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有聲資料

重陽節有聲資料

發布時間:2025-04-22 23:00:37

⑴ 「重陽節」對聯簡析欣賞

「重陽節」對聯簡析欣賞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重陽節的習俗主要有:賞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紙鷂、吃重陽糕、飲菊酒。

上聯:一片秋香世界;

下聯:幾層涼雨闌干。

上聯:菊蕊金秋傲霜;

下聯:梅花隆冬斗雪。

上聯:三徑歸時秋菊在;

下聯:滿城近日雨風多

上聯:三徑就荒菊綻蕊;

下聯:一堂大喜雁來賓。

上聯:小雨釀寒侵白紵;

下聯:西風憐醉避烏紗。

上聯:勸君一醉重陽酒;

下聯:邀月同觀敬老花。

上聯:烏台好仿黃花宴;

下聯:鳳笛催成紅葉詩。

上聯:步步登高開視野;

下聯:年年重九勝春光。

上聯:步步登高開視野;

下聯:年年有度喜重陽。

上聯:夏至酉逢三伏熱;

下聯:重陽戊遇一冬晴。

上聯:靖節排冠歸隱去;

下聯:孟生落帽快登臨。

上聯:孟參軍龍山落帽;

下聯:陶居士三徑銜杯。

上聯:何處題糕酬錦句;

下聯:有人送酒對黃花。

上聯:黃菊綺風村酒熟;

下聯:紫門臨水稻花香。

上聯:年高喜賞登高節;

下聯:秋老還添不老春。

上聯:話舊他鄉曾作客;

下聯:登高佳節倍思親。

上聯:登高喜度老年節;

下聯:賞秋暢飲菊花酒。

上聯:烏帽凌風,參軍舉止;

下聯:白衣送酒,處士風流。

上聯:敗興無端,滿城風雨;

下聯:登高何處,插鬢茱萸。

上聯:高閣滕王,何人賦就;

下聯:曲江學士,此日齊來。

上聯:習射談經,天高地爽;

下聯:佩萸插菊,人壽花香

上聯:入酒菊香由我醉

下聯:向秋山色帶雲看

上聯:年頗老矣尚能飯

下聯:體甚鍵哉不必扶

上聯:重九樽前,素鞦韆頃;

下聯:故鄉籬下,黃菊幾支?

上聯:雙慶臨門,家慶欣逢國慶;

下聯:三陽播彩,小陽喜疊重陽。

上聯:九九芳辰,幸未遇滿城風雨;

下聯:三三佳節,好共登附郭雲山。

上聯:孟參軍舉止偏閑,九日快登高,眺望龍山,何慮狂飈吹落帽;

下聯:陶處士風流不朽,三秋賦歸隱,棲遲栗里,正逢佳節樂銜杯.

重陽節對聯賞析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我國《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陰陽家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袋,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風俗活動。

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吃糕的「糕」與登高的「高」諧音相同,都有長久高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重陽節又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詠重陽、登高詠菊的詩詞佳作。明清以來對聯興盛,有關重陽節的名聯佳對也層出不窮,成為這個古老節日風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壽;

登高。

相傳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飲菊花酒,可以使人長壽。據《西京雜記》載,漢初已有此風俗,若推溯其源,其來可能更久。至於重陽登高,據說始自東漢,為名術士費長房所傳的重陽袪祟法門。此聯並舉重陽節的這兩大習俗,簡介精煉而意蘊完足,自是佳對。

黃花宴;

紅葉詩。

黃花,指菊花。重陽有賞菊的傳統,獨樂不如眾樂,人們自當與親與友,推杯送盞,同此賞心樂事。這是秋花帶給人的歡樂。秋葉似乎並不遜之,因為它能傳達愛意。據傳唐宣宗時,盧渥赴京應舉,偶臨御溝,拾得紅葉,葉上題詩雲:「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後宣宗簡放宮女,賜百官司吏,盧渥得一人,正為葉上題詩者。紅葉對黃花,工穩之外,意味深長,令人擊節贊嘆。

三三令節;

九九芳辰。

三三,指三月三,魏晉以來又將此日視為「上巳節」,陌上踏青,曲水流觴,臨水賦詩,是此日習俗。九九,即為九月九。三、九,皆為陽數。三月三,傳說為王母開蟠桃會的日子;九月九,諧音「久久」,古人視之為吉利喜慶的日子。這自然與所謂「毒月惡日」的端午節有天壤之別,所以聯中用「令節」、「芳辰」,實在是人們觀念的真實寫照,並非虛飾之辭。「三三」、「九九」,「令辰」、「芳節」,屬小類工對。

鳳嶺設賞;

龍山落冠。

鳳嶺,又名望楚山,在襄樊境內,西晉名臣劉弘與山簡都曾於此處重陽宴賞。「龍山落冠」乃東晉人孟嘉的故事。孟嘉是東晉名臣桓溫的`參軍,為人溫和雅正,頗受推重。某年重陽,桓溫設宴,僚屬共游龍山,孟嘉衣帽應風飄落而不自知。桓溫命左右勿言,欲知其何以處之。待孟嘉如廁,命孫盛作嘲諷之文,並將文章與落帽同置於孟嘉坐處。孟嘉返還其處,見此文此帽,並無尷尬之容,笑索紙筆,作文答復,一揮而就,其辭甚優美。此則故事自然是在贊佩這位孟參軍既風度翩然又才思敏捷。晉世多名士,山簡與孟嘉也在其列,此聯似乎頗鍾情於其輩的風度。

愁聞風雨;

讌會湖山。

上聯頗有鑒湖女俠秋瑾名句「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意思,同時又可見「滿城風雨近重陽」的況味(見後二聯),總之無非說些惹人煩憂之事。下聯反之,乃推杯送盞,及時行樂之意。一正一反,不惟重陽如此,一年三百六十日皆如此。

東籬開壽菊;

南陌獻嘉禾。

上聯點化了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

有人來送酒;

容我去題糕。

上聯是關於陶淵明的典故。陶氏九月九日無酒可飲,對菊遣懷時,見一白衣人翩然而至,乃王弘來送酒,遂把盞痛飲。下聯是關於劉禹錫的典故。劉氏作《九日》詩,本想用「糕」字,由於五經之中並無此字,遂罷而不作。宋人宋祁曾作詩嘲之,其中有句雲:「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另外,「糕」與「高」諧音,「題高」也可指重陽節登高賦詩之意。

臨風烏帽落;

送酒白衣香。

上聯事關孟嘉,下聯事關王弘,前已言之。

題糕驚僻字;

飛屐發豪情。

上聯言劉禹錫,前已言之。下聯言庾亮。《世說新語·容止》載,庾亮鎮守武昌,某秋夜氣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樓詠詩。不久,庾氏飛屐而來。諸人慾避之,庾氏徐徐答雲:「諸君少住,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

鼓琴仙度曲;

種杏客傳書。

此聯本為元代文學家馬祖常的詩句。馬氏《石田山居》八首之最末一首曰:「淮南窮僻地,先世有林廬。花曙鳴山鳥,芹春躍岸魚。鼓琴仙度曲,種杏客傳書。朋輩如相覓,休嗔禮法疏。」平仄相諧,對仗工穩,心緒清曠者多喜此聯。

孰是題糕手;

徒誇賜菊榮。

上聯事關劉禹錫,前已言之。下聯點化黃巢的《不第後賜菊》,其詩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此聯妙在兩個字:「孰」與「徒」。一「孰」字盡顯了滿腔豪氣,當仁不讓的情懷隱然可見。至於「徒」字則譏諷了浮華虛飾之徒。兩聯對仗工穩,意緒相反相成,頗為不易。

三徑歸時歲月在;

滿城近日風雨多。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句雲:「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上聯用之。下聯用著名的「一句詩」:滿城風雨近重陽。據惠洪《冷齋夜話》載,北宋潘大臨工於詩,貧甚。臨川謝逸致書問:「近新作詩否?」大臨答雲:「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蔽翳。昨日清卧,聞攪林風雨聲,遂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來,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此事想來不禁令人唏噓。

步步登高開視野;

年年重九勝春光。

下聯用毛澤東《採桑子》詞,其詞雲:「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夏至酉逢三伏熱;

重陽戊遇一冬晴。

據傳此為欽天監曾用楹聯,其旨在占物候。此聯的意思如下:如果夏至恰為酉日,則三伏酷熱;若重陽適為戊日,則冬天無雨雪。用物占入聯,別有一番新意,且對仗十分工整,乃佳對。

靖節排冠歸隱去;

孟生落帽快登臨。

靖節是陶淵明的謚號。孟生,即孟嘉。由於陶淵明喜菊,歸隱時正在秋季,且重陽有「白衣送酒」的故事,是以陶氏成了重陽對聯中的家常菜。「孟嘉落帽」之事,也在重陽發生,故而講求用典的文人,也多未曾放過他。故而以陶孟二人為主料的對聯眾多,一般是「大同」而「小異」。

話舊他鄉曾作客;

登高佳節倍思親。

此聯用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詩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喜度老年節;

賞秋暢飲菊花酒。

重陽節又名老人節。菊花酒,此酒有延壽的作用。是以「菊花酒」對「老年節」,合於情理。

烏帽凌風,參軍舉止;

白衣送酒,處士風流。

參軍,還是那位孟嘉孟參軍。烏帽,依然是孟嘉的帽子。白衣,謂王弘;處士,謂陶淵明。不論「凌風」落帽,還是重陽「送酒」,「舉止」都絕對「風流」。雖然又是以陶孟二人為主角的對聯,長處在於簡潔凝練,節奏明快。

敗興無端,滿城風雨;

登高何處,插鬢茱萸。

上聯依然出自「滿城風雨近重陽」。「敗興」的絕非「風雨」,而是催租客。詩情雖濃,無奈囊中空虛,可悲可嘆!

高閣滕王,何人賦就;

曲江學士,此日齊來。

王勃《滕王閣序》雲:「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蓋其文作於秋,此聯遂用之。下聯用曲江宴會的典故。蓋唐時考中的進士,放榜後大宴於曲江亭,謂之曲江會。宋人延襲此傳統,稱聞喜宴。此處泛用此舉於秋闈告捷者。明清科舉時,鄉試在仲秋,稱為秋詩,放榜近於重陽,故此聯用之。此聯對舉凝練簡潔,鏗鏘有聲,實屬佳對。

習射談經,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壽花香。

射,六藝之一。《禮記·月令》曰;「是月(季秋)也,天子乃教於田獵。」由於其發生於九月,故而上聯用之。至於讀經多在農閑之時,秋收之後良佳。天高地爽,形容秋日氣溫之清爽。上聯緊切季秋。下聯專寫重陽節。一大一小,對仗工整。

孟參軍舉止偏閑,九日快登高,眺望龍山,何慮狂飈吹落帽;

陶處士風流不朽,三秋賦歸隱,棲遲栗里,正逢佳節樂銜杯。

三秋,指秋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作於秋日,故下聯曰「三秋賦歸隱」。栗里,陶淵明的居處。其餘相關典故,前已言之。此長聯也是就陶孟二人翻新花樣的對聯。由於其「長」,所以比較起「短」聯,更能鋪成的開,意緒寫得能更清晰明白,感情也能表現得更酣暢淋漓。當然長聯比起短聯來,平仄對仗上更費工夫,好在此聯對仗十分協調,頗為不易。

;

⑵ 壯族有什麼節日

1、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

2、「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

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

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4、愛猴節:農歷五月初五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里, 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裡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

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 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飢。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隻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故人們立節報 償。

5、蓄水節: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凈,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⑶ 中國的一些風俗習慣

吃粽子、劃龍舟、吃餃子等

春節: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

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 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

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

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 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

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 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風俗習慣。

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

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 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有聲資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入職體檢四項是指什麼 瀏覽:964
養生壺怎麼煮好物 瀏覽:144
去鄭州哪個公立醫院體檢比較便宜 瀏覽:907
腦干受累是不是老年痴呆 瀏覽:277
60歲如何貸款買房 瀏覽:83
南寧如何授權父母使用醫保卡 瀏覽:377
老年人的站椅 瀏覽:901
社區包粽子慰問敬老院 瀏覽:303
長壽花不開花了為什麼 瀏覽:351
麩子吃多了會得老年痴呆症嗎 瀏覽:354
重慶養老公寓哪個地方好 瀏覽:422
老年人關節切換術恢復要多少錢 瀏覽:160
巢湖養老護理哪個好 瀏覽:932
長壽花是玻璃翠嗎 瀏覽:247
長壽gentle 瀏覽:705
長壽面荷包蛋值多少紅包 瀏覽:813
老年痴呆占痴呆比例 瀏覽:191
九幾年養老金 瀏覽:623
社保斷交一個月對退休工資的影響嗎 瀏覽:815
入職職業體檢是什麼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