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愛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養老問題,尤其是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下面是我收集的2017關愛空巢老人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切實了解全縣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和生活狀況,2017年7月20日至6月3日,根據 “縣委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決定”調研精神,對全縣的農村空巢老人情況進行了全面普查,成立了調查小組,組織本局幹部深入到雲龍鎮護雲村、福祿鎮陸坪村分別對77位農村“空巢老人”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摸清我縣農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了解了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
一、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
通過普查,全縣現有60歲以上老人13.93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5.29 %,其中農村老年人11.98萬人,佔全縣老年人口數的85%。農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共有24110戶、37837人,佔全縣農村老年人口數的31.6 %。隨著我縣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獨生子女家庭的子女邁入社會、走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將逐漸增加。“空巢老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結構如下:
1、年齡結構情況:60-79周歲的有36042人;80周歲以上的有1795人。
2、經濟收入情況(人均年收入):
1500元/年以下的:16985人;
1500元-5000元/年的:18717人;
5000元/年以上的:2135人。
其中現已享受農村低保的人數達到3740人。
3、居住狀況:老人個人獨居的7030戶;夫妻獨居的10605戶;與孫輩同住的6475戶。
4、身體狀況:身體健康的26059人;身患疾病的11778人(其中患重病的1469人)。
5、空巢老人中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子女人數:44865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活質量不高
調查發現,我縣農村大多數“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不高,可支配現金少,其主要經濟來源:一是養老保險金80或90元/人•月;二是出售部分自己及配偶力所能及的種、養殖農產品;三是子女給予少量零花錢。省吃儉用,勉強能維持基本生活。
(二)疾病的困擾
據普查反映,患病老人有11778人,占被調查的空巢老人總數的31%。門診醫療費用占據了他們每月支出的大部分,然而農村合作醫療和民政醫療求助只解決了患病老人住院的部分醫療費用,門診費用自負成份較重。特別是1469位患重病的老人,連其基本生活都很難維持,根本無錢醫治, 個別的生病幾年來未就診過。老人通常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
(三)文化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據普查反映,高達80%的農村空巢老人不識字,17%的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秉持著“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陋習思想,遇到子女不孝順、侵佔老人個人財產、甚至虐待老人等情況,多數老人寧願逆來順受、息事寧人,也不願意求助於組織和法律途徑來解決。使得有些老人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特別艱難。
(四)子女外出導致空巢老人孤獨感倍增
由於子女長期外出務工,不能回家探望老人,這很容易讓老人感到孤獨,僅靠電話並不能慰藉老人的心靈。農村“空巢老人”存在心理問題:一是希望孩子們進城打工多賺錢改善生活,二是希望子女也能夠經常在身邊,每逢過年過節,就盼望外出打工子女們能早點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牽掛、擔心子女,難免產生心理失落,湧起孤苦伶仃、自悲、自閉、自憐等消極情感,同時由於自身性格缺陷,對生活興趣索然無味,造成他們心情抑鬱、惆悵孤寂。
(五)子女不孝順,晚年生活特別困難
目前農村流傳“一子晚年享清福、二子晚年較幸福、三子晚年生活就過衍的”說法。多子女老人的贍養問題,子女之間相互推諉,你推我、我推你,老人生活無人照料。子女不孝造成老年人生活特別困難,更有甚者國家給予老人的社保、低保等待遇老人就享受不全,還有極個別虐待老人的。
三、農村空巢老人已享受的政策
1、全部享受了城鄉社會養老保險。
2、全部享受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3、3740人享受了農村低保。
4、符合條件的,享受了城鄉醫療求助和臨時困難救助。
5、符合條件的,享受了節日慰問制度。
6、全部享受了政府的有關老年優待項目。
四、進一步做好農村空巢老人工作的思路和對策建議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數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長。如何使越來越多的空巢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做好空巢老人的各項服務工作,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老齡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新的歷史時期做好老齡工作的要求。針對老年人普遍關心的養老、醫療、生活照料等問題,結合我縣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把老齡工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規劃。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為目標,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為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強化措施,落實工作責任,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關心支持老齡事業,為老年人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大力宣傳貫徹執行《老年法》,加強“孝道”文化宣傳,提高全社會敬老、養老的意識。提倡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
在全縣開展一次《老年法》的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敬老、養老意識。大力開展孝親敬老活動,加強“孝道”文化宣傳,大張旗鼓的宣傳尊老敬老的先進事跡,表彰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先進典型,依法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正義。《老法年》規定“老年人有受家庭贍養與扶養的權利,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督促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履行贍養扶助義務,提倡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推進家庭贍養工作的進一步落實。維護空巢老人的合法權益,對個別拒絕、逃避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依法進行追究查處。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養老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機制。
適當提高五保戶供養標准,按照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建立適時增長機制,保證分散供養孤寡老人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對部分空巢老人實行特殊救助。在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低保對象中的困難高齡空巢老人補助金,實行特殊救助辦法;建立農村特困老年人專項救助基金,重點解決空巢老人生活、疾病等特殊困難。
(四)構建老年人醫療保障體系
一是建議有關部門制定出台解決空巢老人就醫困難的具體措施,提高醫葯費新農合報銷比例,特別是門診醫葯費。鼓勵有條件的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家庭病床。二是在城鄉醫療求助基金中切塊建立老年醫療救助基金,通過基金會對無力支付醫療費和支付困難的空巢老人給予幫助。三是進一步完善救助機制,對無生活來源、長期患病、久治不愈、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要及時把他們納為醫療救助范圍,給予救助。四是農村“空巢老人”由於家中無人照顧,常常會面臨突發性疾病得不到及時搶救,生命受到威脅。建議在鄉鎮街道成立基層老齡組織,村委會建立農村“空巢老人”家庭檔案,組織志願者、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採取結對幫扶的辦法,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
(五)做好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讓分散的農村老人盡是集中居住,廣泛開展關愛幫助空巢老人的宣傳工作,突出對高齡、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給予特殊關愛,提高人們老齡意識、養老意識和責任意識。建立完善互助幫扶制度,採取鄰里互助,一幫一,志願者包戶,成立專門為老服務隊伍等多種形式,照顧好空巢老人生活。大力開展 “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根據空巢老人實際情況,不斷開拓創新敬老互助內容,逐步探索形成關愛空巢老人幫扶長效機制。
(六)抓好“回引工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逐步降低空巢老人人數。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和務工,逐步降低空巢老人數量。積極興辦公益事業,支持發展老齡事業,解決空巢老人的實際困難,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讓城鄉老年人過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
(七)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為了解決部分收入較高,身邊無子女的農村“空巢老人”以及子女無閑暇照顧老人的問題,政府應統一制定優惠政策,在稅收、土地、城建、金融、水電管理等方面對社會養老事業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優惠,吸引非公經濟進入養老事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大力興辦農村養老院等養老服務機構,促進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
新津縣空巢老人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問題: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務、精神慰藉問題。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我縣對城市社區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並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調查,了解城市社區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為社區開展空巢老人關愛服務提供背景資料和依據;另一方面了解社會不同群體對於空巢現象的觀念和態度,探討讓空巢老人生活更幸福的出路 。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
(一)在生活來源和醫療保障方面
空巢老人大都年輕時候在某企業上班,退休之後享有退休金,其生活來源63.2%來自退休金(只有剩下的極少部分是來自子女負擔和自己的積蓄),大致在1000-3000元左右,但退休老幹部或者公務員的退休金一般都較高,在2000-4000元左右,部分較貧困的空巢老人享有國家的200-400元不等的低保金。而在醫療費用問題的解決上,有56.1%是來自醫保,但每個月的醫保費用只有90元;29.8%是單位或者街道社區部分報銷;極少部分是由子女負擔的。空巢老人們普遍覺得醫療費用高,生不起大病。
(二)在生活開支和經濟壓力方面
空巢老人們生活開支總體處於中、低等水平,除了害怕生病,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覺得有什麼經濟壓力。但部分空巢老人們經濟壓力相對較大。
(三)在生活照顧與子女關系方面
1、在生活照顧方面。因調查的絕大部分是中低齡空巢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較好,調查中87.9%的空巢老人能自己照顧自己。且因被調查的空巢老人有62.1%配偶健在,故在其生病的時候,有39.7%的空巢老人是由老伴照顧,36.2%的是由子女照顧,另有8.6%的是由醫療護理人員照顧。在此基礎上,數據顯示,78.6%的老人不願意住在養老機構,其原因主要有:主觀方面來講,受傳統養老模範影響,入住機構養老的觀念沒有改變,怕別人說,沒有自由,且照顧和伙食也有所欠缺;客觀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為養老機構花銷太大,經濟上無法負擔,有的是因為子女不同意。剩下的21.4%的老人願意住在養老機構,大都認為住在那裡的都是老人,可以聊天做伴,且這部分老人認為養老機構的伙食比自己現在的狀況要好。
2、在與子女關系方面。空巢老人們的子女一般是生活在本地的,只有極少數的生活在外地或者國外。數據還顯示,造成空巢老人與子女分開住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同子女相處方面,52.7%的空巢老人是因為與子女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為避免造成沖突而與子女分開居住,同樣的47.3%的老人空巢是因為子女學習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二是綜合各方面原因,37.9%的空巢老人是因為自己希望獨立生活,還有26.5%的空巢老人是因為子女住房條件緊張等約束而與子女分開居住,而19.2%的老人空巢是因為子女在外地求學或工作需要在異地就業就職,只有9.1%的空巢老人是因為子女婚嫁在異地成家而與子女分開去住,剩下的7.3%的老人空巢是因為子女具備所需物資條件,但贍養老人觀念淡薄所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大部分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只有極少數老人是因為自己的主觀原因想自己獨立生活而與子女分開居住的。從調查中我們還得知,空巢老人們的子女很少與其聯系的比率佔37.9%,而空巢老人們經常主動和子女聯系的比率佔44.8%。這說明很多空巢老人迫切希望與子女保持更多的聯系,盡管大部分空巢老人理解並習慣了子女不在身邊。
(四)在社區服務設施與其休閑娛樂方面
1、在社區服務設施上。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在硬體設施方面,社區針對老人們的休閑娛樂設施很少,老人們提到的休閑活動場所主要是公園、廣場之類的,但離老人們生活的社區有一定的距離,身體好且喜歡運動的老人們會去走走,絕大部分的老人們覺得太遠了不想去。另外,城市社區都沒有安裝類似求救門鈴、求助遙控器之類的針對空巢老人在緊急情況下呼叫幫助的系統;而在軟體設施方面,是依靠社區或社會志願者給空巢老人提供服務。大學生為空巢老人提供的志願服務較多,但大部分老人對大學生的服務感到不習慣。問到其原因,空巢老人們表示,因為自己的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不需要大學生提供服務,且大學生提供的服務一般都是打掃清潔之類的。除此之外,還有些老人希望過安靜的生活不希望被別人打擾。
2、在空巢老人的休閑娛樂上。73.2%的空巢老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是聊天串門,有60.7%的會在閑暇時間看看電視和報紙書籍,同時,50%的會選擇打太極,散步之類的放鬆方式,還有33.9%的空巢老人喜歡聚在一起打牌,只有極少數的約為1.8%的`空巢老人會選擇出遠門旅遊。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整體上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達到66%,處於中等水平。有約42.4%的老人估計今後的生活無法預料或變壞,34.5%的老人有時感到孤獨,7.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59.4%的老人感到生活無目的,老人們的總的幸福滿意度為69.4%。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幸福滿意度明顯低於非空巢老人,且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其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幸福滿意度明顯高於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狀態的關系
1、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空巢老人的整體生活狀況處於能基本上滿足需要的水平,因生活困難而產生的悲觀、焦慮、無望等心理問題較少,但這種因為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的現實還是存在於一部分空巢老人身上。
2、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間接影響其生活狀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會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從我們調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空巢老人在與我們的交談中表現得很積極、樂觀、豁達。談到子女不在身邊,都表示很理解;在談到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上,都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了;而談到未來生活的變化時,都持較樂觀的態度;最大的願望是一直淡然、平靜而從容地生活著。但這部分的空巢老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
(二)預計未來空巢發展趨勢
我們針對18歲以上的其他社會群體以及非空巢老人進行了社會調查,以便全面的了解到社會上其他群體對空巢老人現象的看法以及預測未來空巢老人的發展趨勢。
1、 在社會不同群體在對空巢老人的了解程度上。52.8%的人是對空巢老人基本了解的,38.8%的人是對空巢老人幾乎不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的,只有8.5%的人是很了解空巢老人的。但同時,有68.6%的人們都表示擔心空巢老人的生活。
2、在中青年群體對待與父母一起生活的認識上。77.2%的人認為自己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只有22.8%的人覺得自己不能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不能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原因,1.7%的人是因為自己在外地求學或因工作需要在異地就業就職而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0.9%的是因婚嫁在異地成家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5.2%的人是因為父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為避免產生沖突與矛盾選擇獨立生活而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12.4%的人是因為自己學習,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或老人不願加重子女的負擔而不能生活在一起,還有2.6%的人受自身住房條件緊張等條件約束無法與子女或老人同住。
3、在對非空巢老人的調查上。結果顯示,非空巢老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基本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心理狀況。非空巢老人因為有親人的陪伴而沒有孤獨感,這恰恰是空巢老人多數所面臨的心理問題。非空巢老人大多因為住房條件緊張而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老人們同樣享有退休金和醫保之類的社會保障,並且大部分存在“啃老”現象,子女因下崗等其他原因經濟條件不好,老人的退休金不僅要保證自己的生活,有時候還要補貼子女。
4、在對待有老年人家庭將空巢化的現實問題上。調查顯示,75.4%的人表示可以接受現在或將來不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他們大都表示因為自己比較希望獨自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有12.7%的人認為自己不可以接受現在或將來自己的子女不和自己住在一起,剩下的11.9%的人認為將來的事情不可預測,因而不清楚。
(三)調查結論
1、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以企事業單位的退休金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滿足,經濟壓力相對較小。但在醫療費用的解決上,雖然每個月90元的醫保佔了一半以上,但只能用於看小病,空巢老人們普遍醫療費用花銷大,生不起病仍成為其最大的擔憂。
2、絕大部分中低齡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較好,能自己照顧自己;在與子女的關繫上,一半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是因為與子女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為避免沖突或因為子女學習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而獨自居住的,有相當一部分的子女很少與空巢父母們聯系,老人們迫切希望與子女保持更多的聯系。
3、絕大部分的空巢老人不願意住在養老機構,究其總的原因,從主觀方面來講,觀念未轉變,認為住在養老機構沒有自由,且照顧和伙食也有所欠缺;而從客觀方面來講,有的是因為養老機構花銷太大,無法負擔,有的是因為子女不同意。
4、部分社區針對空巢老人的休閑娛樂及安全方面需要的服務設施很少,空巢老人們的主要休閑娛樂方式是聊天、看電視、打牌,休閑娛樂方式較單調。
5、社區或社會志願者給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務較少,而大學生志願者雖然給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務較多,但大多是陪同聊天打掃清潔之類的,絕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們感到不習慣。
(四)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1、總體上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其對生活的幸福滿意度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
2、非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好於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好,男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女性空巢老人好。
(五)對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狀態關系的分析
1、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態,生活狀況越差,其心理健康狀態也越差。
2、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態間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狀態越好,其生活質量越高。
(六)對預計未來空巢發展趨勢的調查分析
1、社會人群對空巢老人的關注程度較低,對其了解較少。
2、大部分的中青年人目前認為自己可以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至於少部分覺得自己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主要原因是覺得與父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難以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次要原因則是由經濟條件及其他客觀因素的限制而導致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3、18歲以上的中青年群體絕大部分可以接受現在或將來不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表示希望將來過自由自在的獨立的老年生活。
三、建議和對策
(一)在子女關懷和照顧方面
1、空巢老人的子女必須盡到經常聯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顧老人,給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義務。在這方面,輿論可以監督,社區可以根據空巢老人的具體需要,幫助空巢老人與其子女聯系,比如可以按照為其建立的信息資源庫,定期與空巢老人們的子女聯系,提醒其要慰問父母或者來看望父母等。
2、對於高齡、喪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為老人請受過專業培訓的家政護理或保 姆,以盡孝心。
3、子女應支持喪偶空巢老人再婚。對於喪偶的長輩,家庭成員應排除社會偏見和傳統家庭觀念的束縛,支持老人尋找合適的生活伴侶,安度晚年。
(二)在社區服務方面
1、一方面,社區應當建立准確的老人信息庫,特別是“空巢老人信息庫”。信息庫應當包括:老人姓名,年齡,性別,身體狀況,身份證號碼,社會保險號碼,學歷,專業,愛好,電話,子女情況,子女的聯系電話、地址,退休前的供職單位等等。基層政府機關根據社區提供的信息備份,必要時予以核對,並根據信息庫的信息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推廣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務網站,為空巢老人的家屬提供反饋信息的服務。
2、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統籌規劃在每個社區建立多功能的老年服務中心是較為有效的措施,使老年人的一般醫療保健可在社區服務中心解決,同時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服務,實現一條龍式的服務,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國家補貼,社區執行,把社區一些下崗職工和閑散人員組織起來,對他們進行培訓,為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齡老人提供代請保姆、鍾點工、家庭就醫等護理服務;設立呼叫救助系統,使空巢老人的安全隱患問題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鼓勵和接納社區、學校及社會志願者為空巢老人開展關愛服務;在社區多發展老年群體文藝活動組織等,豐富老年人的休閑娛樂方式。
(三)在政府服務方面
解決好空巢老人最迫切最需要的“養”和“醫”的問題。
1、關於“養”的問題,政府要做好健全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的工作,確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同時要增加對社區養老服務資金的投入,另外,要制定相關的規劃和落實有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多渠道、多形式辦社會養老福利事業,與此同時,政府有關的宣傳部門要正面宣傳養老機構的形象,消除空巢老人對養老機構的不良看法。
2、關於“醫”的問題,建立和完善城市醫療保險、城市貧困空巢老人的醫療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醫療保障,減輕空巢老人的負擔,使老人們看得起病。而對那些情況特殊,在醫療上特別需要幫助的空巢老人,可以通過社區建立的“空巢老人”的信息資料,篩選出真正因病致貧、因吃不起葯而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然後政府給予救濟。
(四)在社會力量系統服務方面
1、在志願者服務上,社區志願者,比如那些具有奉獻意識,想要發揮余熱,服務社會的中低齡老人可與本社區的高齡空巢老人或其他有需要的空巢老人結成對子,以“老老互助”的方式幫助空巢老人。學校志願者,比如大學生志願者為空巢老人開展有針對性的關愛服務,如心理、法律、醫療等方面的咨詢、文藝匯演等。社會志願者,比如紅十字會、老年人志願者服務協會等一些在老年康復、護理、保健、營養、心理方面的專業人士加入到服務隊伍中,為空巢老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2、新聞媒體要多渠道關注和報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及時披露空巢老人的問題,以引起社會的重視;或為空巢老人刊登尋求社會經濟救助的啟事等。
3、社會興辦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養老機構,增加養老機構的數量並提高其服務質量,實現社會化養老與居家養老的有效結合。
(五)在空巢老人自身方面
1、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對子女的情感依賴。
2、採取恰當的方式表達對子女的愛,避免一意孤行,把自己的主觀要求和願望全加在子女身上。
3、重新確立自己生活的目標,培養興趣,廣交朋友,積極參與文體和社交活動。
②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 #報告# 導語】調研報告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觀事實。以下是 無 整理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歡迎閱讀!【篇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一、集安市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一)人口老齡化趨勢凸顯。截止目前,集安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5877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1.8%;80周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到3829人,佔全市老年人口總數的14.8%;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4425人,占老年人口的17.1%。集安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數量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預計到XX年,集安市老年人口將達到36000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6%。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青壯年人口流動性增強,老年人口呈現出基數大、發展速度快,老齡化伴隨空巢化的特徵,因喪偶等原因獨居的高齡老人比重也相當高。據統計,集安市現有空巢老人2460人,城區三無老人109人。人口老齡化勢必引起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和照料功能不斷弱化,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激增。據調查,集安市城區約85%的老人有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意願,約15%的老人想入住老年公寓,所有老年人都希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在養老觀念上,正在由養兒防老向國家養老轉變;在養老形式上,正在由家庭化向社會化、普惠化、均等化轉變。
(二)養老服務機構得到改善和發展。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展養老服務業,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使集安市養老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從XX年開始,集安市先後投入建設資金1921萬元,對全市農村敬老院進行新建和改擴建,總建築面積達14332平方米,新建床位812個,極大地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XX年,根據省民政廳、省編辦《關於全省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依照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將全市農村敬老院統一更名為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並納入依照事業單位管理行列,完成了由敬老院到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的過渡,理順了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管理體制,進一步增強了公辦福利機構承載能力,提高了五保老人入住率。目前,全市公辦收養性養老機構已達12個,養老床位1000餘張;民辦養老機構3所,床位280餘張。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逐步啟動。從XX年起,集安市加大了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共建設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0所,建汪閉仔設日間照料中心12個,日間照料床位50張。為了提高養老服務水平,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統一配備了電腦、電視、電話、床、桌椅及老年人文化、娛樂用品,並為每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配備了3名專職工作人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免費對外開放,城區老年人均可來此休閑娛樂,豐富了城市老年人的業餘生活。日間照料中心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依託,由社區為高齡、失能老人提供簡單的生活照料服務。由日間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務,集中了傳統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兩方面的優點,讓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區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區福利服務,既減輕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又節省了養老福利資金的投入。全市社區服務的工作規范、服務標准、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工作也在逐步探索。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總體上看,集安市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養老服務設施規模較小,服務水平較低,與當地人口困汪老齡化步伐日益加快、社會養老需求不斷攀升的客觀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一是宣傳力度不夠,認識不到位。從目前情況看,養老政策的宣傳還不夠主動,居民群眾對社會化養老的有關政策知之甚少,很多人不知道社區有居家養老服務站和日間照料中心。有些部門對社會態斗化養老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認識不足,致使社會化養老仍處於自發的、無序的發展狀態。市裡雖然成立了各部門參與的老齡工作領導機構,但各部門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很難形成合力,發展社會養老服務仍是民政部門熱,其他部門冷。由於沒有形成必要的輿論氛圍,導致居民群眾參與社會養老的積極性不夠,參與率不高。
二是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緩慢,資金投入不足。雖然建立了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和日間照料中心,但能夠得到上門護理服務的老年人比例很小,所提供的服務僅限於生活照料層面,鮮能給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從業人員嚴重缺乏,更少有專業培訓,總體服務水平較低,只靠社區幹部和志願者難以更好地承擔為老年人服務的需求。由於財政困難,政府在養老服務業發展方面投入太少。為困難老人養老服務補貼政策,以及居家養老服務護理人員公益性崗位補貼政策尚未出台;缺乏對居家養老、日間照料、緊急援助、社區服務和機構服務等養老服務的制度和標准。由於投入資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養老事業的發展。
三是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缺失,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滯後。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導致贍養脫離,空巢老人現象嚴重,生活照料缺失問題普遍存在。而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相對落後,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主要面向五保老人。集安市11個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普遍存在設施簡陋、功能單一問題,還停留在救助式的供養和運行模式上,服務內容僅限於吃、住等簡單的生活照料服務,生產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難以開展,生活氣息沉悶。另一方面,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相對滯後,集安市目前僅有3所小型民辦養老機構,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其養老服務水平及服務功能較低,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及生活需求。由於對優惠政策理解不深、對養老市場了解不透、對福利事業關注不夠等原因,民間資本進入社會化養老服務事業的速度遲緩。「民辦公助」的政策沒有真正落實,民營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步履艱難。僅靠政府的有限投入,很難使社會化養老事業有快速的發展。
四是管理機制不健全,養老隊伍素質偏低。全市社會養老機構在管理機制上、制度建設上、服務標准上還存在一定差距,服務規范、行業標准和市場監管等亟待加強。社會養老的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養老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導致管理能力弱化,服務水平低下。目前,集安市社會養老機構多半管理及服務人員是聘用的下崗人員或家庭中的閑置人員,特別是民辦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多數是從社會上隨意招收的,文化水平和服務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基本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專業人才十分匱乏。由於養老護理工作待遇低、保障差、不穩定,加上觀念上的原因,社會上很多人不願意干這種「侍候人」的事,從而導致養老從業人員偏少,很難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社會養老需求。養老服務公益崗位開發不夠。據調查,集安市養老服務類公益性崗位僅佔全市公益性崗位總數的3.3%,而且這部分公益性崗位人員也未全部充實進養老隊伍,導致養老服務人員嚴重不足,影響了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和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
三、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社會化養老工作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走政府、社會、家庭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道路。要從實際出發,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原則,逐步建立起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安度晚年,共享美好生活。
(一)強化思想認識,提高重視程度。加大養老政策宣傳力度,廣泛開展各種敬老愛老主題教育活動,切實提高社會各界對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為老服務的社會榮譽感和責任感,努力營造一個社會關心支持、個人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同時,還要做好居家老人的宣傳教育工作,逐步改變老年人傳統的生活觀念和消極的消費觀念,增進老年人對社會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顧慮和偏見,鼓勵更多的老年人主動融入社區大家庭,樂於接受服務。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僅要發揮民政部門的主體作用,更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需要調動全社會參與養老服務的積極性,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整合社區服務資源,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居家養老符合大多數老年人的習慣和願望,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居家養老作為主要的養老形式是大多數人的現實選擇。對身體狀況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務、老年食堂、法律援助等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獨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務勞動、家庭保健、送飯上門、緊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務。探索建立居家養老補貼制度,對居家養老的失能老人給予專項補貼,鼓勵他們配置必要的康復輔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和日間照料中心應配備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吃、住、玩的固定設施和接送工具,養老服務人員能夠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洗衣、做飯、保潔、購物、護理、求醫買葯、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加快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管理平台建設,全面掌握轄區內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和服務需求,以有效對接老年人服務需求和供給。
(三)繼續推進機構養老設施建設,夯實社會化養老服務基礎。發揮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在農村養老服務中的核心作用,在保證五保老人入住的基礎上,改造一批具備收養條件和規模的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提高對社會老人的收養能力;對個別入住率低、運營困難的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進行合理整合,空餘床位用於收養社會老人。以農村養老服務大院為基礎,建設日間照料和短期托養的養老床位,逐步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變,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短期托養、配餐等服務。就集安市而言,當前急需按照花園式、賓館化標准,開發建設一所集養、護、醫為一體的城市福利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同時,在保障基本需求、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推行集服務、旅遊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候鳥式」多元化養老服務,採取「南飛過冬、北漂避暑」的方式,使入住老年人像候鳥一樣,隨著季節氣候變化選擇不同的地方養老,讓老年人在遊玩中健康快樂地享受生活,頤養天年。
(四)加大投入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堅持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大對公辦養老機構的投入力度,在列入財政預算的基礎上,建立動態保障機制,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在堅持政府主導作用的前提下,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推進市場化運作,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形式,鼓勵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聯營、參股等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充分調動社會養老投資者的積極性,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的發展。同時,鼓勵社會慈善力量對福利性、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進行捐贈,拓寬民間資本的投入渠道。
(五)完善優惠政策,扶持民營養老機構發展。要優先將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城鎮居民小區開發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區改造,都要預留足夠的社區老年人活動和日間照料服務場所;在已建成的居民小區,可採取置換、租賃等方式,保證社區養老服務場所需求。要加大「民辦公助」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勵民間資本投向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的優惠政策,從土地使用、貸款貼息、基礎設施配套以及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扶持,吸引民間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及各類老年文化體育場所和設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區服務網路,鼓勵民間資本向養老服務業聚集,促進民辦養老機構的快速發展。
(六)加強規范化管理,切實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制定完善養老行業管理服務標准,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和規定,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能,全面實行養老服務人員持證上崗,強化安全防範措施,使養老機構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軌道。加強養老隊伍建設,經常開展養老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培訓,將養老服務人員培訓納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就業再就業培訓體系。研究制定養老服務人員優待鼓勵政策,積極引進老年康復、老年病治療、養老機構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不斷優化人員結構。積極開展志願者服務,努力培育造就一支由黨員、幹部、學生等組成的專、兼職人員和志願者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隊伍。合理開發利用公益性崗位,增加社會養老服務類公益崗位比例,在搞好培訓的基礎上,充實到養老服務隊伍中,並適當提高其薪酬待遇,落實崗位補貼,形成激勵機制。
【篇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一、XX、XX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做法
XX、XX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按照機構養老創品牌、居家養老創特色、社區養老辟新徑、社會養老促發展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區特色、適合本地區市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子。
(一)政府推動、細化規劃
市政府成立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政府推動、部門聯動、政策促動、典型帶動」的四輪驅動工作機制;將養老服務業發展放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視野中謀篇部局,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民生工程項目,相繼出台了促進老齡事業發展及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xx規劃」,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項目運作、完善體系
堅持「公辦」、「民辦」兩手抓,強力推進各類養老機構建設,多層次、全方位發展養老機構,養老服務網路不斷健全,構建適度普惠的養老服務體系。一是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全面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著力推進福利院、敬老院、光榮院「三院」建設,新建和改(擴)建相結合,擴大床位規模,並向社會開放多餘床位。二是滿足多層次需求,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機構。堅持市場化運作,採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合資全作等多種形式,多渠道興辦養老服務業。通過招商引資,建成高標準的養老場所,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三是提升規范化水平,積極打造示範養老機構。提升軟硬體條件,強化示範養老機構輻射延伸功能,推進養老機構規范化。
(三)資源整合、建設載體
積極整合資源,加強載體建設中,著重發展居家養老。一是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堅持組織領導、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硬體設施、資金保障「五到位」,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建立了居家養老組織協調機構和生活服務平台。二是打造居家養老服務載體。建立養老服務信息系統,整合公安、勞動、民政等部門信息資源,逐步完善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與通訊服務商合作,建立專業化的居家養老呼叫服務網路,提高居家老人的應急保障和服務能力。
(四)創新引領、解危救難
整合各項政策資源,打好救助、福利、慈善等各項民生政策組合拳,切實保障社會困難特殊群體的基本權益。一是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實施分類保障,加強政策銜接。二是提高保障待遇。提高五保供養標准,發放高齡老人生活津貼,建立健全邊緣困難群眾的長效幫扶機制。
(五)培育隊伍、強化服務
堅持「培養、選拔、使用、激勵」並重原則,在養老服務領域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以專業人員為主體,慈善義工、社工和志願者廣泛參與的人才隊伍。大力開展老年文化娛樂活動、志願者服務活動、老年法律援助,提升老年群體的幸福指數。
二、我市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的幾點思考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量還將持續增長,照料和護理問題日益突出,人民群眾的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刻不容緩。學習先進地區經驗,結合我市實際,就加快我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以下思考:
(一)對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中長期規劃
我市積極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各項養老服務事業取得長足發放,2019年,養老服務機構達79家,床位7600張。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統籌規劃,體系建設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社區養老服務和養老機構標准低,床位不足,設施簡陋、功能單一;政府投入不足,民間投資規模有限;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行業發展缺乏後勁等。我市應當對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中長期規劃,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老齡化發展水平相協調,惠及全體老年人口,服務水平較高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二)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平台和服務熱線電話
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主要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三個有機部分組成。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居家養老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方式,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居家養老相對投入較入、覆蓋人群廣、社會影響好。建議建立養老服務網路平台和服務熱線電話。網路平台起到服務者和老人進行交流和溝通的作用,服務熱線電話可提供便民服務和養老服務,居民通過撥打服務熱線即可聯系衛生保潔、家政服務、電器維修、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可通過「一鍵式」終端獲得救援。
(三)加強專業養老服務機構示範點建設
加大財政投入,建設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示範點,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通過政策扶持、市場運作,鼓勵社會資金建設一批標准、高要求、高起點的示範老年公寓,解決各類層次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
(四)提升社區養老的支撐作用
建設一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配套設施,使之具備生活服務、文化娛樂、老年教育、保健康復等基本養老服務功能,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
(五)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能力
實施發放高齡老人生活津貼制度;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對城市「三無」老人發放服務卷;在低保、醫保及困難救助方面,對老年人給予傾斜。
③ 農村老年人生活現狀的社會調查報告怎麼寫
為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延津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了解,並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一、社會實踐背景
2002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2億,占目前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國際通用標准,我國已完全邁進了老齡社會的門檻。隨著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老年人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農村,生活條件不適,醫療疾病困擾,精神文化缺失等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此類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適度和滿意度,而農村老年人的問題關繫到農村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關繫到新農村建設的好壞。所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解決中老年人問題,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們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通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閑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1、居住環境:該村大多數為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於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於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為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通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並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餘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總的來說,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對於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於老年人的關系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願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於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於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於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葯等的購置。隨著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葯,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於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佔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為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於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葯價虛高,醫患關系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合中獲得的實惠並不多。
(二)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1、身體健康。血壓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醫療組成員利用隨身攜帶的電子血壓計為村民進行了免費測量。在幾天的測血壓活動中,他們共測量了238人(其中有復測者)。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高血壓比率不斷攀升,依次為12.6%(≤50歲)、16.3%(50——60歲)、23.8%(60——70歲)、54.8%(≥70歲)。由此可見,高血壓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發的。當然血壓高低受時間、季節、運動、溫度、環境、精神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盡力確保測量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但從這一數據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此外,通過走訪發現中老年人群中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風濕類風濕等,這些疾病都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還是健康的,人的壽命大約在75——80歲(該村有一93歲高齡的老人),但以上所反應的問題仍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為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二是來之於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於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為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也存在困惑。
④ 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3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的養老隱性問題將顯性化。解決農村人口養老問題將是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要任務。為此對於養老作一個 調研 報告 。本文是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一: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老齡人口的過快增長已經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大陸總人口數已達13.39億,60歲及以上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年來,為了解決各種復雜的老年問題,國家頒布了許多社會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斷地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和體系,使老年人群體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據這一問題,本公司進行了一次全國范圍內的抽樣調查,以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為例,共有706份問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和分析,我們了解到了一些有關養老問題的真實狀況:
1、是否擔心自己今後的養老問題
擔心和不太擔心可以說是各佔一半,有將近43%的人對自己今後的養老問題有所擔心,57%的人不太擔心或尚未考慮養老問題。從所獲得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大城市,人們對自己今後的養老問題並不是很擔憂。一是北京上海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完善,醫療衛生設施更發達;二是北京上海的養老機構非常多,並且有完善的養老保障制度做後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對的其他方面的問題(譬如說房價問題)比較多,因而養老問題屬於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適合年輕人打拚,許多年輕人選擇年老後退居二線城市。
2、選擇的養老方式
在這一問題上,選擇有子女撫養的居家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及公立養老機構佔多數,也有少部分人選擇其他的養老方式。總體而言,養老方式的選擇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各種各樣的養老方式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可見,人們對未來的養老有了更新的認識,不再死守著家庭養老和養老院等單一的養老概念了。同時,隨著北京上海等地社區服務中心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精彩。
3、贍養老人的意識
當今的社會,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不但要考慮自身職業的發展,還要顧及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生養小孩贍養老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根據數據顯示,將近一半的人不願意把老人送進條件較好的養老院,尊重父母意願的接近30%。被問及自己未來贍養老人的壓力時,有36%的人認為壓力大,25%的人認為壓力較小,37%的人選擇沒什麼壓力或沒考慮過。可見人們贍養老人的意識日漸淡薄,許多人不願意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認為贍養老人會加重經濟等各方面的負擔。由於計劃生育導致獨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來越多,所以人們將面臨經濟上、時間上等諸多的養老問題。同時,人們對贍養老人的概念也比較模糊,贍養老人不是只把老人養活,二是要悉心照顧老人,周到的考慮老人物質精神上的各種需求和需要。近年來,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他們在精神上的孤獨寂寞是不可想像的。許多空巢老人並不缺少物質上的東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給與幫助和照顧。而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不但沒有贍養老人的意識,甚至還出現了啃老的行為。
養老問題是每個人都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民生問題,而養老問題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日趨嚴重。雖然國家一直在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並不是很明顯。針對以上調查結果,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適當延長事業、企業單位人員的退休年限,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2、完善醫療衛生保障體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勵老年人繼續為社會服務。(如:國外的空姐都是年齡大的人,香港的計程車司機老年人居多。)
3、不斷地開拓更多的養老方式,根據不同的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提供不同種類的與之適合的養老方式,有效地節約社會資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號召老年人發揮“余熱”,美國提出“家園共享”結伴養老,英國採用異地養老,德國實行養老 保險 “轉攤法”等。)
4、不斷地完善社區服務中心,擴大社會工作者隊伍,支持民間NGO組織的發展壯大,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娛樂方式。
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二: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始終處於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農牧民游離於社會的保障網外,他們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個人或家庭來承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非農化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牧民也同樣面臨市場風險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風險,對社會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鄉屬性分層社會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農村牧區社會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本文僅就內蒙古農村牧區養老保障現狀、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並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內蒙古農村牧區養老保障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全區參加“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的農牧民人數約有85萬人,還不到全區農牧業人口的7%,而90%以上農村牧區人口的老年保障,幾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隨著城鎮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牧區富餘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牧區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壓力與日俱增,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挑戰,現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農村老年人賴以養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戰
一是農村牧區人口的老齡化日趨嚴重。據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農村牧區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的比重為6.2%,預計到2010年前後,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將比現在高出2—6個百分點。
二是農村牧區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牧區家庭結構出現了小型化的趨勢。據抽樣調查統計2006年農村牧區家庭戶均人口下降為3.72人。家庭小型化使農村牧區老年人“養兒防老”的壓力增大。這種壓力一方面表現為經濟供養,另一方面是與父母分開居住,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獨自生活。
三是土地養老功能弱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牧民擁有了土地使用權,但沒有所有權。這不利於農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權的置換為養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於土地比較收益不斷降低,土地在農牧民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進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農牧民難於完全依賴土地實現養老保障。
四是農村牧區勞動力流動的增強,迅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弱化了家庭的內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贍養父母的傳統觀念。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滯後,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是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模式單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方案中確定的繳費原則是:“堅持資金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根本無法兌現集體補助和國家給予的政策支持,絕大多數普通農牧民得不到任何補貼,在這種資金籌集方式下的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儲蓄和鼓勵性儲蓄。既未體現“社會保險”,也未體現“社會共濟”,名不符實的“養老保險”使農牧民難以接受和認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門實施的《基本方案》考慮到農村牧區發展條件的差異,規定了農民交納保險費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個檔次繳費。但是由於農村牧區經濟發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難,再加上農牧民對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數地區農民投保時都選擇了保費最低的檔次。這樣低標准、短周期的資金周轉難以達到養老保障作用。
三是體制不順,管理混亂。從目前已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地區的情況看,農村社會保險機構只在縣級以上才設立,鄉鎮還沒有健全機構,行政村也沒有設立代辦員,專業人員更是寥寥無幾。由於技術落後,管理混亂,還出現了個別違規操作的挪用和擠占行為。
四是經費短缺,工作開展困難。根據《基本方案》規定允許從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費來彌補業務經費的不足,很多經辦部門就是依靠這筆費用來維持日常的業務工作。而在實施過程中,很多地區的同級財政從未劃撥過農保工作的專項經費,致使工作開展的難度加大。
另外,隨著我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牧區大量集體土地被徵用,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失地農牧民和進城務工農牧民的養老保障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農牧民,由於征地的安置補償機制不健全、社會保障缺位,其中相當多的人成為“無地、無業、無社會保障”的“三無”人員,直接影響了被征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失地農牧民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比下崗工人問題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給於更多地關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區農村牧區養老保障的政策建議 1.提高對農村牧區養老問題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重要性的認識。這主要指各級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對農村養老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決不能將養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戶自己的事情。老齡化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家庭養老勢單力薄,難以為繼。我們必須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保持足夠清醒的認識。多年來將老年社會保障視為城鎮居民的專利,這不符合社會保障的公平價值原則,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思路相背離。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重大意義、存在問題、潛在危機,萬萬不可持無關緊要的態度。
2.鞏固和完善家庭養老機制。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是與傳統大家庭和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生產相聯系的一種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種方式。雖然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家庭養老受到嚴峻挑戰,社會養老成為現代必不可少的養老方式。但是家庭養老並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還是一種很重要和最主要的養老方式。這是由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目前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國家不可能拿出足夠的資金用於養老方面,而且,中國人傳統的親情養老,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也無法取代。因此,家庭養老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會被社會養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們應積極培養、發展和完善它。要積極建設和宣傳新的養老觀,鼓勵和支持簽定養老 協議書 ,充分發揮老年協會組織對強化家庭養老的重大作用,加大執法力度,對不贍養老人的子女嚴格執法等等。
3.堅持因地制宜與自願的原則,避免農村牧區養老保險制度的“一刀切”。我區地區差異大,受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承受能力、保險意識等方面的制約,短期內讓農牧民普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條件不成熟。要避免強迫農牧民參加的做法,杜絕“好心辦壞事”。因為這不僅增加了農牧民的負擔,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只有堅持自願原則,並通過政府補貼、集體補助與政策引導,才能使這項工作健康持續地運行。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搞,以點帶面,在 總結 成功 經驗 的基礎上,再逐步推進。
4.繼續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牧區養老保障制度。從目前的農村牧區情況看,單憑任何一種保障都不能承擔如此重任,必須多種保障手段綜合運用,這才是解決農村牧區社會養老的有效途徑。應當允許各地區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社會化養老保障制度。2008年我區將全面啟動農村牧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一制度是為收入難以維持農村牧區最基本生活標準的人群而建立的社會救濟制度,克服了傳統的社會救濟制度存在的救濟范圍窄、標准低、隨意性大的弱點,使社會救濟有了普遍的適應性。農村牧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無疑是對農村牧區養老的有力補充,對此各地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落實資金,盡快把農村牧區低保工作全面推進。2005年國家將我區列為全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獎勵扶助試點省區,參加試點的11個盟市、98個旗縣,共有9342人領取了獎勵扶助資金。對此各地區要予以高度重視,通過農村牧區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來提高農村牧區養老的保障能力,由於我區各地區財政收支狀況各不相同,對此各地要認真落實資金,本著實事求是、合理負擔的原則,劃分地方各級財政資金分擔比例,建立獎勵扶助資金發放的安全快捷通道,堅持資金封閉運行、社會化發放的原則,確保資金到戶到人。
5.切實做好失地農牧民養老保障工作。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將被征地農牧民養老保險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被征地農牧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確保被征地農牧民的合法權益。對城市規劃區內的被征地農民,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被征地農民不同年齡段,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辦法和養老保障辦法。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應按規定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有條件的地區可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范圍,通過現行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其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對城市規劃區外的被征地農民,凡已經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區,要按有關規定將其納入相應的保障范圍。沒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區,可由當地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多種形式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養老,並將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當地的社會救助范圍。
關於養老的調研報告三:
住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吃得最不好的還是老人……。我村總人口1070人,其中60歲到70歲的老人有73人,70歲到90歲以上的老人有33人,其中孤寡老人16人。從小到大令我耳濡目染的是老人遭受兒媳唾罵,無人養老的事件屢見不鮮,讓人心痛。老人為子女忙碌一生,到頭來卻落得無人養老,遭人嫌棄……於是,我針對壩上老農的養老問題作了調查,調查報告如下:
一、農村養老問題現狀
無兒無女的老人怎樣養老?針對這個問題,我對本村孤寡老人周占富進行了采訪。周占富,男,64歲,無兒無女、雙目失明,不從事任何勞動,生活完全靠別人給養。從談話中得知他的8畝口糧田已被弟弟耕種,每年弟弟給他兩袋麥粒兒,最多300斤。除了大隊每年給的4袋麵粉,再無其他收入。當問及這些東西是否夠吃時,周老漢哽噎了,“餓不死就可以了!”這就是他隨後的回答。而她的醫療保障也只不過是撿破爛換來10塊錢的止痛片。我為這樣的回答而心痛,但傷心存疑惑:縣里有養老院,村支部為什麼不將他送到那裡呢?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又采訪了村支書張守玉。他說,我們縣是貧困縣,我們村是貧困村。村裡的收入甚微,全村的孤寡老人的麵粉目前就將村支部的收入花去一大半,那麼多人的養老費哪裡掏得出呀,國家頒布了減負政策,也不敢往人頭上均攤啊,再說村民們也不同意嘛,村裡管的也只能這么多了。
有兒有女的老人怎樣養老?針對這個問題,我又走訪了村裡的馮瑞蓮老人。馮瑞蓮,女,80歲。在農村80歲已是高齡,而她的養老問題卻成了全村人的話柄。她有5個兒子1個女兒,當她被問及關於養老問題時,老人就一個勁兒的哭,不作任何回答;當再問及關於兒女的贍養問題時,老人就開始裝聾了,回答了一些不相乾的話。我想老人的兒女很是不孝順,老人受了很大的委屈,但又顧及面子或是怕子女們知道自己說他們的壞話便難以啟齒。對她的了解卻是從旁人口中得知的。老人的口糧地讓給二兒子種了,當她拿著口袋向二兒子要糧食的時候,遭來的總是二兒媳的一頓臭罵;再去其他的幾個兒子那裡,得到的卻是同樣的結果,還怪她把地給別人種了。老人有兩個兒子住在城裡卻很少回來看望她,沒辦法只好去了總給自己臉色看的女婿家。吃的問題是解決了,可是老人每天還得干繁重的 家務活 ,打掃家,喂雞、豬,做飯……樣樣離不開她啊。溫飽問題好不容易才解決,更不用提醫療費了。當然有的老人兒女好些,可是老人的醫療問題卻得不到保障,往往是病了無人管。父母為子女操勞一輩子,到頭來無人養老,或是看臉色活著,為什麼呢?
二、農村養老難的原因分析
首先,其實無論老人有無兒女,養老難的原因是一樣的——農村人口素質低。沒 文化 使得媳婦女婿們不懂得愛屋及烏,沒有愛心,也使得村民們毫無同情心,我們的禮儀之邦禮儀何在?沒有文化使得人們不知親情的可貴,不知友情、鄉情的重要,使得人們不知什麼是同情。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資的供應,還需要兒女的理解、關愛,以及心與心的交流。無知讓老人們的這點需要成為奢求,不可得;無知也讓鄉親們變成了吝嗇鬼,捨不得掏出均攤在自己頭上的幾十塊錢……硬是變成了魯迅筆下麻木不仁的人了。人口素質低下已是農民養老難的根本原因。
其次,農村經濟落後,這是直接原因。我村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土地貧瘠,又沒有草坡,農業收入微乎其微,全村幾乎家家入不敷出。如果家裡再供個高中以上的學生,就得靠借貸度日了。用一位農民的話來說就是“我連自己都顧不過來,哪裡顧得上我老媽呀!”
是啊!如果真是這種情況,即使是有孝心可也無能為力啊。難怪媳婦見了婆婆就像見了仇家似的, 是貧窮讓人變成了吝嗇鬼。
第三,國家的分配製度不公平。建國初期,為了推進工業的發展,國家頒布了好多有利於工人的政策,其中一條就是工人退休之後可以向國家領取退休金。我們不得不承認:最受苦、受累的是農民;經濟收入低,地位最低還是農民。農民同樣會退休,但不會領取退休金,所以靠的依舊是田地、兒子啊!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民以食為天,農民做著最平凡但又最根本的貢獻,農民老了之後卻得不到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這就是不公平。如果農民也可以領取退休金,那些老人就不必為衣食而擔憂了,更不會擠在兒女屋檐下忍氣吞聲了。
三、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針對以上原因,我們可以採取相應的 措施 。我們都知道 教育 與經濟一環緊扣一環,一環影響一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所以我們要實實在在落實物資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踐“三個代表”創建和諧農村氛圍。我國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民已經先富起來了。現在先富的人和地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各鄉政府的基層幹部、黨員更應該發揮領導作用,積極地為農民拓出一條致富路。
在分配製度上,國家應盡快地做出調整。現在國家雖然也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農民的政策,收效卻甚微。國家干預經濟,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而工業產品的價格也相應得提高了,所以,農產品的價格相對沒有改變多少。國家連續降低了3個百分點的農業稅,農民的農業負擔減輕了,可這點負擔分攤到每個人的身上也沒幾個錢,效果也不明顯。希望國家的經濟專家們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查市場的經濟作用,探索出一條直接有效且明顯的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通道。
今年農村已在統計年過六旬的老人,據估計要給予這一部分人最低生活保障金。雖然,這制度尚未落實,但人心已是一片沸騰。希望國家盡快實施並將此制度改為農民退休金制度,相信這一制度的落實會成為農民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我地區現行的養老方式仍然是家庭養老,既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經濟支持、日常照顧及精神上的慰藉,其存在可以從經濟和社會兩個層面上認識。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還不高,也不平衡,尤其是在我村,經濟水平極低。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都靠中青年的兒女,在中青年的兒女中,“重小輕老”的現象還是很嚴重的,小的還沒錢照顧呢,何況老的?有些老人的兒女因生活瑣事,不履行贍養義務;有些老人的兒女惡性攀比,“你不管,我也不管!”結果誰也不管這些老人。這樣不僅老人經濟困難,同時也給老人帶來了精神方面的痛苦。
社會養老雖然初見端倪,但不是主流。社會福利體制還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還沒有搭建起來,加之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中華傳統美德也在日趨喪失,老農的養老問題不容忽視。
綜觀這兩個層面,還是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所以我們得繼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於此次調查,雖然調查范圍有局限性,但是對我自己而言是感受頗深。首先,我初步了解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群眾思想,自己在社會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進程中都在無形的用運馬克思主義原理,從而加深了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其次,我認識到中國的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如果任由農村的老人像現在這樣生活下去,不僅是中國人性的退化,也是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重大因素。最後,我覺得自己是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來發現問題,並絞盡腦汁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措施。雖然現在我還是一名學生,但是我將在以後的學習中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培養道德品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微薄之力。
⑤ 關於農村老人養老保險的調查報告作業
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山東省新泰市西洛村調查
劉洋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近1.3億,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群體是我國最大的人口群體,所以農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國最大的老年人群體。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逐步加快。因此,關注我國農村老年人口,了解他們的現狀,積極解決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大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所應該做的。
一、現狀描述
山東省是我國的第二大勞務輸出省,所以當年輕人外出打工時,留下的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就更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也是值得調查的。西洛村位於山東中部、泰沂腹地,北依五嶽獨尊的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東接山東半島沿海城市。它所在的新泰市是山東省的30強縣市之一。西洛村總人口288人,60歲以上老人有36人,佔到總人口的8%。為了能夠准確地了解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我利用寒假時間進行了調查。調查以訪談形式為主,輔之以問卷。
(一)該村老年人的健康及醫療狀況
調查發現,該村36位老人中,有21位老人身體健康,基本上不怎麼生病,佔到了老人總數的58.3%,有9位老人身體比較差,時有小病發生,佔到25%,而餘下的6位老人有病在身,久治不愈.而這些老人的病主要集中在關節炎,風濕病,高血壓,等。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有近78%的老年人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會立即找醫生。這說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健康意識較強,但也有兩成多的老年人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選擇扛不過去時再找醫生。他們中除一部分是自信自己身體很好,頭痛感冒扛一下就過去了,不用找醫生外,也有部分人是因為家裡經濟拮據,現在醫葯費用高,看不起病。有近80%的老年人平時是找村裡的醫生看病,有15.8%的老年人平時在鄉衛生院看病。可見,村裡的醫生和鄉衛生院擔負著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平時看病就醫的重任。但有近30%的老年人認為他們村的醫療條件比較差或很差,村裡醫生少,好醫生更少。大量無學歷甚至未經過培訓的人員充斥著鄉村衛生人員隊伍,農村老年人所接受的醫療服務質量不容樂觀。村裡老年人得了病所花的錢,有80%以上的老年人是自己出一小部分,兒女們出大部分或完全由兒女們出。可見該村老年人在醫療上能夠花多少錢,主要取決於兒女們的經濟狀況。他們自己沒有積蓄或積蓄很少。但是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近幾年,該村好多人都買了醫療保險,平時看病所花的錢可以報銷近50%,這一舉措對他們好多人是受益非淺的。調查發現,該村老年人買醫療保險的有31人,佔到了老人總數的86.11%,大大提高了該村老人有病及時就醫的比率。
(二)該村老年人住房及經濟狀況
在對36位老年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其中有30位老人有自己的住房,佔到了70%,他們中大多數人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很滿意或滿意。他們的房子大多是改革開放後由自己或自己跟兒女們一起修的。有近三成的老年人沒有自己的房子,跟兒女或其他親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兒子住在一起。當有不止一個兒子時就在幾個兒子家輪流住。他們多則在一個兒子家住一年、半年,少則三個月、一個月。住多長時間由家庭會議根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決定。他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過因住房問題而挨媳婦罵或看媳婦臉色的經歷。他們中大多數人很想或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不很滿意或不滿意。調查還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基本沒有或有很少的經濟來源.他們生活消費所需的費用,一小部分是自身勞動所得,大部分是子女的資助。
(三)該村老年人養老狀況
根據我們的調查與訪談,我們了解到,在該村所有被調查的老人中,有97.3%的老人依靠家庭養老,也就是說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子女提供生活費用,或者依靠自己微薄的儲蓄與繼續勞作維持生計,而只有2.7%的老人是靠退休金養老的,也就是說只有一位老人不是依靠家庭養老的。由於農村中分家情況比較普遍,子女成立新的家庭後與父母家庭之間在經濟上相互獨立。即使在一些家庭,相當數量的老人與成年子女雖然名義上沒有分家並住在同一所房子裡面,但他們仍然是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存。實際情況也表明,,除因身體原因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外,大多數農村老人都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以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對老人的經濟上的「反哺」往往只體現在老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病需子女照顧等情況中。前面提到該村有比較高的醫療保險投保率,令我們感到欣慰。但是當對該村老人養老保險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該村投了養老保險的老人只有2.7%,也就是那位以退休金養老的老人,他是西洛村所在鄉鎮礦工廠的退休老幹部,退休前單位里統一買的養老保險。除此之外沒有一位老人投了該保險。這一結果另我們吃驚不已。我們了解到,曾有人上門推銷過養老保險,但是對於該保險,老人們參保投保意識淡薄,在投保問題上思想顧慮重重,怕政策不穩,怕加重他們的負擔。可見,農村養老保險在西洛村還是一片空白。
(四)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狀況
調查發現,在36位老人中,幾乎沒有一位老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他們的健身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並不強。只有不到10%的該村老年人經常讀書看報,這主要:經濟原因。很少有農村老年人訂報刊雜志,而村裡訂的報刊雜志主要是給幹部們看的;在目前的農村老年人群體中識字的並不多;有部分老年人是因為年紀大了,眼睛老化,看不清楚書上的字。但是他們中看電視、聽收音機的比例達到了91%,這是他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經常打牌下棋的該村老年人所佔的比例並不大,而他們打牌下棋的場所主要是附近某戶人家的大門底下。同時我們了解到,幾乎沒有老年人參加過村裡組織的老年活動。村裡也幾乎沒有組織過老年人的文化活動。該村也沒有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設施。我們可以看出:有將近一半的農村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寂寞。可見,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很薄弱,村委會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還有許多事要做。
二、啟示與建議
通過上述對西洛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描述和分析,我認為,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使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就必須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從上述的描述與分析中,我們能看得出,不管是老年人的醫療問題還是養老問題,還是精神生活問題,都需要良好的經濟作為支撐、作為前提。經濟搞上去了,農民的生活富裕了,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許多問題也隨之解決了。其次要進一步發揮村委會的作用:多關注村裡老人們的生活情況,不忽略精神生活情況。多舉辦老人們的活動,積極鼓勵老人的參與。而且要有必要的老人活動場所和設施。同時多對村裡中年及少年進行關於孝敬老人的宣傳和教育。讓老人的老年生活真正的幸福起來。最後,要積極地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率,同時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完善合作醫療制度,改善農村的醫療服務。以次減輕子女贍養負擔,同時讓老人在養老問題上由被動變為主動,也讓老人有病及時就醫,提高生活質量;當然,說了這么多,還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的,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可以說一切都是白話,所以我認為,國家的政策應該是最為重要的。
二十幾天的調查終於結束了,雖然調查的是我的鄉里鄉親,但平日里卻沒有很多的了解,更談不上關心,即使見面了,也只是點頭微笑。然而,隨著調查的逐步進行,給我心裡的震撼也越來越大。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位老人都有著不同的生活和不同待遇,但他們絕大部分生活地不好,這一點卻是相同的,了解了他們的生活讓我覺得難受和心痛。
調查中曾遇到一位阿姨,當和她談到對公婆的養老問題時,她問我:「當一塊石頭從上面掉下來砸到腳時,你的眼睛是先看下面還是先看上面?」我沒有多想就脫口而出「當然是下面」,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而且大多數人都會這么回答。這時阿姨說:「對啊,人人都會這樣,總是先看下後看上,對孩子,對老人就是這樣,總是往下疼,後往上疼。」我無語。
從調查的第一天直到最後一天,我的心都在起伏不平,但是有一點讓我更加地堅定,那就是,我一定會好好地孝敬我的父母。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絕對不會只疼下而不疼上,絕對不會讓辛辛苦苦養育自己的父母在老年吃任何一點點苦,受任何一點點罪。同時我也非常地希望我村的爺爺奶奶們能盡快過上幸福的生活,有一個美好的晚年。雖然多了點,但你可以自己刪,給分吧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⑥ 關於推進農村養老保障的幾點思考(調研報告),主要做法+存在問題
關於推進農村養老保障的幾點思考(調研報告)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這既切中了當前鄉村發展的要害,也指明了社保部門在推動鄉村發展道路中的前進方向。2018年,余慶縣社會保險事業局全力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工作職能,堅持農村養老穩步推進,全面譜寫“鄉村振興戰略”新篇章。現將我局在推進農村養老保障(主要表現在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方面)的具體做法、存在問題、下一步工作措施梳理如下:
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主要做法
我局著力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在政策創新落實、銀行代扣代繳、業務培訓指導、基金運行規范等方面抓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
(一)實施代扣代繳。採取廣發通告、電視廣播、簡訊通知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保費代扣代繳有關事項,做到鎮村有張貼,政策人人皆知。建立保費征繳進度指導業務,多次召開專題培訓會,深入鄉鎮和村組進行指導培訓,參加松煙、龍溪等鄉鎮的幹部職工會並進行業務指導,用課件的方式進一步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相關政策進行宣傳和講解,現場對幹部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使基層工作人員對政策、操作流程做到應知應會,心中有數,提升業務水平。
(四)保障基金安全。為了確保資金安全和業務規范,我局實行每季度督查一次,由局領導帶隊對鄉鎮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徵收進度、基金安全、業務經辦流程、檔案管理等工作進行循環督查,對督查出的問題要求及時整改,對存在較大問題的鄉鎮實行通報,並作為年終考核的依據之一。7月中旬,組成檢查組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安全、代扣代繳、業務經辦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查,進一步發現各鄉鎮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經辦業務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要求鄉鎮限期整改,全力追回待遇112人,追回資金235610萬元。
(五)強化責任落實。從2017年4月起,實行按月排名凳罩通報。對連續3個月排名在最後3名的,根據《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余慶縣2017年鄉鎮(街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目標管理考核方案的通知》(余府辦函[2017]15號)文件,啟動約談通報制度。同時,規定完成工作進度的時間節點,9月底完成總任務的70%;
10月底完成總任務的90%;
11月底完成總任務的100%。2017年,完成繳費人數145000人,基金徵收1674.52萬元,提前完成市局1300萬任務,完成率128.81%。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雖然目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也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
(一)保障水平較低。養老金水平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核心問題,直接關繫到農村老棗困鬧年居民的生活保障程度。目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水平偏低且各個地區之間的差異較大。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平均水平為每人每月481元,其中基礎養老金部分為430元。貴州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只能達到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70元。盡管待遇人員可能還有其他收入,但對於60歲以上老人來說,70元/月的養老金只能充當“零花錢。
(二)中青年群體的參保積極性不高。根據調查,發現農村年輕人的參保積極性不高。44歲以下的中青年參保率遠低於45歲以上的參保率。其原因在於年輕人繳費距領取養老金要經過三四十年的時間,時間跨度大,面臨通貨膨脹和養老金貶值風險。同時,中青年群體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身體狀況良好,財富積累較快,沒有較強的養老意識和參保意願。此外,低水平的繳費補貼尺畢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並不大。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建議
城居保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史上具有實質意義的改革突破,為實現制度的可持續發展,使城鄉居民享受更高水平的養老待遇,建議從以下方面完善城居保制度。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養老金水平。養老金水平受到繳費檔次、繳費年限、政府補貼、基金投資收益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何走出相當於零花錢的養老金水平尷尬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值得關注的問題。一方面要引導有繳費能力的城鄉居民選擇較高的繳費檔次,鼓勵居民早參保、長期繳費。另一方面應繼續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標准,並增加對居民的繳費補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積極應對,責任共擔, ……
⑦ 大學生對農村養老問題調研報告
大學生對農村養老問題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對農村養老問題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年人口問題在我國早已存在,既表現為老年人的生存與發展,如物質保障、醫療服務、住房等問題;還表現為因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心理等社會生活的變化等等。這其中,僅僅滿足老年人在年老時的供養問題就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面對中國老年人70%以上居住在農村的現實國情,顯然,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是我國養老問題中的重中之重。為了更深入具體地了解當前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現狀,以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城關鎮保障村的xxx位老人進行調查。結合調查所得的及自己的膚淺認識,當前中國農村養老仍是以家庭養老為主。
一、家庭養老還存在強勁的生命力
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社會支持能力。然而,家庭養老告別是子女養老對中國農村老人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並起著社會養老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城鄉,家庭仍然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單位,是老年人最後的大本營。而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家庭養老的作用也就越大。在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條件下。家庭養老起到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養老的基礎遭到破壞,幾千萬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將失去保障。
(一)家庭養老方式符合當前我國的現實國情。當前我國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趨勢快、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地區差異較大。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後,農民支付能力相當有限,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尚處於溫飽階段,只有小部分達到小康水平,少數農村仍處於貧困狀態。不僅地區間存在差異,而且在同一地區中的不同鄉鎮、同一鄉鎮中的不同村莊、甚至在同一村莊中的不同家庭之間,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有較大懸殊。在這種情況,若完全依靠建立起統一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來解決農村老年人口養老問題,顯然是不合實際的,因為一定的保障制度必須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因而當前我們仍有必要依賴家庭養老方式來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也明確指出,我國老年人養主要領先依靠家庭,從而使家庭養老模式法律化,增強了家庭養老模式的生命力。
(二)家庭養老方式的文化根基深奪厚悠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養老向來是中華民族恪守的傳統美德。家庭養老作為一種文化在我國經歷史歲月,從農業經濟開始至今,大約有三四千年之久,支撐家庭養老功能是傳統倫理「孝」的價值取向,孝是「天經地義」的行為的最高准則,自然也是家庭成員關系的重要行為准則。傳統的中國家庭作為一個福利單位,表現在養老機製作用上是天然的養老組織,並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不但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日常還能得到應有的照料,並享有子女滿堂的天倫之樂,精神上得到寄託。所以家庭養老不可能退出歷史舞台,就算將來我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物質文化生活極大豐富,社會保障體系非常完善,家庭養老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三)家庭養老的實際保障效果不會有很大的削弱。首先,獨生子女政策對家庭養老不會有很大影響。一些學者認為,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子女減少而可能影響老年人的養老質量。但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林戈等人對中國老年人養老總體的研究,認為中國老年夫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同時需要子女日常生活護理的,因而所謂的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並不一定對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構成重大威脅。而且,通過調查發現,單子女的老人生活還要好於多子婦女的老人,因為這時了女無法推卸自己的養老責。其次,農村外流人口增多也不會對家庭養老產生較大影響。一些研究認為農村中大量壯年外出打工,使老年人無法得到日常照料。而據調查看來,家庭養老主要由女性承擔,且多國40至59歲以下的中年女性才會碰到老人生活無法自理需要經常性照料的情況。而在農村流動人口中,外出打工的女性中xx年齡段最為活躍。40至59這一年齡段的婦女多在家中照料甥孫和老人。確有一些家庭中只有一對中青年夫婦且雙雙外出打工的,他們也會將年邁體弱的老人託付給親友或請人上門照顧。最後,就家庭養老的保障水平而言,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雖只能起到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作用,但這與我國大多數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且隨著農民負擔的減輕,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家庭養老的保障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二、對當前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基本設想
鑒於以上種種分析,考慮到當前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及人口狀況的差異性,認為應建立一種有分別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過渡方案。具體來說,針對現階段不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老年人口以及將來仍不能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的「未來老年人口」,仍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來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在此過程中輔以一些行政性的傾斜激勵措施來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減輕家庭養老負擔,繼續鞏固和落實家庭養老的整體功能;與此同時,要不斷促進傳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變革與發展,在較富裕的農村、較富裕的家庭,當家庭養老功能出現弱化時,社會養老應及時補充,尤其是針對農村「未來老人」——農村青年一代,要加大社會養老保險的力度,全面加以推廣,以切實解決他們的未來養老問題。
三、具體措施
應該說,這一基本設想是與我國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同時也符合了當前廣大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意願。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通過思想工作與法律手段並重的社會干預,使家庭養老得到落實。一是持之以恆地搞好尊老、愛老、養老的傳統美德的宣傳。重點是做好中、青年人的思想教育,並堅持「從娃娃抓起」,把尊老、愛老、養老教育滲透到中小學生思想中去,消除少數家庭出現的嚴重「寵幼棄老」現象,構築起家庭養老的優良社會環境和正確的思想基礎。二是強化法制建設,走依法保障的路子。切實貫徹落實好《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以此法教育老年人來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規范約束家庭和社會成員自覺維護老年人權益,保持家庭內的代際和諧,建立有利於家庭養老的社會環境,同時大力推行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的活動,實踐證明這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三是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機制進行改革。就調查的xxx位有子女的老年人中,其中xxx位老年人都是由兒子贍養的,只有3位沒有兒子僅有女兒的老年人,是通過招上門女婿的方式來養老。很顯然,在農村家庭養老機制中是以兒子為主體的。這種機制是由歷史傳統自然形成的,在實行計劃生育的今天,後代中無男孩的家庭比例佔四分之一左右,這種機制就必須得以改革。
(二)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扶持家庭養老的政策措施。家庭養老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國家的經濟負擔,國家也應在此問題上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從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中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研究制定可行的扶持家庭村合作醫療事業中存在的經費、人員、設施等方面的問題養老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大對農村資金、技術方面的扶持力度,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以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中最大的問題——經濟供養問題。二是對照料老人確有困難的家庭予以經濟援助。要盡量減輕困難家庭的養老負擔。使這些家庭的老年人也能安享晚年,同時向照料和護理老年人的家庭成員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事業。解決當前農,解決農村老年人「病有所醫」的問題。
(三)強調社會的作用,擴大社會對家庭養老的支持。一是要發揮鄉村老齡組織的作用,增強老齡組織的功能。強化和規范老年供養體系建設,就是要規范家庭和社會中非老人成員的行為,從而確保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因此,建立健全老齡組織機構,強化老齡機構的組織領導功能,是老年供養體系建設中起關鍵作用的環節。目前,農村的老齡機構從表面看,鄉、村級機構健全。然而實質上則處於一種「人員無編制,活動無經費,開展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境中,在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組織開展老年活動方面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因此,必須重視鄉級老齡組織機構建設和其支柱作用的發揮。二是要加強老年人群體的力量,發揚自助、互動的精神,提倡低齡、健康的老人幫助年邁、體弱的老人;增強老年人在經濟上的自立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以減少對社會和家庭的養老需求。三是發展老年公益設施。充分發揮各村老年協會、老年活動場所的作用,解決老年人「老有所樂」的問題,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四)加強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宣傳,逐步擴大社會化供養比例。從長遠看,在經濟方面,隨著國家、特別是農村經濟實力的提高,養老的責任逐漸從家庭向社會轉移,家庭養老終將讓位於社會養老,這是誰都無法逆轉的趨勢。因而,在過渡時期我們不僅要提倡家庭養老,還要推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使社會養老保險在「未來老人」群體中發揮主要作用。在的調查中,許多中青年人未投保除了經濟條件不允許、害怕政策有變或沒有聽說過有社會養老保險這回事外,更集中的是表現為投保意識淡薄,出現年輕時無所謂,中年後又因一次性投保數額大而不得不放棄的現象。所以,在農村要大力加強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思想教育,把年輕一代的供養方式逐步引導到社會養老保險的軌道上來,立足「早」字,積少成多,築起龐大堅固的社會保障「大壩」。
(五)以社會養老保險為主幹,逐步構築起完善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完善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應具備五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二是老年人生活照料體系。當前比較現實可行的是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的作用。可參照大連市的做法,創辦「居家養老院」,組織一些閑暇在家的中青年婦女,為村中無子女、子女不在家、生活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養老福利服務,實行低收費政策,集體或國家應予以適當的補貼。三是老年醫療保障服務體系。xxxx年xx月,財政部、國家計委、衛生部出台了《關於農村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若干意見》,確定到xxxx年,各級政府增加的衛生投入主要用於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縣級財政要根據實際需要和財力情況安排資金,對農村五保戶和貧困家庭衽醫療救助,中央財政也將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對此給予適當支持,此項規定說明,國家對農民社保問題已日益重視起來。據調查,仙居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已於xxxx年xx月全面鋪開,共有xx個鄉鎮(街道)的xx萬人參保,參保率xx%。四是老年社會救助體系。對農村孤寡老人實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的「五保」供養制度,提高供養水平。但調查中發現2位孤寡老人均沒被納入「五保」供養體系,甚至全鄉都沒有一位老人被納入該體系,他們的生活狀況相當令人擔憂。此外,還應對卧病下起或生活難以自理的老人、特困家庭中的老人、子女間有嚴重養老糾紛的老人,他們都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體,必須由國家或集體,必須由國家或集體予以特別關照,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安度晚年。五是老年精神生活體系。主要是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以鄉村為單位,建立老年文化、體育、教育、娛樂等活動場所。由於我國農村老年人數從多,地域頒布廣,收入差別大,建立上述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也應體現多元化、多層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點。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報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一定的寫作技巧。我敢肯定大多數人寫報告都頭疼。以下是邊肖編制的農村大學生養老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我們來看看。
我國老年人口問題由來已久,表現在老年人的生存和發展,如物質保障、醫療服務、住房等問題;也展現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社會心理等社會生活的變化。其中,滿足老年人養老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面對中國7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的現實,很明顯,農村養老問題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為了更深入具體地了解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現狀,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城關鎮寶安村的xxx名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結合調查和我的粗淺認識,我國目前的農村養老仍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
第一,家庭養老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社會支持的能力。然而,家庭養老對中國農村老年人來說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在社會養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城鄉,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單位和最後的大本營。經濟越落後的地區,家庭養老的作用越大。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家庭養老起到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養老的基礎被摧毀,幾千萬農村老人將在晚年失去保障。
(一)家庭養老符合當前中國國情的現實。目前,中國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迅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農民支付能力相當有限。我國大部分農村還處於溫飽階段,只有少部分達到小康水平,少數農村還處於貧困狀態。同一地區不同鄉鎮、同一鎮不同村甚至同一村不同家庭的農民經濟收入不僅存在地區差異,而且差距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建立統一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來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一定的保障體系必須適應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我們仍然有必要依靠家庭養老來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明確指出,我國老年人的贍養主要依靠家庭,從而使家庭養老模式合法化,增強了家庭養老模式的生命力。
(二)家庭養老的文化基礎深厚。尊老愛幼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養老作為一種文化,從農業經濟開始,在中國已經持續了三四千年。贍養家庭養老功能是傳統倫理中孝道的價值取向。孝順是「自然」行為的最高准則,自然也是家庭成員的重要行為准則。中國傳統家庭作為一個福利單位,在養老機制功能上是一個天然的養老組織,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不僅有安全的基本生活,而且每天都得到應有的照顧,享受孩子的家庭幸福,獲得精神寄託。所以家庭養老不可能退出歷史舞台。即使未來中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物質文化生活極其豐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家庭養老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3)家庭養老的實際保障效果不會被大大削弱。首先,獨生子女政策不會對家庭養老產生很大影響。有學者認為,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子女減少,可能影響養老質量。但美國密歇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的Ringo等人的研究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老年夫婦並不同時需要孩子的日常生活護理,所以所謂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並不一定對老年人的日常護理構成重大威脅。而且通過調查發現,獨生子女老人的生活比多子女老人的生活要好,因為這個時候,女性是無法推卸養老責任的。其次,農村流出人口的增加不會對家庭養老產生很大影響。有研究認為,農村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使老年人無法得到日常照顧。調查顯示,家庭養老主要由女性承擔,許多國家40歲至59歲以下的中年女性會遇到老年人無法自理,需要定期護理的情況。在農村流動人口中,xx年齡組是外出打工婦女中最活躍的。40-59歲年齡段的女性更傾向於在家照顧侄子和老人。的確,如果有的家庭只有一對中青年夫婦都外出打工,他們也會把體弱多病的老人託付給親戚朋友或者請人照顧。最後,就家庭養老保障水平而言,雖然只能滿足普通家庭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與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隨著農民負擔的減輕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家庭養老保障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二、當前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基本思路
鑒於上述分析,考慮到目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和人口狀況的差異,認為應建立不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過渡性方案。具體來說,針對目前不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老年人口和未來仍不能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的「未來老年人口」,家庭養老模式仍然是解決其養老問題的主要途徑,在增加農民收入的過程中補充一些行政激勵措施,努力減輕家庭養老負擔,繼續鞏固和落實家庭養老的整體功能;同時,要不斷推進傳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轉變和發展。在較富裕的農村地區和家庭,當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時,應及時補充社會養老,尤其是針對農村「未來老人」——農村青年一代。要加大社會養老保險的力度,全面推進,有效解決他們未來的養老問題。
第三,具體措施
應該說,這一基本假設與我國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時也符合農村老年人的意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a)通過思想工作和法律手段並重的社會干預,落實家庭養老金。首先,要堅持不懈地宣傳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重點是做好中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堅持「從娃娃抓起」,把尊老愛幼教育滲透到中小學生頭腦中,消除少數家庭嚴重的「養幼棄老」現象,為家庭養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確的思想基礎。二是加強法制建設,走法律保護之路。認真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教育老年人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規范和約束家庭和社會成員自覺維護老年人權益,維護家庭內部代際和諧,營造有利於家庭贍養的社會環境,大力推動簽署《家庭贍養協議》。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有效方法。三是改革傳統的家庭養老機制。在被調查的有子女的xxx老人中,xxx老人由兒子贍養,只有3個沒有兒子只有女兒的老人通過招募女婿來養老。顯然,在農村家庭養老機制中,兒子是主體。這種機制是歷史傳統自然形成的。在實行計劃生育的今天,後代中沒有男孩的家庭比例約佔四分之一,這一機制必須改革。
(二)進一步完善支持家庭養老的政策措施。家庭養老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國家的經濟負擔,國家也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承擔相應的責任。從農村家庭養老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研究制定資金、人員、設施等方面可行的養老政策措施。家庭-鄉村合作醫療。首先,要加大對農村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力度,確保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農村經濟將繼續穩步發展,從而解決農村養老的最大問題——經濟支持。第二是為照顧老人有困難的家庭提供經濟援助。我們應該盡力減輕貧困家庭的養老負擔。讓這些家庭的老人安享晚年,並為照顧老人的家庭成員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第三,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醫療。解決農村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
(三)強調社會的作用,擴大社會對家庭養老的支持。首先,要充分發揮農村養老組織的作用,增強其功能。加強和規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就是要規范非老年成員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行為,保證老年人幸福地度過晚年。因此,建立和完善養老機構,加強養老機構的組織領導職能,是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目前,從表面上看,農村養老機構在鄉鎮一級是健全的。但本質上是處於「沒有人員配備,沒有活動經費,開展工作力度不夠」的困境,對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組織老年人活動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因此,必須重視鄉鎮老年組織的制度建設和支柱作用的發揮。二是增強老年人的力量,弘揚自助和互動精神,倡導年輕健康的老年人幫助年老體弱者;增強老年人的經濟自立和自理能力,以減少社會和家庭的養老金需求。第三,發展老年人公益設施。充分發揮村老年協會和老年人活動場所的作用,解決「給老年人找樂子」的問題,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四)加強社會養老保險參與宣傳,逐步擴大社會支持比例。長期來看,在經濟方面,隨著國家特別是農村經濟實力的提高,養老責任逐漸從家庭轉移到社會,家庭養老最終會讓位於社會養老,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在轉型時期,不僅要倡導家庭養老,還要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使社會養老保險在「未來老人」群體中發揮主要作用。調查中,很多中青年人沒有參保,除了經濟條件不允許,怕政策變動或者沒聽說過社會養老保險。更集中的是他們的保險意識比較弱,年輕的時候不在乎,到中年以後因為一次性保險金額大,不得不放棄。因此,在農村,要大力加強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思想教育,逐步把扶持年輕一代的方式引導到社會養老保險的軌道上來,立足「早」字,積少成多,築起巨大而堅實的社會保障「壩」。
(五)以社會養老保險為重點,逐步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個完善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應該有五個內容:一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第二,老年人生活護理體系。目前,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的作用更加現實可行。參照大連的做法,可以成立「居家養老之家」,組織一部分有閑暇在家的中青年女性,為沒有孩子、不在家、生活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提供養老福利服務,實行低收費政策,由集體或國家給予適當補貼。第三,老年人醫療保障服務體系。xx年xxxx月,財政部、國家計委、衛生部發布《關於農村衛生補助政策的若干意見》,確定到xxxx年,各級政府增加的衛生投入將主要用於農村衛生發展。縣級財政要根據實際需要和財力安排資金,為農村五保戶和貧困家庭提供醫療救助。中央政府也將通過專項轉移支付給予適當支持。這一規定表明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據調查,仙居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已在xxxx全面鋪開。共有xx個鄉鎮(街道)有xx萬人參保,參保率為xx%。第四,老年人社會救助制度。對農村老年人實行「五保」供養制度,保障溫飽、醫療和喪葬,提高供養水平。但調查發現,兩個孤寡老人沒有納入「五保」供養體系,甚至全鄉沒有老人納入該體系。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令人擔憂。此外,還要處理生病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家庭貧困的老人以及子女之間發生嚴重養老糾紛的老人。他們都是老年人口中的弱勢群體,必須得到國家或集體的特殊照顧,必須得到國家或集體的給予,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安度晚年。第五,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體系。主要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以農村為單位,設立文化、體育、教育、娛樂等老年人活動場所。由於農村老年人數量多、地區分布廣、收入差距大,上述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也應體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模式、多渠道的特點。
;⑧ 關於農村老人贍養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農村老人贍養問題不容忽視
當前,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多,使維權護老成為新世紀的一個社會性問題。而在老年人群中,農村老人約佔80%。由於社會歷史的原因,農村老人老有所養的問題,比城鎮老人更為艱難。山東省蒼山法院近日對1990年以來的102起贍養糾紛案進行調查分析,發現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不容樂觀。
從調查的情況看,農村很多老人的晚年呈現出不同於城鎮老年人的生活特點。
生活條件較差,生活方式單調農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種,即三世同堂型、不分不離型、分擔贍養型、獨自生活型。三世同堂型即老人與子孫共同生活,生產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兒媳決定,老人除干點家務活幫助照看孩子外,別無其他活動,生活比較單調;不分不離型是指老人與子女雖沒有分家,但是不與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費用由子女供應,這種類型的老人在子女少的家庭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分擔贍養型主要集中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子女按比例分擔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糧食及日用品,老人也不與子女一起生活;獨自生活型是指單身老人或老年夫婦單獨生活,生活費用由自己承擔,責任田裡的重體力活由親朋好友或子女幫助,這種類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或單子女的老人。許多不分不離型、分擔贍養型、獨自生活型的老人大多居住在村莊周圍低矮破舊的房子里,在有的地方,村莊周圍甚至出現了老年人聚居的「老年村」,其生活條件普遍較差。
老人生活要求低,渴望但不苛求精神贍養與城鎮老人呼籲精神贍養不同,農村老人雖然也希望兒女精神贍養,但相當一部分老人是只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餓受凍就很滿足了,而不太注重營養保健、參加娛樂活動等。
生活來源單一,完全依賴子女農村老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極少,他們中很多人因年老疾病而喪失勞動能力後,生活只能依賴子女,沒有其他出路,這是農村老人與城鎮老人的一個顯著區別。
造成農村老人生活艱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子女間非正常攀比,使老人生活無著落。從調查的情況看,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贍養責任的糾紛案件約佔全部贍養糾紛案的80%以上。如78歲的張某有3個兒子,都已成家獨自生活,老人自己則住在舊草棚里。原來兄弟3人商量好每家都拿出一定的糧食贍養老人,可後來老二以父親在老三結婚時花的錢比給他的多為由拒絕贍養老人;老三媳婦則以結婚時老人怠慢了娘家人為由也不盡贍養義務。老大開始按時給老人送去生活費和糧食,後見兩個弟弟不盡義務,也停止供應。老人遂把3個兒子告上法庭,法庭判決老人勝訴後,兒媳們則以老人敗壞他們名聲為由,仍不盡義務,甚至發展到打罵老人,最終張某服毒自殺。
2、農村社會養老體制不健全,養老方式單一落後。絕大部分老人至今仍靠子女扶養,他們年輕時扶養子女,為子女上學、結婚耗盡了全部積蓄,有的老人甚至把住房也全部讓給了子女。由於農村養老保險體制不健全,老人大多沒有經濟來源,到年老時在經濟上便完全受制於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特別是個別兒媳視老人為負擔,老人在家裡經常受氣。
3、部分子女道德倫喪,只知向老人索取,卻不願回報老人。有的兒媳視娘家人為自己人,公公、婆婆為外人,「內外」差別大,不贍養甚至虐待公婆,有的兒子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使父母飽受委屈。據蒼山縣法院統計,1990年以來全縣訴訟到法院的虐待老人案件達16件,而實際上沒訴諸法律的虐待現象遠大於這個數字,因為很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採取遷就忍讓的態度,造成隱性虐待較多。
農村養老問題嚴重干擾了農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安寧與穩定,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帶來了負面效應,因此必須正視這一問題。
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倡農村青年為自己和老人參加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從長遠的觀點看,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將是解決農村養老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在全社會提倡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建立團結和諧的農村家庭關系。當前甚至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農村,子女仍將是養老的主要承擔者,因此,必須將敬老愛老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滲透到農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依法養老。目前,關於保護老年人權益的立法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則等法規中都有專門的條款,國家還專門制定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不盡贍養義務的人可以視情況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責任,從而為農村老人依法養老打下了法制基礎。當前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讓全社會了解保護老年人權益的重要性,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人更應學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⑨ 一篇關於「鄉情調查」為主題的調查報告
關於白土窯大隊養老問題的調查報告
社會調查人:米志偉
社會調查主題:壩上農村的養老問題
社會調查地點: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白土窯鄉白土窯大隊
社會調查時間:2005年8月
住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吃得最不好的還是老人……我村總人口1070人,其中60歲到70歲的老人有73人,70歲到90歲以上的老人有33人,其中孤寡老人16人。從小到大令我耳濡目染的是老人遭受兒媳唾罵,無人養老的事件屢見不鮮,讓人心痛。老人為子女忙碌一生,到頭來卻落得無人養老,遭人嫌棄……於是,我針對壩上老農的養老問題作了調查,調查報告如下:
一、農村養老問題現狀
無兒無女的老人怎樣養老?針對這個問題,我對本村孤寡老人周占富進行了采訪。周占富,男,64歲,無兒無女、雙目失明,不從事任何勞動,生活完全靠別人給養。從談話中得知他的8畝口糧田已被弟弟耕種,每年弟弟給他兩袋麥粒兒,最多300斤。除了大隊每年給的4袋麵粉,再無其他收入。當問及這些東西是否夠吃時,周老漢哽噎了,「餓不死就可以了!」這就是他隨後的回答。而她的醫療保障也只不過是撿破爛換來10塊錢的止痛片。我為這樣的回答而心痛,但傷心存疑惑:縣里有養老院,村支部為什麼不將他送到那裡呢?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又采訪了村支書張守玉。他說,咱處於北方的壩上,縣是貧困縣、村是貧困村。村裡的收入甚微,全村的孤寡老人的麵粉前就將村支部的收入花去一大半,那麼多人的養老費哪裡掏得出呀,國家頒布了減負政策,也不敢往人頭上均攤啊,再說村民們也不同意嘛,村裡管的也只能這么多了。
有兒有女的老人怎樣養老?針對這個問題,我又走訪了村裡的馮瑞蓮老人。馮瑞蓮,女,80歲。在農村80歲已是高齡,而她的養老問題卻成了全村人的話柄。她有5個兒子1個女兒,當她被問及關於養老問題時,老人就一個勁兒的哭,不作任何回答;當再問及關於兒女的贍養問題時,老人就開始裝聾了,回答了一些不相乾的話。我想老人的兒女很是不孝順,老人受了很大的委屈,但又顧及面子或是怕子女們知道自己說他們的壞話便難以啟齒。對她的了解卻是從旁人口中得知的。老人的口糧地讓給二兒子種了,當她拿著口袋向二兒子要糧食的時候,遭來的總是二兒媳的一頓臭罵;再去其他的幾個兒子那裡,得到的卻是同樣的結果,還怪她把地給別人種了。老人有兩個兒子住在城裡卻很少回來看望她,沒辦法只好去了總給自己臉色看的女婿家。吃的問題是解決了,可是老人每天還得干繁重的家務活,打掃家,喂雞、豬,做飯……樣樣離不開她啊。溫飽問題好不容易才解決,更不用提醫療費了。當然有的老人兒女好些,可是老人的醫療問題卻得不到保障,往往是病了無人管。父母為子女操勞一輩子,到頭來無人養老,或是看臉色活著,為什麼呢?
二、農村養老難的原因分析
首先,其實無論老人有無兒女,養老難的原因是一樣的。農村人口素質低,農村經濟落後,沒文化使得媳婦女婿們不懂得愛屋及烏,沒有愛心,也使得村民們毫無同情心,可見我們的禮儀之邦禮儀何在?沒有文化使得人們不知親情的可貴,不知友情、鄉情的重要,使得人們不知什麼是同情。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資的供應,他們還需要兒女的理解、關愛,以及心與心的交流。無知讓老人們的這點需要成為奢求,用不可得;無知也讓鄉親們變成了吝嗇鬼,不舍的掏出均攤在自己頭上的幾十塊錢……硬是變成了魯迅筆下麻木不仁的人了。人口素質低下已是農民養老難的根本原因了。
其次,農村經濟落後。這是直接原因,我村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我村土地貧瘠,又沒有草坡,農業收入微乎其微,全村幾乎家家入不敷出。如果家裡再供個高中以上的學生就得靠借貸度日了。用一位農民的話來說就是「我連自己都顧不過來,哪裡顧得上我老媽呀!」
是啊!如果真是這種情況,即使是有孝心可也無能為力啊。難怪媳婦見了婆婆就像見了仇家似的, 是貧窮讓人變成了吝嗇鬼。
第三,國家的分配製度是不公平。建國初期,為了推進工業的發展,國家頒布了好多有利於工人的政策,其中一條就是工人退休之後可以向國家領取退休金。我們不得不承認:最受苦、受累的是農民;經濟收入低,地位最低還是農民。農民同樣會退休,但不會領取退休金,所以靠的依舊是田地、兒子啊!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民以食為天,農民做著最平凡但又最根本的貢獻,農民老了之後卻得不到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這就是不公平。如果農民也可以領取退休金,那些老人就不必為衣食而擔憂了,更不會擠在兒女屋檐下忍氣吞聲了。
三、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針對以上原因,我們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我們都知道教育與經濟一環緊扣一環,一環影響一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所以我們要實實在在落實物資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踐「三個代表」創建和諧農村氛圍。我國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民已經先富起來了。現在先富的人和地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於是,國家實施了開發大西北的戰略計劃,我想大西北的農村也像我們一樣有著養老難的問題。據此我提出以下建議:國家應多向這些地區投資,興建初、高等學校,將東南部的人才吸引到西北部去,用人才去培養人才,讓人才再去創造財富。同時,各鄉政府的基層幹部、黨員更應該發揮領導作用,積極地為農民拓出一條致富路。
在分配製度上,國家應盡快地做出調整。現在國家雖然也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農民的政策,收效卻甚微。國家干預經濟,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而工業產品的價格也相應得提高了,所以,農產品的價格相對沒有改變多少。國家連續降低了3個百分點的農業稅,農民的農業負擔減輕了,可這點負擔分攤到每個人的身上也沒幾個錢,效果也不明顯。希望國家的經濟專家們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查市場的經濟作用,探索出一條直接有效且明顯的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通道。
今年農村已在統計年過六旬的老人,據估計要給予這一部分人最低生活保障金。雖然,這制度尚未落實,但人心已是一片費騰。希望國家盡快實施並將此制度改為農民退休金制度,相信這一制度的落實會成為農民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我地區現行的養老方式仍然是家庭養老,既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經濟支持、日常照顧及精神上的慰藉,其存在可以從經濟和社會兩個層面上認識。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還不高,也不平衡,尤其是在我北方的壩上,經濟水平極低。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都靠中青年的兒女,在中青年的兒女中,「重小輕老」的現象還是很嚴重的,小的還沒錢照顧呢何況老的?有些老人的兒女因生活瑣事,不履行贍養義務;有些老人的兒女惡性攀比,「你不管,我也不管!」結果誰也不管這些老人。這樣不僅老人經濟困難,同時也給老人帶來了精神方面的痛苦。
社會養老雖然初見端倪,但不是主流。社會福利體制還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還沒有搭建起來,加之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中華傳統美德也在日趨喪失,老農的養老問題不容忽視。
綜觀這兩個層面,還是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所以我們得繼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於此次調查,雖然調查范圍有局限性,但是對我自己而言是感受坡深。首先,我初步了解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群眾思想,自己在社會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進程中都在無形的用運馬克思主義原理,從而加深了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其次,我認識到中國的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如果任由農村的老人像現在這樣生活下去,不僅是中國人性的退化,也是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重大因素。最後,我覺得自己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來發現問題,並絞盡腦汁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措施。現在我還是一名學生應努力提高業務知識,培養道德品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微薄之力。
2006年8月
⑩ 調查報告怎麼寫有沒有模版
你好,很高興為你作答
我大學時候用過的模板,發給樓主,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一、引言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群體是我國最大的人口群體,而農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國最大的老年人群體。農村老年人口規模大,近年來,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在加快。因此,關注我國農村老年人口,了解他們的現狀,積極解決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急劇加大,人們居住環境的改變,老年人所佔比例呈上升趨勢。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質量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關注,他們的生活質量的優劣不僅受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的影響,而且很大部分是由於精神上的孤獨所致。這也是我國發展老年事業所面臨的一大問題。二、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問題及相關對策。(一)狀況。1.思想政治狀況:這里所指的思想政治狀況包括老年人對政府的態度與評價、對黨的態度與評價、對改革理解與認同程度等三方面。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由於時代的原因和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也有了改善,信任黨的領導,擁護黨的領導,贊成政府在農村的改革政策。同時,部分老年人對目前社會上的貧富分化、腐敗現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憂慮。但是絕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不怎麼關心國家大事,只要天下太平,有好日子過就可以。2.住房狀況:主要從農村老年人有沒有自己的住房,若有自己的房子,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是否滿意;若沒有自己的房子,那自己的住房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以及自己對目前的住房狀況是否滿意等角度展開調查和分析。根據了解,有八成以上的農村老年人有自己的房子,他們中大多數人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很滿意或滿意。他們的房子大多是改革開放後由自己或自己跟兒女們一起修的。近二成的農村老年人沒有自己的房子,跟兒女或其他親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兒子住在一起。他們中有一半略多的人常年住在一個兒子家中。調查中發現,由於外出務工的人口比較多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年人和小孩留在家裡,照看家,照看小孩。有極少數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被送老了鄉上的敬老院,或是村委會和村民給予極大的幫助。在農村地區的調查過程中經村張的介紹,了解到有一位孤寡老人,不管村委如何勸說就是不願意去敬老院安度晚年,只願住在自己簡陋的房子里,最後村委決定經常去看望老人,給她上「五保」戶,為她提供盡可能的幫助,這一事實後來從村民口中也得到證實。3.醫療狀況:主要是從農村老年人得病後的反應(立即找醫生還是採取拖、扛的辦法)、老年人對自己村裡的醫療條件的滿意程度、老年人得病所花的錢由誰出等方面開展調查和分析。根據對一位叔叔和一位爺爺的訪談,我們知道盡管農村地區開始實行了醫療保險由於對它不是很了解,也很少用它,大部分老年人得了小病之後都不去就醫,而是用自家的土方法,他們是這樣說的:「小病能扛就扛,現在身子骨還算硬朗,總會好的。大病就死扛吧,那得花多少錢來治,咱又沒有錢,還不是花兒女的錢,整得不好錢花去了,病都還沒有看好,何必花那個冤枉錢,再說現在農村有幾個人可以看的起大病呢?人都這把年紀了,何必還給孩子們拖後腿呢。」經過調查發現只有那些兒女比較富裕的老年人才會在得大病的時候去就醫,只是農村地區的農民大部分都不是很富裕,坪源村由於地處山區,收入來源較少,負擔過重(主要是兒女的受教育花費),富裕的家庭不到5%。不過大部分老年人對村上的衛生所的條件還是比較滿意的,唯一有意見的就是說葯太貴了點,買不起!只有近20%的農村老年人認為他們村的醫療條件比較差或很差,村裡醫生少,好醫生更少。大量無學歷甚至未經過培訓的人員充斥著鄉村衛生人員隊伍,農村老年人所接受的醫療服務質量不容樂觀。4.養老狀況:主要從農村老年人是否投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商業保險及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了解情況以及如何養老等方面來展開調查和分析根據訪談有100%的被調查農村地區和坪源村老年人沒有投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只有10%左右的老年人比較了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有90%左右的老年人則根本不了解二者的區別。為了積極穩妥地解決好農民的養老問題,我國政府從1986年開始探索,到1991年,民政部在國內調查的基礎上出台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案》,同年在上東牟平縣組織試點,隨後在全國逐漸推廣,已經有十多年了,但僅有10%的農村老年人比較了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他們中大多數人是通過聽收音機`看電視而得知的。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些人認為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會增加農民的負擔。同時,農村老年人參保投保意識淡薄,在投保問題上思想顧慮重重,怕政策不穩。農村老年人大部分都是在家中靠兒女給的錢和自己種地,自己做飯,自給自足,只要不出大病,過著風順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就是安度晚年了,別的什麼也不求。5.再婚狀況:主要從農村失去老伴的老年人是否想再找個老伴,他們的再婚狀況以及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阻礙因素等角度展開調查和分析。有將近60%的農村老年人,在失去老伴後還是想再找個老伴的。一位姓沈的農村地區老人說:「人老了正是需要老伴的時候,兒女們跟自己親,但人家不能總在自己身邊。」從訪談中我們發現,很少有失去老伴的農村老年人能再找到老伴。眾多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怕經濟上負擔不起。農村人一生中辦的兩件大事,一是蓋房,二是給兒子娶媳婦,到自己年老時,自己手中已沒有積蓄或積蓄很少。其次,是怕兒女們不養活自己了。中國農村實行的主要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家庭養老方式。兒女們在負擔一個老人都覺得吃力的情況下,他們一般是不會允許自己的老人再娶老伴的。再次,是怕別人說三道四。農村中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失去老伴的老年人再娶老伴是老不正經。(二)對策及建議。①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1、加大對老年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全社會依法開展老齡工作、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自覺性,進一步增強群眾的敬老、助老、養老意識。主要抓好各個村的老齡宣傳陣地建設,表彰先進,鞭撻落後,在全鎮34個村范圍內開展「敬老宣傳一條街」活動。豐富老年人宣傳內容,進一步宣傳當前老齡化形勢,強化全社會對老年人口的關注與重視;積極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大力宣傳「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使全社會形成尊老、敬老、愛老的濃厚氛圍。2、要弘揚正氣,鞭韃丑惡,讓不良風氣沒有生存的土壤。要在全社會大張旗鼓地宣傳和表揚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先進典型,與婦聯聯合廣泛開展爭當「好媳婦」、「好婆媳」、「孝心兒女」和爭創「十星級文明戶」等活動,努力營造一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爭做尊老愛老模範的良好氛圍。3、要啟動並廣泛開展簽訂《家庭贍養義務書》的「孝心工程」.要充分鞏固家庭養老的核心地位,將子女對老年人的贍養義務具體化、規范化、法制化、透明化,用法律手段規范約束子女養老,通過與各個家庭簽訂協議,不能只是形式,要讓每個子女認識到其中的真正意義,讓他們從而增強養老的責任感,在全社會形成「老有所養」的良好氛圍,確保「孝心工程」最終能真正為農村老年人造福。4、要建立政策保障措施,為老年人「保駕護航」。加大老年人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提高老年人以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自覺性。與司法部門聯合設立專門的老年維權法庭,村老年委員會專門有人監督本村的不孝子女的行為。極其惡劣的事件要在本村通報批評,讓道德與輿論的力量來約束他,只要改正的就一樣可以上光榮榜。對屢教不改的不盡贍養義務、虐待老人的案件,要讓法院依法予以懲處,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大力開展老年法律援助活動,對老年人的來信來訪,要做到處結率達100%,確保虐待、不贍養老人案件發生率降到最低點,為老年人築起一條暢通的法律援助通道。同時,在社會救助、減免負擔等方面,讓老年人享有更多優惠,建立健全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老年人社會救助制度。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讓老年人安度晚年對於農村老年人來說,要求很低,只要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晚年的尊嚴能夠得到社會和家庭子女的充分尊重,就心滿意足了。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1、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關鍵是解決養老問題。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快,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繫上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搞好農村敬老院建設。敬老院是解決孤寡老人和困難老年人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場所,在有條件的鄉鎮農村,擴大建設規模,從而容納更多的老年人,以彌補家庭養老不足,從而讓老人們過的踏實,舒心。其次是建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雖然我國的農村醫療事業發展的很好,但昂貴的葯費、醫療費給農村老年就醫帶來了很大不便。農村的老年人都很會過,他們一聽說看病得花很多錢,他們有點病就捨不得看了,於是小病扛、大病拖,一旦嚴重了,後果不堪設想,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健康與長壽。農村老年人是弱勢群體,政府應在這方面給予更大的支持和幫助,以合作醫療為保障,建立起點高、標准規范的農村社區服務保障體系。另外,還要進一步做好農村老年人的救助工作。組織專門人員逐村進行了調查摸底,通過調查,我們對老年人據情予以幫助,並開展鎮村幹部每人救助一名特困老人,為老年人送愛心活動,並且幫助依靠老年人生活的學生解決上學難的問題。最後,建立農村老年人基地。建設老年基地是助老扶貧的一種有效形式,體現了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相結合。在農村,鼓勵發展老年基地,把老年基地資金用於農村老年人事業,收益於農村老年人,為農村老年人作貢獻。2、進一步做好農村家庭子女工作,弘揚孝道。這一點而言,是衡量農村老年人晚年是否幸福的關鍵。據我們調查,發現有很多家庭子女做得不盡如人意。在有的村子裡,媳婦打罵、虐待老人的現象還時常發生,而老人們卻只有忍氣吞聲,周圍的群眾對這種丑惡現象也只是淡然漠視,社會輿論鞭韃的力量更是顯得蒼白無力,法律的尊嚴也因為被侵犯的對象的沉默而顯得無可奈何!所以,重視關心農村老年人,必須首先解決好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加強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讓他們明白贍養老年人是兒女們應盡的義務,「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對子女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訴他們人都會老,要為自己的兒女樹立起好的榜樣,把贍養老人作為一項光榮的職責。3、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要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要把老年活動場地建設納入社會公共建設規劃,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內容,根據各地情況,充分利用閑置房屋,採取改建、擴建相結合,建設幾處老年活動場所,例如門球場、地擲球場,建立老年人健身房和活動室。為農村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創造一定的條件。其次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利用春節、老人節等重大節日,廣泛舉辦適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從而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總之,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實施十周年的大好形勢下,2006年作為「老年人權益保障年」,我們深信:在各級組織的深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熱忱關心下,在鄉親鄰里的真情相助下,有兒女子孫的融融愛心,農村老年人一定能夠像生活在城市裡的老年人朋友一樣,最終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六個老有」的理想,一定能夠充分沐浴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陽光!③需要黨和國家的關心。第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目前農村老年人所遇到的養老、醫療等各種問題,是"三農"問題的一部分,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解決農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應緊緊地圍繞"三農"問題來進行。不論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醫療還是再婚問題都需要經濟的支撐。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戰略性產業,但目前農業面臨著總體收益低,谷賤傷農的現狀。因此,要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地探索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收益中的貢獻率。努力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進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事實證明,鄉鎮企業發達的地方,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也比較高,如蘇南地區。加快鄉村城鎮化建設,完善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切實維護農村老年人在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中的各項合法權益。第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繼續穩定和強化家庭養老方式的前提下,農村養老保險必須由家庭養老方式向社會養老方式過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家庭養老方式受到強烈沖擊。家庭規模和家庭收入是家庭養老的前提條件。隨著計劃生育的不斷深入,家庭逐漸小型化、核心化,我國農村不少地區出現了"4-2-1"家庭結構。由於家庭結構的小型化、核心化,相應的家庭收入減少,贍養的能力降低,現行的農村家庭養老方式已難以承擔農村養老保障的負荷。勞動就業制度的變革,自主用工使得就業競爭激烈,要求子女在事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家庭養老功能。針對上述狀況筆者認為應採取如下措施來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制建設,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與健全社會保險制度,是世界各國開展社會保險工作的通行做法。應當從法律上明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地位,促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健康發展。2、穩定農村養老保險的基本政策。建立個人帳戶將個人繳費和集體補助全部記在個人名下,屬個人所有,實行向農民養老保險傾斜的政策。條件成熟後,我國也可借鑒外國經驗,開征和形成社會保障稅,實現社會保障金籌措方式的轉變。3、盡快建立基金分級管理體制,加強基金監管力度,建立開放式的監督機制,完善審計、檢察、財政等有關部門聯合組成的外部監督制度,以保證基金安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農民的養命錢,它的安全與否,能否保值增值,不僅關繫到參保農民的切身利益,而切關繫到社會的穩定。4、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重要性及社會保險意識宣傳的力度。要使各級領導和群眾接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必須大張旗鼓地宣傳。要向各級領導和群眾講清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及政府對農村養老保險的基本政策。克服目前有關領導不重視,組織不力,農民思想顧慮過重的弊端。第三,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完善合作醫療制度,改善農村的醫療服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合作醫療的組織領導。按照自願量力、因地制宜、民辦公助的原則,繼續完善與發展合作醫療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提倡以縣(市)為單位實行大病統籌,幫助農村老年人抵禦個人和家庭難以承擔的風險。要加大力度鞏固農村醫療衛生三級網。要充分發揮縣級醫院在農村醫療市場中的"龍頭"作用,積極指導鄉政衛生院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加強對鄉鎮衛生專業人員的培訓。鄉鎮衛生院發揮在農村醫療衛生三級網中的樞紐作用,加強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鞏固農村合作醫療,開展社區衛生服務。要大力加強村衛生所的技術力量,迅速提高村醫的整體技術素質。國家應加大對鄉村衛技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力度,加大衛校培養鄉村衛技人員的規模,提高鄉村衛技人員素質。克服目前農村醫生缺,好醫生更缺的狀況。改善農村老年人的醫療條件。第四,村委會在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1、在村民委員會中應專門設立能代表老年人利益並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專門組織。該組織領導不由村長任命,而由全體村民在村委會換屆選舉中跟村長等一起由全體村民選舉產生,以更好地保護農村老年人的合法權益。2、村委會婦女主任應明確自己的職責,應經常組織婦女們開展關於贍養老人的宣傳和教育工作,並建立相應的激勵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在多子女尤其是兒子多的家庭,在贍養老人方面,媳婦的人品、素質很重要。由於媳婦與自己的公公婆婆並無血緣關系,在嫁給自己的丈夫之前,該姑娘與自己未來的公公婆婆可能並不認識,即使認識也並無撫養關系。因此,在關於老人的贍養問題上,很多媳婦偏向於考慮自己小家庭的利益,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公婆的合理利益。而農村長期的風俗習慣是"兩家的喜事一家辦",即兩家辦喜事所花的錢都由男方家出錢。因此,娶一個媳婦對男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經濟負擔。一旦與自己的妻子離婚,多數男方很難再有經濟力量娶老婆,而且多數農家裡的家庭收入是由媳婦掌握。因此,在因老人贍養問題發生矛盾時,男方及其父母多數忍讓於媳婦。中國農村主要實行的是家庭養老方式,老年人在自己年輕時省吃儉用,把攢下的錢給自己的兒子蓋房子、娶媳婦,到自己年老時,已沒有積蓄或積蓄很少,有的老年人還背上了一身的債。當他們年老體弱,失去勞動能力時,當他們需要自己的兒女贍養自己時,遇到的是因老人贍養問題而起的復雜的家庭矛盾。在農村,在多子女尤其是兒子多的家庭,此種情況並不是少數。第五,需要國家和社會的積極支持。1、建立新型的五保體制加快集中給養步伐。目前,在南政鄉除北長壽村建立了養老院,對村裡五保老人實行集中給養外,其餘各村實行的仍是分散給養方式。實行分散給養的村,村裡的五保戶反映自己得不到好的照顧,特別是在生病的時候,希望村裡建立養老院。受村裡經濟狀況的制約,北長壽村的養老院規模小、設施差,給養率和給養標准低,"醫療難"問題突出。村裡實行稅費改革後景況將更加嚴重。因此,隨著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建立與農村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的五保體制加快集中給養步伐將顯得日益迫切。2、國家應出台有關政策,根據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當地農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線。對生活低於此線的當地特困家庭的農村老年人,國家和社會應給予一定的救濟。三、與我國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及小康社會建設的聯系。改革開放30年,是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都發生巨變的三十年,也是我國老齡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的30年。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指引下,我國養老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改革中摸索前行;老年福利、教育、文化、體育等事業快速發展,敬老、養老、助老的道德風尚正在形成;老年人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充實,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了很好地維護和保證。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國老齡事業的產生、發展,就沒有老齡事業今天的成就。當然,制度機制是根本。真正在農村實現老有所養,關鍵還是要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水平相適應的農民養老保障制度,這應該是發展農村老齡事業的重要任務和優先領域。老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應該是完善的農民養老制度的有效運行和制度不斷完善的得力保障。 發展老齡事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以解決廣大老年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致力於健全和完善老年政策法規體系,從制度上保證老齡事業的發展。致力於建立廣泛覆蓋、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相適應,與其他保障制度相銜接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切實解決好老年人的「養」和「醫」的問題。致力於建設更多更好的與老年人日常生活相關的文化、衛生、社區服務等公共設施(場所),為老年人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致力於發展城鄉老年群眾文藝組織,引導老年人開展科學文明、健康有益的老年群眾文體活動,積極參與社會發展,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生命質量。發展老齡事業,必須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必然給我國老齡事業發展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發展老齡事業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一項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努力提高領導和諧社會建設的本領,切實把老年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把老齡事業列入議事日程,加強對老齡事業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解決好涉及老年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發展老齡事業也是全民、全社會的責任,僅靠老年人自身不夠,僅靠職能部門也不行,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只有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形成全社會關愛老年人、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尚,共同關注、關心老齡事業,關愛、幫助廣大老年人,支持老齡工作,推動老齡事業的發展。發展老齡事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已經具備了各種有利條件,迎來了老齡事業發展的歷史機遇。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為契機,求真務實,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做好老齡工作,加快發展老齡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是否關愛老年人已成為現代社會是否文明的重要標志,特別是在中國儒家學說幾千年來倡導的「尊老」習俗已成為判斷一個家庭是否文明、溫馨、和睦、值得尊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在實現「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全社會各個層面都應時時刻刻關注老年人,讓他們能輕鬆快樂地「守望幸福」到終了。老年人這個群體與其它社會群體不同,有其鮮明的特點,他們的輻射能力很強,可以為社會做許多有益的事,許多其它社會群體做不到的事;同時,這個群體也能對許多社會事業造成負面影響,原因往往是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和關愛不夠。黨政部門和社會團體,民間團體和個人,家庭及成員都有責任做好老年人工作。一是維護好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使他們的「生命權、生存權、幸福權、自由權」得到切實的保障。從古到今,虐待老人、輕視老人的事不絕於耳,如子女不贍養老人,把老人攆出家門,斷老人口糧,子女之間把老人推來推去,甚至因贍養問題上法庭打官司。二是要關愛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我們應當看到,在當今社會上有許多老年人因子女反對再婚而孤獨一身到終了,帶著遺憾離開人世,顯得十分凄冷寒酸,瘦弱的背影讓人難於忘懷。三是不要忘記老年人為國為家立下的功勛。沒有他們的付出和努力,國家的成就和家庭幸福無望。「財富共賞」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繼續,今天的財富中含有昨天的「汗水」,昨天的努力和付出,甚至昨天的「血水」。「共賞」成為必然,成為理所當然。我們應當看到,當今的有些「執政者」會遺忘「理所當然」的事,把老年人視作包袱,視作麻煩者。四是要始終如一地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並及時給予幫助和治療,使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心態,為守望幸福奠定基礎,為預防「生理疾病」創造條件。五是對老年人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埋怨,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指責,多一點關愛少一點冷漠。時時事事想到他們,這是老人們最希望得到的「禮物」和「葯物」,它能「治」百病,是傳世珍寶。四、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怎樣想,自尊自重自作主張組織做。了解我國農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受損情況及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況 ,對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農村老年人 ,當他們退出勞動領域之後 ,其經濟來源只能依賴於家庭 ,特別是當他們年邁體衰生活不能自理之後 ,家庭的經濟及護理老人的負擔將變得沉重 ,且隨著家庭規模的日趨減小 ,這種矛盾將會更加突出。本文針對我國農村生活失去自理老人的生活現狀、疾病狀況及他們面臨的主要困難 ,為衛生保健確定高危人群、合理配置衛生資源、逐步增強養老的社會保障體制、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和老年政策的制定方案提供客觀依據。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