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都是有什麼習俗
「重陽敬老」的節俗在古代並不突出,而是到了現代社會才逐漸被強調的。每逢氏游重陽,很多人會走進社區或敬老院,用實際行動表達對老年人的關愛。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如今重陽節最鮮明的主題。所以,今天人們又把這個古老的節日稱作「敬老節」。那麼,重陽節都有哪些習俗呢?一般來說有三項:登高,佩戴茱萸,賞菊飲酒。
1、登高
重陽登高的習俗大約形成於漢代,它最初和佩戴茱萸一樣,都帶有消災避禍的意味。成書於南朝梁的《續齊諧記》中就記載了一個關於重陽登高避禍的故事:
一個叫桓景的人跟著方士費長房學習。一天,費長房忽然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將遭遇災禍。快點回家,讓家裡每個人都縫一個布袋,在布袋裡裝上茱萸,然後登上高處喝酒,可以免災。」九月九日那天,桓景照著費長房的勸告,帶著全家逃到了山上。晚上回家後,他看到圈養的家禽家畜果然都死了燃核虛,自己和家人躲過一劫。
這個故事雖然想像的成分居多,但能夠反映出當時人們相信重陽登高可以遠離災禍。到了後世,登高消災避禍的意味變淡了,漸漸演變為一項以休閑娛樂為主的活動。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正適合登高望遠,放鬆身心。這一天,人們或登高山,或登樓台,盡情觀賞秋色。文人雅士往往詩興大發,將登高的情思化為優美的詩句。
2、佩戴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椒科植物,在秋季成熟。它的氣味辛辣芳香,具有殺蟲驅寒的功效。古人在重陽這天將成熟的茱萸果實裝在香囊中,或插在頭上,據說是能夠抵禦九月的初寒,防止染病。
另外,在古人的觀念中,茱萸還有「辟邪」的功能。他們認為在屋舍周圍栽種幾棵茱萸,能夠「增年益壽,除患害」。而將茱萸懸掛在室內,則能達到「鬼畏不入」的效果。所以茱萸又稱為「辟邪翁」,佩戴茱萸連同登高,便成為古人重陽消災避禍的主要方式。
王維的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見在唐代,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的習俗十分流行。不過到了後世,插茱萸的習俗慢慢變得少見了,這可能與重陽節俗的重心從消災避禍轉向其他方面有關。
3、賞菊飲酒
和茱萸一樣,菊花在重陽備受青睞,也是緣於其顯著的葯用價值。
菊花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葯,具有清肝明目、解毒散熱的功效,能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等病症。因而,古人相信將菊花泡酒飲用有益於身體健康,甚至能達到延年益壽、「令人不老」的效果,所以菊花又有「延壽客」的別稱。重陽飲菊花酒是一種十分流行的風俗。
古人往往會在秋天採菊,將其與黍米一起釀製成酒。來皮燃年的重陽節,取出已經釀熟的菊花酒,約上三兩好友,一邊飲酒,一邊賞菊,交流感情的同時還能達到養生的效果。
從上面三種最具有代表性的重陽習俗可以看出,傳統重陽節其實偏重於趨吉避害、祈求健康平安,包含著我們祖先對於生命的珍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❷ 重陽節有喝什麼酒的風俗 重陽節喝哪種酒
重陽節有喝菊花酒的風俗,重陽節喝的酒就是菊花酒。以下是關於重陽節喝菊花酒的詳細解釋:
一、菊花酒的製作與特點
二、菊花酒的文化寓意
三、重陽節喝菊花酒的傳統習俗
綜上所述,重陽節喝菊花酒的風俗源遠流長,不僅體現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也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
❸ 九月九重陽節喝什麼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酒由與糯米、酒麴釀制而成的酒,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作用。酒有枸杞酒,花糕酒,還有白酒。
重陽節喝酒習俗起源:
我國釀制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酒。」傳說喝了這種酒」可延年益壽。
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沂己載,漢高祖時,宮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餌,飲酒。雲令人長壽」。後來飲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酒。據南朝梁關均撰《續齊諧記》記載,九月九日……,飲菊酒,禍可消」。這是舊俗重九為重陽節,需飲酒的開始。
《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酒,令長壽。」到了明清時代,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葯,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