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00字的重陽節感言,有人知道嗎
寫作思路:確立中心,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後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
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希望這種傳統的節日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
㈡ 重陽節的常識
1.重陽節的知識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拆物橋(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螞跡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2.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1。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
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的幾十萬棵黃櫨變成一片徘紅,將西山裝點得分外美麗,別有風情。
漫山遍野,猶似披上了一件紅色的盛裝。 幾個親朋好友,三五結伴同登西山看紅葉已成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
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贊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
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斗艷,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 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
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里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3。
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
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
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旅猛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葯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葯用價值,並開始種植。
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
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闔家團圓的願望。
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葯材使用了。
現在這一風俗已很少見了。 5。
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
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
」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3.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 「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於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溫度和濕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製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4.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
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
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 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
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
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 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5.重陽節吃什麼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6.重陽節知識問答題 急
1.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答:登高節
2.除了登高還含有什麼意思 答:思念親人
3.為什麼叫重陽 答:古人把九叫「陽數」,農歷九月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
4.關於重陽節起源和什麼教派有淵源 答:道教
5.重陽節的傳說發生在什麼時期 答:東漢
6.重陽節故事傳說中的主人公叫什麼 答:桓景
7.傳說故事中的起因是什麼 答:瘟疫
8.傳說故事中的河流叫什麼 答:汝河
9.傳說故事中的仙人是誰 答:費長房
10.仙人住在什麼地方 答:東南山
11.仙人給主人公的除妖物品有哪幾種 答:茱萸葉子一包 菊花酒一瓶 降妖青龍劍
12.主人公降妖的主要武器叫什麼名 答:降妖青龍劍
13.故事中茱萸有什麼作用 答:氣味沖擊妖魔肺部,使其難受
14.菊花酒有什麼作用 答:酒氣 *** 妖魔嗅覺
15.主人公是怎樣殺死妖魔的 答:拋出降妖青龍劍,將瘟魔扎死
16.故事中的妖魔人們稱它什麼名字 答:瘟魔
17.為什麼重陽節登高 答:就是因為故事裡主人公和瘟魔交戰前,百姓都躲到山上而得名;登高即有避魔避害避災的意思,登高還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18.將九定為陽數最早見於哪本書 答:易經
19.人們把重陽還看做是什麼樣的日子 答:吉慶
20.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什麼詩中有描寫重陽的詩句 答:遠游
21.請說出屈原該詩句 答:集重陽入帝宮兮
22.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答: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等
23.傳說的故事是什麼人編寫的 答:吳均
24.他編寫的故事收錄在哪本書中 答:續齊諧記
25.傳說故事中主人公住在當時的什麼縣 答:汝南縣
26.主人公辭別仙人後,是怎樣回到原籍的 答:騎乘師傅的仙鶴
27.茱萸是一種中葯,它有什麼作用 答:理氣、止痛,避蟲叮咬
28.菊花泡酒有什麼作用 答:明目
29.重陽節什麼時候開始定為老人節 答:1989年
30.重陽節為什麼吃重陽糕 答:沒有山的地區,把登高改為「吃糕」
31.重陽節為什麼放風箏 答:入冬前不甚冷時,大力活動一下筋骨,有助於健康,也使眼睛得到休養、保護
32.重陽節的另一個傳說和哪個皇帝有關系 答:漢高祖劉邦
33.這個傳說中的皇帝妃子是誰 答:戚夫人
34.這個妃子的婢女姓什麼 答:賈
35.這個婢女讓人們重陽節時怎樣做 答:佩茱萸、喝菊花酒
36.為什麼老年人很重視這一天去登高 答:希望強身健體,能夠長壽
7.關於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古人常將「上已」與「重陽」。
即「三月三」與「九月九」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上已「踏青」春遊,重陽「辭青」秋遊,相傳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作為節日,一般認為源於東漢時期「桓景避難」的傳說。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中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如言,齊家登山。
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從此,人們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疫,成為風俗。
從歷法上講,九月又稱玄月、菊月,玄色即黑色,九月陰氣侵寒,草木黃落,菊花傲霜。當月有兩個節氣「寒露」、「霜降」,天氣由涼轉冷,人如接觸夜霧或晨露,寒意沁心,故叫「寒露」;寒露過後,天氣較冷,露水開始結成薄霜,故曰「霜降」。
自然界的炎涼交替,人體免疫機能需要與之調適,否則易生疾病。農諺說「重陽無雨一冬晴」,因此,在重陽佳節這一天,人們採取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包括登高遠眺、吃重陽糕、觀賞菊花、飲菊花酒、遍插茱萸等,予以慶祝。
它既包含著我們先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願望,即消災避禍,健康長壽,也是世代流傳的生活經驗的積累。 眾所周知,秋高氣爽,勝似春光,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方式,同時,菊花入葯可以清肝明目、治頭昏、降血壓。
茱萸可驅蚊殺蟲,入葯可治嘔吐腹瀉等症。登高遠眺、郊遊野宴,是重陽節的中心內容。
其原始意義在於逃避災禍。同時,異於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的觀念中屬於神奇之地,登臨高處,遠離塵世,意味著接近了天神,也就易於獲得福佑。
故而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三國時魏文帝曹丕 在《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 九日。
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孫思邈《千金方月令》也稱「重陽日,必以餚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 以暢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在古代,祭神多登高,秋天 到郊外一游,也多登高。
登高,既可祈福避禍,也可娛樂健身,愉悅身心。各地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 定法,較為隨意。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漢代稱為「餌」、「蓬餌」。
《說 文解字》:「餌,粉餅也。」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兩種,黍 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即為餌。
黍為五穀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 佳品,在九月成熟,是時令美食。《西京雜記》中還有「食蓬餌以拔妖邪」的 記述。
六朝以後,改稱為「糕」,因「糕」與「高」諧音,象徵著向上、進 步、高升等。 唐宋時重陽佳節吃糕頗為流行,唐稱「麻葛糕」,宋已習稱「重 陽糕」。
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 羊肉鴨子為絲簇丁,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呂原明《歲時雜記》 中記載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 祝曰『願兒百事倶高』,作三聲。
」此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 要做成九層,像寶塔之形,上面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 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小紅旗代替茱萸,用 「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由於糕面有多種裝飾,明清以後又多 稱為「花糕」。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 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還有飲菊花酒、賞菊、簪菊的風俗。九月是菊花傲霜之時,黃巢 有詩雲:「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在「霜降之時,惟此草茂 盛」,菊花不畏風刀霜劍,成為品質高潔的象徵。 據傳重陽賞菊及飲菊花酒, 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菊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愛的花中四君子之一,陶淵 明愛菊的隱逸高潔,常以菊明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九曰 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 華,寄懷於言。 」他愛在重陽日飲酒、賞菊。
後人效之,遂成習俗。晉代菊花 酒的製法是:「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明代的 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諸葯」。
明代醫聖 李時珍說菊花酒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療效。 人們也 有頭戴菊花的,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雲:「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 滿頭歸。」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 以招吉祥」。 *** 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適逢重陽佳節,仍不乏賞菊的雅 興,作詞《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插茱萸也是重陽節的重要慶祝形式之一。
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局處,遍插萊臾少一^人。」
萊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干可以長。
8.有關重陽節方面的知識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
重陽節
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㈢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要吃什麼,還是做什麼還是
1、登高「辭青」: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2、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3、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