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

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

發布時間:2025-04-28 20:21:50

重陽節還稱為什麼節

重陽節,亦稱敬老節、賞菊節、茱萸節、重九節、曬秋節、菊花節、踏秋節、女兒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慶祝。古時候,民間有在重陽節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這些傳統習俗至今仍在傳承,並增添了敬老等內涵,強調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有七種不同的稱呼,各有其寓意:
1. 重九節:因《易經》中將「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稱重陽或重九節。
2. 踏秋節:與三月三日「踏春」相對應,重陽又稱「踏秋」,傳統上,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現代社會,很多傳統在變化,但是重陽登高依然盛行。
3. 女兒節: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贈送重陽糕與時鮮盒,稱為送「重陽節盒」。據晉代《搜神記》記載,丁氏女遭惡婆婆虐待,永無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於九月九懸梁自盡,死後冤魂不散,托告世人,勸人家善待媳婦,請於重陽節讓她們休息。於是人們為丁氏女立祠祭祀。後來每逢重陽節,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兒接回來團聚,稱之為過女兒節,實質上也是讓婦女休息之意。
4. 登高節: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 菊花節: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6. 茱萸節: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7. 老人節/老年節/敬老節: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故而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農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我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起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著眾多關於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農歷九月九日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的風俗包括:
1. 賞菊:重陽節是菊花開放的最佳時間,也是賞菊的好時候,在花團錦簇的菊花從中,去感知生活的美好。
2. 登高:重陽節的時候不僅是菊花開放的好時候,而且此時秋高氣爽,最是適合登高遠望。自古代起,民間就有重陽節登高的傳統,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3. 插茱萸:茱萸味濃,有驅蟲的作用,古人認為在重陽節的時候插茱萸能夠祛除疾病、庇護身體。
4. 飲菊花酒:重陽節在我國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淀,從古代起我國就有賞菊花的習俗,因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菊花節。
5. 吃重陽糕:重陽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沒有固定的形態,可以根據心意隨意變換,寬泛來說,各地吃的松軟糕類都可以稱之為重陽糕。

Ⅱ 重陽節還叫什麼又稱為什麼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賞菊節、茱萸節、老人節、重九節、曬秋節、菊花節、踏秋節、女兒節等

Ⅲ 「重陽節」對聯簡析欣賞

「重陽節」對聯簡析欣賞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重陽節的習俗主要有:賞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紙鷂、吃重陽糕、飲菊酒。

上聯:一片秋香世界;

下聯:幾層涼雨闌干。

上聯:菊蕊金秋傲霜;

下聯:梅花隆冬斗雪。

上聯:三徑歸時秋菊在;

下聯:滿城近日雨風多

上聯:三徑就荒菊綻蕊;

下聯:一堂大喜雁來賓。

上聯:小雨釀寒侵白紵;

下聯:西風憐醉避烏紗。

上聯:勸君一醉重陽酒;

下聯:邀月同觀敬老花。

上聯:烏台好仿黃花宴;

下聯:鳳笛催成紅葉詩。

上聯:步步登高開視野;

下聯:年年重九勝春光。

上聯:步步登高開視野;

下聯:年年有度喜重陽。

上聯:夏至酉逢三伏熱;

下聯:重陽戊遇一冬晴。

上聯:靖節排冠歸隱去;

下聯:孟生落帽快登臨。

上聯:孟參軍龍山落帽;

下聯:陶居士三徑銜杯。

上聯:何處題糕酬錦句;

下聯:有人送酒對黃花。

上聯:黃菊綺風村酒熟;

下聯:紫門臨水稻花香。

上聯:年高喜賞登高節;

下聯:秋老還添不老春。

上聯:話舊他鄉曾作客;

下聯:登高佳節倍思親。

上聯:登高喜度老年節;

下聯:賞秋暢飲菊花酒。

上聯:烏帽凌風,參軍舉止;

下聯:白衣送酒,處士風流。

上聯:敗興無端,滿城風雨;

下聯:登高何處,插鬢茱萸。

上聯:高閣滕王,何人賦就;

下聯:曲江學士,此日齊來。

上聯:習射談經,天高地爽;

下聯:佩萸插菊,人壽花香

上聯:入酒菊香由我醉

下聯:向秋山色帶雲看

上聯:年頗老矣尚能飯

下聯:體甚鍵哉不必扶

上聯:重九樽前,素鞦韆頃;

下聯:故鄉籬下,黃菊幾支?

上聯:雙慶臨門,家慶欣逢國慶;

下聯:三陽播彩,小陽喜疊重陽。

上聯:九九芳辰,幸未遇滿城風雨;

下聯:三三佳節,好共登附郭雲山。

上聯:孟參軍舉止偏閑,九日快登高,眺望龍山,何慮狂飈吹落帽;

下聯:陶處士風流不朽,三秋賦歸隱,棲遲栗里,正逢佳節樂銜杯.

重陽節對聯賞析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我國《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陰陽家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袋,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風俗活動。

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吃糕的「糕」與登高的「高」諧音相同,都有長久高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重陽節又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詠重陽、登高詠菊的詩詞佳作。明清以來對聯興盛,有關重陽節的名聯佳對也層出不窮,成為這個古老節日風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壽;

登高。

相傳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飲菊花酒,可以使人長壽。據《西京雜記》載,漢初已有此風俗,若推溯其源,其來可能更久。至於重陽登高,據說始自東漢,為名術士費長房所傳的重陽袪祟法門。此聯並舉重陽節的這兩大習俗,簡介精煉而意蘊完足,自是佳對。

黃花宴;

紅葉詩。

黃花,指菊花。重陽有賞菊的傳統,獨樂不如眾樂,人們自當與親與友,推杯送盞,同此賞心樂事。這是秋花帶給人的歡樂。秋葉似乎並不遜之,因為它能傳達愛意。據傳唐宣宗時,盧渥赴京應舉,偶臨御溝,拾得紅葉,葉上題詩雲:「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後宣宗簡放宮女,賜百官司吏,盧渥得一人,正為葉上題詩者。紅葉對黃花,工穩之外,意味深長,令人擊節贊嘆。

三三令節;

九九芳辰。

三三,指三月三,魏晉以來又將此日視為「上巳節」,陌上踏青,曲水流觴,臨水賦詩,是此日習俗。九九,即為九月九。三、九,皆為陽數。三月三,傳說為王母開蟠桃會的日子;九月九,諧音「久久」,古人視之為吉利喜慶的日子。這自然與所謂「毒月惡日」的端午節有天壤之別,所以聯中用「令節」、「芳辰」,實在是人們觀念的真實寫照,並非虛飾之辭。「三三」、「九九」,「令辰」、「芳節」,屬小類工對。

鳳嶺設賞;

龍山落冠。

鳳嶺,又名望楚山,在襄樊境內,西晉名臣劉弘與山簡都曾於此處重陽宴賞。「龍山落冠」乃東晉人孟嘉的故事。孟嘉是東晉名臣桓溫的`參軍,為人溫和雅正,頗受推重。某年重陽,桓溫設宴,僚屬共游龍山,孟嘉衣帽應風飄落而不自知。桓溫命左右勿言,欲知其何以處之。待孟嘉如廁,命孫盛作嘲諷之文,並將文章與落帽同置於孟嘉坐處。孟嘉返還其處,見此文此帽,並無尷尬之容,笑索紙筆,作文答復,一揮而就,其辭甚優美。此則故事自然是在贊佩這位孟參軍既風度翩然又才思敏捷。晉世多名士,山簡與孟嘉也在其列,此聯似乎頗鍾情於其輩的風度。

愁聞風雨;

讌會湖山。

上聯頗有鑒湖女俠秋瑾名句「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意思,同時又可見「滿城風雨近重陽」的況味(見後二聯),總之無非說些惹人煩憂之事。下聯反之,乃推杯送盞,及時行樂之意。一正一反,不惟重陽如此,一年三百六十日皆如此。

東籬開壽菊;

南陌獻嘉禾。

上聯點化了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

有人來送酒;

容我去題糕。

上聯是關於陶淵明的典故。陶氏九月九日無酒可飲,對菊遣懷時,見一白衣人翩然而至,乃王弘來送酒,遂把盞痛飲。下聯是關於劉禹錫的典故。劉氏作《九日》詩,本想用「糕」字,由於五經之中並無此字,遂罷而不作。宋人宋祁曾作詩嘲之,其中有句雲:「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另外,「糕」與「高」諧音,「題高」也可指重陽節登高賦詩之意。

臨風烏帽落;

送酒白衣香。

上聯事關孟嘉,下聯事關王弘,前已言之。

題糕驚僻字;

飛屐發豪情。

上聯言劉禹錫,前已言之。下聯言庾亮。《世說新語·容止》載,庾亮鎮守武昌,某秋夜氣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樓詠詩。不久,庾氏飛屐而來。諸人慾避之,庾氏徐徐答雲:「諸君少住,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

鼓琴仙度曲;

種杏客傳書。

此聯本為元代文學家馬祖常的詩句。馬氏《石田山居》八首之最末一首曰:「淮南窮僻地,先世有林廬。花曙鳴山鳥,芹春躍岸魚。鼓琴仙度曲,種杏客傳書。朋輩如相覓,休嗔禮法疏。」平仄相諧,對仗工穩,心緒清曠者多喜此聯。

孰是題糕手;

徒誇賜菊榮。

上聯事關劉禹錫,前已言之。下聯點化黃巢的《不第後賜菊》,其詩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此聯妙在兩個字:「孰」與「徒」。一「孰」字盡顯了滿腔豪氣,當仁不讓的情懷隱然可見。至於「徒」字則譏諷了浮華虛飾之徒。兩聯對仗工穩,意緒相反相成,頗為不易。

三徑歸時歲月在;

滿城近日風雨多。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句雲:「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上聯用之。下聯用著名的「一句詩」:滿城風雨近重陽。據惠洪《冷齋夜話》載,北宋潘大臨工於詩,貧甚。臨川謝逸致書問:「近新作詩否?」大臨答雲:「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蔽翳。昨日清卧,聞攪林風雨聲,遂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來,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此事想來不禁令人唏噓。

步步登高開視野;

年年重九勝春光。

下聯用毛澤東《採桑子》詞,其詞雲:「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夏至酉逢三伏熱;

重陽戊遇一冬晴。

據傳此為欽天監曾用楹聯,其旨在占物候。此聯的意思如下:如果夏至恰為酉日,則三伏酷熱;若重陽適為戊日,則冬天無雨雪。用物占入聯,別有一番新意,且對仗十分工整,乃佳對。

靖節排冠歸隱去;

孟生落帽快登臨。

靖節是陶淵明的謚號。孟生,即孟嘉。由於陶淵明喜菊,歸隱時正在秋季,且重陽有「白衣送酒」的故事,是以陶氏成了重陽對聯中的家常菜。「孟嘉落帽」之事,也在重陽發生,故而講求用典的文人,也多未曾放過他。故而以陶孟二人為主料的對聯眾多,一般是「大同」而「小異」。

話舊他鄉曾作客;

登高佳節倍思親。

此聯用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詩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喜度老年節;

賞秋暢飲菊花酒。

重陽節又名老人節。菊花酒,此酒有延壽的作用。是以「菊花酒」對「老年節」,合於情理。

烏帽凌風,參軍舉止;

白衣送酒,處士風流。

參軍,還是那位孟嘉孟參軍。烏帽,依然是孟嘉的帽子。白衣,謂王弘;處士,謂陶淵明。不論「凌風」落帽,還是重陽「送酒」,「舉止」都絕對「風流」。雖然又是以陶孟二人為主角的對聯,長處在於簡潔凝練,節奏明快。

敗興無端,滿城風雨;

登高何處,插鬢茱萸。

上聯依然出自「滿城風雨近重陽」。「敗興」的絕非「風雨」,而是催租客。詩情雖濃,無奈囊中空虛,可悲可嘆!

高閣滕王,何人賦就;

曲江學士,此日齊來。

王勃《滕王閣序》雲:「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蓋其文作於秋,此聯遂用之。下聯用曲江宴會的典故。蓋唐時考中的進士,放榜後大宴於曲江亭,謂之曲江會。宋人延襲此傳統,稱聞喜宴。此處泛用此舉於秋闈告捷者。明清科舉時,鄉試在仲秋,稱為秋詩,放榜近於重陽,故此聯用之。此聯對舉凝練簡潔,鏗鏘有聲,實屬佳對。

習射談經,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壽花香。

射,六藝之一。《禮記·月令》曰;「是月(季秋)也,天子乃教於田獵。」由於其發生於九月,故而上聯用之。至於讀經多在農閑之時,秋收之後良佳。天高地爽,形容秋日氣溫之清爽。上聯緊切季秋。下聯專寫重陽節。一大一小,對仗工整。

孟參軍舉止偏閑,九日快登高,眺望龍山,何慮狂飈吹落帽;

陶處士風流不朽,三秋賦歸隱,棲遲栗里,正逢佳節樂銜杯。

三秋,指秋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作於秋日,故下聯曰「三秋賦歸隱」。栗里,陶淵明的居處。其餘相關典故,前已言之。此長聯也是就陶孟二人翻新花樣的對聯。由於其「長」,所以比較起「短」聯,更能鋪成的開,意緒寫得能更清晰明白,感情也能表現得更酣暢淋漓。當然長聯比起短聯來,平仄對仗上更費工夫,好在此聯對仗十分協調,頗為不易。

;

Ⅳ 重陽節現在又被稱為什麼節

重陽節現在又被稱為老人節、登高節。

閱讀全文

與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關系會給對方點長壽面 瀏覽:639
深圳老年公寓出租 瀏覽:852
肝硬化脾大喝什麼養生茶好 瀏覽:37
湖南哪裡可以周六體檢 瀏覽:48
居住區老年人 瀏覽:5
什麼歲數的人住養老院 瀏覽:103
關於養老金延長的消息 瀏覽:451
孝老愛親孝敬父母的事跡感人材料 瀏覽:9
出生證明寫父母名字怎麼辦 瀏覽:952
80歲老人喝什麼茶好 瀏覽:372
北京將府庄園老年公寓 瀏覽:11
杭州養老保險交多少 瀏覽:403
浙江養生連鎖品牌加盟要多少錢 瀏覽:825
農村合作醫療可以領養老金 瀏覽:13
體育養生法跑步應如何跑 瀏覽:63
濟寧哪裡適合帶老人玩 瀏覽:346
濮陽駕駛證一般體檢在哪裡 瀏覽:835
社保局特殊工種退休查檔案 瀏覽:209
打疫苗多久之後可以體檢 瀏覽:32
只做體檢鄭州哪個醫院好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