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莊子把「孝順父母」分為6個等級,那麼「孝」都有哪些標准呢
孝,一種傳統美德。在我國古代,孝就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出現了,並且一直流傳至今,甚至是有的朝代的統治者更是以孝治天下,還同時也被古代的讀書人熱烈推崇。在古代的統治者看來,一個人如果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那麼他也一定會是一個很忠誠的人,因為有一個詞就叫做“忠孝”。關於孝的還有一本著作《孝經》,還被儒家奉為經典,而且儒家推崇的八種品行中孝更是排在了第一位。而我們要是想知道孝到底有哪些標准,不如先看看古代的聖人們是如何定義“孝”。
孝的標准。了解了兩個聖人對於孝的等級的看法之後,我們可以總結出孝有哪些標准: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同時平時也要做到可以和顏悅色的面對父母可以發自內心的感謝父母,並且能讓人覺得子女孝敬父母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⑵ 莊子:「孝」不是「仁之本」,至仁無親
相信你一定讀過《論語》,裡面寫道「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看來在儒家思想里認為」孝順,是仁的根本「。
但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卻持不同的意見,他甚至認為「至仁無親」。
莊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讀完《莊子·天運》下面的這段卜衫對話,相信你就能找到原因:
宋國一個名叫「盪」的太宰盪問莊子什麼是仁。
莊子回答說:「虎狼也有仁愛之心。」
太宰盪聽不明白,於是問莊子說:「你為什麼這樣說呢?」
莊子回答說:「即使是虎狼,他們父子之間相互親愛,為什麼就不能說他們有仁愛之心呢?」
太宰盪又問:「那至仁是什麼呢?」
莊子回答說:「至仁無親(最高境界的『仁』,是沒有親愛)。」
太宰盪說:「我聽說,沒有親就不會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孝,說最高境界的仁就是不孝,可以嗎?」
莊子說:「不是這樣。孝根本不足以說明至仁。當然,這並不是批評行孝不對,而是說只是行孝離至仁太遠了。用恭敬的態度來行孝容易,以愛的本心來行孝困難;用愛的本心來行孝相對容易,用超越愛的忘親境界來行孝就實在是太難了,只有這樣才是至仁,才符合孝之道。」
從莊子和太宰盪上面的這段話,你可以領悟到「孝」其實是分層次的:
最低層次的「孝」,是用型圓腔恭敬的態度來行孝,這是世俗最強調的一種行孝方式。
在《論語》里,有4個人曾經問過孔子什麼是「孝」。
孔子給孟懿子的答案是「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給孟武伯的答案是「父母唯其疾之憂」;
孔子給子游的答案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給子夏的答案是:「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給這4人的回答表面上看起來內容不太一樣,但實質上都強調「敬」。
然而,在莊子看來,孔子所提倡的「敬」,是把長輩凌駕於後輩之上。這導致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否則就冠以「不孝」的罪名;這也導致了腔配很多孩子盲從父母的意見,變成了愚孝之人。
莊子認為這種「孝」是值得商榷、離仁相差甚遠的。
中層次的「孝」,是用「愛」來行孝。
在《論語》里寫道,孔子說「仁者,愛人」。
在他看來,有「仁」就有「愛」,而基於《論語》里的另一觀點:「孝是仁之本」,你可以由此推理出「孝」需有「愛」。
然而,在莊子看來,多少愚孝,以愛之名。比如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愛孩子,事事都為孩子著想,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然就是不孝;這也導致很多孩子覺得自己要愛父母,就要什麼事情都只想著父母,而沒有了自己,不然就是不孝。
莊子認為這樣的「孝」,在重人情的中國社會往往矯枉過正,離仁也相差很遠。
最高層次的「孝」,是用「忘親」的態度來行孝。
言下之意就是你對父母的好,是超越倫理輩分的,是一種忘掉對方是你的雙親、發自自然天性的對他們的好。
這種對父母的好,沒有任何的功利心,是人性本善的回歸。
只有這種回歸人性本善的行為,才是「至仁」,才是「道」!
對於什麼是「仁」,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動。
⑶ 儒家,道家,墨家,佛教關於孝的思想
道家是這么認為的:
人作為生命體,有自身的「源」,就是——生吾身者;
人成長和獨立,有初始的「撫」,就是——養吾命者。
【我不在我,而在源我】
道家將對「源」我、「撫」我的回報樹立到生命的層次,也就說,感恩是順道。
感恩又分——私恩、公恩。
所謂公恩,簡單表述是這樣:勞得息養,大同益養。
------------------------------------------------------------------------------------------------------------
儒家的,我覺他們所有「仁義禮智信孝勇」什麼的,全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是借辭、假用。總結也不系統,很亂,不是專門話題。
⑷ 儒家、佛家、道家、墨家關於孝的思想
(僅說我的理解)
孝,是儒家思想中的范疇,是由仁、義、禮等概念共同發展出的,是仁與版義、禮的具權體表現。漢初的時候有《孝經》,其中講到孝即是忠,不知孝無以言忠,後人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家,就是這個意思。
道家思想應該說不包括孝這個概念,道家講的是無為,是自然,是齊物,因此可以將孝歸於道的自然體現之中,而沒有必要象儒家那樣單獨成為一個思想理論,所謂大道廢而有仁義禮制,這些約束性的東西實際上是因為自然本性已經被忽略了所以才被人們重視而出現的,如果返本求真,一切都是自然的運化,並沒有孝與不孝這些概念的用途。
墨家的思想並不了解很多,但是兼愛、非攻這些詞卻是墨家的代表意思,因此孝的觀念和功能已經被融會在兼愛的思想之中,所以孟子等攻擊墨家說,兼愛是無父無君之說。但真正的墨家,應該是很有舍小我求大我的氣概吧。
佛法中的孝,並不明顯,也並不主要,經典中只有重視自我與他人之間如何盡責的概念。比如《佛說善生經》等,其中不僅講究對父母應該如何做,還講到對妻子兒女如何,對尊長如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