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佛法孝順父母公婆

佛法孝順父母公婆

發布時間:2025-04-10 18:47:17

① 佛經中所闡述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和責任

佛經中所闡述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和責任
說到孝順,中國人幾乎沒有反對的。數千年來的觀念所然。在佛法中也提倡孝順。同時也提出了父母的義務。《善生經》中講述了其中的要點。

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善生。夫為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

作為父母的孩子,要做五件事情來孝順父母。

第一件:供奉無乏。

供養父母,錢財、生活物品、看護輔助等勞力,這都是供養父母的范圍。總之是令父母生活無憂。物質條件要能夠滿足。具體條件可能會因為各自的原因而不太一樣。有人富裕些,有人窮困點。看各自的客觀條件。

但是不可令父母睏乏、生活困難,這樣是不可以的。令其有基本的物質條件是最低標准。

第二件:自己做的事情要先和父母說

其實和現代講的:多溝通,意思非常相近。自己的情況、計劃、工作,有事沒事都和父母念叨一下。有重大的決定一定提前和父母說一下,講一講。並不是說讓父母替你拿主意,而是不讓父母擔憂,不讓父母難過。因為孩子有什麼事情都不跟父母說,父母是比較擔心的,而且做什麼根本不打招呼,讓父母感到被忽視,心裡自然不會愉快。有遠行,要和父母講目的地、行程什麼的。目的也是如此。

孝順其實並不是光付出財力,還要多多和父母交流。

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

父母所做的事情恭順不逆。不要反對。父母要做什麼事情,有什麼意圖,有什麼想法。這個要尊重,要恭敬,不要故意反對,非要擰著勁來。

父母親作為自己的長輩,付出了不少的辛苦,理應獲得尊重、獲得尊敬。這一點是任何形態的社會和制度公認的。

這個並不是形式上的,對父母要鞠躬,要磕頭。那未必是真的,除非父母愛好這個,就希望看這個,那倒是。真的孝順體現在行動和態度上,父母有什麼想法、愛好、願望,想做什麼事情,都是要給予足夠的尊重。

這個會讓父母很開心的。其實這就是孝順的目的

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

父母正確、正當的要求、教導不要違背。說到這一點你不得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這里談到的原則是非常恰到好處的。佛沒說父母的要求不可違背,而是在父母的要求教導之前加了一個標准。

父母有沒有可能會犯錯誤?肯定會的。否則不會出現這么一句。正確的教導,對自己有益的教導不應該違背。這個准則,無論是從佛教角度,還是普通人的角度都適用。

即便不是佛弟子,不知道佛教,這個原則也適用。普通人在社會中對那些父母正確的要求、教導,也應該不去違背,這才是孝順。

正當、正確的要求是指那些符合十善業的標準的要求和教導。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偷盜,那肯定不是什麼正當的事情。這個要求就不必「不敢違背」了。

所以從這里我們看出,真正想要孝順父母,首先自己要懂得什麼是正確、正當的,心裡有正確的標准才能有正確的選擇。

社會上的確有不太像話的父母,教導兒童乞討、偷盜、或者虐待、打罵等等。這個時候孩子不該「不敢違背」,我們也不該鼓勵其逆來順受,令父母與孩子都造惡業。

從這里如果做父母的也應該知道,隨時反思自己的要求和教導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正當。

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

父母所做的事情,如果是正當的職業、事業,是合理的,那麼就不要去障礙、去斷送掉。

貌似和上一條相差不大,上一條著重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上。這一條是反過來,孩子對待父母的事情上。標准一樣。孩子對待父母所作的正確合理的事情要支持,要盡量幫助。不可想辦法障礙,斷送掉。

那麼父母所為惡業呢?需不需要斷送?這個就要看具體的情況。還要結合個人所處的民族、風俗習慣。不可一概而論。

佛教對於孝順的概念就是如此:供養父母不能令其生活困難,有重要的事情先和父母講,多溝通。對於父母正當合理的教導、行動、事業,都要尊重順從、支持。這就是孝順。

② 聖嚴法師答:佛教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聖嚴法師在回答有關佛教是否不孝順父母的問題時指出,確實有人基於僧尼出家的行為而批評佛教,認為這是大不孝。這種觀點源於偏狹的家族觀念和宗法思想,但事實上,佛教對孝順父母的教導在經典中比比皆是。例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佛陀明確表示父母的恩情極大,即使割肉養父母也難以報答。他強調,孝順父母與供佛的福分無異。在五分律中,佛陀甚至教導羅漢弟子畢陵伽婆蹉,即使已經出家,也應盡心盡力奉養父母。
中阿含鞞婆陵耆經中講述了一位貧苦工人難提波羅因奉行佛法而選擇不出家,以奉養雙目失明的老年父母。佛教雖提倡出家離欲,但並不強制,且在戒律中規定,若父母不允許,則不能出家;若父母貧窮無人奉養,出家者仍應盡心奉養。
尼陀那捲四中亦提到,即便出家,在父母處也應供給所需。這些教導明顯表明佛教並非反孝,而是極度崇孝的。
佛教的孝道觀念超越了俗世的「無後為大」的觀念,認為孝順不僅限於今生的父母,還應擴展到過去和未來的無數父母。佛教徒應首先孝養現生父母,然後才能去布施、放生和供養三寶。
在佛教觀點中,慶祝生日實際上是不正確的想法,因為這一天是母親的難日,應當用來特別懷念父母的養育之恩,而不是為自己慶生。若父母已故,則應通過布施、放生和供養三寶來紀念,以此功德迴向父母,不僅能植福延壽,還能避免造成生命的殺戮。

③ 給父母磕頭是孝順,,應得。但父母會以為是傻的在佛法裡面,孝順是最重要的恩果。

百善孝為先,磕頭是形式,重在心孝,不惹老人生氣.佛法講因緣,孝順是最大因果,是說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能知道到哪裡去!

④ 佛教如何看待親情

1. 佛教並不強調孝道,因為這是人類添加的思想。佛教的變異導致了孝親的觀念。
2. 佛祖在開示佛教徒時,明確提出了「成住壞滅」的法理,這也意味著佛教本身受到「成住壞滅」的法則限制。因此,佛教有「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的說法。
3. 在修行佛法中,摻入親情觀念本身就是一種變異。根據輪回的觀念,你生生世世有多少父母,你能孝順得過來嗎?
4. 過去,出家人被稱為「遁入空門」,當他們的父母來到寺廟找他們時,他們稱呼父母為「施主」。這表明,真正修行的人應該看淡和放下親情,甚至要割斷親情。
5. 佛門並不否定人的親情孝道,但和尚肯定不會有親情和孝道之說。否則,建寺廟還有什麼意義呢?
6. 佛法認為慈悲比親情更偉大。

⑤ 佛法對於孝順父母怎麼講

凡事之物,人之倫常,因果中的一部分,凡世之人皆在因果之中,自然需要盡到自己作為子女所必需的義務。就像不作不食一樣。
對於父母犯下的錯,應竭力制止和彌補,這也是作為子女必須要背負的對父母的孝道,但父母也是非我之人,非我之心自然很難用我之心去感化,雖然要盡最大的努力,但他們自己選擇了錯誤的道路,而我們無法勸其回頭,其甘願墮入泥淖,也是沒辦法的事,只能隨緣。
佛教對凡世人倫綱常並無干涉,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因為你信了佛就把他們當作學生什麼的,佛教的主張僅僅是為了讓人們用健康的心態來處事罷了。

⑥ 佛陀在那部經里講過自己是如何盡孝的嗎不是地藏經,父母恩難報經這種

《長阿含經》卷11:「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CBETA, T01, no. 1, p. 71, c8-12)


《增壹阿含經》卷11〈善知識品 20〉:「世尊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雲何為二?所謂父母也。若復,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食、床蓐卧具、病瘦醫葯,即於肩上放於屎溺,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601, a11-19)


《賢愚經》卷1〈須闍提品 7〉:「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CBETA, T04, no. 202, p. 356, a27-b3)


《優婆塞戒經》卷2〈義菩薩心堅固品 9〉:「善男子!我於往昔為四事故,舍棄身命:一者、為破眾生諸煩惱故,二者、為令眾生受安樂故,三者、為自除壞貪著身故,四者、為報父母生養恩故。」(CBETA, T24, no. 1488, p. 1041, c7-10)


《優婆塞戒經》卷6〈五戒品 22〉:「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須。」(CBETA, T24, no. 1488, p. 1065, a6-9)


《增壹阿含經》卷50〈大愛道般涅盤品 52〉:「爾時,世尊告阿難、難陀、羅雲:「汝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

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從三十三天上,譬如力士屈伸臂頃來至毘舍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其中漏盡比丘皆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其不漏盡有欲比丘,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漏盡者,亦不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爾時,梵天王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將諸梵天從梵天上沒,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毘沙門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將閱叉、鬼神,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提地賴吒天王將諸干沓和,從東方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毘婁勒叉天王將諸無數拘盤荼,從南方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毘婁波叉天王將諸龍神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各各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釋提桓因、毘沙門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

佛告諸天:「止!止!天王!如來自當知時。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然諸天當知,過去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世尊皆自供養虵旬舍利。正使將來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皆自供養。以此方便,知如來應自供養,非天、龍、鬼神所及也。」」(CBETA, T02, no. 125, p. 822, c17-p. 823, a17)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報恩品 2〉:「佛告五百長者:「……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庄嚴床卧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葯,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⑦ 我的父母都過世了,我想盡孝道,用佛法怎麼做

作為兒女,最大的孝順就是活著的時候聽話恭敬贍養,死去後兒女能夠依據佛法進行多回方面的超度。

可以答通過念佛念經念咒,供養放生加持等等方式進行超度。
看您自己的發心和條件了。
我父母也都去世了,我學佛後,經常做以上的事情超度他們。
如果您不會,可以追問。我具體根據您的問題進行解釋。

念經可以念地藏經,金剛經,寶篋印經等等。
念佛就是念那摩阿彌陀佛,反復的念,非常殊勝,每天多念將來自己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來接引往生極樂的。
念咒就是寶篋印咒,佛頂尊勝陀羅尼,大隨求咒等等超度力量強大的咒。
再有就是去寺院花錢供養僧人飲食,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供養三寶得福無量。

閱讀全文

與佛法孝順父母公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腹泄 瀏覽:216
補交養老保險死亡怎麼算 瀏覽:549
重慶長壽石回 瀏覽:757
80歲老人聽的歌 瀏覽:200
上海入職體檢費多少 瀏覽:889
市內養老院醫養結合多少錢 瀏覽:693
養生行業要怎麼做 瀏覽:754
新鄉市補交養老保險 瀏覽:424
老年人腦供血不足 瀏覽:105
當兵體檢中途准備什麼 瀏覽:548
瓊海老年人過冬 瀏覽:81
營力養老院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188
寫父母的愛作文開頭結尾怎麼寫 瀏覽:430
老人家經常自言自語老是想起以前的事 瀏覽:831
老年痴呆症比例 瀏覽:486
為什麼體檢不能吃蛋奶 瀏覽:994
去敬老院與老人交談什麼 瀏覽:745
廣東省養老金參保政策有變 瀏覽:790
怎麼跟女方父母聊家長 瀏覽:593
老年痴呆能服富馬酸喹硫平片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