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博愛縣孝敬鎮班子成員

博愛縣孝敬鎮班子成員

發布時間:2025-04-05 15:10:50

1. 協盛全堂

協盛全堂,是清朝一人開設的,專門加工銷售菊花等四大懷葯,那時,它和北京的同仁堂齊名

協盛堂是300多年前懷商老字型大小協盛全設在老河口的分號,也是老河口規模最大的中葯材商號。我市博愛縣孝敬鎮北水屯村的趙殿臣,曾經是協盛堂葯店最後一任負責人。

在老河口考察時,宋寶塘曾拜訪趙殿臣的孫子趙建忠,他曾在公私合營後由協盛堂改成的國營中葯材公司工作過。

據介紹,協盛全是明朝末年由博愛縣張茹集鄉東劉村李氏家族所創,歷時300餘年,總號設在博愛東劉村,老河口、安康、長沙、上海等地均設有分支商店。設在老河口譚家街(現勝利街)的協盛堂葯店坐南朝北,有6個大院,6間門面房,140多間瓦房。20世紀40年代時,協盛堂有掌櫃(即商店負責人,相當於現在的經理)3人、制葯總管1人,外加門市部營業、加工炮製、合儲整裝堆碼及裁縫、洗衣、炊事勤雜等共計75人。如此龐大的一支懷商隊伍,批發與零售葯材並重,中葯材與中成葯聯營,在辛亥革命之後,兵匪橫行之際,湖北邊遠山區運出的葯材大多為協盛堂所壟斷。老河口逐漸形成鄂西北葯材集散地,而協盛堂幾乎成為老河口的葯材吞吐中心。

1945年春,日軍對老河口進行瘋狂破壞,協盛堂遭受戰火重創,所有員工被迫返回博愛老家。日本投降後,協盛堂的三掌櫃趙殿臣等人返回老河口,蓋起一棟房子,想重操舊業,但幾個月後,協盛全總號的東家來到老河口,看到昔日繁華的協盛堂幾成殘垣斷壁,認為商鋪難以復興,便放棄了老河口生意,並將協盛堂轉交給趙殿臣等人經營管理。1956年公私合營期間,協盛堂房產被當地國營中葯材公司無償徵用,懷商在老河口的商號才走完了自己盛極一時又充滿艱辛的創業之路。

1988年,老河口中葯材公司重新啟用協盛堂老字型大小。但在2000年的改制中,轉為個人承包經營的中葯材公司將「協盛堂」改為了「中盛堂」,百年金字招牌至此在老河口銷聲匿跡。

在和宋寶塘交流時,趙建中言語中還流露出對百年老號重新鳳凰涅盤的無限企盼。

協盛堂是300多年老字型大小協盛全設在老河口的分號,也是老河口最大的中葯材商號。在當地人眼中,協盛堂長盛不衰的秘訣有三:一是管理體制完善;二是對職工獎懲嚴明,管理人性化;三是嚴把產品質量關,用信譽留住顧客。

用人之道:

寬嚴並濟 人性管理

老河口協盛堂沿用了博愛協盛全總號多年來在用人及管理上總結出來的經驗。在用人上,堅持「內進號」原則,即凡取用人員統一由博愛總號招收,且必須在總號當學徒滿三年,方能視才任用,確保了人員素質。而在管理中,協盛堂不僅採取人員輪班調換,杜絕了因拉幫結派而影響事業發展的事情發生,還對店內職工(從掌櫃至勤雜一視同仁)進行嚴格管理,不準吃喝嫖賭。但凡有違反者,輕則年終結賬後發路費打發回家,重則立時趕走,不僅不發路費還要扣發工資。

協盛堂在對員工的管理上寬嚴相濟,頗具人性化色彩;在工資分配上,不僅月薪按職責輕重、技術高低及入店時間長短劃等分級付酬,還在年終結算時,從盈餘額內提取資金,因人酌情付給酬勞,過年過節也有類似如今企業中的「福利」。不僅如此,當年協盛堂的員工就已經開始享受休假的權利:每三年一次探親假,假期為半年;自願放棄休假者,月薪按雙工資支付。而員工家中如遇婚、喪、嫁、娶、天災人禍,還可以申請向東家借錢,無力償還者不予追索。由於待遇優厚,曾有「身居縣長位,不如協盛堂當掌櫃」之說。

業務之道:

靈活經營 誠信為本

老河口的協盛堂在擴展業務上也有幾手絕招:一是凡長年與該店有業務關系的葯鋪,允許建立往來賬戶,予以賒銷,且賒欠經年亦不計息;二是講究經營作風,對待顧客賓禮相待,信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商業信條,使「協盛堂」三個字在當地群眾心裡形成了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三是葯材加工一絲不苟,即使在拿到大訂單或貨物緊俏的當口,也絕對不會臨時讓他人插手趕制,杜絕了粗製濫造。

秦喜輝說,盡管協盛堂某些葯品價格比一般的葯店要高,但群眾還是情願「高價買正品,花錢不上當」。時至今日,協盛堂的「金不換」膏葯仍被當地群眾念念不忘。

2. 司馬卬的故里考證

魏美智
博愛縣孝敬鎮地駐孝敬村,是楚漢相爭時殷王司馬卬出生、成長的地方,司馬卬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十三世祖,是項羽分封的十八個分封王之一(即殷王)。他被封為殷王後在孝敬村不遠的內都村建立了內都城,現在尚有部分城牆遺存。司馬卬是一個以孝為本,以孝治軍的典型人物,他的事跡在博愛縣流傳很廣,有很大的影響。為了使古人的高尚品質在新時期發揚光大,筆者今年秋天,便專程到司馬卬的故里孝敬村,司馬卬的王都內都村進行了考察。
一、司馬卬出生的地方。到了孝敬村,一聽說來考證司馬卬的故里,許多行人駐了足。一位七十多歲的老漢將我帶到原博愛沁河段的門口,指著一株不大的楊樹說:「那棵小樹靠北一點,原是一座破廟。當年司馬卬的母親討飯到這里,在破廟的舞樓下生了他。生他的時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廟門前放了半包(袋)面,才沒把他母子二人餓死。靠討飯,他的母親把他拉扯大,後來參加了趙國的軍隊。楚漢戰爭時,被項羽封為殷王。」《項羽本紀》載:「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這段歷史與史書的記載相合,說明了民間傳說的可信性。
二、司馬卬出生時的信物--石羊。在孝敬村的四個大十字街口,古時有四個石羊,群眾稱為「石獅」,傳說為司馬卬誕生的信物。一聽說尋找司馬卬的石羊,馬上聚攏了四五個人,指指點點將我帶到一個十字街口的電線桿旁。這只石羊掉在電線桿下的河溝里。不是說有四個石羊嗎?怎麼才一隻?四五個老年人七嘴八舌告訴我:「孝敬村與張村相連,很早以前,張村有個年青人叫牛虎,膀大腰圓,力大無窮,他將石羊掂回家一隻,練武功用了,現在還在張村。另外兩只在大岩村。說是與牛虎同時,孝敬村有個年青人叫王楞,也是力大無窮。有一年,大岩村人不知為何要和孝敬村人打架,於是王楞兩手提了兩只石羊到了大岩村。大岩村的年輕人看孝敬村有能人,再也不敢提打架的事了。這兩只石羊還放在大岩村。
司馬卬為什麼要用羊作出生的信物呢?據群眾他分析:1.很可能司馬卬出生肖肖羊。十二生肖,六十花甲在我國周朝已有了。秦漢之際,司馬卬用羊來作出生的信物,很可能其肖羊。司馬卬被封為殷王時,為公元前206年,其干支為乙未,為羊年,據此推斷,司馬卬很可能出生於公元前170年,或公元前158年。2.司馬卬對母至孝,在村內四個大字街口放上四隻石羊,即用石羊來代表他自己,讓母親走到哪裡都看得到他,使他時時與母親相伴。
三、博愛縣有十一個村名、地名的來歷與司馬卬有關。其中孝敬鎮七個、張茹集鄉二個,青天河風景名勝區二個。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由司馬卬高尚品質產生的地名有兩個;孝敬村、扒庄村。因司馬卬對母親至孝,他在趙國當兵以及被封為殷王後,仍不忘母親生育養育之恩,特別是母親去世葬於孝敬後,利用戰斗間隙他常回家祭祀母親,每次回去,便在距孝敬村東5里遠的扒庄下馬,跪在地上叩三個頭(一說一步一叩頭),便步行到母親的陵寢處祭奠。為了張揚司馬卬的美德,人們便將生養司馬卬的村莊更名為孝敬村,將他每次開始叩頭的地方命名為爬庄(後人因因爬字不雅,又將爬庄改為扒庄)。二是由司馬卬王河內產生的地名共七處。據孝敬鎮內都村村志記載,司馬卬王河內後,在內都建立了內都城(有別於殷都河內——朝歌)。司馬卬所建的內都城,周長九里十三步,於解放初仍保持完好。到了一九五八年,縣里組織修沁河堤,便將南城牆作為堤基,東、西、北三面城牆被拆去,將土復到了沁河堤上。目前,唯存西城牆約三十米左右,被焦作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司馬卬被封為殷王後,許多官員前來朝賀。朝賀官員的駐蹕點形成了二個村莊,叫東王賀、西王賀。王都的糧倉建在王都的東邊,後來形成了兩個村莊,叫東糧食,西糧食。後人因這兩個名稱太土氣,便更名為西良仕、東良仕。
四、孝敬村--司馬氏的家園。《晉書》《宣帝紀》載:「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此官克年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王立為殷王,都河內。後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變。量生潁川太守儁,字元異。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這段記載表明:1.司馬懿是司馬卬的十三世孫。2.孝敬村是司馬卬的家園,也是其子孫的家園--「子孫遂家焉」。到司馬懿時,司馬氏家園仍在孝敬里,即現在的孝敬村。毛傳:「里,居也,二十五家為里」。《懷慶府志》:「每里十甲,每甲五戶」。從孝敬里到孝敬村是村莊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五、溫縣孝敬里與博愛縣孝敬村,系同一個村莊。據考,博愛縣這片地方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和溫縣同屬一縣。據東方朔所撰《金傘山萬壽觀自然先生贊》碑載西漢元朔三年博愛縣地屬安昌;東魏《武德於府君等義橋石像碑》載,博愛縣地屬武德縣;《唐故青州副使裴府君墓誌銘》載,裴休的兒子裴滈葬於「河內武德縣酒封村」,即現在的博愛酒奉村。武德縣即今溫縣武德鎮,建於秦始皇東巡時,金時始廢縣為鎮。安昌縣舊址也在武德鎮附近。以上史料證明,在這些歷史時期博愛縣與溫縣隸屬相同。那麼,為什麼史載溫縣孝敬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沁河改道,孝敬村原在沁河南岸,與溫縣土地連片,因之,為溫縣孝敬里。經沁河改道後,孝敬村便到沁河北岸,與博愛縣(原河內)連成一片,這可能是孝敬村劃歸博愛縣的一個重要原因。司馬懿雖然為了招納賢士,謀大事舉大業,搬到遠在黃河之濱招賢鎮,但其故里仍為孝敬里即孝敬村。據《懷慶府志》中的碑銘記載:「孝敬村地接張村,煙火千家」。張村位於孝敬村西側,與孝敬村相連。這證明:孝敬村與張村均在博愛縣,而不在溫縣。
六、司馬氏的祖籍--柏壁寨。柏壁寨即現在的博愛縣唐村。過去,柏壁寨全村共姓一個姓:司馬氏。明洪武四年,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柏壁寨,才打破了司馬氏的一統天下。據村中的李姓長者言,過去常聽司馬家族的人說,司馬卬的母親就是從柏壁寨(唐村)出去,討飯到孝敬村,在那裡生下了司馬卬。司馬氏的祖墳在唐村西頭博愛內都公路旁,有好幾十畝大。

3. 杜滿堂的《打工日記》內容是什麼

我知復道網址是制:http://user.qzone.qq.com/254142596?ADUIN=942121019&ADSESSION=1238319925&ADTAG=CLIENT.QQ.1855_QQUrlReportBlankZone.0
希望能給你有所幫助。

4.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博愛縣孝敬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博愛縣孝敬鎮下轄村委會包括孝敬村民委員會、張村村民委員會、蔣村村民委員會、留村村民委員會、任村村民委員會、大岩村民委員會、小岩村民委員會、程村村民委員會、小王莊村民委員會、扒庄村民委員會、西王賀村民委員會、東王賀村民委員會、西內都村民委員會、中內都村民委員會、東內都村民委員會、東界溝村民委員會、西界溝村民委員會、吳庄村民委員會、徐庄村民委員會、南水屯村民委員會、北水屯村民委員會、趙郭村民委員會、東原庄村民委員會、塢庄村民委員會、唐村村民委員會、齊村村民委員會、雙廟村民委員會、木杴庄村民委員會。

5. 李自成身邊最傳奇的謀士,三百年後身世之謎終於解開,這個人是誰

這個人名叫李岩,河南人士。是李自成農民起義隊伍中的首席謀士,也正是在李岩前期的幫助下,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才能節節勝利。若是李自成能夠一直聽從李岩的建議,那麼取代明朝的就不是滿清,而是大順。但是成王敗寇李自成的失敗也沒能讓李岩成為西漢之張良,東漢之鄧禹的歷史地位。

盡管李岩竭力勸阻李自成,要以大局為重,不要貪圖眼前的利益,民心才是取得天下的根本。可是苦日子過多了的李自成,和手下的底層士兵,怎麼能聽得下李岩的建議。李岩也因為李自成的行為憤恨出走,沒有了李岩的李自成也沒多久便覆滅了。李岩的歷史地位本可以與張良,鄧禹等開國功臣所媲美,但是李岩缺少了一個讓自己盡心輔佐的領導人。

6. 博愛縣有哪些鎮

截至2019年5月,博愛縣下轄5個鎮:柏山鎮、月山鎮、許良鎮、磨頭鎮、孝敬鎮。具體介紹如下:

1、柏山鎮

柏山鎮位於博愛縣東北部,距縣城六公里,北依太行山脈,總面積26.8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33公頃。

2、月山鎮

月山鎮是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下轄的一個鎮。屬於河南省經濟強鎮,轄區人均耕地面積少。交通便利,有月山火車站與全國聯通;旅遊資源豐富,中原三大名寺之一的月山寺風景區及位於這里。

3、許良鎮

許良鎮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在太行山下,丹河之溪,素有「太行山下小江南」之美稱。該鎮總面積29.9平方公里。

4、磨頭鎮

磨頭鎮位於太行山南麓,河南省博愛縣西部,與沁陽市接壤,耕地2.8萬畝,竹林3100畝,鎮域面積46.5平方公里,是一個農工商綜合鄉鎮。

5、孝敬鎮

孝敬鎮位於焦作市博愛縣西南端,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9千米。南依沁河,西枕丹河,5.5萬畝耕地,9000畝灘地。

7. 孝敬鎮的介紹

孝敬鎮位於焦作市博愛縣西南端,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9千米。南依沁河,西枕丹河,轄28個行政村,4.8萬人,5.5萬畝耕地,9000畝灘地。1轄孝敬、蔣村、留村、張村、任村、大岩、小岩、程村、小王莊、扒庄、西王賀、東王賀、西內都、中內都、東內都、東界溝、西界溝、吳庄、徐庄、南水屯、北水屯、趙郭、東原庄、塢庄、唐村、齊村、雙廟、木杴庄2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界溝村。博王路(博愛縣城到王賀,又名X-026公路)穿境而過。名勝古跡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湯帝殿。

閱讀全文

與博愛縣孝敬鎮班子成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樂隊活動意義 瀏覽:3
老年公寓如何和責任人溝通 瀏覽:448
究竟怎樣算孝順 瀏覽:983
養老保險單次投最多能投多少 瀏覽:333
為父母頌什麼經 瀏覽:266
孝敬愛老事例 瀏覽:245
六安的養老院哪家好 瀏覽:253
腎功能老年人 瀏覽:396
各國煤礦工人的退休年齡 瀏覽:244
黃岡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每月領多少錢 瀏覽:187
靈活就業基礎養老金怎麼算 瀏覽:247
長壽大眾配件廠 瀏覽:666
孩子去當兵給父母兩年的叫什麼錢 瀏覽:241
老年痴呆突然能走了 瀏覽:765
送文化到老年公寓 瀏覽:983
巴馬長壽村酒店 瀏覽:322
交養老保險能用信用卡嗎 瀏覽:670
港口老人住在哪裡 瀏覽:389
長壽花醬油怎麼做 瀏覽:574
養老金不到5000的 瀏覽:519