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關於孝敬感恩的唯美小故事

關於孝敬感恩的唯美小故事

發布時間:2025-04-15 00:20:49

❶ 感恩父母的名人小故事

感恩父母的名人小故事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下面內容由我為大家分享感恩父母的名人小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事例一: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順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我們要學習子路孝敬父母的好品質。

事例二:黃香溫席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開心早日康復。黃香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啊。

事例二:包拯辭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之後,父母相繼的辭世了,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鄧小平爺爺贍養繼母

夏伯根對鄧小平爺爺來說,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養母,而是繼母。鄧小平爺爺對這樣一位正直、善良、勤勞、肯乾的繼母特別敬重和愛戴。十五歲的鄧小平爺爺,當年順長江南下,走出重慶,走出四川。之後,鄧小平爺爺率領千軍萬馬前來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慶。四川解放後,鄧小平爺爺坐鎮重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是中央下屬幾大行政區域之一的最高官員。這時的鄧小平爺爺已是45歲的中年人了。有了一個安穩的家庭後,鄧小平爺爺就承擔起贍養繼母的義務。

鄧小平爺爺調中央工作後,她把繼母一同帶到北京。跟隨鄧小平爺爺一家生活的這些年裡,鄧小平爺爺夫婦待她如親母,從不分你我,在飲食、衛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顧老人、安撫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鄧小平爺爺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裡,鄧小平爺爺為了照顧卓琳的身體,又不肯讓年事已高的繼母再承擔過重的家務,便獨自挑起了家務勞動的重擔,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臟活鄧小平爺爺都親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夠高壽,與鄧小平爺爺夫婦對她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戴、敬重、關心、照顧是分不開的。

;

❷ 關於感恩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視為各種美德中的首要品德。如果一個人連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他很難去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應當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尊敬其他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培育全社會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肩負著這一責任。
子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以政事和勇敢著稱。子路小時候家裡非常貧窮,常以粗糧野菜度日。有一次,他的父母想吃米飯,但家裡一點米都沒有。子路便決定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去親戚家借米。他背著米回家,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自己卻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稱贊子路是一個勇敢而又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辭官侍母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人。他的父親包儀曾擔任朝散大夫,去世後被追贈為刑部侍郎。包拯少年時就以孝順聞名,性格直率而厚道。在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中進士後,先任大理寺評事,後出京任職建昌知縣。但因為他父母年事已高,不願隨他遠赴他鄉,包拯便立即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稱贊。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拯才重新開始他的仕途。這還是在鄉親們的勸說下才決定的。
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獨子,兒子通常不能不顧父母而去外地做官。這是違反封建法律規定的。通常情況下,父母會為了兒子的前程而隨他一起去,或者兒子會和其他家族成員一起勸說父母。父母不願隨兒子去外地做官養老,在封建時代是罕見的,因為這違反了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顧父母。歷史書上沒有詳細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有病,無法承受旅途的顛簸,包拯這才辭官。不管怎樣,包拯能主動辭去官職,說明他並不是那種只迷戀官場的人,他對父母的孝敬也值得當今一些忽視這些品質的人學習。過去的故事中,雖然經常提到包拯的鐵面無私,但對他孝敬父母的事情卻常常被忽視。

閱讀全文

與關於孝敬感恩的唯美小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用蹲便有哪些輔助工具 瀏覽:676
怎麼袪老人斑 瀏覽:680
80歲的老人做手術風險大 瀏覽:410
50歲體檢應該做哪些 瀏覽:987
父母哭了怎麼處理 瀏覽:261
旅順養老房188萬在什麼地方 瀏覽:779
老年人腿骨折後買什麼 瀏覽:131
七月幾號補發養老金 瀏覽:461
談對貴陽市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議 瀏覽:697
老年人自救與他救 瀏覽:323
鄭州龍湖養老院 瀏覽:41
靈活就業養老金返還 瀏覽:183
帶魚長壽面怎麼做 瀏覽:861
80歲去世上海博物館 瀏覽:818
養生盤有哪些 瀏覽:417
反向抵押養老保險 瀏覽:552
長壽人民法院地址 瀏覽:798
孝順是無奈嗎 瀏覽:119
中國農民也可領退休金 瀏覽:156
低收入老人的養老如何保障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