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應如何根據國情選擇養老保險的發展道路論文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或即將面臨同樣的問題,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在「銀發浪潮」的沖擊下,以現收現付制為基礎的公共養老金支付危機日漸加深。如不加以化解,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後,潛在危機極有可能釀成現實風險。有鑒於此,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對這一制度進行改革。了解這些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變遷、發展趨勢,借鑒其成功經驗,對於完善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創新養老模式、制訂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才開始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在制度設計方面,我們借鑒了國外一些國家的做法,也因特殊的國情有著特定的改革道路和政策選擇。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要逐步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社會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養老基金的支出壓力越來越大,養老保險體制的潛在風險越來越突出,直接影響到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本課題就是要認真總結我國養老保險體系改革的經驗與教訓,立足中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推動我國養老保險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論文充分借鑒國內外社會保險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採取理論緊密聯系實際、實證與規范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理論到制度,從歷史到現實,從國外到國內,多角度審視了我國養老體系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險模式與制度,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政策建議。全文由導論、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模式的運行機制、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完善現行制度的政策建議等部分構成,共九章,約13萬字。
第一部分導論。介紹論文寫作的目的和研究范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研究方法,論文的結構安排及主要結論。
第二部分運行機制由《全球養老保險制度綜述》、《養老保險模式的運行機制》、《模式轉軌的路徑選擇》、《轉軌成本與籌資分析》等四章組成。側重於養老模式的經濟學描述,運行機制比較,模式選擇引發的問題及其爭議,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變遷,轉軌模式的路徑選擇及其籌資成本的比較分析。
第三部分制度選擇與政策建議由《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我國養老保險模式、問題及政策選擇》、《國家儲備基金》、《個人賬戶基金》、《企業年金》等五章組成。本部分重點分析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變革歷程與成就、「統賬結合」基本養老保險模式的評價、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議。通過論文的研究,力求在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體系、國家儲備基金的投資運營、企業年金以及個人賬戶基金的制度安排與模式選擇等四個方面有所突破與創新。
本文對於養老保險模式與制度研究的主要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
1、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相結合,鼓勵自願性的職業年金計劃和個人養老儲蓄,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是世界各國養老制度改革的方向。這種模式實現了管理多樣化(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籌資多渠道(勞動力和資本)和投資分散化(股權和債券,國際和國內),有利於化解養老金的管理、籌資與投資運作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論文分析了基本養老保險模式的運行機制以及模式運行面臨的問題,提出任何單一的養老模式都存在較大的風險,也有許多難以克服的障礙,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體系是最穩妥的制度安排。
2、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或多支柱模式轉軌是大勢所趨。論文對典型國家的不同轉軌模式的利弊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制度轉軌有高度的路徑依賴,轉軌成本是制約一國養老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並對各種化解轉軌成本的措施進行比較分析。如果一國公共養老金規模相對較小,制度的轉軌成本問題並不突出。如果採用NDC模式,基本體系仍然是現收現付制,不存在轉軌成本問題。相反,如果採用拉美模式,在改革過程中無一例外地遇到一個現實而嚴峻的轉型成本問題,或一個穩妥的過渡方案如何設計的問題。養老金隱性債務較為沉重的國家正面臨從現收現付體系向多支柱或積累制體系轉軌的困難。一些國家的改革經驗表明,養老體系的模式轉換有高度路徑依賴,一旦一國已經實行現收現付制體系,體系已趨於成熟,要完全轉型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改革面臨大量的隱性養老金債務、轉軌成本,以及圍繞舊體系發展起來的各種政治阻力。從各國實踐情況看,無論是隱性債務,還是轉軌成本,都可以通過提高繳費率,推遲退休年齡、調整養老金替代率、嚴格領取條件等技術手段適度縮減。盡管如此,轉軌成本畢竟是一筆很大的公共債務,必須採取有力的措施來籌集資金,以確保制度轉軌的順利實施。這些國家面臨的問題,為中國的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論文提出,值得中國借鑒的國際經驗是:最好在覆蓋面、隱性債務和轉製成本上升到難以解決之前選擇一條正確的改革路徑,通過多種渠道包括依法劃轉部分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只有這樣不斷完善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
3、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中,有些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深層次的原因引起的,需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有些是當初時機不成熟,使某些項目,如機關、事業單位、農村養老保險等改革相對滯後,現在應組織力量加強研究;也有些是由於我們工作或管理上的原因造成的,必須著力加以改進。論文指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下一步的改革應重點解決兩個突出問題,一是資金缺口,二是管理體制。當前與今後一個時期,完善養老保險的重點是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加快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改革步伐,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基金,劃轉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同時,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基金管理與投資運營體系。
4、個人賬戶「做小做實」,有利於明晰個人賬戶所有權。個人賬戶基金經過歷年積累和投資運營,其儲存額成為養老金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了一定的替代率水平,為個人退休生活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論文指出,個人賬戶制度的完善面臨兩個基本問題:首先,做實個人賬戶是「錢」的問題;其次,個人賬戶基金投資運營是「體制」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關繫到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設計能否實現其初衷:既發揮社會統籌的共濟功能,又實現個人對其養老承擔責任。
5、公共養老金支付壓力問題出現已久。試行國家儲備基金之前,各國政府曾經多方尋求緩解之法,這些辦法包括:提高繳費率,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嚴格領取措施,降低養老金水平等等。實踐證明,這些辦法對維持現收現付制的運轉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無望從根本上化解未來危機。在這種背景下,建立儲備基金,成為一些國家新的選擇。就其性質而言,國家儲備基金與我國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極為相似,其改革經驗頗有借鑒價值。論文指出,完善儲備基金需解決以下問題,一是法制環境,修訂投資辦法,放寬管制,由嚴格限量監管逐步過渡到謹慎人規則;二是資金來源,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預算撥款應逐年增加,啟動國有資產的劃撥工作,補充全國社保基金;三是機構定位,人事薪酬等問題應根據社保基金的實際情況以及事業發展的需要,逐步加以解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❷ 關於養老保險論文
你可以在 www.cnki.net的首頁輸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以得到六千多條相關文獻記錄,下面是幾個例子,你自己再去搜索,應該不會讓你失望的: 1.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研究綜述 被引次數:59次 彭希哲 宋韜 文獻來自:人口學刊 2002年 第05期 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則是其中的關鍵內容之一。隨著老齡化浪潮洶涌而來 ,農村養老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和緊迫。為了尋找合適的解決途徑 ,我國政府從 80年代中期開始 ,探索性地建立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目前為止 ,農村 ... 2. 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條件分析 被引次數:46次 盧海元 文獻來自:經濟學家 2003年 第05期 一、中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條件比較許多人認為,在中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時過早,風險太大,缺乏可行性。而且,家庭和土地等傳統保障方式還很有效,缺乏必要性和緊迫性。要統一上述不同認識,首先必須回答一個關鍵問題 ... 3. 現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與改革思路 被引次數:87次 王國軍 文獻來自:學術季刊 2000年 第01期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開始逐步由民政部門向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轉移,在工作轉換過程中,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管理體制乃至整個制度體系都將發生重大變化,從1986年開始試點、目前已有14年歷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由此走 ... 4. 關於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的分析 被引次數:33次 喬曉春 文獻來自:人口研究 1998年 第03期 這是我國今後15年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指導方針。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就等於解決了中國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於農村穩定和鞏 ... 5. 當前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分析 被引次數:32次 田凱 文獻來自:社會科學輯刊 2000年 第06期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是一個由政府推動的自上而下的帶有強制性制度變遷特徵的普及過程 ,但該制度的運行績效還取決於制度牽涉的利益各方——農民與政府的目標函數是否一致的問題。也就是說 ,在制度供給——制度需求分 ... 6.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與退 被引次數:32次 何文炯 金皓 尹海鵬 文獻來自: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年 第03期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走過了十多年探索的歷程 ,進入了一個需要再認識、再思考的階段。事實上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豐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值得總結的經驗和教訓 ,同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社會、經濟與政策環境發生變化 ,也要求 ...
❸ 為什麼要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從經濟學原理分析有哪些好處
為什麼要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從經濟學原理分析有哪些好處?
「十四五」整體規劃中,規定了將推動執行延遲退休,針對普通百姓而言,代表著即將更晚領到養老金,因而,這一實施計劃剛公布後也遭受了許多的異議。歸根結底或是大夥兒想搞不懂,延遲退休究竟有什麼益處,今日大家就來談一談延遲退休對國家和老百姓的八個利好消息標准:
老年人口猛增,也有大面積朝陽行業待發掘,尤其是延遲退休推動下,這一需要量會高些,能讓大量年輕人添加這兩個行業,尋找崗位的新平台發展趨勢。
❹ 求人口老齡化與我國養老保險論文相關資料
我國人口老化、三農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5 日 | 文章來源:光明觀察
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研討會簡報之二
2005年12月24日,「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經濟學家談人口問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行。會議探討了我國人口未來的變化趨勢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本期簡報報道第二場專題「我國人口老化、三農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內容。
我國1990年代以來生育水平及其未來影響
郭志剛(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人口統計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人口抽樣調查,國家計生委1993年的生育率調查,1997年和2001年調查。三個調查基本說明,生育率在90年代持續下降。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估算,總和生育率從1990年較高水平下降到2000年的1.23。分孩次看,一孩總和生育率,下降較小;二孩和三孩總和生育率在90年代不斷下降,三孩總和生育率已降到很低水平。考慮更長時期,終生生育率從70年代的六個孩子下降到80年代初二點幾的水平;80年代沒有明顯下降;90年代出現新一輪下降。
生育率下降受到婚育年齡影響,生育年齡推遲會使生育率在一定時期內下降。如果不劃分孩次,90年代的生育年齡變化不大。如果劃分孩次,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年齡都有所上升。把生育年齡推遲對總和生育率的影響剔除出去,計算出的總和生育率是對終生生育率的一種估計,我們稱作「去進度效應的總和生育率」。調整後的總和生育率比按常規方法算出來的總和生育率偏高0.2-0.3。調整後2000年的總和生育率由1.25上升至1.6左右。
進行地區間比較,生育率水平較低的地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一些省會城市,以及全省(包括農村)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江蘇和四川。我國的生育政策根據各地情況因地制宜,不是統一的一胎化政策。東部較嚴,中西部較松,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較多,一些地方甚至沒有生育政策。
現行生育政策分為一孩政策(獨生子女政策),一孩半政策(第一個孩子是女孩可以生第二胎),二孩政策(主要在不太發達的農村地區),以及三孩政策(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生育政策人口比例是:一孩政策三分之一以上,一孩半政策50%以上,二孩政策約10%,三孩政策比例很小。把一孩半政策平分,一半生一個,一半生兩個。最後得出生育一孩的人口佔63%,二孩佔三分之一以上,三孩忽略不計。全國平均生育1.47個小孩。
如果以1990年人口普查為基數,假定總和生育率從90年代初的二點幾下降到2005年政策要求的1.47,模擬得出2000年總人口為12.67億,高於人口普查數據。按照正式公布的2000年1.8的總和生育率(而不是1.6)計算會更高,少兒人口比例也會增加。
人口政策可以選擇不同方案。下限方案是現行生育政策長期不變,其中考慮雙獨夫婦(夫婦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開放;上限方案是一步到位允許所有夫婦生兩個孩子。中間可以有多種方案選擇不同條件逐步開放二孩。
現行生育政策長期不變最平穩,總人口數最低;一步開放危險較大,2005年出生人口從1400萬上升到3300萬,人口最高處超過16億。老齡化水平,到2070年,一步開放政策65歲以上老人比例較低,不到20%;現行政策不變這一比例較高,達到28%。60歲婦女中只生一個小孩的比例,現行政策不變將超過50%;一步開放政策會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一步開放政策將先上升再下降;現行政策維持不變,會急劇下降,二十幾年減少兩億。
一步開放會出現出生危機,總人口過多。現行政策長期不變會在其他方面帶來風險,比如勞動年齡人口下降速度過快、老齡化速度過快、獨生子女家庭過多。因此需要有一個過渡期,從經濟學和社會學角度比較分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和試點。現行生育政策雖然已考慮開放雙獨甚至單獨生二孩,但不足以完成整個過渡,還需要有中間的銜接過程。
農村發展、勞工遷移與社會保障
樊綱(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
三農問題的本質是農民的問題,出路是將絕大多數的農民轉移出來,這是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需要把農業勞動人口減少到10%以下,韓國目前低於10%,日本5%,美國1.7%,法國2.3%。目前的社保制度下,農民不參保,只有進了城市、工業、非農產業,才能夠進入社保(盡管農村有一些合作制的社保)。農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是年輕人,這意味著人口老化,而社保體系可能年輕化。按照14億人口高峰計算,農業人口降至10%需要轉移2-2.5億農村人口。目前非農就業每年新增900-1000萬,其中300-400萬來自城市,農村只有600-700萬,按照這個速度,至少需要二三十年。
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進了城的農民尚沒有加入社保,成為老齡化的核心問題。進城農民的流動性很強,社保體制的統籌率很低,農民加入社保後無法帶走,缺少動機加入社保。因此農民工加入社保比重很低,造成兩個問題,一是他們自己的養老,二是社保體制沒人付費。所以現在的首要問題是,提高統籌程度的同時,實行一些過度辦法,盡可能使新進城的農民工加入社保,對農民工的未來和整個體系都有好處。
另一個問題是農村留下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一方面需要通過繼續宣揚民族文化,鼓勵農民工進城後將部分資金轉移到農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投入,實行農村養老合作等。其他政策問題包括,如何讓失地農民拿土地補償的一部分買社保,創造商業保險模式、保險政策、保險產品,讓進城的農民工為父母購買點商業保險等。
三農問題之所以被社會關注,是因為農民收入水平增長太低,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中國目前的收入格局是倒丁字形,80%勞動者屬於低收入階層。其中的一半已經從農村轉移出來成為藍領工人,平均年工資8000元左右;另一半是現在的農民,年收入平均3000元左右。GDP增長主要體現為20%人的收入增長,民工和農民的收入增長緩慢,只有由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才從3000元漲到8000元。由於30%的勞動力等著從農村轉移出來,勞動市場的競爭壓力使這部分人工資不能增長。只有實現充分就業,這部分人的工資才能上漲。農村人口轉移到10%以下還需要二三十年時間,如果是16億人口,就需要更長時間。
如果依靠人口紅利增長,社會矛盾不能解決,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不能逆轉,會有比較大的風險。國際上拉美、印度因為收入差距太大,出現各種補貼、社會運動、財政赤字、外債、通貨膨脹、金融危機,使經濟陷入停滯。與此相比,失去人口紅利的風險相對較小。在老齡化和充分就業之間進行選擇,寧可要老齡化的問題,而不要不充分就業的問題。
人口老化、二孩晚育政策軟著陸與經濟社會發展
曾毅(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2000年總和生育率是1.22,如果加上25%的漏報,實際是1.62。如果長期保持現行政策不變,假設2012年後失去生育年齡上升的效應,總和生育率將提高到1.7。二胎晚育軟著陸方案假定平穩過渡到2012年,城鎮終身生育率是1.8,農村2.27。
長期保持現行政策不變,總人口2050年12.6億;二胎晚育軟著陸在2050年總人口是14.6億。長期保持現行政策不變,2025年將達到14.05億的峰值;二孩晚育軟著陸晚一點,2038年達到14.8億的峰值。長期保持現行政策不變,2050年後人口增長速度是負的1-1.3%。
保持現行政策不變,老年人口比例和獨居老人比例比二孩晚育軟著陸都高得多,差距在2030年後急劇拉大。保持現行政策不變,65歲老人2050年佔28%,2080年佔38.6%,80歲以上老人佔9%和17.6%。過高的高齡老人和獨居老人比例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應該向二孩晚育平穩過渡。
兩個方案的勞動年齡人口2030年後差別很大。長期保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2030到2080年間,勞動年齡人口每10年減少1億;二孩晚育軟著陸在2030,2050,2080分別多2600萬,1億和2.74億。勞動年齡人口急劇下降可能不是好事,勞動年齡人口過多會增加就業壓力,這裡面關系,請各位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一起探討。
一孩半政策地區的出生性別比是124,二孩政策地區出生性別比是109。一孩半政策實際上產生一種心理暗示導向作用,導致了性別失衡;而二胎晚育軟著陸不存在這種心理導向和負面影響。兩種方案20-49歲婚齡女性與婚齡男性的比例的差異非常大,長期保持現行政策不變,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
現行政策不變方案在2030年到2050年2080年的總人口比二孩晚育軟著陸少7840萬,1.96億和4.2億,減少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勞動力資源,只有2060年後,減少的人口中才有一小部分是老年人口。長期保持現行政策不變將導致勞力資源每十年減少1億,是不可取的。
由於政府需要花費巨額財政支出對農村計劃生育戶進行養老補助,如果保持現行政策不變,這項財政支出將大幅度增加。如果實行二孩晚育軟著陸,這項財政支出2021年達到72億峰值後迅速下降,2050年幾乎為零。假定計劃生育戶每年領取的600元養老金不變,保持現行政策不變比二孩晚育軟著陸多支出5千億。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補貼標准提高,財政支出會大大超過5千億。
現行政策中,農村獨女戶生二孩和雙獨或單獨夫婦生二孩的方案作為臨時的過渡措施尚可,但作為長期政策調整方案會產生一些問題。農村獨女戶生二孩會產生心理暗示作用,男孩價值等於女孩兩倍,使性別比升高。生二孩需要指標,可能會出現搶指標甚至假證明。雙獨單獨夫婦需要撫養四個父母和兩個小孩,撫養比是3:1。非雙獨非單獨夫婦只讓生一個小孩撫養兩個老年父母,撫養比是1.5。存在公平問題。城鎮雙獨單獨絕大部分是城鎮老住戶,非雙獨非單獨多是農村遷進來的新住戶,現行政策可能會人為強化社會分層,老住戶間通婚,新住戶間通婚。由於與非雙獨單獨子女結婚不能生二孩,有可能產生家庭矛盾。
評論
於學軍(國家人口計生委政法司)
郭志剛教授從人口發展前景比較不同方案,傾向於人口政策的調整。我國人口發展,慣性大,周期長,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人口政策規劃要有前瞻性。以前過於強調人口過多的負面效應,對人口的比較優勢和減少人口負面影響研究不夠。
樊綱教授從社會公平角度論證不需要太多人口,提出解決農民工問題尤其是社會保障以及勞動力轉移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用。解決農民工問題,讓農民從農村轉移出去,是解決人口問題和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促進人力資源合理配置。這一工作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場。市場信號告訴人們去哪兒,政府為人口流動創造環境,讓人們去該去的地方。
曾毅教授詳實地論證了不同政策的後果,提出抓緊落實兩孩晚育政策。說明任何公共政策都有利有弊,決策者要用最小的代價換最大的利益,時刻關注政策的效應,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進行政策調整。
人口老齡化程度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生育水平,預期壽命和人口遷移。國際移民忽略不計;國內的人口遷移不改變整個國家的老齡化程度;人均預期壽命越高越好,但人均預期壽命提高會加深人口老齡化;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唯一可以調控的變數,就是多生孩子。不同政策方案,人口峰值相差1-2億。
大家對與人口問題的討論主要包括四個問題:多生1-2億人口緩解人口老齡化有多方面代價,包括環境壓力、經濟發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平等,殊輕殊重;如果社會保障體系不變,多生1-2億人能否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風險;假設調控多生1-2億孩子,會是誰生的,生在哪裡,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否能夠就業;人們是否意願多生1-2億。
過去中國生育水平下降,主要靠計劃生育。今天生育水平下降,有更多的非計劃生育因素,包括人們生育觀念轉變,婚育年齡上升,人口加速流動,城市化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孩子撫養成本快速上升,效益下降,結婚人口比例下降,離婚率上升,競爭壓力不斷加大,不孕不育比例增加。
人口問題包括:生育問題、結構問題,素質問題和分布問題。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到低生育水平,且下降趨勢並未停止,生育水平問題的重要性逐漸下降,人口素質、人口結構和人口分布問題才是大問題。
自由討論
樊綱(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
未來勞動力減少實現充分就業以後,我國的比較優勢也不會完全喪失。如果2030年14億人口充分就業,我國人均GDP是5-6千美元,與國際上是4萬美元還有差距。下階段發展應當靠提高生產率支撐經濟增長及養老。
鄔滄萍(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
政府面臨三個困難:老齡化問題,失業問題,還有中國的繼續發展問題。就業問題比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解決失業問題,也是解決老齡問題。現在社會保障的重點應放在中青年農民工和城市人口,解決他們的就業,對老年人也有好處。
趙耀暉(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
拉美國家出現不穩定,和人口出生率是否存在相關關系,人口多的國家,失業率不一定高。人口政策如果放鬆,增加的是相對高技能的人,因為原來的獨生子女主要分布在城市和較發達的農村地區。用農民工參與社會保障解決城市社會保障,同時再負擔自己家裡的父母,是不公平的。
樊綱(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
拉美、印度、菲律賓這些掉進陷阱的國家都是人口增長太快的國家。人口政策放鬆,首先增加的不是城市人口,而是教育水平不夠的人口。讓農民工承擔兩部分人確實不公平,但是假定在農村設立基金,與城市劃分開,問題更大。
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5 日 | 文章來源:光明觀察
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研討會簡報之三
2005年12月24日,「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經濟學家談人口問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行。會議探討了我國未來人口變化趨勢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們分四期簡報報道研討會內容,本期簡報報道第三場專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討論內容。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我國農村的養老保險探索
劉從龍(中國勞動部農業司)
中國存在城鄉的二元結構,城鄉差別超過3:1,如果加上城鎮的社會保障和各種價格補貼,達到5:1或6:1。由於農產品受自然災害和市場兩方面的影響,農民收入不穩定,盡管免交農業稅,由於農業資產資料和農葯化肥漲價抵消了。我國農村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受計劃生育和農村人口城鎮化兩方面影響,農村的老齡化比城鎮高出1-2%。農民收入中土地收入只佔1/3,主要收入依靠打工。由於家庭小型化和年輕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年輕一代和老一代之間的經濟聯系減弱,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我國80年代中開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4年底在1887個縣不同程度地展開。盡管覆蓋面廣,參保農民數量少,目前約5400萬。1997年曾經達到8000萬,但受多種因素影響,一些農民退保了。基金總量不斷增長,目前為260億。205萬農民已經領取養老金,2004年支付保險金20億左右。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鎮不同。籌資方式以農民個人繳費為主,集體給部分補助,國家給政策扶持(城鎮以企業繳費為主)。但事實上,國家政策扶持在大多數地方沒有落實好。管理方面,農村養老保險完全採取個人賬戶制,個人繳費和集體補助全部記在個人名下(城鎮採取部分集體統籌部分個人賬戶),以縣為單位進行核算。發放養老金時,根據個人賬戶積累金額和運行收益確定發放標准(城鎮有一個固定的替代率)。工作方法以政府組織引導與農民自願相結合,不是強制實行。
對目前工作開展情況舉幾個例子。山東省煙台市是最早開展農村養老保障的地區,98%農民參保,基本上每年繳費一次,金額從最初的20-30元錢增加到現在的300元錢,已積累基金16億,有14萬農民領取養老金,人均月領取80元。江蘇省蘇州市在經濟較發達的蘇南地區,政府對農民進行補貼,金額達到農民繳費的50%,實行統籌和個人賬戶結合。北京市今年決定每年拿出5000萬財政支持農民參保,大興區每年拿出1400萬。
不發達的地區中,安徽省霍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政府對農民養老基金給予2%的利率補貼。新疆自治區的呼圖壁縣,農民參保後可以用繳費證辦理小額抵押貸款。因為農村房屋和耕地不能抵押,用保險證進行抵押可以解決農民小額貸款的抵押問題。操作上通過銀行辦理,到現在為止八年多來沒有發生過一筆不良貸款。
農村養老保障還存在很多問題。土地收入占農民收入比重非常低,農民只有土地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老的時候不能把土地賣掉。而且農民年老後失去勞動能力,有土地也不能得到保障。土地並不能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中沒有農民保險,是不完善的體系。商業保險等設想仍需要具體規劃。政府對農村養老保險應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財政收入中應該有農民的份。基金安全渠道需要進一步拓寬,解決基金增值而不能丟失。
下一步工作思路主要以經濟發達和城鎮化較快的地區為重點,以非農就業和收入穩定的農民和重點群體,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需要解決的包括兩個重要群體:被征地農民和農民工。全國有4000多萬被征地農民,無地、無業、無創業資金,生活非常艱難。農民工的養老保險應該適應農民工特點能夠帶走,而不像現在每退保一次蒙受很大損失,也不是以農民工補貼城鎮。
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若干東亞經濟的作用
王德文(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東亞奇跡不僅收入水平大幅增長,整個社會也得到了發展。早期發展經濟學家把人口和資源作為經濟體系中的重要變數。人越多,消費的資源和環境越多,從而產生悲觀的看法,出現馬爾薩斯貧困陷阱。如果按照早期發展理念,應該在非洲這樣人口稀少的國家獲得經濟的奇跡;而事實上發生奇跡的恰恰是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東亞地區。
日本經濟在二戰後迅速恢復並高速增長,人均GDP在70年代中期趕上美國。亞洲四小龍經濟也迅速增長,目前新加坡和香港人均GDP是美國的50%,台灣和韓國30%左右(中國正處在這些經濟60年代的水平)。人均預期壽命也大幅提高,人類發展指數得到很大改善。
芝加哥的楊(Young)對亞洲四小龍進行研究後,認為它們的奇跡完全是依靠高投入,包括勞動力的大量投入,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投資的大幅增加。同時他強調勞動力在部門間的重新配置,非農和製造業就業都得到快速增長。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進行分解後,來自於全要素生產力的增長,與同期的拉美國家和OECD國家比較沒有太大區別。
克魯格曼(Krugman)引用了楊(Young)的資料並自己對亞洲的觀察,認為四小龍和日本存在區別,日本人均GDP的水平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亞洲四小龍還不到美國50%,日本實際上有很大的技術創新,在高速經濟增長過程中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較高增長,而亞洲四小龍沒有。
世界銀行對亞洲經濟的全面回顧強調,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相互作用促進了亞洲經濟奇跡的發生。一方面存在高積累,另一方面通過選擇相應的發展戰略,採取好的政策,而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從人口學角度,東亞奇跡發生於人口快速轉型時期。林毅夫教授用收入水平作為外生變數解釋人口變化;人口經濟學家也用人口作為解釋變數,衡量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人口轉變帶來人口紅利,包括勞動力的增加和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
東亞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人口扶養比大幅下降,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於發達國家。東亞經濟選擇了符合比較優勢的出口導向戰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貿易依存度大幅提升。經濟快速增長產生大量勞動力需求,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出生率非常高,失業率很低。儲蓄率大幅上升,人均資本擁有量迅速上升,體現為高投入。同時重視人力資本積累,一方面改進教育、健康醫療措施,另一方面有勞動力政策支持。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改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
生育率下降使得人口老齡化。以日本為例,老齡化速度非常快,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參與率均出現大幅下降。人口老齡化帶來一些問題。日本70年代建立了現收現付養老體系,由於人口轉變產生了養老金賬戶危機,並引發財政危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90年代後日本經濟低迷增長。
人口既是消費者來,也是生產者,人口轉變通過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面和宏觀經濟相互影響。人口轉變中獲得的人口紅利是一次性的,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到來,應該為此做好准備。
中國人口轉變對經濟增長的長遠影響
左學金(上海社會科學院)
我國的生育控制政策是一個非常態的政策。如果沒有非常強烈的理由,應該恢復到常態。我國的生育率已經降低到更替生育水平以下,今後人口老齡化會比較嚴重,應考慮對生育政策做適當的調整。
我國制定人口政策的背景是短缺經濟,當時希望通過減少生育來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和投資,從而加快經濟增長。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宏觀經濟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國從短缺經濟轉變為過剩經濟,宏觀政策重要目標是增加內需尤其是消費,現在決定生產的不是供給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今後一二十年,我國可能會面臨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局面,產業結構需要進行升級,不然經濟將停滯。
人口學的重點應當放在人口質量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中國對教育和公共衛生的投資佔GDP比重低於很多經濟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政府要發揮更多作用。並要鼓勵公平競爭,創立一個鼓勵研發和創新的制度環境。
人口下降就業率的影響不確定。一方面勞動力供給減少會提高就業率;另一方面消費需求下降造成勞動力需求減少。短期內多生孩子不會對就業產生壓力;卻會製造很多需求,中國人都願意為孩子花錢。世界上出生率最低是歐洲和日本,歐洲失業率較高,日本失業率雖低,卻在上升。低生育率不一定帶來高就業率。國內低生育率的地區也不一定是高就業率的地區,上海人口多年負增長,失業率大約11.9%,在全國前列。
老齡化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有兩種解釋。根據生命周期理論,青少年時期提取儲蓄,成年後成為儲蓄者,老年後再度成為提取者。因此,老年人越多消費越多。按照理性預期理論,中青年看到社會養老保險不可靠會增加儲蓄,日本的情況就是這樣。因此,老齡化程度越高儲蓄率越高。
中國進入老齡化以後儲蓄率沒有下降,目前超過40%。中國家庭調查表明,城鄉家庭儲蓄的主要動機是養老保障和子女教育。社會保障是社會儲蓄一個非常強烈的動機。日本也是如此,盡管採取各種措施,消費始終推不動。如果經濟增長靠需求推動,沒有需求就不能增長,今後老齡化將不利於經濟增長。
人口結構對技術進步沒有決定作用,芬蘭人口非常老齡化,科技創新能力卻在世界前列。老齡化對養老保障的影響是確定的。如果替代率不變,不縮減退休職工的福利,養老保險的繳費率和贍養率成正比。醫療費用的上漲和老齡化是相關的,上海非常明顯。缺乏足夠的養老保險資金不利於資本市場的發育,美國風險基金的50%來自養老基金。
對城市化的影響分兩方面。移民的主體是年輕人,年輕人減少可能減慢城市化進程。移民減少,城市可能出現勞動力短缺(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出現)。目前城市對外來勞動力進入有一些障礙,這些障礙可能是內生於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制度安排。如果勞動力供給增加,這些制度可能會改變,城市可能會更歡迎農村人口進入。從這個角度看,老齡化可能會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減小城鄉差別。政策上建議逐步放寬生二胎逐漸恢復常態,重點放在提高人口素質上,著重考慮農村人口的老齡保障問題。
自由討論
王國強(國家計生委):
我國70年代以來開展的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不容置疑。人口和計劃生育的貢獻和改革開放的貢獻是相提並論的。人口政策不等同於生育政策。中國的人口問題不只是生育數量問題,還有人口素質、結構和遷移問題,人口政策是所有人口問題的政策。
1981年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第一次提出我國的人口政策,是「限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經過20多年,我國人口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進一步完善人口政策。我建議把人口政策擴展為「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合理人口分布,開發人力資源」,應對當前遇到的人口問題。
中國的人口生育政策預測2010年把人口總量控制在13.7億,2020年控制在14.6億,2033年左右達到15億左右的峰值。為了實現這個指標,十一五期間需要穩定現行生育政策。我國人口地區間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生育率還比較高。我們不能把目前行政手段下的生育生平看作群眾的生育意願。50年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的子女在十一五期間進入婚育年齡,會形成一個小高峰,1億獨生子女和部分單獨可以生兩個孩子,因此生育水平可能回升。生育政策應該採取緩漸變的方式,逐步針對不同人群進行調整。上海人口已經十幾年負增長,但是如果在政策上率先放寬,會帶來很大影響。全國各地的青壯年、學生湧向上海,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海的老齡化問題。
張二力(中國人口學會):
現在各省新規定是雙獨生兩個,農村單獨生兩個。這一政策對2010年以前十一五期間沒有太大影響,影響到2010年後才開始體現。生育和就業之間有時間差,現在生的孩子2025年後才會能進入就業矛盾。2025年以前就業壓力比較大,2025年後勞動力以每年900-1000萬的速度往下降。
生育政策調整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我們花25年降到低生育更替水平以下,恢復到生兩個孩子至少要15年時間。有很多技術上的准備工作要做,也要從計生幹部工作的角度出發,才能保證計劃生育工作順利開展。
趙寶華(中國老年學學會):
❺ 農村養老保險類論文參考範文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2/3以上,農村老年人口佔全國老年人口的75%左右,解決好農民養老問題就等於解決了佔中國大部分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下文是我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淺析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供給
摘 要:在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序加速以及農村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的背景下,以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為研究物件,引入制度經濟學中交易費用的概念,在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共產品屬性進行界定的條件下,試圖利用分析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模型對各級 *** 制度供給進行分析,並確定各級 *** 對制度供給的最優規模。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公共產品;制度供給;交易費用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國家發達文明的重要標志。農村養老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和 *** 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主體,農民是制度的需求者, *** 則是制度建立的主導者和制度的主要供給者。相比於農民的需求而言, *** 的意願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軌跡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共產品屬性
我國憲法第4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農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大部分群體自然也有權利享受社會的養老權利。據此,可以判定理想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符合公共產品的第一個屬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它作為 *** 理應向全體農村人口提供的一項制度,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再者,個體享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不會影響其他個體同時享用,這顯然符合公共產品的第二屬性—螞梁—非競爭性。最後,這種制度的實施和推行不存在「誰付費,誰享用」,而是為所有農村人口共享,受益范圍覆蓋了全體農村人口。綜上所述,理想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
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專案存在三種方式:1「個人統籌、集體補助、 *** 補貼相結合,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由村、社群等集體組織籌集資金,運營基金、發放養老金的補充養老保險;3完全自願參加、自己繳納保費、保險公司商業化運作的商業養老保險。就這三種方式而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以根據其賬戶組成分別分析,社會統籌賬戶部分應該是純公共品,這部分賬戶的籌資完全由 *** 補貼,因此,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而個人賬戶部分則是准公共品,這部分賬戶的資金是由 *** 和個人共同籌集,個人如不繳費則不能參與。集體社群補充性養老保險屬於准公共品,它具有明顯的俱樂部產品性質,屬拿信於這個集體的成員可以享用,而這個集體之外的人則不能享用。商業養老保險屬於私人產品,它由個人完全繳納保費,個人完全享受養老金,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
就目前我國的實際國情來看,我國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上述三種養老保險方式相結合的多層次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的物質基礎。我國 *** 現在要做的是依照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因此,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供給。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供給的最優模型分析
一模型假設
1.所研究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理想的制度,是公共產品,其供給方是 *** ,不存在市場供給。
2.只有一個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且其效用函式已知。
3.已知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都為產量q的函式,即Pc=Pcq,Tc=Tcq,農民的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中的收益函式為Tr=Trq,所以,農民的利潤函式為π=Trq-Pcq-Tcq。
4.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由中央 *** 和地方 *** 共同供給,且價格相等。之所以作此假設,因為我國 *** 分為中央、省、市、縣市、鄉五級,而從財權劃分,可粗略分為中央 *** 和地方 *** 兩級,每級 *** 既然存在,並通過稅收等渠道獲得財政收入就必須為本地區提供公共產品。而在實踐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行也特別強調了兩級 *** 的概念,「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悶敏運按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准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地方 *** 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准不低於每人每年30元;對選擇較高檔次標准繳費的,可給予適當鼓勵,具體標准和辦法由省區、市人民 *** 確定。」基於以上理由,本文在探討最優供給模型中也是以 *** 分級為前提。
二存在交易費用前提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供給模型
在考慮交易成本的條件下,制度供給者的成本便發生了變化,除了原有的生產成本外,還附加了交易成本。我們仍然假設生產成本是制度供給量的函式,且與供給量成正比。但是承前所述,交易費用的多少決定於組織或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市場不確定性、小數目談判及資產專用性。交易費用是資產專用性的增強而呈現出類似於指數函式式的增長趨勢,隨著資產專用性的提高,組織偏離最佳供給規模的程度不斷增加,從而導致組織單位交易費用遞增,呈現出「先降後升」的「U」字形變化。因此,對於組織對制度供給的邊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交易費用。
假設:1全社會只有一個消費者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制度;2制度的供給主體為兩級 *** :中央 *** 與地方 *** ;3需求者對制度的需求為Q,且其所願意付出的成本為T;4制度的需求者可以通過談判來表達其實際需要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且交易談判的順序是先中央 *** 後地方 *** ;5制度需求者願意承受的交易費用為Ta;6制度供給的總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生產成本PC是制度供給量的正比例函式;而交易費用先降低再上升。
如圖1所示,座標橫軸表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供給量Q,縱軸代表總成本。中央 *** 和地方 *** 的生產成本曲線分別為PC1,PC2,兩級 *** 的交易費用曲線則分別由TC1,TC2表示;C1,C2表示中央 *** 和地方 *** 的總成本。即:
C1=PC1+TC1
C2=PC2+TC2
存在交易費用時:
1根據前面一系列的假設可得, *** 能夠供給的制度規模為:
GC=α+βT-TC1-PC1
這顯然小於交易費用為零時 *** 的供給量。此時,如果需求者為消費制度所願意承受的最大交易費用Tα≥TC1,表明制度需求者可以接受這一交易費用,那麼,中央 *** 提供全部的制度供給,且支配用於養老保險的全部資源,全社會養老保險供給量為G=GC=α+βT-TC1-PC1;如果Tα≥TC1,則制度需求者不願接受這一交易費用,轉而進入與地方 *** 的談判。
2需求者為了節約交易費用,會與地方 *** 進行談判,兩者之間的交易費用為T2。同上面所討論的一樣,如果此時地方 *** 制度供給的邊際交易費用MTC2≥MTC1,那麼此時仍然由中央 *** 供給制度,供給量為G=GC=α+βT-TC1-PC1;如果地方 *** 的邊際交易費用MTC2≤MTC1,那麼可能存在兩種情況,其一是中央 *** 不再承擔制度的供給,而全部交由地方 *** 供給,供給總量為G=GL=θ+ρT-TC2-PC2;其二是中央 *** 與地方 *** 競爭,最後的結果是中央 *** 降 *** 度供給的交易費用,使得兩級 *** 的邊際交易費用相等,此時,整個社會的制度供給由中央 *** 和地方 *** 共同提供,中央 *** 的供給量為GC=α+βT-TC1-PC1,地方 *** 的供給量為GL=θ+ρT-TC2-PC2T1,T2分別為中央 *** 和地方 *** 為制度提供而擁有的資源。如果Tα≤TC2需求者願意承擔的交易費用,制度需求者不能接受這一交易費用,那麼,如果社會中還存在下一級 *** ,那麼將會由下一級 *** 供給制度,分析過程同上,如果社會在不存在其他制度供給者時,需求者不消費這樣的制度為最優選擇。
更進一步,如果各級 *** 供給制度的成本連續,則有無數條 *** 成本線,可以從中找出一條包絡線。在包絡線上的每一點都代表制度需求者能承受的交易費用一定的條件下,各級 *** 最優制度供給見圖2。該圖也表明了最優制度供給模式是由交易費用決定。
上述模型說明正是由於交易費用的存在才有各級 *** 進行農村養老保險的供給。此外,在確定各級 *** 的供給邊界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邊際交易費用,也決定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供給模式。
三、結論
引入交易費用這個概念對中央、地方兩級 *** 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供給邊界進行了分析。從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設入手,利用埃奇渥思盒裝圖進行理論分析,得出結論:在交易費用為零且不存在資源的政策配置的條件下,兩級 *** 的供給規模由供給曲線的斜率決定。
接著,剔除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設,存在交易費用的情況下,除了交易費用,制度需求者可以接受的交易費用Ta對制度供給也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制度需求者可以接受交易費用的條件下, *** 制度的制度供給邊際交易費用是決定各級 *** 供給的因素。另外還需特別說明的是,這些分析都是假設 *** 之間會像企業那樣存在制度供給的競爭,而排除了合謀或利益博弈的狀況。
本文所討論的內容,可能也可以解釋現存於我國發達地區的較具特色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例如「蘇南模式」。蘇南模式的基本特徵是,除了國家規定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還有較好的社群保障,即除了兩級 *** 供給制度外,集體社群成為制度供給主體。我們不妨可以把集體社群看作第三級 *** ,那麼,蘇南模式之所以能得以開展,是因為制度需求者選擇制度供給的主體時交易費用存在差異。蘇南地區的縣域經濟極其發達,農村人口與中央甚至是省級 *** 進行制度交易的交易費用比較大,相反,由集體社群提供製度的交易費用較少,農民所得利益較大,所以,制度的主要供給者是集體社群。
<<<下頁帶來更多的
❻ 農村養老保險的研究現狀
農村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繫到占總人口約70%的人民目前或將來的生活質量,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則是其中的關鍵內容之一。隨著老齡化浪潮洶涌而來,農村養老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和緊迫。
為了尋找合適的解決途徑,我國政府從8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性地建立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目前為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已有10多年的歷史。這段歷史可以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86-1992年,為試點階段。1986年,民政部和國務院有關部委在江蘇沙洲縣召開了「全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工作座談會」。會議根據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決定因地制宜地開農村展社會保障工作。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成為首批試點地區。
第二階段:
1992年—1998年,為推廣階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農村養老辦公室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以下簡稱《基本方案》),確定了以縣為基本單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原則,決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國公布實施。此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在各地推廣開來,參保人數不斷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萬農民投保。
第三階段:
1998年以後進入衰退階段。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由民政部門移交給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這個階段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出現了參保人數下降、基金運行難度加大等困難,一些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甚至陷入停頓狀態。官方對這項工作的態度也發生了動搖。
1999年7月,國務院指出目前我國農村尚不具備普遍實行社會養老保險的條件,決定對已有的業務實行清理整頓,停止接受新業務,有條件的地區應逐步向商業保險過渡。
針對農村養老保障的發展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應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扶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缺少政府扶持是農民缺乏投保熱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針對目前集體補助比重過小,國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狀況,均提出應適當提高集體補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真正具有社會保障應有的「社會性」、「福利性」,才能調動起農民投保的積極性。
2、應當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穩定性。國家關於農村養老保險的方針政策變化無常,不利於這項工作的開展。全國各地在這方面也沒有規范統一的業務、財務及檔案管理的規章制度,這都導致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不穩定性。而通過立法是達到穩定政策的最好途徑。
3、應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支付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投資本身就是一門相當復雜的學問,我國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而且目前我國風險較小、回報較高的投資渠道很少,但是許多文獻仍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向。
①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資代理制,將部分養老保險基金交由專業投資公司進行投資,以提高積累資金的增值率。
②由於農村養老保險以縣為覆蓋范圍,因此基金大多集中在縣級保障部門,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資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規定,不能保證適當增值率的投資主體,要在一定期限內放棄投資權,將養老保險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繳,由省級部門負責保值增值並承擔責任。省級部門不能實現保值增值的,可以將基金交由全國有關機構管理。福建省就是採用的這種辦法,效果比較好。
到目前為止,關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仍然有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其中比較關鍵的是以下幾個: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籌資方式
許多研究者都提出應當在農村養老基金籌集時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但是這個「力度」應當有多大比較合適,即既能充分調動農民投保的積極性,政府又能承擔得起?在這個問題上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之間的替代關系如何?對於這些問題,都缺乏明確的定量分析,甚至連定量分析的框架的也沒有,這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便缺乏科學的指導,難以落實。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管理機構設置
按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社會保障基金的收繳、管理和發放應當遵循三權分立的原則。但是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完全由民政部門獨立管理,1998年以後移交給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也是一家說了算。權利缺乏監督是基金安全難以保障的關鍵,因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機構設置應當進行改革。但怎樣改,怎樣體現權利的監督與制衡是目前已有的文獻中研究得較少的問題。
3、城鄉養老保險的銜接問題
我國現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體系,兩者不存在可換算的基礎,根本無法銜接。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將會加快,有更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將流向城市,兩種不相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將成為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障礙。
❼ 農村養老的研究意義
農村養老調查的目的與意義
1.了解國情,關注民生2.關注老年人,尊重老一輩3.對科學研究、人口調查有重大意義
農村養老的含義
給你找了點資料
你可以參考一下,然後總結你自己的想法和提綱做
一、中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基礎分析
養兒防老是中國農村幾千年的傳統養老方式,這種以家庭作為最基本的養老模式得以長期存在的基礎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深層次研究將成為我們設計今天的農村養老制度的重要參考依據。
(一)家庭養老的客觀條件分析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家庭養老的前提條件
新中國建立以前的兩千多年中,中國農村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一種不發達的經濟形態,低下的生產力將農民緊緊地束縛在一塊塊土地上而無其它謀生手段,封閉的交往形式又使農民只能依靠自身積累經驗而無其它獲取知識的途徑。於是,對土地和耕作知識的擁有就成了社會繼承與世代交替的重要內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退出生產領域後,並不放棄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權,子女要想獲得土地必須以贍養父母為代價。同時,子承父業是傳統農民家庭的突出特點,後代不僅由父母撫養成人,而且還從父祖那裡學會謀生的技能,繼承一定的產業和土地,這種生活上經濟上的高度依賴使得他們自覺服從父輩祖輩的制約,不敢有絲毫違抗。
父輩們靠土地生產生育,培育後代;子輩們靠土地維持生活,贍養老人,土地構成百姓們家庭養老的重要經濟來源。為了確保農民擁有土地,歷代 *** 實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 *** 還通過法律條文,嚴禁子孫與父母分家分財。《唐律•戶婚律》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明律》規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立戶籍,分異財產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規定,其目的就是為了穩定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
2.非貨幣經濟是家庭養老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和後工業化社會,家庭贍養功能就慢慢脫離家庭而社會化。」(1)米特羅在《歐洲家庭史》中進一步描述道:「農民經濟是一種無貨幣經濟,以致於贍養老人只在家內是可行的,提供實物在超出一定距離時就會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需要用現金支付並用此錢購買食物,而在前工業時代,在農業地區中,這兩個都是不存在的。」(2)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幾千年來中國農村的生產力極其落後,工業化程度很低,非貨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佔有主導地位,在這種非貨幣的農業社會中,農民生產自己幾乎全部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要不停地生產以獲得生活資料的供給,否則便無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因年老而喪失生產能力的時候,此刻要想獲得生活資料,就必須依賴於家庭其他成員的生產。很顯然,非貨幣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決定了家庭養老的必然性。
(二)家庭養老的主觀條件分析
1.傳 統的孝道思想是中國農村家庭養老的內在動力
在任何年代裡,老人的贍養不僅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決定,而且還受到建立在這種生產力基礎上的贍養觀念的制約。歷史上,我國的老年贍養是以孝為核心在家庭內部進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國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刻的社會影響。儒家認為:「孝為百行之冠、眾善之始,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3)所以儒家立教以孝為起點,「孝字上半部為老,下半部為子,有老人扶子之義。」(4)因此,孝的道德觀最初是調解長者與小輩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孝被擡到了極高的地位,成為一切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起點,並做為封建倫理綱常的基礎。封建統治者就是用孝束縛著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孝的原則為:「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異,子不敢不同」。(5)封建統治者重孝的目的是為......>>
研究農村養老現狀的理論意義是什麼啊? 30分
郵箱發給我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農村養老保險的研究現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研究綜述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6-08-16 10:39:00 ] 作者:未知 編輯:studa20摘 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推行十多年來,在實踐上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在理論上也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對這些文獻研究的焦點問題,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問題、實踐中的區域差異、今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等進行整理和總結,並分析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今後的發展能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農村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繫到占總人口約70%的人民目前或將來的生活質量,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則是其中的關鍵內容之一。隨著老齡化浪潮洶涌而來,農村養老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和緊迫。為了尋找合適的解決途徑,我國 ***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性地建立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目前為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已有10多年的歷史。這段歷史可以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6—1992年,為試點階段。1986年,民政部和國務院有關部委在江蘇沙洲縣召開儲「全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工作座談會」。會議根據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決定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成為首批試點地區。
第二階段:1992年—1998年,為推廣階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農村養老辦公室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以下簡稱《基本方案》),確定了以縣為基本單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原則,決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國公布實施。此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在各地推廣開來,參保人數不斷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萬農民投保。
第三階段:1998年以後進入衰退階段。1998年 *** 機構改革,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由民政部門移交給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這個階段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出現了參保人數下降、基金運行難度加大等困難,一些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甚至陷入停頓狀態。官方對這項工作的態度也發生了動搖。1999年7月,國務院指出目前我國農村尚不具備普遍實行社會養老保險的條件,決定對已有的業務實行清理整頓,停止接受新業務,有條件的地區應逐步向商業保險過渡。
從以上幾個發展階段來看,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踐上是並不成功的。在理論上,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和批評。90年代以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直是人口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時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在目前這一政策面臨轉折時,對這些研究進行綜合分析,能使我們全面地總結這項工作的經驗教訓,為今後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工作提供參考。本文在大量查閱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來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發現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現有文獻對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宏觀必要性基本上沒有異議。作為農村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立對保障老年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證社會的穩定和進步都有積極意義。另外,它還有助於減輕農民「養兒防老」的思想,從而有利於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認為,中國西部農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礙在於社會保障體系殘缺不全,農民養老難以落實。
更多的研究從微觀經濟個體的養老需求與供給出發進行分析,認為由於農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壯年農民流向城市,老年農民社會地位下降等原因......>>
研究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權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飛速發展,中國在20世紀末迅速邁入了老齡化社會的行列。而當老齡化遭遇「空巢」現象時,空巢家庭的養老問題便突顯出來,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也便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國內學者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意義
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意義:
1、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發展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
2、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證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3、加快農村發展,有利於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有利於應對由於人口的增長,我國對糧食的需求量缺口加大的問題,保障糧食安全;
4、有利於確保社會穩定,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補充:「三農」問題
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研究農村老年人生活問題對當今 社會有什麼意義? 20分
是要寫論文還是什麼? 網上這類的很多,非農,農村老人都有,我貼一份別人的調查報告,你可以參考下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在今後長時間內要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三農問題"以及人口老齡化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居住在農村的老人們的生存狀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國現在老齡化人口正在不斷的增加,根據資料了解,"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45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1%,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2億,占總人口近25%."在"未富先老"的國情下,如何切實解決好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盼,確保他們的生活質量,成立擺在 *** 及整個社會面前的大問題。作為中國中部崛起的湖南望城縣,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進入老齡化城市行列。我縣人口再生產從傳統型過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現代型,必然伴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近年來縣委、縣 *** 對老齡工作和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意見》、《關於對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實行政策扶持的意見》等文件,推進各級老齡工作機構和老年群團組織建設,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做好老年人優待工作,組織開展關愛老人心理健康活動,等等,不斷推進老齡事業發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逐步提高。
一、調查方案的基本內容:
調查目的:主要是讓人們能夠更加詳細了解農村老人的生存狀況。調查時間:2010年9月20日-2010年10月30日。調查地點:湖南省 瀏陽市棖沖鎮。調查方法:上門訪談調查調查對象:棖沖社區60歲以上老人。但由於時間以及各種客觀原因,本次只調查了約200位老人(本村現居人口現狀:戶籍登記人口有1400餘人,除去常年在外打工者,實際居住人口只有1000人左右,60歲以上老人有270餘人。其中女性150人左右,佔到60%左右,男性120人左右,佔到40%左右。)調查內容:老人的日常勞動量、老人的日常經濟來源、老人的日常生活開支、老人的日常娛樂方式、老人享受醫療保障的情況。
二、社區老年人需求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一).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調查的200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學文化程度的分別占總數的11.57%和31.85%,初中、中專、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別佔29.64%、8.42%、9.51%,而大學專科、大學本科以上的僅佔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徵很明顯。
(二).37%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從居住方式來看,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獨居和與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別佔11.38%、25.62%,與子女同住或與孫子女同住的佔63%,老年人「空巢」現象日趨較嚴重。
(三).身體狀況與生活自理狀況
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身體健康或一般的分別佔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嚴重疾病的佔27.60%、3.89%,說明我社區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總體處於較佳狀態。生活能夠完全自理的占調查總數的87.98%,半自理的佔10.26%,不能自理的佔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絕大多數。
(四).配偶與子女情況
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總數的74.21%,配偶不在的佔24.26%,沒有配偶的為1.53%。再從老年人子女的數量來看,有1個、2個、3個子女的分別佔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個和5個及以上子女的佔12.22%、7.32%,無子女的佔1.3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還佔多數,但已明顯呈現日趨減少趨勢,獨生子女老年人目前雖還居少......>>
農民的意義
農民的就是社會最底層,最經常和最容易被剝削和壓迫的那些人群,想當出農民做軍鞋做軍被,擔當范後勤保障的工作,當農村包圍了城市,佔領了城市後,現在的農民是什麼樣子可悲啊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的研究 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0分
對於農村養老保險這塊,達到退休年齡的,有2種解決辦法:
(一)老人可以不交(但子女必須參保);
(二)或者老人採取一次 *** 清兩種處理方式,是可以享受養老金待遇的。
所以你不在同一個戶口簿,那麼老人就需要申請參保且交清所欠費用之後才可以申請退休金待遇。
其交納是根據當地農民去年的純收入為基數,分5個檔次,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原則上是交得多,對應將來就可以領得越多。
養老金是由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組成。基礎養老金國家補貼55元,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繳費總額+利息)/139月,個人帳戶根據本人交納的檔次決定,所以每月具體領取多少,根據本人交納多少決定。
也是按多交多得,少交少得的原則進行,這只是養老補助,同時也需要採取其它的方式來輔助解決養老問題。
學習和研究農村社會學有何重大意義
一社會學在理論方面的作用。1、向人們提供科學的社會知識,告訴人們社會現象是什麼(描述)、為什麼(解釋)、將來怎樣變化(預測)。2、社會學不僅提供現成的社會知識,而且通過提供社會學的視角、社會學的方法,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社會知識。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社會觀,為人們最終選擇「應該怎麼樣」提供理論上的幫助。
二社會學在實踐方面的作用。1、社會學在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社會知識的基礎上,進而幫助人們在維護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改革不利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規律性;2、社會學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和制定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有依據的、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
❽ 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什麼意思
所謂「 退休養老金 雙軌制」,是指對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這是因為我國 城鎮養老保險 的改革是從企業開始的,企業先實行了社會化,而機關和事業單位仍然是單位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差距,從而產生了這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