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四平重陽節去哪

四平重陽節去哪

發布時間:2025-04-15 02:17:35

① 民間傳說

1、菏澤龍王馮傳說菏澤市西南22.5公里王浩屯鎮刁屯河之東,有一個樹木蓊鬱的龍王馮村。該村馮氏之祖馮重禮原為山西省襄恆縣人,於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年間(1488-1505)遷此建立庄園。此處本是黃泛區遺址,地勢低窪,鹽鹼地多,遂取名為馮家窪。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年),相傳有一個名叫焦義行排行老三的壯漢到馮家窪投宿,願意幫助馮重禮種地。馮重禮許諾之後,焦三便起早貪黑,奮力幹活,砍刨荊根,播種糧棉。每逢天旱苗枯,焦三卻能興雲布雨,有求必應。焦三做短工三年期滿,便於馮重禮約定在濃雲密布、雷震驟雨時再來相會。

焦三話音剛落,忽然天昏地暗,雷聲隆隆,焦三已騰入雲空,杳無蹤影。馮重禮這時才知道「焦三」是龍王的化名。馮家窪百姓為答謝龍王之恩,就在馮家窪村南蓋了一座龍王廟,馮家窪也更名為龍王馮。

2、魏紫牡丹

明代,曹州牡丹已名震京城。

傳說,一年穀雨過後,明朝皇帝朱元璋帶著軍師劉伯溫及一班文武大臣來曹州觀花。他們一行人來到曹州的一處牡丹園,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異了。只見牡丹園內,各種牡丹爭奇斗艷,香氣襲人,遠遠勝過皇家御花園。

朱元璋嫉妒心特強,決不允許百姓勝過皇家。於是,立刻下了一道聖旨:要把園內的所有牡丹移入御花園。

劉伯溫能掐會算,他在園中轉了幾圈,看出此處牡丹園如此繁盛的門道。於是,他走到朱元璋前小聲嘀咕了幾句。朱元璋急忙下令:其他牡丹不要挖了,只挖看園人趙義門前的一株。花農們大喜。

趙義平素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株牡丹,但想到這樣可以保住其他花農們的牡丹,也只好忍痛割愛了。唯有趙義的妻子魏花痛哭不止。趙義不明究竟,急忙追問。魏花痛苦萬分,只得吐露了實情:「事到如今,我不能不告訴你了。我本是牡丹花仙,看你勤勞善良,便和你結為夫妻。

沒想到被劉伯溫看出。我只好把腹中六個月的嬰兒,留在根下了……」說罷,一陣風起,魏花不見去向。朱元璋此時已乘上車輦,帶走了牡丹。

趙義才知道妻子是牡丹花仙,想到夫妻平日恩愛之情,不勝悲傷,倒在門前花壇之內,哭得死去活來。第二年春天,在趙義門前的牡丹花壇里,長出了一棵紫牡丹,馥香濃郁。村民們知道這是魏花的孩子,便取名「魏紫」(諧音:子)。

3、荷苞牡丹

相傳,在明朝時,曹州牡丹鄉有一位名叫趙安的花農。女兒春蕊,年方十八,聰明伶俐,眉目俊秀。她在花叢中行走,百花總是垂頭掩面,自愧醜陋,人們都叫她「羞百花」。姑娘還十分勤勞,方圓數十里的人們談起春蕊,都交口稱贊。

春蕊與鄰村青年秋生,情投意合,真誠相愛。白天,一塊勞動,晚上在花間月下傾吐痴情。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日,春蕊、秋生正在田間勞動,曹州官府的差役前來抓丁。秋生極力掙扎,春蕊也拚命阻攔,都無濟於事。秋生和村裡的幾個小夥子被抓走了。春蕊悲痛萬分,淚如雨下。

好好的一對鴛鴦被拆散,春蕊倍感孤獨,日夜思念,不知暗中流過許少淚。多少個不眠之夜,姑娘面對清月,手扶柴門,盼望親人歸來。然而春去秋來,只見落花隨水去,不見親人把家歸。後來,春蕊為表思念之情,決計綉一隻荷苞,等秋生回來贈給他。

誰知,就在這年春天牡丹開時,曹州知府前來觀花。見春蕊有「閉月羞花」之貌,便魂飛體外,立生霸佔之心。第二天,知府便派人帶著厚重的彩禮,前來求婚。春蕊忠於愛情,當場拒絕,並將來人痛罵一頓。

知府惱羞成怒,見出彩禮求婚不成,就來個半夜搶親。在這一天夜裡,官兵們包圍了春蕊家的花園,春蕊自料難以脫身,便毅然投進花園中的水井,殉情自盡。天亮後,鄉親們含淚將春蕊的屍體從井中打撈出來,葬於花叢之中。

三年後,秋生逃出虎口,回到日夜思念的家鄉。然而,他萬萬沒有科想到春蕊已離開人世,他發瘋似的跑到春蕊的墳前,淚下如雨,哀聲動地。秋生正哭之間,忽聽有絲絲的響聲,睜眼一看,見墳上長出一株奇異的花草來。

這花從沒見過,一串串粉紅色的小花,形如荷花,十分好看。鄉親們得知後,也紛紛跑來觀賞。大家都說,這是春蕊姑娘死得冤屈,特來顯靈,給秋生送來了荷苞。大夥便給這花起了個名,叫「荷苞牡丹」。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牡丹鄉至今仍流傳著這個忠貞純潔的愛情故事。

4、葛巾玉版

洛陽人常大用,素喜牡丹花,聽說曹州牡丹絕好,就前來欣賞,並在一個花園住下。一天,他遇見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葛巾,很是喜歡,他們最後結為夫婦。回到洛陽後他倆又做媒,把葛巾的妹妹玉版許配給常大用的弟弟。

兩年後,葛巾和玉板各得一子,才第一次告訴常大用自己姓魏,母親是曹州第一夫人。常大用懷疑,就請人去曹州打聽,得知曹州根本沒有魏氏。他便親自前去曹州證實,才從一塊石壁上的一首詩中得知,曹州確實沒有魏氏,而曹州第一夫人則是一株名為「葛巾紫」的牡丹。

常大用以為自己的妻子是花妖。回去後,他不敢當面質問,就把那首詩讓葛巾看,葛巾看後大怒,認為丈夫不相信自己,一氣之下就和玉版將孩子扔到地上,誰知孩子落地便沒有了。葛巾和玉版後悔不已。幾天後孩子落地的地方長出了兩株牡丹,一紫一白,花大如盤,人們將其命名為「葛巾」、「玉版」。

5、陶朱公傳說

相傳春秋時,范蠡幫越王滅掉吳國後,棄官同西施逃到了宜興丁山一個叫台山的村子,然後隱居下來。他發現當地黃龍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就教村民采泥做坯、築窯燒陶。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范蠡雖然把陶器燒出來了,但燒的不是歪貨(陶器變形),就是黃貨(陶器沒有燒透),而且陶器上有許多裂縫。一時范蠡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有一天,西施淘好米,動手燒飯。范蠡見火苗很旺,射得很高,心想這不是浪費柴火嗎?就把墊在鍋底的三塊石頭拿掉。

西施說:鍋子壓在火上,火就燒不旺了。果然,三塊石頭拿掉後沒,火就萎了下去。范蠡想:假如燒窯時泥坯不著地,墊空燒,是不是容易燒透嗎?按照此法,燒出來的黃貨少了,後來,人們稱這種石頭叫「腳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活回家,西施正在燒飯。燒著燒著,飯鍋滾了。西施趕緊把灶里的木柴夾出來,只留幾塊在裡面。范蠡問:「為什麼把柴夾出來?」西施說:「飯燒滾後要悶一悶,要『還火』。

如果一直用大火燒,時間短了做成生飯,長了燒焦。等到西施還了火,開鍋盛出飯來,粒粒似珍珠。范蠡吃著吃著,突然想:燒陶器不也和燒飯一樣嗎?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燒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燒裂了。假如燒燒,悶悶,不就既可燒透,又不裂了嗎?

後來范蠡照著這個方法做,果然成功了。他把這些方法教給當地百姓,從此丁蜀窯場就興旺起來。後來,人們尊奉他為「陶朱公」,在蠡墅崇福寺塑了他的像(抗戰時被日軍所毀),每年陰歷四月初七(范蠡生日),隆重紀念他,他居住過的地方就改名為「蠡墅」了。

② 天天象棋重陽節殘局通關攻略 重陽節殘局怎麼過

我的走法:
1.馬二進四 炮5平6
2.車二進五 將6進1
3.炮一退一 炮8退5
4.車二退一 將5平4
5.車二平四 士4進5
6.馬四進二 將4退1
7.炮一進一 車4平7
8.馬二進四 車7退8
9.車四平五 車7平9 (卒6進1 則車五平一將4平5, 相五進三車7平9 ,車一進一紅勝定)
10.車五平九 車9平6
11.車九進一 將4進1
12.車九平四 卒6平5
13.相三進五 卒8平7
14.車四平五 卒7平6
15.車五退二 卒3平4
16.相五進三 卒4平5
17.相三退五 將4退1
18.車五退一 將4進1
19.相五進三 卒6平5
20.車五退四 將4退1
21.車五平六 絕殺

③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的由來50字

重陽節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以下我為大家收集了重陽節的由來50字,供大家參考!

篇一:重陽節的由來50字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篇二:重陽節的由來50字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篇三:重陽節的由來50字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篇四:重陽節的由來50字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里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重陽節的發展過程

春秋戰國時期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

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三國時代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

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

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

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

明代

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清代

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

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重陽與菊花仙子的傳說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善良的`農夫叫阿牛。阿牛家裡很窮,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為治好母親的病,阿牛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葯。也不知吃了多少葯,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裡,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盪,盪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盪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盪,人稱天荒盪。他在那裡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盪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在夢中介紹種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綉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裡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於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綉球狀的菊花。

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後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
閱讀全文

與四平重陽節去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休金納入個稅匯算清繳嗎 瀏覽:434
黑龍江退休何時漲工資 瀏覽:303
農民交養老保險新政策出台 瀏覽:122
養老金要買多少年 瀏覽:150
沒正式工作人員養老金怎麼交 瀏覽:755
查爾斯王子80歲當國王 瀏覽:33
唯孝敬父母可以解憂 瀏覽:421
最孝順生肖女 瀏覽:370
國外老年人模特 瀏覽:320
警察為什麼沒拘捕孫卓的養父母 瀏覽:593
嫁的遠了父母不同意怎麼辦 瀏覽:125
保定養老基數怎麼算 瀏覽:167
移民美國領養老金 瀏覽:355
嚇到老人是怎麼回事 瀏覽:343
90歲老太婆跳傘 瀏覽:964
老年痴呆怎麼樣調理 瀏覽:216
哪些屬於養老保險過渡期職務升降 瀏覽:28
老年人用蹲便有哪些輔助工具 瀏覽:676
怎麼袪老人斑 瀏覽:680
80歲的老人做手術風險大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