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大孝順地

大孝順地

發布時間:2025-04-06 23:39:02

1.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分別是《大孝感天》、《聞雷泣墓》、《親嘗湯葯》、《丁蘭刻木》、《鹿乳奉親》、《江革背母》、《百里負米》、《賣身葬父》、《卜氏鏈以身喂蚊》、《卧冰求鯉》。

孝就是子女對父母慈愛的一種回報,中國古代的十大孝不是指的十大孝道,而是指的十大孝子的故事。在中國,百善孝為先,所以這些故事至今仍都廣為流傳。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做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在中華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強勁的活力歷久彌堅、世代傳承。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孝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

《親嘗湯葯》典故簡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型孫,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核談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漢文帝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 什麼是孝道,孝分,小孝,中孝,大孝還有大大孝嗎

孝順父母是天下兒女天經地義的職責,但是孝順有小孝順、中孝順、大孝順之分。

善事父母為孝。讓父母衣食無憂是孝父母之身。讓父母精神快樂是孝父母之心。讓父母願望實現是孝父母之志。讓父母智慧增長是孝父母之慧。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小孝順:整天圍著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

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

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孝順父母的意義: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當中,曾以七種比喻來說明父母恩德深重,難以報答:

一、肩擔父母,繞須彌山,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二、遭飢饉劫,臠割碎壞,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三、手執利刃,剜眼供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五、百千刀戟,刺於己身,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六、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七、吞熱鐵丸,遍身焦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2)大孝順地擴展閱讀: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們應怎樣做才能算是「孝順」呢?佛教認為孝順有不同的層次:

一般的人對父母甘旨奉養,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顛倒,永斷三途之苦,是為大孝;視三世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我母,盡一切力量,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才是最無上的至孝。所以,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列三點:

一、孝順必須是長期的,不是一時的: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辛苦奉獻,我們即使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供養,使無所缺。

二、孝順必須有實質的,不是表面的:孝順父母必須解決父母實際需要,不僅在衣食住行上無虞匱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還要始予父母精神上的和樂,心理上的慰藉。

三、孝順必須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順應從自己的親人做起,然後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擴充到社會大眾,乃至無量無邊眾生。

參考資料:網路-孝道

3.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1、大孝感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聞雷泣墓

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3、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漢文帝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4、丁蘭刻木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5、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

6、江革背母

江革,東漢時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7、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種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8、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博興縣)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以身喂蚊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10、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4. 小孝中孝大孝有什麼區別

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

1、小孝順:整天圍著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

2、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3、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4)大孝順地擴展閱讀:

孝的典例:

1、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3、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5.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1、卧冰求鯉
王祥,生母早逝,繼母朱氏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一日,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河面結冰。王祥為滿足母親,光著身子躺到冰上,像用體溫把冰焐化,終於捕到活鯉。繼母吃到魚後,病奇跡般地好了。民間流傳「卧冰求鯉」美談,認為王祥的孝順感動了天地。
2、孝感動天
舜,五帝之一,善良孝順。其父脾氣古怪,繼母性情變化無常,弟弟象常陷害他。但舜以德報怨,每天辛勤耕作。一日,大象跑來幫他拉犁,小鳥飛來幫他播種,人們都說舜的孝行感動了上天才會有這樣的景象。堯帝聽聞後,讓九子拜舜為師,將兩女嫁給他,最後還把天下禪讓給了舜。
3、賣身葬父
董永,東漢千乘人,家貧。其父去世無力安葬,就變賣自身借錢葬父。途中遇一女子,主動要求做他妻子。夫婦到財主家,主人要求織出三百匹細絹才可抵債。他們用了一個月完成任務。回家途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他。言畢凌空而去,槐蔭因此改名為孝感。
4、戲綵娛親
老萊子,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非常孝順,不僅滿足父母吃住要求,還想盡辦法博得父母開心。已七十歲的他,常穿五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一笑。一次跌倒,他裝作小孩子哭,父母大笑。
5、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江夏人,少時父親去世,與母相依為命。一日母病,需用新鮮竹筍做湯。寒冬無筍,孟宗希望母病速愈,便在竹林哭泣。一會兒,聽到土裡冒出聲音,發現地上長出許多嫩筍。他小心摘筍回家,母病果然好轉。
6、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境貧寒,自己采野菜度日,卻擔心父母營養不足。百里之外借米孝敬父母。後做官,豐盛宴席常讓他想起父母,感慨無法再為他們這樣做。
7、親嘗湯葯
劉恆,漢文帝,對母親皇太後極為孝順,從不懈怠。母親病重,他親自煎葯,先嘗後給母親喝,日夜守護。人們稱贊他仁孝。
8、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人,八歲已知孝順。家境貧寒,無蚊帳。夏夜為讓父親睡好,赤裸上身吸引蚊子,希望它們飽血後不再叮咬父親。
9、棄官尋母
朱壽昌,字康叔,宋天長同仁鄉秦欄人,著名大孝子。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而改嫁,母子分離五十年。五十年來,他四處尋找母親。宋神宗時,他決定辭官尋母,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母親,劉氏已七十多歲。
10、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與龐氏結婚,兩人都對父母孝順。龐氏常取長江水孝敬婆婆,姜詩疑其怠慢而逐之。龐氏寄居鄰居處,辛勤紡紗織布孝敬婆婆。姜詩知錯,將其請回。龐氏回家日,院中泉水湧出,每日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不再需到江邊取水。

閱讀全文

與大孝順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看體檢是酸性體質 瀏覽:297
棗庄市中區老年公寓那裡好 瀏覽:346
大別山養生谷在哪裡 瀏覽:434
超過退休年齡如何簽合同 瀏覽:14
長壽機械招聘 瀏覽:525
孝順只有中國才有嗎 瀏覽:454
河南省養老保險金漲了多少錢 瀏覽:201
安海醫院體檢怎麼樣 瀏覽:93
那次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瀏覽:460
養老院工作人員勞動協議 瀏覽:277
萊蕪市2016年養老保險 瀏覽:642
體檢過後的血去哪裡了 瀏覽:733
安鄉青松老年公寓 瀏覽:28
老人家喜歡在群里曬照片 瀏覽:742
吸氧治療老年痴呆處 瀏覽:443
即墨長壽水 瀏覽:349
普陀長壽路 瀏覽:723
河南農村養老金怎麼交 瀏覽:98
女幹部什麼級別60歲退休年齡 瀏覽:635
怎麼勸說和父母吵架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