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尊師孝親手抄報內容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對手抄報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手抄報能有效激發我們的創新意識和求知慾望。那什麼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尊師孝親手抄報內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尊敬。
我們是否可以從一個老師那裡學到知識,能學到多少,與這位老師的學問修養沒有直接關系,而與我們對那個老師的恭敬程度直接相關。遇到一位學問和個人修養非常好的老師是我們的福氣,可是我們不是打心眼裡摯誠尊敬這位老師,那我們從老師這里能學到的東西非常有限。一分恭敬學到一分,二分恭敬就能學到兩分,一點也不會多學到。古人奉事師長,哪怕在我們看來是一位學問不高的老師,門下也能出有識之士,那個學問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從恭敬老師的過程中感應到的。周星弛的搞笑片子里有一段,他師父發現他沒有錢了,就不想再看到他,叫他從很高的台階往下滾,告訴他那是無敵風火輪,沒想到他真的練成了。他為什麼會練成,因為他對師父打心眼裡恭敬,真誠地想從師父那裡學到東西,所以他就得到了。從這一點上來看,那個片子並不誇張,因為從古到今,那些被騙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都是因為百倍的恭敬得到的百倍的學業利益。
第二,遵從。
尊敬老師不是每次見面都鞠躬,也不是時時追隨老師左右不離不棄,也不是到處宣揚老師的好處,更不是逢年過節花錢請老師攝一頓。假如你說尊敬哪位老師,而把他說的話當做耳旁風,甚至於背其道而為之,你是尊敬老師嗎?所以,尊敬老師關鍵是依教奉行,在實踐中落實老師的教導。最尊敬老師的學生,哪怕長期不在老師身邊,看不到老師時還在依照老師的教誨行事,在實踐當中獲得真實的受益!
第三,尊承。
真正尊師之道,不但要摯誠恭敬、依教奉行,還要做好承前啟後的傳承工作,不能讓老師之道從自己這里斷絕。
傳承有三種方式:
一、身教。自己「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一個依照師道而有所成就的好樣子。在這里所說的有所成就,包括在生活觀、人生觀、世界觀等各個方面,無論在哪方面成就至少一項值得為人稱道為人效法的好樣子,乃至身邊有人有意無意跟著你的樣子學習,對人產生好的影響,這就是第一種傳承師道的方法,也是身教之法,所謂不言之教、以身示教、潛移默化、師恩不忘。
二、言教。自己執持老師衣缽,像老師一樣去收授門徒教化學生,稱揚贊嘆老師之名,號召大家一起學習,並與大眾一起身體力行,人人都「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最終將老師的教誨傳至天下,讓更多的人因之獲益。
三、德教。自己不但身體力行,無時無刻不深受老師教誨的滋養,而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依老師之道為人謀福利,讓更多的人因之獲益,人人深切感念並深受影響,乃至改變自己以往的過錯,開始在生活中效法試行,從而移風易俗、師道張顯,使民風淳厚福被萬世。
有關孝親尊師的道理,古人論述甚多甚繁,歷朝以來事證甚多,不斷證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實為做人倫常之根本,畢竟博文篇幅所限,我簡略說說以為提醒。不光提醒大家,更是提醒我自己,所以心中常懷慚愧,唯力行而已。
尊師孝親小故事
1
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2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3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
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
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㈡ 孝親尊師善待人手抄報
1:
孝親敬老
㈢ 孝順感恩的手抄報內容
1.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道被置於百善之首,諸多歷史佳話傳頌著孝的精神。學會感恩,懂得報恩,是對每個人的基本要求。在當代社會,一些子女在父母辛勤養育後,卻將他們遺棄,讓他們孤獨困苦。這種行為令人痛心。每個忠誠善良的孩子都應在心底許下報答父母的宏願,不應等待功成名就,而應立即行動起來,盡自己的孝心。
2.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親去世,母親年老且病重,醫生建議用鮮竹筍做湯。適逢嚴冬,找不到鮮筍,孟宗在竹林中哭泣,忽然地裂,長出數莖嫩筍。他高興地採回,母親吃了後果然病癒。後孟宗官至司空。
3. 庾黔婁,南齊時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久,預感家中出事,立即辭官歸家。回家得知父親病重,醫生建議嘗父親糞便的味道以知病情。黔婁嘗後發現味甜,深感憂慮,願以己命代父。父親去世後,他守制三年。
4.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因嫡母嫉妒而改嫁,母子五十年來音信不通。朱壽昌在朝為官時,刺血書寫《金剛經》,四處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他棄官尋找,發誓不見母親不返回。終於在陝州找到母親和兩個弟弟,母子團聚,一起回家。這時母親已七十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