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農民老了怎麼辦
政策肯定是越來越好的。國家現在對敬老院都有少些優惠政策,就是國家支持。多而宜,等敬老院多了收費標准肯定就小多了。像我們村裡也有沒家人沒孩子的,一般也就是鄰居們給點,能動的他們自己去地里路上撿點玉米什麼東西可以賣也可以自己吃,不能動的就是命懸一線了,如果人真不在了,那就是大家緊促點把人埋了大概就這樣。村裡人都肯定有自己的地基(無論大小),除非把賣了。。城裡人不一定有自己的地基,(有也大不了哪去,除非有錢)。房子我看也有個別人分不到吧大概就知道這么多了。。望LZ多考慮,人老了沒親人很孤單
B. 農村戶口轉城市戶口需要什麼條件
戶口農轉非是沒有條件限制的,只要辦理戶口遷移,即戶口性質自動農轉非。
1、單位有集體戶口、且通過單位同意遷入的。
由單位出具一份同意接收戶口的證明,帶身份證、單位證明到單位所在地派出所申請《戶口准予遷入證明》,帶身份證、《戶口准予遷入證明》、現戶口本到現戶籍地派出所申請《戶口准予遷出證明》,帶《戶口准予遷出證明》到單位所在地派出所辦理入戶手續即可;
2、個人在居住地購買房產、且符合當地戶口遷入條件的,可以將戶口遷入個人房產處;
3、配偶是當地家庭戶口的,可以將戶口遷入配偶處。
在遷出地派出所出具《戶口准予遷出證明》時,派出所戶籍民警會在《戶口准予遷出證明上蓋上「農遷非」的印戳,即在遷入地辦理入戶時,則戶口性質自動為非農業戶口了。
(2)農村養老保險調查報告擴展閱讀:
農村轉城鎮戶籍的程序
1、首先要到目的地戶口管轄的派出所開具准許遷移證明,隨身攜帶身份證和戶口本,有時候還需要攜帶房產證和結婚證。
2、拿到准遷證之後,回到自己戶口所在地的村委會或者居委會,出具遷移變動單,然後再到本地派出所劃出戶口。
3、然後到目的地戶口管轄派出所確認戶口轉移成功,拉一本新的戶口本出來。
4、最後到該地管轄的社區居委會登記入冊。
C. 辭職報告怎麼寫
1、標題
在辭職報告第一行正中寫上報告的名稱。一般辭職報告由事由和文種名共同構成,即以「辭職報告」為標題。標題要醒目,字體稍大。
2、稱呼
要求在標題下一行頂格處寫出接受辭職報告的單位組織或領導人的名稱或姓名稱呼,並在稱呼後加冒號。
3、正文
首先要提出報告請辭的內容,開門見山讓人一看便知。其次申述提出報告的具體理由。該項內容要求將自己有關辭職的詳細情況一一列舉出來,但要注意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條分縷析使人一看便知。
4、結尾
結尾要求寫上表示敬意的話。
5、落款
辭職報告的落款要求寫上辭職人的姓名及提出辭職申請的具體日期。
(3)農村養老保險調查報告擴展閱讀:
辭職報告的寫作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一、具體化的原則
對自己「個性化」請辭理由的陳述就要寫得具體明確。這樣既可以使自己的離開心安理得、不留遺憾,又是對自己曾經效力過的單位關心和負責的體現。
請求離開的時間安排要具體可行,而且要盡量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來確定離開的時間,同時也注意給自己留下充分的迴旋餘地。可以由自己提出具體的時間,也可以採用征詢對方意見的方式來確定。
二、情感化的原則
辭職報告的寫作和辭職請求的得以認可,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關心。對於情感化原則我們不能做庸俗化的理解,它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性化的原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呼喚人性的回歸和人性的美好。
D. 調查報告之—關於農村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社會調查報告(速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關於農村養老問題的調查
另外,站長團上有產品團購,便宜有保證
E. 求一篇社會養老的調查報告
我認為 人總是要老的,這是一種客觀的不可逆轉的趨勢。人老的直接後果就是獲得生存條件的各種能力逐漸喪失,那麼,曾經為這個社會做出過貢獻的老人們在其獲得生存的能力逐漸失去時,誰應該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呢?這就是養老問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實施,擁有中國大多數老年人口的農村地區將迅速出現家庭小型化的傾向。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農村年輕一代道德觀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形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中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基礎分析 養兒防老是中國農村幾千年的傳統養老方式,這種以家庭作為最基本的養老模式得以長期存在的基礎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深層次研究將成為我們設計今天的農村養老制度的重要參考依據。 (一)家庭養老的客觀條件分析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家庭養老的前提條件 新中國建立以前的兩千多年中,中國農村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一種不發達的經濟形態,低下的生產力將農民緊緊地束縛在一塊塊土地上而無其它謀生手段,封閉的交往形式又使農民只能依靠自身積累經驗而無其它獲取知識的途徑。於是,對土地和耕作知識的擁有就成了社會繼承與世代交替的重要內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退出生產領域後,並不放棄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權,子女要想獲得土地必須以贍養父母為代價。同時,子承父業是傳統農民家庭的突出特點,後代不僅由父母撫養成人,而且還從父祖那裡學會謀生的技能,繼承一定的產業和土地,這種生活上經濟上的高度依賴使得他們自覺服從父輩祖輩的制約,不敢有絲毫違抗。 父輩們靠土地生產生育,培育後代;子輩們靠土地維持生活,贍養老人,土地構成百姓們家庭養老的重要經濟來源。為了確保農民擁有土地,歷代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還通過法律條文,嚴禁子孫與父母分家分財。《唐律
F. 街道辦事處民政辦崗位職責是什麼
您好,希望以下回答對您有所幫助並獲得您的採納,謝謝!!
鄉鎮(街道辦事處)民政辦公室工作規范(試行)
為切實加強鄉鎮、街道辦事處(以下簡稱街辦)民政辦公室(以下簡稱民政辦)規范化建設,不斷推動基層民政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方向發展,現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范。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民政工作的意見》
精神,每個民政辦配備2名公務員專職從事民政管理工作,同時,採取「以錢養事」的方式,按照3萬人以下的鄉鎮(街辦)設1個崗位、3—6萬人的鄉鎮(街辦)設2個崗位、6萬人以上的鄉鎮(街辦)設3個崗位的標准,增設民政公益性服務崗位,所需經費足額納入財政預算。公益性崗位人員中符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確定的相關條件人員,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提供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
要選配素質高、責任心強、年富力強的人員到民政崗位工作,民政辦工作人員要專職專用,至少要在民政崗位連續工作3年以上,確保日常工作規范運行。
民政辦工作人員由縣(市、區)民政局和鄉鎮(街辦)雙重管理。民政辦工作人員調整應事前徵求縣(市、區)民政局意見。
二、辦公條件
民政辦要有固定規范的辦公場所,辦公場所不小於50平方米,並懸掛「××鄉鎮(街道辦事處)民政辦公室」牌子,啟用印章。每個民政辦應配備資料櫃、電腦、列印機、照相機等相關設備和辦公桌椅,滿足工作之需。
三、工作經費
民政專項業務工作經費由縣(市、區)政府足額列入財政預算,正常工作經費列入鄉鎮(街辦)部門預算,保障民政辦工作需要。
四、規章制度
(一)主要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省、市(州)、縣(市、區)民政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根據縣(市、區)、鄉鎮(街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本鄉鎮(街辦)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及年度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2、辦理本鄉鎮(街辦)救災具體業務工作,及時查災、核災、報災,管理並發放救災款物,妥善安排災民生活,指導災民開展生產自救。做好救災捐贈款物的接收和管理工作。
3、負責本鄉鎮(街辦)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對象的調查核實、上報審批和資金發放工作。
4、承擔本鄉鎮(街辦)老年人、孤兒、五保戶、「三無」人員、孤老優撫對象等特殊群體的權益保護、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和遺棄兒童的保護工作,負責鄉鎮(街辦)福利院建設管理有關工作。
5、負責本鄉鎮(街辦)優撫對象的優待撫恤及擁軍優屬的具體業務工作。做好殘疾軍人、烈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在鄉老復員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部分參戰參試退役人員的數據更新工作,並落實上述對象的撫恤補助和義務兵家庭優待。
6、協助縣(市、區)民政局做好退役士兵、轉業士官和復員幹部的接收安置和軍地兩用人才的開發使用工作。
7、指導村(居)委會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工作。指導抓好城鄉社區建設。
8、負責本轄區內未在縣(市、區)實行集中登記的婚姻登記工作。
9、負責本鄉鎮(街辦)殯葬改革管理相關工作。
10、協助做好行政區域界線及界樁的維護和管理,調處邊界糾紛,承辦本鄉鎮(街辦)地名命名、變更的報批和村戶牌設置工作。
11、做好民政上訪對象的接待、調查和處理工作,維護轄區民政工作對象穩定。
12、辦理鄉鎮(街辦)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工作要求
1、實行主任負責制。民政辦設主任一名,可設副主任一名。主任負責民政辦全面工作,副主任協助主任工作,其他工作人員按分工抓好相關工作。
2、熟練掌握各項民政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做到依法行政、規范操作、文明服務。
3、堅守工作崗位,遵守工作紀律,明確崗位職責,按時辦理業務工作,熱情接待辦事群眾。
4、經常深入村居住戶,掌握困難群眾和服務對象情況。每年定期對重點優撫對象、高齡老人、低保、五保等對象入戶訪視,掌握服務對象的變化情況,及時按程序報告或辦理納入和退出的相關手續,做到動態管理。
5、堅持實事求是,公平公正,杜絕弄虛作假,虛報瞞報。
6、嚴格按財務管理制度和民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辦事,按時、足額發放救災、低保、五保、醫療救助和優待、撫恤等各種款項並及時核銷,不得滯留、挪用、剋扣。民政資金實行社會化發放,嚴禁他人代領、代發。
7、妥善保存各種文件、資料、領款存根,按年度分類歸檔裝訂,不得亂堆亂放,以防丟失。建立民政對象檔案,按照檔案工作要求做好管理工作。
8、建立民政業務資料庫,推進民政工作信息化、現代化。
9、實行政務公開。辦事人員、辦事程序、辦事依據、辦事時限、辦事紀律對外公開,讓群眾知曉。
10、廉潔從政,不優親厚友,不索賄受賄。自覺接受紀檢、監察、財政、民政、審計和社會監督。對群眾舉報、投訴的問題,及時認真處理。
(三)信訪工作制度
1、按國務院《信訪條例》和有關規章制度,認真辦理人民群眾信訪事項,積極承辦領導交辦和上級機關轉(交)辦的信訪案件。
2、對群眾來信,及時拆閱、詳細登記,並呈報領導閱批,不得積壓和丟失。堅持秉公辦理,及時反饋辦理結果,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答復。
3、接待來訪群眾態度誠懇,說話和氣,講究文明禮貌。認真填寫來訪登記單,詳細整理接談記錄,將主要內容、意見和要求及時呈報領導閱批,妥善處理,及時反饋。一般性來訪由接待人員明確答復,耐心做好說服教育和疏導工作。
4、處理來信來訪必須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辦事,不得隨意許願,亂開口子。堅持登記、呈閱、交辦、催辦、回告、審查、結案、建檔的程序。對群眾反映的信訪事項,要在15日內書面告知信訪人是否受理,受理後60日內向信訪人出具書面答復意見書(因故不超過90日)。對無理取鬧、辱罵毆打工作人員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員棄留民政辦的上訪人員,按《信訪條例》處理。
5、定期進行信訪情況分析,綜合群眾信訪中反映的重要情況和帶傾向性的問題,及時研究提出處理意見,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並上報縣(市、區)民政局。
五、日常主要業務工作規程
(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保障對象
戶籍在本鄉鎮(街辦)的居民,且在本轄區居住一年以上,共同生活家庭成員月人均收入或年人均純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貧困家庭。主要是:
(1)主要勞動力傷亡或重病重殘、嚴重喪失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其他家庭成員無勞動能力的家庭;
(2)主要勞動力傷亡或重病重殘,其他成員勞動能力較差,常年生活困難的家庭;
(3)因災、因病、因學或其他原因造成常年生活困難家庭。
2、原則上不能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和人員
(1)實際生活水平高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
(2)一年內購買價值超過低保標准5倍以上非生活必需品或家庭月通信費用總額超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0%的;
(3)法定贍養、扶養(撫養)義務人有贍養、扶養(撫養)能力但未履行義務或轉移、放棄個人資產的;
(4)家中擁有並使用小汽車和其它非經營性機動車輛(殘疾人專用車除外)的或有高價值收藏、投資有價證券行為的;
(5)拒絕配合家庭收入調查或隱瞞家庭真實收入(包括非穩定性隱蔽收入),提供虛假證明的;
(6)有勞動能力不從事生產勞動的農村居民或法定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的城鎮居民,無正當理由一年內兩次以上介紹就業而拒不就業的;
(7)其它經地方人民政府或省級民政部門認定不能享受低保待遇的。
3、申請審批程序
居民申請低保待遇須按照個人申請,鄉鎮(街辦)經辦機構調查審核,村(居)民委員會(社區)民主評議、公示,縣級民政部門審批的程序辦理。
(1)個人申請。申請享受低保待遇,按屬地管理的原則,以家庭為單位,由戶主本人向常住地(或戶籍)所在鄉鎮(街辦)低保經辦機構或受委託的村(居)民委員會(社區)提出書面申請;
(2)鄉鎮(街辦)經辦機構調查審核。鄉鎮(街辦)經辦機構對收到的申請和證明材料逐一認真審核,並組織入戶調查。入戶調查時,至少有1名鄉鎮(街辦)幹部和1名村居(社區)幹部參加。基本符合條件的,提交所在村(居)民委員會(社區)開展民主評議。符合條件的報縣級民政部門審批;不符合條件的,相關資料退回村(居)民委員會(社區),委託村(居)民委員會(社區)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3)村(居)民委員會(社區)民主評議。村(居)民委員會(社區)根據鄉鎮(街辦)經辦機構提交的申請和審核材料,組織民主評議小組進行民主評議,並以無記名方式表決。民主評議無異議後進行公示。公示時間為7-30天。公示無異議的,由鄉鎮(街辦)經辦機構工作人員填寫《最低生活保障呈報審批表》,連同入戶調查情況和其他證明材料報到縣級低保工作機構。由縣級民政部門集體審批。
4、補助標准
對城鎮保障對象家庭月人均收入低於保障標準的部分,予以差額補助。農村低保對象實行分類分檔救助。
5、保障金發放
低保金實行社會化發放。城市低保金一般按月發放,農村低保金一般按季度發放。遵循「民政部門核定對象和標准,財政部門核撥資金,銀行代發到人(戶)」的管理原則。
6、城鄉低保對象動態管理
主要是對生活情況好轉,家庭月人均收入或年人均純收入高於保障標準的家庭發給停保書面通知單,收回低保證,對因死亡、婚嫁等原因造成低保家庭成員減少的,要相應核減保障人數和保障金額,及時上報縣(市、區)民政局。
(二)農村五保供養
1、供養對象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是指符合下列條件的農村老年人、殘疾人或者未滿16周歲的村民:
(1)無勞動能力;
(2)無生活來源;
(3)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
2、供養標准
按當地人民政府公布的供養標准執行。五保供養對象去世後,鄉鎮(街辦)在30天內上報縣級民政部門,一次性增發6個月供養金作喪葬費補助。
3、申請審批程序
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因年幼或者智力殘疾無法表達意願的,由村民小組或者其他村民代為提出申請。經村民委員會民主評議,在本村范圍內公示。公示7日後無重大異議的,由村民委員會將評議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鄉鎮人民政府(街辦)審核。
鄉鎮人民政府(街辦)應當自收到評議意見之日起,對申請人的家庭狀況和經濟條件進行調查核實,在20日內提出審核意見,並將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縣(市、區)民政局審批。
4、五保供養金發放
縣(市、區)民政局審批五保供養對象後,發給《農村五保供養證》,證書由鄉鎮民政辦代發到五保供養對象手中。五保供養金的發放,原則應由縣級直接發放,即縣(市、區)民政局提供五保供養對象名單及發放標准,財政部門核撥供養資金到代發金融機構。分散供養對象由代發金融機構直接發放到供養對象存摺上,集中供養對象直接發放到福利院。若經鄉鎮財政所發放的,由民政辦核對五保供養對象名單後,鄉鎮財政所將供養資金核撥到代發金融機構,分散供養對象直接發放到對象存摺上,集中供養對象直接發放到福利院。對行動不便的五保供養對象,在經本人同意並簽訂代領協議後,可委託他人憑相關證件代為領取。
5、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變更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或已年滿16周歲的,由村委會或福利院向鄉鎮人民政府(街辦)報告,由鄉鎮人民政府(街辦)報縣(市、區)民政局核實後,取消其農村五保供養資格。
(三)城鄉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救助
1、醫療救助對象
(1)經縣級民政部門審批確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
(2)經縣級民政部門審批確認的農村五保戶、農村低保對象和特困優撫對象;
(3)經縣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其他需要特殊救助的對象。
2、提供證件
(1)主治醫師簽名的住院診斷證明及復印件;
(2)住院費用結算單原件或城鎮醫保、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憑證(原件)及復印件;
(3)病歷首頁及復印件;
(4)患者本人的身份證復印件;戶口簿原件和復印件(戶主、戶主欄和患者本人欄);戶主照片;屬低保、五保、優撫對象的,還要提供相關救助證件原件和復印件。
3、申請審批程序
即時結算定點醫療機構的申請批復應通過醫療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實施,條件暫時不具備的地方可按書面申請批復的方式辦理。救助對象住院治療,憑本人身份證、社會救助證原件及復印件,在即時結算定點醫療機構救助窗口提出申請,由即時結算定點醫療機構報醫療救助審批機關審核並批復。即時結算定點醫療機構根據醫療救助審批機關批復的救助比例和封頂線,在救助對象辦理出院手續時墊付醫療救助金,並由救助對象簽字認可。經醫療救助審批機關審核,對符合規定的墊付款,由縣級財政部門定期與定點醫院結算。
在非定點醫院住院治療或經定點醫院同意轉診住院治療的救助對象,一般可在住院期間向鄉鎮(街辦)提出書面申請,鄉鎮(街辦)審查同意後報縣級民政部門審批。出院結賬後到指定的醫療救助資金代發銀行、郵局或會計結算中心領取醫療救助資金。
4、救助標准
城鄉貧困群眾患大病住院治療,扣除新農合或城鎮醫保補助、醫院減免等費用之後,個人負擔醫療費用原則上按一定比例予以適當救助,直至封頂線數額。大病醫療救助的起付線、救助比例及封頂線由各地確定。
(四)災情上報
1、轄區內自然災害發生後,若出現人員傷亡和較大財產損失的,民政辦在1小時內將初步情況電話上報鄉鎮人民政府(街辦)和縣(市、區)民政局,並迅速組織人員深入災區調查核實受災情況,指導幫助群眾開展救災工作。
2、根據災情初步核實情況,填寫《自然災害情況統計表》,並以鄉鎮人民政府(街辦)文件形式,在12小時內報縣(市、區)人民政府和民政局。報告中要重點反映受災村組、受災時間、受災范圍、受災人數、房屋倒塌、財產損失及農作物受災程度等詳細情況。
3、如發生因災死亡人員和災民房屋倒塌情況,要及時上報《因災死亡人口台帳》和《因災倒房戶台帳》。
4、如發生重大自然災害,要實行24小時零報告制度,每天8∶30之前將前24小時的災情報縣(市、區)人民政府和民政局,直至災情基本穩定。
5、《自然災害情況統計表》填寫說明
(1)受災區域:指本行政區域內受到災害影響,且造成一定損失的地區。鄉鎮填寫到村組。
(2)災害種類:乾旱、洪澇、大風、沙塵暴、冰雹、低溫冷凍、雪災、病蟲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3)受災時間:指災害發生的日期和時間,採用公歷年月日和24小時標准計時方式填寫。
(4)受災時段:指災害發生的持續日期和時間,採用公歷年月日時分方式填寫,從災害發生時間起至災害結束時間止。
(5)受災戶數和人口:指本行政區域內因自然災害遭受損失的戶數和人口數量。
(6)因災死亡人口:指因自然災害直接導致死亡的人口數量(含非常住人口)。
(7)因災失蹤人口:指因自然災害直接導致下落不明,暫時無法確認死亡的人口數量(含非常住人口)。
(8)因災傷病人口:指因自然災害直接導致受傷或引發疾病的人口數量(含非常住人口)。
(9)被困人口:指因自然災害造成交通中斷,被圍困48小時以上嚴重影響生產和生活的人口數量。
(10)飲水困難人口:指因旱災造成的飲用水水源枯竭或因洪澇等災害造成的水源污染、破壞,短期內解決不了飲水問題的人口數量。
(11)農作物:指糧食、經濟和其他作物的總稱。其中糧食作物是指小麥、薯類、玉米、高梁、穀子、其他雜糧和大豆等糧食作物總稱。經濟作物是指油料、麻類、糖料、煙葉、水果等經濟作物總稱。其他作物是指蔬菜、青飼料、綠肥等作物的總稱。
(12)受災面積:指因災減產1成以上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如果同一地塊的當季農作物多次受災,只計算其中受災最重的一次(下同)。
(13)絕收面積:指受災面積中因災減產8成以上的農作物播種面積。
(14)毀壞耕地面積:指因災導致被沖毀、掩埋、沙礫化等,在短期內不能恢復的耕地面積。
(15)因災減產糧食數量:根據農作物因災減產程度進行估算,農作物常年產量參照統計數據。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只計算經濟損失,不計入糧食減產數量。
(16)倒塌房屋間數:指因災導致房屋兩面以上牆壁坍塌,或房頂坍塌,或房屋結構瀕於崩潰、倒毀,必須進行拆除重建的房屋數量。統計時,以自然間為計算單位,獨立的廚房、牲畜棚等輔助用房、活動房、工棚、簡易房和臨時房屋不在統計之列。
(17)倒塌居民住房間數:指倒塌房屋中以居住為使用目的,且正在使用的居民住房間數。
(18)損壞房屋間數:指因災導致房屋部分承重構件出現損壞,或非承重構件出現明顯裂縫,或附屬構件遭受破壞,需進行較大規模的修復才可以居住的房屋間數。統計時,以自然間為計算單位,獨立的廚房、牲畜棚等輔助用房、活動房、工棚、簡易房和臨時房屋不在統計之列。
(19)直接經濟損失:指受災體遭受自然災害襲擊後,自身價值降低或喪失所造成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的基本計算方法是:重置受災體所需費用、折舊率、損毀率(損毀程度)三者之積。
(20)農業直接經濟損失:指直接經濟損失中農業損失的部分。損失糧食按當時市場價格逐項折算。
(五)救災款物發放
1、救災款物使用范圍
(1)解決災民的衣、食、住、行、醫等基本生活困難;
(2)緊急搶救、轉移和安置災民;
(3)因災倒塌和損毀房屋的恢復重建;
(4)加工及儲運救災物資;
(5)對因災死亡人員親屬發放撫慰金;
(6)救災捐贈款物除適用以上范圍外,應尊重捐贈者的意願。捐贈者無明確意願的,統籌安排使用。
2、救災款物使用原則
(1)專用原則。不得擅自擴大使用范圍,不得截留、挪用、私分和貪污,不得實行有償使用,不得提取周轉金,不得用於扶貧支出,不得用於抵押、擔保和貸款,不得將救災物資折款發放等。
(2)重點使用原則。發放使用的重點是重災區和連續受災區的災民,特別是保障受災後無自救能力或自救能力較差的重災戶、低保戶、特困戶、五保戶、殘疾人、困難優撫對象和計劃生育困難家庭等,不得優親厚友、平均發放。
3、救災款物發放程序
(1)救災款物分配要嚴格遵循「戶主申報、村級評議、鄉鎮政府(街辦)審核、縣級民政部門審定」的程序,救助對象和發放款物數額要在村(社區)進行公示,既要突出分類施救和重點救助,又要確保公開、公平、公正;
(2)村(居)委會、民政辦必須建立救助工作台賬,倒房恢復重建對象要填寫審批表,審批表要清楚反映審批流程,並附倒塌房屋和新建房屋的照片;
(3)救災款物發放要實行災民救助卡制度,資金要通過「一卡通」實行社會化發放,實行分期撥付的倒房恢復重建資金,要通過災民救助卡提前通知救助對象補助資金總數;
(4)對無法通過「一卡通」社會化發放的應急資金,由鄉鎮(街辦)財政(經)所及時會同民政辦按審批結果將應急救助資金直接發放到戶或個人。救災款物的發放要嚴格堅持「誰發放、誰簽字、誰負責」。
4、救災資金發放期限
應急資金在10個工作日內發放到戶,春荒(當年3月—7月)、冬令(當年12月至下年2月底)救濟資金在15個工作日內發放至受災困難群眾。
5、救災資金的管理與監督
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制度,鄉鎮(街辦)救災資金由財政資金管理中心專帳管理,在國庫的預算資金賬戶下,設「救災資金專戶」,不得在國庫預算資金賬戶以外開設賬戶。民政、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依法對救災款物管理使用實施財務監督、審計監督和執法監督。
(六)婚姻登記
1、婚姻登記機關職責
(1)辦理婚姻登記;
(2)補發婚姻證;
(3)出具婚姻登記記錄證明;
(4)撤銷受脅迫的婚姻;
(5)宣傳婚姻法律法規,倡導文明婚俗。
2、婚姻登記員的主要職責
(1)負責對當事人有關婚姻狀況聲明的監誓;
(2)審查當事人是否具備結婚、離婚、補發婚姻證的條件;
(3)簽發婚姻證;
(4)婚姻登記檔案管理。
3、結婚登記
(1)辦理結婚登記的內地居民應當出具下列證件和證明材料:
Ⅰ、本人的常住戶口簿、居民身份證;
Ⅱ、本人無配偶以及與對方當事人沒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簽字聲明。
(2)受理結婚登記申請的條件:
Ⅰ、登記處具有管轄權;
Ⅱ、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共同到婚姻登記處提出申請;
Ⅲ、當事人男年滿22周歲,女年滿20周歲;
Ⅳ、當事人雙方均無配偶(未婚、離婚、喪偶);
Ⅴ、當事人雙方沒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
Ⅵ、雙方自願結婚;
Ⅶ、當事人提交3張大2寸雙方近期半身免冠合影照片(少數民族提供的照片是否免冠從習俗);
Ⅷ、當事人持有本人的常住戶口簿、居民身份證等身份證件。
(3)受理結婚登記申請程序:
Ⅰ、查驗相應證件和證明材料;
Ⅱ、詢問當事人的結婚意願;
Ⅲ、自願結婚的雙方各填寫一份《申請結婚登記聲明書》;
Ⅳ、當事人宣讀本人的聲明書,婚姻登記員作監誓人並在監誓人一欄簽名。
4、離婚登記
受理離婚登記申請的條件:
(1)婚姻登記處具有管轄權;
(2)要求離婚的夫妻雙方共同到婚姻登記處提出申請;
(3)雙方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4)當事人持有離婚協議書,協議書中載明雙方自願離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對子女撫養、財產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的意見;
(5)當事人持有內地婚姻登記機關或者中國駐外使(領)館頒發的結婚證;
(6)當事人各提交2張2寸單人近期半身免冠照片;
(7)當事人持有常住戶口簿、居民身份證等身份證件。
5、補領婚姻登記證
受理補領結婚證、離婚證申請的條件:
(1)婚姻登記處具有管轄權;
(2)當事人依法登記結婚或者離婚,現今仍然維持該現狀;
(3)當事人持有常住戶口簿、居民身份證等身份證件;
(4)當事人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申請,填寫《申請補領婚姻登記證聲明書》;
(5)當事人提交婚姻登記檔案證明或能夠證明其婚姻狀況的證明。
6、補辦《結婚證》和申請復婚登記
參照結婚登記有關規定辦理。
7、辦理婚姻登記的程序
婚姻登記機關為當事人辦理結婚、離婚登記,應當按照初審—受理—審查—發證程序進行。
8、收費標准
《結婚證》、《離婚證》每對9元。
9、監督與管理
婚姻登記機關及其婚姻登記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1)為不符合婚姻登記條件的當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
(2)違反程序規定辦理婚姻登記、發放婚姻登記證、撤銷婚姻的;
(3)要求當事人提交《婚姻登記條例》和《婚姻登記工作暫行規范》規定以外的證件材料的;
(4)擅自提高收費標准或者增加收費項目的;
(5)玩忽職守造成婚姻登記檔案損毀的;
(6)購買使用偽造婚姻證書的。
10、賠償責任
婚姻登記員違反規定辦理婚姻登記,給當事人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由婚姻登記機關承擔對當事人的賠償責任,並對承辦人員進行追償。
11、檔案管理
婚姻登記實行網上登記、電腦出證。婚姻登記檔案由登記機關負責管理,按年度立卷歸檔,保管期限100年。一對當事人婚姻登記材料組成一卷,分結婚登記、撤銷婚姻、離婚登記和補發婚姻登記證四類分別歸檔,按登記時間順序排列。婚姻登記檔案應定期向檔案部門移交,並接受上級婚姻登記機關和檔案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和指導。
G. 關於農村老人養老保險的調查報告 (作業)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共同面臨的大難題,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老齡人口已近2億。農村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社會保障情況更值得我們關注。近期,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協對全縣農村老年人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
98%的農村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據調查,全縣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6.88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6%,而且每年以0.7%的速度不斷遞增,其中農村老年人口4.33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63%。
農村老人80%以上都患有農民職業病,如風濕、肌肉關節勞損、胃腸炎、營養不良等,98%處於亞健康狀態,小病能及時就醫的佔48%,承擔不起門診葯費和住院費(合作醫療)自費部分的佔67%。
70歲以下的老年人,只要不是特殊情況,都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70至80歲以上的老人有一半仍在從事體力勞動,80至90歲的老人有10%處於自給狀態,有8%的老人的吃穿用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48.8%的農村老人在繼續從事生產勞動
據調查,農村有48.8%的老年人在繼續從事生產勞動,80歲以上的老年人仍在勞動的達16.3%。
事實上,農村老年人必須盡可能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經濟收入。這是因為:老人無其它生活來源和有效的生活保障;子女們的負擔重,尤其是獨生子女,無力全面照顧雙方的老人。
據對43300多位農村老人的調查統計,發現有28000多位老人是空巢老人,他們一方面要照顧孫兒包攬家務,一方面還要承擔繁重的體力活、維持農業生產,人越來越老,精力越來越差,負擔卻越來越重。
72%的農村老人沒有享受過任何養老相關政策
養兒防老曾經是我國農村主要的養老方式。但是這種方式不斷受到沖擊,依賴傳統的大家庭和孝道已難以解決好農村的養老問題。
由於農業科學的推廣和家庭生活中科技與文化的應用,農村老年人的經驗已無多少用武之地,其長者、智者的權威地位已經發生動搖,在政治、文化、技術上都處於劣勢地位,加之沒有大筆遺產,農村老年人社會地位逐漸下降。
現代青年人對中國特色的「孝文化」的尊崇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孝道出現了日益弱化的趨勢,一部分人把老人當做包袱,弟兄之間為養老人相互推諉扯皮,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更是無從談起。
除了少數五保、特困戶由有關部門給予扶養和適當的生活補助,雙女戶和獨生子女戶每年有幾百元的計劃生育政策補助,通過合作醫療能夠報銷部分醫葯費外,農村老人中有72%的人沒有享受過任何養老相關政策,也沒有生活最低保障。
必須探索建立新型農村基本養老制度
依據「木桶理論」,農村養老問題是我國農村地區民生問題的「短板」,與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資料表明,丹麥、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等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於我國20世紀90年代時,便已開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已經具備了發展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條件,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大投入,探索建立新型農村基本養老制度。
首先,要建立農村老人基本養老保障制度。要結合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分階段、分地區實施,資金由各級財政按比例分攤解決。還要認真研究和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讓農民同企業職工一樣,從成年開始就繳納一定數額的養老金,進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
其次,要逐步實行農村老年人集中供養。可由民政部門統一規劃,在農村分區域建設供養所或老人院,對無勞動能力的老人實行集中供養,由子女繳納一定的費用,民政部門將相關資金和社會救助的物資錢財捆綁使用,讓農村老年人能夠安度晚年。
再次,要建立針對農村老年人的各種救助體系。一是要建立對農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制度。二是認真執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堅決制止子女不孝和虐待老人現象。三是將農村低保向老年人傾斜。四是將民政部門的大病救助政策和合作醫療政策進行有機的整合與捆綁,提高報銷比例或者免除自費部分,使農村的貧困老人得了大病之後能夠得到及時的住院治療。
最後,要緊扣新農村建設的展開,把孝敬老人、尊崇老人、贍養老人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老年協會、婦聯、殘聯等組織要樹立典型,倡導「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民族文化。
H. 農村養老保險的調查報告怎麼寫標志範文給一篇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等。特別是他提到要發揮失業保險在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他說:「目前失業保險基金有一定積累,我們正在進行調查研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