政策的若干意見》,確定到xxxx年,各級政府增加的衛生投入將主要用於農村衛生發展。縣級財政要根據實際需要和財力安排資金,為農村五保戶和貧困家庭提供醫療救助。中央政府也將通過專項轉移支付給予適當支持。這一規定表明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據調查,仙居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已在xxxx全面鋪開。共有xx個鄉鎮(街道)有xx萬人參保,參保率為xx%。第四,老年人社會救助制度。對農村老年人實行「五保」供養制度,保障溫飽、醫療和喪葬,提高供養水平。但調查發現,兩個孤寡老人沒有納入「五保」供養體系,甚至全鄉沒有老人納入該體系。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令人擔憂。此外,還要處理生病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家庭貧困的老人以及子女之間發生嚴重養老糾紛的老人。他們都是老年人口中的弱勢群體,必須得到國家或集體的特殊照顧,必須得到國家或集體的給予,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安度晚年。第五,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體系。主要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以農村為單位,設立文化、體育、教育、娛樂等老年人活動場所。由於農村老年人數量多、地區分布廣、收入差距大,上述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也應體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模式、多渠道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