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儒家思想關於孝順父母的觀點

儒家思想關於孝順父母的觀點

發布時間:2025-04-09 13:21:50

① 如何理解儒家的孝悌思想它是人的一種本能嗎

一、「孝悌」的歷史本義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孔子認為「孝」是人的基礎,不孝的人不能博愛。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規范的根本,貫穿於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
二、「孝悌」的社會意義
儒家社會思想本身並不只是以家族血緣為中心親疏關系的社會網路而缺乏普通人之間的仁愛和社會信任關系的認識。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第一》)。孔子這句話中表達了儒家傳統對人的道德從家庭倫理到社會倫理的一個發生過程。「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第一》)。就道德社會關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養需要從「孝悌」提升出來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雖然是一個家庭觀念,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基本單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孝悌」的時代意義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功利主義思想的盛行,親情逐漸冷漠淡薄,對長輩的敬順、對平輩的謙恕也漸漸地消逝褪色,所謂「E時代」的青年人對孝順恭讓的概念也漸漸地模糊了。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信號。
從字源角度講,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下邊就是子,象徵年輕人攙扶老人,悌的左半邊是心,右半邊是弟,象徵著心中關懷著同輩人。《論語》中「孝」的含義,是通過對長輩的扶持和尊重來消解人與生俱來的自我中心化傾向。只有這樣理解,孝與悌才能並稱:孝是面對長輩時的感同身受,而悌是對同輩人的忠恕之道。而無論是忠(己欲立而立人)還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作用於消解自我中心的狹隘視野。
小結:一個人的好壞和成敗不應該從他的錢財和地位來看,真正的好人,成功的人,應該是在精神和物質上都讓家人滿足。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才是做人的根本。

② 在當代社會,如何盡孝道,結合儒家思想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晨則省,昏則定。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在,不遠行!我們孝敬父母,比須從物質和心理上兩方面孝敬!既要保證父母的物質生活水平。又要對父母敬愛有加!平時不要給父母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不要讓父母為我們擔心操勞!父母說的對不對,我們都要虛心聽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③ 無孝有三無後為大怎麼解釋

1. 無孝有三的含義:
"無孝有三"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關於孝道的重要論述。它指的是孝順父母的行為可以分為三類:尊敬、奉養和順從。尊敬意味著對父母的言行舉止要恭敬有禮,不違背父母的意願;奉養是指要盡力滿足父母的生活需要,使他們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順從是指對父母的意願和要求給予尊重和遵從。
2. 無後為大的含義:
"無後為大"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觀念,認為沒有後代的人在社會地位上會受到貶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家族延續的重視。在古代,生育後代被認為是人生的重要任務,沒有後代就意味著家族的延續中斷,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3. 無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關系:
無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話雖然看似無關,但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在古代社會,孝順父母和生育後代被視為人生的兩大重要任務。只有做到了這兩點,才能在社會上得到尊重和認可。因此,"無孝有三無後為大"實際上是對古代社會倫理道德的一種深刻反映。
4. 無孝有三包含的三點:
一、不敬:不敬是指對父母的不尊重。在古代,尊重父母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孝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行為言語中充滿了輕視和不尊重,那麼他就犯了"不敬"的過失。
二、不順:不順是指對父母的不順從。在古代,順從父母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孝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意願和要求總是置之不理,甚至故意違背,那麼他就犯了"不順"的過失。
三、不養:不養是指對父母的不盡贍養之責。在古代,贍養父母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孝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生活照顧不周,甚至完全不關心他們的生活,那麼他就犯了"不養"的過失。

④ 儒家眼中的孝道文化

孝順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孝順是向善的起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天下的老人,這個世界真的就是一個美好的人間。

儒家對中國傳統的孝道的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精神上敬愛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二、物質上奉養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麼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三、父母身體不好時要照顧好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後,子女要及時請醫生診治,並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飲食起居,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四、事業有成可以滿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後要安排好後事

養老送終是為人子女的義務。《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辦理好父母的後事也是盡孝的一種。

⑤ 儒家大義:孔子如何教我們孝順父母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建樹有許多,關於中國傳統的孝道,孔子對於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論述。
歸納起來有如下12條:
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4.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7.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8.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要說他學習過了。
9.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11.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閱讀全文

與儒家思想關於孝順父母的觀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休金交了15年可以拿錢嗎 瀏覽:939
養生買什麼樣的黑芝麻糊好 瀏覽:453
關於孝敬父母的成語加解釋 瀏覽:759
廣東中考體檢查什麼 瀏覽:369
和老年人互動的主持稿 瀏覽:809
鄉鎮出席省先進敬老院事跡 瀏覽:913
孫女太孝順 瀏覽:883
湖北養老保險用哪個軟體人臉識別 瀏覽:426
50歲男頭疼 瀏覽:543
中國皇帝斷命為什麼日本皇帝長壽 瀏覽:704
哪些情況下能拒絕贍養老人 瀏覽:208
老年人吃什麼含鋅高 瀏覽:8
廣州婦科體檢項目哪個醫院好 瀏覽:650
齊齊哈爾老年大學的學費是多少錢 瀏覽:414
提前退休自己繳納社保 瀏覽:555
孝敬鎮副鎮長 瀏覽:911
老年人腳腫發涼怎麼回事 瀏覽:236
有哪些是好的養老項目 瀏覽:720
2018年企業退休金最新消息 瀏覽:886
孝敬老人的感人音樂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