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的月相是什麼
春節:正月初一,月相是新月。這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
端午節:五月初五,月相是蛾眉月。在月初的傍晚,出現在西方天空,月面朝西,呈反C狀。
重陽節:九月初九,月相是上弦月。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能看見一半。
中秋:八月十五,月相是滿月。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由於月球正好在太陽的對面故太陽在西邊落下,月球則從東邊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陽又從東邊上升了,一輪明月整夜可見。
(1)重陽節的月相擴展閱讀
月相識別
假設滿月是一個圓形,那麼無論月相如何變化,它的上下兩個頂點的連線都一定是這個圓形的直徑(月食的時候月相是不規則的)。當我們看到的月相外邊緣是接近反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農歷十五日以前的月相,相反,當我們看到的月相外邊緣是接近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農歷十五日以後的月相。
月相和海洋的潮汐有關系,因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關系,比如在滿月的時候會引起大潮。
潮汐變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像軍事、旅遊、遠洋航海、海洋漁業、海水養殖,海洋工程、科學實驗及沿岸各種生產活動都要受到潮汐的影響。
② 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陽節這晚的月亮是什麼形狀的
在農歷的每月抄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
上弦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天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 ,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
③ 春節的月相是(),重陽節的月相接近於(),中秋節的月相是(),七夕節的月相是()。
春節的月相是新月,也稱為朔月。重陽節的月相接近於上弦月。中秋節的月相是滿月,也稱作望月。七夕節的月相是上弦月。這些月相的變化是由於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導致我們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形狀不斷變化。朔月是指日月黃經差為0°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我們無法看到的情況,通常出現在農歷初一。上弦月發生在農歷初七或初八,黃經差為90°,此時月球在頭頂,半夜時才落下,我們看到的是被太陽照亮的一半。滿月或望月出現在農歷十五或十六,黃經差為180°,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我們看到的是被太陽照亮的月球全部面向地球。下弦月發生在農歷二十三,黃經差為270°,滿月虧去了一半,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朔月和下弦月快到月底時,月球會再次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④ 重陽節哪天是什麼月亮
1、重陽節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2、九月九日,日月並陽,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的風氣,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⑤ 重陽節月相為什麼是上弦月
重陽節是農歷的九月初九,是我國的農歷節日,而農歷的日期是根據月相變化的規律來確定的,故這一天有可能是上弦月,也有可能是凸月。
⑥ 所有節日的月相
1. 除夕——新月,也稱「朔月」。
2. 春節——新月,也稱「朔月」。
3. 元宵節——滿月,也稱「望月」。
4. 清明節——在上半個月是上弦月,下半個月是下弦月,十五左右是滿月,月底月初是新月。
5. 端午節——上弦月。
6. 七夕節——上弦月。
7. 中秋節——滿月,也稱「望月」。
8. 重陽節——上弦月。
⑦ 每年重陽節時月亮的亮面朝哪個方向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的月相是盈凸月,亮面朝西。
6.再過幾天,農歷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變成凸月,月面朝東。此時為黃昏後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見。
7.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它在子夜時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黎明,日出,時高懸,於南方天空,正午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晚可見。
8.再過幾天,農歷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變成娥眉月,亮面朝東,其視形狀見圖1中H位置。此時子夜後月出,黃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見。
月球隨後繼續向東運行,月相變為朔。
可見,月相的變化依次為 新月(初一)→娥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滿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殘月→新月。月球由A點經B點→C點→D點→E點→F點→G點→H點,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經歷的時間間隔,即月相變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