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養老的研究意義
農村養老調查的目的與意義
1.了解國情,關注民生2.關注老年人,尊重老一輩3.對科學研究、人口調查有重大意義
農村養老的含義
給你找了點資料
你可以參考一下,然後總結你自己的想法和提綱做
一、中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基礎分析
養兒防老是中國農村幾千年的傳統養老方式,這種以家庭作為最基本的養老模式得以長期存在的基礎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深層次研究將成為我們設計今天的農村養老制度的重要參考依據。
(一)家庭養老的客觀條件分析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家庭養老的前提條件
新中國建立以前的兩千多年中,中國農村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一種不發達的經濟形態,低下的生產力將農民緊緊地束縛在一塊塊土地上而無其它謀生手段,封閉的交往形式又使農民只能依靠自身積累經驗而無其它獲取知識的途徑。於是,對土地和耕作知識的擁有就成了社會繼承與世代交替的重要內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退出生產領域後,並不放棄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權,子女要想獲得土地必須以贍養父母為代價。同時,子承父業是傳統農民家庭的突出特點,後代不僅由父母撫養成人,而且還從父祖那裡學會謀生的技能,繼承一定的產業和土地,這種生活上經濟上的高度依賴使得他們自覺服從父輩祖輩的制約,不敢有絲毫違抗。
父輩們靠土地生產生育,培育後代;子輩們靠土地維持生活,贍養老人,土地構成百姓們家庭養老的重要經濟來源。為了確保農民擁有土地,歷代 *** 實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 *** 還通過法律條文,嚴禁子孫與父母分家分財。《唐律•戶婚律》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明律》規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立戶籍,分異財產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規定,其目的就是為了穩定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
2.非貨幣經濟是家庭養老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和後工業化社會,家庭贍養功能就慢慢脫離家庭而社會化。」(1)米特羅在《歐洲家庭史》中進一步描述道:「農民經濟是一種無貨幣經濟,以致於贍養老人只在家內是可行的,提供實物在超出一定距離時就會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需要用現金支付並用此錢購買食物,而在前工業時代,在農業地區中,這兩個都是不存在的。」(2)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幾千年來中國農村的生產力極其落後,工業化程度很低,非貨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佔有主導地位,在這種非貨幣的農業社會中,農民生產自己幾乎全部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要不停地生產以獲得生活資料的供給,否則便無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因年老而喪失生產能力的時候,此刻要想獲得生活資料,就必須依賴於家庭其他成員的生產。很顯然,非貨幣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決定了家庭養老的必然性。
(二)家庭養老的主觀條件分析
1.傳 統的孝道思想是中國農村家庭養老的內在動力
在任何年代裡,老人的贍養不僅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決定,而且還受到建立在這種生產力基礎上的贍養觀念的制約。歷史上,我國的老年贍養是以孝為核心在家庭內部進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國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刻的社會影響。儒家認為:「孝為百行之冠、眾善之始,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3)所以儒家立教以孝為起點,「孝字上半部為老,下半部為子,有老人扶子之義。」(4)因此,孝的道德觀最初是調解長者與小輩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孝被擡到了極高的地位,成為一切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起點,並做為封建倫理綱常的基礎。封建統治者就是用孝束縛著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孝的原則為:「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異,子不敢不同」。(5)封建統治者重孝的目的是為......>>
研究農村養老現狀的理論意義是什麼啊? 30分
郵箱發給我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農村養老保險的研究現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研究綜述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6-08-16 10:39:00 ] 作者:未知 編輯:studa20摘 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推行十多年來,在實踐上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在理論上也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對這些文獻研究的焦點問題,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問題、實踐中的區域差異、今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等進行整理和總結,並分析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今後的發展能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農村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繫到占總人口約70%的人民目前或將來的生活質量,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則是其中的關鍵內容之一。隨著老齡化浪潮洶涌而來,農村養老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和緊迫。為了尋找合適的解決途徑,我國 ***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性地建立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目前為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已有10多年的歷史。這段歷史可以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6—1992年,為試點階段。1986年,民政部和國務院有關部委在江蘇沙洲縣召開儲「全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工作座談會」。會議根據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決定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成為首批試點地區。
第二階段:1992年—1998年,為推廣階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農村養老辦公室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以下簡稱《基本方案》),確定了以縣為基本單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原則,決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國公布實施。此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在各地推廣開來,參保人數不斷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萬農民投保。
第三階段:1998年以後進入衰退階段。1998年 *** 機構改革,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由民政部門移交給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這個階段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出現了參保人數下降、基金運行難度加大等困難,一些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甚至陷入停頓狀態。官方對這項工作的態度也發生了動搖。1999年7月,國務院指出目前我國農村尚不具備普遍實行社會養老保險的條件,決定對已有的業務實行清理整頓,停止接受新業務,有條件的地區應逐步向商業保險過渡。
從以上幾個發展階段來看,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踐上是並不成功的。在理論上,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和批評。90年代以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直是人口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時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在目前這一政策面臨轉折時,對這些研究進行綜合分析,能使我們全面地總結這項工作的經驗教訓,為今後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工作提供參考。本文在大量查閱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來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發現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現有文獻對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宏觀必要性基本上沒有異議。作為農村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立對保障老年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證社會的穩定和進步都有積極意義。另外,它還有助於減輕農民「養兒防老」的思想,從而有利於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認為,中國西部農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礙在於社會保障體系殘缺不全,農民養老難以落實。
更多的研究從微觀經濟個體的養老需求與供給出發進行分析,認為由於農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壯年農民流向城市,老年農民社會地位下降等原因......>>
研究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權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飛速發展,中國在20世紀末迅速邁入了老齡化社會的行列。而當老齡化遭遇「空巢」現象時,空巢家庭的養老問題便突顯出來,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也便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國內學者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意義
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意義:
1、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發展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
2、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證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3、加快農村發展,有利於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有利於應對由於人口的增長,我國對糧食的需求量缺口加大的問題,保障糧食安全;
4、有利於確保社會穩定,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補充:「三農」問題
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研究農村老年人生活問題對當今 社會有什麼意義? 20分
是要寫論文還是什麼? 網上這類的很多,非農,農村老人都有,我貼一份別人的調查報告,你可以參考下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在今後長時間內要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三農問題"以及人口老齡化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居住在農村的老人們的生存狀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國現在老齡化人口正在不斷的增加,根據資料了解,"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45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1%,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2億,占總人口近25%."在"未富先老"的國情下,如何切實解決好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盼,確保他們的生活質量,成立擺在 *** 及整個社會面前的大問題。作為中國中部崛起的湖南望城縣,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進入老齡化城市行列。我縣人口再生產從傳統型過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現代型,必然伴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近年來縣委、縣 *** 對老齡工作和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意見》、《關於對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實行政策扶持的意見》等文件,推進各級老齡工作機構和老年群團組織建設,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做好老年人優待工作,組織開展關愛老人心理健康活動,等等,不斷推進老齡事業發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逐步提高。
一、調查方案的基本內容:
調查目的:主要是讓人們能夠更加詳細了解農村老人的生存狀況。調查時間:2010年9月20日-2010年10月30日。調查地點:湖南省 瀏陽市棖沖鎮。調查方法:上門訪談調查調查對象:棖沖社區60歲以上老人。但由於時間以及各種客觀原因,本次只調查了約200位老人(本村現居人口現狀:戶籍登記人口有1400餘人,除去常年在外打工者,實際居住人口只有1000人左右,60歲以上老人有270餘人。其中女性150人左右,佔到60%左右,男性120人左右,佔到40%左右。)調查內容:老人的日常勞動量、老人的日常經濟來源、老人的日常生活開支、老人的日常娛樂方式、老人享受醫療保障的情況。
二、社區老年人需求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一).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調查的200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學文化程度的分別占總數的11.57%和31.85%,初中、中專、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別佔29.64%、8.42%、9.51%,而大學專科、大學本科以上的僅佔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徵很明顯。
(二).37%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從居住方式來看,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獨居和與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別佔11.38%、25.62%,與子女同住或與孫子女同住的佔63%,老年人「空巢」現象日趨較嚴重。
(三).身體狀況與生活自理狀況
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身體健康或一般的分別佔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嚴重疾病的佔27.60%、3.89%,說明我社區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總體處於較佳狀態。生活能夠完全自理的占調查總數的87.98%,半自理的佔10.26%,不能自理的佔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絕大多數。
(四).配偶與子女情況
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總數的74.21%,配偶不在的佔24.26%,沒有配偶的為1.53%。再從老年人子女的數量來看,有1個、2個、3個子女的分別佔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個和5個及以上子女的佔12.22%、7.32%,無子女的佔1.3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還佔多數,但已明顯呈現日趨減少趨勢,獨生子女老年人目前雖還居少......>>
農民的意義
農民的就是社會最底層,最經常和最容易被剝削和壓迫的那些人群,想當出農民做軍鞋做軍被,擔當范後勤保障的工作,當農村包圍了城市,佔領了城市後,現在的農民是什麼樣子可悲啊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的研究 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0分
對於農村養老保險這塊,達到退休年齡的,有2種解決辦法:
(一)老人可以不交(但子女必須參保);
(二)或者老人採取一次 *** 清兩種處理方式,是可以享受養老金待遇的。
所以你不在同一個戶口簿,那麼老人就需要申請參保且交清所欠費用之後才可以申請退休金待遇。
其交納是根據當地農民去年的純收入為基數,分5個檔次,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原則上是交得多,對應將來就可以領得越多。
養老金是由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組成。基礎養老金國家補貼55元,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繳費總額+利息)/139月,個人帳戶根據本人交納的檔次決定,所以每月具體領取多少,根據本人交納多少決定。
也是按多交多得,少交少得的原則進行,這只是養老補助,同時也需要採取其它的方式來輔助解決養老問題。
學習和研究農村社會學有何重大意義
一社會學在理論方面的作用。1、向人們提供科學的社會知識,告訴人們社會現象是什麼(描述)、為什麼(解釋)、將來怎樣變化(預測)。2、社會學不僅提供現成的社會知識,而且通過提供社會學的視角、社會學的方法,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社會知識。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社會觀,為人們最終選擇「應該怎麼樣」提供理論上的幫助。
二社會學在實踐方面的作用。1、社會學在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社會知識的基礎上,進而幫助人們在維護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改革不利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規律性;2、社會學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和制定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有依據的、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
2. 農村養老保險研究意義
針對農村不斷發展的趨勢,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也在逐年發生變化,以更好的滿足當代農民的養老保障需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對於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
一是社保的籌資結構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的舊模式很保守,說白了,就是農民自己儲錢過日子。但現在不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政策多了兩大主體的支持:集體補助、政府補貼。在新繳費體制下,農民收到的保障是個人、集體、政府三方的補助。這種養老力度就強大多了。
二是賬戶與以前有區別,現在的新農保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基礎養老,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的養老,基本養老屬於國家直接補貼,個人養老則由地方負責。
三是大大改善了廣大農村人口的養老保障。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3. 「農民工養老城鎮化」政策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理論意義: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中的核心內容和生命工程,21世紀我國社會保障的重點就是要解決養老問題。轉型期分析構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的途徑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農民工是一個權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勢群體。只有給農民工以穩定的、可預期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才能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如何具體又徹底解決廣大農民的養老問題,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來說還是一個未解的重大課題,還需要繼續進行研究、探索和指導。還需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發揮應有的作用,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農民工要老保險城鎮化破除了養老保險在用人單位之間的所有制界限, 促進勞動力在各類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同時也為各類企業創造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現實意義:建立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推進城鎮化的需要。
4.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保險意義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中國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農民問題。如果沒有農村的穩定、農民的富裕和農業的現代化,也就沒有全國的穩定、全國的富裕和全國的現代化。同樣,不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就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因此,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不健全和不完整的。
我國有8億多農民,對農民的養老問題不解決,會對社會構成巨大的不安全隱患。20世紀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前,農民養老主要由農村集體組織承擔了大部分的責任。此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打破了計劃經濟時期的生產格局,原來以集體組織為依託的社會保障體系已趨於瓦解,養老的責任又轉由家庭來承擔。但目前傳統的家庭贍養老人的功能正在弱化。主要原因如下:①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國農村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家庭平均人口下降,壯勞力也因此減少,使得家庭贍養老人的資源減少;②耕地逐年減少,而且分布不均,土地保障功能呈減弱趨勢,導致農民作為生存依託的資源嚴重稀缺;③生育率的下降,使得農村人口呈現老齡化趨勢;④由於城市化速度快,城鎮就業機會增多和政策逐步放寬,每年都有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而流向城市的人口大部分為年輕人,從而使得家庭贍養老人的希望難免落空。面對這種形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勢在必行。
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政府為農民晚年生活建立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民的關心。這項制度的建立,對於深化農村改革,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保障農民利益,解除農民後顧之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的意義
中國的養老最主要和最突出的是農村的養老保障問題。我國現有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許多弊端,已嚴重影響我國農村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律制度十分緊迫。本文從法律制度層面提出了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以期促進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更加完善,我國城鎮養老社會保險發展比較成熟,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資金籌資主要以國家財政撥款、單位負擔一部分及個人上繳一部分三方共擔的形式。而我國農村養老社會保險發展得比較緩慢,仍是採取「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與國家扶持為輔」的資金籌集模式。特別是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農村,社會保障只能以社會救濟以及「五保」等傳統辦法盡量達到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對於農村養老保險則沒有力量投入資金了。因此,綜觀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農村養老保險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意義:解決好我國農村養老保咐譽險面臨的矛盾不僅是一項重大的惠農政策,更是整個國家朝著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大步驟。同時,解決好農村養老保險也對國家安全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意義如下:第一,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對億萬農民發出國家將為他們建立由財政全額支付的最低標准基礎養老金這一信號,使他們老有所養。農民無後顧之憂,就會敢於消源搜費,這對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無疑將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動力。第二,第二,從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來看,建立新農保制度,就實現了城鄉居民在社會養老保險方面的制度平等,隨著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就可以逐步縮小乃至最終消除城鄉居民在這方面的差距,這對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程。也體現了國家政策的統籌第三,第三,從農村當前的新情況來看,建立新農保制度,有利於化解農村社會中的各種矛盾。首先,它將極大地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經濟自立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增強他們對生活的自信心;其次,它減輕了子女的經濟負擔,在相當程度上避免了因經濟利益引發的家庭矛盾,從而有利於形成敬老愛幼的風氣與更為和諧的家庭關系;再次,它將有效化解一些農村集體組織無錢辦事的困境,使它們能夠集中有限財力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雹簡歷,從而形成文明的鄉村風氣與和睦的鄰里、干群關系,有利於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希望採納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 誰能告訴我農村老有所養的社會學意義啊,我明天就要演講了!~!~!急啊~!~!
其實農村人和城裡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城裡人下崗失業可伸手向政府要,農村人無活干,成了「多餘的人」,還要給政府交「人頭稅」,就是無法勞動,也要上交「人頭稅」;城裡人退休有養老金,而農民沒有退休之說,老了不但沒有退休金,還要交「人頭稅」,交到「腳伸直」,不再食人間煙火為此。再就是農民「病不起」,農民沒有醫療保險,只有「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抬」,他們治病的每一分錢,都是從自己腰包里掏出的血汗錢。同時,農民進城打工還一直面臨勞動就業受歧視、子女教育高收費、福利保障沒著落、遷徙定居難自由(即戶口進城難)等一系列問題的困擾。
近年來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了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提升了農民的國民待遇。從上海的農村新出生的孩子直接登記為城鎮居民,「農民」不再是他們的「世襲」的身份印記,到北京的「農村」改為「京郊」,以及沈陽取消外來人口暫住證,這些都顯示著時代的步伐。但是不管怎麼改革,沒有徹底地「告別農村」,消滅「城鄉差別」,農民還是無法真正享受國民待遇,「三農」問題就會依然存在。我曾經就北京「農村」一詞消失撰文說:「北京把『農村』改稱『京郊』,讓『農民』消失,當然是好事。『京效』的人們假如能和京城的人們一樣,可享受同等的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這種改革就很有意義,因為這樣改革才給了農民一個公正,給了農民不打折扣的國民待遇。假如『京效』和『京城』仍然存在著差別,這種改革就會有『換湯不換葯』之嫌,也就沒有實質上的意義。」(2003年2月25日《中國經濟時報》)
只有改變農民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生存狀態,逐漸消滅城鄉差別,才是解決城市和農村共同發展矛盾的根本途徑。如果不徹底改變「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局面,讓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方面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權力,農民工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勞動權益和就業機會等等,無論這么改,城鄉差別都會存在。城鄉二元化差別、不公平的制度導致了農民的「二等公民」地位,才有農民的種種不公正待遇。要真正給農民以國民待遇,讓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利益的核心之處就是實現社會公平和公正 的全面告別農村,將實現社會的公平和公正。
深圳告別農村,不僅僅是讓村民和城裡人一樣享受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權益,而更重要的是從體制調整和制度革新上取消歧視性待遇,很顯然,這種改革不存在著城鄉之分,也消滅了「城鄉差別」,「三農」問題也就隨之而消失,農民真正感受到自己作為國家公民的地位。這種改革才是徹底的、成功的。
記得三年前,焦國標先生在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年活動中作了一個發言,題目叫《回望農民》,最後他說,眼下,中國農民許多法定權利仍然被踐踏,另有更多的理應法定的權利尚未被法定。新世紀伊始,讓我們踵武前賢,立足於自己的專業和本職,回望我們的農民爹娘,齊心協力清理收拾陳舊不公的一切。而深圳市率先在全國告別農村,也就將這「陳舊不公的一切」全面收拾了。
7. 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哪些重要意義
中國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呈現逐步加速趨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使全體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推進「新四化」建設的需要。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統一是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在此制度改革之前,已經有十多個省份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一次的改革,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鄉無差別,其意義非同尋常。
有人將此舉視為中央政府送出的一份民心「大禮包」。謂為「禮包」,意味著改革的背後一定有財政的支持。在基本養老方面破除城鄉二元的局面,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銀。當然,這一改革的含義,絕不只是拿錢這么簡單。這樣的改革,自上而下,有頂層設計意味,從中央的角度進行全盤考慮,是對全國所有居民的基本養老需求進行「兜底」設計。
要求要整合資源,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改進管理服務,做到方便利民。要嚴格基金監管,嚴肅查處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發揮制度的保障作用,讓億萬老年人心中有底、基本生活無憂。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統一,不僅讓億萬老年人能夠「老有所依」、生活無憂,更增強了全社會的安全感和凝聚力。此外,它還有利於促進人口縱向流動,對於拉動消費、鼓勵創新創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從公平的市場經濟看,盡管不少地方已經率先推進了城鄉公共服務制度的並軌,但在全國層面啟動公共服務體制並軌,其意義仍不容低估。正如會議提出的,「這既有利於促進人口縱向流動、增強社會安全感,也有利於使群眾對民生改善有穩定的預期,對於拉動消費、鼓勵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政府此次下決心進行並軌,而非停留於口頭上,表明對這一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視,也是對改革效應抱有期許。在中國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鄉並軌,將有助於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全體人民能夠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無疑將是值得銘記的一頁。
這一重養老保險制度並軌的核心,是在於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要與其他群體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破局結合在一起,最終實現相融。通過增量改革,加快不同群體之間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以解決現行養老保險體制的碎片化問題。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8. 為什麼要研究農村社會養老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農村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日益嚴重;農村老人收入遠遠低於城市,而貧困發生率大大高於城市;此外,農村子女贍養老人的負擔越來越重,贍養老人的觀念越來越淡薄。對於新農保,廣大農民有著迫切的需求。
國家正是在這樣一個國情下提出在全國范圍進行新農保試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