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隸書書法

重陽節隸書書法

發布時間:2025-04-10 08:55:51

A.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

隸書的發展由最早刻畫在龜甲骨上的甲骨文開始,書法也隨著社會歷史 文化 的發展而變化著秦漢時期的大篆、小篆,隸書恰在秦漢交替這一時期出現了,在當時又被稱為八分。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 重陽節 書法作品隸書,希望你們喜歡。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欣賞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1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2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3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4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5

清代隸書的藝術特色

清代隸書鼎盛、名家輩出的原因是什麼呢?從社會狀況來看,清代政冶極不 清明 。清初讀書人為避“文字獄”,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據領域。當然,由於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為金石考據的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清代學人治學態度嚴謹,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清代考據學得到空前發展,本不為人所重的殘碑、斷紙,竟成了考據學家尋覓的瑰寶。清代學者尤重漢隸的研究,如萬授一的《分隸偶存》、桂馥的《說隸》、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顧炎武的《金石文字記》等,給清代隸書的繁榮昌盛提供了學理上的客觀條件.使有清一代隸書家得以對傳統隸書進行符合漢字構架的局部改良,從而大大提高了清隸的藝術表現力。

從對姐妹藝術的吸取方面來看,將篆刻的若干長處有機地移到隸書的實踐中,從而使書法具有“金石味”,以豐富隸書的表現力,這一點鄧石如做得很典型。正如魏錫曾所著《績語堂論印匯錄》中指出的:“若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隸書大家鄧石如擅篆刻;同樣,隸書大家金吉金亦擅篆刻,伊墨卿、陳曼生、何紹基、吳苦鐵等清代隸書大家,皆擅篆刻。可以不誇張地說,篆刻拓展了清隸的藝術魅力。

從寬泛吸收其他書體優點來看,清隸的營養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隸書家遠紹漢隸,對漢碑碑額及碑陰的研習頗見功力。書法賴以存“形”的核心點是抽象,具有表現為時間序列和線性構架的本體規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約簡性。漢隸碑額或碑陰亦具這些屬性。這些碑額或碑陰給清代隸書家的啟迪是明顯的。除了這些碑額或碑陰以外,清代隸書家對魏晉南北朝碑如《範式》、《李仲璇》等也認真臨寫,當然對詔版、磚文、鏡銘也注意取法。正是這樣,使清隸打破了傳統隸書與其他書體的界限,體現出清代隸書家與時俱進、與時俱新的發展理念。清初隸書成就最高的鄭谷口,以草法入隸,其隸書被包慎伯列為“逸品上”;博誦經史、蘊蓄閎深的大學人、大詞人朱彝尊以歐法入隸,“筆意秀勁,韻致超逸”(《桐蔭論畫》句)。此外,金吉金以吳碑入隸,伊墨卿以魯公楷法人隸……都使隸書呈現出各自的審美取向。這種以正、草、篆籀入隸,動、靜相整合的隸書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隸“放意自得”和“心手達情”的時代特色,從而使清隸在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層面的張力都得到了顯著加強.構成了隸書發展史上一座令人矚目的高峰。

從清隸書家所用的工具觀之,亦有長於前輩書家之處。中國文房四寶史告訴我們:宋代以前,總的來說用硬毫筆者佔大多數;明代開始,用軟毫的才逐漸多起來;具體地說,明以後至清代,羊毫被廣泛使用。《頻羅庵書畫跋》雲:“筆要軟,軟而遒;筆頭要長,長則靈。”長鋒羊毫有如下特點:一、便於儲墨並且儲墨量大;二、八面出鋒的旋轉餘地大,適於隸書特色之筆——“燕尾”筆法的運作。讀鄧石如隸書,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長鋒羊毫的這些特點。

從與時俱進、與時俱新的角度看,清隸具有抒發性靈、解放思想、師漢隸但不為漢隸所束縛的與時俱進、與時俱新的特色,用石濤的話說,就是勇於“借古以開今”。如張文魚的飛白體隸書,趙之謙的魏碑體隸書,均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充分表現了他們良好的修養、上乘的品格、闊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劉熙載《藝概·書概》句)

從墨色上看,清隸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從何來?活從善於用水來。何紹基、趙之謙、吳苦鐵等皆為用墨高手,其漲而不爛、潤枯相間的施水帶墨法,使墨色在隸書中充分地表現了藝術魅力。書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書法形象的情感釀造,卻是“意”。清代隸書高手在“水”這個材料上用盡了心思,充分發掘了墨色的藝術表現力,故清隸在用“水”上給來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理論思考點和實踐操作點。

清代碑學的先導是清隸的強勁發展。清初帖學壟斷,書風單一。由於歷史性的文化積習的壓力,使書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長途中艱難地跋涉著。最為明顯的是,帖的巧美導致了“館閣體”對清初書法的侵蝕,從而形成了頹弱的格調低下的局面。清初和這—局面分庭抗禮的關鍵書體,就是隸書。清隸不僅為碑學在清代的發展開了頭,而且清隸始終伴隨著有清三百年書法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著。

B. 求圖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隸書作品

《九月九日憶抄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廣泛為人們傳誦。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你去這里看圖片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51bb01000clq.html

C. 楷書之祖是誰

和草書一樣,楷書最初也是隸書的一種變體,其目的是為了書寫的方便。但是與草書不同,楷書在取掉了蠶頭燕尾的書寫方式之後,沒有向更加自由的連筆方向發展,而是向更加規則的法度方向演變。它不僅建立了橫平豎直的書寫原則,而且把隸書的扁平發展為正方,從而徹底確立了漢字的字形。

楷書之「楷」,有楷模、典範的意思,楷書被稱之為「真書」、「正書」,意為真正的書寫方式。楷書是中國文化中使用頻率最高、普及面最廣也最為實用的書體。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楷書橫平豎直,筆畫方方正正,不僅使其成為後世書法入門者的必修功課,而且其本身又有著整一和諧、堂正端莊的審美效果。楷帖萌生於西漢時期。先是作為隸書的變體和輔助形式而出現的。這個時期的楷書還沒有完全擺脫隸書的原有形式,而只是為了便於書寫而在筆畫上漸為平直、在字體上漸為方正而已。與草書相比,楷書不僅簡便易寫,而且容易辨認,於是逐漸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到了漢末魏初,雖然正式的碑文還是用隸書撰寫,但在書意中已夾雜楷書的痕跡了。魏國開國之初有《上尊號奏》和《受禪表》兩大碑刻,內容一為群臣奏請曹丕接受皇帝的稱號。一是記錄漢獻帝禪位於曹丕之事,相傳均為鍾繇所寫。兩碑均為隸書,但其字形已趨於方形,字勢也向墓田丙舍帖(楷書)縱向發展,如果去掉字中的波磔,就與楷書相當接近了。因此,在中國書法藝太史上,三國時期一般被視為由隸入楷的一個過渡時期。而為楷書的定形做出巨大貢獻的書法家是鍾繇,他也因此被後世譽為「正書之祖」。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是漢末魏初聲名顯赫的朝廷重臣,在輔佐漢獻帝、曹操、曹丕、曹睿執政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曹操曾經委託鍾繇經營關中事務,經鍾繇的治理,長安一帶出現了繁榮景象。「官渡之戰」前,鍾繇自關中給曹操送去戰馬一千匹,助曹操得勝,因此曹操信中稱許鍾繇:「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將鍾繇之功與蕭何相比,可見曹操對鍾繇評價之高。鍾繇後來又率軍平定了陽匈奴之亂和河東衛固、張晟之亂,穩定了當地的局勢。董卓火燒洛陽後,京城人煙稀少,鍾繇從關中遷去一部分人口入京,充實了凋敝的洛陽。因為鍾繇的精明干練,曹操推薦其為前軍師,任魏大理和相國。曹丕也與鍾繇的交往甚密、情誼深厚,曾送給他一隻能同時烹煮五味菜餚的「五熟釜」,釜上刻有頌贊鍾繇的銘文。有一年重陽節,曹丕還送鍾繇菊花,並在《與鍾繇九日送菊書》中說:「歲往月一,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魏明帝曹睿即位後,封鍾繇為太傅,因此鍾繇還有「鍾太傅」別稱。當時因其年事已高,魏明帝特命人抬上殿,免去跪拜之禮。80歲時,鍾繇因病逝世,魏明帝身著白孝親臨鍾門吊喪,並封謚他為成侯。

鍾繇在書法上造詣非凡,他擅長的書體是楷書、隸書和行書。其書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布局疏朗自然,看似敦厚溫柔,實則秀藏其中。他把漢楷中簡寫的方正平直筆畫部分集中起來,以橫、捺代替隸書中的「蠶頭燕尾」,把篆書、草書中的圓轉筆法引用過來,形成了「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的楷書,大大減少了隸書的波磔之勢,改變了隸書扁平的體勢和行窄字寬的布局,體勢微扁,行間茂密,點畫厚重,筆法清勁,淳古簡靜,盡管微存隸意,卻蘊含一種自然質朴的意味,彰顯了其書體的獨特風格。而以自然狀書勢,在書法藝術中追求自然美,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美學范疇。如《宣示表》字體端正古雅,而元代陸行直看了鍾繇《薦季直表》後說:「高古純朴,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這種定型化的新書體,很快在魏晉時期推廣開來。南北朝的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評價鍾繇書法「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行間茂密」;梁武帝蕭衍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認為鍾繇書法蘊涵「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之「十二意」;明代岑宗旦在《書品》中說「繇書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清人劉熙載在《書概》中說鍾繇書法「大巧若拙,後人莫及」。正因為他將楷書中的簡易成分集中起來,打破了隸書中的常規,變隸書平扁成楷書的方正,所以鍾繇成了「楷書之祖」,並與略後時期的王羲之合稱為「鍾王」。

而鍾繇能成為楷書之祖是與他的勤學苦練分不開的。為求書法真技,他心摹手追,精思書學30年,幾近成痴。在抱犢山中跟東漢書法家劉德升勤奮學書,「六十年未嘗窺戶」。平常日子裡,白天寫,晚上練,所住之處的牆上到處都是他的筆跡。「坐與人語,以指就座邊數步之地書之,卧則書於寢具,具為之穿。」跟人談話時,也要一邊談話一邊在地上寫字,晚上就以指代筆,在被上畫來畫去練字,日久竟將衾褥劃破。可見其矢志專一的刻苦精神。據西晉虞喜《志林》記載,一次,他在韋誕家中看見一篇蔡邕寫的筆法秘訣《筆勢》,便想借來一讀,韋誕卻不借。苦求不得,鍾繇急恨交加,忽然捶胸吐血,大鬧三日,終於昏厥而奄奄一息。幸虧曹操拿五靈丹救他才倖免於難。等到韋誕死後,鍾繇晚上掘開其墓,找到那篇文章,因而領悟到「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書法之精髓,從此書藝精進高渺,幽深無際。當然,這只是後人的穿鑿附會,事實上,韋誕死於253年,晚於鍾繇去世23年,而蔡邕是曹操的朋友,鍾繇是曹操的心腹,向蔡邕學習書法易如反掌,何必用盜墓這種有失體統的手段。所以,盜取《筆勢》一說純屬虛構。但它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鍾繇苦學精研書法的精神。

鍾繇對弟子門生也同樣要求嚴格。鍾繇的弟子宋翼因學書成效不大,被鍾繇當面怒斥,宋翼三年不敢面見老師,在家中勤學苦練,終學有所成,名震一時。鍾繇也苦口婆心、百般勸誡兒子鍾會,鍾會最後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並和父親並稱為「大小鍾」。

正是因為鍾繇師從名家,學習篆、隸、行等書體的筆法,博取諸家之長,兼善各體之優,遂成漢魏期間獨樹一幟的楷體風貌。其真跡到唐時已亡佚。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宋代刻帖中保存下來的。代表作有《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等。晉室東渡時,王導曾將鍾繇的楷書代表作《宣示表》縫入衣帶中帶走,後來傳給了王羲之。現在流傳下來的是王羲之的臨摹本,真跡已不復存世。

鍾繇創造的楷體書法,風靡魏晉,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歷代書法家莫不從鍾體中汲取養分,比如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宋朝的蔡襄、黃庭堅,以及後來的趙孟頫、文徵明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鍾繇的影響,並加以融合創造,又別開一代新風。

鍾繇書論較零碎,散見於逃兵中世文集中。劉熙載《藝概·書概》雲:「鍾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苑菁華》也記載有鍾繇意思相近的話:「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以天地、天人來論述書法藝術,指書法藝術中存在的自然之氣,認為書者如能把對自然奧妙的領悟運用於書法創作中,就可以達到出神入化、賦造化之靈於筆端的境界。正因這種藝術創作與大自然之鍾靈毓秀氣脈相通,故謂「非凡庸所知」。實際上,這種看法主要指書體的自然流麗、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為。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於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和流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根據鍾繇在書法藝術史上的貢獻,書法界將他列入中國十大書法家之列。

D. 重陽節快樂的隸書寫法

重陽節快樂的隸書寫法如圖所示:

重陽節來歷: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在仙鶴指引下,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4)重陽節隸書書法擴展閱讀:

重陽節飲食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2、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3、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糍耙分為軟甜、硬咸兩種。其做法是將洗凈的糯米下到開水鍋里,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里搗爛,揉搓成團即可。

E. 重陽節七個字的隸書對聯

登高喜度老年節
賞秋暢飲菊花酒

F. 重陽佳節意休休——元明清詠重陽節詩詞賞析

重陽佳節意休休

——元明清詠重陽節詩詞賞析

王傳學

宋代以後的歷朝各代,重陽節仍然是重要節日,許多詩人留下了詠重陽節的傑出篇章。

元代詞人段克己的《滿江紅》,以花喻人,借物抒情:

雨後荒園,群卉盡、律殘無射。疏籬下,此花能保,英英鮮質。盈把足娛陶令意,夕餐誰似三閭潔?到而今、狼藉委蒼苔,無人惜。

        堂上客,須空白。都無語,懷疇昔。恨因循過了,重陽佳節。颯颯涼風吹汝急,汝身孤特應難立。謾臨風、三嗅繞芳叢,歌還泣。

段克己(公元1196—1254年)字復之,號遯庵,別號菊庄。金末元初文學家。早年與弟成己並負才名,趙秉文目之為「二妙」。金亡不仕,與成己避居龍門山,時人贊為「儒林標榜」。著有《二妙集》八卷(與成己合集),吳澄為之序雲:「河東二段先生,心廣而識超,氣盛而才雄」,「蓋陶之達,杜之憂,兼而有之者也。」詞存集中。

金朝末年,政治衰敗,社會動亂。詞人懷著對金王朝的愚忠,既悲悼它的崩潰,又深感生不逢時,無力回天。於是寄情於歲晚菊花,意在喻人,聊以自勉。

開頭三句,首先展現了一幅秋天雨後的荒園圖。「律殘無射(yè)」,點明時值九月,此時的荒園秋風蕭瑟,秋雨無情,百花為之凋零,荒園雜草叢生。全詞以此開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詞人悲涼凄苦的情懷,又使人自然聯想到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像凜冽的秋風襲向詞人的心頭。這幾句,不僅交代了花的生活環境,也為全詞定下了凄清的基調。接下來,輕輕一轉,寫初開菊花的鮮嫩可愛。這和「雨後荒園」的環境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時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隱含著歲月無情的擔憂。細細品味,詞人正是借花寫人,表達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潔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勢逼人的憂慮。接下來「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愛菊的陶淵明和屈原,陶淵明、屈原生活的年代離詞人已遠,可是他們與詞人所處的政治環境卻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沒有屈從於嚴酷形勢的壓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險惡的現實,為後世留下了千古英名。這里,詞人顯然是以他們高潔的情操來激勵自己,來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上片最後三句忽又一收,由懷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現實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時。綜觀上片,處 處寫菊花,但卻無處不寄寓著詞人的身世之感。

下片由花寫到人,詞人首先哀嘆歲月匆匆,少年書生已成白發衰翁。往事如煙,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對已逝歲月的追懷。以下幾句便以無限悵惘的心情追懷疇昔,通過極朴實的語言,表達了自己難以言傳的苦衷,使人覺得凄婉悲愴。「颯颯涼風吹汝急」包含著對世事變遷的慨嘆、時不我待的哀惋、憐花惜人的深情。全詞至此,菊花的高潔品性與詞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與詞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為一體。「謾臨風、三嗅繞芳叢,歌還泣」,寫得纏綿幽深。詞人徘徊於花叢之中,顧花懷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憂傷之情表露無遺。「歌還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動於中發之於外,長歌當哭,更覺余情不盡。

通觀全篇,以花寫人,借物言情,花與人渾然一體,含蓄蘊藉,一往情深。

元代散曲家盧摯的《沉醉東風·重九》,抒寫了孤寂之感: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紅葉:化用唐代紅葉題詩配佳偶的傳說。傳說某宮女題詩在紅葉上,投入御溝,隨水流出宮外,被某士子拾得,後巧結良緣。

白衣送酒:指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僕人在重陽節給在籬邊賞菊的陶淵明送酒事。

重九,即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其時正當暮秋季節,天高氣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獨特的佳處,然而又帶點衰瘋的氣象。作者面對此時此景,心生悲涼之感。

題詩在紅葉上讓它帶著情意隨御溝的流水飄走,觀賞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樓上。開頭兩句借紅葉題詩的典故,寫出自己難於言說的情感無人可訴,只得借重陽賞菊一醉方休。接下來寫萬里長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遠山變得狹長而顯清瘦,暮秋時節到處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敗的楊柳,寒秋的鳴蟬,天地間一片哀愁。作者選用紅葉、黃花、長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蟬這些凄清的意象,營造了暮秋蕭瑟、冷清的意境。最後借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的典故,感嘆重陽節,無人肯送酒來和自己一起解憂。表達了作者在重陽佳節,面對衰柳寒蟬的滿目秋景,卻無人作陪的哀愁。

元代散曲家張可久的《折桂令·九日》,抒遲暮思歸之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對青山強整烏紗: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晉桓溫於九月九日在龍山宴客,風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為意。

這首小令既寫「重陽」的美好,更寫了遊子的愁腸。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同時萬物也開始蕭疏。大雁南歸,更易引發遊子思鄉。秋野豐美多姿,而秋景卻最令遊子淚下神傷,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

前三句:「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說,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帽,歸雁橫越秋空,睏倦的遊子思念故鄉。這是詩人登高時所見之景,「秋」「歸雁」之意象傳達出睏倦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作者的一生是在時隱時仕、輾轉下僚中度過的。此時,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厭倦官場的傾軋,望著南歸的大雁,內心感到無限惆悵。

接下來,「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三句,詩人由寫眼前景轉為對昔日生活的回憶,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詩人憶往昔歡樂生活時濃縮而成的意象。這里化用了宋代詞人晏幾道《鷓鴣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拼卻醉顏紅」,寫盡了宴客場景的繁華熱鬧。昔日官場生活,翠袖殷勤勸酒,金杯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是多麼熱鬧,這里用的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反襯之法,與前面的「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凸現詩人此時的孤寂心境。

七八兩句:「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化用了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的詩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由於添加了「西風白發」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勝一籌;同時,倒裝加對偶的句式,韻律和諧,也可以看出詩人的匠心。這也是這首曲中的名句,是詩人有感於眼前之景,有思於今非昔比的境況而發出的深沉感慨:西風吹著滿頭白發,突然省悟到,人終有衰老之時,花亦有凋零之日,面對已凋謝的黃花,連蜂蝶都要發愁,何況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遊子不要留戀他鄉。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這里又化用宋代詞人秦觀《滿庭芳》的詩句「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詩人在此以景結情,寫出眼前的凄涼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只遠飛的寒鴉。這是景語,又是情語;這既是實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寫照。蒼涼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詩人漂泊無依的情懷,倦客之心、思鄉之情溢於筆端。

綜觀全曲,一個「思」字貫穿全篇。詩人由眼前實景寫起,觸景生情,憶往昔歡樂事,更添此刻思鄉之愁,最後,以景結鴉。

明代詩人文森的《九日》,思鄉情濃: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文森(公元1462—1525年)字宗嚴、明代詩人。歷任御史、南京太僕寺少卿。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進為右僉都御史。有《中丞集》。

首聯寫離家時久,心情沉重。三年過去,庭院里的菊花依舊在重陽盛開,可惜詩人此時仍身在異鄉為異客。頷聯寫對菊飲酒,思鄉情濃。詩人沒想到重陽節只能獨自飲酒,於是就把這里的菊花當作故鄉的菊花,對著菊花把盞,就像是回到了故鄉。把思鄉之情表現得更加濃郁。頸聯描繪遠景,借景抒情。廣袤的原野一望無際,天際的白雲和遠方的樹林融為一色;天氣寒冷,南飛的大雁正聚集在河灘上休憩。詩人借空曠蕭索的環境與自由南飛的大雁,表達思鄉而不得返鄉的孤獨愁苦之情。尾聯寫重陽之時獨自登高,心中感慨萬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獨看不到故鄉的蹤影。

沈德潛評價此詩:「語不必深,自然蘊藉。」此詩的語言自然、樸素,如首聯「三載」,「不在家」等,用語淺顯、直白。而思鄉之情含蓄蘊藉。尾聯以「京華」代指家鄉,以「無限意」表達心中的萬千感慨,不直言吐露思家的悲切,但思鄉之情已不言而明。

明代詩人李東陽的《九日渡江》,抒發了歸鄉的喜悅之情:

秋風江口聽鳴榔,遠客歸心正渺茫。

萬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

煙中樹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繞建康。

直過真州更東下,夜深燈影宿維揚。

李東陽(公元1447—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以禮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後進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以台閣大臣主持文壇數十年,其為詩文典雅工麗,為首形成「茶陵詩派」。兼善書法,於篆隸造詣尤高。所著有《懷麓堂集》100卷、《懷麓堂詩話》1卷,又有《燕對錄》、《東祀錄》等

這是詩人於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主持應天(今南京)鄉試時所作。時詩人在鄉試放榜後,從南京渡江經揚州北上,恰值重陽,佳節思親,因有此詩。

首聯交代渡江時令、心境和景色。秋風拂衣,船工鳴榔,遠客思歸,都在寥寥十四字中狀寫出來。頷聯是流傳萬口的名句,它以萬里長江之永恆,反襯百年人生之短暫,因景生情,寓情於景,有不盡天地悠悠之感,萬期須臾之悲,涵蓋極大,感慨無端,耐人咀嚼。頸聯由前半幅重點寫「九日」,轉入重點寫「渡江」,由近及遠,富有層次感。籠罩在輕煙薄霧中的瓜步山,好像漂浮在江面上;那龍盤虎踞的鍾山,環繞著閱盡六代興亡的建康,氣象開闊,筆勢挺拔,讓讀者很好地領略到長江兩岸的形勝。尾聯寫舟行如飛,很快過了真州,又在萬家燈火中到了揚州。四句中用了瓜步、建康、真州、維揚四個地名,而又流轉自如毫無板滯之感,使人很容易聯想到杜甫也寫北歸之喜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詩句。抒發了歸鄉的喜悅之情。

明代詩人顧炎武的《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表露了亡國之痛: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顧炎武(公元1613—1682年),本名絳,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佣。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他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朴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到了重陽節這一天,詩人似乎突然發現已經到了晚秋時節,不免感到心驚。想到與好友王處士天各一方,只能遙相矚望,離別思念的情懷唯有靠濁酒排遣,憂愁中滿目都是叢生的菊花。詩人感嘆道:且把自己這一腔報國的忠肝義膽留存給蒼天大地,讓故國的江山見證我斑白的鬢角吧。多謝承蒙你千里之外的關懷詢問,我是一個亡國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樣,已經無家可歸了。

王處士,名煒暨,是詩人的好友。此詩寫出了他們雖天涯淪落,卻肝膽相照的的友情,寫得沉著深摯。這是一首酬答詩,但與一般應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寫離情別愫之中,又交織著對國家興亡的深沉感慨,而這兩種情感卻是如此有機地熔鑄在一起。整首詩蒼涼沉鬱,情切意深,表達了詩人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頗能打動讀者的心弦。

明代詩人王燦的《客中九日》,表達了思鄉懷親之情:

細雨成陰近夕陽,

湖邊飛閣照寒塘。

黃花應笑關山客,

每歲登高在異鄉。

客中九日:指寄寓他鄉過重陽節。細雨夕陽,飛閣寒塘,渲染晚秋景象,詩人觸景生情,引出重陽思鄉之情。第三句的「笑」字運用得非常巧妙。黃花笑關山客在家人團聚齊登高的重陽日,卻獨自在異鄉登高,運用擬人手法,賦予黃花以人的情感。此句從黃花的視角看關山客,反映了詩人一種無可奈何、遠涉關山、離鄉在外的孤寂心情,以「輕松」筆調巧妙地寫出思鄉懷親之情。

此詩通過寫獨自在異鄉登高,表達了詩人思鄉懷親之情。全詩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前兩句先是以細膩的描寫點出了重陽節的景象,「細雨」、「陰雲」、「寒塘」、「夕陽」、「飛閣」,境界迷茫卻不盡孤寂;後兩句寫異鄉登高滿目黃花,讓人生出淡淡的鄉愁,將景與情交融為一體。

明代詩人王瓊的《九日登長城關樓》,抒寫了邊關豪情:

危樓百尺跨長城,

雉堞秋高氣肅清。

絕塞平川開塹壘,

排空斥堠揚旗旌。

已聞胡出河南境,

不用兵屯細柳營。

極喜御戎全上策,

倚欄長嘯晚煙橫。

王瓊(公元1459—1532年),明朝重臣,著名軍事將領。歷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個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之官,直做到戶部、兵部和吏部尚書一品大員。被譽為才高正直,辦事認真,屢建功勛。王瓊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稱贊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亂;三是總制西北邊防。因此,歷史上稱他和於謙、張居正為明代三重臣。

長城關:又稱「邊防東關門」,位於花馬池新城(今寧夏鹽池縣城)北門外六十步。關上建有關樓,高聳雄偉,上書「深溝高壘」、「朔方天塹」、「北門鎖鑰」、「防胡大塹」等字。登臨遠眺,朔方形勝,畢呈於下。

「不用兵屯細柳營」:細柳營,是指西漢周亞夫當年駐扎在細柳的部隊。漢文帝年間匈奴侵犯大漢,漢文帝命周亞夫駐扎在細柳(今咸陽市西南),由於周亞夫治軍有方,最後贏取了勝利,所以他的部隊成為細柳營。此句是說有了河東牆的深溝高壘和高聳雄偉的長城關,可以少養兵丁,節省開支,以逸待勞,強化邊防。

自嘉靖七年至十年的四年中,從延綏到寧夏,直至河西走廊嘉峪關外,所謂明代「三邊」數千里邊防,統歸王瓊總制。王瓊在靈州、花馬池等地留下了足跡和詩文,他的詩反映出明代邊防的嚴酷現實和他忠於國事、勤勞為政的可貴精神。

這是一首由修築長城的將領寫的長城詩。長城關氣勢雄偉,登高遠眺,朔方形勢盡現眼底。此詩描寫詩人重陽節登上長城關樓時所見的雄闊景色,並以聽到敵軍已撤出黃河以南地區,軍中不用再戒備森嚴的消息,來襯托修築長城的作用和意義。全詩洋溢著豪邁興奮的感情,這在眾多的長城詩中並不多見。

明代詩人石茂華的《九月九日登長城關》,表現了戍邊將士立志保家衛國的情懷:

朔風萬里入衣多,

嘹嚦寒空一雁過。

魚澤灘頭嘶獵馬,

省嵬城畔看黃河。

香醪欲醉茱萸節,

壯志還為出塞歌。

騁望因高雲外盡,

鄉關回首愧煙蘿。

石茂華(公元1521—1583年)字君采,號毅庵。明中期大臣。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山西。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此間,他數次平息了內外的兵亂,受到朝廷褒獎。後升任兵部尚書,掌南京都察院事。在巡察陝西、甘肅地區時,正值這里大飢荒,他奏准朝廷,蠲免徭賦,開倉救災,因操勞成疾,嘔血身亡。

這首詩選自《萬曆固原州志》。此詩是詩人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長城關時所作。

省嵬城:西夏城名。據《朔方道志》載:「省嵬山,在郡(指寧夏城)東北一百四十里黃河東岸,舊有省嵬城,橫枕河濱,為防禦要地,今屬套地內。」省嵬城在今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廟台鄉省嵬村,東距黃河約10公里。

詩的前兩聯描寫了邊塞的蒼涼風光:朔風萬里,長空孤雁,獵馬在魚澤灘頭嘶鳴,黃河從省嵬城畔流過。後兩聯寫戍邊將士的情懷:他們在重陽節飲酒欲醉,滿懷壯志唱著出塞歌。極目遠望高天雲外盡頭的故鄉,表示絕不辜負鄉親們的重託。

全詩以景襯情,表現了戍邊將士立志保家衛國、不負鄉親重託的高尚情懷。

明代詩人姜塘的《摘星樓九日登臨》,登樓攬勝,追思先賢:

重陽佳節意休休,

與客攜壺共上樓。

滿目山河增感慨,

一時風景寄遨遊。

武公不但歌淇澳,

賢女猶能唁衛侯。

更有三仁忠與孝,

高名千古出人頭。

摘星樓:樓名。傳說為商紂王所建,極高峻。又名妲已台。在河南省淇縣(朝歌)城西北隅,高十三米,面積為1500平方米的土台。相傳殷紂王在上面建一摘星樓而聞名。所謂摘星樓,言其極高,站在上邊能伸手摘下星星。後為紀念比干被紂王摘心而改為摘心台。

前四句寫登樓所見。時遇重陽佳節,詩人悠閑地與客人攜酒登上摘星樓。放眼壯麗山河,心生無限感慨。滿目深秋風景,引發思緒遨遊。

後四句寫登樓所思,憶朝歌名人。詩人所憶不但有被《詩經·淇奧》歌詠的衛武公;還有作《載馳》一詩,詩中載有「唁衛侯」情節的「賢女」許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贊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表達了詩人對前賢的仰慕之情。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採桑子·九日》,抒寫了邊塞秋景和旅人秋思: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納蘭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首《採桑子》卻寫得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寥寥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片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回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系起來,相思變得像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片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彷彿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能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怎麼能不消魂?

清代詩人沈輅《九日登高台寺》,寫出了游寺的雅興:

萬里秋光客興賒,

同人九日惜年華。

台高不盡看楓葉,

院凈何須坐菊花。

對酒披襟形獨放,

憑風落帽笑誰加。

詩成合座皆珠玉,

歸去遲遲滿落霞。

這首詩選自《乾隆寧夏府志》。高台寺,系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在都城興慶府(今銀川市)東15里處的黃河岸畔興建的規模宏大的佛教寺廟群。舊址在今銀川市東郊紅花鄉高台寺村。

時值重陽節,秋高氣爽,詩人與朋友趁著這好時光,興致勃勃地來登高台寺。站在高台上,滿眼看不盡楓葉一片,庭院清靜,何須在菊花叢中設宴。朋友們端著酒杯,披著衣衫,不受拘束,率性而為。

任憑大風吹落帽子,又有誰會嘲笑呢。(《晉書·孟嘉傳》:孟嘉在大宴中因風吹落帽而依然風度翩翩,當人們嘲諷他時,又能從容應對使四座嘆服。)在座的都是氣度寬宏,風流倜儻,瀟灑儒雅的士人,滿座寫的詩都是美如珍珠美玉的佳作。大家飲酒賦詩,都遲遲不願離去,直到落霞滿天。

這首詩寫詩人與朋友們在重陽節登高台寺賞景、宴飲、賦詩,盡興遊玩的情形,寫景壯闊,興致盎然,顯示了士大夫秋遊的雅興。

清代詩人妙信的《九日酬諸子》,表現了重陽節與朋友們相聚的情致:

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

遠天連樹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

諸君才絕世,獨步許誰強。

妙信,字山愚,號詩禪,清代江南鎮江瓜州僧。是清代著名詩僧。其詩清新雅緻,講求意境,詩名頗高.

重陽節,詩人邀請朋友們到自己隱修的簡陋的寺庵,來飲酒觀賞菊花。"東籬約"典出東晉陶淵明詩「採菊東籬下」。時值深秋,遠方的樹梢連著天際,月亮升得很高,天氣很清涼,身上的衣服顯得單薄了。和朋友分別已經一年了,轉眼已到重陽節,已是降霜的季節。各位朋友都是冠絕當代,舉世無雙的傑出人材,還有誰能比你們強呢。

詩人於重陽日寫詩酬答朋友們,表示自己對朋友情誼的重視。重陽佳節,飲酒賞花,正是傾訴友情、吟詩作樂的好時光。這首詩便是描繪這樣的場面。詩寫得很細膩,很流暢,也很有情致。

清代詩人秋瑾的《九日感賦》,表現了濃郁的思鄉之情:

百結愁腸郁不開,

此生惆悵異鄉來。

思親堂上茱初插,

憶妹窗前句乍裁。

對菊難逢元亮酒,

登樓愧乏仲宣才。

良時佳節成辜負,

舊日歡場半是苔。

登樓愧乏仲宣才:仲宣,東漢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他出身士族大家庭,年輕就很有名。因為長安戰亂,避難荊州依附劉表,未被重用,後歸曹操。王粲在荊州時,登當陽城樓作《登樓賦》,賦中抒寫了自己久困他鄉,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思鄉情緒。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樣的才能。

詩人懷著惆悵的心情來到了異鄉,心中的愁腸百繞千結陰郁不開。重陽節這天,詩人剛剛在堂上插上茱萸,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回憶起與妹妹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於是在窗前寫起思念妹妹的詩來。詩人面對盛開的秋菊,覺得在孤寂中難於飲到陶淵明喝的美酒;登上高樓,慚愧缺少王粲那樣的才能。詩人感嘆:美好的時光中,佳節枉被辜負了。那過去歡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無人了。

此詩是詩人1896年婚後初來湘潭不久而作。秋瑾遠嫁他鄉,離開了親人,在佳節之時,心情格外苦悶。九月九日她在堂上插上了茱萸,在窗下提筆給妹妹寫詩;她對菊遣悶飲酒,登樓遠望故居。但這一切都使她因更加懷念當初的歡樂生活,而愁腸「郁不開」了。詩表現了秋瑾初嫁後濃濃的思鄉之情。

G. 繁體字古詩書法作品

以下是繁體字古詩書法作品:

以上是《登黃鶴雀樓》隸書書法作品。

(7)重陽節隸書書法擴展閱讀:

北宋-歐陽修《玉樓春》:樽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唐-李商隱《八言絕句》: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瑩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唐-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李商隱《二月二》: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隸書書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休金交了15年可以拿錢嗎 瀏覽:939
養生買什麼樣的黑芝麻糊好 瀏覽:453
關於孝敬父母的成語加解釋 瀏覽:759
廣東中考體檢查什麼 瀏覽:369
和老年人互動的主持稿 瀏覽:809
鄉鎮出席省先進敬老院事跡 瀏覽:913
孫女太孝順 瀏覽:883
湖北養老保險用哪個軟體人臉識別 瀏覽:426
50歲男頭疼 瀏覽:543
中國皇帝斷命為什麼日本皇帝長壽 瀏覽:704
哪些情況下能拒絕贍養老人 瀏覽:208
老年人吃什麼含鋅高 瀏覽:8
廣州婦科體檢項目哪個醫院好 瀏覽:650
齊齊哈爾老年大學的學費是多少錢 瀏覽:414
提前退休自己繳納社保 瀏覽:555
孝敬鎮副鎮長 瀏覽:911
老年人腳腫發涼怎麼回事 瀏覽:236
有哪些是好的養老項目 瀏覽:720
2018年企業退休金最新消息 瀏覽:886
孝敬老人的感人音樂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